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太古无为 中唐 · 刘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不得时者之言太古也。无为而人化其禁畏也。
以使待令而从之也。夫既为之君。
又为之师。以而教其供也。
畏生而自禁。畏令而后从。
则是不待君令而为太古时人也。既君令之不立。
与人且犹不辨。孰能得人心而化其无为哉。
夫天下之服一人也。必其有所相须。
果身服欤。自化也己。
果心服欤。而心无为也已。
谁为太古之人也。而勤何居焉。
夫庖牺氏之用契书也。始代结绳。
则太古之政。安用契无为之心。
太古之家。安用契无为之信。
果使有其心。则是贱教而尚不教者也。
夫人之祭也。必待诏相教而后能敬。
若豺獭也。则不教而祭。
君子苟受其不教而能。则豺獭亦敬也。
何贵人为。故曰不得时者之言。
嬴秦论 中唐 · 刘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无有天下而不知秦之焚书也。
无世而不谓不用圣人之道所以亡也。
呜呼。
秦亡自亡也。
安能焚书为秦亡耳。
天下不用秦如圣人之道。
故秦不得其道而用也。
当其时。
天下一家而尊己。
外无非心之人。
故深法禁人之恶也。
则不当去法以禁人之善。
是则果习天下之离心而背已也。
岂秦区区之心欤。
盖天必以秦之强暴。
非大败无以叛其四海之心。
故先绝其事君敬长之术。
而后从天下以亡其天下焉。
夫天与秦则书存。
不与秦则书焚。
而秦终无自焚之心也。
且圣人宫先自藏其书。
是秦未始有焚书之心。
圣人之家先有其心矣。
故曰秦亡其自亡矣。
且圣人之道。
与天地合其久。
与鬼神合其微。
则不得毁置之在秦也久矣。
陶唐氏之水。
前有圣人之化。
后有圣人之勤。
而后民知事君敬长之术。
自秦之火。
前圣已远。
后圣不作。
而其术不数世亦已成矣。
岂非天之欲有绝而先绝其术。
欲有立而先立其术欤。
今或怨秦之火不全其道也。
不知秦火息矣。
删方策 中唐 · 刘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古之记恶。
将以鉴恶。
而后世为昏谀淫逆徒。
而将徵于古。
谓古不尽善。
若其涕泣以信其诈。
罪已以固其恩。
阴谋反覆。
从书以滋其智矣。
然而记恶者。
将以惧民也。
去善者不足惧。
读夏书。
而尝笑其亡国。
呜呼。
恶既不足以鉴。
则刊可也。
古无其迹可也。
无其迹可也。
朱氏梦龙解 中唐 · 刘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吴郡朱氏言。
昔之夜梦龙入井。
客之好诞者作佳占以祥朱氏。
予曰。
予未尝识周公孔子者也。
然而使予得梦一丈夫。
苟冠衣之古者。
因谓之周公孔子
人必知其自欺也。
未尝识越。
不知越之城郭宫室途巷。
苟或梦之。
未可自知其何城也。
然则朱氏之所梦入井者。
朱氏安知其龙乎。
岂非尝见画工者。
屈其脊。
拿其爪。
施甲鬣云气于身。
则似乎其所入井者邪。
是朱氏之梦画者也。
殆非梦龙矣。
自夏后以来。
人不见龙。
然而言龙者。
信其画而已。
汉魏之数见者。
见其画者也。
薄姬之娠者。
亦画者也。
时门之斗者。
亦画者也。
史皆谓之龙。
且明史之妄。
况朱氏之学妄哉。
夫龙不轻出。
又不可亵乎妇人。
有德不斗。
故知皆非龙乎。
呜呼。
龙以变化为德也。
孔子曰。
惟龙也不可知。
是则德也。
而如螾如蠖。
如蛇如鱼。
未可知不为龙也。
或者谓如所画。
亦可谓之龙也。
则朱氏所梦。
曾何龙乎。
禹书上 中唐 · 刘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以功不就而受诛。则可谓勤民而死乎。
曰不然。然则夏之郊也。
奚不寻其先。安得以鲧配。
曰。以功不就。
则不可谓勤民而死也。以诛其身。
则可谓勤其家也。不怨君诛。
而寻父功。鲧当诛也。
传曰。不以家事辞王事。
既勤其家为天下。故报其勤家于夏郊而已矣。
有鲧之诛。而不废其功。
禹为其子也。不得以天下而择其功者。
禹为之事鬼神也。微禹之为子。
先人之罪将不食矣。故其子之功。
由勤父嗣也。然则夏郊宜矣。
于是君诛其怠也。而子不怨。
其家祭其勤也。民神弗畔。
盖禹以天下不逮事其父。而致孝乎鬼神云。
禹书下 中唐 · 刘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治天下之野。见之于夏功。
而未见先于夏功者久矣。夫八年之间。
生聚非不坏也。委积非不耗也。
帝忧则民愁。乐则民喜。
故以忧乐隐显而助之。常能治其心者。
故禹后虽以身先天下。而不以一身负天下之土石。
以其得治世之心而易使也。呜呼。
必不得和心之人而为可以智治。则岂羽山之下。
忍不以智献其父者欤。天下见濡手足之禹。
则不见土阶之上以治忧乐者也。故曰心治乎人也。
功治乎水也。其可独禹云乎。
山书一十六篇 其一 中唐 · 刘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予于山上著书一十八篇。大不复物意。茫洋乎无穷。自号为山书
天地之气复。
则结者而为山也。
融者而为川也。
结于其所者。
安静而不动。
融于其时者。
疏决以忘其及(其及一作反)
故山之性为近正。
川之性为革为(革为一作融)
是以处其结者有(一作为)君子。
处其融者为利人。
其二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天地之先。
未尝有形。
故字其形为人民。
为禽虫万物。
然后受其字。
据其形之动曰生。
形之静曰死。
呜呼。
我苟不生乎天地先。
而未尝用其形窍以出纳。
斯非混沌之似乎。
故吾以混沌不尝在天地先。
而在我之不为万物凿者而已矣。
其三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坏人者天地也。使其数出。
故观数以象动。则有争杀乱患。
夫数始乎手足。故离吾之指为五。
视其指而心亦离。则数数入乎心矣。
故知指生六而为有馀。生四而为不足。
不足与有馀也。为体不备。
呜呼。心既分身之有馀与不足也。
则争杀乱患。何尝不足尽其数出。
其四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圣人重其生。以出光济其用。
故甘膻之臭出于末。而后网罟不足于野。
以牢养于宫中。故天下忘身以自给。
呜呼。上古食而弃其馀(一作
热而弃其皮。亦足矣。
其五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是知圣人欲化而更乱其死生。听凤鸣而吹管。
果象也。故有象竹之声者。
必有象葭之器。然则造其为(一作鸣)而耻葭学者凤也。
故不世而来。造其象而耻人学者圣人也。
故末世而不出。呜呼。
其六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江河凿而山木泣。
以为川既出而必伐舟也。
舟既入水而蛟鱼相市。
以其居泉而远于杀者也。
今则造泉之具成。
是大道存而异其质。
大道亡而运(一作连)其祸。
其七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利以观天下。
利尽而天下畔。
道以归天下。
道薄而天下去。
呜呼。
为利物所间(一作恶)
为道亦不伪。
故始受其应者。
终亦将以应人。
然则利尽所畔者必灭其后。
道薄而所去者贵不杀其孤而已。
其八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城郭沟池。
以固民也。
有窃城郭沟池以盗民者。
则杀人甚于不固。
夫有窃固之具。
必有攻固之利。
苟有利之物。
寇必生其下。
是以太古安民以巢。
故于野则无争。
巢固民则相杀。
其九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车服妾媵。所以奉贵也。
然而奉天下来事贵者贱夫。有车服必有杂佩。
有妾媵必有娱乐。圣人既为之贵贱。
是欲鞭农父子以奉不暇。虽有杵臼。
吾安得而舂之。呜呼。
教民以杵臼。不若均民以贵贱。
其十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古之弓矢。所以防恶也。
怀恶者在内。所以能避(一作持)弓矢也。
故射恶未及死。而夺械可以杀人于天下。
天下从而禁畜私械者。呜呼。
古之弓矢。所以防恶也。
今则不然。反防人之持弓矢也。
其十一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万物无常声。而主声者定其悲欢。
则听在心而耳职废也。谓雷为可畏。
则以畏声听之。不知有时雷可长养也。
谓瑟为可狎。则以狎声听之。
不知有时瑟可流哀也。则有幽思之深。
砧声之悲也。去家日远。
雨声之愁也。呜呼。
悲愁果在心也。雷与瑟无常声也。
其十二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为学岂有岁。
故劳于农夫。
以其有遇世也。
故佚于使人。
然而虽佚不忘学。
以其劳而未尝遇。
是故死而不得止(一作正)其心。
古有志者。
犹悲日月之易于人也。
故谓飞乌走兔在其中。
付大藏之钥。
未必有信之友也。
夫取人之钥。
必荐信以入其中。
受人之托。
必有情以寄其内。
故大信者不使人付(一作信)
道者不使人求。
棺衣之厚。
葬以王礼。
百姓不贪其死。
以其爱名不甚于爱身。
任时之重必多怨。
借君之权必易死。
是于名则君子爱身不甚于百姓焉。
其十三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圣人有意哉。
故劝善以爵。
使利爵者乐修。
夫恶杀人与杀盗钧为仁人之心。
则亦召盗以爵。
呜呼。
使圣人无意。
则劝善不以爵矣。
故君子为善不独乐。
欲为(一作与)圣人而出是。
以见仁人之术使爵以召盗乎。
其十四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九
食秦人之炙。则怀其妻子。
闻秦妇之嫁。则垂涕悲其身。
当是时。亦疑天下之妻矣。
吾过富贵之门。则怀其爵矣。
及闻秦人有以爵死者。则垂涕悲其身。
当是时。不顾天下之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