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雷平山真人许君传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真人许翙字道翔
小名玉斧。父穆。
护军长史。真位上清左卿。
母陶氏。名科斗
入易迁宫。真人幼独标挺。
含真渊嶷长史器异之。
郡举上计掾主簿。并不赴。
清秀莹洁。糠秕俗务。
如泉去蒙。盈其科而自进。
雷平山下。师杨君。
传三天正法曲素凤文。后定录真人授其上道。
告之曰。学道当如穿井。
井愈深。土愈难出。
若不坚心正行。岂得见泉源耶。
真人常愿早游洞室。不欲久停人间。
遂诣北洞告终。即居方隅山洞方源馆中。
常去来四年方平台。故真诰云。
幽人在世时。心乐居焉。
又杨君与长史书亦云。不审方隅幽人设座于易迁户中。
朱真人化后十六年。当度东华受书为上清仙公。
上相帝晨二录。太和二年丁卯
时年二十七岁。咸康七年辛丑生。
太和三年已后。无复显迹。
世谱年三十。则庚午年去世。
耆旧传云。在此洞石坛上烧香礼拜。
因而不起。明旦视形如生。
坛今犹存。真诰云。
从张镇南授衣解法。盖夜于坛上去耳。
建康黄演女。生男黄民乃还家。
仙人临沮许君传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临沮许仙人。
名黄民
字元文
上清仙公翙之子。
上清左卿穆之孙。
升平五年辛酉生。
时掾年二十一。
仕郡主簿
孝廉石头仓丞南蛮参军临沮
永兴三年
京畿纷乱。
令乃奉经入剡。
为马朗所翘。
朗从父弟牢亦相周给。
时人咸知许先生得道。
又父祖皆有名称。
各加崇敬。
元嘉六年
欲移居钱塘
乃封其真经一付朗。
靖中语此是仙灵之迹。
非我自来。
纵有书亦勿与人。
及至杜道鞫家。
停少时而终。
时年六十九。
真诰言黄民及伯祖迈姑婆娥皇伯联与黄民子荣弟孙女琼辉并得度世。
马朗敬经若君父。
每有神光灵气。
见于堂宇。
朗妻数见有青衣玉女。
空中去来。
其家皆保富寿
朗忿何道敬窃书泄意。
乃洋铜灌籥。
敕家人不得复开。
朗终。
子洪殳季真犹共尊尚。
景和元年
娄惠朗讽殳季真启取。
季真善道术。
为当时所知。
及至。
奉呈于华林园
既见真迹瑰异。
朱黄焕赫。
不敢穷览。
至明帝登阼。
季真乃启还私廨。
陆简寂南下。
立崇虚馆。
经亦归于馆。
何神真巧运既閟于马。
又发于殳。
终授于陆君。
殳马犹巾几负籍幂之荣。
而无容入其妙焉。
庐山简寂陆先生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先生吴兴懿族陆氏之子。讳修静
道降元气。生而异俗。
其色怡怡。其德熙熙。
明以启著。虚以贯幽。
少宗儒氏。坟索谶纬。
靡不总该。以为先天抚化。
混一精气。与真宰为徒者。
载在金编玉字。不形于此。
遂收迹寰中。冥搜潜衡熊湘暨九嶷罗浮
西至巫峡峨嵋。如雪映松风。
丽乎山而映乎水。功成扣元感神授灵诀。
适然自得。通交于仙真之间矣。
宋元嘉末。因市药京邑
文帝味其风而邀之。先生不顾。
及太初难作。人心骇疑。
遂沂江南游。嗜匡阜之胜槩。
爰构精庐。澡雪风波之思。
沐浴浩气。挹漱元精。
宋明皇帝袭轩皇淳风。欲稽古化俗。
虚诚致礼。至于再三。
先生固称幽忧之疾。曾莫降眄。
天子乃退斋筑馆。恭肃以迟之。
不得已而莅焉。于是顺风问道。
妙沃帝心。朝野识真之夫。
若水奔壑。如风应虎。
其谁能禦之。先生拨雾开日。
汰沙引金。指方以倒之。
中人以上。皆自盈其分。
司徒袁粲之流是也。既立崇虚馆。
殳氏所宝经诀。并归于我焉。
初先离山。有熊虎猿鸟之属。
悲鸣拥路。出谷而止。
及天子不豫。请事涂炭之斋。
是夜卿云纷郁。翌日乃瘳。
先时洞真之部。真伪混淆。
先生刊而正之。泾渭乃判。
故斋戒仪范。至于今典式焉。
桂阳王构逆。暴白骨遍野。
先生具棺榇。收而瘗之。
其阴德密运。则无得而称也。
元徽五年春正月。谓门人曰。
吾得还山。可整装。
众感讶诏旨未从。而有斯说。
至三月二日。乃偃卧解带。
肤理辉烁。目瞳映朗。
但闻异香芬馥满室而已。后三日
庐山诸徒。共见先生霓旌霭然。
还止旧宇。斯须不知所在。
相与惊而异之。顾命盛以布囊。
投所在崖谷。门人不忍。
遂奉还庐山。时春秋七十二。
所谓鍊形幽壤。腾景太微者矣。
有诏谥曰简寂先生。以故居为简寂馆。
宗有道也。凡撰记论议百有馀篇。
并行于代。门徒得道者
孙游岳李果之最著称首。后孔德璋与果之书论先生云。
先生道冠中都。化流东国。
帝王禀其规。人灵宗其法。
而委世潜化。游影上元
微言既绝。大法将谢。
法师禀神定之资。居入室之品。
学悟之美。门徒所归。
宜其整缉遗踪。提纲振纪。
光先师之馀化。纂妙道之遗风。
可以导引末俗。开晓后途者矣。
兴世馆主孙先生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有吴裔子孙名游岳字㯋达东阳人也。
幼而恭。长而和。
其静如渊。其气如春。
甄汰九流。潜神希微。
尝步赤松缙云堂。遂卜终焉之地。
宋太初中。简寂先生至自庐岳
云游帝宅。先生乃抠衣而趋。
嗣承奥旨。授三洞并所秘杨真人许掾手迹。
因茹术却粒。服谷仙丸。
六十七年。颜彩轻润。
精爽秀洁。暨简寂上宾。
方旋旧室。捃摭道机。
断覈真假。与褚章朱四君交密。
齐永明二年。诏以代师。
并任主兴世馆。于是搜奇之士。
知袭教有宗。若凤萃于桐。
万禽争赴矣。孔德璋刘孝标等争结尘外之好。
后频谢病归山。朝命未许。
至永明七年五月。内以挥神托化。
沐浴称疾。怡然而终。
门徒弟子数百人。唯陶宏景入室焉。
自恭事六载。义贯千祀。
唯贵知真。故特蒙赏识。
经法诰诀。悉相传授
方欲共营转鍊。已集药石。
将就治合。事故不遂。
茅山升真王先生传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琅琊王远知
扬州刺史昙首之子。
祖丁超。
梁驾部郎中
其母因梦灵凤有娠。
又闻腹中啼。
宝志曰。
生子当为神仙宗伯也。
年七岁。
日览万言。
博总偫书。
心冥至道。
年十五。
华阳贞白先生
授三洞法。
又从宗道先生臧矜诸秘诀。
陈主召入重阳殿。
特加礼敬。
赏赉资送还茅山
先生乃于洞西北岭上结靖室以居。
研味元秘。
大建末。
靖室中忽有一神人醉卧呕吐。
先生然香礼候。
神人曰。
卿是得道之人。
张法本亦甚有心。
吾欲并将游天台山
石桥广阔。
可过得。
彼多散仙人。
又常降甘露。
以器盛之。
服一升。
可寿得五百岁。
卿能去否。
先生便随出。
上东岭就法本。
至山半。
忽思未别二三弟子付嘱经书。
背行三十步。
回望神人。
化为鹤飞去。
隋晋王广扬州
王子相柳顾言相续奉请先生
既至。
斯须而须发变白。
王惧而归之。
少选复旧。
王践阼。
敕崔凤举咨迓。
帝亲执弟子礼。
敕城都起玉清元坛以处之。
仍令代王越师焉。
高祖龙潜时。
先生尝密告符命。
秦王房玄龄微服就谒。
先生迎谓。
曰。
此中有圣人。
秦王因以实告。
先生曰。
方作太平天子
愿自爱也。
秦王先生授三洞
及登极。
将加重位。
固请归山。
至贞观九年
润州茅山太平观
并度七人。
降玺书曰。
朕昔在藩朝。
早获问道。
眷言风范。
无忘寤寐。
近览来奏。
请归旧山。
已有别敕。
不违高志。
所令置观。
用表宿心。
先生气虚怀。
语默一致。
涵照如镜。
应物无私。
时有窦德元先经扬州
司命使者
言其有重禄。
以九九数当终命。
德元求哀于使者
云真人王法主是少室仙伯。
检录人鬼之任。
关奏天曹。
无不即应。
德元遂恳祈于先生
先生不得已因与请命。
使者报曰。
更延十三年。
高宗朝。
德元左相
捐馆舍之日。
言皆如之。
故举世呼先生法主
又知已授仙职。
后谓潘师正曰。
吾昨。
见仙格。
以小时误损一童子吻。
不得白日升天
署少室仙伯。
将行在近。
翌日。
沐浴加冠衣。
焚香而寐告化。
时年一百二十六岁。
潘师正徐道邈同得秘诀。
为入室弟子。
陈羽王轨次之。
其馀各栖洞府。
终身无替。
高宗调露二年
太中大夫
谥曰升元先生
乃敕置太平观
度满四十九人。
天后嗣圣初
又赠金紫光禄大夫
改谥升真先生
明皇天宝中
李含光太平观造影堂。
写真像
用旌仙迹焉。
中岳体元潘先生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岳道士前有天师
次称潘先生
先生名师正
赵州赞皇人
少丧母。
庐于墓侧。
以至孝闻。
先生真气内融。
辉光外发。
如隋珠荆玉。
不假于饰。
而人自宝之。
隋大业中入道。
王仙伯尽以隐诀及得符箓相授。
栖于太室逍遥谷
积二十年。
但嚼松叶饮水而已。
高宗皇帝每降銮辇。
亲诣精庐。
先生不下堂
接手而已。
及问所须。
答言松树清泉。
山中不乏。
帝与武后共尊敬之。
留连信宿而返。
寻敕于所居造崇唐观。
岭上别起精思院以处之。
敕置奉天官。
令于逍遥谷口特开一门。
号曰仙游门
复于苑北面置寻真门。
太常奏仙乐。
又以祈仙望仙翘仙为曲。
皆谓先生名焉
前后赐诗五百首。
先生每叹曰。
大丈夫业道。
不能灭影云林。
以烦世主。
吾之过也。
遂欲东求蓬莱。
孤舟入海。
属帝敦笃斯道。
祈叹愈加。
踟蹰山隅。
辍策未往。
永淳元年告化。
时年八十九。
帝追望不止。
大中大夫
谥曰体元先生
先生神标仙骨。
雅似隐居。
夫阶真韬冥。
练景游化者。
其有类乎。
弟子十八人。
并皆殊秀。
鸾姿凤态
眇映云者。
有韦法昭司马子微郭崇真。
皆禀训瑶庭。
密受琼室。
专玉清之业。
遗下仙之俦矣。
陈子昂又作颂云云。
王屋山贞一司马先生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后周琅琊公司马裔元孙名承祯字子微
河内人也。
少事体元先生
传其符箓。
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
体元特相赏异。
谓曰。
我自简寂传授正法。
至汝六叶矣。
先生是后因浪游。
远诣于天台山
武太后闻其名。
召至都。
降手诏赞美。
及将还。
李峤饯于洛桥之东。
景云二年
睿宗令其兄子承袆就山迎至京。
入宫中。
问以阴阳数术。
先生对曰。
经云。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之。
以至于无为。
且目所见者。
损之尚未能已。
岂复攻乎异端。
而增其智虑哉。
帝曰。
治身无为。
则清高矣。
治国无为如何。
对曰。
国犹身也。
老君曰。
游心于澹。
合气于漠。
顺物自然。
而无私焉。
而天下理。
易曰。
大人与天地合其德。
是知不言而信。
不为而成。
无为之旨。
理国之道也。
帝叹曰。
广成之言。
何以加此。
因固辞还山。
乃赐宝琴一张。
及霞文帔。
中朝词人赠诗者百馀首。
开元九年
明皇又遣使迎至京。
帝亲授法箓。
前后赏赐甚厚。
十年驾入都。
先生又请归山。
帝赋诗。
王屋山自选形胜。
置坛宇以居之。
先生因上言。
今五岳之神祠。
皆是山林之神。
非正真之神也。
五岳皆有洞府。
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
请别立斋祠。
帝从其言。
因置真君祠。
其形像制度。
皆请先生推桉道经。
创为之焉。
先生颇善篆隶。
写三体道德经。
正文字
著五千三百八言为真本。
又撰修真秘旨。
窥之者得其门矣。
敕于先生所居置阳台观。
帝自书额。
并相续赐赉甚厚。
至二十三年告化。
时八十九。
制赠银青光禄大夫
谥曰贞一先生
又御制碑文。
先生门徒甚众。
李含光焦静真得其道焉。
静真虽禀女质。
灵识自然。
因精思间。
有人导至方丈山。
遇二仙女谓曰。
子欲为真官。
可谒东华青童道君。
受三皇法。
请名氏。
贞一也。
乃归而诣先生
亦欣然授之。
茅山元静李先生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孝威者。晋陵人
家本纯儒。州里号贞隐先生
敬宗皇帝讳。改为李氏。
其子曰含光。年十三。
辞家奉道。端视清霄。
慈向蠢类。暗室之中。
如对君亲。时人见之。
情色皆敛。幼攻篆隶。
或有称过其父者。一闻此义。
终身不书。后事贞一先生
云篆宝书。倾囊相付。
既而目之曰。真玉清之客也。
抱虚无而行功者。于道不穷。
托幽阜而灭迹者。于德亦浅。
承之自远。宜且救人。
是引后学升堂。禀元训也。
先生元气不散。瑶圃虚映。
达灵久矣。晦辉为常。
动非用开。静非默闭。
当吹万之会。若得一之初。
应迹可名。常道不可名也。
孕育至化。虚融物心。
心一变至于学。学一变至于道。
同淑气自来。得之不见。
所以抠衣而进者。仰范元和。
若秋芳之依层巘。夏潦之会通川也。
先生忘情于身。而慈于人。
祯祥屡应。视同众象。
士庶咨询。色受其意。
常令章坛闭院。醮火择薪。
精微诚敬。率皆类此。
开元末明皇礼请先生而问理化
对曰。道德君王师也。
昔汉文行其言。仁寿天下。
次问金鼎。对曰。
德公也。轻举公中私也。
时见其私。圣人存教。
若求生徇欲。乃似系风耳。
元静之号以尊之。无何。
固以疾辞。东还句曲山
敕于其所居造紫阳观以居焉。自后天书继至。
资奉相续。及公卿祈请。
往来无虚月。卒使元门之中。
转见真操。持慈俭之宝。
羲皇之风。至矣哉。
先生之教也。所撰仙学传及论三元异同。
又著真经并本草音义。皆备载阙遗。
穷赜精义矣。以大历四年冬十一月
顾谓入室弟子韦景昭孟湛然曰。吾将顺化
神气怡然。若坐亡长往。
时年八十七。灵云降室。
芝草丛生。执简如常。
和色不去。据真经。
斯乃秉化自然。仙阶深妙者也。
景昭授皋洞虚。洞虚授李方来。
皆嗣德不坠。时柳识又颂先生云。
古有强名。元精希夷。
黄帝遗之。先生得之。
纵心而往。与一相随。
真性所容。太元同规。
日行仙路。不语到时。
人言万龄。我见常姿。
明皇仰止。徵就京师
紫极徒贵。白云不知。
遐方后学。来往怡怡。
空有多门。真精自持。
顺化而去。人焉能窥。
科秘诀。本有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