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吕献可画赞 宋 · 晁说之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七、《嵩山文集》卷一八、《宋元学案补遗》卷八
君子曷贵,贵其知微
四海乂安,公曰优为。
天下无事,庸人挠之。
虽古人语,由公信斯。
后十百世,公言莫违。
公像朝夕,以慰我思。
右骐骥使知微左骁卫将军致仕制 北宋 · 郑獬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六三、《郧溪集》卷五
汝以谨信,出入禁闼,银铛左貂,簉于诸使,亦已寖显矣。
而年力未衰,乃以亲老为辞,致其君事而去,朕甚嘉之。
其以卫将军之秩俾休于家,庸示朕之优于近臣也。
可。
中庸传1115年7月22日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延安市富县
○○●「天命之谓性」者何?
性者中之所寓也,莫知其所自而推言也。
「率性之道者」何?
性得所率则为君子,不得其所率则为小人。
曰诚、曰明、曰孝、曰忠、曰恕、曰和,皆率性之具也。
是六者,皆中之所以为中者也。
「修道之谓教者」何?
圣人所以经纶天下之大经也,君子所以择乎中庸也,小人所以反乎中庸者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者何?
出乎性而教之所本也,君子以是诚之务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者何?
中也,诚也。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者何?
中也,明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何?
情之未发,性之全纯。
中之所以名中者也,肫肫如也,渊渊如也,浩浩如也。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何?
中之一物,于是乎有二名也。
颠沛之际,毫发之多,或不中节焉,亦不足为和也。
有子言和,必有待乎节之非,和之正也。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者何?
是一物不得二名也,楩楠豫章之大本,而不达道则亦恶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何?
教之行也,明道先生常善乎致之言也,常善乎位之言也。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者何?
中之所以为常道也,君子而时中,则无时而不中也;
小人而无忌惮,须臾变改,莫之能中也。
以是知先儒说用中为常道是也,近世说中说庸,非所知也。
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胡先生、温公、明道先生皆云然也。
问者曰:「庸得非变邪?
所以济中者也」。
曰:是不识中者也。
君子之中随所器而丽焉,不动而变,尚何所假也邪?
子莫执中无权者,是子莫知中非君子之中也。
刘侍读曰:「中庸者,中用也」。
盖亦误也,言中斯用之也,先儒曰用中为常道是也。
刘说前见于皇氏、熊氏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者何?
教之不行也,有中庸之君,斯有中庸之民也。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者何?
不诚不明则不中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者何?
舜之所以为舜者中庸也,明诚两尽而道教行也。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者何?
不明不诚则不中也,择也者依也,斯人自谓之知者,非知之明也,君子不以为知也。
昔夫子言仁知详矣,曾子、子思虑后世或泛然失其旨,乃以仁为诚,知为明,其实一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者何?
回所以为回者,中庸也。
诚明两尽而道教行也。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者何?
惟诚明以之也,诚自成而道自道也,非功名利害外以怵之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
北方之强与?
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者何?
强疑其非中也,盖惟为能强也者诚也。
曾子论孝曰:「仁者人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
强既有南北之异,则责子路之所安以勉乎中也。
夫所谓君子者,既和既而诚明之守,安于治乱之世,勤而勉之也。
国有道,君子或易仕而改其度,不变塞也,强也。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者何?
不诚不明,君子之所不为也。
君子之遁世,亦中庸之依而安焉,又复依乎圣人之中庸,则其隐者,吾道之佹也,非故以意向之也。
郑氏曰:「道不费则仕」。
费者佹也,违也,《缁衣》有曰:「口费而烦」。
费或为哱,或为悖。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者何?
唯明之知,唯诚之行也。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万能载焉;
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者何?
中也诚也,语夫天下莫能事之大,则其大者诚也。
语夫天下莫能分之小,则其小者诚也。
盖虽大而中也,其小亦中也,人谁有憾于予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在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者何?
中也明也。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者何?
忠恕之为中也,均率是性,而为道莫之或远也。
远于人则可须臾离也,以其不远人,而忠恕之名立也
为人父而忠恕,则己与一家去道不远也。
为人君而忠恕,则己与天下国家去道不远也。
忠恕以人治,人犹己,肫肫其中也。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也。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
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者何?
中也诚也,教之所以为教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有馀,不敢尽。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者何?
中也诚也,道之所以为道也。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者何?
中也,诚明之徵也。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者何?
中也诚明之自治也,于是察乎上下,达于天地,无不安也。
曾子曰:「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
盖援之为援者如此也。
曾子又曰:「孝子之事亲也,居易以俟命,不与险行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者何?
中也诚也。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者何?
中为天下之大本,于是乎在也。
夫既得于父母,则室家宜之也。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者何?
中也,明诚无不达也。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
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者何?
无闻焉尔也,疑简编缪于此也。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者何?
天之用中,因物而诚至焉也。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故大德者必受命」者何?
疑当次「必得其寿」之下,简编之缪也,无闻焉尔也。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
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者何?
无闻焉尔也,疑简编缪于此也。
●「武王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者何?
无闻焉尔也,疑简编缪于此也。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
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
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期之丧,达乎大夫
三年之丧,达乎天子。
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者何?
周公之所为周公者,中庸也,诚明两尽而道教行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
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者何?
武王、周公之所以为武王、周公者,中庸也,诚明两尽而道教行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者何?
无闻焉尔也,疑简编脱缪于此也。
尝有见于《仲尼燕居》也,文字又有误者,社无与于上帝也,陆淳尝辨此详也。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者何?
中庸之政也,人道之勉乎,政犹地道之勉乎。
树艺稼穑也,中庸之政,感人心而迹自化,蒲卢之比也。
仁义者,诚明之异名也,仁义合礼生焉。
礼也者,广骛驰骋于仁义之中者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者何?
郑氏云:脱误重在此也,胡先生亦云然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者何?
诚明始于身,本于亲,著于人,极于天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者何?
一于中也,达道之五行于达德之三,达德之三行于中之一也。
达道者,修道之教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一也」者何?
一于中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
及其成功一也」者何?
一于中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者何?
达德之渐也,诚之者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时使薄歛,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者何?
中庸之教也。
问者曰:「如之何尊贤则不惑,敬大臣则不眩」?
曰:谗色货能惑,我而不惑,则尊贤之功也。
有百官之富任使,各尽其材,大臣凛然在上,天下名实不眩,则敬大臣之功也。
不眩犹不惑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者何?
诚也。
诚则事前而豫,不诚则事至而无所图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者何?
道必资乎诚,诚必资乎明也。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者何?
兼天人之道而中庸著也。
舜诚矣,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则诚之也。
颜回诚矣,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者,诚之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者何?
之道也,中道而未从容,则贤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者何?
之道也。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者何?
诚明各有所致而相为用也。
四时诚矣,较然著见,则自诚而明之性也,犹天命之性也,日月明矣。
其出入有信,则明而诚之教也,犹脩道之教也。
未有诚而不明者也,未有明而不诚者也。
彼偏焉者,非诚明之正也。
武王、周公以孝称,则举其自诚明者也。
舜以知称,则举其自明诚者也。
非有圣贤之差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者何?
率性以诚也,人物之性与天地之化育皆吾性之诚也。
天地之性不可见,而见之于化育也。
然此非次第而言之也,犹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也。
其所言之若是者何?
视其相因者殷勤之也,非心知其意者,莫之能喻也。
性之粗,非后于人之性而得之者也。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者何?
无闻焉尔也,胡先生亦所不讲也。
是自诚而明者谓之次焉,何也?
郑氏乃谓自明诚者何也?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故至诚如神」者何?
无闻焉尔也。
胡先生、温公、姚子张皆疑之也。
明道先生曰:「诚者神也」。
盖从明道先生之说,则何必如之云也?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者何?
诚与道一体而二名也,其所以率性则一也,皆无待于外者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者何?
温公曰:凡物自始至终,诚实有之,乃能为物。
若其不诚,则皆无之也。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者何?
物者己之物也,己与物非有二也,皆其诚之物也。
成己斯成物也,唯所措而宜也。
圣人之道,所以异乎杨墨者也。
成己知也,乃谓之曰仁也;
成物仁也,乃谓之曰知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者何?
诚明之极,配天地而一之也。
诚斯一也,一斯诚也,此盖当云徵则博厚,博厚则高明高明则悠远,考下文而不诬也。
夫言天地之体,则高明博厚而足矣。
人之体乎天地之高明博厚,则必待悠久以为之中也。
盖非悠久之中,则其高明将隳,博厚将蹶也。
博厚高明,譬诸形体也,悠久譬诸精神也。
曾子曰:「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
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至而已矣」。
曾子所谓至者,子思所谓悠久是也。
曰悠远,曰悠久,其实同也。
夫不见不动无为者中也,既章既变既成则亦中也,此不二之道也。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
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
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者何?
天地圣人之悠久一也,博厚高明之所资以为中者也。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者何?
圣人之高明博厚悠久,一之于中也。
中者至德是也,发育万物,峻极于天,高明也。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博厚也。
待其人而后行,悠久也。
至道高明博厚也,至德悠久也,至道至德犹达道达德也,明道先生谓此一以贯之也。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者何?
率性修道于是乎极也,思尊德性而必道问学,问学斯德性也。
思致广大而必尽精微,精微斯广大也。
思极高明而必道中庸,中庸斯高明也。
思温故而必知新,知新斯温故也。
思敦厚而必崇礼崇礼斯敦厚也。
德性犹悠久也,广大犹博厚也。
胡先生、二程先生横渠先生说皆同,近世瞽学谓既极高明而反道中庸,末乎中庸也。
分而为二事,莫知诚之一致也。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
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斯之谓与」者何?
中也,明之所安也。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者何?
不明之患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
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者何?
思教之行也。
今天下车同轨,贵贱无等也;
书同文,是非杂出也;
行同伦,君子小人并列也。
礼乐之中庸,莫之有作也,胡先生说云尔也。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
吾说殷礼,有宋存焉。
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者何?
思教之行也。
或说或学,或不足徵,或有存,或用之,远近之势然也。
中也,天下万变,有是三重,而寡过为要也。
寡过则中也。
○●「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
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者何?
唯中则有徵而且尊也,上焉者过之也,荡而无徵,下焉者不及也,屑而不尊,虽善而民不信从之也。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者何?
中而徵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
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者何?
中而尊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譬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者何?
仲尼之所以为仲尼者中庸也,诚明两尽而道教行也。
观天地于仲尼则足矣。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
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
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
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故曰配天」者何?
圣人明诚之中而道教行也。
时出之,则或溥博如天而中也,或渊泉如渊而亦中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者何?
修道之教于是乎在也。
●「夫焉有所倚?
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者何?
中之所以为中如此也,非明诚则莫能致也,其初则叹息之也。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者何?
中也明,莫知其所以明也。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者何?
中也诚明,莫知其所以诚明也。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者何?
中也明也恶,胡先生曰过恶,温公曰憎恶,苟内省不疚,虽谤议沸腾,刑祸交至,亦非其所恶也。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者何?
中也诚也。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者何?
中也诚也。
●「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者何?
中也诚也。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者何?
中也诚也。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者何?
中也明诚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无声无臭』,至矣」者何?
中也诚明也。
嵩山晁说之曰:近世学者以中庸为二事,其说是书皆穿窬而贰之,于是本诸先生长者之论作传。
是书本四十七篇,小戴取以记之,犹大戴取诸《夏小正》、《曾子》之类也。
顾惟收拾煨烬之末,简编不伦,文字混淆回舛,惜哉!
《汉艺文志》礼家有《中庸说》二篇,今莫知其为何书也。
朱识者二十二,孔二义。
黄识三十九,胡先生讲。
墨识七十五,景迂
政和五年乙未七月二十二日己丑,直罗县驿中自校毕,其成在此月五日鄜州官舍山堂。
韩相公文侍中 北宋 · 刘攽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彭城集》卷三一
比者叨膺诏策,登冠鼎司,愧非柱石之资,猥预股肱之选。
逊避无所,黾勉效官。
国家嗣五圣之丕图,接千岁之绝统,礼乐制作而大备,宪度著明而日新。
夫惟承弼之求,梦卜为重。
未有轻栋梁于构厦,简舟楫于济川,岂其寡材,可使非据?
如某者学惭适道,智谢兴几,骤承乏于寘行,每愿忠于就列。
已试之效,曾未睹于毫分;
求旧之仁,仍拔出于千万。
震跼殊宠,泚汗厚颜,默焉退思,抑其有自。
恭以某官义敦举类,明极知微
钧冶之工,既裁成于庶品;
吹嘘之赐,早借誉于当年。
以是蕞躯,荐蒙休命。
方仰遵于讲画,遽流示于诲言。
过形溢美之辞,深喻逢辰之幸。
佩铭于素,启处弗忘。
信州史君李公帖 宋末元初 · 王柏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九八、《鲁斋集》卷一二
公讳知微字中甫庄简之长孙也。
尝为吾郡录曹,登丽泽,与吕门诸友甚相好也,贤誉蔼然。
后以爱女归于我季父少尹,而孙女又为易岩兄妇。
书帖往来甚密,今仅存此三帖于散逸之馀,于此亦可以想像其气乐易也。
寿昌县太君严氏墓志铭大观四年十月1110年10月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四七、《道乡集》卷三七 创作地点:江苏省常州市
夫人严氏,其先成都人,后因宦游,徙贯姑苏
曾祖谏,尚书虞部员外郎
祖颖,职方郎中京东路转运使
孟坚衡州军事判官
母甄氏。
夫人甫笄,归毗陵张公次元,继其室。
公之父天章阁待制温之与其侄太常少卿铸同时以光禄卿老于里第,号为二卿,其族甚盛,然上下内外靡不以夫人为贤。
公自大理寺丞积官至朝请郎,自监楚州粮料历任至提点铸钱,出处进退,事多故矣,初不少贬,以追时好。
山阳徐先生积考公所尚,以谓有志于古之所谓刚者。
夫人休戚同焉,盖三十年,未尝有一毫动公念。
公之姊妹皆丧夫,子幼,公取以归。
夫人待遇之甚厚。
家事禀而后行,择名士以嫁其女。
比夫人不幸,其女号赴,若丧所亲,曰恨无以报德。
判官既没,即迎继母张氏,竭力致养。
张临终曰:「吾死于此无憾」。
提点既葬,携诸孤还里第问学。
有客造门,必询贤否,诚贤即纵从之游,促家人为具,笑语异常日。
喜《长庆集》,几成诵。
爱泉石,不乐世荣
中秋为歌词示子孙,其所称慕,乃陶渊明、白乐天而已。
元丰元祐间,释氏禅家盛东南,士女纷造席下,往往空闺门。
夫人闻之,戒家人曰:「苟尽妇道,即契佛心,安用从彼扰扰邪」?
疾革,命子孙诸妇环坐食芡实,既而曰:「且静,我当去」。
语绝瞑目。
子妇遽起呼问,则已逝矣,大观四年八月十六日也,享年七十二。
初封华阳县君后改封寿昌县太君
子男八人,长基通直郎,前卒。
通仕郎
次如晦、墀、垂、牧、埙、睿,皆举进士
女三人,长适进士方希纯,次适宣德郎吕切问,次适承事郎崔颂
孙男十二人,铎、鉴、錞、锡、銶、铢、锷、镈、钟、钺、锴、锜。
女七人,长适进士谢亮,次适假将仕郎周鉴,次许将仕郎知微,次许进士石公骐,馀尚幼。
曾孙男一人。
其年十月丁酉祔丧于滁州清流县昌城安仁村提点之兆,状其行属铭。
呜呼!
夫人于外孙中眷浩特异,浩顷得罪窜岭表,亲戚朋旧不复顾省,甚者闻姓字而掩耳,过门巷而障面。
夫人独数数到吾家,拊存吾母,倍于平日。
又命诸子遗书问劳不绝,所以勤恤瘴疠窘穷之时,略不以祸福摇夺其意。
疾且革矣,闻浩至前,犹忍呻吟之声,从容慰谕。
呜呼!
无复报德之日矣,敢不勉次遗事而为之铭?
铭曰:
惟柔承刚严济恩,夫功显白子行称。
华阳寿昌袭光荣,䌽衣交焕兰膳馨。
诜诜奕奕嬉曾孙,一方矜叹五福膺。
可山环滁高且清,奄忽从公閟佳城,庆流厥后当弥兴。
宗室故怀州防禦使河内侯墓志铭 北宋 · 慕容彦逢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三九、《摛文堂集》卷一四
公讳徽之,字天和武信军节度使、循国公承庆之曾孙,开府仪同三司建国公克继之孙,开府仪同三司荣国公叔敖之子。
初授太子左清道率府副率,累迁右监门卫大将军
崇宁二年进士,女适姓某,孙四人,曾祖某,祖某,父某,知微有贤行,予女弟归焉。
将葬,请予为铭,义不可辞。
铭曰:
性淳谨言行慈良,积善在躬宜吉祥。
受祉未丰今也亡,天之报施窅难量。
诜诜子孙来者长,有如不信考铭章。
单君墓志铭 北宋 · 慕容彦逢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四一、《摛文堂集》卷一五
君讳照,字择之婺州金华县人
喜诵习,众谓明悟。
凡阴阳、卜筮、方术之学,无所不晓。
事寡嫂如事母,至老不懈。
家贫,无兼日之储,有子皆使就学。
绍圣初知微贡于乡,为第一,中进士科崇宁三年,擢温州州学教授
乡里教子者,以君为能。
四年某月某日以疾终于温之官舍,享年五十有九。
大观元年十月某日,葬于邑东某原。
娶某氏。
子四人:知微通仕郎
知彰、知柔、知刚,皆举进士
女适姓某
孙四人。
曾祖某、祖某、父某知柔,有贤行,予女弟归焉。
将葬,请予为铭,义不可辞。
铭曰:
性纯谨行纯良,善积在躬宜吉祥。
受祉未丰今也亡,天之报施窅难量。
诜诜子孙来者长,有如不信考铭章。
庭有盆池漫砌小山与水光相映閒际静观辄有悠然之想戏作歌 明末 · 方起龙
 押词韵第三部
吾闻小中可见大,莫看须弥外。
小作盆池儿戏情,累石为峦青一带。
幽花细树缀其间,五岳三湘适意会。
群鱼吹波争出没,髣髴龙蛟云气霭。
水面落叶荡微风,如驶舟航飞急濑。
一卷一勺妙理存,黄筌知微不能绘。
予也蓄志名山川,几思遍历搜奇最。
自知有待而未能,于此神游入三味。
重刻淳化阁帖颁赐群臣联句乾隆癸巳 清 · 弘历
七言排律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九
游艺托宣毫分阴惜万几之暇徵吟拈响拓尺素寻八法之原溯宝翰于双钩名迹三希早锲贻贞珉于什袭汇藏墨妙兼珍顾推阁帖所旁罗繄自宋时为大备翻毕家之初印本来面目犹存摘王氏之类编是处瑕瑜不掩爰简儒林而覈订更勤清览以评量惩僣名益谨尊王先斥主臣失次考国乘还参族谱并釐人代乖方伊萧梁刘宋之多讹讵堪论世矧琅琊太原之莫晰何谓知贤或单行或并行释文例显为总识为分识證误条详虽脱简亦仿经笺即阙名仍沿史断视尧章之折衷绛帖将毋挦扯西昆嗤方庆之刻画通天不啻衣冠优孟乃喜新硎之既发惟期旧拓之常完于焉阯就东园轩开北上环转廊腰六六非规碑洞于秦关罫区石额三三恍展阵图于逸少记核赵宗之实车鉴难淆题因淳化之称榜颜偶寓装潢成卷册藏之名山者孰与传之其人赉予溥臣邻文以纪事者尤宜声以足志丰玉赓歌逢已盛巡周而锦已成襄骈珠属句协寅生数具则垣皆应宿迎祈谷后红浮贴胜绽唐花风验试灯前碧入敷茵滋郑草至如王侍中帝书臣书之善对颇嫌语涉俳谐曷若柳谏议心正笔正之良箴深许意抒忠爱彼结体簪花纵逊奚须罚墨汁一升兹胪篇扣钵诚工庶合消茶香七碗云尔
古今法帖多难数,萃古近今淳化真。
初拓士安本尤善(御制),内藏苏颂鉴曾珍(帖本初苏颂家后有跋识)
升元漫溯芒探宿,秘阁宁希派导岷。
易水烟磨觇色澹(臣刘统勋,澄心纸擘备材甄。
奇搜怀瓘区三估,拜胜兰亭序列宾。
至矣成编存拱璧(臣刘纶,陋哉翻刻诩传薪。
墨林数典兹为冠,宝笈函辉信有神。
夹雪光生犹涌现(臣官保,双钩格老讵缁磷。
从头叙识经承泽,触手标题缀孟津(此帖孙承泽曾藏王铎审定)
名压上中下诸品(臣于敏中,年贻七百八馀旬(按毕士安自记帖赐于宋淳化四年癸巳越今乾隆癸巳计七百八十一年)
因文见道心斯企,溯委穷源论欲纯。
排类儒林付(御制)博学,持衡册府周询
事徵伯厚许能核,识舛知微缪始因。
考證卑之且无甚(臣托庸,参差拟不合于伦。
摹形鄙彼冠同孟,物色嗤渠尺量歅。
川溯先河邀睿赏(臣程景伊,版开生面荣纶。
爰依纪载胪时代,特揭经常定主臣。
十卷分签虽旧贯(帖分十卷虽仍王著之旧而前后多所更定讷臣素尔),百家备迹恰同畛(所刻诸家名迹凡九十九人)
竞知青出蓝誇最,肯使珠淆目共湮。
执厥中诚超汝绛(臣王际华,揣其本乃斥黄秦黄伯思秦观虽有专书纠谬未为醇备)
尊王不异春秋旨,论世宛看甲乙陈。
例视杜诗堪号史(御制),义严笔凛书绅。
鲁司寇爵尊从节孔子不书官爵以示尊师,唐二宗编辨息龈王著所编唐太宗宗书多有淆舛)
马谶同曹存魏籍(旧称司马懿晋文宣王今改摽魏官臣福隆安,蝌文首禹释齐(列大禹书为历代帝王之冠斋春云云则依古篆体释之也)
田畴耕耨斯宜辟(旧以田畴耕耨云云为李斯书考之实唐李阳冰所书河东裴公纪德碣),斧芾戈矛颉共循仓颉书戈矛斧芾等字亦依古篆校释)
序仿沙门从集腋汉章帝不应书周兴嗣文或亦如怀仁之集圣教序臣蔡新,表删戎路杜摇唇(别本有钟繇戎路表一帖笔法不类词义亦不足取)
太原为别新亭王坦之系出太原旧误与羲之诸子同列),大草难蒙署牒人张芝不应有狂草令辨为张旭书)
辨体兼移列女序(列女如蔡琰卫铄皆移各朝之末臣裘曰修,阙疑姑任逸名泯(旧或作古法帖或作何氏书并有误列献之帖者今悉改为无名氏)
衣冠纪望沿程邈(旧于诸人爵里不备书且有讹舛者今自程邈以下患为增改)衮钺微言证起莘王敦桓温身为戎首则退列晋臣之殿刘穆之生怀贰心死受新爵则列其原官以愧之王昙首沈约一人而事两朝则从其所终之代并依纲日体例)
册副经籯昭万世(臣观保,笔咨匠石挽千钧。
鸠工己丑仲春始,蒇役壬辰月新。
曲折颇欣神毕肖(御制),瘦肥却妙腕俱驯。
调朱施墨钩摹巧,数画寻行琢削频。
程技入教旁殿集(臣倪承宽,督勤顺俾侍臣亲(命选本镌御书处刻工于廷翰懋勤殿直庐比对原石并命内林就近校阅)
丁丁声应铜壶漏,一一光骈碧水蠙。
捶近螭头喧日午(臣金甡,拓传蝉翼曳秋旻金内府帖多用乌拓独此仿蝉翼拓俾存古意)
硬黄甫试良滑,飞白旋如逸翰振。
篇递布行阡间陌(臣庆桂,楷施旁注介兼僎。
比公彦疏三千礼,异郑元分七月豳。
八体端倪识根祗(臣周煌,六书派别析濆洵(濄为洵汝为濆皆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见尔雅注
开宗谕意大端举,逐册识言精鉴申。
要欲订讹归以正(御制),讵同干禄诲之谆。
鸿文奥启三苍括,龙管香浮群玉彬。
志事由今词焕烂(诗有御制重摹淳化阁帖成志事由今视昔徒佳话句臣奉宽,弁题蕴古色㻞璘(册首蕴古御题寓名四字)
苞图先后丹毫洒(第一卷前后皆有册后御书馀九卷惟在)篆方圆紫玺填(每卷前后皆押以乾隆鉴赏淳化轩图书珍秘宝)
禁直芜词容附缀(简末附列臣内直诸臣跋语萨载,林栖健笔快同伸辛卯冬致仕尚书钱陈群以庆祝后慈寿来京亦命跋识于)
订知白石平非妥姜夔有绛帖平卷后释文订异兼采用之),注觉红莲译未醇刘次庄刻戏鱼堂帖凡草字不可读者以小楷译之为释文所自昉然其译字亦未能精审)
钳口无虞披猎碣(臣庄在与),迎眸那复混燕珉。
山蹊豁比荆榛剪,车轨平如道路遵。
宝晋大观难与匹(臣谢墉,三希墨妙合为邻(三希堂帖嵌于阅古楼墨妙轩帖嵌于万寿山惠山园中皆内府所刻帖也)
轩营文梓敦惟朴,廊贮贞珉数恰匀(帖既镌竟适长春园中新搆文轩落成左右廊各十二楹分嵌六石因以淳化名轩)
名寓实非慕宋帝(轩虽因帖得名实寓化淳之意若宋太宗惭德颇多其纪年固无足取也)。(御制),风从欲共验尧民。
庋留元印仍环座(新刻淳化阁帖墨拓与毕士安原本并装潢同弆轩中),砌叠新硎恍映桭。
煜爚乍窥星隐壁(臣汪廷玙,骈阗恰讶石围囷。
六爻排比占舆象,两厦纵横次瓦鳞。
底事楹雕兼柱绣(臣毛辉祖,全看画铁并钩银。
纷纭传刻徒规鹄,想像临池正试㕙。
颗颗宛擎珠琲络(臣汪永锡,行行却笑锭槴纫。
云霞凝处萦蒸蔚,琼玖镌来护炳麟。
爱可长存坚寿(臣胡高望御制),多应益善美增筠(帖成共拓四百部以广流传)
宁惟两府蒙荣独(宋帖初拓惟两府以上始得与赐今自皇子孙亲王以下文职二品以上及内廷翰林外省督抚衍圣公并为颁赐其加赐者又三十八人),索与群臣嘉会均。
更畀流传逮名胜(直𨽻山东江浙行宫及名胜之地俱令贮一部又在京翰詹国子监教习庶常馆并各省书院亦俱分赐),广教模楷效妍颦。
盘堆卷册双单判,缄赐官寮中外臻。
秩品遍抡卿贰上(臣董诘),连疆率准海瀛滨。
离宫并贮光常葆,福地分藏气不沦。
槐市巾箱充列舍(臣李汪度,玉堂藻采彻重闉。
才窥龙爪斯称幸,矧袭骊珠足傲贫。
岁月识惟长日至(臣王懿修,子孙保用永年巡。
恩符癸巳添佳话,赓继耕蚕洽令辰(上年新正以耕织图联句)
嘉遇开韶荣叠遇是日立春丙子丁亥皆以立春日联句臣汤先甲体仁抚序鬯敷仁。
拈毫举目欣积雪,联席同心励夙寅。
法上得中志虽亹(见记中),化民心亦在还淳(御制)
沩山空印禅师易本际庵为甘露灭以书招予归隐复赋归去来1120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石门文字禅》卷二○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南台寺
归去来兮沩山有人呼我归。
碧暮云之凝合,空夜鹤之怨悲。
省一念之有差,虽百悔其何追。
探蚁穴之意适,俄梦觉而知非。
幸牛羊之弗践,有坠露之沾衣。
恨无前知之明,及未著而知微
缅怀万峰,如蹲如奔。
而烟霏开,窈窕其门。
东庵西井,古迹犹存。
俯拾枯松,旋安茶樽。
并两山之寒翠,煮万仞之潺颜。
想锸锹之寂子,对牧牛之懒安。
妙机锋之虽触,无生死之相关。
前辈之宏规,揆今事而默观。
空印之中兴,取高风而追还。
耿终力之弗寐,心欲绝而桓桓。
归去来兮,永结无情之游。
盖大欲之已去,复于世而何求?
笑朝三而莫四,纷众狙之喜忧。
爱芙蓉之倚天,势独立而无畴。
昔尚反顾,今则覆舟。
弓精尽于九年,履考祥于一丘。
卷正宗而怀之,悲末学之横流。
韩信之已死,而其心岂真休?
已矣乎,沩山吾归今其时,如鱼纵壑不可留。
今而不归欲何之?
行以到为是,食以饱为期。
虽灵根之深密,护空慧以培耔。
听耆年之夜语,诵诸衲之清诗。
知沙纕之非饭,情断意讫复何疑!
明白庵铭1120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五、《石门文字禅》卷二○、林间后录、乾隆《临川县志》卷一○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南台寺
余世缘深重,夙习羁縻,好论古今治乱是非成败,交游多讥诃之。
陈莹中曰:「于道初不相妨,譬如山川之有飞云,草木之有华滋,所谓秀媚精进」。
余心知其戏,然为之不已。
大观元年春,结庵于临川,名曰明白,欲痛自治也。
莹中闻之,以偈见寄,曰:「庵中不著毗耶坐,亦许灵山问法人,便谓世间憎爱尽,攒眉出社有谁瞋」?
于是堤岸辄决,又复滚滚多言。
然竟坐此得罪,出九死而仅生。
恨识不知微,道不胜习,乃收招魂魄,料理初心,为之铭曰:
雷霆发声,万国春晓
闻者不言,心得意了。
木落霜清,水归沙在。
忽然震惊,闻者骇怪。
合妙日用,如春雷霆。
背觉合尘,如震惊。
万机俱罢,随缘放旷。
尚无了知,安有倒想?
永惟此恩,研味其旨。
一庵收身,以时卧起。
语默不昧,丝毫弗差。
蒙杂而,随孚于嘉。
袁太常闲居诗次师姚公韵 明 · 王英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五十二
志士何矫矫,心与浮云驰。
若彼丹凤翮,英豪安可羁。
名初领华秩,迹巳谢黄扉
守道为全璞,先几乃知微
永谐平生友,皓首以同归。
四休遂深契,五十谅知非。
谁当怀三益,我意终无违。
到任通广西赵帅启 南宋 · 舒邦佐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一、《双峰猥稿》卷七
三湘歛散之司,误叨隆委;
五岭清凉之国,正迩馀阴。
矧尝试之尤难,繄讲明之是赖。
适方弛担,敢缓贡函!
某官识自著而知微,学由博而趋约。
轩昂器局,等嵩岱以俱高;
炳蔚声华,引星辰而直上。
宸廷妙简,朝路遍仪。
昼寝凝香,暂分符于右掖;
夜询前席,即载笔于左坳。
天眷愈深,地望逾峻。
紫荷之橐,已居言语侍从之班;
建碧油之幢,尚为礼乐诗书之帅。
瘴云不动,水安流。
江带山簪,恍记韩公之咏;
梅花雪片,重吟杜老之诗。
谅八桂之难留,正三槐之虚待。
某违离滋久,溯泳惟深
不谓相望数十驿之程,乃逢广庇千万间之厦。
光分邻烛,岂但假于清辉;
覆发瓮天,更愿闻于警诲。
精诚虽切,笔舌难周。
读拾叶集有感 当代 · 陈永正
五言律诗 押虞韵
横天玄鹤唳,仰首立斯须。
劫尽馀乡愿,吟成得侠儒。
闻风千里悦,开阁一灯孤。
吾道知微极,传心但守愚
注:赵维江教授以其诗集稿本见寄爰诵一过忽忆吾粤陈湛铨先生语今日横流中要弘吾道都须霸儒盖遏恶戡奸非醇儒所能胜也江先生温文狂侠兼而有之殆今之侠儒乎
隆兴寺画壁乾隆庚午 清 · 弘历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二十
前度权城临小春,佛香高阁参金身。
绮语破戒赞相好,七字韵脚通元真
信宿驻跸促归辔,未及遍览庵罗园。
兹来秋日多清暇,乃得一一探其源。
调御丈夫固拔萃,前庑画壁尤绝伦。
四十九年无一字,源流十二谁所传。
净饭王宫生悉达,天上天下称独尊。
乃至徘徊双树下,终不生心转法轮(文殊请佛转法轮佛云吾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乃令我转法轮耶)
围绕纯陀及迦叶,恭敬帝释人非人。
土伯九约角觺觺,乾闼八部狰侁侁。
罗刹敦脢亦听法,蒙倛牛首咸来宾。
须弥四面面各色,其间众类纷纭纭。
元蜂赤蚁蟠旷宇,鬼母产□还为飧。
延颈举踵望悲护,圆光遍照何冤亲。
异哉幻境无不有,难执名相徵文言。
画师乃不识名氏,想因薰习如来禅。
知微画像必斋戒孙知微太古画圣像必斋戒疏瀹方援笔)山东法传杨契丹
两家手迹真伪半,未能到此窥篱籓。
赵州古寺壁间水,相传作者吴道元。
此去赵州百馀里,同时留迹何疑焉。
但看一笔挥圆相,风落电转谁能然(画断吴生画圆光只一笔风落电转规成月圆)
此画当作吴画观,兼传摩诘思开元东坡王维吴道子开元寺画诗)
乞谨择左右近习之人奏建中靖国元年 宋 · 江公望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一九、《国朝诸臣奏议》卷六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九三
臣读孟轲之书,至戴不胜曰:「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
在王所者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乃知成人君之善,非一人之力也。
周公作《立政》戒成王,虽缀衣趣马,左右携仆,必以吉士
乃知左右前后,虽便嬖近习,亦惟其人也。
人君位尊势隆,唯左右大臣日一见,有事则公言之;
谏官御史,月对不过三四,有事则昌言之;
天下之士获登文陛以望清光者,万无一二焉。
战慄惶怖,言若不出诸口,矧能剧谈天下利病哉?
与陛下朝暮起居从事,莫非左右前后,便嬖近习之人。
一不谨所择,则憸佞柔媚,进于君侧,承风顺指,悦意便情,有所不欲,欲无不得,有所不闻,闻无不尽,朝饵夕啖,日浸月润,切于身则蠹性命之情,延于外则移朝廷之政。
唐宦者仇士良尝语其辈:「人君不可令閒暇,閒暇必观书见儒臣,而又纳谏,智深虑远,减玩好,省游幸,吾属恩且薄矣。
莫若以财货鹰马毬猎声色蠹其心,极侈靡使悦不得息,则斥经术,暗外事,机在于我矣」。
此尤见便嬖近习其不择之害,有至如士良者。
臣望陛下思孟轲之言,以求多士之助;
周公之训戒,虽携仆必惟其人;
士良与其辈密计,验朝夕从事便嬖近习之忠佞。
如是则货财鹰马毬猎声色之欲不萌于心。
左右前后既无逢迎之人,朝夕从事莫匪端人善士,虽欲为之不可得已。
夫言不及大而论小,事不到远而涉迩,非所当及也。
然小者大之基,迩者远之积,知微之君,尤所当戒,陛下思之毋忽。
尉迟杯丁未 当代 · 陈永正
 押词韵第十七部
林石
待同寻、那夜经行迹。
谁教素月辞云,临射清辉篁隙。
照伊眉额。
疑是梦、相亲怎消得。
已难禁、秀靥偎依,更怜怀里娇涩。

无端片语伤心,知微忤、鸦云背面欹侧。
百挽难回,千言莫赎,唯有暗窥颜色。
待能耐、多时岑寂。
渐试与、相携倾幽抑。
乍回身、一笑推开,路上须妨人识。
地藏塔 宋 · 罗少微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还岭峰头霁色清,知微曾此学无生。
鸟从青壁屏边过,人在白云天际行。
一片晴霞迎晓日,万年松桧起秋声。
个中仙景真奇绝,宝塔玲珑最得名(《九华山志》卷九)
夜游山月歌乾隆癸未 清 · 弘历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三十二
夜游休秉烛,那穷岩阿与溪曲。
夜游休乘辇,双轮轣辘艰动转。
听我夜游山月歌,金鞭珠勒便利多。
崇峰峻岭任遨衍,而却不出山庄石城之遮罗。
此情蓄以九阅载,因缘此夕兴百倍。
寥天叠嶂如有期,明月清风不用买。
山鸟啾啾,山鹿呦呦,听如仙乐,胜拨箜篌。
既弗为太白,手捉之狂逸。
亦弗取知微,借酒之幻术。
取之无尽用不竭,得得随人茂林出。
载月以舟者,宁可偻指数。
自谓策骑广寒,曾未闻于古。
中庭即或有其人,鲜见上马而观下马歌而谱。
记忆细故其焉穷,东坡踞虎豹、登虬龙。
祗宜傲二客耳,安能蹀躞驱青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