阳朔山 宋 · 宋咸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独起独高雄入汉,相辉相映翠成堆。
若非群玉昆西至,即是三峰海上来。
疑有洞天通日月,绝无樵路到尘埃。
如何得似巨灵手,擘向天家对凤台(《宋诗拾遗》卷六)。
上元 宋 · 宋咸
七言绝句 押歌韵
连甍珠阁迷仙阆,几处星楼接绛河。
宝马纵横浮市照,香尘撩乱夹春和(宋《锦绣万花谷》后集卷四)。
桂 宋 · 宋咸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多应谯国山边种,岂是嫦娥月里香。
愿为儿孙积阴德,东堂时占一枝芳(同上书卷三八)。
牡丹 其一 宋 · 宋咸
押东韵
轻雾欲笼藏暮碧,断霞初怨误朝红。
即时苦待千枝烂,计日先愁一树空。
外客定闻琼宴赏,护春长把锦帷蒙(疑中缺二句)。
其二
押支韵
何须群玉南头见,都似沉香北畔移。
护地宝栏方自整,寻春珠盖有谁知。
莺迷旧树栖犹晚,人乐新英赏未迟(疑下缺二句)。
按:同上书卷三七
句 其一 宋 · 宋咸
押支韵
宝花初烂欲连枝(牡丹)。
按: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七
其二
押蒸韵
旧苑珠千树,寒郊玉万层(雪)。
按:《锦绣万花谷》后集卷二
进重广注扬子法言表 宋 · 宋咸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皕宋楼藏书志》卷三九
臣咸言:臣闻鲁堂诸子,皆宗圣以宣猷;汉室群儒,多注书而显氏。矧遘会昌之旦,敢忘释诂之勤?愿尘典学之明,庶补传疑之阙。臣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臣窃以前圣既没,微言即沦,并行者非先生之流,横议者皆处士之辈。儒纲尽弛,民极都棼。惟邹国孟轲、兰陵荀况,下及刘世,复生扬雄,咸能著书,更相树道。辟王基于绝代,振天爵于群伦。若赵岐之释孟篇,如杨倞之笺荀旨,大决宧奥,靡留洞疑。惟彼《法言》,准夫《论语》,文高而绝,义秘而渊。虽李郁亭解之于前,柳宗元裁之于后,然多疏略,犹或误遗。凡坦然易别之条,则五行俱下而诠释;洎卓尔难明之意,则一辞不措而阙亡。遂使十三篇之旨趣未融,数百年之驾说犹昧。唐陆德明云「注既释经,经由注显,若读注不晓,则经义难明」,诚此之谓也。臣爰自效官,未尝废学。因念子云之业,盖绍仲尼之纲,比缘从政之馀,辄恣讨论之究,增加剖理,庶所详明。然圣人之门,诚难言而是戒;况愚夫之虑,或有得而可收。恭惟景祐体天法道钦文聪武圣神孝德皇帝陛下道冠先天,业恢长世,若唐虞之稽古,监商周而右文。虽秘藏之多,俾加于采正;在小说之异,罔忽于弃遗。臣是敢前冒邦刑,仰于天听。终篇称善,傥垂衡石之观;以文化成,愿广鸿都之教。臣所重广注扬子《法言》一十卷,谨缮写成三策,随表昧死诣东上閤门投进以闻。臣渎犯宸严,无任跼蹐屏营激切之至。臣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景祐四年十月十六日,给事郎、守秘书著作郎宋咸表。
按:《纂图分门类题五臣注扬子法言》卷首,宋仰高堂刻本。
进孔丛子表 宋 · 宋咸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
臣咸言:准中书札子,以臣注《孔丛子》奉圣旨附递投进者。集孔氏之遗书,方成传释;辱汉家之大诏,广示甄收。退省妄庸,实深震悸。臣咸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臣窃以仲尼以还,子思而后,圣嗣不绝,贤才挺生,皆道被于门人,悉教施于侯氏。古今制度,曲尽于讨论;礼乐纲衡,并归于矩矱。成书虽在,历年滋深,盖著非一时,故语类三豕。臣咸伏念上卷盖阙里之事业,中篇乃圣人之子孙。傥绝笔而未明,则后代而何睹!因以吏隙,辄然管窥,取诸史以究寻,用群经而参验,既指归而斯得,复删定以无繁,为注之文,广析其理。然小臣之学古,当真主之好儒,有所述传,岂宜隐去。遂剡其奏,用文于天。岂谓体天法道钦文聪武圣神孝德皇帝陛下惟极宜慈,未尝自圣,虽微言而必采,在介善以无遗,遽降玉音,下从人欲。臣是敢虔效编摩之制,仰尘黈纩之明。虽姓异卯金,素非于广学,倘恩垂乙夜,特赐于详观,诏近侍以刊修,许善工而摹镂,参汲冢之蠹简,大行于时,庶鄹人之绪言,不坠于地,则非独孤生之有遇,抑亦素教之增辉。永期大忠,仰酬鸿造。臣无任干天冒圣激切屏营之至。所注《孔丛子》七卷,□写成五册,附递投进以闻。伏候敕旨。嘉祐三年十二月十日,广南西路诸军州水陆计运转运使兼本路劝农使、朝散大夫、尚书度支郎中、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臣宋咸上表。
按:《孔丛子注》卷首,宛委别藏本。
法言注序 宋 · 宋咸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嘉靖《尤溪县志》卷五、《经义考》卷二七八、《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七三、《皕宋楼志》卷三九
太仪之体,浑沦无穷者也。非夫周服诸家之论,则度舍之纪,兹或罔焉。欲明纬象,不可得也。群经之文,支离寡要者也。非夫孔传众氏之解,则章趣之会,无乃隐焉。欲辨纲常,不可得也。故先儒于圣人之书,所以亹亹而为己任者,盖此尔。惟西京博士毛苌传《诗》,颇号太略,郑康成大惧夫泯之弗行,思觉于后,故增之笺言,而三百廓如也。自凤德云衰,诸子继作,亚圣之撰,独扬孟而已。七篇有赵台卿为之题颇详,真经有范叔明为之解甚悉。惟《法言》者,盖时有请问,子云用圣人之法以应答之也,凡有十三篇。东晋李轨虽为之注,然愈略于毛公之为。唐柳宗元删定,虽释二三而不能尽补其亡误。故中有义易决者反疏之,理尚秘者则虚焉;阙文者弗能正,讹字者乃无辨。至于言不诂而事不属,议失旨而举失类,已付其手,是使扬氏之意尚有所晦,学子不能无冗豫也。故康成之志,咸敢窃而取焉。凡裨其阙纠其失五百馀条,且署「咸曰」,以别旧贯。观夫《诗》、《书》小序,并冠诸篇之前,盖所以见作者之意也。《法言》每篇之序,皆子云亲旨,反列于卷末,甚非圣贤之法,今升之于章首,取合经义。第次之由,随篇具析。其有艰字音切,来理尽谱于后。仍条其旧,以为十卷。虽不能广翼贤业,庶充巾笥,为诒谋之具云。景祐三年二月日,著作佐郎知尤溪县事宋咸序。
按:《纂图互注扬子法言》卷首,元刊本。
注孔丛子序 宋 · 宋咸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孔丛子注》卷首
《孔丛子》者,乃孔子八世孙鲋,字子鱼,仕陈胜为博士,以言不见用,托目疾而退,论集先君仲尼、子思、子上、子高、子顺之言及己之事凡二十一篇为六卷,名之曰《孔丛子》,盖言有善,丛聚之也。至汉孝武朝,太常孔藏又以其所为赋与书谓之《连丛》上下篇□一卷,附之于末。然士大夫号藏书者,所得本皆豕亥鱼鲁,不堪其读。臣凡百购求以损益补窜,近始完集。然有语或浅固,弗极于道,疑后人增益,乃悉诛去。义例繁猥,随亦删定。因念彼鬼谷、尉缭、庚桑、灵真浮夸汪洋之说,尚且命氏于世,矧是书所载,皆先圣之言,三代之术、六艺之要在焉,非诸子之流也,又可泯而不称耶?故敢具所以然,注而示诸学者云。嘉祐三年戊戌岁二月日,提点广南西路诸州军刑狱公事、兼本路劝农事、朝散郎、守尚书屯田郎中、上轻车都尉、赐绯鱼袋借紫臣宋咸谨序。
易训自序 宋 · 宋咸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文献通考》卷一七五、《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六○
予既以《补注易》奏御,而男亿请馀义凡百馀篇,端因以《易训》名之,盖言不敢以传世,特教其子而已。
按:《郡斋读书志》卷一,光绪长沙王氏刊衢州本。
王刘易辨自序 宋 · 宋咸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经义考》卷一六、《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六○、道光《福建通志》卷七七
近世刘牧既为《钩隐图》以画象数,尽刌王文,直以己意代之。业刘者实繁,谓刘可专门,王可焚窜。咸闻骇之,摘乾坤二卦中王刘义及《钩隐图》以辨之也。凡二十篇,为二卷,题曰《王刘易辨》云。
按:元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中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增注论语自序 宋 · 宋咸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玉海》卷四一、《经义考》卷二一三
韩愈注《论语》与《笔解》,大概多窃先儒议而迁易其辞,因摘二书是否,并旧注未安者辨正焉。
游华景洞题名 宋 · 宋咸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桂林石刻》上(桂林文管会排印本)、《粤西金石略》卷三、嘉庆《广西通志》卷二一七
大宋嘉祐三年秋七月,安抚经略、刑部郎中、直昭文馆、知桂州萧固干臣,转运使、金部员外郎王罕师言,因宴北郊,语临桂令梁庚,辟莱芜地得一古洞,有刻曰「华景」。其石壁,唐桂州刺史、御史中丞元晦岩光亭诗在焉,乃会昌五年四月十日题,盖武宗之乙丑年也。其芜没则不能审于何时。逮今踰百祀而复新之于干臣、师言。且洞,无情物耳,而得干臣、师言而兴;生灵者,其兴又可详矣。再踰月十有六日,干臣、师言与提刑、屯田郎中宋咸贯之,同提刑、文思副使王琚彦温,钤辖、供备库副使李继明嗣昌,通判、屯田员外郎周约中立复游。于是贯之因本所以然而书其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