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大小品对比要钞序 东晋 · 支遁
 出处:全晋文
夫《般若波罗蜜》者,众妙之渊府,群智之玄宗,神王之所由,如来之照功。
其为经也,至无空豁,廓然无物者也。
无物于物,故能齐于物;
无智于智,故能运于智。
是故夷三脱于重玄,齐万物于空同,明诸佛之始有,尽群灵之本无,登十住之妙阶,趣无生之径路。
何者邪?
赖其至无,故能为用。
夫无也者,岂能无哉?
无不能自无,理亦不能为理。
理不能为理,则理非理矣,无不能自无,则无非无矣。
是故妙阶则非阶,无生则非生。
妙由乎不妙,无生由乎生,是以十住之称兴乎未足定号;
般若之智生乎教迹之名。
是故言之则名生,设教则智存。
智存于物,实无迹也;
名生于彼,理无言也。
何则?
至理冥壑,归乎无名。
无名无始,道之体也。
无可不可者,圣之慎也。
苟慎理以应动,则不得不寄言。
宜明所以寄,宜畅所以言。
理冥则言废,忘觉则智全。
若存无以求寂,希智以忘心,智不足以尽无,寂不足以冥神。
何则?
故有存于所存,有无于所无。
存乎存者,非其存也;
希乎无者,非其无也。
何则?
徒知无之为无,莫知所以无;
知存之为存,莫知所以存。
希无以忘无,故非无之所无;
寄存以忘存,故非存之所存,莫若无其所以无,忘其所以存。
忘其所以存,则无存于所存;
遗其所以无,则忘无于所无。
忘无故妙存,妙存故尽无,尽无则忘玄,忘玄故无心,然后二迹无寄,无有冥尽。
是以诸佛因般若之无始,明万物之自然;
众生之丧道,溺精神乎欲渊。
悟群俗以妙道,渐积损以至无;
玄德以广教,守谷神以存虚;
齐众处于玄同,还群灵乎本无。
盖闻出小品者,道士也。
尝游外域,岁数悠曩,未见典载而不详其姓名矣。
尝闻先学共传云,佛去世后,从大品之中钞出小品,世传其人,唯目之以淳德,验之以事应,明其致而已,亦莫测其由也。
夫至人也,览通群妙,凝神玄冥,灵虚响应,感通无方。
同德以接化,设玄教以悟神,述往迹以搜滞,演成规以启源。
或因变以求通,事济而化息,适任以全分,分足则教废。
故理非乎变,变非乎理,教非乎体,体非乎教。
故千变万化,莫非理外,神何动哉?
以之不动,故应变无穷。
无穷之变,非圣在物,物变非圣,圣未始于变,故教遗兴乎变,理滞生乎权,接应存乎物,理致同乎归,而辞数异乎本事,备乎不同。
不同之功,由之万品,神悟迟速,莫不缘分。
分暗则功重,言积而后悟,质明则神朗,触理则玄畅。
轻之与重,未始非分,是以圣人之为教,不以功重而废分。
分易而存轻,故群品所以悟,分功所以成,必须重以运通,因其宜以接分,此为悟者之功重,非圣教之有烦。
令统所以约,教功所以全,必待统以适任,约文以领玄。
玄则易通,因任则易从,而物未悟二本之不异统,致同乎宗,便以言数为大小,源流为精粗。
文约谓之小,文殷谓之大,顺常之为通,因变之为潕,守数之为得,领统之为失。
而彼揩文之徒,羁见束教,顶著《阿含》,神匮分浅,才不经宗,儒墨大道,域定圣人。
志局文句,诘教难权,谓崇要为达谅,领统为伤宗,须征验以明实,效应则疑伏。
是以至人顺群情以征理,取验乎沸油,明小品之体,本塞群疑幽滞,因物之征验,故示验以应之。
今不可以趣征于一验,目之为淳德,效丧于事实,谓之为常人,而未达神化之权。
统玄应于将来,畅济功于殊涂,运无方之一致,而察殊轨为异统,观奇化为逆理,位大宝为欣王,聚济货为欲始,徒知至圣之为教,而莫知所以教。
是以圣人标域三才,玄定万品,教非一途,应物万方。
或损教违无,寄通适会;
或抱一御有,系文明宗,崇圣典为世轨则。
夫体道尽神者,不可诘之以言教;
游无蹈虚者,不可求之于形器。
是以至人于物,通而已。
明乎小大之不异,畅玄标之有寄,因顺物宜,不拘小派。
或以大品辞茂事广,喻引宏奥,虽穷理有外,终于玄同。
然其明宗统一,会致不异,斯亦大圣之时教,百姓之分致。
苟以分致之不同,亦何能求简于圣哉!
若以简不由圣,岂不寄言于百姓?
夫以万声钟响,响一以持之;
万物感圣,圣亦寂以应之。
是以声非乎响,言非乎圣明矣。
且神以知来;
夫知来者,莫非其神也。
机动则神朗,神朗则逆鉴,明夫来往常在鉴内。
是故至人鉴将来之希纂,明才致之不并,简教逆以崇顺,拟群智之分。
向关之者易统,知希之者易行。
而大品言数丰具,辞领富溢,问对奥衍,而理统宏邃。
玄宗易究,而详事难备。
是以明夫为学之徒,须寻迹旨,关其所往,究览宗致,标定兴尽,然后悟其所滞,统其玄领
或须练综群问,明其酬封,探幽研赜,尽其妙致;
或以教众数溢,讽读难究,欲为写崇供养,力致无阶。
诸如此例,群仰分溢,窥者绝希。
是故出小品者,参引王统,简领群目,筌域事数,标判由宗,以为小品,而辞喻清约,运旨亹亹。
然其往往明宗而标其会致,使宏有所,于理无损。
自非至精,孰其明矣。
又察其津,寻其妙会,览始原终,研极奥旨,领大品之王标,备小品之玄致,缥缥焉览津乎玄味,精矣尽矣,无以加矣!
斯人也,将神王于冥津,群形于万物,量不可测矣!
宜求之于筌表,寄之于玄外。
惟昔闻之曰:夫大小品者,出于本品。
本品之文,有六十万言。
今游天竺,未适于晋。
今此二钞,亦兴于大本,出者不同也,而小品出之在先。
然斯二经,虽同出于本品,而时往往有不同者。
或小品之所具,大品所不载,大品之所备,小品之所阙。
所以然者,或以二者之事同,互相以为赖,明其本一,故不并矣。
而小品至略玄总,事要举宗,大品虽辞致婉巧,而不丧本归。
至于说者,或以专句推事,而不寻况旨;
或多以意裁,不依经本,故使文流相背,义致同乖,群义偏狭,丧其玄旨。
或失其引,错征其事,巧辞伪辩,以为经体,虽文藻清逸,而理统乖宗。
是以先哲出经,以梵为本;
小品虽钞,以大为宗。
推梵可以明理,征大可以验小若苟任胸怀之所得,背圣教之本旨,徒尝于新声,苟竞于异常,异常未足以征本,新声不可以经宗。
而遗异常之为谈,而莫知伤本之为至。
伤本则失统,失统则理滞,理滞则或殆。
若以殆而不思其源,困而不寻其本,斯则外不关于师资,内不由于分得。
岂非仰资于有知,自塞于所寻,困蒙于所滞,自穷于所通?
进不暗常,退不研新,说不依本,理不经宗,而忽咏先旧,毁訾古人,非所以为学,辅其自然者也。
夫物之资生,靡不有宗;
事之所由,莫不有本。
宗之与本,万理之源矣。
本丧则理绝,根巧则枝倾,此自然之数也。
未绍不然矣。
于斯也,徒有天然之才,渊识邈世,而未见大品;
览其源流,明其理统,而欲寄怀小品,率意造义,欲寄其分得,标显自然,希邈常流,徒尚名实,而竭其才思;
玄格圣言,趣悦群情,而乖本违宗,岂相望乎大品也哉!
如其不悟,将恐其所惑,以罔后生。
是故推考异同,验其虚实,寻流穷源,各有归趣。
而小品引宗,时有诸异,或辞倒事同,而不乖旨归;
或取其初要,废其后致;
或筌次事宗,倒其首尾;
或散在群品,略撮玄要。
时有此事,乖互不同。
又大品事数甚众,而辞旷浩衍,本欲推求本宗,明验事旨,而用思甚多劳,审功又寡,且稽验废事,不覆速急。
是故余今所以例玄事以骈比,标二品以相对,明彼此之所在,辩大小之有先,虽理惑非深奥,而事封之不同,故采其所究,精粗并兼,研尽事迹,使验之有由。
故寻源以求实,趣定于理宗。
是以考大品之宏致,验小品之总要,搜玄没之所存,求同异之所寄,□□有在,寻之有轨。
尔乃贯综首尾,推步玄领,究其盘结,辩其凝滞,使文不违旨,理无负宗,栖验有寄,辩不失征。
且于希咏之徒,浪神游宗,陶冶玄妙,推寻源流,关虚考实,不亦夷易乎?
若其域乖体极,对非理标,或其所寄者,愿俟将来摩诃萨,幸为研尽,备其未详也(《释藏迹》八)
会稽王道子 东晋 · 范弘之
 出处:全晋文
下官轻徼寒士,谬得厕在俎豆,实惧辱累清流,惟尘圣世。
窃以人君居庙堂之上,智周四海之外者,非徒聪明内照,亦赖群言之助也。
是以舜之佐尧,以启辟为首;
咎繇谟禹,以侃侃为先,故下无隐情之责,上收神明之功。
敢缘斯义,志在输尽。
常以谢石黩累,应被清澄,殷浩忠贞,宜蒙褒显,是以不量轻弱,先众言之。
而恶直丑正,其徒实繁,虽仰恃圣主钦明之度,俯赖明公爱物之隆,而交至之患,实有无赖。
下官与本无怨忌,生不相识,事无相干,正以国体宜明,不应稍计强弱。
与浩年时邈绝,世不相及,无复藉闻,故老语其遗事耳。
于下官之身有何痛痒,而当为之犯时干主邪!
每观载籍,志士仁人有发中心任直道而行者,有怀知阳愚负情曲从者,所用虽异,而并传后世。
比干处三仁之中,箕子为名贤之首。
后人用舍,参差不同,各信所见,率应而至,或荣名显赫,或祸败系踵,此皆不量时趣,以身尝祸,虽有胫胫之称,而非大雅之致,此亦下官所不为也。
世人乃云下官正直,能犯艰难,斯谈实过。
下官知主上圣明,明公虚己,思求格言,必不使尽忠之臣,屈于邪枉之门也。
是以敢献愚诚,布之执事,岂与昔人拟其轻重邪!
亦以臣之事君,惟思尽忠而已,不应复计利钝,事不允心则谠言悟主,义感于情则陈辞靡悔。
若怀情藏意,蕴而不言,此乃古人所以得罪于明君,明君所以致法于群下者也。
桓温事迹,布在天朝,逆顺之情,暴之四海,在三者臣子,情岂或异!
凡厥黔首,谁独无心!
举朝嘿嘿,未有唱言者,是以顿笔案气,不敢多云。
桓温于亡祖,虽其意难测,求之于事,止免黜耳,非有至怨也。
亡父昔为温吏,推之情礼,义兼他人。
所以每怀愤发,痛若身首者,明公有以寻之,王珣以下官议殷浩谥,不宜暴扬桓温之恶。
感其提拔之恩,怀其入幕之遇,托以废黜昏暗,建立圣明,自谓此事足以明其忠贞之节,明公试复以一事观之。
周公居摄,道致升平,礼乐刑政皆自己出。
以德言之,周公大圣,以年言之,成王幼弱,犹复遽避君位,复子明辟。
汉之霍光,大勋赫然,孝宣年未二十,亦反万机。
故能君臣俱隆,道迈千岁。
忠为社稷,诚存本朝,便当仰遵二公,式是令矩,何不奉还万机,退守藩屏?
方提勒公王,匡总朝廷,岂为先帝幼弱,未可亲政邪?
将德桓温,不能听政邪?
又逼胁袁宏,使作九锡,备物光赫,其文具存,朝廷畏怖,莫不景从,惟谢安、王坦之以死守之,故得稽留耳。
会上天降怒,奸恶自亡,社稷危而复安,灵命坠而复构。
晋自中兴以来,号令威权多出强臣,中宗、肃祖敛衽于王敦,先皇受屈于桓氏。
今主上亲览万机,明公光赞百揆,政出王室,人无异望,复不于今大明国典,作制百代,不审复欲待谁?
王统物,必明其典诰,贻厥孙谋,故令问休嘉,千岁承风。
明公远览殷周,近察汉魏,虑其所以危,求其所以安,如此而已(《晋书·范弘之传》)
册命齐王九锡文 北齐 · 魏收
 出处:全北齐文卷四
于戏!
敬听朕命。
夫惟天为大,列晷宿而垂象,谓地盖厚,疏川岳以阜物,所以四时代序,万类骈罗,庶品得性,群形不夭。
然则皇王统历,深视高居,拱久默垂衣,寄成师相,此则夏伯、殷尹竭其股肱,周成、汉昭无为而治。
顷者天下多难,国命如旒,则我建国之业。
将坠于地,齐献武王迅风云,大济艰危,爰翼朕躬,国为再造,经营庶土,以至勤忧,及文襄承构,愈广前业,康邦夷难,道格穹苍。
王纵德应期,千龄一出,惟几惟深,乃神乃圣,大崇霸德,实广相猷,虽冥功妙实,藐绝言象,标声示迹,典礼宜宣,今申后命,其敬虚受。
王抟风初举,建于上地,庇民立政,时雨滂流,下识廉耻,仁加水陆,移风易俗,自齐变鲁,此王之功也。
仍摄天台,总参戎律,策出若神,威行朔土,引弓窜迹,塞无烟,此又王之功也。
逮光统前绪,持衡匡合,华戎混一,风海调夷,日月光华,天地清晏,声接响随,无思不偃,此又王之功也。
逖矣炎方,逋违正朔,怀文耀武,授略申规,淮楚连城,漼然桑落,此又王之功也。
关岘衿带,跨蹑萧条肠胃之地,岳立鸱跱偏师才指,涣同冰散,此又王之功也。
晋熙之所,险薄江雷,迥隔声教,迷方未改,命将鞠旅,覆其巢穴,威略风腾,倾慑南海,此又王之功也。
群蛮跋扈,世绝南疆,摇荡边垂,亟为尘梗,怀德畏威,向风请顺,倾陬尽落,其至如云,此又王之功也。
胡人别种,延蔓山谷,酋渠万旅,广袤千里,凭险不恭,恣其桀黠,有乐淳风,相歇叩款,粟帛之调,王府充积,此又王之功也。
茫茫涉海,世敌诸华,风行鸟逝,倏来忽往,既饮醇醪,附同胶漆,毡裘委仞,奇兽衔尾,此又王之功也。
秦川尚阻,作我仇雠,受挹椒兰,飞书请好,天动其衷,辞卑礼厚,区宇乂宁,遐迩异至,此又王之功也。
江阴告祸,民无适归,萧宗子弟,尚相投庇,如鸟还山,犹川赴海,荆、江十部,俄而献割,乘此会也。
将混朱方,此又王之功也。
天平地成,率土咸茂,祯符显见,史不停笔,既连百木,兼呈九尾,素过秦雀,苍比周鸟,此又王之功也。
搜扬管库,衣冠获序,礼云乐云,销沈俱振,轻徭彻赋,矜狱宽刑,大信外彰,深仁远洽,此又王之功也。
王有安日下之大勋,加以表光明之盛德,宣赞洪猷,以左右朕言。
昔旦、奭外分,毛、毕入佐,出内之任,王宜总之。
人谋鬼谋,两仪协契,锡命之行,义申公道。
以王践律蹈礼,轨物苍生,圆首安志,率心归道,是以锡王大路,戎路各一,玄牡二驷,王深重民天,唯本是务,衣食之用,荣辱所由,是用锡王衮冕之服,赤舄副焉,王深广惠和,易调风化,神只且格,功德可象,是用锡王轩悬之乐,六佾之舞。
王风声振赫,九域咸绥,远人率俾,奔走委赆,是用锡王朱户以居,王求贤选众,草莱以尽,陈力就列,罔非其人,是用锡王纳陛以登,王英图猛概,抑扬千品,毅然之节,肃是非违,是用锡王武贲之士三百人。
王兴亡所系,制极幽显,纠行天讨,罪人咸得,是用锡王铁钺各一。
王鹰扬豹变,实扶下土,狼顾鸱张,罔不弹射,是用锡王彤弓一、彤矢百、卢弓十、卢矢千。
王孝悌之至,通于神明,率民兴行,感达区宇,是用锡王秬鬯一卣,圭瓒副焉。
往钦哉。
其祗顺往册,保弼皇家,用终尔休德,对扬我太祖之显命(《北齐书·文宣纪。)
遗诏二年十一月甲辰 北齐 · 孝昭帝
 出处:全北齐文卷二
朕婴此暴疾,奄忽无逮。
今嗣子冲眇,未闲政术,社稷业重,理归上德。
右丞相长广王湛,研机测化,体道居宗,人雄之望,海内瞻仰,同胞其气,家国所凭。
可遣尚书左仆射赵郡王睿喻旨,徵王统兹大宝。
其丧纪之礼一同汉文,三十六日悉从公除,山陵施用,务从俭约(《北齐书·孝昭纪》。)
雍州沛王沙门不应拜俗启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九
金河徙辙。玉关扬化。
历经英圣。载隆良辅。
莫不拜首请道。归向知津。
故得列刹相望。仁祠●8BDD布。
天人仰福田之路。幽明怀正道之仪。
清信之士林蒸。高上之宾云结。
是使教分三法。垂万载之羽仪。
位开四部。布五乘之清范
顷以法海宏旷。类聚难分。
过犯滋彰。冒呈御览。
下非常之诏。令拜君亲。
垂恻隐之怀。显疏朝议
僧等斯明命。感悼涕零。
良由行阙光时。遂令上沾优被。
且自法教东渐。亟涉窊隆。
三被屏除。五遭拜伏。
俱非休明之代。并是暴虐之君。
故使布令非经国之谟。乖常致良史之诮。
事理难返。还袭旧津。
伏惟大王统维京甸。摄御机衡。
道俗来苏。繁务攸静。
今法门拥闭。声教莫传。
据此静障拔难之秋。拯溺扶危之日。
僧等叫阍难及。徒鹤望于九重。
天阶罕登。终栖遑于百虑。
所以干冒。陈款披露。
冀得俯被鸿私。载垂提洽。
是则遵崇付嘱。清风被于九垓。
正像更兴。景福光于四海。
不任穷塞之甚。具以启闻。
尘扰之深。惟知惭惕。
谨启。龙朔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先王正时令赋(以四时渐差置闰以正为韵) 唐 · 陈昌言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一
天序运气。王统时纪。
钦若是授人之初。履端为步历之始。
欲正时而罔忒。非置闰其何以。
伊昔陶唐。五帝之世。
申明推策之术。表锡落之异。
羲和之职既分。历象之文始备。
于其寅亮帝图。式昭天事。
其则伊迩。其猷孔嘉
日月运行。故有迟速之异。
晦朔循轨。因为大小之差。
立分至则寒暑不忒。积馀日而盈亏匪赊。
且正者王之丕训。时者天之大信。
正得其序。则面离而御乾。
时失其经。则夏雹而冬震。
人殃于疫。年不为顺。
故时不得不正。岁不得不闰也。
昔周礼在鲁。历法可推。
官或尸位。闰则迷时。
良史为之追正。议士为之兴辞。
俾夫司历法者。罔或二事。
建皇极者。于焉慎思。
则序不愆而事不悖。沴可伏而祥可期。
我唐百王居盛。九叶伊圣。
昧爽无忘乎顺序。动息必繇乎时令。
兹岁也。当仲秋而归馀。
居位也。阖左扉以舒政。
化灾为祥。纡忧作庆。
南山之寿。闰月而潜宏。
北户之氓。重译而归正。
于时金风半肃。雕云乍敛。
野树丹舒。遥峰翠点。
燕溟海以驰归。鸿朔漠而方渐。
正时之文。存乎往志。
舍之则玉烛不调。得之则铜仪安次
可以使四方禀朔之君。万代守文之士。
知我正往历。奉天时而置也。
熙宁元年治平五年正月一日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八、《宋会要辑稿》礼五四之一○(第二册第一五七七页)、《宋大诏令集》卷二
朕膺凭几之遗音,遵委裘之定业,动则铭于周席,处则见于尧墙。
深虞朽驭之难持,大惧菑田之弗获,恭思至道,勉继先猷。
采获善谋,不敢忽负薪之谏;
敷求吉人,庶几成构厦之功。
白云未远于遗弓,驹景俄惊于过隙。
属穷阴之毕岁,肇苍德以建正。
茂惟春秋五始之文,载考人君逾年之制。
不求其端,则不足以承天命;
不正其元,则不足以法诸侯。
表嘉靖之休辰,揭熙宁之美号,欲跻黎庶,永底时雍。
王统于此遂尊,法象繇之乃出。
混齐六合,敢期尽入于甄陶;
鼓舞万民,将以一新其耳目。
宜自正月一日治平五年熙宁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