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
秀
瘦
候
袖
就
昼
漏
奏
岫
绣
透
豆
茂
陋
宙
斗
溜
授
构
寇
窦
皱
兽
骤
臭
谬
逅
又
胄
售
后
究
鬭爭也
後
鬬
幼
祐
搆
救
堠
逗
觏
狩
漱
彀
寿
甃
嗅
酎
扣
凑
狖
厩
疚
咒
耨
宥
籀
遘
鹫
覆
右
诟
辏
霤
囿
富
绉
镂
走
脰
购
厚
宿星宿
首告發。自首
侑
雊
懋
留宿畱,停待也
媾
鷇
守
糅
瞀
僽
蔻
饾
贸
柩
冑
副
咮
戊
复又也,再也
腠
鼬
受
簉
復
廏
锈
仆頓也
袤
缪
叩
僦
吼
绶
够
馏
姆
佑
嗽
琇
收獲多也
姤
柚
读句讀
句句當
廖
鲎
繇卦兆辭
灸
褎
楙
蜼
槱
冓
伏禽覆卵也
蹂
釉
沤久漬
愗
狃
瘤
噣喙也
廇
糗
痘
嗾
譳
懤
揉
飂
擩
鄮
楱
畜
釦
鹨
鍑
塯
油地名。又與釉同
㖟
䓮
揍
佝
鍭
貁
筘
䔰
窌
㳶
煹
㤱
睺
䐢
㖃
䀁
毭
䛠
䙔
牰
褔
輶
雺
偻
酘
[更多144]
豆古文:𣅋𤽋𣅣
- 《唐韻》徒𠋫切《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𠀤音竇。 (宥韻)
- 《說文》古食肉器也。《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書·武成》執豆籩。《詩·小雅》爲豆孔庶。《公羊傳·桓四年》諸侯曷爲必田狩。一曰乾豆。《註》豆,祭器,狀如鐙。《禮·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獻豆。《註》楬,無異物之飾也。獻音娑,疏刻之也。又《禮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又《鄕飮酒義》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爲豆,實三而成觳,崇尺。《註》崇,高也。豆實四升。《史記·樂書》簠簋俎豆,禮之器也。
- 又《揚子·方言》陳、楚、宋、衞謂桮𥯛爲豆籠。《註》盛桮器籠也。《集韻》或作梪、䇺。
- 又《韻略》穀也。《博雅》大豆,菽也。小豆,荅也。《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穀註》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爲九穀。《禮·投壷》壷中實小豆焉,爲其矢之躍而出也。《干寶·晉書》駑馬戀棧豆。又《博雅》天豆,雲實也。又巴豆、海紅豆,皆藥名,出巴蜀。又相思子一名紅豆。又土芋一名土豆。皆菽豆別一種也。俗作荳,非。
- 又《說苑·辨物篇》十六黍爲一豆,六豆爲一銖,二十四銖爲一兩。
- 又官名。《南齊書·魏虜傳》北魏置九豆和官。
- 又地名。《北史·周文帝紀》文帝伐魏,至盤豆,拔之。
-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隴右道有白豆州。
- 又姓。漢光武時,關內侯豆如意,後魏長廣王豆代田。又複姓。北周豆盧寧,本姓慕容氏,歸魏,賜姓豆盧氏。又三字姓。北魏次南有紇豆陵氏。
- 又《正韻》當口切,音斗。 (有韻)
- 《玉篇》量名。《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食一豆肉,飮一豆酒。《註》豆,當爲斗。毛居正曰:豆,古斗字。如《左傳·昭三年》豆、區、釜、鍾之類,當音斗。後人誤讀爲俎豆之豆。斗斛之斗又作㪷,蓋譌倂耳。
- 又《字彙補》思留切,讀作羞。 (尤韻)
- 《周禮·天官·腊人》凡祭祀共豆脯。《註》脯非豆實,豆當爲羞,聲之誤也。《釋文》豆,音羞。
- 又《韻補》叶動五切,音杜。 (麌韻)
- 《柳宗元·牛賦》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縢,或實俎豆。豆叶保,保音補。
- 又叶田故切,讀作渡。 (遇韻)
- 《詩·小雅》儐爾籩豆,飮酒之飫。兄弟旣具,和樂且孺。《音學五書》豆叶孺。
- 又山名。《後漢·郡國志》唐縣有都山。一名豆山。今關中人讀豆爲渡。《說文》豎、侸、裋皆以豆得聲。樹字从壴,亦以豆得聲。
- 考證:〔《書·武成》執籩豆。〕
- 謹照原文改執豆籩。〔《禮·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商玉豆,周獻豆。〕
- 謹照原文商改殷。〔《詩·小雅》儐爾籩豆飮酒之飫。兄弟旣翕,和樂且孺。〕
- 謹照原文旣翕改旣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