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答群臣请加王莽九锡诏(元始四年)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
可。其议九锡之法(《汉书·王莽传》上)。
议九锡礼仪诏(元始五年)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一
可。唯公功德光于天下,是以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诸生、吏民翕然同辞,连守阙庭,故下其章。诸侯、宗室辞去之日,复见前重陈虽晓喻罢遣,犹不肯去。告以孟夏将行厥赏,莫不欢悦,称万岁而退。今公每见,辄流涕叩头言愿不受赏,赏即加不敢当位。方制作未定,事须公而决,故且听公。制作毕成,群公以闻,究于前议,其九锡礼仪亟奏(《汉书·王莽传》上)。
令安汉公居摄诏(元始五年十二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一
盖闻天生众民,不能相治,为之立君以统理之。君年幼稚,必有寄托而居摄焉,然后能奉天施而成地化,群生茂育。《书》不乎?「天工,人其代之」。朕以孝平皇帝幼年,且统国政,几加元服,委政而属之。今短命而崩,呜呼哀哉!已使有司徵孝宣皇帝玄孙二十三人,差度宜者,以嗣孝平皇帝之后。玄孙年在襁褓,不得至德君子,孰能安之?安汉公莽辅政三世,比遭际会,安光汉室,遂同殊风,至于制作,与周公异世同符。今前辉光嚣,武功长通上言丹石之符,朕深思厥意,云为皇帝者,乃摄行皇帝之事也。夫有法成易,非圣人者亡法。其令安汉公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以武功县为安汉公采地,名曰汉光邑。具礼仪奏(《汉书·王莽传》上)。
封刘嘉为师礼侯诏(居摄元年)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一
惟嘉父子兄弟,虽与崇有属,不敢阿私,或见萌芽,相率告之,及其祸成,同共雠之,应合古制,忠孝著焉。其以杜衍户千封嘉为师礼侯,嘉子七人,皆赐爵关内侯(《汉书·王莽传》上)。
封孔光孙等(居摄元年)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一
故太师光虽前薨,功效已列。太保舜、大司空丰、轻车将军邯、步兵将军建皆为诱进单于筹策,又典灵台、明堂、辟雍、四郊,定制度,开子午道,与宰衡同心说德,合意并力,功德茂著。封舜子匡为同心侯,林为说德侯,光孙寿为合意侯,丰孙匡为并力侯。益邯、建各三千户(《汉书·王莽传》上)。
进封莽二子及兄嘴动(居摄三年)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一
进摄皇帝子褒新侯安为新举公,赏都侯临为褒新公,封光为衍功侯(《汉书·王莽传》上)。
策王莽为安汉公(元始元年正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一
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群僚众位,而公宰之;功德茂著,宗庙以安,盖白雉之瑞,周成象焉。故赐嘉号曰安汉公,辅翼于帝,期于致平,母违朕意(《汉书·王莽传》)。
策遣龚胜邴汉(元始二年六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一
惟元始二年六月庚寅,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耆艾二人,以老病罢。太皇太后使谒者仆射策诏之曰:盖闻古者有司,年至则致仕,所以恭让而不尽其力也。今大夫年至矣,朕湣以官职之事烦大夫,其上子若孙若同产、同产子一人。大夫其修身守道,以终高年。赐帛及行道舍宿,岁时羊酒衣衾,皆如韩福故事(《汉书·两龚传》:哀帝崩,王莽秉政。胜与太中大夫邴汉俱乞骸骨,于是王莽依韩福故事,白遣胜、汉策。)。
策安汉公九锡文(元始五年五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一
惟元始五年五月庚寅,太皇太后临于前殿,延登,亲诏之曰:公进,虚听朕言。前公宿卫孝成皇帝十有六年,纳策尽忠,白诛故定陵侯淳于长,以弥乱发奸,登大司马,职在内辅。孝哀皇帝即位,骄妾窥欲,奸臣萌动,公手劾高昌侯董宏,改正故定陶共王母之僭坐。自是之后,朝臣论议,靡不据经。以病辞位,归于第家,为贼臣所陷。就国之后,孝哀皇帝觉寤,复还公长安,临病加剧,犹不忘公,复特进位。是夜仓卒,国无储主,奸臣充朝,危殆甚矣。朕惟定国之计,莫宜于公,引纳于朝,即日罢退高安侯董贤,转漏之间,忠策辄建,纲纪咸张。绥和、元寿,再遭大行,万事毕举,祸乱不作。辅朕五年,人伦之本正,天地之位定。钦承神祇,经纬四时,复千载之废,矫百世之失,天下和会,大众方辑。《诗》之《灵台》,《书》之《作雒》,镐京之制,商邑之度,于今复兴。昭章先帝之元功,明著祖宗之令德,推显严父配天之义,修立郊禘。宗祀之礼,以光大孝。是以四海雍雍,万国慕义,蛮夷殊俗,不召自至,渐化端冕,奉珍助祭。寻旧本道,遵术重古,动而有成,事得厥中。至德要道,通于神明,祖考嘉享。光耀显章,天符仍臻,元气大同。麟凤龟龙,众祥之瑞,七百有馀。遂制礼作乐,有绥靖宗庙社稷之大勋。普天之下,惟公是赖,官在宰衡,位为上公。今加九命之锡,其以助祭,共文武之职,乃遂及厥祖。于戏,岂不休哉(《汉书·王莽传》上)!
奏徙毋将隆 西汉 · 孔光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隆前为冀州牧,治中山冯太后狱,冤陷无辜,不宜处位在中土(《汉书·毋将隆传》:王莽少时慕与隆交,隆不甚附。哀帝崩,莽秉政,使大司徒孔光奏。)。
奏遣红阳侯王立就国 西汉 · 孔光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立旧恶:前知定陵侯淳于长犯大逆罪,多受其赂,为言误朝;后白以官婢杨寄私子为皇子,众言曰吕氏、少帝复出,纷纷为天下所疑,难以示来世,成襁褓之功。请遣立就国(《汉书·王莽传》上:红阳侯立,太后亲弟,莽以诸父内敬惮之,乃复令光奏。)。
奏不听王莽让宰衡 其一 西汉 · 孔光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赏未足以直功,谦约退让,公之常节,终不可听(《汉书·王莽传》上:莽奏封事,愿独受母号,还安、临印韨及号位户邑。事下太师光等,皆曰云云。)。
奏不听王莽让宰衡 其二 西汉 · 孔光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安、临亲受印韨,策号通天,其义昭昭。黄邮、召陵、新野之田为入尤多,皆止于公,公欲自损以成国化,宜可听许。治平之化当以时成,宰衡之官不可世及。纳征钱,乃以尊皇后,非为公也。功显君户,止身不传。褒新、赏都两国合三千户,甚少矣。忠臣之节,亦宜自屈,而信主上之义。宜遣大司徒、大司空持节承制,诏公亟入视事。诏尚书勿复受公之让奏(《汉书·王莽传》上:莽固让,太后下诏问光等,光等曰云云,奏可。)。
宜立丁姬为帝太后(《汉书·孝元傅昭仪传》) 西汉 · 董宏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六
春秋之义,母以子贵,丁姬宜上尊号(《汉书·王莽传》上)。
奏请加莽宰衡 西汉 · 王舜
出处:全汉文 卷六十
《春秋》列功德之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唯至德大贤然后能之。其在人臣,则生有大赏,终为宗臣,殷之伊尹,周之周公是也。及民上书者八千馀人,咸曰:「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周公享七子之封,有过上公之赏」。宜如陈崇言(《汉书·王莽传》上)。
奏请宣莽德化 西汉 · 王舜
出处:全汉文 卷六十
天下闻公不受千乘之土,辞万金之币,散财施予千万数,莫不乡化。蜀郡男子路建等辍讼惭怍而退,虽文王却虞芮何以加!宜报告天下(《汉书·王莽传》上:太保王舜奏言,奏可。)。
上书让定策功赏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臣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定策,今愿独条光等功赏,寝置臣莽,勿随辈列(《汉书·王莽传》上)。
上书助给贫民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愿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汉书·王莽传》上)。
受宰衡上书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臣以元寿二年六月戊午仓卒之夜,以新都侯引入未央宫;庚申拜为大司马,充三公位;元始元年正月丙辰拜为太傅,赐号安汉公,备四辅官;今年四月甲子复拜为宰衡,位上公。臣莽伏自惟,爵为瓣都侯,号为安汉公,官为宰衡、太傅,大司马,爵贵号尊官重,一身蒙大宠者五,诚非鄙臣所能堪。据元始三年,天下岁已复,官属宜皆置。《谷梁传》曰:「天子之宰,通于四海」。臣愚以为,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名实不副。臣莽无兼官之材,今圣朝既过误而用之,臣请御史刻宰衡印章曰「宰衡太傅大司马印」,成,授臣莽,上太傅与大司马之印(《汉书·王莽传》上)。
上书辞赏新野田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八
臣以外属,越次备位,未能奉称。伏念圣德纯茂,承天当古,制礼以治民,作乐以移风,四海奔走,百蛮并轃,辞去之日,莫不陨涕。非有款诚,岂可虚致?自诸侯王已下至于吏民,咸知臣莽上与陛下有葭莩之故,又得典职,每归功列德者,辄以臣莽为馀言。臣见诸侯面言事于前者,未尝不流汗而惭愧。虽性愚鄙,至诚自知,德薄位尊,力少任大,夙夜悼栗,常恐污辱圣朝。今天下治平,风俗齐同,百蛮率服,皆陛下圣德所自躬亲,太师光、太保舜等辅政佐治,群卿大夫莫不忠良,故能以五年之间至致此焉。臣莽实无奇策异谋。奉承太后圣诏,宣之于下,不能得什一;受群贤之筹画,而上以闻,不能得什伍。当被无益之辜,所以敢且保首领须臾者,诚上休陛下馀光,而下依群公之故也。陛下不忍众言,辄下其章于议者。臣莽前欲立奏止,恐其遂不肯止。今大礼已行,助祭者毕辞,不胜至愿,愿诸章下议者皆寝勿上,使臣莽得尽力毕制礼作乐事。事成,以传示天下,与海内平之。即有所间非,则臣莽当被诖上误朝之罪;如无他谴,得全命赐骸骨归家,避贤者路,是臣之私愿也。惟陛下哀怜财幸(《汉书·王莽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