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郊庙歌辞 周宗庙乐舞辞(《唐馀录》曰:“周宗庙乐,降神奏《肃顺》。皇帝行奏《治顺》。献信祖室奏《肃雍》之舞。僖祖室奏《观成》之舞。太祖室奏《明德》之舞。世宗室奏《定功》之舞。酌献、登歌奏《感顺》。迎俎奏《禋顺》。饮福奏《福顺》。送文舞、迎武舞奏《忠顺》。武舞奏《善顺》。撤俎奏《礼顺》。送神奏《肃顺》。”) 肃顺 唐 · 不详
四言诗 押先韵
我后至孝,祗谒祖先。
仰瞻庙貌,夙设宫悬。
朱弦疏越,羽舞回旋。
神其来格,明祀惟虔。
郊庙歌辞 周宗庙乐舞辞(《唐馀录》曰:“周宗庙乐,降神奏《肃顺》。皇帝行奏《治顺》。献信祖室奏《肃雍》之舞。僖祖室奏《观成》之舞。太祖室奏《明德》之舞。世宗室奏《定功》之舞。酌献、登歌奏《感顺》。迎俎奏《禋顺》。饮福奏《福顺》。送文舞、迎武舞奏《忠顺》。武舞奏《善顺》。撤俎奏《礼顺》。送神奏《肃顺》。”) 治顺 唐 · 不详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三部
清庙将入,衮服是依。
载行载止,令色令仪。
永终就养,空极孝思。
瞻望如在,顾复长违。
郊庙歌辞 周宗庙乐舞辞(《唐馀录》曰:“周宗庙乐,降神奏《肃顺》。皇帝行奏《治顺》。献信祖室奏《肃雍》之舞。僖祖室奏《观成》之舞。太祖室奏《明德》之舞。世宗室奏《定功》之舞。酌献、登歌奏《感顺》。迎俎奏《禋顺》。饮福奏《福顺》。送文舞、迎武舞奏《忠顺》。武舞奏《善顺》。撤俎奏《礼顺》。送神奏《肃顺》。”) 肃雍舞 唐 · 不详
四言诗 押词韵第十一部
周道载兴,象日之明。
万邦咸庆,百谷用成。
于穆圣祖,祗荐鸿名。
祀于庙社,陈其牺牲。
进旅退旅,皇武之形。
一倡三叹,朱弦之声。
以妥以侑,既和且平。
至诚潜达,介福攸宁。
郊庙歌辞 周宗庙乐舞辞(《唐馀录》曰:“周宗庙乐,降神奏《肃顺》。皇帝行奏《治顺》。献信祖室奏《肃雍》之舞。僖祖室奏《观成》之舞。太祖室奏《明德》之舞。世宗室奏《定功》之舞。酌献、登歌奏《感顺》。迎俎奏《禋顺》。饮福奏《福顺》。送文舞、迎武舞奏《忠顺》。武舞奏《善顺》。撤俎奏《礼顺》。送神奏《肃顺》。”) 观成舞 唐 · 不详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一部
穆穆王国(一作皇图),奕奕神功。
毖祀载展,明德有融。
彝樽斯满,簠簋斯丰。
纷絺旄(一作旌)羽,锵洋磬钟。
或升或降,克和克同。
孔惠之礼,必肃之容。
锡以纯嘏,祚其允恭。
神保是飨,万世无穷。
郊庙歌辞 周宗庙乐舞辞(《唐馀录》曰:“周宗庙乐,降神奏《肃顺》。皇帝行奏《治顺》。献信祖室奏《肃雍》之舞。僖祖室奏《观成》之舞。太祖室奏《明德》之舞。世宗室奏《定功》之舞。酌献、登歌奏《感顺》。迎俎奏《禋顺》。饮福奏《福顺》。送文舞、迎武舞奏《忠顺》。武舞奏《善顺》。撤俎奏《礼顺》。送神奏《肃顺》。”) 咸顺 唐 · 不详
四言诗 押词韵第十一部
万舞咸列,三阶克清。
贯珠一倡,击石九成。
盈觞虽酌,灵坐无形。
永怀我祖,达其孝诚。
郊庙歌辞 周宗庙乐舞辞(《唐馀录》曰:“周宗庙乐,降神奏《肃顺》。皇帝行奏《治顺》。献信祖室奏《肃雍》之舞。僖祖室奏《观成》之舞。太祖室奏《明德》之舞。世宗室奏《定功》之舞。酌献、登歌奏《感顺》。迎俎奏《禋顺》。饮福奏《福顺》。送文舞、迎武舞奏《忠顺》。武舞奏《善顺》。撤俎奏《礼顺》。送神奏《肃顺》。”) 禋顺 唐 · 不详
四言诗 押庚韵
旨酒既献,嘉殽乃迎。
振其鼗鼓,洁以铏羹。
肇禋肇祀,或炮或烹。
皇尸俨若,保飨是明。
郊庙歌辞 周宗庙乐舞辞(《唐馀录》曰:“周宗庙乐,降神奏《肃顺》。皇帝行奏《治顺》。献信祖室奏《肃雍》之舞。僖祖室奏《观成》之舞。太祖室奏《明德》之舞。世宗室奏《定功》之舞。酌献、登歌奏《感顺》。迎俎奏《禋顺》。饮福奏《福顺》。送文舞、迎武舞奏《忠顺》。武舞奏《善顺》。撤俎奏《礼顺》。送神奏《肃顺》。”) 福顺 唐 · 不详
四言诗 押阳韵
新庙奕奕,金奏洋洋。
享于祖考,循彼典章。
清酤特满,嘉玉腾光。
神醉既告,帝祉无疆。
郊庙歌辞 周宗庙乐舞辞(《唐馀录》曰:“周宗庙乐,降神奏《肃顺》。皇帝行奏《治顺》。献信祖室奏《肃雍》之舞。僖祖室奏《观成》之舞。太祖室奏《明德》之舞。世宗室奏《定功》之舞。酌献、登歌奏《感顺》。迎俎奏《禋顺》。饮福奏《福顺》。送文舞、迎武舞奏《忠顺》。武舞奏《善顺》。撤俎奏《礼顺》。送神奏《肃顺》。”) 章德舞 唐 · 不详
押词韵第六部
清庙新,展严禋。
恭祖德,厚人伦。
雅乐荐,礼器陈。
俨皇尸,列虞宾。
神如在,声不闻。
享必信,貌惟夤。
想龙服,奠牺樽。
礼既备,庆来臻。
郊庙歌辞 周宗庙乐舞辞(《唐馀录》曰:“周宗庙乐,降神奏《肃顺》。皇帝行奏《治顺》。献信祖室奏《肃雍》之舞。僖祖室奏《观成》之舞。太祖室奏《明德》之舞。世宗室奏《定功》之舞。酌献、登歌奏《感顺》。迎俎奏《禋顺》。饮福奏《福顺》。送文舞、迎武舞奏《忠顺》。武舞奏《善顺》。撤俎奏《礼顺》。送神奏《肃顺》。”) 善庆舞 唐 · 不详
押阳韵
卜世长,帝祚昌。
定中国,服四方。
修明祀,从旧章。
奏激楚,转清商。
罗俎豆,列簪裳。
歌累累,容皇皇。
望来格,降休祥。
祝敢告,寿无疆。
郊庙歌辞 周宗庙乐舞辞(《唐馀录》曰:“周宗庙乐,降神奏《肃顺》。皇帝行奏《治顺》。献信祖室奏《肃雍》之舞。僖祖室奏《观成》之舞。太祖室奏《明德》之舞。世宗室奏《定功》之舞。酌献、登歌奏《感顺》。迎俎奏《禋顺》。饮福奏《福顺》。送文舞、迎武舞奏《忠顺》。武舞奏《善顺》。撤俎奏《礼顺》。送神奏《肃顺》。”) 忠顺 唐 · 不详
押词韵第一部
称文既表温柔德,示武须成蹈厉容。
缀兆疾舒皆应节,明明我祖乐无穷。
郊庙歌辞 周宗庙乐舞辞(《唐馀录》曰:“周宗庙乐,降神奏《肃顺》。皇帝行奏《治顺》。献信祖室奏《肃雍》之舞。僖祖室奏《观成》之舞。太祖室奏《明德》之舞。世宗室奏《定功》之舞。酌献、登歌奏《感顺》。迎俎奏《禋顺》。饮福奏《福顺》。送文舞、迎武舞奏《忠顺》。武舞奏《善顺》。撤俎奏《礼顺》。送神奏《肃顺》。”) 明德舞 五代至宋初 · 田敏
四言诗 押阳韵
惟彼岐阳,德大流光。
载造周室,泽及遐荒。
于铄圣祖,上帝是皇。
乃圣乃神,知微知彰。
新庙奕奕,丰年穰穰。
取彼血膋,以往蒸尝。
黍稷惟馨,笾豆大房。
工祝致告,受福无疆。
上僖祖尊谥册文 唐末宋初 · 扈蒙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三(第二册第一六一八页)、《宋史》卷一○八《礼志》一一
孝曾孙嗣皇帝臣匡胤再拜稽首上言:恭以昊天有命,皇宋勃兴,括厚载以开阶,宅中区而抚运。夷夏蛮貊,罔不献诚;山川鬼神,罔不受职。非臣否德,肇此丕图,实赖先正储休,上玄降鉴。既虔膺于大宝,乃眇睹于遐源,敢遵历代之规,式荐配天之号。伏惟皇高祖府君昊穹沦粹,翕辟资华,慕龙蛰以存神,乐鸿冥之遂性。藏名晦用,不从四岳之明扬;履素含贞,自体两仪之䜣合。积仁斯久,与道而隆。始浚发于天潢,果诞敷于帝业。亦犹重华纳麓,庆实自于穷蝉;周发受图,功始因于后稷。今鸿基既启,清庙斯崇,将严禘喾之仪,上报勤商之绩。爰询典礼,上正宗祧。谨遣使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溥,副使兵部尚书李涛奉宝册,上尊谥曰文献皇帝,庙号僖祖。天保初定,祖德惟馨,登歌合奏于陶匏,毖祀毕陈其彝斝。孝诚惟洁,休烈载扬。亿万斯年,永隆休祉。谨言。
请僖祖止称庙号顺祖而下依尔雅文奏 北宋 · 李宗讷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二、《宋史》卷一○六《礼志》九、《群书考索》前集卷二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
僖祖称曾高祖,太祖称伯;文懿、惠明、简穆、昭宪皇后并称祖妣,孝明、孝惠、孝章皇后并称伯妣。按《尔雅》有考妣、王父母、曾祖王父母、高祖王父母及世父之别。以此观之,唯父母得称考妣。今请僖祖止称庙号,顺祖而下,即依《尔雅》之文。
僖祖加谥册文 北宋 · 王钦若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一、《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四(第二册一六一八页)、《宋大诏令集》卷一四○、《太常因革礼》卷九○
孝孙嗣皇帝臣恒谨再拜稽首上言曰:臣闻肇基王迹,实自于上仁;贻厥孙谋,仰繄于至德。矧茂克昌之烈,诞彰锡羡之灵。佑宝绪之重熙,感先游之来格。用展遹追之礼,式昭骏惠之风。伏惟僖祖文献皇帝,潜隐韬明,广渊藏用,禀元精而毓粹,积纯嘏以流辉。陟降上天,始恢于成命;仪形后裔,大集于繁禧。臣猥以眇冲,获膺嗣服。奉宗祧之重,惟怀永图;恤宇县之劳,敢忘丕则?祗受贻训,驯致治平。属禋瘗之交修,荷穹昊之报降。真期允协,飙驭载临。谕长发之遐源,申聿怀之多福。监观攸接,允谓于凝祥;舄奕有开,实资于累洽。谨奉玉册、玉宝,增上尊谥曰「僖祖文献睿和皇帝」。道隆观德,孝极因心。方期对越之灵,适播庞鸿之祐。时万时亿,永矣无疆。谨言。
郊庙用乐议(天圣五年十月壬午) 北宋 · 刘筠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五
臣等谨案:《礼》云:「舞以象功,歌以咏德,用之于庙,以尽孝心」。周人奏《清庙》以祀文王,奏《执兢》以祀武王。汉祖克秦之暴,以安天下,作《武德之舞》;至文帝躬行节俭,泽施四海,制《昭德之舞》。又唐朝有事于太庙,每室酌献,各用本庙之舞。伏缘今太庙逐室功德各异,须至各陈舞容,以歌盛美。检会仪注,国初至咸平以前,敕文并云僖祖室奠爵,《大善之舞》作;以次诸室,各奏本室之舞,即明是宫架奏乐,文郎作舞。自后仪注乃云《大善之曲》作,遂只奏登歌,不奏宫架,所以文郎虽在列而不舞。今乞依孙奭所请,复用咸平以前旧仪。皇帝酌献太庙,逐室宫架各奏逐室舞曲,文郎作舞。所有武舞,案旧仪注,皇帝还版位,文舞退,武舞入。亚献酌醴齐讫,武舞作,至三奠讫,还版位、武舞止。其近仪,引亚献之次,方退文舞进武舞,以故亚献酌奠,用舞不及。今参详亚献、三献,若再用逐室之舞,又缘只是酌献,别无册祝,行礼既速,难变舞词。欲请一依咸平已前旧仪进退,其亚献已下,并舞《正安之曲》。所有郊祀,案《开宝正礼》,咸平已前旧仪,皇帝酌泛齐讫,止言《禧安之乐》作。惟《郊祀录》及《大周正乐》,凡奠献之礼,初献皆作文舞之舞,亚献及终献,皆作武舞之舞。又缘迎神已奏文舞,尊礼天地,即与太庙逐室称颂功业稍异,初献之时,难更再奏文舞。所有亚献、三献武舞,亦乞一依正礼及旧仪进退,庶协礼节。其玉清昭应宫、景灵宫,缘与奏天神礼同,其进退请一如郊坛。所有登歌、宫架,乐作、乐止,案仪注,降神、降真、诣罍洗、解剑、还版位、迎俎、迎馔,退文舞;亚献、三献、送神、送真、就望燎位、还大次、出庙门,并宫架乐作;皇帝升降坛殿、奉玉币、裸瓒、酌献、郊坛二宫饮福、彻豆、彻馔,并登歌乐作。如允所奏,即乞特降敕命,下礼仪使司施行。
按:《太常因革礼》卷一七。又见《宋会要辑稿》乐三之六。第一册第三一○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宋史》卷一二六《乐志》一,《宋史新编》卷三○。
赠太师中书令冀国王公行状 北宋 · 夏竦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五、《文庄集》卷二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公之先,周王子晋之后,世家太原。唐末,高祖讳遐,随曾祖冀公倅江西廉幕,始占籍新喻。祖郑公,生而警悟。三岁,冀公教诵书,日数百言。七岁,遂熟五经。伪吴顺义初,赐童子及第。弱冠,伪唐调伪授本县尉。屡宰剧邑,阴布德惠,专以宽刑利物为意,诸郡累表为戎佐。仕至常州都团练判官、检校水部郎中、通判军州事。归朝,终于濠州团练判官。父晋公,幼有志节,刻诵坟典。江南明经登科选限,未选,复举五经,与故龙图阁学士、刑部侍郎杜公镐同榜擢第,特授本县尉,治有风迹,秩满而终。初,晋公侍郑公任鄂州通判日,秦国夫人有娠,就蓐之旦,江水暴溢,将坏廨舍,亟迁于黄鹤楼,既夕生公。或言汉阳居人遥望楼际,若有气象。公幼而秀异,资性机敏。六岁丁秦国夫人之丧,十二钟晋公之戚。哀瘠以礼,有如成人。初,秦国夫人疾,启郑公曰:「此儿生时颇有异,将大王氏门户,愿爱之」。郑公视如子,保育于鲁国夫人,教于家庭,不就外傅。涉猎书传,词笔早成。郑公之在冀幕也,公甫十八,太宗皇帝吊伐大卤,撰《平晋赋论》献于行在而还,郑公益奇之,待以宾礼。郑公移濠梁,公应进士举,将拔覃怀解。郑公三止之曰:「吾年七十有三,恐不逮汝之返也」。公既行踰时,郑公忽一夕沐浴易衣,会家人置酒,夜分,疏记后事,且曰:「吾历官五十馀载,慎刑罚,活人多矣。后有兴者,其在吾孙乎」!遽舍笔就枕而薨。府中闻乐声泠然。公淳化三年第十一人擢第,释褐试秘书省校书郎、亳州防禦推官,励精吏职。属朝廷遣著作佐郎、直史馆曾会、中使李知信察近郡风俗,吏民状公政迹。会等上之,有诏褒谕,就迁防禦判官,加文散十阶。尚书屯田员外郎舒公荐公艺文可称,温裕有素,特改秘书郎,司市征于淝上。真宗即位,就迁太常丞。时大统初集,急于用人,诏近臣举转运使副、三司判官,给事中乔公维岳首以公应诏。召赴阙,主判三司凭由、理欠司,赐五品服。公抗疏请尽蠲宿逋,用广宽惠,辞甚详切,上嘉纳之。未几,命宰府召试《孝为德本颂》,授右正言、知制诰,历判大理寺、审刑院,赐服金紫。三年,权知贡举,召入翰林为学士。时蜀寇始剪,反仄未安,朝廷切于绥集,以公充西川安抚使。宽宥枝党,蠲去逋租,驿奏便宜,大惬上旨。趣遣使召还,授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明年郊祀,加给事中。景德中,契丹寇北鄙,驾将幸澶渊,特加工部侍郎、判天雄军,兼兵马都总管,并参豫如故。敌骑引退,王师凯旋,公以台席不协,恳退时柄。迁刑部侍郎,上特置资政殿学士员以处之。有司定议,班在翰林学士之下。寻充南郊卤簿使,礼讫,撰《卤簿记》上之。改兵部侍郎,充资政殿大学士,位在翰林承旨之上。寻知承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駮。三年,迁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修国史。明年,瑞命集于东阙,改元大中祥符,泰山父老请纪云岱,公首建大议,将明上志。遂以公充封禅制置礼仪使,兼判兖州。礼毕,加礼部尚书,受诏撰《社首坛颂》,加户部尚书。从祀脽丘,加吏部尚书,并掌机密。明年,加检校太傅,充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诏,仍带天官之秩。九皇降格,加检校太尉。七年,罢枢要,以吏部尚书奉朝请,再典银台之务。未几,复拜枢密使如故。九年,典校道书毕,加检校太师,寻兼群牧制置使。明年改元天禧,上《玉皇宝册》。礼毕,加右仆射。寻兼判礼仪院,充会灵观使。亟迁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明年,充景灵宫使,都总管、判祥源观事。三年,授太子太保、判杭州。岁馀召还,复为资政殿大学士,加司空,寻制授山南道节度使,检校太师、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舆疾还第,除司农卿,分司南都。今上即位,改秘书监,分司如故。旋起授太常卿、知濠州,迁刑部尚书、知江宁府。天圣元年九月诏还,制授司空,门下侍郎、平章事,充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真宗实录》毕,加司徒。二年郊祀,封冀国公。三年,冬十月,兼译经使。赴上于传法院,归第感疾,请告踰月,诏使国医相望于道。十一月丙午,圣驾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戊申,薨于东京永定坊第之正寝。遗命归葬濠梁,从祖茔也。翌日,皇太后车驾临哭出涕,制赠太师、中书令,辍朝三日。遣起居郎、直史馆、修起居注李仲容摄鸿胪卿护丧,内侍省都知、雅州防禦使韩守英副之,官给经费。十二月乙卯,上内殿成服。哀荣之礼,近世无比。公五子,并先公而亡。次子从益,仕至赞善大夫。第三子庆之,终于卫尉寺丞,追赐进士及第。女二人:长早亡;次适大理评事张瑰,故参知政事洎之嫡孙也。孙女一人,适太子中舍陈执礼,故尚书左丞恕之子也。外孙女一人,男一人,并幼。遗奏之上,嗣男将作监丞寅亮,诏授大理寺丞。诸父,比部员外郎、判尚书刑部司农寺仲微,素负吏干,累更事任,特授司勋员外郎。馀戚属授官者九,亲信录用者十五人。夫人李氏,世本名宗,允怀淑德,累封崇国夫人。公尝言:往岁曾行圃田,宿村舍,夜起视天中,有赤文成紫微二大字,光耀夺目。使蜀还褒城,路中遇异人。视刺字,乃唐相裴度晋公。告公以默定之语,而隐公之贵也。遂留心羽化之事,凝神云汉之表。多用道家科仪,建坛场以礼神,朱篆「紫微」二字陈于醮所,以馀俸脩晋公祠于圃田,自撰文书石以纪其事。永定在御,真荫方隆,谒欸神灵,对越天地,尊尚道德,布宣符瑞,创图访对,多自于公。注意沃心,无与为比。若乃颂祗脽壤,奠璧濑乡,扢恭谢之坛,增耀魄之号,公皆为礼仪使。法驾之展盛容也,奉宝文以先道,公继为天书礼仪副使,同天书仪卫使。路寝之尊景命也,披帝箓以肇宣,公为读天书礼仪使。良金之范真仪也,公为迎奉圣像礼仪使。温玉之勒乾文也,公为天书同刻玉使。前后所赐手诏玺书无虑二百函,奉和御制及御和赐所进歌诗仅三百馀首。初罢参庶务,备问内殿,特赐宸章,辞极褒贲。西镇洛师,南抚浙水,皆有睿作宠行。荣冠一时,事超千古,逢辰之盛,理绝名言。尤善笔劄,势甚峭劲,自成一家,老而益壮。好奕棋以自娱。尝奉诏撰集《翊圣保德真君传》三卷,《先天纪》三十卷,《五岳广闻》一百卷。与诸贤同撰集《册府元龟》一千卷,《彤管懿范》二百卷。又奉诏撰僖祖、太祖、太宗谧册,今上徽号册文,汾阴朝觐坛颂,西京应天禅院、太原资圣禅院碑铭,《天书祥符赞》,《彤管仪范序》,《广孝泉崇真桥记》,《冉耕封东平公赞》,皆为大笔,或藏秘馆,或行于世。公出入两府,时将二纪。敏于见事,详于敷奏。智术过人,慎勤无及。朝廷大议,帷幄潜虑,或造膝以言,或密封先达,诡词焚藁,世莫得闻。其茂功懿绩,藏在盟府;景行嘉猷,播诸物听。谨次官阀,敢告良史。谨状。
故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冀国公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王公墓志铭(并序奉敕撰) 北宋 · 夏竦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六、《文庄集》卷二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天圣三祀,岁次星纪,黄钟布序,丙午建辰,皇帝御雕舆,诏金跸,出景龙门,幸永定坊北第,视大丞相冀公之疾,赐白金五千两。戊申,丞相薨于位,享年六十有四。两宫震悼,皇太后车驾临哭尽哀。天子素服,三日不视朝,以太子中书令告第。大小歛遣尚宫吊祠,法赙加等,有司谥曰文穆。命左史摄鸿胪卿副内侍太监送丧,官给经费,具本品卤簿。以明年仲春之壬申,归全于濠州钟离县广德乡西原之祖茔。有诏侍臣书其徽烈。公讳钦若,字定国。其先缑山远系,颍阳茂绪。武冈雎陵之材,启国于晋;永宁清源之德,胙土于唐。本居太原,世为鼎族。高祖讳遂,以巢寇之乱,避地江楚。喜玉笥之岑寂,惟厥田之沃衍,始家宜春之新喻。遂生遐,仕至江南西道盐铁巡官。遐生郁,幼而警悟,不乐嬉戏。遍诵五经,伪吴童子擢第,释褐本县尉。诸郡累表为戎佐,视秩台郎,关决郡务。归朝,为怀、冀、濠三州判官。郁生仲华,夙有志尚,刻诵坟索,为唐明经中选。又以五经登科,复尉本县,时议荣之。公即濠州府君之孙,新喻府君之子。及公之贵,三代皆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曾门封冀,祖庙封郑,祢室封晋,皆为国公。恭惟郑公当五代纷竞,仕伪唐之僭据,转侧江介,间关世路,而能治尚清约,志在平反。爱哲孙以字升卿,高门闾以容驷马。克祚厥后,何其盛欤!公聪识早成,性资强敏。六岁丧母,十二而孤。郑公爱之,保育于祖妣鲁国太夫人,教于家庭,不就外傅。道艺兼该,辞笔赡逸。弱冠初拔进士解,淳化中策高第。试吏芸局,从事谯幕,加倅职,再毗戎务。被举,迁秘书郎,典关市于淝上。升朝为太常丞,理通欠于计司。以右正言历掌内外书命,授左谏议大夫。再迁工部侍郎,并参大政。以刑部侍郎充资政殿学士,改兵部,充大学士。繇尚书左丞三转至吏部尚书,皆知枢密院。自检校太傅再加至检校太师、行尚书右仆射,并使东枢,实兼宰职。俄以左揆兼中书侍郎,监修国史,对掌魁柄。以太子太保判馀杭,归朝,再为资政大学士。寻拜司空。未几,视秩维师,兼荣铉府,节制襄岘,居守伊洛。舆疾还第,左迁司农卿,改秘书监,并分务南都。起授太常卿,典濠州。转刑部尚书、知江宁府。召还,复序正司。再升中书兼门下侍郎,充昭文馆大学士,实首台席,遂作司徒,乃封冀壤,勋阶爵邑名数咸极。初,永定在御,宪章大备。以駉牧之重,领于枢臣,公尝为群牧制置使。肇玉清昭应宫以事有帝,崇景灵宫以奉真祖,营会灵观以礼岳镇,并建职局,综于两府,公继为三宫观使。惟公事三朝,相二帝,嘉猷亮节,深图远算,秘诸信使,此不获书。若夫建隆以还,万国上计,辟名既辨,断盗未偿,领于司存,列之辞案,人生有讫,吏责无穷。公抗疏切陈,援赦蠲弛,深达国体,克称上仁。注意之求,实自于此。咸平初,寇剧缘间,摇乱益部,偏师致讨,刬削厉阶。武臣尚威,伤斩过当,馀孽亡命,反仄靡遑。公往宣使指,悉贳枝党,处置机事,彼方遂宁。召参台衡,刻印以待。景德始,边城晏开,羽檄四驰,烽火相照。公感愤激节,慷慨请行,并护将臣,克全魏壁。洎乎元符候日,奉高望幸,三事优游而未决,礼官希阔而难讲。公首抗大义,先置乔岳,芝英醴泉之品,矞云叶气之祥,图素写形,使驿言状,旁午亭传,觉悟黔黎,此其昭昭者也。若乃尊事神祇,专精斋祭,寅威妙本,校正真科,交集上仪,莫匪嘉虑。是以再长枢轴,三陟正司,中外迭居,左右更践。体貌无比,论议必从,宠冠一时,年踰二纪。至若薶牲脽壤,徐銮曲里,登魄宝之号,熙报况之坛,奉贞像于琳宫,宣宝文于路寝宫,断掌礼仪,并持使印。又若明禋蒇事,珍符先道,聿严容典,奉以金舆,公三职仪卫;殊庭考阁,常箓是藏,内出丹书,勒于瑶简,公同司刻玉。并兼置使之重,益为希代之荣。祥符之间,天下大治,制有破觚之易,法有漏鱼之宽。太和陶蒸,善气回袭。云物绚色,羽毛綷质。百嘉茂育,万瑞毕臻。天子好文,挺睿辞以昭绍;惟公顺美,著嘉颂以游扬。前后赐御制属和并御和赐歌诗仅三百篇。若夫入干庶绩,出抚近封,铺陈密议,条对急政,所受诏答,将二百函。又奉命纂集《翊圣保德真君传》三卷,撰进《先天纪》三十卷,《五岳广闻》一百卷,《卤簿记》三卷,与诸儒同集《册府元龟》一千卷,《彤管懿范》二百卷。又封祀既毕,归尊宗庙,承诏撰僖祖、太祖、太宗谥册。神圣纂服,初受鸿名,奉制撰今上徽号册文。及前后被旨撰社首坛、汾阴朝觐坛颂,西京应天禅院、太原资圣院碑铭,天书祥瑞、西祀瑞赞,《彤管懿范序》、《广孝泉崇真桥记》、《冉耕封东平公赞》。博雅多文,尽在兹矣。公尝言:初晋公侍郑公之任武昌也,公母秦国夫人有娠,江水坏廨舍,徙居黄鹤楼,既夕而生公。或言汉口居人遥望楼际,若有气象然。公居景亳,行视圃田,暮宿村庐,夜分偶起,见天中有赤文成「紫微」字。使蜀言旋,次褒成驿,有客为谒,具唐相晋国裴公之名,告公以默定之期而隐。公尝朱篆所见文字,及因鄂守增饰黄鹤楼,又以俸钱修圃田晋公祠,为文书石以纪之。常练气于朝霞,期脱屣于尘世。姚顗承白衣之报,子房慕赤松之游,参实于斯,谅不诬矣。雅好奕棋,善于笔劄,乐醇旨之饮,喜清商之乐。第有北园,叠石为陂,甘果美木,荫庇其下,退食休浣,于焉游息。晚年亲历艰难,颇厌富贵,延问高释,留心真际,遂兼译经使。二府柄臣送上于传法院,梵卿荐香,大官具食。归第感疾,请告累旬,侍医盈门,诏使系道,锡万金之良药,殚九折之妙伎。天乎不吊,命将柰何!辍相兴谣,见于斯矣。夫人李氏,山河象德,图史时宪,哀深惟殡,痛极终天,送往尽哀,庇亲惟睦,累封崇、许二国夫人。有子五人,皆先公而亡。内次子从益,仕至赞善大夫。第三子庆之,终于卫尉寺丞,追赐进士及第。女二人,长早亡,次适故参知政事张公洎之嫡孙、秘书省校书郎环。孙女一人,适故尚书左丞陈公恕之子、大礼寺丞执礼。并懿行美材,大宗良配。外孙男元寿、女寿姐,并幼。遗奏之上也,二宫哀轸,录旧念勋,并加常制。嗣男将作监丞寅亮,授大理寺丞。环迁大理评事、充秘阁校理。执礼改太子中舍。又以公叔父仲微剖竹列城,累书吏课,握兰建礼,实综虞衡,兼秋曹之覆刑,主大农之平籴,特除司勋员外郎、充淮南提点刑狱、劝农使。自馀戚属授官,亲信叙用者二十有四人。呜呼!高朗令终,宠灵显赫,会元公之殡,送文恭之丧,极人臣之盛。公以臣尝豫寮旧,屡刊史谍,爰有治命,请志幽础。仰奉宸旨,不获固辞。谨作铭曰:
兵政宥密,机轴穹崇,惟公再践,昭事功兮。将钺在庭,相印垂组,惟公保釐,兼文武兮。洪垆造物,威柄御人,惟公三人,秉国均兮。龙章在躬,庭槐表位,惟公经邦,极名器兮。帝师尊异,内枢隆显,襚以印章,丰赠典兮。乘舆缟素,笳吹悲鸣,送以纁玉,尽哀荣兮。
又上太庙七室议 北宋 · 孙抃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四、《宋朝事实》卷六、《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三五(第一册第六六八页)、《群书考索》前集卷二九、《宋史》卷一○六《礼志》九、《续资治通鉴》卷六一、《宋代蜀文辑存》卷五
先王之礼,自祖以下隆杀以两,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自汉以来,诸儒传礼者始有夏五庙、商六庙之说,其说出于不见《商书》伊尹之言,而承用礼学之误。盖自唐至周,庙制不同,而大抵皆七,《王制》所谓「三昭三穆,与太庙而七」者是也。今议者疑僖祖既非太祖,又在三昭三穆之外,以为于礼当迁。如此,则是以有天下之尊,而所事止于六世,不称先王制礼隆杀以两之意。且议者言僖祖当迁者,以为在三昭三穆之外,则于三代之礼,未尝有如此而不迁者。臣等以为三代之礼,亦未尝有所立之庙出太祖之上者也。后世之变,既与三代不同,则庙制亦不得不变而从时。且自周以上,所谓「太祖」亦非始受命之王,特始封之君而已。今僖祖虽非始封之君,要为立庙之始祖,方庙数未过七世之时,遂毁其庙、迁其主,考三代之礼亦未尝有如此者也。汉魏及唐一时之议,恐未合先王制礼之意。臣等窃以为存僖祖之室,以备七世之数,合于经传七世之明文,而亦不失先王之礼意。
庙寝制度奏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四、《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二九(第一册第六六五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九、《群书考索》前集卷二九、《宋史》卷一○六《礼志》九
准中书送下直秘阁赵希言奏「太庙自来有寝无庙,因堂为室,东西十六问,内十四间为七室,两头各一夹室。按礼,天子七庙,亲庙五,祧庙二,共为七庙。今又不迁僖、顺二祖,若以太祖、太宗兄弟继及,亦可迁僖祖一室,皆不显著庙号。伏见国家诸处建立宫殿,安供先帝御容,兴工不细。未若宗先圣礼制,修正宗庙,每主一庙堂,一寝室,费此宫殿未足为多。如未暇分立七庙,则于今庙室前起立一庙堂,以后殿十二间为寝,更于庙内立一祧庙,仍逐室门题书庙号」者。臣按周制,有庙有寝,以象人君前有朝,后有寝也。庙藏木主,寝藏衣冠。至秦乃出寝于墓侧,故陵上更称寝殿,后世因而不改。今宗庙无寝,盖本于兹。郑康成谓周制立二昭二穆,与太祖文武共为七庙,此一家之说,未足援正。自大儒荀卿、王肃等皆云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降杀以两之义,则国家定七世之数,不用康成之说也(僖祖至真宗方及六世,不合便立祧庙。)。自周汉两帝各自立庙,晋宋以来多用同殿异室之制。国朝以七室代七庙,祖宗相承,行之已久,即同殿之制,不可轻改。希言又称每室不显著庙号,然此一节,差似有理。况沿旧增饰,不为难行。欲望七室各榜其门曰某祖某宗之庙室,既无改作,因叶典章。所请于今庙内别立一堂,以今殿为寝,及作祧庙等事,更张体大,恐未可从。
请改后谥奏(庆历四年六月) 北宋 · 吕公绰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九、《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三○(第一册第六六六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一
窃见真宗皇帝谥以「文明武定章圣元孝」,而五后之谥皆连「庄」字。在昔无简册之据,当今变祖宗之例。盖古者妇人无谥,皆从夫谥以为称。故文王之妃曰文母,宋共公之夫人曰共姜。圣朝祖宗诸后谥号,共遵此例。是以僖祖文献之后曰文懿,顺祖惠元之后曰惠明,翼祖简恭之后曰简穆,宣祖昭武之后曰昭宪。太祖之谥有「大孝」,故太祖之后曰孝明、孝章。太宗之谥有「圣德」,故太宗之后曰懿德、明德、元德、淑德。昔真宗在御,有司追谥潘、郭二后曰庄怀、庄穆。及厌代之日,庄穆升配,有司失于论请,遂使后谥不系于帝。其后奉慈诸后,继循前失。谨按乾德礼例,改谥明宪皇后曰昭宪,以从宣祖之谥。今真宗皇帝谥有「章圣」,伏请改上五后「庄」谥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