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 其二十三 西周齐国 · 齐太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武王曰:「欲造起居之诫,随之以身。几之书曰:「安无忘危,有无忘亡,熟惟二者,必后无凶」。杖之书曰:「辅人无苟,扶人无咎(」」。(《后汉。崔骃传》注))。
其二十四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门之书曰:「敬遇宾客,贵贱无二(《御览》一百八十三)」。
其二十六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牖之书曰:「窥望审,且念所得,可思所忘(《御览》一百八十八)」。
其二十七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钥之书曰:「昏慎守,深察讹(《御览》八十四)」。
其三十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书刀:「刀利皑皑,无为汝开(《意林》一)」。
其三十二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弩之戟为翼,弩之书见奔远行,在才者与任武者也(《书钞》一百二十五。案此文有衍误)。
其三十三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春三月,斗星为天关。战背天关,向天梁,敌不可当(《初学记》七)。
其三十四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冬月,奎星为天关(《初学记》七)。
其三十五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金人铭曰:「周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毋多言,毋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御览》三百九十。案《御览》引注云皇览云,出《太公金匮》。《路史。后纪》五云:「世谓太公作金人。」《太公金匮》:「公对武王之言,明黄帝所作。」)」。
其三十六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日夜出者,纪纲灭。大臣专政,作威夺权,无救。大臣戕其主,夺其邦,其救也。亲仁贤,退骄佞,顺四时,布恩惠,赦天下,则日夜出,不为伤也(《开元占经》六引《尚书金匮》,疑即《太公金匮》异名。)」。
其三十七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日还者,君不秉其政,舍法度,用私意,不任官职,而将自治,则日还。日还者,为日出而复下,下而复高,无救。当为大乱不轨,皆叛不从。其救也,正心固一,修古道,守正法,无忒业,则日还不为伤也(《开元占经》六引《金匮》)。
其三十八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日斗者,人君内无聪明,邪臣争权。日斗者,无精,众人见乌其中,无救。期六十六日,王者亡其土地。其救,辟四门,来仁贤,受爵分职,循名责躬,则斗不为伤(同上)。
其三十九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视不明,听不聪,则云气五色,蔽日月之明,无救,则群臣谋杀,关梁不通。其救,辟四门,求仁贤(《开元占经》十一引《尚书金匮》)。
阴符 其一 西周齐国 · 齐太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案:《阴符》谓《阴符之谋》。《战国策》:「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作《周书阴符》,盖即《汉志》之《太公谋》八十一篇矣。云《周书》者,周时史官纪述,犹《六韬》称《周史》,诸引《周书阴符》或但称《周书》,验知非《逸周书》。录附太公之末,与《六韬》,《阴谋》《金匮》互出入,不嫌复见也。
文王昌曰:「吾闻之,无变古,无易常,无阴谋,无擅制,无更创,为此则不祥矣」。太公曰:「夫天下,非常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国,非常一人之国也。莫常有之,惟有道者取之。古之王者,未使民,民化;未赏民,民劝,不知怒,不知喜,愉愉然其如赤子,此古善为政也(《御览》八十四引《周书》)」。
其二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凡治国有三常,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夫然,虽百代可知也(《初学记》十七,又《御览》四百二十引《周书阴符》)」。
其三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年饥,上用舆曲辀不漆,矛戟缕缠,羽旄不择焉(《御览》三百五十二引《周书》)。
其四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年不登,甲则缨滕,宫室不容(注云:「甲不以组也。」《御览》三百五十五引《周书》)。
其五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容容熙熙,皆为利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御览》四百四十九引《周书》)。
其六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武王不闭外门,以示无惧;去剑搢笏,以示无仇(《御览》六百九十二引《周书》)。
其七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七
太公曰:「知与众同者,非人师也。大知似狂。不痴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痴,不能成事(《御览》七百三十九引《周书。阴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