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闻人阜民 南宋 · 汪应辰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六六、《文定集》卷六
臣伏见左迪功郎福州州学教授闻人阜民学博而知要,气和而有守。
福、唐学校最盛,每春秋补试常不下六七千人,奔竞请竭,习以成风,是非毁誉,无所不有。
阜民持身谨严,守法坚确,人既不敢干以私,久之亦无间言也。
士之癃老者安存之,敏秀者诱进之,偏长片善,必加奖厉,人自爱重,益劝于学。
闻人伯卿铜陵 南宋 · 范成大
七言律诗 押青韵
雪压关山昼掩扃,故人何事短长亭。
折腰直为瓶无便腹犹怜笥有经
牒诉尘埃头更白,简编灯火眼终青。
可怜东壁辉光外,寥落江湖处士星
重送伯卿1187年 南宋 · 范成大
 押词韵第十六部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雪花来无时,入春遂三作。
冰柱冻不解,去地才一握。
东风畏奇寒,未敢破梅萼。
已僵员峤蚕,那问纥干雀。
万径无行踪,扣户惊剥啄。
故人竹叶舟,岁晚梦漂泊。
自云饥所驱,岂不念丘壑。
经谊金华省,文采石渠阁
平生百未试,墨绶吓猿鹤。
取舍一熊掌,得丧两蜗角
不嫌干进钝,俯仰无愧怍。
低回簿书丛,万卷无处著。
惜哉小举袖,负此不龟药
颇闻江皋县,讼简民气乐。
政成竹林,诂训缉家学。
乃翁力菑畬,待子收播穫。
三年此书出,众说眇萤爝。
持归许窥观,慰我久离索。
今朝云泼墨,霰雨纵横落。
樯竿挽不住,帆峭北风恶。
难忘昆弟语,易散清夜酌。
匆匆别知赋,掩涕倚郛郭。
敷文阁待制少师张公卲神道碑庆元五年夏1199年夏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八二、《平园续稿》卷二五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靖康阳九之厄,北虏以封豕长蛇荐食上国,继之刘豫枭鸣河南
高宗皇帝受命中兴,日与文武大臣经营四方,期雪雠耻,而父母之念尤切于衷,谓兵交使犹在其间,每择忠义明辨之士问安沙漠,项背相望。
十五年间,能全节而归者惟鄱阳洪忠宣公历阳张公、新安朱弁少章三人而已。
少章文士,时以右选介别使,不得专对。
惟洪、惟张,俱以儒学奋身,官视八座,日夜以忠言说虏。
虏必欲臣之,二公握节不屈,则放之苦寒不毛之地,衣食往往不给。
久之,其酋长或知慕乡,稍遣子弟从之游,赖以糊口。
如是一纪,训诱濡涵,转相告语,知用兵弗戢自焚之祸,迄成和好,还徽宗梓宫,归我太母
固知圣主之德,文武大臣之功,而潜导驯致,易暴为善,此两公阴有助焉。
归拜白发之亲,其子某亦植立光显,然后人知天报昭昭,不可掩也已。
间尝以是语人,无不谓然。
张公之子遇有旧,数以故右朝请郎闻人阜民所述行实来请铭,乃参考史氏,序而铭之。
公讳卲,字才彦和州乌江人,唐国子司业籍之后,世儒家。
曾祖延庆
祖补,尝预乡荐。
父几,乡誉尤高,赠金紫光禄大夫
妣,永宁郡夫人冯氏。
公少传父学,宣和三年上舍第,旋丁外艰
建炎元年二月,以迪功郎衢州司刑曹事,兼管检法议刑。
二年二月,诏中外士民直陈时事。
公言:「有中原之形势,有东南之形势。
今纵未能遽争中原,宜进都金陵,因淮江、蜀汉、闽广之资以图进取,不应退自削弱」。
郡守胡唐老奇之。
三年,给事中周望为江浙制置使,逐捕苗傅刘正彦过衢,问唐老僚吏孰可用,唐老荐公,以充准备差使
贼平,西府
九月,公改承奉郎,召对,会遣泛使,公毅然请行,假礼部尚书,特转五官,除直龙图阁
武臣杨宪副之。
二弟祁、邴皆补官,仍添差祁明州观察推官,奉母以居。
公即日引道,见虏监军郎君挞懒潍州
逼公拜,公不可,执寘昌邑,寻徙密州山寨,以兵守之。
四年,公闻挞懒过,密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理曲直。
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
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起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
其后伪楚僭立,群盗蜂起,曾几何时,电扫无馀,是人心天意未厌宋德也。
今大国复裂地以封刘豫,穷兵不已,曲有在矣」。
挞懒得书执付,使用之。
公升阶揖,以旧官呼之,为陈君臣大义,辞气激烈。
怒,系之狱,杨宪遂降。
阅半年,豫知不可屈,复以公送虏,拘之燕山圜福寺,绍兴元年也。
公又为书言:「挟大国之势日夜南侵,不胜则鼠首两端,胜如养鹰,饱而飞耳,终非大国之利」。
欲以间
守者密以告,虏取其书去,益徙公东北千馀里之中京
后又北徙会宁府,去燕三千里。
先是完颜旻死,传其弟晟。
晟死,孙亶立。
三世颇厌兵,慕文教,后生从公者皆习弦诵,执经授大义,争馈钱谷布帛,公自分终焉。
虏尝肆赦,许我使者因便归其乡,人人占籍淮北,幸得稍南,惟公与洪公、朱少章实言家江南
十三年二月甲子,虏忽召三人者改馆致馈,许之南归。
公以四月辛未至燕山,洪公先在,五月朱自云中至,六月庚戌同发永平馆七月壬戌汴京都亭驿,有《輶轩倡和集》,公为之序。
八月庚子对行在,除秘阁修撰主管佑神观
奉使时转五官,吏部误谓无出身,拟奉议郎,久方改朝奉郎
公为上言:「前后使者陈过庭司马朴滕茂实崔纵魏行可等皆徇国忘躯,宜优恤其家。
崔纵之柩,臣等挈以来,乞敕葬以奖忠义」。
上虽下其章,当路格不行。
寻讽御史论洪公,斥守饶州
自公以太夫人年七十谒告归,方出门,而谏官亦诬公在虏不礼其副,遂改台州崇道观,居从其便,非上意也。
十七年七月丁太夫人忧,蔬食庐墓,执丧尽礼。
初,公出疆遇丞相昌邑,以忠义相勉,故公在丧相与通问。
公因历叙虏有归渊圣及诸王宗室意,劝其遣使迎请,秦浸不乐。
十六年,公服阕再奉祠
十七年夏,洪公以散官安置英州
公惧窜谪,上书言:「臣使北时道遇秦桧,教臣坚持使节,臣得奉以周旋。
医官荣州团练使李子厚语臣,云中京,尝代徽宗皇帝移书黏罕,述海上盟约及用兵讲和利害,结好基此」。
曹勋缴进其书,诏付史馆
十九年四月,遂除公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磨勘朝散朝请郎,屏居萧寺,食闲禄者十年。
二十五年冬,秦薨。
上首起公知池州明年春至郡,忽忽不乐,踰时复请祠归。
道由广德军,假官舍居之。
六年丁亥,公生朝也,先一夕沐浴就寝。
诘旦,家人起为寿,安卧逝矣。
朝奉大夫致仕,遗表闻,赠中奉大夫,享年六十一。
后以子升朝,累赠少师
娶同郡李氏,封令人,前卒,累赠鲁国夫人
二十七年某月日,葬四明西山母永宁郡夫人墓侧。
三子:孝贤,朝议大夫通判平江府事;
孝曾,朝议大夫直秘阁、权福建路计度转运副使
孝忠朝请郎、权知荆门军
三女:长许嫁左从政郎临安府司法参军沈洵而卒;
次适朝请郎、前知邵州唐准
次适蕲州贡士袁如,亦卒。
孙男五人:从之,从政郎池州司理参军
徽之,将仕郎
改之,登仕郎
元之,将仕郎
永之,将仕郎
孙女六人:长适进士师魏,次适进士卫葆,馀未嫁。
公平生孝友,归遇郊恩,遍奏诸弟,后多显者。
其在北方,太夫人命犹子孝祥后公。
公归,有子,而钟爱孝祥异甚,已而魁多士,掌书命,为时名臣。
诸子亦以才闻,张氏之兴庶其在此。
公天资劲伟,遇事慷慨,酒酣耳热,悲歌愤激,常以功名自许。
车驾留江上,强虏逆臣连兵入寇,公冒险出使,人皆危之。
及被囚拘,略无悔惧,赋诗作文,考评史传,著述动盈编帙。
归献所闻,纳忠于朝,将有施为,以偿素志。
既不遂,叹曰:「身在异域,视死如归,为国事也。
今士大夫有连言告坐之风,一或抵罪,家破名灭,竟亦何裨」?
悉取旧稿焚之。
惟昼夜潜心经典,学道日以有得,无田无庐,未尝过而问焉。
高宗更化,方且进用,而公无意斯世矣,惜哉!
遗文十卷,盖公身后所裒者。
铭曰:
中兴之功,有隐有显。
戎狄外膺,忧虞内殄。
赫赫将相,公槐鼎铉。
单车熟乘,密指临遣。
艰难险阻,维系辗转。
如沦蛟渊,如探虎圈。
公曰不然,蹈义者鲜。
忠信笃敬,蛮貊可免。
诚心洞开,古谊丕阐。
以渐以渍,以聚以辨。
野性或驯,善意相勉。
迄溃于成,绩效奚浅?
万里归来,宜舒而卷。
谁其冒嫉,天则福善。
慈亲迎门,温凊重展。
若弟与子,流庆方衍。
超然死生,彰厥履践。
昭以诗铭,诏于悠缅。
春尽日送闻人伯卿次家君韵 南宋 · 张孝祥
 押真韵
早年翰墨场,未见心已亲。
笔底三峡流,胸次万卷春(自注:省试文字适在某房。)
相从未淹时,欲别故恼人。
敢赓老仙诗,索去不用频。
入闽录淳熙二年 南宋 · 吕祖谦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九一、《东莱吕太史文集》卷一五
淳熙二年三月二十一日,早发婺州
二十五里,马海广教寺
三十里,汤塘,入衢州龙游县界。
十五里,宿小龙游
是日阴,潘叔昌实偕行。
二十二日,十里,湖头。
三十里,龙游县
三十五里,宿安仁。
是日阴,时见日,晚雨。
二十三日,三十五里,衢州,谒汪尚书,遂馆于超化寺
哭婺倅舅,遍到外氏诸位,见曹宗总、闻人伯卿祝汝昭汝玉张孟远。
是日早雨,辰后止,晚蒸溽。
未至衢二十里,下道数百步有石岩寺,岩颇敞,然气象庳陋。
二十四日,留超化。
是日雨时作时止。
汪监税筑,舍人之子也。
二十五日,早发衢州
出通道门三里,晋殷将军浩,塑像犹作书空状。
四里,仁尖。
二里,晋殷将军墓,墓在道左,无树林,上有小石屋,乡名庆墙,旧云殷墙,避讳易为庆。
盖往者殷将军故宅,墙垣犹存。
九里,十八里市。
八里,詹家桥
八里,灵桥
七里,后溪浮桥。
一里,后溪市。
二里,入江山县界。
土俗穫稻留秆尺馀,束为把藏之,饭甚有味,有以养之故也。
自此至建皆然。
二里,石龟山
五里,吉溪
溪桥颇长,有马驿
五里,平坦市。
十五里,宿白肚,屋前溪渚甚胜。
是日早雨,辰止,时见日。
二十六日,五里,江山县
五里,烟萝洞,洞穴隘甚,乱石如羊马。
东岳庙,庙后突星山骑石山相望,皆奇峭。
一里,东折入仙霞路。
十里,清湖渡
渡旁丽坦,徐诚叟书院在焉,今为周氏居。
渡溪即山观,略有水石。
十里,三石山
四里,长台路口,路通处州
四里,檀町。
七里,镇安都。
十五里,江郎山,三峰拔起数百丈,中断如划,天下奇观也。
山下灵石庙,庙庭老樟轮囷,度其围二丈八尺。
过江下市,游祝氏园,见其主人大举。
四里,宿麦岭。
自婺至此皆平土,过此以往,重山复岭,渐类闽中
是日阴,夜大雨。
二十七日,五里,铁炉冈
五里,红桥渡。
五里,长流。
四里,三坑。
五里,枫岭
十里,仙霞岭,磴道屈折数里,甚峻,左右皆童山极目。
五里,桑园岭。
四里,梅岭
二岭间林壑颇胜。
三里,砻溪。
自此路皆并溪,时有佳处。
三里,大千岭。
六里,宿柳树,见福州潘进士子嘉
是日早小雨,已后晴。
二十八日,五里,相亭。
自此路皆并溪,时有佳处。
十五里,小千岭,下岭半,入建宁府浦城县界。
五里,小枫岭
过岭望浮盖山甚雄秀,石笋石人石钟石牛,罗列其巅。
五里,茗坑,自此复行驿路。
五里,前汉冯郎中,盖冯唐也。
无碑版,不知始所以立。
二里,梨岭,其高次于西霞。
三里,啸客墓,林麓幽茂。
四里,枸木铺。
三里,回向寺
十里,山坊。
十里,鱼梁岭。
五里,宿沙溪,面山临流,水木清华,终夜闻溪声。
进士徐良肱来谒。
是日晴,晚雨。
(上阙)非岭也。
七里,井栏源。
六里,大湖岭,上有灵泉庵
四里,大湖市。
五里,西馆
五里,蔡家洋。
二里,清河桥
三里,濮村。
宿遇新归安张丞体仁,同年也。
是日晴,邂逅李将仕兄弟俨、侃,福州人,皆往赴铨试。
四月初一日,三里,转山头,入五夫路。
三里,陂头,水齧道多断绝。
二里,洪源栅。
五里,源,山径萦纡,涧水交流,声如怒雷。
一里,梨岭,缭绕五六里,所历诸岭,此为最高。
岭脊崇安县界,下岭过双松,一两曲涧,石如磴,数十级,悬溪甚奇。
十里,溪源桥,始至岭足,民家编杉皮障日,朴质可喜。
二里,上岚,林峦秀润,小山石濑点缀,曲有思致。
半里,上岚桥
一里,上岚岭。
二里,会仙桥
二里,会仙岭
二里,开善寺
七里,至五夫,访朱元晦,馆于书室。
是日晴。
初二日,见刘监庙珫充甫、刘抚属玶平甫、范仲宣瑄、徐周宾大老、□思作恪。
是日晴。
初三日,游刘氏园,前枕溪,后即屏山,亭榭高下十馀而悠然堂最胜。
遂之报本庵,庵旁两崖,束溪如峡。
同游者朱、二刘、范、潘。
是日晴。
初四日,游密庵,距五夫七里。
庵乃僧道谦所庐,曾大父遗像在焉。
殁馀二十年,庵前数十步,清湍亭,古木四合,泉石甚胜。
绕涧百馀步,昼寒亭,面瀑布。
庵亦幽静,晚遂宿庵中。
同游者朱、二刘、范、潘、徐,而刘、范、徐皆先反。
是日晴。
初五日,自密庵归五夫,见王春卿光朝。
是日早晴晚雨。
初六日(后阙)
景高堂 南宋 · 闻人阜民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四、康熙《衢州府志》卷五、雍正《浙江通志》卷四八、嘉庆《西安县志》卷一四
上即位之二年,考覈民庸,敷究治道。
大理丞永嘉萧君忱,以面对论当世务切于民者,上嘉纳之。
三衢屡阙守,议者良为难,君独奋然请曰:「为政有要,使吾毫铢有未尽,虽易且甚难;
揆之吾心而无愧,稽之众志而弗违,虽难固甚易也。
愿自请以治民」。
于是辍诸朝迹,剖分左符
君以忠槩先烈克施于政,至衢访民所疾苦,抑损先己,凡征敛之赋,取赢于官者悉蠲之,捐利以予下,不为表暴,推广实德。
未几而田野告丰,闾里安辑,桴鼓希鸣,庭无滞讼。
期年,民益安之。
郡之后圃自初有庳屋五楹,荒圮特甚,乃仍其旧,支苴倾漏,涂雘漫漶,敞以轩楹,环以流泉,规画不加于前,而简邃清幽,顿易旧观。
且谓:「圣人论政,益以无倦,盖存乎思始以图终」。
爰即中楹,列三贤绘像,以为蚤夜之思,起敬之所。
清献公里居孝弟,所应绘事;
范太史之系,实寓居超化寺,代有令闻,视衢为归。
绍兴制旨,且命范氏经理司马文正之绪,范所寓则文正公之所寓也。
乃以文正太史二像,参清献,名其堂曰景高,使元祐风烈奋厉乎百世之下。
后之继此,期以中古易今世者,要不吾庆也,岂特为登览烟云,啸咏风月而已哉?
阜民始以淳熙初典教于衢,粤十有六年,丞郡婺女,偶以檄抵衢,会见君思政堂上,相与道旧故,语平生,契尚适同,因属文以为记。
顾惭窳陋,岂足以叙贤侯为政之美,况二三故老曾不足为其役,恶能以论道其懿?
窃观夫子之至是邦也,蚁丘之聚,犹得以窥其方,仪封之鄙,犹得因从者以见,所过者化,未易以迹言。
至若中心之蕲向,有若前哲,光辉所暨,无往而不存,则知「景高」之作,视超览之旷远,双石之怪奇,固不得以相高,而贤侯志意之所著,即此可以知矣。
乃敬为之书。
按:民国衢县志》卷一七,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陈德俊天台 明 · 郑真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前朝冠冕认貂蝉,劲正堂深月满天。
共睹甘棠存旧笏,从知汗竹有遗编。
衣冠幸际千年盛,礼乐须征百代传。
珍重先公曾撰述,殷勤儗寄白云边。
注:天台陈德俊氏白云半间继远父之子故宋詹事献肃公八世孙也献肃逮事孝宗以雄文直道简在帝心手诏奖谕有劲正之褒公取其二字以名所居堂嘉禾闻人阜民实为之铭元至正间真先君子求我先生尝得而读之叹其雄深雅健足以称公之德因缮录着跋语致景仰之思今已二十余年矣载在家集读之嘅然际圣运肇兴以乡贡典教临淮与继远相遇问及家世知其以献肃七世孙出后王氏者也继远恍念先绪不可中绝使德俊归复陈姓是所谓知本者也继远居濠梁十年德俊以时来省遂得并交其父子德俊天姿秀整勤敏过人尝读献肃家集有上皇太子书称太尹阁下者窃疑焉真语之曰先宋故事有以皇太子尹京者所以尊国体重民事也宋史干七年春二月恭王惇皇太子夏四月皇太子临安尹周益公翰林当制入直夜半承命草诏御墨犹湿诧为荣遇献肃干道名臣所称太尹即其证也时在座者浚仪赵先生木仲文献老成系出天族深以予言为然呜呼故家子弟有原伯鲁之诮久矣其有德俊之贤克志其家学者乎一日德俊侍继远归言别赋诗为赠并书此以致意云洪武十一年岁在戊午四月既望郑某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