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刘子澄七月九日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九五
诸书今岁都修得一过,比旧尽觉简易条畅矣,恨不得呈似商量也。
小学》见此修改,益以古今故事,移首篇于书尾,使初学开卷便有受用,而末卷益以周、程、张子教人大略及《乡约》《杂仪》之类别为下篇,凡定著六篇。
更数日方写得成,恨仲叔不能等候,得后便当附呈也。
知欲一来建安,甚善甚善。
前书亦尝奉问,欲就中路深僻处相聚数时,不知曾踏逐得此去处否?
麻姑当是佳处,但闻去城差近,不免人事之扰,却不济事耳。
武夷结茅虽就,然亦苦此。
觉得却是朋友直来相访,只就书院中寝食,则都无外面闲人相扰也。
晋陵将来如何?
尤丈得书,亦云甚愿得贤守临之,但恐难合耳。
今丰守稍正当,诸司已不乐之,不知将来竟如何。
前此似有相物色作史官者,今又寂然,想又有不主张者。
此等自有时节,但景色日见不佳,万一不免,即难出手耳。
向丈「著甚来由」之语,是此老子受用得力处,然却不是芗林句法也。
序文极力只做得如此,却是好个题目,所恨笔力弱耳。
仲叔来此,前此在社仓宿食,相去差远,近方移来阁下,渠又告归。
其人资性平和,看文字亦易晓,然似亦习成闲懒,离群之后全不曾做得功夫。
到此方讨册子看,便未有可商量处。
如仓库无红腐贯朽之积,军士无超距投石之勇,只是旋收旋支,或鼓或罢,终是不成头绪。
已向渠说,别后惜取光阴,须看教满肚疑难,不能得相见,相见后三五日说不透,方是长进也。
希仲相见,每问动静,亦甚以晋陵之行为虑也。
居晦才力有馀,晦伯韬仲恐不及。
然意趣则皆可喜。
诚之久不相见,不知后来游诸贤间所进如何。
但向觉其物我太深,胸中不甚坦夷,此甚碍著事耳。
伯恭无恙时,爱说史学,身后为后生辈糊涂说出一般恶口小家议论,贱王尊霸,谋利计功,更不可听。
子约立脚不住,亦曰「吾兄盖尝言之」云尔。
中间不免极力排之,今幸少定。
然其彊不可令者,犹未肯竖降幡也。
但昨日得婺人书云,子约五月间得眩瞀之疾,继以藏府不安,或作或止。
地远,未得安信,甚令人念之也。
子静寄得对语来,语意圆转浑浩,无凝滞处,亦是渠所得效验。
但不免有些禅底意思。
昨答书戏之云:「这些子恐是葱岭带来」,渠定不伏。
然实是如此,讳不得也。
近日建昌说得动地,撑眉努眼,百怪俱出,甚可忧惧。
渠亦本是好意,但不合只以私意为主,更不讲学涵养,直做得如此狂妄。
世俗滔滔,无话可说,有志于学者又为此说引去,真吾道之不幸也。
公度书来,似有此病痛,不知季章如何?
学问固是须著勇猛,然此勇猛却要有个用处。
若只两手握拳,努筋著力,枉费十分气力,下稍无可成就,便须只是怪妄而已。
吴伯起资质本是大段昏弱,故得此气力,便能振厉而短长相补,不至于怪。
然亦失之偏枯,恐不能大有所就。
若资性中本有些子精神,被此发作,如阳藏人吃却伏火丹砂,其不发狂者几希矣。
近日因看《大学》,见得此意甚分明。
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
所寄诸书刻皆佳。
端良之亡,为可惜也。
然其文意亦伤冗,乃是困于所长耳。
郡守题名记》法戒甚备,射亭词笔皆佳,不知两君为如何人也(《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五。又见《朱子年谱》卷二。)
不:原缺,据宋闽、浙本补。
李季章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五
熹今岁益衰,足弱不能自随,两胁气痛,攻注下体,结聚成块,皆前所未有,精神筋力大非前日之比。
加以亲旧凋零,如蔡季通吕子约皆死贬所,令人痛心。
益无生意,决不能复支久矣。
所以未免惜此馀日,正为所编礼传已略见端绪而未能卒就,若更得年馀间未死,且与了却,亦可以瞑目矣。
其书大要以《仪礼》为本,分章附疏,而以小戴诸义各缀其后。
其见于它篇或它书可相发明者,或附于经,或附于义。
又其外如《弟子职》、《保傅传》之属,又自别为篇,以附其类。
其目有《家礼》,有《乡礼》,有《学礼》,有《邦国礼》,有《王朝礼》,有《丧礼》,有《祭礼》,有《大传》,有《外传》。
今其大体已具者盖十七八矣。
因读此书,乃知汉儒之学有补于世教者不小。
国君承祖父之重,在经虽无明文,而康成与其门人答问盖已及之,具于贾疏,其义甚备,若已预知后世当有此事者。
今吾党亦未之讲,而憸佞之徒又饰邪说以蔽害之,甚可叹也。
喻及仁里士人有志于学而能不事科举者,近亦似曾闻说,但不知其姓名。
此殊不易得,幸因风略报及也。
旧来诸经说三四年来幸免煨烬,今亦恐未可保。
然间因讲说时有更定,欲寄一本去,恐可与西州同志者共之而未暇也。
留卫公得《诗》说,日阅数版,手加点抹,书来颇极称赏,仍尽能提其纲,亦甚不易。
老年精力乃能及此,又不厌章句训诂之烦也。
要是天姿深静纯实,故能若此。
亦恨其闻此之晚,不得早效区区之愚耳。
德修文叔家居亦何所务?
各有一书,烦为致之,子直亦然也。
今年闽中郑、黄、邓皆物故,气象极觉萧索。
杨子直得祠又遭驳,项平父闻亦杜门不敢见人,其它吾人往往藏头缩颈,不敢吐气,甚可笑也。
熹明年七十,已草告老之章,只从本贯依庶官例陈乞,亦不欲作庙堂书劄。
而或者尚恐触犯祸机。
顾念礼律自有明文,而罪戾之馀尚忝阶官,亦无不许致仕之法,并已决意为之,不复顾虑。
政使不免,亦所甘心。
盖比之一时辈流,已独为优幸矣。
尚欲低回贪恋微禄,以负平生之怀,复何为哉!
前此附书,似是因李普州便。
书中欲烦借黄文叔家地理木图为制一枚,不知达否?
此近已自用胶泥起草,似亦可观。
若更得黄图参照尤佳,但恐此书或已浮沉,不曾制得,即亦不必为矣。
礼殿图旧亦有之,但今所寄摹画精好,想正得古本笔意也。
三五之目不可考,古事类此者多矣,今日岂能必其是非也邪?
但既有是名号,则必有是人,《易》《大传》但举其制作之盛者而言耳。
如汉人但言高祖、孝文,岂可便谓其间无惠帝耶?
洮研发墨,锋铓可畏,此所难得,足为佳玩矣。
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八。又见《群书考索》别集卷一三,《朱子年谱》卷二,《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二三五、礼仪典卷一二。
程允夫绍兴二十年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一五
闻之诸先生,皆云作诗须从陶、柳门庭中来乃佳。
不如是,无以发萧散冲淡之趣,不免于局促尘埃,无由到古人佳处也。
如《选》诗与韦苏州诗,亦不可不熟观,然更须读《语》、《孟》,以深其本。
按:洪去芜朱子年谱》绍兴二十年条。又见王懋竑朱子年谱》。
程允夫绍兴二十年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一五
三百篇,性情之本;
《离骚》,辞赋之宗。
学诗而不本之于此,是亦浅矣。
然学者所急,亦不在此。
学者之要务,反求诸己而已。
反求诸己别无要妙,《语》、《孟》二书精之熟之,求见圣贤所以用意处,佩服而力持之可也。
按:洪去芜朱子年谱》绍兴二十年条。又见王懋竑朱子年谱》,《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一六二。
赵子直绍熙五年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一六、庆元党禁、《宋忠定赵周王别录》卷一
分界限,立纪纲,防微杜渐,谨不可忽。
按:洪去芜朱子年谱》绍熙五年
婺源院朱氏世谱后序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二三、道光《休宁县志》卷二○、道光《安徽通志》卷三一
闻之先君子太史吏部府君曰,吾家先世居歙州歙县黄墩(旧谱云长春乡呈坎人。),相传望出吴郡,秋祭率用鱼鳖(旧谱云有讳介者,世数不可考矣。又按奉使公《聘游集》自云系出金陵,盖唐孝友先生之后。考之《唐书》,孝友先生讳仁轨,自为丹阳朱氏,而居亳州永城,以孝义世被旌赏,一门阀阅相望,而非吴郡之族。奉使公作先吏部诗又云:「迢迢建业水,高台下凤凰。鼻祖有故庐,于今草树荒。」不知何所指也。)
唐天祐中陶雅歙州刺史,初克婺源,乃命吾祖领兵三千戍之,是为制置府君
卒,葬连同,子孙因家焉。
生三子,仕南唐,补常侍丞之号(今族谱亦不见。),其后亦有散居他郡者(已上并见吏部所录芦村府君作《歙溪府君诗序》。)
按,今连同别有朱氏,旧不通谱。
近年乃有自言为院昆弟之后者,犹有南唐补牒,亦当时镇戍将校也,盖其是非不可考矣。
吏部院为八世孙,宣和中始官建之政和,而葬承事府君于其邑,遂为建人。
于今六十年,而抱孙焉,则居闽五世矣。
淳熙丙申还故里,将展连同之墓,则与方夫人、十五公、冯夫人之墓皆已失之。
亟询访,得连同兆域所在,乃率族人言于有司而后得之,其文据藏于家,副在族弟。
然而三墓者,则遂不可复见。
癸卯五月辛卯阅旧谱,感世次之易远,骨肉之易疏,而坟墓之不易保也,乃更为序次,定为《婺源院朱氏世谱》,而并书其后如此。
仍录一通,以示族人。
十一世以下,来者未艾,徽建二族自今每岁当以新收名数更相告语而附益之,庶千里之外,两书如一,传之永远,有以不忘宗族之谊。
至于芦村府君,其墓益远,居故里者尤当以时相率展省。
更力求访三墓所在而表识之,以塞子孙之责。
而熹之曾大父王桥府君无他子,其墓在故里者,恃有薄田于其下,得以奉守不废。
当质诸有司,以为祭田,使后之子孙虽贫无得鬻云。
九世孙宣教郎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熹序。
按:《新安文献志》卷一八。又见弘治徽州府志》卷一一,《紫阳朱氏建安谱》上,《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七六,雍正江南通志》卷三四,乾隆歙县志》卷一六,《朱子年谱》后外纪卷一,《篁墩程朱阙里志》卷八,《潨川足徵录》序。
赠黄君1179年 南宋 · 王质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
君见雪山谭晦庵晦庵南北隔山川。
有命归来如二老,不然隐去自三贤。
晦庵今年登五十,鬓华未改目光力。
徘徊吴楚已多年,晦庵不急苍生急。
君行车马衣冠衢,亦有晦庵相似无。
君臣庆会第一格,晦庵何日何时须。
横渠虽没尚可作,平生此事喜商略。
君当长跪问横渠,子细平章句教错。
大江朔风多涌波,上江下江且婆娑。
古时贤士一时有,奈此庚辛甲乙何(自注:黄君来过,谈士大夫甲乙及晦庵为详。所从之游者如此,不凡可卜也。君于(原作子,据孔本、秦本改)通老端明为族孙,故有士子风格云。 原案:朱子年谱生于建炎庚戌,此诗当是淳熙六年己亥所作。)
晦庵先生 南宋 · 陈淳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四一
德禀纯阳,清明刚健。
笃学真知,全体实践。
集儒之粹,会圣之精。
金声玉振,绍古作程。
按:《北溪大全集》卷四。又见王懋竑朱子年诸》外纪一。
侍讲待制朱先生 南宋 · 陈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四三
呜呼痛哉!
吾道之不幸,而先生之亡也。
既云没,至周、程始得其宗。
然提其纲者甚简而未悉,阐其绪者微露而未彰,闻者方疑而未信,望者亦眩而莫从,游其门者莫继其志,诵其书者莫追其踪。
独吾先生,见明守刚,超群儒而妙契,能至至而终终,体致广大而用尽乎精微;
志极高明而行道乎中庸。
自一本而万殊,无一事之不贯;
由万殊而一统,无一理之不融。
所以能讹者订而阙者补,晦者莹而略者详。
启群哲之未发,集百氏之所长。
会圣训以作程,极至正而大中,辞达意以俱到,无或欠而或丰。
折天下言论之冲而定于一,合今古道术之异而归之同。
使真是真非,若白黑之不乱;
人心众理,有脉络之可通。
圣心贤蕴,如丹之炳炳;
帝谟王范,在目之洋洋。
大金声之条理,粹玉振之玲珑。
盖不直可以当周、程之嫡嗣,是又益精而益光。
所谓青于蓝而寒于冰,半与事而倍其功。
天既不付之以重任,使大施所学,以措斯世于
何不假之以遐龄,使大备斯文,以觉后学于无穷。
呜呼痛哉!
吾道之不幸,而先生之亡也。
《礼经》脩矣而未具,将谁有制作之才可以绍其业;
《书》传纂矣而未就,将谁有帝王之学可以毕其章
《春秋》深斥诸儒失圣经之旨,又将谁与发其大义而振其宏纲?
呜呼!
吾道真不幸,而先生之亡也。
先生之蕴,浩乎沧溟;
先生之德,巍乎穹窿。
望之俨然乎其敬,即之温然乎其雍。
其春风之和,薰然袭人而可挹;
雷霆之威,厉然断事而不可当。
其襟怀磊落明快,如青天白日之豁;
其节行屹立万仞,如泰山华岳之崇;
其取善也乐,而无纤微之弃;
其疾恶也严,而无回互之藏。
其强健天行而不息,其明睿日进以无疆。
其应学者,愈出愈新,直探诸怀而不匮。
而言之入人也,又涣然洞彻乎心胸,真可谓通儒全才,而体道之大成!
抑自学知利行之至,纯熟而从容。
淳以小生获待门墙,警策之十年,幸不至于迷蒙。
昨岁暮之趋隅,诲谆谆而益隆。
谓愚根本之已立,正可阔步而力攻。
责之以参乎之贯,戒之以点尔之狂。
宜友善于天下,毋孤陋于厥乡。
抑上论于千古,毋隘守于厥躬。
须万变之毕习,庶十分之可充于临歧之丁宁。
且再约乎兹冬,岂谓斯言之在耳,及为永诀之悲伤?
呜呼!
而今而后,有疑无复质矣。
但日诵遗编以自考,而无严训之忘;
薄写情而寄奠,泫流涕其淋浪。
惟昭明而不昧,有以迪乎愚衷。
按:《北溪大全集》卷四九。又见王懋竑朱子年谱》外纪一,《考亭记》卷二。
西曹寄别立甫霞山子年并简汪牧庭明府陈左陶先辈沈蕙圃茂才 清 · 杭世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道古堂诗集卷三
憔悴南冠絷楚囚,生全相望大刀头
十年心迹违鹓鹭,千里音尘属爽鸠。
石友别逢多难日,劳人归及故园秋。
把杯姑皋陶庙,贯索星明已一周。
乾隆己卯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八十九
巡狩宁稽除授官,门前次第引来看。
随材简职仍馀暇,以已先人与众观。
弓燥手柔正好,侯空鹄揭月输团郑司农云方十尺曰侯四尺曰鹄如是则宜其百发百中矣今所谓把子者高四尺宽一尺以之试箭若鹄则周圆仅止一尺而五层其中的则径寸耳以之试骲头所谓侯者方不过六尺空其中以悬鹄俗谓之挡子者也或中鹄或矢出其空处尚可若中挡子反有罚矣)
髫龄回忆原兹地,屡中亲承仁祖康熙六十一年子年十二示扈皇祖临门引见罢辄常蒙命试射以驾诸臣时曾屡中每承年事天语褒嘉回思卅七如在目前)
含德斋嘉庆戊午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出处:御制诗馀集卷十九
双文含德具两义,一则于人一已躬(斋额为字义圣祖御题敬绎含所包至广以人已而言已德不须誇人德不须忌且在我者贵乎蕴藏施人者贵乎广被曩作诗屡阐其旨详向年诗注)
黏壁飞骢中双鹿,试言为异抑为同。
按:予于戊申曾命补图己亥年木兰射鹿得双画幅黏于含德斋壁其时子年七十有八披阅展玩觉少壮时挽强命中雄心犹在是年距获鹿时已及十载正值平定台湾生擒林爽文大田二首逆恰符中必叠双之兆曾题以诗并命皇子近臣属和自壬子以后数年或因节候早寒或因雨水较大未举行围之典今子春秋八十有八精神康健日勤训政岂尚复以射艺矜能然结习未忘究未免见猎心喜偶来斋中睹旧日黏壁图画辄为神旺且年来筹𠞰川楚教匪虽屡歼贼众其起事之首逆齐王氏姚之富二犯亦已双擒歼戮但奔窜馀匪尚有李全高均德王三槐徐添德冉文俦罗其清正通等皆属渠魁稔恶刻下大兵四路攻围计此数逆首亦当骈连就缚叠符得双之喜或此时捷音业已在途早晚即驰至山庄尤所欣愿也因观斋壁旧题复成是什并识此以纪岁月
沈民则朱子年谱墨迹癸未 清 · 翁方纲
 押贿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一课馀存稿、复初斋诗集卷一
七十年可千万载,胡纮林栗今安在。
云间沈度再拜书,不比寻常墨精彩。
如此文字记姓名,轩乎天地自磊磊。
丈夫把笔要书此,李邕满望将毋浼。
度也亦是纯孝人,兄弟雍容同乐恺。
初入官时写金册,有此敬谨心无怠。
排年章句与集注,六经菽粟史菹醢。
民生日用于此中,两手生胝百不悔。
惜也尔时此楷画,未磨成均石磈礧。
熹平正始三体后,传疏口义功增倍。
订其讹误从其是,揆彼籀文一终亥。
姿媚徒启华亭派,发泄直到董元宰
流传艺林竞摹拓,欧虞家法供𢯱采。
笑我城阴晚凉句,赞叹僧寮法华海(城北觉生寺永乐中铜钟,上镌民则书《法华经》。)
送象星北归得值字戊子 清 · 翁方纲
 押寘韵 出处:复初斋诗集卷五药洲集四、复初斋诗集卷五
倏忽又三年,侧想前别意。
摘叶诃子林,看碑海幢寺
日莫君舟发,舟中寄予字。
所言皆苦辛,所获皆幽懿。
从此长书绅,频年复并辔。
十郡百州县,五载遍三至。
山川发精英,城郭腾秀异。
购我作贡材,庀彼成章器。
陋哉陆贾,文犀与生翠。
辙还五羊城,萧然旧襆被。
忽动乡曲味,款话亲戚事。
风雪骑驴路,灯火论文地。
先我数(上。)驿程,仍携我童稚。
世閒几昆弟,能兼友朋谊。
豪侠然诺场,几个同心志。
子宜勤所思,上则青云致。
次乃成一名,旁搜绍其坠。
子年又长我,隙驹曷忍弃。
魏歌貆特县,陈诫翿羽值。
子久弗思此,飘若客远寄。
行约对床居,践言矢寤寐。
笥河编脩重葺椒花吟舫同诸君小集以落之即席赋呈丙申 清 · 翁方纲
 出处:复初斋集外诗卷第十
去冬鄂不居,今秋椒花室。
虽同称贺觞,我则道其实。
街北卜街南,溯从童游日。
子年长于我,问字多俦匹。
百弓不能容,度地稍深密。
闽海黄海归,云气胸荡潏。
扬雄旧宅启,载酒日填溢。
书椟十馀庋,未足供罗罼。
面势文之心,巧匠所莫悉。
形弗拘其占,尺必中于律。
先之培地基,篑土可积崒。
因悟问学始,使我增凛冽。
又拓后檐隙,塞向与穹窒。
譬淹群经史,力为搜遗轶。
众客先却避,徐徐结构出。
今晨灿窗光,釜溉而尊飶。
先生日无事,吾曹得接膝。
前楹嘉树阴,旁槛盆池蔤。
琅琅读书声,隔户子与侄。
四海一子由,季也温粹质。
下直来同宿,旧事挑镫述。
世閒孰真乐,味蔗能胜蜜。
光明磊落胸,无愧纸与笔。
畅以对床雨,交咏斯干秩。
一杯相属,药言苦弗恤。
汉学唐宋学,后前各护疾。
国朝顾与阎,颇亦理旧帙。
近来惠氏书,训故比如栉。
茫茫衷百氏,耿耿尚难必。
六书于经义,冀得百什一。
先生审文字,同异校得失。
此书须早成,望道必循术。
次则群言纷,别裁猝难毕。
惟古雅歌荐,竹管云和瑟。
岂谓骚些感,侘傺楚颂
质诸神和平,肯以听专壹。
先生笔耸立,万景霅以帅。
宜日铿大镛,以破细啁唧。
印可者谁欤,昨才别钱七。
古今文人病,甘辛易私昵。
又或乐汎爱,不肯轻评骘。
规少誉日多,得不滋放逸。
涂茨既加丹,汲井未尽繘。
从子试问津,俾我奄观铚。
但当勤稽田,且莫多种秫。
客来淡相对,即是椒兰苾。
绛蜡烧铜盘,何取胶在漆。
我视新轮奂,仍作旧蓬荜。
纱窗旋毡帘,鹒又秋蟀。
君子其攸,慎厥脩之吉。
百字令乙未立秋日 清 · 龚自珍
 押词韵第四部
乙未立秋日,同年庆渔山户部勋,招同吴虹生舍人葆晋、马湘户部沅、戴云水部絅孙、步香南编修际桐,徐镜溪水部启山,集城积水潭秋禊,登西北高楼纵饮。
江郎未老,尚追陪彩笔,多情俊侣
禁苑山光天尺五,西北朱甍无数。
珂佩晨闲,文章横,祓禊西山雨。
尊前酹起,茶陵来和诗句(地位李西涯故宅。)

猛记旧约湖山,长湾消夏,一舸寻幽去。
裙褶留仙无处问,瑟瑟秋荷南浦。
易稳鸥眠,难消虹气,且合词场住。
桥名相似,吟鞭醉失归路洞庭西山消夏湾香水桥,此地亦有之。)
除夕 清 · 任宪晦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鼓山先生续集卷之一上
逝水忽惊四十四,童心如昨鬓毛明。
从今吾亦无他念,但愿修身毕此生朱子年四十四。有云容发凋悴。遽已如此。然亦将修身以毕此生。无他念也。)
乌石山石上有朱子淳熙癸卯题名时朱子年五十四论孟集注成七年矣甲寅 清 · 江湜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伏敔堂诗录卷九
城中人死复人生,城亦频经筑复倾。
阅世无如山石寿,留题犹见昔贤情。
此身易老须闻道,在俗何心更要名。
五十四年吾且近,直愁独学坐无成。
同邑盛艮山(树基)年少而才美不徒以科目望之以一诗为赠壬子 清 · 江湜
 出处:伏敔堂诗录卷八
君不见城东窑灶高崔嵬,中烧薪草灰成堆,火气烘燥千砖坯。
人间有此陶铸法,正如俗学变化时人才。
时人之才吾所哀,哀尔官样文章馆体字,中有白发星星来。
男儿身非农工业非贾,少年精力如活虎,谁道天才不及古。
斯时岂无英特人,脱乎科举之绳墨,窥见学术之涯津。
寥寥数友限南北,欲往从之劳车轮。
里中吾子虽晚出,望气知是才绝伦。
由来相马取驹齿,少年队里有佳士。
子年少我一十三,落笔纵横已如此。
愿子志行以为弓,文学以为矢。
古人以为的,终日射侯力不止。
失诸正鹄考经史,百年富贵何足多,能立修名为君子。
君不见唐朝进士科,习传文选学。
宋时太学生,经义亦差熟。
风气驱人逐科目,荣愿虽偿苦碌碌。
独有学成君子诸名公,死去千载馀生风,犹能吐气万丈如长虹
闻黄小鲁兵备讣怆赋二首 其一 辛亥 清末民国初 · 易顺鼎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出处:琴志楼诗集卷十六
鬼门关鬼门关,不愿生还愿九还。
愧我犹居大槐国,轮君先到广桑山孔子为儒童菩萨,居广桑山。见《抱朴子》。甲午余在山海关角山鹿忠节公降乩,余问孙夏峰先牛何在。忠节答云:『今在广司秘弃。』)
黄公处处酒垆在,朱子年年学案删(君刻《濂学编》,又刻《国朝学案》。)
两载梁鸿曾借庑,故应腹痛泪痕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