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怀周公 明 · 于慎行
五言律诗 押寒韵
苦忆吴门隐,翛然一钓竿。
烟霞双鬓老,天地五湖宽。
阅世凭乌几,逃名著鹖冠。
何时燕市里,重逐酒人欢。
次韵庭藻折梅怀周秀实 北宋末 · 周紫芝
风流扫地难挽回,二老人物似苏梅。
时从花底饮落雪,醉卧沙头双玉罍。
平时交分心相许,晚岁相思各秦楚。
孤山篱落固依然,纵有此花无此语。
周郎别去当有期,归来不复如瓜时。
天应知客颇有恨,花亦忆君尚未(徐本作开尚)迟。
我游东吴身是客,梦到江南与江北。
安得马背如孤鸿,万里从君聊一息。
只今春草还萋萋,会须急唤王孙归。
谢中使传宣抚问表(二) 北宋 · 韦骧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六六、《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一○
臣某言:正月二十九日,巡历至云安军,遇入内内侍省内西头供奉官王怀志传宣抚问者。
星轺遽至,临六服之幽遐;
天语敬传,冒九重之存抚。
光荣虽甚,陨越是忧。
臣某诚惶诚惧,顿首顿首。
恭惟皇帝陛下治成康德钧尧舜
运神机于独断,绍先烈于重熙。
宵旰储精,措幅员之宁谧;
岁时轸虑,念边鄙之勤劳。
中使以载驰,恤远臣而敦谕。
丝纶降被,戴恩知挟纩之温;
葵藿齐倾,向日罄推心之赤。
臣敢不恪修职业,上体睿慈,誓殚犬马之能,仰报乾坤之赐。
臣无任感天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谢以闻。
怀周丁酉戊戌 清 · 汪由敦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松泉集卷三
秋士易成悲,端居有所思。
凉深虫响切,风急雁行迟。
浩荡嗟生事,穷愁积岁时。
欲知悽恻意,尽日把君诗。
登城有感奉寄江宁王怀 明 · 谢榛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野风吹客袂,感慨一登城。
孤鸟日边没,大河天外倾。
年华悲杜甫,世故老虞卿
龙剑应相合,云霄无限情。
南郊明堂配食议 北魏 · 元雍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九
窃以尚德尊功,其来自昔,郊稷宗文,周之茂典。
仰惟世祖太武皇帝以神武纂业,克清祸乱,德济生民,功加四海,宜配南郊。
高祖孝文皇帝大圣膺期,惟新魏道,刑措胜残,功同天地,宜配明堂(《魏书·礼志》二。熙平二年三月北海王清河王怿广平王怀、任域王澄胡国珍崔光等议。)
法曲献仙音 天气乍秋,微凉生夕,怀周莲伯 清 · 蒋春霖
 押词韵第七部
云薄铺凉,露轻晞月,帘挂碧天秋浅。
倚鹤琴闲,照萤灯瘦,依依梦随蕉扇。
念极浦、人归后,西风片帆远。

恨疏懒。
趁扁舟、又孤游兴,频冷落、湖山旧时鸥伴。
清雾湿屏纱,絮荒庭、虫韵凄婉。
万感烟鸿,寄相思、梧叶怕剪。
对空江残角,一夜蓼花红怨。
怀周石农(闳)新兴县十六韵癸卯 清 · 黎简
五言排律 押支韵 出处:五百四峰堂诗钞卷十三
出户独萧索,故人皆别离。
剩身天地阔,长路岁年迟。
花冷辞乡剑,囊键脱颖锥。
六经忧患内,五柳去来辞。
尔且红莲幕,予惟白接䍦
真宜分道走,安复逐人为。
雨热催香稻,云赪熟荔枝
赋粮官课早,徭树俗情悲。
一语千家福,群山五月时。
火珠悬骨血,仙种绝鞭笞。
以子诗书士,因论口腹私。
径蒙狂受灸,毋任病难医。
事或成轇轕,郎今判度支
取民诚有制,效命岂无知。
属土迂疏切,披衣昼夜思。
美游兼善政,阮瑀南皮
进律疏议表 初唐 · 长孙无忌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六
臣无忌等言。
臣闻三才既分。
法星著于元象。
六位斯列。
习坎彰于易经。
故知出震乘时。
开物成务。
莫不作训以临函夏。
垂教以牧黎元。
昔周后登极。
吕侯阐其茂范
虞帝纳麓。
皋陶创其彝章。
大夫之述三言。
金篆腾其高轨。
安众之陈九法。
玉牒播其宏规。
前哲比之以堤防。
往贤譬之以衔勒。
轻重失序。
则系之以存亡。
宽猛乖方。
则阶之以得丧。
泣辜慎罚。
文命所以会昌
斮胫剖心。
独夫于是荡覆。
三族之刑设。
祸起于望夷。
五虐之制兴。
师亡于涿鹿
齐景网峻。
时英有踊贵之谈。
周幽狱繁。
诗人致菀柳之刺。
所以当涂抚运。
乐平除惨酷之刑。
金行提象。
镇南削烦苛之法。
而体国经野。
御辨登枢。
莫不崇宽以宏风。
树仁惠以裁化。
景冑以之硕茂。
宝祚于是克崇。
徽猷列于缃图。
鸿名勒于青史。
暨炎灵委御。
人物道销。
雾翳三光。
尘惊九服。
秋卿司于邦典。
高下在心。
狱吏传于爰书。
出没由巳。
内史溺灰然而被辱。
丞相见牍背而行赇。
戮逮弃灰。
诛及偶语。
长平痛积冤之气。
司败切瘐死之魂。
遂使五楼之偫。
争回地轴。
十角之旅。
竞入天田。
国步于是艰难。
刑政于焉弛紊。
殷忧俟来苏之后。
多难伫拨乱之君。
大唐乾符以应期。
得天统而御历。
诛阪泉之巨猾。
剿丹浦之凶渠。
扫旬始而静天纲。
廓妖氛而清地纪。
朱旗乃举。
东城高灭楚之功。
黄钺裁麾。
西土建剪商之业。
总六合而光宅。
包四大以凝旒。
异域于是来庭。
殊方所以受职。
航少海以朝绛阙。
昆山以谒紫宸
椎髻之酋。
加之以文冕。
穷发之长。
宠之以徽章。
王会之所不书。
涂山之所莫纪。
歌九功以协金奏。
运七政以齐玉衡。
律增甲乙之科。
以正浇俗。
礼崇升降之制。
以拯颓风。
荡荡巍巍。
信无德而称也。
伏惟皇帝陛下体元纂业。
则大临人。
覆载并于乾坤。
照临运于日月。
坐青蒲而化光四表。
负丹扆而德被九围。
日旰忘餐。
心存于哀矜。
宵分不寐。
志在于明威。
一夫向隅而责躬。
万方有犯而罪巳。
仍虑三辟攸斁。
八刑尚密。
平反之吏。
从宽而失情。
次骨之人。
舞智而陷网。
刑靡定法。
律无正条。
徽纆妄施。
手足安措。
乃制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长孙无忌司空上柱国英国公李绩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师监修国史上柱国燕国公于志宁尚书右仆射监修国史上柱国开国公褚遂良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令监修国史上骑都尉柳奭银青光禄大夫刑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唐临太中大夫大理卿轻车都尉段宝元太中大夫黄门侍郎护军颍川县开国公韩瑗太中大夫中书侍郎监修国史骁骑尉来济朝议大夫中书侍郎辛茂将朝议大夫尚书右丞轻车都尉刘燕客朝请大夫使持节颍州诸军事颍州刺史轻车都尉裴宏献朝议大夫御史中丞上柱国贾敏行朝议郎刑部郎中轻车都尉王怀恪前雍州盩厔县云骑尉董雄朝议郎大理丞护军路立承奉郎雍州始平县丞骁骑尉石士逵大理评事云骑尉惠果儒林郎律学博士飞骑尉司马锐等。
抚金匮之故事。
采石室之逸书。
捐彼凝脂。
敦兹要。
网罗训诰。
研覈邱坟。
撰律疏三十卷。
笔削巳了。
实三典之隐括。
信百代之准绳。
铭之景钟。
将二仪而并久。
布之象魏。
与七曜而长悬。
庶一面之祝。
远超于殷。
十失之叹。
永弥于汉图。
谨诣朝堂奏表以闻。
无忌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永徽四年十一月十九日进。
云门山石井乾德六年二月 宋 · 王承庆
 出处:全宋文卷五○
劝首弟子泉州节度押□充都纲王承庆、都纲陈居爽、副纲王怀武,在去丙寅年,主持纲社,驻泊清邱,□□云门绝顶之灵踪,有□旧岭。
传心之上士者,即今山主长老矣。
□□承庆等,特□灵境,躬礼高仁,叨历玄谈,深欣大遇。
睹山峰高峻,泉派幽深,仁者乐其山,山则嘉矣;
智者乐其水,水永称焉。
承庆等共发片心,仍邀众信,富于工匠,就此岩根开凿石井一□,所冀永感沃泽,长济山门。
虽非禹凿之功,以表虎爮之迹。
其有纲官节级人员等舍施结缘,用镌石记矣。
大宋乾德六年戊辰二月二日题。
劝首都纲王承庆、陈居爽,副纲王怀忠。
弟子节度押衙都监纲刘君翊、陈光祚、陈仁铎,□纲吴光美、副纲吴仁宝、许廷绍、陈守廉、王□美、陈元璀,都纲胡艺、李仁婴。
弟子勾当宏敏
弟子通进兴、吴心厚、刘保齐、陈居亮、李仁遂、唐邵、陈□□、吴兵、通谓□、刘□、郑勤、陈换、张庆、吴随、魏忠。
福府开元寺赐紫□典中。
按:《益都金石记》卷二,台湾文丰出版公司石刻史料新编本。
楚州淮阴县婆罗树碑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三
观厥好德存树。
爱人及乌。
有情不忘。
虽小可作。
夫施及者也。
则有宗庙加敬。
墟墓增悲。
睹物可怀。
比事斯广。
此触类者也。
矧乃通感灵变。
元符圣迹。
根柢净土。
硕茂佛时。
金山之秘影。
联玉毫之殊相。
至若泥日法会。
茶毗应身。
妙有双树之閒。
光覆僧祗之众。
安可混曜散木。
比列清林。
议上之挺生。
喻坚固之神造者也。
婆罗树者。
中夏物土所宜有者已。
婆娑十亩。
映蔚千人。
密幄足以缀飞飙。
高盖足以却流景。
恶禽翔而不集。
好鸟止而不巢。
有以多矣。
然深识者虽徘徊仰止。
而莫知冥植。
博物者虽沉吟称引。
而莫辨嘉名。
华叶自奇。
荣枯尝异。
随所方面。
颇徵灵应
东瘁则青郊苦而岁不稔。
西茂则白藏泰而秋有成。
惟南匪他。
自北常尔。
季春肇发。
仲夏萌生。
早先丰随。
晚暮俭若。
且槁茎后吐。
芬条前秀。
差池旬日。
奄忽齐同。
无今昔可殊。
非物理所测。
古老多怪。
时俗每惊。
巫者占于鬼谋。
议者惑于神树
證圣载。
有三藏义净
还自西域
逮兹中休。
信宿因依。
齐戒瞻叹。
演夫本处。
徵之旧闻。
原其始也。
荣灼道成之际。
究其来也。
摧藏薪尽之馀。
或森列四方。
或合并二体。
常青不坏。
应现分荣。
变白有终。
示灭同尽。
昔与释迦荫首。
今为偫生立缘。
夫佛病从人。
大慈感故。
树萎因物。
深悲理然。
化能分身。
半枯即是。
心有合相。
后茂还齐。
宜其表正圣神。
灵贶品汇。
以变见一摄。
而称赞十方者也。
淮阴县者。
江海通津。
淮楚巨防。
弥越走蜀。
会闽驿吴。
七发枚乘之邱。
三杰楚王之窟。
胜引飞辔。
商旅接舻。
每至同云冒山。
终风振壑。
宦子惕息。
槁工疚怀。
鱼贯迤其万艘。
雾集岔于层渚。
莫不膜拜围绕。
焚香护持。
复悔多尤。
回祈景福。
于是风水相借。
物色同和。
挂帆启行。
方舳骏迈。
浮山掘起而疏巘。
庆云乱飞而比峰。
电影施鞭。
夸父策。
罔可喻其神速。
曷云状其豁快者哉。
州牧宗子名仲康
广孝惟家。
大忠形国。
播清政以主郡。
仪古式以在人。
知微知彰。
有礼有乐。
别驾扶风窦公名诫盈
盛门贵仕。
懿德令名。
利用以厚生。
明略以营道
上交不谄。
下交不黩。
司马宗子名景
虚受贤交。
干用柔克。
退遂中律。
先后自公。
且观麟定之诗。
未宏骥子之任。
邑宰清和张公名松质。
藐自稚节。
忽乎博闻。
始于能赋而彰。
中于成器而立。
牧人通急。
徇物合权。
威肃摄于神明。
惠安其父母。
岂伊政理。
自有才名。
莫不虑一乘。
追攀八树。
叹徙植而多感。
惟化生而永怀。
大启上缘。
率心檀施。
硕德道晖寺主道元上座道绚都维那昙一等。
皆妙觉圆常。
什门上首。
痛金棺而既往。
骇坚林而在兹。
乡望司徒元简元景王元圭张仁艺王怀俨刘元隐沈详等。
悟大师
深入真际。
勤行进力。
护供庄严。
杨州东大云寺法师希元。
广派法流。
固柢德本。
戒行有以镇浮俗。
利言有以诲蒙求。
既凭藉于众心。
亦谋明于独得。
是标灵迹。
乃建丰碑。
其词曰。
政化之理兮甘棠犹存。
宝乘之妙兮婆罗是敦。
钦厥道成兮八相克尊。
感乎示迹兮一归可门。
与佛合缘兮荣落同时。
歘尔化生兮感变谁思。
休徵咎徵兮同察不欺。
流俗莫识兮绵旷惊疑。
上人西还兮觏止增悲。
发皇灵应兮坚固在兹。
方国传闻兮想象悽其。
回首正信兮顶礼护持。
优昙千年兮曷足议之。
道中怀周元修 明 · 王醇
五言律诗 押寒韵
正悲前度别,兹别更何安。
黄叶水西路,晚风驴背寒。
出常怜我独,聚反失冬残
渐逼他人面,天涯意所难。
苏仙碑铭 唐 · 孙会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二
前汉苏耽者。
长自郴邑
禀之秀异。
幼则适野。
初因牧牛桂阳之邱。
每游虞芮之畔。
遂因有闲原之田。
县人王怀步田閒。
值偫鹤。
乃跪白其母潘氏曰。
忝在仙箓。
又逢真侣。
迫以骐骥之便。
切以庭闱之恋。
橘井愈疾。
为取给之资。
药苗蔬畦。
为调膳之费。
有阙就养。
将升上清。
遂留连堂户。
出涕如雨。
耸身而去。
莫知其所。
挥城郭以谢世。
乘羽翼于无际。
且五云之路。
缥缈难追。
而一郡之人。
瞻望何及。
皆相谓曰。
苏公以金骨迈俗。
琼浆缮性。
能养其正。
不失其命。
亦犹梅子真之去仙。
非关市卒。
武丁之轻举。
元由乡人。
传其盛名。
布在方册。
盖殊伦矣。
及潘氏怛化之后。
仙公全以孝行。
栖于东山烟雾之中。
号哭不绝。
啼猿为之酸切。
流水为之呜咽。
至若系白马于树。
执慈母三年之丧。
所以竭哀戚之情也。
化赤龙为桥。
太守一吊之礼。
所以重桑梓之敬也。
当此之时。
近睹之。
难可得而见。
远察之。
才可得而辨。
岂不以贞气有异。
嚣尘无杂也。
且人之立身者。
一善则纪之。
一行则称之。
犹与美谈。
绰有馀裕。
况列仙是纪。
旷古莫俦。
将归紫府之中。
相与赤松为交。
向非餐霞契道。
外物全真。
其孰能至于此矣。
唐开元二十九年也。
特有明诏。
追论偓佺
俾发挥声华。
严饰祠宅。
皎洁遗像。
似逢姑射之人。
氛氲晚花。
何异武陵之境。
深院风洒。
松声为之淅沥。
古坛烟横。
苔色为之彬碧。
邑中耆艾禺然曰。
仙公之旧宅。
仙公之灵迹。
华表犹在。
空山相对。
皇恩远及。
祀典克明
请考盛事。
皆愿刊石。
郴州太守乐安孙会
文房之士也。
遂为之铭。
其词曰。
灵启道融
降生仙公
无宗无上。
冥感幽通。
至者不学。
学者不至。
莫知其然。
蓄践神异。
孝悌是惇。
州壤是尊。
自藏于畔。
孰是其根。
襄城之野。
仙公牧马。
桂阳之邱。
仙公牧牛。
千古一致。
比德同俦。
上清有命。
升元尅日。
永言孝思。
敬授灵术。
既超世而离人。
复轸慕而哀亲。
近贤者之喻梦。
表斯道之通神。
独蕴殊行。
高标众真。
至哉仙公
邃古无伦。
符守故国。
载思载慕。
龙桥不留。
马岭如故。
徘徊尘迹。
髣髴云步。
雄州大辽吊慰人使回程御筵口宣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一八、《范太史集》卷三一
卿等奉将使指,来展吊仪,载整归骖,已临边圉,宜颁燕劳,用示宠私。
今差内侍省内侍殿头王怀敏赐卿等御筵,想宜知悉。
丁巳年上元灯夕。教坊致语口号(文以类附。故不以所述先后次之。) 金 · 李奎报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东国李相国全集卷第十九
云云。相气占云。知圣人之有作。驮祥辇瑞。自仙府而远来。恭惟圣上陛下道合通三。德跻咸五。樾下阴暍。世怀周发之仁。衢中设樽。人咏高唐之化。统扶桑之东国。宅麓之上都。以明堂正寝之未修。居别馆离宫者已久。及乎左翔鸾右栖凤。因旧趾以更新。驷苍螭六素虬。备法仗而乃入。适属上元之夕。宏张广乐之仪。八政六合之笙声。浮乎天乐。九光四照之灯影。烂若星文。任百戏之交呈。与万姓而同乐。神人胥庆。夷夏率宾。妾等名在丹台。身栖绛阙。高唐作雨。虽非巫峡之仙。汉殿献。窃效龟台之母。兼呈口号。参采人谣云云。
法仗参排䌽岭前,琼楼珠殿辟三天。
凤灯吐焰银花合,蟾月成轮玉镜圆。
十里香风熏锦绣,九重春色醉神仙。
露盘新献灵桃颗,更请重回结子年。
虞部郎中司马君墓志铭元丰二年八月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四九、《范太史集》卷三八
司马氏出于晋安平献王孚,其裔曰征东大将军杨,始居安邑
后魏安邑夏县,子孙遂为夏县人
自征东至今,坟墓在焉。
君讳京,字亢宗
曾祖讳珂,祖讳皓。
考讳咨,赠卫尉卿
妣王氏,封福昌县太君
君以从祖太尉公荫补太庙斋郎,调泾州司法参军,又为齐州司法参军,举监秦州清酒,以最改卫尉寺丞,转大理签书阙州判官通判绵州潞州,历太子中舍殿中丞国子博士、虞比驾部员外郎,知赵州,未赴,改博州,迁虞部郎中
岁满代还,元丰二年六月戊戌朔,以疾终于家,年六十。
八月壬寅,祔于先原。
君为人质直,言行无采饰,于宗族僚友无隐情。
在官勤于职业,不避寒暑劳辱,凡剧务人所难处者,君至则立办。
而遇下以不欺。
始为参军监酒梁丞相秦州,政尚威严,官属震慄。
君尝白事不可,丞相厉色呵之,君端立于庭,争之愈彊,必从乃已,丞相无如之何。
潞州太守役兵治园亭,旬休不得息,君直从遣之。
太守又行伍保法,一人有罪,辄连坐数家,日挞数十人,君一切释去不问。
太守虽甚怒,然以君廉洁周慎,卒无以中伤也。
其知博州,值河朔盗贼大起,百十为群,所在剽掠,昼入县镇,驱杀官吏。
君督责讨捕,岁馀悉平。
时强盗捕得即承者,法皆免死,盗倚法为奸益滋。
君择其尤无良者,谕伍伯悉搒杀之。
文潞公安抚河北,以博州多盗,始欲奏劾君,或止之曰:「此介直人也,公徐察之,宜勿遽」。
已而潞公深知其能,乃表荐之。
君安恬守分,不妄图进取。
始得州,即乞监终南太平宫,不遂,不得已之官。
官满又乞,亦未遂而卒。
君笃于骨肉,赴其急难,竭力无所爱。
性俭约,自初仕,缩衣节食,圭铢积俸禄。
晚年颇优足,即散以赒亲戚之贫者。
族人有从之假贷,无问多少,无所拒。
既而归之,辄怒曰:「同家异财,此大不义,某不为也」。
其自奉菲薄,如其初时。
君先娶洋州司户参军曹识女,封仙居县君,生一男四女,先君卒。
再娶西京左藏库使王怀济女,封长安县君,生四男二女。
长子曰祀,河中虞乡主簿,次曰栎、曰犹、曰拒、曰㩲。
长女适左侍禁白昭仅,次早卒,次适大名夏津主簿刘嗣宗,次适乾宁军判官杨迪简,次二女尚幼。
铭曰:
司马自晋,安平枝分。
承继绵绵,在后之勤。
君之行己,始信邦族。
仕不蕲进,以及州牧
俭以居家,直以居官。
不畏不侮,在古为难。
一其所履,其终如始。
纳铭墓中,以赞实美。
临汝脾山悼园题名熙宁五年五月 北宋 · 孙纯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九、《授堂金石文字续跋》卷一○
熙宁五年壬子岁春正月,诏举秦王宫诸丧祔于临汝脾山悼园之次,以入内供奉王修己为监护,又以入内供奉贻孙专治脾山之役。
三月辛卯始事,至四月丁巳成功,至五月壬寅遂克襄事。
时祗役与执事者凡九人:都巡检:供备使王怀谊;
提辖从人、管勾孀居:内侍、供奉张继绪、蓝克宁;
监坟园:供奉严雍、梁鲁;
巡检侍禁德诚
按顿递:殿直渲、大卞,梁县校书郎吴道
签书汝州判官殿中丞孙纯
东头供奉官閤门祗候王怀忠可内殿崇班依旧閤门祗候 北宋 · 夏竦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四、《文庄集》卷一
敕:某早列官常,荐经事任。
岁时滋久,劳效可嘉。
特疏宠于近班,仍兼荣于上閤
勉思勤瘁,以答甄明。
可。
光禄大夫太子太师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墓志铭 中唐 · 令狐峘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四
正议大夫太子右庶子史馆修撰上柱国晋昌县开国男令狐峘述。
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君子极深而研几。
不出户而制动。
行诸已而驭化。
其惟圣德乎。
唐名臣司徒鲁郡文忠公颜公
奉大顺为元功。
建大节为至忠。
以安横流。
以纽颓纲。
秉是一心。
祇事四朝。
今上兴元元年八月三日
蹈危致命。
薨于蔡州之难。
贞元二年春
蔡州
冬十一月二旬有三日
嗣子栎阳秘书省正字硕。
衔恤奉丧。
归葬于万年县之旧原。
皇帝彻悬震悼。
乃册赠上公
诏有司具鼓吹羽仪。
送于墓所。
中谒者吊祭。
赠钱五十万。
三百石。
太常考行诔德。
谥曰文忠
凡厥士庶。
暨方侯伯。
识与不识。
晞声想形。
莫不惕然创焉。
感慕思齐。
为人子者益孝。
为人臣者益忠。
为人弟者益顺。
为人吏者益敬。
有以见盛德之仪型也。
公讳真卿
字清臣
琅琊临沂人
孔宣父之门人曰回。
好学知机。
道亚圣人。
公其后也。
五代祖之推。
北齐黄门侍郎
为海内大儒。
著家训稽圣赋冤魂志及文集。
藏在书府。
历代传之。
高祖思鲁。
亦儒行。
仕我太宗
掌记秦府。
列于国史。
曾祖勤礼。
著作郎宏文馆学士
祖昭甫。
晋曹二王侍读
华州刺史
考惟贞。
薛王友
赠太子少保
储和葆冲。
是感间气。
用集于我公。
公受天纯休。
克广前烈。
识度元远。
节行不偫。
早孤。
太夫人殷氏。
躬自训育。
公承奉慈颜。
幼有老成之量。
家贫屡空。
布衣粝食。
不改其乐。
馀力务学。
甘味道艺。
五经微言。
及百氏精理。
无所不究。
既闻之。
必行之。
尤工文词。
善隶书。
书格劲逸。
抗行钟张。
弱冠进士出身
寻判入高第。
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初制策甲科。
作尉醴泉
又以八使表能。
迁于长安
未几。
监察御史
荐承诏旨。
巡抚河陇。
曾至五原
有冤讼久而不决。
公理之得情。
郡人悦服。
时方炎亢。
而甘泽澍焉。
巷俗谣言。
谓之御史雨。
又士族有斁于名教者。
朝臣有侮于宪度者。
公悉弹奏。
正以礼法。
宪纲震肃。
朝旨嘉焉。
武部员外郎
宰臣杨国忠以外戚登庸。
恶不附已者。
出为平原太守
公性本宏裕。
及到官。
推是道也。
以临其人。
躬疾苦以劝义。
征徭以劝学。
令不肃而信行。
教不敷而化洽。
十四年。
贼臣安禄山豕突蚁动。
逆常干纪。
徵师矫命。
自蓟长驱。
公血愤中激。
乃宣言曰。
焉有人臣。
忍容巨逆。
必当竭节。
龚行天讨。
会郡中方集静塞军屯丁三千馀人。
公因之。
又召境内举武艺者。
仍发财募义勇之士。
未踰旬。
成万人军。
于是戒严固守。
仍表其状。
是时海内承平。
禄山窃发。
两河之间。
未有奉章表者。
禄山洛阳
留守李憕中丞卢奕御史蒋清
以三人之首。
传胁河北列郡。
平原
公斩其使。
收三人之首。
哭而葬之。
遂有表上闻。
元宗每朝以薄俗罪已。
及得公表大悦。
称叹者久之。
顾谓左右曰。
真卿何如人。
而所为乃得尔。
因就拜户部侍郎
兼领平原
又加河北采访招讨使
仍赐以诏书云。
卿之一门。
义冠千古。
由是公之德声。
震于天下。
时公从父兄常太守杲卿
同公建义
愤激于衷。
生缚贼将何千年高邈。
献于阙下。
遂通太原之路。
忠烈之风。
出于一门。
诗云。
孝子不匮。
永锡尔类。
夫忠臣亦如之。
是时渔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景城司马李炜
各拥兵数千。
或至万人。
以附于公。
邺郡太守王焘
禄山移摄河间
掾吏李奂斩伪署河间长史杜暮睦。
河间众归于公。
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率精锐五千济河。
有诏助公讨伐。
自是仁者赴仁。
义者赴义。
勇者不敢爱其力。
智者不敢秘其谋。
清河词客李萼
少年有志。
献奇于公。
以通邻好。
增补军实。
殿中侍御史沈震盐山穆宁武邑尉李铣清河主簿张澹贾戢。
各抒器能。
参赞成务。
公以长事进明。
众同甘苦。
莫不毕力。
能公之役。
贼帅袁知泰。
恃众犯我聊城之西。
二鼓而破之。
获斩万计。
其时河朔一十七郡。
同日向愿。
进兵二十万。
横绝燕楚。
旁贯井陉
土门
太原
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方节度使郭子仪得横行河朔
常山赵二郡。
大破贼帅史思明嘉山
皆公之由也。
推诚无私。
信及旁郡。
平卢将刘正臣渔阳来归。
公以渔阳贼之本根。
欲坚其意。
乃割爱子颇。
令越海与正臣通问。
兼遣军资十有馀万。
俄而寇陷京师
驾在灵武
往来传置
梗圯不通。
公以帛书表章。
封于蜡丸内。
俾健步宵行昼伏。
四远以闻。
因奉诏。
肃宗即位之初。
遣使乘驿。
布于江淮
王命再通。
繄兹是赖。
又迁工部尚书御史大夫
采访招讨等使如故。
其年冬十月
贼将尹子奇史思明等。
以劲兵十万。
发自燕南。
先陷沧瀛。
次陵德棣。
猛若燎火。
冲如决防。
公内无兼月之蓄。
外绝同盟之援。
度势量力。
义无幸给。
不敢委身待擒。
贻国之耻。
遂与麾下归于凤翔。
有诏迁宪部尚书
寻兼御史大夫
西京平。
思复旧章。
屡进谠议。
触鳞忤旨。
竟不久留。
出为冯翊太守
蒲州刺史
充本州防禦使
又为酷吏所搆。
饶州刺史
升州刺史
充浙西节度使
刘展在于睢阳
反状己萌。
公乃饬偏师
利五刃。
水陆战备。
以时增修。
都统使李峘奏。
以为过防骇众。
肃宗有诏。
追拜刑部侍郎
进爵县公
寻而刘展陵陷江淮
李峘败绩奔走。
时之议者。
皆多公之先觉。
之沮计焉。
御史中丞敬羽
诈佞取恩。
恶公刚直。
以谤语阴中之。
天威赫然。
责命斯极。
蓬州长史
代宗即位
利州刺史
未之任。
徵拜户部侍郎
吏部侍郎
银青光禄大夫
金紫光禄大夫
江陵尹兼御史大夫
荆南节度观察使
未辞阙而銮舆幸陕州
公扈跸行在。
尚书右丞
及还京。
刑部尚书
续兼御史大夫
充朔方宣慰使
进封鲁郡公
食邑二千户
宰臣元载
怙权专政。
每有公议。
正言引经。
不为之屈。
指擿将如规之。
心衔色忿。
蓄而将发者数四矣。
会摄享太庙。
诬以祭器不修。
启于宰臣
因奏公谤讟时政。
峡州别驾
未到任。
吉州别驾
抚州刺史
湖州刺史
政尚清净。
长孤养耆。
彻备隍。
式廉明。
进吏事。
特责大旨而已。
郡人悦之。
立碑颂德。
而耽嗜文籍。
卷不释手。
初在德州
尝著韵海镜源。
遭难而止。
至是乃延集文士
纂而成文。
古今文字该于理者。
摭华撮要。
罔有不备。
为三百六十卷。
以其包荒万汇。
其广如海。
自末寻源。
照之如镜。
遂以名之。
又著吴兴集十卷。
庐陵集十卷。
临川集十卷。
并行于代。
大历末
奸臣伏诛。
宰臣杨绾常衮举公旧德。
宜在中朝。
徵拜刑部尚书
公乃奏上所著韵海镜源。
帝嘉之。
藏于集贤书院及秘阁
公前后三领大司寇
以年老辞荣。
上爱其才。
吏部尚书
汰九流。
用正庶官。
代宗晏驾。
朝廷以公鸿儒。
详练典故。
举充礼仪使
祗护陵寝。
率礼无违。
光禄大夫太子少师
使如故。
著礼仪集十卷。
上方倚以为相。
为权臣所忌。
太子太师
外示崇高
实以散地处之也。
建中四年
贼臣李希烈阻兵淮右。
诏公奉使宣慰。
豺狼方炽。
或谕公逗遛以需。
公曰。
君命也。
焉避之。
既见希烈
奉宣朝旨。
词不屈。
志不挠。
贼党乃交刃胁之。
慢骂不逊。
公视之凛如。
责以悖逆。
希烈不敢亢逼而退。
久之。
置酒大会。
将饯公复命。
行有时矣。
遇叛臣李元平陷我汝海
委质贼庭。
公于座上数其背恩。
厉气叱责。
叛者惭赧。
密以异语动于希烈
希烈意变。
遂执公。
囚于官舍。
防以甲士。
或掘阱于侧。
或积薪于前。
或绐以瘗填。
或许以焚烁。
虐毒万计。
期公毁节。
公谓之曰。
愿假一剑。
岂劳多端。
服义而终。
乃其所也。
贼竟不敢逼。
贞元初
希烈汝州
是时公幽辱已三岁矣。
度必不全。
乃自为墓志。
以见其志。
是年遇害于汝州龙兴寺
春秋七十有六。
自登朝及作藩牧。
常以安君厚俗为务。
奖善伐恶为志。
言非至公。
不发于口。
事非直道。
不几于心。
植操则夷齐之高也。
理戎则羊陆之仁也。
当朝则汲黯之正也。
莅下则廉范之通也。
蕴是具美。
行乎至俭。
强暴莫敢冲。
千飙不能动。
大义久废。
公起之。
醇风久醨。
公还之。
非贤人之业。
何以臻此。
然虚已下士
不以名位自高。
苟有道者
蓬门鹑衣。
必与抗礼。
平原
尝荐安陵处士张镐公辅之量。
数年间位列鼎司
论者称之。
善与人交。
执友之子。
义均甥侄。
介操所至。
不迁其守。
刚而中礼。
介而容众。
静而无闷。
动而有光。
便于已。
希权倖不为也。
君有命。
蹈汤火不辞也。
心在弭乱不在功。
志图报国不图生。
故其杀身成仁。
视死如归。
虽汉之龚胜
魏之王经
无以加焉。
昔卫铭孔悝
鲁颂僖公
在礼经。
形于雅什。
佥以为公之事君事亲。
爱敬直清。
跬步不忘。
德充也。
服义戴仁。
颠沛以之。
行极也。
探赜儒府。
述古立言。
文经也。
勤劳王家。
靖难安仁
武功也。
颂声不昭。
后嗣何观。
于是故吏庐州刺史李萼
乃刊石建碑。
旌于不朽。
尝参公会府
公卿之末。
备位史臣。
俾赞丕烈。
永示将来。
敢竭不才。
恭述所闻。
铭曰。
天祚圣唐。
降贤救时。
烈烈鲁公
毓德应期。
岩峙玉镇。
伊傅之师。
文武忠信。
天子是毗。
亦既升朝。
侃然正色。
润我王度
作藩于德。
贼为豺虺。
流虿下国。
公饬王旅。
殄扫妖慝。
解纷以和。
柔逆以忠。
万里狂飙。
半为淳风。
君子知微。
遇变则通。
全我庶人。
入奉宸聪。
副丞相
是司喉舌。
周旋七命。
内外胥悦。
营营青蝇。
不害其洁。
危行言孙。
保兹明哲。
用启土宇。
于鲁。
式是百辟。
彝伦攸叙。
乱靡有定。
盗扰淮浦
帝曰汝贤。
代予宣抚
孰不怀忠。
处死难之。
于赫我公。
视险若夷。
猛兽龂龂。
履之不疑。
扇彼薄俗。
惟缉惟熙。
昔在申伯
作藩周室。
诗人歌颂。
尚播声律。
矧我文忠
人之纪纲。
功侔四时。
节贯雪霜。
焕乎立言。
殁而弥彰。
日居月诸。
垂范无疆。
任福等破白豹城康定元年九月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八、《宋会要辑稿》兵一四之一七(第八册第七○○一页) 创作地点:陕西省延安市
环庆路副都总管任福等破贼白豹城,烧庐舍、酒税务、仓、草场、伪李太尉衙,及破荡骨咩四十一族帐,兼烧死土埪中所藏蕃贼不知人数,又擒伪张团练及蕃官四人、麻魁七人,杀首领七人,获头级二百五十、马牛羊橐驼七千一百八十、器械三百三、印记六。
官军死者一人,伤者六十四人。
初,贼大领兵寇保安镇戎军,等自庆州东路华池、凤川等镇声言巡边,召都巡检任政、寨主胡永锡、凤川监押世卿淮安都监刘政监押张立同议入界以牵制贼势。
九月十八日军行至柔远寨,犒设熟户蕃官,且戒以不得离席。
遂与诸将分布地分:以驻泊都监王怀正围白豹城西面,攻李太尉衙,守神林都路北;
都巡检范全围城东面,守金汤路;
柔远寨主谭嘉震、监押攻显围城北面,守叶市族路;
走马承受石全正围城南面;
驻泊都监武英入城;
任福押大阵居城南。
又遣别将部领所犒蕃官行马前。
自柔远至白豹七十里,夜漏未尽至城下,四面合击。
平明城破,纵蕃部、军人等大掠,焚其巢穴委聚方四十馀里。
是日晚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