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历代崇道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
穆王昆崙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衡山恒山终南会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罗浮山崆峒山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馀人。
秦始皇帝并吞六国。招方士。
好长生之术。遣使往蓬莱采不死药
宫观一百馀所。度道士一千七百馀人。
汉文帝窦太后并好黄老之术。造宫观七十二所。
敕天下如不通黄老经者。不得注官。
又亲访河上公问道德之要。天下大治。
计度道士一千馀人。孝武帝奉道弥笃。
王母降于宫中。遗白银像五躯。
曰是太上老君之真形也。别营三殿而供养之。
后移像于柏梁台上。后又移于甘泉宫内。
以一殿而并列之。南向设座。
自兹始也。又度公主数人。
及度道士约五千馀人。并造观三百馀所。
嵩岳万岁观泰山登封华山集仙观终南望灵观王屋通天观。并不得令庶姓居之。
以为恒式。其万岁观因巡幸而闻山呼。
遂舍行宫而为观焉。至孝宣帝时
上党郡功曹李恽。因入抱犊山采药。
于石室内获天书四十馀卷。并玉箱玉杖。
献于河东郡太守张纯立遣使上进。
视之大惊。不觉流涕。
乃令宣示内外臣僚。时冉癸为主书中郎将
见之泣曰。此是武帝临崩时遗制令葬于梓宫之内。
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后所有臣僚校勘姓名。
于今见有存者。乃遣使检校茂陵
即又安宛如故。乃为武帝造观二所。
一在长安城内。一在茂陵之下。
奉先也。复度道士二十人。
以奉香火也。后赤眉之乱。
茂陵为贼所发。于梓宫之中。
但见有剑一口。方欲取之。
其剑忽然哮吼腾空而去。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
天下大定。东封礼毕。
乃为本朝十一追荐。及南阳舂陵名山大川。
长安洛阳计造观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
魏明帝武帝及先太后造观于五都。计一十三所。
道士一百九人。仍诏道书同御史装饰。
吴主孙权天台山桐柏观。命元居之。
富春造崇福观。以奉亲也。
建业兴国观。茅山造景阳观。
都造观三十九年。度道士八百人。
晋武帝洛阳造通天洞天灵仙灵宝四观。及诸州共二百所。
先魏末陇右临洮郡有神人。长三丈。
著白衣。垂素发。
戴金冠。现于襄武县
告县人王始曰。不久当见太平。
武帝授禅。果天下一统。
乃令于所现处造告平观。即李宗之故居也。
别度道士七人。并前后所度道士
共计四百七十二人。时吴郡临平湖岸崩。
获石鼓一枚。遣使上进。
司空张华。此物何用。
曰。但以桐木刻作鲸鱼形。
扣之必有声。闻于数里。
至惠帝时。于宫中忽夜鸣不已。
甚恶之。乃迁嵩山万岁观。
击之集众。自兹也。
魏道武帝于云中太原河朔造观计五十所。度道士六百馀人。
太武敕令天下造太平观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
受箓。改太平真君元年
仍令四方内外上书言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后嗣帝位。
并皆受箓。后周武帝长安造通元馆。
以延羽客。隋高祖文皇帝迁都于龙首原。
号大兴城。乃于都下畿内造观三十六所。
名曰元坛。度道士二千人。
炀帝迁都洛阳。复于城内及畿甸造观二十四所。
道士一千一百人。皇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隋末大业十三年霍山神。
称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汝将来必得天下。
至武德元年晋州浮山县羊角山著素衣。
戴金冠。乘朱騣白马。
令吉善行告神尧。汝今得圣理。
可于长安城东致一安化宫而安道像。则社稷延长。
天下大定。善行辞。
见天子何以为据。太上曰。
但去。有献石龟者。
可以为信。善行乃告晋州刺史贺君孝义
义遂将善行见秦王。具告神人现事。
偫臣拜庆。遂差左亲卫帅杜昂与善行于所现处设祭。
太上又现。一如善行所言。
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
昂曰。是秦王使者
太上曰。我不饮不食。
何用祭乎。所有委曲。
令人具知。昂还。
乃言神人复现。秦王大悦。
乃令昂将善行入京上奏。至京立未定。
果有印州治中张达献石龟。上有文曰。
天下安。子孙兴。
千万岁。千万叶。
遂入面奏。高祖大悦。
诏授善行为朝散大夫。赐物一百段。
乃令通事舍人宪于羊角山立庙。复改浮山县为神仙县。
羊角山龙角山。太上又现。
为善行曰。天子喜欢否。
对曰。大喜。
又曰。疑惑何事。
复对曰。为不知圣者姓名耳。
太上曰。我是无上神仙。
姓李氏号老君
即我也。我即之祖也。
史记中有传。亳州谷阳县本庙有枯桧再生为验。
我已令周公旦领神兵助国家打刘黑闼。得四月节。
即破矣。孝义又令善行入奏。
高祖乃敕善行驰驿往洛阳军所。宣敕示谕。
至时果平黑闼。四海大定。
枯桧亦重生焉。乃改庙为庆唐观。
内有明皇御制书碑。及列圣真容并在。
武德三年。诏晋阳道士王远知朝散大夫
并赐镂金冠子紫丝霞帔。以预言高祖受命之徵也。
太宗又加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远知预言之故也。
羽衣人赐紫衣。自兹也。
高宗龙朔二年。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
邙山上清宫以镇鬼。仙洞掘得古石案。
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毕。
令设醮。太上又现。
百官进表称贺。大悦。
乾封初东封礼毕。
回銮亳州。亲谒太上。
谨上尊号为混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仍改谷阳县真源县。又为太宗文德皇后东明观于京师
又敕道士宜隶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
文明元年天后欲王诸武。
太上乃现于虢州阌乡龙台乡方兴里皇天原。遣邬元崇令传言于天后云。
国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
天后遂寝。乃舍阌乡行宫为奉仙观
后庆涌出于新丰县界。高三百尺。
上有五色云气。下有神池数顷。
中有白鹤鸾凤。四面复有麒麟狮子。
天后令置庆山县。其诸祥瑞。
具载天后实录。以表国家土德中兴之兆也。
又舍中岳奉天宫为嵩阳观。以追荐高宗大帝也。
竟传位于中宗孝和皇帝景龙元年
敕天下州郡并令置景龙观。二年改为中兴观。
三年改为龙兴观。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
睿宗东京宅为景云观。又舍太原宅为唐隆观。
为资荐天皇天后也。明皇开元中
敕诸道并令置开元观。又制混元赞
亲书。勒之于石。
又敕五岳置真君庙。又敕上都太清宫
东都置太微宫。以太原神尧旧宅为紫微宫。
潞州潜龙故宅为启圣宫。并给衮冕绛纱帷帐交龙门戟。
一如宫阙之制。又注道德经及制序引。
天下士庶并令家藏一本。两街道众乃以幢幡伎乐自禁中迎归于太清宫
香花之盛。近古未有。
又敕置道举。一如礼部之制。
亲自策之。达者甚众。
蒲州奏。因修紫极宫
掘地获玉石。状如半月。
复有仙人杵药之像。扣之有声。
颇甚清远。令悬于太原元元庙庭。
号之为偃月磬。东都留守张琦奏。
汝州鲁山县因修仙居古观。获玉瑛。
扣之声闻数里。令悬于太清宫圣祖庙庭。
衢州为建观宇。穿地得鱼一头。
长三尺。其状似铁。
微微带紫碧之色。又如青石。
光莹雕镌。殆非人功所成也。
扣之甚响。其鱼亦不得名。
遣使来献。令宣示百僚。
亦不能辨。乃呼为瑞鱼磬。
仍命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
不得击之。由是诸观竞以木石模之。
以代集众。又诏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节度使领之。
永为常式。又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
以荐献于太清宫。贵有异于九庙也。
东封。获江淮间三脊茅。
乃令于所获之地置灵茅观。及礼毕回。
谒圣祖于亳州本宫。亲札道德经于石。
作大幢。造八角楼
覆之于虚无殿之前。又幸怀州开元观阌乡奉仙观
为王公万民所请。亦亲札二经。
以大石对峙立之。一如太清之制。
乃诏授邬元崇虢州刺史开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敬忠奏。大圣祖混元皇帝应现于当管蜀州新津县兴尼寺佛殿柱上。
自然隐起木文。为太上老君圣像。
当顶上有华盖。足下前后各有云叶天花。
共一十三处。谨差判官益州功曹参军王大鐄检覆得状。
与本州刺史李忠别驾卢昉县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状同。方敢上奏。
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内侍昭隐宣取像柱入京。
于大同殿供养。又令两街宫观各赐供养七日。
却令进入大内。于今见在。
前后瑞应极多。难以具录。
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陈王参军田同秀于丹凤门外忽见紫云自西北映楼。
又见混元乘白马。侍从二童子。
二童子谓同秀曰。我昔与尹喜将入流沙之日。
藏一匮灵符在桃林关尹喜旧宅。汝可请取之。
同秀具事闻奏。敕差内使李志监同秀往陕州桃林县南十二里故函谷关墟求访之。
俄有紫云白兔现于枯桑之下。便乃穿掘。
下至水际。得石函经匮。
玉版朱书细篆。闻奏大悦。
即令京师列十部乐。歌舞鼓吹。
通化门入。其文于宝舆中五色放光。
洞照天地。丹凤楼上。
身披龙衮。手执金炉。
宫嫔婇。竞于楼上散花焚香。
遥自作礼。又令乱撒金钱于楼下。
纵令士庶分取。以为欢乐。
斯须。呼之声。
震动京邑令置宝符灵昌殿。
是夜楼阁林树之上。皆有神灯。
乃于正月一日开元三十年天宝元年。改桃林县灵宝县
其后三年。见灵符有天宝千载之字。
天宝已应改元之号。遂改年为载。
乃于其地长乐亭置天宝观。御制并书灵符铭。
立于所获之处。又于大内置灵符殿。
赐同秀五品正员官。宰相请加尊号为开元天宝神武之字。
制可之。大赦天下。
其年闰四月梦混元谓曰。
我在城之西南久矣。当与汝于兴庆相见。
可速迎我。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
朕临御海内。向三十年。
未尝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礼谒真容。
为苍生祈福。近因假寐见混元。
具言上事。遂差内使与道门威仪元裕于城西南寻访。
数日。忽于楼观谷间见有紫云现。
白光属天。于其下穿之。
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馀以进。
其日帝在兴庆宫大同殿亲自迎谒。果符兴庆之言。
置于内殿供养。仍令所司写真容。
分送天下诸道宫观。遂大赦天下。
五载。梦见混元言。
我有灵应。寻当自至。
遂于太白山获灵符玉册。及迎到京。
置于灵符殿。亲自供养。
仍封太白山神灵应公。改获符洞为嘉祥洞。
下置真符县。乃令诸道置真符观。
仍编入史。其年十二月
华清宫其月四日
日未出时。忽见骊山顶云物积异。
须臾云散。见混元圣祖现于朝元阁上。
与内人瞻谒。良久乃隐。
诏改会昌县昭应县。其新丰县隶入昭应
又封会昌昭应封山神为元德公
改朝元阁为降圣阁。内出图本。
颁示天下。宣付史官
八载。获二十七仙玉像于宁州罗川县
敕令迎像入京。一如天宝初迎灵宝符仪注故事。
亲自制。寻改罗川县真宁县
于所获处造通圣观。制碑文立之。
于今并在。其年六月
大同殿产玉芝一茎。又造金仙玉芝二观。
复度公主二人为道士。又太白山李浑上言。
见混元言。金星洞内有玉版石。
记圣皇福寿。之符。
御史中丞王鉷入游谷。行四百馀里。
求而得之。敕以殊祥颁示中外。
乃于其地造灵符观。闰六月丙寅
太清宫。加五圣尊号。
仲尼四子像。侍立于混元之前。
又敕十道大郡置玉芝观。大赦天下。
九载。太白山人王元翼上言。
混元大帝降现。言宝仙洞中有妙宝真符
取之。敕刑部尚书张均工部尚书王倕往取。
获之。乃造真灵观。
十三载正月太清宫
又上混元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混元天皇大帝。五圣各加谥号。
加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大赦天下。
十五载。幸蜀。
混元现于汉中郡三泉县黑水之侧。亲礼谒。
遂命刻石像真容于所现之处。又于利州益昌县岭上见混元骑白卫而过。
示收禄山之兆。诏封其白卫岭
于所见之处置自然观。又于嵩山兴唐观
成都福唐观。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十八日
混元现于通化郡云龙岩。初因郡人为国祈福。
建大斋会。十八日
忽烟雾异香。氤氲不散。
至辰时渐渐开霁。神光照天。
因见混元真于山前。自地接天。
通身白衣。左手垂下。
右手执五明之扇。仪相炳然。
众尽瞻礼。其虽高。
亦不及肘。良久乃隐。
遂具上奏。内出图本。
太上皇并叙。文繁不录。
具编史册。仍示天下。
乾元二年夜梦二青童导从至一宫阙。
谒见混元。混元衣云霞之衣。
冠九凤之冠。坐方席。
垂宝盖。凭玉几。
执白拂。左右侍卫真人玉女神仙童子五天力士
罗列极众。著绛衣秉圭。
立侍于混元之后。游涉山海。
经历甚远。一一潜记。
又见混元须发皆黑。及明。
宣下两街。访诸瑞像于务本坊光天观圣祖院。
果获黑髭老君之像。图写以进。
见大悦。一如梦中所睹。
出帝真容。令侍立于混元之后。
仍颁示于天下。供养。
代宗初。于楚州安宜县获八宝。
因改安宜县宝应县。敕于所获之处造宝应观。
改元为宝应元年。大赦天下。
德宗贞元十年。混元潜使金母累降于果州金泉山
授鍊㤅之术。付女贞谢自然
修习功成。其年十月十六日
白日上升。后三月乃归。
刺史李坚曰。天上有玉堂最高。
老君居焉。壁上皆题神仙之名。
时注脚下。云在人间。
或为帝王。或为宰辅。
神仙入谒老君。皆四拜焉。
自然言讫遂却升天。敬宗宝历二年正月
有事于南郊。朝献太清宫
御驾将至长安县主簿郑剪。
忽见老君衣白衣。容状异常。
谓剪曰。当此路有井。
可速实之。不然。
祸在不测。剪惊惶顾。
其地已微陷。遂并力实之。
因失老君所在。驾至。
具以上闻。百官称贺。
兵部侍郎韦处厚为碑。起居郎柳公权书。
于实井之侧。乃编付史官
其年十二月十八日柳公权书碑之际。
忽有劲风飒然而起。旋飙不已。
乃见混元著紫衣。金冠金履。
白莲花之上。右手执五明扇。
左手垂下。空中光明如金色。
公权与镌碑人瞻睹良久。因以物画地记形像。
及画毕。混元忽以扇指空中。
流光四散。乃腾空而去。
众皆侧身仰视。渐远渐小。
没于云中。遂以事上闻。
诏编事迹入碑之中。又敕于两京造延唐观。
文宗开成二年五月中书舍人高元裕阆州刺史
于州北八九里嘉陵江上小山之前。忽见崖壁间光彩有异。
近而观之。石上自然石文。
老君真像。眉发衣章。
巾履服饰。无不周备。
傍有一人。宽衣大袖。
持炉荐香。后一人童子。
双髻高束。谨若听命。
皆非人力图绘镌刻所及。元裕每有所祷。
即紫气上浮。又有灵泉自涌。
士民请福。无不立效。
遂刻石建宇。用旌其瑞。
乃画图呈进。乞编入史。
诏从之。武宗会昌元年
敕以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仍令两京及天下。
诸州府设斋行道作乐。赐大酺三日。
军期急速。亦不在此限。
永为常式。懿宗咸通十年九月十日
徐州逆寇庞勋。领从党三千馀人来亳州太清宫
其日宫北百姓三百馀人。见老君自宫中乘空而南。
须臾黑雾遍南川中。偫贼迷路。
自相杀戮。庞勋溺水而死。
偫凶自此殄灭。汴州节度使太清宫使李蔚具事上闻。
诏曰。吾国家系承混元。
教导清净。苦县旧里。
圣祖故乡。宫宇具严。
庙貌斯设。昨者馀妖奔突。
纵火将欲焚烧。阴雾覆闭于晴空。
狂寇颠迷于道路。散逸原野。
遂至诛夷。缅惟元功。
申兹灵贶。内出青词。
又委李蔚虔申告谢。布示中外。
仍付史官十三年三月
台州刺史姚鹄奏。于天台山老君殿
于其地穿获得石函册文以进。乞付史馆
颁示四方。诏从之。
广明二年三月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奏。
晋州申。龙角山庆唐观老君殿柏树上
葛枯死重生。先是武德中混元应现后。
于二树间殿宇。逾年之后。
柏树上忽自生葛蔓。长十馀丈。
荣茂于常。其后齐王夺嫡。
此蔓枯死。旬月之后。
自其末青翠再生。齐王遂败至中宗复位。
安史叛逆。朱泚谋乱。
皆忽枯落。久而复生。
广明元年黄巢犯阙。
其年秋葛蔓枯死。二年冬枝叶重茂。
又于傍树上别生一枝。旬日之中。
长五十馀尺。相对繁茂。
有异于常。奏诏褒美。
编付史官。其后祥异。
皆有诏敕。盖美乎葛藟庆其神谋。
瓜瓞昭其远祚。混元流贶。
奕叶无穷者也。皇帝驻跸西蜀
中和二年八月九日进到。令宣示内外。
三年三月十一日亳州刺史潘稠道士马含章孙栖梧等奏。
太清宫乾宁四年。已累有逆寇侵犯真源。
少或逾千。多或逾万。
皆窥伺是宫。欲为焚劫。
或来攻城邑。或旁犯县城。
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浓云。
或驱以阴风。或击以雷雹。
率皆颠沛。寻至败亡。
灵贶益彰。神功罔测。
寻诏升真源县为畿县。仍内出青词。
修崇告谢。即稽首东拜。
八月十二日。敕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圣之里。
名高道祖。福荫皇基。
九宫之瑞井涵空。一鹿之仙踪在树。
累代之祯祥可纪。近年之感应尤彰。
所宜严盛于福庭。安可荒凉于静宇。
潘稠能施善政。久乐真风。
广出俸钱。备修宫观
垣墉栋桷。无不精新。
像设丹青。弥加焕丽。
观图考事。深可慰嘉。
其住官威仪道士吴重元可赐紫。仍号凝元先生
道士马含章孙栖梧并赐紫潘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
馀并如故。其年八月二十九日夜
房宗室李特道士李无为。于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观混元降生旧地。
设醮祈真。忽见虹光如弹丸许。
渐渐明大。出于殿基东南竹林中
跳踯入西南梅树下没。于没处穿地三尺已来。
得宝塼一口。长一尺一寸五分。
阔七寸四分。一边厚一寸三分。
并有花文。一边厚一寸八分。
重一十二觔。有古篆六字。
各方二寸。深三分。
镌刻莹洁。迨非人工。
文曰太上平中灾。九月一日
西川节度使侍中陈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顺天
膺图抚运。凝怀至道。
属想大同。是用省方。
以明罪己。深仁旁达于下土。
至德升闻于上元。符谶允臻。
祯祥间出。降太上匡时之命。
清中寇孽之灾。乃示明文。
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
圣祚无疆。克知收复之期。
便是清宁之日。至十二日
令宣示百官。中书侍郎平章事韦昭度户部侍郎平章事萧遘门下侍郎平章事郑畋御史中丞张渎宗正卿曹王龟年表贺曰。
伏以萑蒲啸聚。车马省方。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陛下降成汤罪已之诏。徵王者有征之师。
顾彼凶妖。即当殄灭。
清平既彰于嘉兆。幽赞爰睹其秘文。
赤雀衔书。贶岂同于太上。
元龟负卦。庆难比于平灾。
况因宗室斋醮之辰。仍有祥光跳踯之瑞。
其为感现。可谓丁宁。
枢密使李顺融十二卫都指挥使田令孜表贺曰。今者又有维城。
来于仙观。至诚才发。
嘉兆俄呈。现此时在地之赤光。
是昔日度关之紫㤅。及穿积土。
果获古文。验逸劳于龙蛇。
即知平于枭獍。于冲邃理。
颇甚昭明。既太上令与平灾。
中和永昌厥祚。所现全因圣祖。
掘得又自皇枝。捧此灵踪。
可明天意。且混元圣祖。
每逢多难。皆有殊祥。
唯彼明徵。备书正史
昔于丹凤门上。告田同秀以天宝复国之期。
今又青羊肆中。示李特以陛下还宫之庆。
莫不天下幸甚。乞付史馆
俞之十五日
李特太子校书。李无为赐紫
仍各赐缣帛三百疋。二十一日又诏曰。
太上元元大帝与弟子文始先生讲真经于楼观之台。约后会于青羊之肆。
便乘云驾。俱入流沙。
仙记传闻。地图标载。
周昭至于此日。历数约二千馀年。
景像寂寥。基踪牢落。
今因巡幸。灵贶昭彰。
殊光跳跃于庭前。灵篆申明于树下。
塼合古色。字验休祯。
中和之灾害欲平。厚地之祯符乃现。
足表元穹降祐。圣祖垂祥。
将歼大盗之兵戈。永耀中兴之事业。
须传简册。兼示寰区。
已付史官。备令编录。
仍模勒文字。告示诸道及军前。
其观可改号为青羊宫。仍置殿堂屋宇。
侧近属观田地。约有两顷。
近来散属黎氓。多植葱
清虚之地。难使薰蒸。
已赐钱二百贯。便令收赎。
仍给公验。永归靖庐。
宗子已除官。道士李无为己赐紫
所宜升奖。用庆灵。
敬瑄位冠公台。风行郡国。
效节于延洪之代。修心于道德之乡。
遂令境内消兵。地中呈宝。
其为休美。倍可嘉称。
至十月七日。敕高品郭遵泰监造青羊宫土木之工。
并用内库宣赐。自获灵瑞之后。
至是月癸丑。近蜀郡寇。
相次擒戮。旬月之内。
遂至清平。驾至青羊宫
颁赐有差。李特赐绯
龙州录事参军。又下诏曰。
太上垂祥。青羊应现。
礼宜崇饰。用答殊休。
道州府紫极宫。宜委长吏如法修饰。
仍选有科仪道士祭醮。是月乙卯奏。
收复京城。有以见大道垂休。
圣祖祐。洪图延永。
唐祚无疆者也。又敕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乐朋龟撰碑立之。
伏乞颁示天下。以表皇家承神仙之苗裔。
感太上之灵贶。实万代之无穷也。
臣今校会从国初已来所造宫观。约一千九百馀所。
道士计一万五千馀人。其亲王贵主及公卿士庶。
或舍宅舍庄为观。并不在其数。
帝王之盛业。自古至于我朝。
莫得而述也。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宏教大师赐紫道士杜光庭上进。谨记。
乞降阶授张彝李韶泛级表 北魏 · 崔光
 出处:全后魏文卷二十四
李韶,朝列之中唯此二人出身官次,本在臣右,器能干世,又并为多,近来参差,便成替后。
计其阶途,虽应迁陟,然恐班秩,犹未赐等。
昔卫之公叔,引下同举,晋之士丐,推长伯游。
古人所高,当时见许。
敢缘斯义,乞降臣位一阶,授彼岩级,齐行圣庭,帖选叙(《魏书·张彝传》。肃宗初,侍中崔光表。)
奏狱成许家人诉枉 北魏 · 李韶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六
使虽结案,处上廷尉,解送至省,及家人诉枉,尚书纳辞,连解下鞫,未检遇宥者,不得为案成之狱。
推之情理,谓崔纂等议为允(《魏书·刑罚志》。兼廷尉卿元志上言,狱成不许家人陈诉。大理正崔纂等以为宜许陈诉。尚书李韶奏。诏从之。)
对诏议祫禘 北魏 · 高闾
 出处:全后魏文卷三十
禘祭圆丘之禘,与郑义同,其宗庙禘祫之祭,与王义同。
与郑义同者,以为有虞禘黄帝黄帝非虞在庙之帝,不在庙,非圆丘而何?
又《大传》称祖其所自出之祖,又非在庙之文。
《论》称「禘自既灌」,事似据(《通典》作「《论语》称禘自既灌以往」。)
《尔雅》称「禘大祭也」,《颂》「长发,大禘也」,殷王之祭。
斯皆非诸侯之礼,诸侯无禘礼。
唯夏殷,夏祭称禘,又非宗庙之禘。
鲁行天子之仪,不敢专行圆丘之禘(《通典》此下有「改殷之禘」四字。),取其禘名于宗庙,因先有祫,遂生两名(《通典》此下有「其宗庙禘祫之祭」七字。)
据王氏之义,祫而禘祭之,故言禘祫,总谓再殷祭,明不异也。
禘祫一名也。
其禘祫止于一时,止于一时者,祭不欲数,数则黩。
一岁而三禘,愚以为过数(《魏书·礼志》一。太和十三年,诏议祫禘,中书监高闾仪曹李韶中书侍郎高遵等十三人对称云云。又见《通典》五十,作中书监高闾又言云云。)
鄱阳嗣王初让雍州 南梁 · 刘潜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一
臣大邦维屏,既惭宗子之诗;
思乐泮宫,有缺僖公之。
特以周开元伯,锡壤参墟,汉启三倕,分圭旧楚,身私家庆,总集微躬。
拥部襟带,跨制数州,西距峣关,南逾邓塞。
虽复呼韩来朝,稿街纳质,二虏寻戈,四郊无警。
犹如王戎雅识,羊祜尚义。
臣求诸己,无或宴安,进思尽忠,归乎犯谒(《艺文类聚》五十)
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同州刺史尔绵永神道碑 北周 · 庾信
 出处:全后周文卷十四
公讳永,字永宾东燕辽东郡石城县零泉里人也。
本姓段
昔者昌意降居,初分若水之姓;
共叔出奔,始有京城之族。
西河居士,蕃魏而却秦;
岳将军,威胡而奉晋。
其后居于代北,则先封辽水,备乎史籍,可略而言。
祖援,镇西将军冯翊太守
父儒,平东将军持节、恒燕、朔三州诸军事恒州刺史
公年裁弱冠,即值乱离,驱驰关塞之间,早有纵横之志。
军阵方圆,无劳聚米,山川形势,不待披图。
魏正光五年入仕,解褐殿中将军孝昌三年加龙骧将军,永安二年平东将军都督,中埏建义,勋谋是先,蒙赏仓泉县开国男食邑一百户。
其年淮淝侵轶,南鄙征兵,公受脤偏师一月三捷。
张辽奄至(下有阙文开国伯食邑五百户,进爵为侯。
永熙元年,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左光禄
魏武帝特召入,仕阁内大都督
马武小心,侍萧王于卧内;
典韦忠壮,陪魏后于宫中。
于时贼帅元伯,破掠城市,西自潼函,东绵巩洛。
京畿大都督请马七千。
公曰:「此贼无他策,寻自鸟散」。
止请五百骑,应手生擒。
朝廷赏其谋策,百姓喜其除害。
既而丧乱弘多,生民版荡,乘舆西幸,宗社北迁。
公妙识玄象,深知历数,乃与昆弟谋为自全,斩西中城主,送首关内,蒙赏昌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
大统元年,授使持节都督北徐州刺史
平窦军,复弘农,战沙苑,阵河桥,公并预先登,身当锋首。
谟奠应变,备在司勋,增邑八百户,通前合二千户进爵为沃阳县开国公,授南汾州诸军事恒州刺史,又迁云州刺史
昔轩丘分族,异姓者十四人;
酆邑建侯,宗盟者四十国。
太祖文帝席卷关河,三分天下。
颍川从我,并有乡里之亲;
新丰故入,非无布衣之旧。
更立九十九姓,还存三十六国,旧骨还姓尔绵,增邑一千,进爵为广州城郡开国公
寻授文州诸军事文州刺史
国家以玉门西拒,久劳亭鄣,阳关北牧,多事风尘。
武成二年,有诏进公都督瓜州诸军事瓜州刺史
是以名驰梓岭,声振榆关无雷畏威,负霜怀惠。
保定二年还朝,授工部大夫,寻迁军司马
夏官司武,待白露而治兵;
冬官考工,纪玄云而授职。
四年增邑三百户,通前合三千九百户。
其年授使持节大将军都督、治左八军总管军事。
进登上将,暮会小卒,事涉交接,观衅而返。
天和二年以本官领小司寇
三度有星名天狱,八卦有坎象刑书,公繁不秋荼,严无夏日
民知约法,未肯以狱吏为尊,吏识刑名,无敢以死灰相惧。
又任左厢第三军总管,仍被敕将兵马北道教习
韩信入关,即申军令,陈农受诏,仍校兵书。
岂若六郡良家,五营骑士,县知正正之旗,遥识亭亭之气。
蒙犯霜露,旗鼓驱驰。
俄而遘疾,遂至大渐。
五年六月十六日薨于贺葛城,春秋六十有八,将军死绥,三军行哭;
都护丧还,缘边追祭。
九月二十三日,灵枢至于京师
皇帝临丧,百寮赴吊,诏遗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贺拔轨监护丧事,又遣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贺拔轨监护丧事,又遣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纥豆陵亮册赠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同、华、宜、敷、丹五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曰某公
其年十一月五日,葬于京城南高阳原高司里
夫人赫连氏,兖州刺史悦之女,年十四,适尔绵氏,册拜理城县君,迁济阴郡,又迁广城国夫人
肃恭令淑,仪范贤才,四德有耀,三星增辉,三公夫人,见于斯矣。
建德元年十二月亡,春秋五十有八。
二年正月归于高司之茔。
荆州之墓,合葬于襄水之阳;
卫将军之陵,同穴于庐山之下。
呜呼哀哉!
轩台受氏,若水降居。
西城仲胤,北陆置余。
山川雄烈,风俗扶疏。
昔我关塞,沿袭干戈。
时遭拔本,世值横波。
北封代郡,东据辽河。
地未平一,天犹荐瘥。
我父(疑作「公」)重光,继文踵武。
总牧三蕃,兼治六辅。
雅俗观风,都亭待雨。
不逢问吏,无闻桴鼓。
公以载世,挺此令闻。
孝有三德,忠惟一君。
马陵释患,聊城解纷。
兵防满月,战避迎云。
长松都尉,细柳将军
既牧淮海,且蕃恒代。
高壁负关,长亭穿塞。
衅鼓司盟,□□□□。
吏不能欺,兵无敢背。
玉关遗矩汾海留爱。
大将受册,公升其坛。
六卿咸事,公贰其官。
夷陵烧楚,上党分韩。
营军参合,校战皋兰。
年深历起,福过灾生。
上台裂岳,次将星倾。
赤地悲泪,白虎哀鸣。
悬弓灵幕,系马塞坰。
烟凝不动,泉冻无声。
天子然,追予赠谥。
礼官赐册,陪陵受地。
印绶曰策,衣衾曰襚。
玄窆就列,黄肠在位。
自此何世,从斯几
树为枥社,陵成谷神。
讵知云阁,名在功臣(《文苑英华》九百五)
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 南梁 · 范孝才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五
弟子孝才和南,辱告,逮示敕旨答臣下审神灭论。
窃以彭生豕立,名现齐公;
元伯缨垂,事高汉史。
且斩筹为喻,义在必存,神之不灭,法俗同贯,欲灭其神,内外成失,所谓管窥穷极,宁辨西东,蠡度沧溟,安知仿佛。
天旨弘深,殷勤于妙象,圣情隐恻,流连于飨祭。
岂直经教增隆,实使蒙愚悟道。
眷逮所覃,曲垂颁及,铭兹训诱,方溢寸心。
弟子范孝才和南(《宏明集》十。)
太子太保中都陆逞碑铭 北周 · 王褒
 出处:全后周文卷七
公本居三吴郡吴县丞相逊后也。
武匡定钟鼎,底平涵洛,公曾祖载,实赞军谋。
及反旆南辕,以司武留守
赫连作乱,见拘夏州,以江右名家,为中太守
地既鲜虞,途通灵寿,呼沲易水,仗武乘边,赵北燕南,甲威河外。
营州使群,长于戎马,称雄朔漠。
南中都督,犹缵奕世之基;
西校国门,无坠承家之业。
公识度深详,标尚闲远,处众撝谦,居简行敬,风鉴外明,潜机内敏,建章门户,张华成立,原陵松柏,虞廷尽记,昔处文房,又居内职,或傅冰华,时游甲邸
魏祖军谋,还豫南陂之宴;
梁王师傅,犹对宣室之谈。
出内优隆,通籍营宠,升降荣步,便颂宫禁。
铭曰:
淮海维扬,具区之薮,水朝江汉,星躔牛斗。
盛德遗风,神明厥后,龙章八命,鸾旂四牡。
宾阶昔遇,风月相思,卿门今别,宿草何悲。
轮环不已,零落无时,永矣元伯,长从此辞(《艺文类聚》四十六)
木兰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四
华容石门山木兰树。乡人不识。伐以为薪。馀一本。方操柯未下。县令李韶行春见之。息马其阴。喟然叹曰。功列桐君之书。名载骚人之词。生于遐深。委于薪燎。天地之产珍物。将焉用之。爰戒虞衡。禁其剪伐。按本草。木兰而香。去风热。明耳目。在木部上篇。乃采斫以归。理疾多验。由是远近从而采之。干剖枝分。殆枯槁矣。士之生世。出处语默难乎哉。余之从子也。尝为余言。感而为赋云。
长江以遐览。爱楚山之寂寥。
山有嘉树兮名木兰。郁森森以苕苕。
当圣政之文明。降元和于九霄。
更祲沴之为虐。贯霜雪而不凋。
白波润其根柢。元雪畅其枝条。
沐春雨之濯濯。鸣秋风以萧萧。
素肤紫肌。绿叶缃蒂。
疏密耸附。高卑荫蔽。
华如霜雪。实若星丽。
节劲松竹。香浓兰桂。
厌杂植于人间。聊独立于天际。
徒翳荟兮为邻。挺坚芳兮此身。
嘉名列于道书。坠露饮乎骚人。
至若灵山雾歇。蔼蔼林樾。
当楚泽之晨霞。映洞庭之夜月。
发聪明于视听。洗烦浊于心骨。
韵众壑之空峒。澹微云之灭没。
露草白兮山凄凄。鹤既唳兮猿复啼。
窅深林以冥冥。覆百仞之元溪。
彼逸人兮有所思。恋芳阴兮步迟迟。
怅幽独兮人莫知。怀馨香兮将为谁。
惋樵父之无惠。混众木而皆尽。
指偫类而挥斤。遇仁人之不忍。
方甘心而剿绝。俄固柢于倾殒。
怜春华而搴芳。顾落日而回轸。
达者有言。巧劳智忧。
养命蠲疾。人胡不求。
肢残体剥。泽尽枯留。
憔悴空山。离披素秋。
鸟避弋而高翔。鱼畏网而深游。
不材则终其天年。能鸣则免于俎羞。
奚此木之不终。独隐见而罹忧。
自昔沦芳于朝市。坠实于林邱。
徒郁咽而无声。可胜言而计筹者哉。
吾闻曰。人助者信。
神听者直。则臧仓谮言。
宣尼失职。出处语默。
与时消息。则子云投阁
方回受殛。故知天地无心。
死生同域。纭纭品物。
物有其极。至人者。
委性循于自然。宁任夫智之与力也。
虽贤愚各全其好恶。草木不夭其生植。
已而已而。繄蔽不可得。
郊庙歌辞 享文恭(一作郊庙歌辞 享文敬太子庙乐章 请神)太子乐章 中唐 · 许孟容
四言诗
觞牢具品,管弦有节。
祝道寅恭,神仪昭晰。
桐圭早贵,象辂追设。
罄达乐成,降歆丰洁。
文恭太子乐章(一作郊庙歌辞 享文敬太子庙乐章 登歌) 中唐 · 陈京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三部
歌以德发,声以乐贵。
乐善名存,追仙礼异。
鸾旌拱修,凤鸣合次。
神听皇慈,仲月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