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乞钱米修潭州外城劄子绍熙五年1192年12月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五、《周文忠公奏议》卷一二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
臣伏见潭州控扼湖广号为重地
外城周围二十二里,绍兴初李纲折彦质皆议葺治、会替移而止。
后六十年间,日就塌圮,东南一带基址仅存,则又木生其间,杂以荆棘,根株牵引,榛翳折裂。
臣自到任,委官差人逐渐芟薙,始见损坏去处。
若不及今修筑,必将荡然无复藩篱之限。
缘州郡事力不足,未敢轻易措置,又虑迁延岁月,他时费用愈大,除已开具丈尺物料细数申三省枢密院乞赐敷奏外,欲望圣慈特降度牒并官会共十万贯,就拨桩管米三千石,付漕臣丰谊提督其事,仍总收支,本州不敢稍有移用。
专令飞虎军统制韩世显同兵将官各以所部士卒分头工役,委通判魏熊梦苏森计置物料,协力应副,并不许一毫科扰民户。
旬岁间可以毕工,庶几隐然金汤,壮荆楚之形势,实为永久之利。
伏取进止。
诸司列荐陈自修苏森奏状绍熙三年1192年12月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五、《周文忠公奏议》卷一二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
伏观绍熙三年三月十九日敕,臣僚上言,监司列荐不得独衔,所荐每章不得过三人,奉圣旨依,须至奏闻者。
臣等窃见承议郎荆湖南路安抚司干办公事陈自修性资端亮,识虑通敏,所居之官,公尔忘私。
自来选人京官最惮作邑自修京山,衡之耒阳,湖之安吉,实满三任。
后两邑素号难治,自修治效卓然。
造朝之日,不事干谒,径赴部注阙而归,恬于进取如此,士大夫莫不推之。
宣义郎通判潭州苏森文定公辙四世孙,开爽练达,恪守家法,作邑佐州,吏事甚长。
昨本路提刑卢彦德兼权帅漕,首以名闻,籍在中书,未蒙甄录。
近者柳州阙守,诸司方议荐此两人,会朝廷差官而止。
今皆去替不远,欲望圣慈特加擢用,随所任使,必有可观。
他日或不如章,臣等甘坐谬举之罪。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东坡宜兴1192年5月1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二八、《省斋文稿》卷一九、《益公题跋》卷一二、《东坡事类》卷九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
某自绍兴癸酉淳熙己酉三十七年之间,凡六至宜兴,屡欲考东坡在此月日而未暇也。
今年避暑杜门,因睹《楚颂帖》,略裒遗迹如后。
七月二日东昌周某题。
苏文忠公元丰七年量移汝海四月黄州五月访文定公于筠,七八月之交留连金陵,遂来常州,度九月间抵宜兴
闻通真观侧郭知训提举宅即公所馆,不知凡留几日也。
今观《楚颂帖》及公曾孙季真所藏渊明「丈夫志四海」诗,皆题十月二日,又云宜兴舟中写,计留宜兴不过旬馀复回郡城,自此遂趋汝州
过泗,遇岁除,八年正月四日乃行,道中上书乞归常。
三月六日南京,被旨从所请。
回次维扬,有《归宜兴留题竹西》三绝,盖五月一日也。
《同孟震常州僧舍诗》云「湛湛清池五月寒」,而谢表谓「今月二十二日常州讫」,其为五月无疑
是月被命复朝奉郎,起守文登
《次韵贾耘老》云:「东来六月井无水,仰看古堰横奔牛」。
七月二十五日,与杜介遇于润之金山,赠以古诗。
八月二十八日,复赠竹西无择长老绝句。
则在道月日历历可考。
其冬到郡,五日而召。
自此出入侍从,以及南迁。
逮靖国辛巳北归,竟薨于常,不暇践种橘之约矣。
其帖今藏寓客童伯救家。
童氏世为东秦名儒,曾祖暨大父在高皇时掌外制,士林荣之。
伯救亦笃学嗜古,能济其美者也。
熙宁中倅杭,沿檄常、润间,赋诗云:「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又有「买牛欲老,地偏俗俭」之语,卜居盖权舆于此。
《满庭芳》词作于元丰八年初许自便之时。
公虽以五月再到常州,寻赴登州,未必再至阳羡也。
军中谓壮士驰骏马下峻坂为注坡,其云「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注平坡」,盖喻归兴之快如此。
印本误以「注」为「驻」。
今邑中大族邵氏园临水,有天远堂,最为奇观,取名于此词云。
元祐八年五月十九日,任礼部尚书御史黄庆基论买田事云:「谪黄州日,买得宜兴姓曹人一契田段。
因其争讼无理,转运司已差官断遣,不欲与小人争利,许其将原价收赎」。
今公之曾孙犹食此田,岂曹氏理屈不复赎耶?
抑当时所置不止此也?
三年前寓阳羡,尝考坡公到邑岁月,书于《楚颂帖》之后。
兹来长沙,值二别乘皆贤而文,南厅张唐英毗陵人,北厅苏仲严文定公四世孙也,复书以遗之。
绍熙壬子五月一日重题。
朝散大夫直显谟阁黄公石墓志铭淳熙四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七四、《省斋文稿》卷三二、民国《平阳县志》卷八九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公讳字圯老姓黄氏,世为温州平阳人
曾祖邃。
祖皓
父理,有声太学,赠官至朝奉郎
母陈氏,赠宜人
公幼笃学,及长识虑精审,喜论国家大利害。
绍兴七年,投匦上书,言内事可治者七,外事可治者四。
天子异之,下其书,给舍皆谓切时可行,诏永免文解,加赐束帛。
明年遂中进士第,补左迪功郎融州观察判官
未赴,改福州州学教授
学规业素弛,公命正录而下各举其职。
诸生或不告辄出,公曰:「此职事不职也」。
尽罢之。
闻李李楠林之奇为众推服,即走其家备礼延致。
学田故为吏乾没,供馈日朘,公大加括责,岁输数倍。
于是增置弟子员,优给职事以俸而督其艺业。
左丞叶公梦得贤之,荐于朝。
叶公奉祠,阖郡郊饯,独顾公曰:「子且显,其自爱」。
袖出前执政荐章畀公,其见器如此。
秩满,以书抵丞相曰:「上践祚十九年,储贰未立,安危所系孰大于此?
公独不开陈乎」?
不报。
西外敦宗院宗学教授,视事踰时,丁内艰
二十二年免丧,丞相尚当国,公申论前事。
秦曰:「君谓某向不省耶」?
面举百馀言,而以时未可为解。
复得南外宗学教授丁父忧不赴。
服阕,沈丞相秉政。
公以语秦者语沈,沈亦不能用,授建康府府学教授而去。
二十九年留守张忠定公召赴阙,公送以书,大略言内则国本未定,阉寺寖昵;
外则北庭怀贰,大将乏人,国用不给。
张公咨其言入对,言储贰尤力,适契上意。
未几,遂行典礼。
三十一年冬完颜亮死,议者争欲乘机进取,会太上皇帝视师金陵,公独陈八事,谓宜按甲休兵徐俟其变,其后诸将果然无功,驾还临安
公以铨格改宣教郎,选充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主上登极,转奉议郎,赐服绯银。
乾道元年九月轮对论二事,其一曰:「舜大治而禹益儆戒无虞,成王守成而周公作《无逸》,真宗东封还,孙藉上书劝无自满假,召试赐出身。
今南北始和,愿陛下以舜、禹、成王真宗为心,益自戒惧,无或暇逸」。
上奖谕云:「卿言真致治之本」。
其二曰:「储君学问当求、文、武之用心,不当如书生分析章句,絺绘文词」。
庄文太子留意于诗,公故及之。
上大喜曰:「朕固尝以此谕太子,卿言正与朕合」。
退朝,以章送东宫,且批付中书黄某:「与升擢差遣,今晚便可拟来」。
遂除校书郎,入馆不试,盖异恩也。
十一月,进著作佐郎
二年省试,初拟公点检试卷,上特升参详官。
三月再对,力陈正心出治之要。
上曰:「卿言不谄,夕别有委用」。
四月,兼权司封郎官
十月为真,仍兼司勋
十一月,《太上圣政》书成,以公经修,进秩一等。
四年夏三轮对,力言「陛下为治虽勤而未得其要,且用人当辨才与德」,其语益剀切。
十月,除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
十一月,改右司员外郎
廷尉谳囚有父被殴不死,而其子托以复仇杀欧者二人,朝议贷死。
公言:「父未尝死而置杀人之罪,他日顽民与人有仇,导父使斗,从而杀之,将不可禁,如死者何」?
诏是公议。
五年八月,进左司
时公与左相善,右相不乐也。
会蜀人苏森乞用元祐党籍恩补官,右相欲与之。
公言:绍兴六年虽许补官,寻以伪冒,故八年才令免解,既充前敕矣。
右相滋不悦,公遂引去,除直显谟阁江东转运副使
六年行部,值诸郡大水,坏太平圩田,公以其事申三省,而重于再出扰人,亟委官相视赈济,且奏其施设之序。
三省得初报即取旨差公躬亲按视。
命方下而委官之奏适至,时左相已去,右相劾公弛慢不亲行,降两官罢。
或劝之辨,公曰:「吾失职获谴,尚何辨」?
闻者韪之。
六年冬,主管台州崇道观,继复原官。
九年八月,再任崇道观
淳熙二年十二月六日以疾卒,享年六十六,积官朝散大夫
宜人王氏,某人之女。
男裳,迪功郎、新衢州常山
三女:长适林俱,次适迪功郎湖州武康主簿毛崇,季适迪功郎、新临安府司户参军林达己。
孙男、女各一人。
其子卜以四年十一月壬申葬公某乡某里岱山之原,使来请铭。
予昔与公分教金陵,雅相善,故知公为详。
铭曰:
金华唐与政名士也,知人而善评。
尝谓圯老容粹而温,心和而平。
稠人广坐语如不出诸口,间发一言则辞尽而理明。
盖静而能谋,柔而不倾。
学耻虚文,而实用之为贵;
论不阿出,而君民之为心。
若此者,可以为天子之近臣矣。
呜呼,是为铭!
玉堂杂记跋绍熙二年五月 南宋 · 苏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七、《玉堂杂记》卷末、《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一一三、《皕宋楼藏书志》卷三六、《宋代蜀文辑存》卷七六
丞相益公《玉堂杂记》一编,森得之久矣,字画间有舛误,每苦其难读。
近访丁怀忠,观甘泉书藏,怀忠不知森有此书,出以相示,曰:「明月夜光,天下之所同宝也,子独能私有之乎」!
亟假其本而参订之,因系岁月于后。
绍熙辛亥仲夏一日眉山苏森谨题。
栾城集跋开禧三年正月 南宋 · 苏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七
文定公《栾城集》,先君吏部淳熙己亥守筠阳日,以遗稿校定,命工刊之。
未几被召到阙,除郎。
因对,孝宗皇帝玉音问曰:「子由之文平淡而深造于理。
《栾城集》天下无善本,朕欲刊之」。
先君奏曰:「臣假守筠阳日,以家藏及闽、蜀本三考是正,镂板公帑,字画差太粗,亦可观,容臣进呈」。
对毕得旨:「速进来」。
翌朝,上诣德寿宫,起居升辇之际,宣谕左右催进。
后闻丞相鲁国王公丞相郑国梁公云:「上置诸御案上,日阅五板」。
森无所肖似,滥承人乏,到官之初,重念先君所刊家集遭际乙夜之观,实为荣遇。
其板以岁久,字画悉皆漫灭,殆不可读,今撙节浮费,乃一新之。
文忠文定二祖,筠实旧游之地,邦人建祠祝之。
又况先君尝守是邦,遗爱在人,此集之再刊,亦从邦人之请也。
开禧丁卯上元日,四世孙朝奉郎、权知筠州军州事苏森谨书。
按:《栾城集》附录,明清梦轩刻本。又见《宋代蜀文辑存》卷七六。
跋修仙辨惑论序嘉定九年七月 南宋 · 苏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七
先生姓白名玉蟾自号海南翁或号武夷翁,未详何处人也。
人问之,则言:十岁时,师事陈泥丸九年,学炼金液神丹、九还七返之道、虚坎实离之术。
蓬头赤足,其右耳聋,一衲百结,辟谷断荤,经年不浴。
终日握拳闭目,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
性喜饮酒,落魄不羁。
心通三教,学贯九流,多览佛书,研究禅学。
参受大洞法箓,奉行诸家大法,独于雷法尤著验焉,尝自称玉府雷霆吏
至于驱邪治疾之间,汲汲焉,如拯饥溺。
旧有《群仙珠玉集》,乃先生著述丹诀也,广、闽诸处多有文集刊行。
偶来金华洞,森一见如故人,延归蜗舍。
从容扣之,始觉其方寸一点浩然。
发为词翰,已无烟火气。
一丈草书,龙蛇飞动。
诗章立成,文不加点。
与森酬唱,仅百馀篇,已板行矣,其他处吟咏不可胜数。
及在罗浮山霍童山武夷山龙虎山天台山,多遇异人,颇著符瑞,每所到处,间有异应。
人有愿学之者,不可得而与语。
独自往来,日行二三百里,人见其踪迹,多疑张虚靖即其前身。
森汩没尘俗,徒起敬慕,及见《修仙辨惑论》,披读之馀,知先生骨已仙矣。
森晚节末路,方锐意为方外之游,得此岂非天赐耶!
嗟夫,古仙心传口授秘诀,先生一旦形之毫楮,坦然明白,使人人可晓,略无隐语,灼知二地凡夫皆有仙分,则先生处心积虑,有意度人,与前贤不约而侔矣。
先生此去,或隐于名山大泽之中,或游于通都大邑之内,后会又未知何日何地也,森遂将斯文锓板,传之于世,以成先生之志。
如先正司马、欧阳、吕、富诸公,往往密修神仙之学,予二祖文忠、文定尝有龙铅虎汞、水龙火虎之说。
前辈名公钜儒,致君泽民,功成身退之后,未尝不留意于此,森愿尾其后尘。
嘉定丙子中元日朝请郎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懒翁苏森仲严述。
按:《琼琯白真人集》附录,道藏辑要本。
古别离 竹庄苏筠州 南宋 · 白玉蟾
 押阳韵
彼美幽汀,开花满国香。
怅无与同心,隔水遐相望。
皓月泽清姿,凉风怜幽芳。
不及见妆台,委之田舍郎。
月台苏竹庄同赋 南宋 · 白玉蟾
千山万山翠交锁,何处瑶台天上堕。
台前吟久忽登楼,楼前开窗天入座。
留天且莫放天归,问天明月来几时。
青天推月上云表,使我对月自问之。
试问月中玉妃子,人言羿无乃是。
夜夜清风为作媒,欲把冰姿嫁谁氏。
桂子婆娑今几秋,蕊宫珠殿何年修。
吴刚执斧胡不休,玉兔银蟾犹更留。
我闻明皇排空听,又闻李白骑鲸水中捉。
至今天上弄银盘,依旧万星攒碧落。
但见一轮月在天,如何千江千月圆。
月还似水水似月,千眼所见皆同然。
今方得月为诗侣,月亦有情但无语。
延月不久月竟归,我欲乘风游玉宇。
懒翁斋赋嘉定九年四月 南宋 · 白玉蟾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四六、《琼琯白先生集》卷一、琼琯白真人集
眉山苏森老于懒,以懒翁名其斋
翁其真懒耶?
虽曰鸥不入鸳鸿也,其如苍生觖望何?
吾闻翁儿时不甚懒也,以黄绢鞭心,以青衫结发,以勋业览镜,以文章鏖锋,折旋俯仰于之间,轩昂轶荡于韩柳之外。
彼时黔黎见翁者,以手争指,以目争睹,皆有望吾懒翁以禹皋为心也,今何为其懒乎?
一班未露,而仕意已饱,儒林烟薄,学海波寒,岂不孤朋簪拭目之望?
嘉泰间收筠阳时,翁既乞祠,逮作衡阳侯,复有武夷归隐之请。
盖懒翁无心于仕而宦情如秋,故于缙绅间无苞苴从臾之欲,所以龙蟠而不雨也。
翁今已过于从心之一年,宜乎犹懒于前,而投闲终老于云水堆中矣。
翁有金华之浮家,即其先侍郎之故庐也。
堂前有丈余空隙,遂以八九椽而宇之。
三面开牖,粗可容膝。
砌板代砖,濡灰饰壁。
蓄一枝花,立绿桐之琴,事三尺汶阳碧荇之剑。
翁欲睡时,化为蝴蝶飞,上登华胥国
翁欲饮时,伸颈如玉虹,一吸酒海乾。
翁欲吟时,玉树忽生风,珠玑吐落纸。
翁欲棋时,纵横星斗乱,剥琢玉声寒。
翁欲舞时,谷神移玉山,飞剑指空碧。
翁欲行乐时,横拖七尺筇,松间一长啸。
翁欲狂歌时,一声吹铁笛,唤起玉渊龙
谓如溪山得名,草木无咎者,翁亦从而诗之。
花魂无主,月魄不归者,翁亦从而酒之。
翁但懒于世事,而此皆不懒之懒也。
闲时而棋,兴时而饮,畅时而歌,醉时而睡。
此生为任真,所适得自若也。
事各各付事物,无心于事,无事于心。
此则翁之懒处也。
希颜之坐忘,效綦之丧偶,渐入希夷,与物俱化,至于忘寝忘食之地,则谓之真懒也。
翁也心君殿清闲,白眼视朱紫,政所谓杜鹃骂鸿鹄,丹棘笑楩楠也。
翁居斋中,惟懒所适,雨送添砚之水,供扫榻之风,云展遮山之帘,草铺坐石之褥。
昼则博山飞碧蛇,夜则银釭泛红粟
饮酒吞风月,吟诗咬水云,斫斩春风,移花锄晓月。
此则翁之懒中不能懒也。
客从武夷来,见翁如此懒,遂造懒翁斋,醉笔自淋漓,应问懒翁曰:「东风开柳眼,黄鸟骂桃花,斋中自有,不喜出郊饮,翁于此时懒于踏青乎?
幽轩风雨过,明月一池莲,笔下生薰风,此心不受暑,翁于此时懒于入林乎?
落叶随孤雁,呼霜要辨寒,秋光满乾坤,万象自潇洒,翁于此时懒于登高乎?
水浸梅花影,猿呼一树霜,芋火煨地炉,烹茶自煮雪,翁于此时懒于探梅乎」?
翁曰:「然」。
噫!
尘埃刺眼,名利焚心,岂能一旦顿然似翁如此懒也?
壁上之琴几日蒙尘,窗间之砚几日无水,翁懒之故也。
清风而关门,留月而待榻,翁懒之甚也。
懒翁有庐可以避风雨,有田可以供饘粥,有子可以嗣衣钵,不与俗交,不与人语,翁之身前乃一老禅也。
既见武夷白玉蟾,遂喜而终日与语,玉蟾喜而赋此斋。
时乃嘉定丙子初夏十有五日也。
毛颖玄、陶泓等侍。
按:《修真十书·上清集》卷四二,正统道藏本。
留京王大臣顺天府奏报雨诗以志慰乾隆壬寅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九十二
昨觉山庄乃望霖,京畿何若更萦心。
谁知问泽才驰信,遂有沾膏来报音(昨因晴霁日久恐京师望雨驰谕询问留京王大臣顺天府兹据奏报二十七日京城得有雷雨势甚绵密城外约入土五寸秋禾得此甘澍结实倍为坚好荞菜均有裨益)
重穋晚禾资饱,垄荞圃菜颖苏森
吉占祈岁能无慰,慰即虞骄祗益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