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议置常平仓对 东汉 · 刘般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七
常平仓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置之不便(《后汉·刘般传》)
上言实核田亩 东汉 · 刘般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七
郡国以官禁二业,至有田者不得渔捕。
滨江湖郡率少蚕桑,民资渔采,以助口实,且以冬春闲月,不妨农事。
夫渔猎之利,为田除害,以助谷食,无关二业也。
又郡国以牛疫、水旱,垦田多减,故诏敕区种,增进顷亩,以为民也。
而吏举度田,欲令多前,至于不种之处,亦通为租。
可申敕刺史二千石,务实核,其有增加,皆使与夺田同(《后汉·刘般传》)
上书请宥刘恺永元十年 东汉 · 贾逵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一
孔子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
窃见居巢侯刘般嗣子,素行孝友,谦逊洁清,让封弟宪,潜身远迹。
有司不愿乐善之心,而绳以循常之法,惧非长克让之风,成含弘之化。
前世扶阳侯韦玄成,近有陵阳侯丁鸿、𫑡侯邓彪,并以高行洁身辞爵,未闻贬削,而皆登三事。
景仰前修,有伯夷之节,宜蒙矜宥,全其先功,以增圣朝尚德之美(《后汉·刘恺传》)
刘般 东汉 · 观恂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九
在国,口无择言,行无怨恶,宜蒙旌显,以劝天下袁宏《后汉纪》,封居巢侯就国扬州刺史观恂永平十年,征执金吾事。)
听刘宪嗣爵诏(十年) 东汉 · 汉和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
居巢侯刘般嗣子恺,当袭般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宪,遁亡七年,所守弥笃。
盖王法崇善,成人之美。
其听宪嗣爵。
遭事之宜,后不得以为比(《后汉·刘恺传》)
首夏 北宋 · 孙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三
顿首复伯兴承务贤亲坐下:首夏清和,□惟神明赞相,尊□万福。
再会未期,但几于时保重。
谨复启,不宣。
升顿首上伯兴承务贤亲坐下。
按:《宋人书翰》第二集,文物出版社影印本。
刘攽母告词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五、《栾城集》卷三二
敕:妇人之贤,著于《麟趾》;
赠礼之盛,极于翚衣。
朕亲享合宫,加惠百辟,矧复从官之列,来告念母之诚。
可无异恩,以示追远?
具官某母某氏,笃生大族,作配名儒。
环佩之声,动必由礼;
藻之荐,举不失时。
追怀令猷,尚有诸子;
守道不倚,则汉中垒尉;
博学不倦,则居巢侯
美哉有子之良,为我得臣之助。
祚之大郡,慰尔九原。
可。
刘子澄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九五、《考亭渊源录》卷一二、《潨川足徵录》记、《宋元学案补遗》卷五八
喻及治财听讼望祀之意,甚善。
所刻之书皆有益,但《小学》惜乎太遽,又不蒙润色耳。
近略修改,每章之首加以本书或本人名字,又别为题词韵语,庶便童习。
今谩录去一观,他时有暇,终望为补故事之缺也。
罗集等异时刻就,各求一二本。
端良止此,极可伤惜。
信道不及,亦是合下看得记诵词章太重了,后来又于此得味,所以一向不肯放下,未必专为禁忌指目也。
若使见得此道理重,便斩作万段,亦须向前,岂容复有顾虑耶?
近年道学外面被俗人攻击,里面被吾党作坏,婺州伯恭死后,百怪都出。
至如子约,别说一般差异底话,全然不是规模,却做管商见识,令人骇叹。
然亦是伯恭自有些拖泥带水,致得如此,又令人追恨也。
子静一味是禅,却无许多功利术数。
目下收敛得学者身心,不为无力。
然其下稍无所据依,恐亦未免害事也。
去年被人强作张吕画赞及敬夫集序,今并录呈。
婺州学者甚不乐也。
李丈奏议行状可得一观,幸甚。
甚恨不得一见此老,然读其书,却是大模样,大手段,非如一种左右掇拾、委曲计校小小家计,为无用之学也。
他时与《罗鄂州小集》皆附名于其后,然亦只能作题跋,无力做得大文字也。
被芗林向丈来催后序,正冗,未能下笔。
近得书,乃以死见要,甚令人皇恐也。
《社记》朴拙粗疏,不成文字,不知端良以为如何。
渠文字细密,有经纬可爱,真如来喻之云也。
汝昭岁前到山间,只得一宿,便发病遽归。
近闻尚未全安。
渠却是将护太过,易得生疾耳。
伯起闻已到官,想经由必款曲。
居晦近一再相会,皆为人多,说话不得。
旦夕无事,当招其入山,或过武夷相聚数日也。
蔡季通刘韬仲诸人近日皆长进,潘德夫之子友端廷对甚切直,尤延之甚爱之。
为同寮所抑,颇降其等。
此不足计,渠兄弟皆好,此辈后生将来皆可望也。
熹又三四日,祠禄便满。
前日因便已托尤延之为再请,势必得之。
食贫,不得已复为此举,甚不满人意。
前此闻诸人颇有盖抹之意,决难承当,此不过徒与谈者藉口耳。
然若得其用汝昭故事,亦可优游卒岁也。
不审明者以为如何?
建阳有丘伯兴者,字敦诗,廉谨质实,今为武安节度推官
得书云赵清献尝为此官,尝即廨舍营一堂,求名以见师慕赵公之意。
熹为名曰「爱直」,盖取碑额云尔。
渠复求记,以不暇作辞之。
已语之,将为转求于子澄矣,不识能为作否?
此亦好题目,得勉为出数语为幸。
公度不及别书,向来诸生颇复来集否?
离群之后,谁更进益耶?
西山之外,却是三孔有笔力,但不知所谓「搀抢枉矢」指何人耳。
晁、张一时声价如此,诗在众人中未觉颖出也。
此等小技,直是有定分,况其大者,功力不到处,可强耶?
广陵归涂必取道浙中,到衢、信间,能略见过,唤集朋友说话数日否?
老矣多病,后会不可知,此日足可惜也。
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五。又见《鄂州小集》诸家详论。
策问 其十四 南宋 · 吕祖谦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八八、《东莱吕太史外集》卷一
问:岁之有上下,天地消息盈虚之理也。
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论则甚正,而不能纾旦夕之忧。
皋、夔、稷、契,易地而立,汉、唐之朝,制作未及定,培养未及成,急民之病,要当自有方略,必不阔视而坐谈九年之蓄也。
平籴敛散之法,后有作者,将有取焉。
见其出于管仲李悝,望其名而遽少之,非识时务实者也。
汉耿寿昌言于宣帝,请名义仓曰常平,使谷贱增价而籴,贵则减价而粜,盖有意售管、李之遗业矣。
萧望之争议,容可诿以儒者不通世务,至元帝卒罢之。
望之之言果酬,似未可以书生少之也。
东都兴是仓,刘般以为外名利民,内实侵刻,明帝却其议而立之,或者有所独见,非所能与乎?
魏、晋以降,废兴不常,岂无所以然者?
永明常平之制,出上库诸郡钱数千万市其籴。
按其目,不徒曰米粟,而布帛、丝蜡之属皆在焉。
是果寿昌之旧乎?
其意且何所属也?
隋开皇中,置仓备水旱,转相灌注。
若卫之黎阳,华之广通河阳,而陕之仓独名以常平,岂歛散之制专行于陕而不行于他郡乎!
是可疑也。
常平市籴之本,在玄宗时取诸客户,在德宗时取诸茶、漆,在宪宗时取诸地税,在文宗时取诸回易。
自唐而下,不知于何取之,犹有可考乎?
否也?
开元修常平法,淮浙、剑南诸道以下湿不堪贮积,讨论贮储之方益精,而地气不能病也,其策可得而讲乎?
国朝自淳化常平之政,而嘉祐中广惠之制,利益博,法益详矣。
熙宁改制,出使者时歛散,一时在廷之议具存,因革损益之宜,不可不三复也。
建炎绍兴以来,诏令为常平而下者相踵,使名虽仍旧贯,而参绎润色,则非一二条矣,亦可得而悉数乎?
盍博考折衷,以佐计司之馀议?
直𨽻总督梁肯堂奏乘时买补仓谷以资储备既纾伤农之叹复资遇歉之绸然非逢稔岁岂易得哉诗以志事益切惕乾乾隆癸丑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八十四
常平寿昌借逮偿。
本是爱民计,或成蠹吏方(常平仓始于汉宣帝时大司农耿寿昌所议建谷贱增价以籴谷贵减价以粜后人踵其意偿本为爱民良法自奉行不善者一任胥吏为奸于是名为利民其实侵刻百姓法立弊滋有如刘般所云自古已然)
食防因咽废,备合遇丰藏(后世又以有流弊而废置不行是因噎废食之见也既遇丰岁不为贮藏之计一任小民狼戾如魏李悝所谓谷贱伤农者此又必然之势也耕三馀一耕九馀三又何以云乎)
调理洵精当(去声二兹据梁肯堂奏直𨽻常平仓谷额存百四十四万五千馀石因连年偶被偏灾蒙恩截漕赈贷之外或凑动存仓或协拨邻封并恩免民欠共缺额谷五十六万八千六百四十石零例应动项采买今岁麦收丰稔粮价渐减秋成复约有十分为数年来未有之丰岁登场后粮广价平不无谷贱伤农之虑应责成各州县趁此丰年买补足额以实仓储或所产高粱居多或山路艰运准将高粱粟米一体收买照例折谷俟明青黄不接之时酌量出借易谷还仓并饬禁吏胥派累及牙侩居奇等弊又如因采买稍多或致价昂仍即酌量停缓等语州县缺额之谷本应乘时采买今岁又逢上稔诚为十年一遇之幸该督商筹采补更防诸弊洵属周到民食无妨而仓储可实自应允其所请耳),希闻特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