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道恒道标 晋 · 释道契
 出处:全晋文
惟圣人能通天下之志。
业已毁除鬒发,著不正之衣,今使处缙绅之朝,非其志也。
大秦龙兴,异才辈出,如等,未为卓异,何足拘以文网也(《十六国春秋》六十二,契等奏章,叙其事略云云。)
又答姚兴 晋 · 释道契
 出处:全晋文
盖闻太上以道养民,而物自足。
其须有德而治天下。
是以古之明主,审违性之难御,悟任物之易因。
故尧放许由箕山,陵让放杖于魏国高祖四皓终南叔度辞蒲轮于汉世,晋国戴逵被褐于剡县谢敷散发于若邪,盖以适贤之性为得贤也。
故上有明君,下有韦带,逸民之风,垂训于今矣。
今恒标等德非圆达,分在守节,且少习玄化,伏膺佛道,一性之诚,心志匪席。
至于敷演妙典,研究幽微,足以启悟童稚,助化功德,使物识罪福,则有济苦之益。
苟佛不虚言,恒等有弘昆邪之训矣。
窃闻近日猥蒙优诏,使释法服,将擢翠翅于寒条之上,曜扶渠于重冰之下,斯诚陛下仁爱恺悌,不世之恩。
然契等眷眷,窃有愚心,以陛下振道德之网,以维六合;
恢九德之网,以罗四海,使玄风扇于千载之前,仁义陶于万世之后。
宇宙之外,感纯德以化宽;
九域之内,肆玄津以逍遥。
匹夫无沟壑之怨,嫠妇无停纬之叹,此实所以垂化,海内所以仰赖。
愚谓恒标虽区区一分,守所见为小异,然在罗网之内,即是陛下道化之一臣。
昔孛佐治十二年,未闻释夺法衣,形服世仪,苟于时有补,袈裟之中,亦有弘益,何足复夺道与俗,违其适性?
昔巢由抗节,尧许俱高;
四皓匪降,上下同美,斯乃古今之一揆,百代之同风。
且德非管仲,不足华轩堂阜;
智非孔明,岂足三顾草庐;
愿陛下放既往之恩,从其微志,使上不失惠,下不失分,则皇唐之化,于斯而在,箕颖之宾,复见今日矣。
契等庸近,献愚直言,惧触天威,追用悚息(《十六国春秋》六十二,僧契等答姚兴书。又略见《高僧传》六《释道恒传》,作鸠摩罗什僧契等答。)
答秦主姚兴 十六国 · 鸠摩罗什
 出处:全晋文
盖闻太上以道养民,而物自足,其复有德,而治天下。
是以古之明主,审违性之难御,悟任物之多因。
故尧放许由箕山,陵让放仗于魏国高祖四皓终南叔度辞蒲轮于汉岳,盖以适贤之性为得贤也。
今恒标等德非圆达,分在守节,少习玄化,伏膺佛道,至于敷析妙典,研究幽微,足以启悟童稚,助化功德。
愿乞陛下放既往之恩,纵其彻志也(《高僧传》六《释道恒》。)
抗表陈情 后秦 · 释道恒
 出处:全晋文
六月二十八日诏,敕尚书令夺恒标等法服。
承命悲惧,五情失守,俯仰惶惭,无地自厝。
恒等诚才质闇短,染法未久,所存既重,眷慕亦深。
猥蒙优诏,褒饰过美,开谕诲励,言理备至。
但情之所安,实怀罔已,法服之下,誓毕身命。
兼少习佛法,不闲世事,徒法非常之举,终无殊异之功;
虽有拔能之名,而无益时之用,未见秋毫之补,将有山岳之亏,窃为陛下不取也。
光武尚能纵严陵之心,魏文管宁之操,陛下天纵之圣,议论每欲远辈尧舜,今乃冠巾两道人,反在光武魏文之下。
愿折至尊之高怀,遂匹夫之微志,在宥群方,靡不自尽。
况陛下以道御物,兼弘三宝,使四方义学之士,萃于京师,新异经典,流乎遐迩,大法之隆,于兹为盛。
方将阐扬洪化,助明振晖,嗣祇洹之遗响,扇灵鹫之馀风,建千载之轨模,为后生之津涂,而恒等岂可独出于明时,不得伸其志愿伏愿?
鉴其元元之情,特垂旷荡通物之理,更赐明诏,听遂微心,则衔恩九泉,感德累劫,不胜战慄,谨奏以闻(《十六国春秋》六十二,“道恒道标抗表陈情”云云。又略见《高僧传》六《释道恒传》,作等答曰云云,其文删节,未知此何所本。)
大品经序 十六国 · 释僧睿
 出处:全晋文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出八地之由路,登十阶之龙津也。
夫渊府不足以尽其深美,故寄大以目之;
水镜未可以喻其澄朗,故假慧以称之;
造尽不足以得其涯极,故借度以明之。
然则功讫有无,度名所以立;
照本静末,慧日以之生;
旷兼无外,大称由以起。
斯三名者,虽义涉有流,而诣得非心;
迹寄有用,而功实非待。
非心故以不住为宗,非待故以无照为本。
本以无照,则凝知于化始;
宗以非心,则忘功于行地。
启章玄门,以不住为始;
妙归三慧,以无待为终。
假号照其真,应行显其明,无生冲其用,功德旌其深。
大明要终以验始,沤和即始以悟终,荡荡焉!
真可谓大业者之通涂,毕佛乘者之要轨也。
夫宝重故防深,功高故校广,嘱累之所以殷勤,功德之所以屡增,良有以也。
而经来兹土,乃以秦言译之,典谟乖于殊制,名实丧于不谨,致使求之弥至,而失之弥远,顿辔重关,而穷路转广,不遇渊匠,殆将坠矣。
亡师安和尚,凿荒涂以开辙,标玄指于性空,落乖踪而直达,殆不以谬文为阂也。
亹亹之功,思过其半,迈之远矣。
鸠摩罗什法师,慧心夙悟,超拔特诣,天魔干而不能回,渊识难而不能屈,扇龙树之遗风,震慧响于此世。
秦王感其来仪,时运开其凝滞,以弘始三年岁次星纪冬十二月二十日长安
秦王扣其虚关,匠伯陶其渊致。
虚关既开,乃正此文言;
渊致既宣,而出其释论。
渭滨流祇洹之化,西明启如来之心,逍遥集德义之僧,京城溢道咏之音,末法中兴,将始于此乎!
予既知命,遇此真化,敢竭微诚,属当译任,执笔之际,三惟亡师五失及三不易之诲,则忧惧交怀,惕焉若厉,虽复履薄临深,未足喻也。
幸冀宗匠通鉴,文虽左右,而旨不违中,遂谨受案译,敢当此任。
弘始五年岁在癸卯四月二十三日京城之北逍遥园中出此经。
法师手执梵本,口宣秦言,两释异音,交辩文旨,秦王躬览旧经,验其得失,咨其通途,坦其宗致,与诸宿旧义业沙门释慧恭、僧契、僧迁、宝度、慧精、法钦、道流、僧睿、道恢、道标道恒、道悰等五百余人,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
其年十二月十五日出尽,校正检括,明年四月二十三日乃讫。
文虽粗定,以释论检之,犹多不尽,是以随出其论,随而正之。
释论既讫,尔乃文定,定之未己,已有写而传者,又有以意增损,私以般若波罗蜜为题者,致使文言舛错,前后不同,良由后生虚己怀薄,信我情笃故也。
梵本唯《序品》、《阿鞞跋致品》、《魔事品》有名,余者直第其品数而已。
法师以名非佛制,唯存《序品》,略其二目,其事数之名,与旧不同者,皆是法师以义正之者也。
如阴入持等,名与义乖,故随义改之,阴为众,入为处,持为性,解脱为皆舍,降入为胜处,间止为念处,意断为正勤,觉意为菩提,直行为圣道,诸如此比,改之甚众。
梵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谬者,定之以字义;
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是以异名斌然,梵音殆半,斯实匠者之公谨,笔受之重慎也,幸冀遵实崇本之贤,推而体之,不以文朴见咎,烦异见情也(《释藏迹》八。)
思益经序 十六国 · 释僧睿
 出处:全晋文
此经天竺正音名毗陀沙真谛,是他方梵天殊特妙意菩萨之号也。
详听什公传译其名,翻覆展转,意似未尽,良由未备秦言,名实之变故也。
察其语意,会其名旨,当是持意,非思益也。
直以未喻持义,遂用益耳。
其言益者,超绝殊异,妙拔之称也。
思者进业高胜,自强不息之名也。
旧名持心,最得其实。
又其义旨旧名等御诸法,梵天坦其津涂,世尊照其所明,普华奖其非心,文殊泯以无生,落落焉真可谓法轮再转于阎浮,法鼓重声于宇内,甘露流津于季末,灵液沾润于遐裔者矣。
而恭明前译,颇丽其辞,仍迷其旨,是使宏标乖于谬文,至味淡于华艳,虽复研寻弥稔,而幽旨莫启。
幸遇鸠摩罗什法师于关右,既得更译梵音,正文言于竹帛,又蒙披释玄旨,晓大归于句下。
于时咨悟之僧,二千余人,大斋法集之众,欣豫难遭之庆,近是讲肄之来,未有其比。
于时余与道恒,谬当传写之任,辄复疏其言,记其事,以诒后来之贤,岂期必胜其辞,必尽其意邪?
庶以所录之言,粗可仿佛其心耳。
不同时事之贤,傥欲全见其高座所说之旨,故具载于文,不自加其意也(《释藏迹》八。)
下书道恒道标 其一 后秦 · 姚兴
 出处:全晋文
卿等乐道体闲,服膺法门,皎然之操,实在可嘉。
但朕君临四海,治急须才,方欲招肥遁于山林,搜陆沈于屠肆,况卿等周旋笃旧,朕所知尽,各挹翰时之能,而潜独善之地。
此岂朕求贤之至情,卿等兼弘之深趣邪?
昔人有言,“国有骥而不乘,方惶惶而更索”,是之谓也。
今敕尚书令显便夺卿等二乘之福心,由卿清名之容室,赞时益世,岂不大哉!
苟心存道味,宁系白黑,望体此怀,不以守节为辞也(《弘明集》十一,《高僧传》六,又《十六国春秋》六十二。)
下书道恒道标 其二 后秦 · 姚兴
 出处:全晋文
省所奏,具意。
今所以相屈者,时所须也。
不复相推本心,以及于此。
烦殷勤广自料理,吾之情趣,想卿等体之在素,不复烦言。
便可奉承时命,勉菩萨之踪耳(《弘明集》十一,又《十六国春秋》六十二。)
下书道恒道标 其三 后秦 · 姚兴
 出处:全晋文
得重奏,一二具之。
情事具如前诏,但当开意以从时命,无复烦于郑重也(《弘明集》十一,又《十六国春秋》六十二。)
致书鸠摩罗什僧契 后秦 · 姚兴
 出处:全晋文
别已数旬,每有倾想,渐暖。
比日何如?
小虏远举,更无处分,正有愦然耳。
顷万事之殷,须才以理之,近诏道恒道标二人,令释罗汉之服。
寻大士之踪,想当盘桓耳。
然道无不在,法师等勖以论之。
苟废其寻道之心,亦何必须尔也?
致意迁上人,别来何似,不审统复何如?
多事不能一一为书。
恒等亦可令诸上人劝其令造菩萨之行也(《弘明集》十一,《高僧传》六,又《十六国春秋》六十二。)
又下书与僧契 后秦 · 姚兴
 出处:全晋文
省疏所引,一二具之。
朕以独善之美,不如兼济之功,自守之节,未若拯物之大。
子陵颉颃于光武君平傲岸于蜀肆,周党辞禄于汉朝杜微称聋于诸葛,此皆偏尚耿介之士耳。
何足以阙默语之要,领高胜之趣哉!
今九有未乂,黔黎荼蓼,朕以寡德,独当其弊,思得群才,共康至治。
法师等虽潜心法门,亦毗世宣教,纵不能导物化时,勉人为治,而远美辞世之许由,高散发于谢敷
若九河横流,人尽为鱼,法师等虽毗世宣教,亦安施乎?
道恒等伏膺法训,为日久矣。
然其才用足以成务,故欲枉夺其志,以辅时政耳。
若福报有徵,佛不虚言,拯世急病之功,济时宁治之熏,功福在此而不在彼,可相诲论,时副所望(《弘明集》十一,又《十六国春秋》六十二。)
感春冰遥和谢中书诗二首 其二 南梁 · 江淹
 押真韵
暮意歌上眷,怅哉望佳人。
揽洲之宿莽,命为瑶因。
观书术不变,学古道恒真。
若作商山客,寄谢丹水(同上)
萧骠骑让封第二表(《艺文类聚》作为齐高帝司空表) 南梁 · 江淹
 出处:全梁文卷三十六
臣某言:写沥愚丹,己续前表。
猥降前诏,未垂镜恕
一省惊惭,再悸魂府
静躬自察,启居匪地。
臣闻日薄星迥,昊天无以爽其节;
山盈川冲,厚地不能亏其度。
岂不灵铸言限,神极无失!
况世道恒沦,人彝剽夺。
数满必洽虚,饰小故乱大。
臣才非右贤,任钧左戚,祚开山河,兼金叠组,爵侈常班,宠溢前达,以荣以渥,且惭且腼。
虽嘉铭丰收之恭,更惧循墙之速,矧乃三司业贵。
上将地崇总录务广;
河汾寄深,圭寓方启。
剑卫增肃,既惊朝野,足震城邑。
殷、周富士,犹难其人;
汉、魏多才,亦罕兼职。
且麟阁之臣,尚有位不及铉;
全器之侯,犹或任不并台。
名爵无假,前世之雄规;
车旗勿滥,中叶之英轨
鸿诰郁集,懋册顿萃,谅非虚薄,轻所膺符。
今殷、夏既声,封国式固,故天地燀耀,日月更辉。
陛下停若镜之明,流如云之爱(《艺文类聚》作「暧」。)
方求士于版岩,宜思贤于屠肆。
而私臣以闱庙,宠臣以帷鼎,位兼文武,职总内外,非所以发梦渭滨,储精河上。
镌金刻石,既不可诠;
舆歌里诵,其谓臣何!
仰绿大道方行,苍祗宅气;
威灵所烛,九功咸咏。
宁于庸臣,独隔恩耀!
誓守愚衷,重扣云日
如蒙恩宥,实生之幸。
不任慊款之至(《本集》,《艺文类聚》四十七。)
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 南梁 · 曹景宗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
枉告所宣答神灭敕,理周万古,旨包三世,六趣长迷,于此永悟,五道恒疑,晓若发蒙,自非鉴穷八解,照侔十号,排罔逸俗,安得如此?
奉佩书绅,敢违寝食。
法师识逾有境,学诣无生,揄扬之善,焕如东里,披习周环,用忘所疾。
曹景宗白答(《宏明集》十。)
刘生 南梁 · 萧绎
 押庚韵
任侠有刘生,然诺重西京。
扶风好惊坐,长安恒借名。
榴花聊夜饮,竹叶朝酲
结交李都尉,遨游佳丽城(○《类聚》三十三。文苑英华百九十六。《乐府诗集》二十四。《诗纪》七十。)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 唐 · 韦元旦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引用典故:出门望长安 啸起青萍
灞涘长安恒(一作常)近日,殷正腊月迎新
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
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蘋
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
印赋(以王道正直执契理人为韵) 唐 · 赵良器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四
域中四大。
得一者王。
混同区宇。
端拱岩廊。
运元功而莫测。
故神用之无方。
穴处巢居。
时尚传于朴略。
结绳刻木。
化始渐于昭彰。
暨夫扇浇薄。
事征讨。
知慧出而下有大伪。
忠信兴而上失其道。
圣人以智周万物。
仰观俯考。
淳化于往初。
发鸟迹而爰造。
是铸至坚之金。
骋至巧之性。
方圆设象以回合。
雕错得宜而莹净。
道恒
其体正。
其君者是效。
故有闻于至孚。
王者是司。
故不待于严令。
详观其貌。
且横且直。
文缭绕而外转。
字连绵而内逼。
迹处泥而髣髴。
容因朱而翕赩。
迫而察之。
若披彩画之图。
远而望之。
若散晴霞之色。
尔其大小咸准。
委曲相袭。
随时而行。
仗义而立。
偫吏则有虑其诞。
故合之而给。
天子则不责于人。
故司契而执。
借如九命作伯。
三朝谒帝。
服冠冕而去来。
佩印绶而有继。
当司存之部领。
览职事之巨细。
罔不典常作师。
图忱之子。
且契之不明。
讼之所起。
契之既用。
人得而理。
岂徒中山张氏。
化坠鹊而初成。
馀不亭侯
感回龟而相似。
光锡忠义。
若斯而已。
乱曰。
古之善为道者
非以明人。
执其左契。
欲使还淳
故得永全太朴。
不斁彝伦。
斯亦为政之机要。
何止更光于搢绅。
众星环北极赋(以辰极镇居众星拱北为韵) 唐 · 赵蕃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二
惟极天之枢。惟星日之馀。
日散精而外布。天枢要以高居。
的然守中。昭上元之道著。
烂兮繁会。助下济以光舒。
况乎有条不紊。既明且疏。
虽贯珠而奚拟。纵编贝而岂如。
周流无穷。随五纬之轨道。
运行有度。参两曜之居诸。
疑徐而速。若动而息。
不骞不崩。匪差匪忒。
俱递迁而序别。各有位而分职。
瞻言粲粲。何三五之在东。
嘒彼累累。亦四七而朝北。
是知统太一而为众。处天心而称极。
故能总悬象之纲。作垂光之则。
不然。何以探天之赜。
何以表天之辟。必得一以含默。
乃聚黄以修绎。明夫据会者静而处。
辅相者动而顺。静乃常德不离。
动惟适道无吝。然后众星熠熠。
外辨方而不迷。一极煌煌。
中居所而作镇。是以仲尼譬为政之德。
羲和时敬授之信。则天道恒象。
人事或遵。北极足以比圣。
众星足以喻臣。惟臣不矜德。
合星之夕惕。惟圣不伐道。
配极之日新。故得肃清黄道。
利贞紫宸。岂惟大邦是控。
临朝御众而已。实将先天稽极。
后极立经。仰观其动静。
旁畅其仪形。然后为政同乎北极。
来方类乎众星。斯乃先哲之臣。
是崇是奉。皋陶所以迈德。
虞舜所以垂拱。不然。
彼众星之环北。又奚足以为重。
汉口道恒因忆山中 明末清初 · 谭元春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岳归堂未刻诗卷九
入山不觉身千仞,喜入平田广野行。
遥指小庵无数点,细游他日仗君成
题道存斋乾隆乙未 清 · 弘历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五
尧舜及汤文,各离五百岁(举成数也)
见知与闻知,若断复若继。
无乎或有乎,子舆致深意。
汉唐无足称,濂洛开其邃。
续之关与闽,斯传赖弗坠。
然而余更思,道固在天地。
仁者见谓仁,知者见谓知。
夫岂系乎时,传不传殊致。
因识道恒存,匪为说逞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