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本草序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七
隐居先生在于山岩岭之上,以吐纳馀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
旧说皆称神农本经,余以为信然。
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杀生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众圣而弥彰,文王孔子,彖象击辞,幽赞人天;
后稷伊尹,播厥百谷,惠被群生;
岐黄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
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
轩辕以前,文字未传,如六爻指垂画象,稼穑即事成迹,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
至于桐雷,乃著在于编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多更脩饰之尔。
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录,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十不遗一。
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
又云,有《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医家不能备见,则识智有浅深;
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本经三品今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例条,区畛物类,兼注名时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为七卷,虽未足追踵前良,盖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后,可贻诸知音耳(《道藏》尊字号《陶隐居集》。)
药总诀序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七
上古神农,作为《本草》,凡著三百六十五种,以配一岁,岁有三百六十五日,日生一草,草治一病,上应天文,中应人道,下法地理,调和五味,制成醪醴,以备四薪为弗服,欲其本立道生者也。
当生之时,人心素朴,嗜欲寡少,设有微疾,服之万全;
自此之后,世伪情浇,智虑日生,驰求无厌,忧患不息,故邪气数侵,病转深痼,虽服良药不愈。
其后雷公、桐君,更增演本草,二家药对,广其主治,繁其类族,既世改情移,生病日深,或未有此病,而遂设彼药,或一药以治众疾,或百药共愈一病,欲以排邪还正,为之原防故也,而三家所列疾病,互有盈缩,或物异而名同,或物同而名异,或冷热乖违,甘苦背越,采取殊法,出处异所,若此之流,殆难案据。
寻其大归,神农之时,未有文字,至于黄帝书记乃兴,于是《神农本草》,别为四经,三家之说,递有损益,岂非随时适变,殊途同归者乎?
但《本草》之书,历代久远,既靡师受,又无注训,传写之人,遗误相继,字义残缺,莫之是正,方用有验,布舒合和(本集。)
肘后百一方序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七
太岁庾辰,隐居曰:余宅身幽岭,迄将十载,虽每植德施工,多止一时之设,可以传芳远裔者,莫过于撰述,见葛氏《肘后救卒方》,殊足申一隅之思。
夫生民之所为大患,莫急乎疾疹,疾疹而弗治,犹救火而不以水也。
今辇掖左右,师药易寻,郊郭之外,已自难值,况穷村迥陌,遥山绝浦,其间夭枉,焉可胜言。
方术之书,卷帙徒烦,拯济盖寡,就欲披览,回惑多端,抱朴此制,实为深益,然尚有阙漏,未尽其善,辄更采集补阙,凡一百一首,以朱书甄别,为《肘后百一方》,于杂病单治,略为周遍矣。
应璩为《百一诗》,以箴规心行;
今予撰此,盖欲卫辅我躬。
且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
是故身宜自想,上自通人,下逮众庶,莫不各加缮写,而究括之。
余又别撰《效验方》五卷,具论诸病证候,因药变通,而并是大治,非穷居所资,若华轩鼎室,亦宜修省耳。
葛氏序云:可以施于贫家野居。
然亦不止如是,今缙绅君子,若常处间佚,乃可师药有方;
脱从禄外邑,将命远途,或祗直禁闱,晨宵闭隔,或羁束戎阵,城垒严阻,忽惊急仓卒,唯拱手相看,孰若便探之枕笥,则可庸竖成医。
故备论节度,使晓然无滞,一披条领,无使过差也(《道藏》尊字号《陶隐居集》,《艺文类聚》七十五。)
相经序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七
相者,盖性命之著乎形骨,吉凶之表乎气貌,亦犹事先谋而后动,心先动而后应,表里相感,莫知所以然。
且富贵寿夭,各值其数,董贤甫在弱冠,便位过三公,赀半于国,而裁出三十,身摧家破;
冯唐裤穿郎署杨雄壁立高阁,而并至白首;
或垂老玉食,而官不过尉史;
颖慧若神,仅至龆龀;
或不辨菽麦,更保黄耇,此又明其偏有得也(《道藏》尊字号《陶隐居集》。)
难镇军沈约均圣论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七
山民陶隐居仰咨,论云:前佛后佛,其道不异,周室受命,象寄狄鞮,随方受职,西国密迩,厥路非远,唐虞三代,不容未有,事独西限,道未东流,非为姬公所遗,盖由斯法宜隐。
燧人火粒,变生为熟,盖佛教之萌兆;
周、孔二圣,宗条稍广,见生不忍其死,闻声不食其肉,草木斩伐有时,麛卵不得妄犯,又戒有五校,内者犯人,人为含灵之首;
一者害兽,兽为生品之物。
内圣外圣,义均理一。
咨曰:谨案佛经,一佛之兴,动逾累劫。
未审前佛后佛,相去宜几?
释迦之现,近在庄王
唐虞夏殷,何必已有?
周公不言,恐由未出,非关宜隐。
育王造塔始敬王之,既阎浮有四,则东国不容都寡。
夫子以华礼兴教,何宜乃说夷法,故叹中国失礼,求之四夷,亦良有别意。
且四夷之乐,出要荒之际,投诸四裔,亦密迩危羽之野;
禹迹所之,不及河源
越裳白雉,尚称重译。
天竺罽宾,久与上国殊绝,衰周以后,时或有闻,故邹子以为赤县于宇内,止是九州中之一耳。
汉初,长安乃有浮屠,而经像眇昧,张骞虽将命太夏,甘英远届安息,犹不能宣译风教,阐扬斯法,必其发梦帝庭,乃稍就兴显,此则似如时致通阂,非关运有起复也。
若必以缘应有会,则昔之淳厚,群生何辜?
今之浇薄,群生何幸?
假使斯法本以救济者,夫为罪莫过于杀,肉食之时,杀孰甚焉,而方俟火粒,甫为教萌,于大慈神力,不有所踬乎?
若粳粮未播,杀事难以息,未审前时过去诸佛,复以何法为教?
此教之萌,起在何佛?
兼四戒犯人,为报乍轻,一杀害兽,受对更重,亦为未达。
夫立天之道,曰仁与义。
周孔所云,闻声不食,斩伐有时者,盖大明仁义之道,于鸟兽草木,尚曰其然:况在人乎,而可悖虚?
非顾内惕寡言,意在缘报睹迹,或似论情顾乖,不审于内外两圣,其是可得是均已不?
此中参差,难用顿悟,谨备以咨洗,愿具启诸蔽(《广宏明集》五。)
华阳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七
河篇徵往册,孔记昭昔名。
三宿丽天秀,两金标地英(枢城)
宅无生乃有,生有则还空。
(一作灵。)构不待匠,虚形自成功(质象)
总神列三府,分涂交五便,阴晖迎夜暂,晨精望晓悬(形位)
南峰秀玄鼎,北岭横秦壁。
表里玉沙津,周回隐轮迹(标贯)
左带汧水,右浚阳谷川。
怀哉北芒色,井冽凤门泉(区别。)
郭千峙留岸,姜巴互远踪,鹤(一作灵。)庙或时飨,别宅乃恒恭(迹号。)
吴居非知地,越冢讵隐迁。
树盖徒低荫,石灶未尝烟(类附)
果林郁馀,蔬圃蔓馀辛。
荧之可烛夜,田泉尝浣尘(物轨。)
降辔龟山客,解驾青华童。
寝宴含真馆,高会消闲宫(游集。)
清歌翔羽集,长啸归云翻。
孑弦有逸调,空谈无与言(才英。)
标舍雷平下,立静连石阴。
上道已冲念,飞华当轸心(学禀。)
济神既有在,去留从所宜。
心迹何用显,冥途自相知(业运。)
方隅游琼刃,华阳栖隐居。
重离傥或似,七元乃扶胥(挺契)
号期行当满,亥数未终丁。
迨乃承唐世,将宾来圣庭(机萌。)
刊石玄囱土,显诚曲阶门。
动静愿矜录,不负保举恩。
诚期(本集,《道藏》本《陶隐居集》)
吴太极左仙公公碑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七
道冠两仪之先,名绝万世之始者,固言语所不得辨,称谓所莫能筌焉。
云何以文字述今?
云何以金石传古?
其遂休也,则日月空照,遂默也,则生人长昏。
是故出关导以两卷,将升摛其五文,令怀灵抱识之士,知杳冥之有精焉。
自时厥后,奕代间出,云篆龙章之牒,炳发于林岫,环辞丽气之旨,藻蔚于庭筵,其可以垂轨范著谣诵者,迄于兹辰。
昔在中叶,甘左见骇于魏王,象奉擅奇于吴主,至如葛仙公之才英俊迈,盖见尤彰彰者矣。
公于时虽历游名岳,多居此岭。
此岭乃非洞府,而跨据中川,东视则连峰入海,南眺则重嶂切云,西临江浒,北旁郊邑,斯潜显之奥区,出处之关津。
半寻石井,日汲莫测其源,三足白麂,百龄不异其质,精灵之所弗渝,神祗之所司卫,麻衣史宗之俦,相继栖托。
后有孙慰祖,亦嗣居弥岁。
山阴潘洪,字文盛,少秉道性,志力刚明,前住馀姚四明隩,国为立观,直上百里,榛途险绝,既术识有用,为物情所怀,天监七年,郡邑豪旧,遂相率舆出,制不由己,以此山在五县冲要,舍而留止,于兹十有五载,将欲移憩坛上,先有一空碑,久已摧倒,洪意以为荫其树者,尚爱其枝,况仙公真圣之遗踪,而可遂沦乎?
乃复建新碑于其所,愿勒名迹以永传,隐居不远千里,寓斯石而镌之。
仙公姓讳玄字孝先丹阳句容都乡吉阳里人也。
本属琅邪后汉骠骑僮侯庐让国于弟,来居此土。
七代祖艾,即骠骑之弟,袭封僮侯
祖矩,安平太守黄门郎
从祖弥,豫章等五郡太守
父焉,字德儒,州主簿、山阴令、散骑常侍尚书
代载英哲,族冠吴史。
公幼负奇操,超绝伦党,神挺标峻,精辉卓逸,坟典不学而知,道术才闻已了,非复轨仪所范,思识所该,特以域之情理之外,置之言象之表而已。
吴初,左元放自洛而来,授公白虎七变、炉火九丹,于是五通具足,化遁无方。
孙权虽爱尝仙异,而内怀猜害,翻、琰之徒,皆被挫斥,敬惮仙公,动相咨禀。
公驰涉川岳,龙虎卫从,长山盖,尤多去来,天台兰风,是焉游憩,特还京邑,视人如戏,诡谲倜傥,纵倒山河,虽投凫履坠,叱羊石起,蔑以加焉。
于时有人,漂海随风,眇渀无垠,忽值神岛,见人授书一函,题曰寄公,令归吴达之
由是举代翕然,号为仙公
故抱朴著书,亦云余从祖仙公,乃抱朴三代从祖也。
俗中经传所谈,云己被太极铨授,居左仙公之位。
如《真诰》并《葛氏旧谱》,则事有未符,恐教迹参差,适时立说,犹如执戟侍陛,岂谓三摘灵桃,徒见接神役鬼,安知止在散职,一以权道推之,无所复论其异同矣。
仙公赤乌七年岁甲子八月十五日平旦升仙,长往不返,恒与郭声子等相随久,当授任玄都,祗秩天爵,佐命四辅,理察人祗,瞻望旧乡,能无累累之叹,顾盼后学,庶垂汲引之,敢藉邦族末班,仰述真仙遗则云尔。
九垓夐绝,七度虚悬。
分空置境,聚气构天。
物滋数后,化超象前。
命随形转,神寄业传。
霜野于襄,翠微。
泉墟共往,彭羡独归。
生因事摄,年以学仙。
如金在冶,如布在机。
仙公圭警,临龆发颖。
襄童比迹,项孺联影。
濯质绮闱,凝心黛岭。
虎变已摅,龙辀遂骋。
朅来台霍,偃蹇兰穹。
碧坛自肃,玉水不穷。
巡芳沐道,怀古测衷。
表兹峻碣,水扇高风。
兰风寓憩,已勒丰碑。
此土旧居,巡镌贞琰,今之远裔,仰慕清尘。
敬思刊树,传芳来叶(本集)
许长史旧馆坛碑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七
悠哉旷矣,宇宙之灵也,固非言象所传,文迹可记,然则后之人奚闻乎?
含吐万有,化育群生,本其所由,义归冥昧。
至于形域区分,性用殊品,事限观听,理穷数识者,倘或可论山之高,海之广,夫何故,以其有容焉。
大天之内,复有小天三十六所并,拓寓地空,亘涂水脉,辟闱风岫,通气云巘,此山本号句曲,其下是第八洞宫,名曰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分置三府,前汉元帝世,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任,故称茅山,具详传记。
至晋太和元年句容许长史在斯营宅,厥迹犹存。
宋初,长沙景王就其地之东,起道士精舍。
梁天监十三年,敕质(《山志》作「贸」)此精舍,立为朱阳馆,将远符先徵,定祥火历,于馆西更筑隐居住止,十四年,别创郁冈斋室,追玄洲之踪,十七年,乃缮勒碑坛,仰述真轨。
真人姓许,讳穆,世名谧,字思玄,本汝南平舆人后汉灵帝中平二年,六世祖光,字少张,避许相谀侠,乃来过江,居丹阳句容都卿之吉阳里,后仕,为光禄勋,识宇亮拔,奕叶才明。
祖尚,字元甫,有文章机见,吴中书郎
父副,字仲先,器度淹通,风格清简,晋宁朔将军下邳太守、西城侯长史,副第五子也,正生少知名,简文在藩,为世表之交,起家太学博士,朝纲礼肆,儒论所宗,出为馀姚,勤恤民隐,惠被邻邑,徵入觊闱,纳言帝侧,升平末,除护军长史、本郡中正,外督戎章,内诠茂序,遐邦肃律,乡采砥行。
太和中,迁给事中散骑常侍,蝉冕辉华,事归尚德,简文践极,方优国老,倏值晏驾,于焉告(原误「造」据《山志》校改)退,专静山庐,以脩上道,君虽搢绂朝班,讽议庠塾,而心标象外,志结霞门,第(原误「弟」,今据《山志》改)兄远游,永和四年,长(《山志》作「嘉」)遁不返。
君尚想幽奇,岁月弥轸,恒与扬君深神明之契,兴宁中,众真降扬,备令宣谕,龙书云篆,佥然遍该,灵谟(原误「模」,今据《山志》改)奥旨,于兹必究,年涉悬车,遵行愈笃。
太元元年,解驾(原误「笃」今据《山志》校改)违世,春秋七十有二。
(原作「侄」,今据《山志》校改)窆虚柩于(原误「悬」,今据《山志》校改)西大墓,京陵之踪未远,飞剑之椁在焉。
谨案《真诰》,君挺命所基,缘业已久,周武王世,九宫上相长里薛公之弟也,兼许肇遗功,复应垂祉后胤,故乘运托生,因资成道,玉札所授,为上清真人,爵登侯伯,位编卿司,理仙抚治,佐圣牧民矣。
真传未显于世,莫能具述。
长史第三子,讳玉斧,世名翙,字道翔,正生母陶威女,先亡,已得在洞府,易迁宫中。
君清颖莹洁,特绝世伦,郡举上计掾,不赴,秕糠尘务,研精上业,即弘景玄中之真师也。
恒居此宅,缮修经法,扬君数相从就,亟通真感,太和五年,于兹告逝,时年三十。
《真诰》云,后十六年,当度东华,为上相(《山志》作青)童。
君之侍帝,晨受书为上清仙官。
与谷希子并职。
帝晨之任,比世侍中(《山志》此八字系小字注
君长兄揆,世名田川,次兄虎牙,世名联,并亦得道。
揆今有玄孙灵真在山,敕立嗣真馆。
以褒远祖之德。
皇上乘弘誓本力,来君此土,焘育苍祗,范铸群品,导法开俗,随缘启教,以隐居积蕴,三真经诰,久栖华阳,宜还旧宅,供养脩理,乃敕工匠建兹堂,请即仰祗帝则,兼阐大猷,束(《山志》作「柬」)位青坛,西表素塔,坛塔之间,通是基趾,埋瓴掩瓦,投锸便埴,紫烟白雾,缠为(《山志》作「徊」)荫盖。
宅南一井,即长史所穿,井南大塘,乃郭朝遗制,源出田公之泉,路通姜巴之轨,傍枕雷平,前瞰下泊,东际连冈,北横长岭,汧阳谷,俱会西垂,四域之内,皆谓之金陵地肺者也。
长史所居,尤为标胜,方将驷云虬而高骋,驱奔鹤以追风,望洪涛之浩汗,眷故都以浸远。
古人有言,匪作奚传。
敢刊石颂,永属来贤。
浑枢鹜气,方祗吐灵。
依性分境,传识赋形。
化通八寓,功浃四溟。
巡迹电灭,测体渊渟。
旋区岳立,互海云舒。
抟风泳水,蹠实凭虚。
亦有幽匠,开石架庐。
情高身远,天府地居。
萦峦巴曲,画壤肺浮。
五闱面启,九涂环周。
长隰旁岭,交汧比流。
乃称龙伏,实谓金丘。
昔在西汉,三茅来宾。
暨东晋二许怀真。
裁基浚井,栖道接神。
允膺辅圣,锡兹侍宸
参差年代,絪缊名氏。
书诰具宣,精华未弥。
甀甃将沦,沈阶已毁。
拱树霜摧,脩庭草委。
肇馆华阳,岁躔二纪。
永观前猷,聿遵洪轨
帝曰懋哉,尔焉斯止。
经之营之,轮乎奂矣。
胜殿密响,泻瓶扬芬。
瑶宫碧简,绚采垂文。
璚函玉检,绮幕绣巾。
兰缸烈耀,金炉扬熏。
桐柏双教,方诸兼学。
并证心清,俱漏身浊。
离有离无,且华且朴。
结号虚皇,筌法正觉。
药徵质莹,禅感慧通
飞行欻恍,扪景带虹。
振苦排鄣,还明返聪。
物言是力,我见无功。
纷纷千古,汗漫两仪。
三相幻惑,舟壑自移。
缘来则应,不虑不为。
式题龟录,人天鉴知(本集,又略见《艺文类聚》七十八,《道藏》「师」字号《山志》)
山长沙馆碑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七
夫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山志》作「有」),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缙绂之士,饰礼容于闱阁,耿介之夫,扬旌麾于门(《山志》作「山」)裔,铭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皇王受命,三才乃理。
惟圣感神,惟神降祉。
德被歌钟,名昭图史。
友于兄弟,敬惟西宣。
言追茂实,用表遗先。
敢循旧制,有革杂章。
刊石弗朽,奕代流芳(《艺文类聚》七十八。)
太平山日门馆碑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七
日门馆者,东霞启晖,开岩引烛,以为名也。
先是吴郡杜徵君,声高两代,德贯四区,教义宣流,播乎数郡,拓宇太平之东,结架菁山之北,爰以此处幽奇,别就基构,栖集有道,多历世年(《艺文类聚》七十八。)
请雨词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七
华阳隐居陶弘景、道士周子良词。
窃寻下民之命,粒食为本,农工所资,在于润泽。
顷亢旱积旬,苗稼焦涸,远近嗷嗷,瞻天雀息,百姓祈请,永无感降。
伏闻雨水之任,有所司存,愿哀悯黔首,霈垂沾渥,呵风召云,肤寸而合,使洪潦溢川,水陆咸济,则白鹄之咏,复兴于今,共伸至诚,稽颡词情,谨词,天监十四年岁乙未六月二十日词,诣句曲华阳洞天张理禁赵丞前(本集。)
遗令 南梁 · 陶弘景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七
既没不须沐浴,不须施床,止两重席于地,因所著旧衣,上加生裓裙及臂衣靺未冠法服,左肘录铃,右肘药铃,佩符络左肘下,绕腰穿环,结于前钗,符于髻上,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明器有车马,道人道士,并在门中,道人左,道士右,百日内夜常然灯,旦常香火(《南史》七十六《陶弘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