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琅邪王蔡朗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五
君讳字伯明,盖苍颉之精胤,姬稷之末胄也。
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国氏焉。
迄于平襄,周祚微缺,王室遂卑,齐、晋交争,强楚侵陵,昭侯于州来。
公族分迁,氏家于圉,奕叶载德,常历宫尹,以逮于兹,君雅操明允,威励不猛,履孝悌之性,怀文艺之才,包洞典籍,刊摘沈秘,知机达要,通含神契,既讨三五之术,又采《二南》之业,以《鲁诗》教授,生徒云集,莫不自远并至。
栖迟不易其志,簟食曲肱,不改其乐,心栖清虚之域,行在玉石之间。
是以德行儒林,智周当代,四岳称名,帝曰余闻。
元和(案下云永兴,此当是「建和」或「元嘉」之误)元年,徵拜博士舒演奥秘,赞理阙文,所立卓尔,蹑云纵。
其选士也,抑顽错枉,进圣擢伟,极遗逸于九皋,扬明德于侧陋,拔茅以汇,幽滞用济,加以清敏广平,好是正直,规诲之策,日谏于庭,忠谠著烈,令闻流行。
圣朝以藩国贵胄,先帝遗体,或以继绝袭位,正于阿保,未洽雅训,骄盈僭差,或蹈宪理,非弘直硕儒,莫能匡弼
察君审行修德,进退可度,迁河间中尉
琅邪王傅,乃从经术之方,示以棐谌之威,率礼莫违,其国用靖,虽安国之辅梁孝,仲舒之相江都,靡以加焉,勋绩既盛,帝简其功,将授上位,迁于紫宫。
赋寿不永,遘此疾凶,年五十八,永兴六年夏卒,吗呼哀哉!
凡百君子,咨痛罔极,殷怀伤悼,含涕流恻。
如何昊天,丧我师则!
爰勒斯铭,式昭其德。
铭曰:
天纵明哲,于赫我君,含弘光大,玄览孔真。
潜乐教思,韫玉衡门。
云龙感应,养徒三千
珠藏外耀,鹤鸣闻天。
若时徵庸,登祚王臣。
综彼前疑,定此典文。
参佐七德,俾相大藩,身没称显,永遗令勋,表行扬名,垂示后昆(本集)
风俗通义佚文卷四:氏姓上 其八十八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九
牙氏,周大司徒君牙之后(《广韵》九《麻》《通志·氏族略》)
朱岱林墓志铭 北齐 · 朱敬修
 出处:全北齐文卷八
君讳岱林,字君山乐陵湿沃人也。
自辛朝丧历,昌户衔书,亲以建社,贤亦启国,扶封于邾,公加茅土,方曹析壤,媲鲁称雄。
别有由谥立姓,因字为氏,斯即去邑从朱,盖是殊方共致。
卯金则司空佐命,当涂即领军赞业,整在晋嗣美,表于赵垂名。
所为杞梓继生,公侯间起,哲人世挺,衣冠代。
曾祖霸,儒该丘素,术尽从横,魏使持节平州诸军事安远将军平州刺史
俗邻疆场,布以威恩,酹酒空陈,夜金不受。
于后谤言及乐,谗巧乱邹,倏尔鹰扬,翻然鹊起,拥乡里三千余户,来逝河南
元嘉之末,朝多丧乱,不获其赏,仍居青州乐陵郡
祖法弘,下帷耽艺,闲静自得,举秀才,释褐南平王府,行参军,迁尚书祠部郎中
礼阁有声,含香擅美,后迁司徒咨议参军事,亡赠鸿胪卿
父孝祖,清规胜范,地美才高。
俄而魏高祖孝文皇帝熊罴竟骋,苍兕争先,化洽江湘,令行天下,录奇异于岩薮,访隐逸于闾阎。
起家除槃阳县,转北海太守
流涕孟侯,歌谣稚子,从今𠞱古,并驾分驱。
君膺兹秀气,禀是淳和,三棘六里,方珠比玉,左智右贤,拟龙齐凤,得嗟蔡子,见重侯相。
聿始十余,身离艰苦,晨号夕踊,柴毁骨立。
遂使鸠来栖集,马惙刍草,精通飞走,操贯幽明。
魏广陵王爱善如苍,好书比德,俾侯南服,妙选英佐,托以金兰,征为国常侍
辞不获已,俛僶从职。
侯嬴昐,难交公子;
介推逃赏,终远晋文
未逾十旬,还以病解。
彭城王又以皇枝之贵,作牧东秦,召为主簿,久而从命王藉甚有素,不苦抑遣,终遂干木之心,乃申安道之志。
君雅量之地,无际可寻,元昆季弟,之京宦同于得丧,等概荣枯,含章韬彩,藏明晦用。
兄元旭,散骑常侍,出除南兖州刺史
叔业通直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
高冠映日,长戟陵风,誉满京华,声驰宇县。
赵孝之让礼食,曾何足云;
鲁恭之就否名,讵堪方此。
魏廷尉卿崔光韶侍中贾思伯,并聪敏当世,器局标时,结四子七贤之交,饮醑投水之密,留连宴熹,付写衿期。
黄门郎徐纥,与君意得言忘,处权居要,恒思不次之举,还疑志不可夺,宴言之暇,聊申微旨。
君答云:「昔人有以术忓帝,或道质□王,譬之鳞羽,本乖飞伏,而庸短,未希簪绂,如斯之贶,乞不加己」。
爱人以礼,兼相钦尚,从其所好,不敢絷维。
普泰之季,水德不竞,苍云盖野,紫日生天。
乌合蚁徒,聚三齐之地;
竖牙呜角,凭十二之险。
不异井中,虚言圣出;
何殊辙□,妄号神人
拔本塞源,摧,春秋五十有四,遐迩悲噎,闻见涕零。
惟君大度不群,峻□孤上,托宿假道,唯仁与义,规矩成则,物我兼忘,非夷非惠,不石不玉,恻隐同于子鱼,友悌侔于伯雅
何忽儋山石折,智士遽倾。
以大齐武平二年岁次辛卯二月乙卯朔六日甲申,葬于百尺里东五里。
第四子敬脩,自惟罹此荼毒,眇然咳幼,离奇以,龙钟而立,穷而匡子,温惭闵骞岵山难陟,过庭无训。
携锄而感,言下集冠之禽;
弗昭,宁降成坟之鸟。
空追士季瞻像,载兴伤恸,日磾观状,益增酸哽。
磬兹鄙拙,式序徽猷,思与泣俱,文兼溺落,先言多不备述,往行尽是阙如,良由才非作者,情隈次。
从父兄敬范,史君伯第三子,脱略荣华,不应征聘,沈深好古,尤工摛属,勒铭黄壤,以播清风。
辞曰(碑拓本。案:朱敬修撰序,朱敬范撰铭。)
宣议郎骑都尉曹州离狐县高府君墓志铭691年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君讳某。字某
其先渤海蓨人也。因仕居
今为阳翟人。昔赭鞭乘运。
炎帝之宗。苍兕应期。
承太公之允。崇勋霸业。
光烈犹存。曾祖某。
北齐太子中舍人。赠冀州刺史
青宫近侍。光宠朝班。
皂盖追荣。恩崇国礼。
钦仁左亲卫大都督检校秘书郎
带七尺剑。始游天子之阶。
持三寸笔。终入芸香之阁。
父相。江州浔阳县舒州怀宁县令
弦歌之化。身不下堂
神明之威。蝗犹避境。
君即怀宁府君之长子也。黄河一直。
青松万仞。性惟仁孝。
行实温恭。文义必以润身。
名节由其徇物。唐龙朔元年
有制举忠鲠。君对策及第。
永州湘源县。位卑黄绶。
志在清规。秩满。
以常调补凤州黄花县梁竦长怀。
劳州县。桓谭不乐。
空负琴书。又转易州遂城县
管辂之材。从赵典之任。
古人斯在。君子居之。
大周革命。任曹州离狐县
而春秋已高。日月方出。
武尽美矣。不得之臣。
文哉郁乎。自邈商之道。
于是因阶秩满。告老归闲。
闭郊扉于南野。习岩居于东涧
诗书琴酒。以观先达之风。
山水丘园。将为遗老之赏。
天授二年岁在单阏七月二十二日。考终厥命。
卒于陆浑县明高之山庄。时年七十有二。
呜呼哀哉。君雅尚节义。
素履元亨。怀古人之远图。
慕先贤之遗烈。以为桓魋石椁。
非则于礼经。墨翟桐棺。
实宜于圣典。遗令薄葬。
务取随时。即以其年十月日。
葬于北邙山平乐之原。礼也。
嗣子思恭。孝思罔极。
丧制过哀。思封树而缅怀。
恐东西而不志。白楸为椁。
奚遵古葬之仪。丹漆题封。
即表永年之记。铭曰。
泱泱大风。其太公兮。
穆穆君子。绍厥宗兮。
忠鲠察廉。仕汉宫兮。
才高位卑。考永终兮。
哀哀孤子。号苍穹兮
归葬平陵桐兮。
唐故容州都督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 唐 · 颜真卿
四言诗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四
呜呼。可惜哉元君。君讳结。字次山。皇家忠烈义激文武之直清臣也。盖后魏昭成皇帝孙曰常山王遵之十二代孙。自七叶。王公相继。著在惇史。高祖善祎。皇朝尚书都官郎中常山郡。曾祖仁基。朝散大夫褒信袭常山公。祖利贞。霍王府参军。随镇改襄州。父延祖。清净恬俭。历魏成主簿延唐丞。思閒辄自引去。以鲁县商馀山多灵药。遂家焉。及终。门人谥曰太先生宝应元年追赠左赞善大夫。君聪悟宏达。倜傥而不羁。十七始知书。乃授学于宗兄先生德秀常著说楚赋三篇。中行子苏源明骇之曰。子居今而作真淳之语。难哉。然世自浇浮。何伤元子天宝十二载进士。作文编。礼部侍郎阳浚曰。一第污元子耳。有司得元子是赖。遂登高第。及羯胡首乱。逃难于猗玗洞。因招集邻里二百馀家奔襄阳。元宗异而徵之。值君移居瀼溪。乃寝。乾元二年李光弼史思明河阳肃宗欲幸河东。闻君有谋略。虚怀召问。君悉陈兵势。献时议三篇。上大悦曰。卿果破贼。朕忧遂停。乃拜君左金吾兵曹。摄监察御史。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仍于唐邓汝蔡等州招缉义军。山棚高晃等率五千馀人。一时归附。大压贼境。于是思明挫锐。不敢南侵。前是泌南战士积骨者。君悉收瘗。刻石立表。命之曰哀邱。将吏感焉。无不勇励。玺书频降。威望日崇。时张瑾杀史翙襄州。遣使请罪。君为奏闻。特蒙嘉纳。乃真拜君监察。仍授部将张远帆田瀛等十数人将军。属荆南有专杀者。吕諲节度使辞以无兵。上曰。元结有兵在泌阳。乃拜君水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充节度判官。君起家十月。超拜至此。时论荣之。属道士申泰芝湖南防禦使庞承鼎谋反。并判官吴子宜等皆被决杀。推官严郢坐流。俾君按覆。君建明承鼎。获免者百馀家。及卒。淮西节度使王仲鼎为贼所擒。裴茂来瑱交恶。远近危惧。莫敢谁何。君知节度观察使事。经八月。境内晏然。今上登极。节度使留后者例加封邑。君逊让不受。遂归养亲。特蒙褒奖。乃拜著作郎。遂家于武昌之樊口。自释以见意。其略曰。少习静于商馀山。元子十卷。兵起。逃难于猗玗洞。猗玗子三篇。将家瀼滨。乃自称浪士浪说七篇。及为郎。时人以浪者亦漫为官乎。遂见呼为漫郎漫记七篇。及家樊上。渔者戏谓之聱叟。(阙八字)又以君漫浪于人间。或谓之漫叟。岁馀。上以君居贫。起家为道州刺史。州为西原贼所陷。人十无一。户才满千。君下车。行古人之政。二年间。归者万馀家。贼亦怀畏。不敢来犯。既受代。百姓诣阙。请立生祠。仍乞再留。观察使奏课第一。转容府都督侍御史本管经略使。仍请礼部侍郎张谓甘棠以美之。容府自艰虞以来。所管皆固拒山谷。君单车入洞。亲自抚谕。六旬而收复八州。丁陈郡太夫人忧。百姓诣使请留。大历四年夏四月。拜左金吾卫将军御史中丞。管使如故。君矢死陈乞者再三。优诏褒许。七年正月京师。上深礼重。方加位秩。不幸遇疾。中使临问者相望。夏四月庚午。薨于永崇坊之旅馆。春秋五十。朝野震悼焉。二子以方以明。能世其业。名虽而官未立。以其年冬十一月壬寅。虔葬君于鲁山青岭泉陂原。礼也。呜呼。君其心古。其行古。其言古。躬是三者。而见重于今。虽拥旄麾幢。总戎于五岭之下。弥纶秉宪。对越于九重之上。不为不遇。然以君之才之德之美。竟不得专政方面。登翼泰阶。而感激者不能不为之太息也。君雅好山水。闻有胜绝。未尝不枉路登览而铭赞之。感中行见知之恩。及亡。至今分宅以恤其子。其不偷也多此类。中书舍人杨炎常衮皆作碑志。以抒君之志业。故吏大足江华瞿令问将张满赵温张协王进兴等。感念恩旧。皆送哭以终葬。竭资鬻石。愿垂美以述诚。真卿不敏。常忝次山风义之末。尚存衋往。敢废无愧之辞。铭曰。
次山斌斌,王之荩臣。
义烈刚劲,忠和俭勤。
炳文华国孔武宁屯。
率性方直,秉心真纯。
见危不挠,临难遗身。
允矣全德,今之古人。
奈何清贤,素志莫伸。
偫士立表,垂声不泯。
寄董卿嘉荣十韵764年 唐 · 杜甫
五言排律 押萧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引用典故:尝胆 捕虏 嫖姚 射雕 月窟 云台
闻道君牙帐,防秋近赤霄。
下临千雪岭(一作仞雪)却背绳桥
海内久戎服,京师晏朝
犬羊曾烂熳,宫阙尚萧条。
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
黄图遭污辱,月窟可焚烧。
会取干戈利,无令斥候骄。
居然双捕虏,自是一嫖姚
落日思轻骑,高(一作天忆射雕
云台画形像,皆为扫氛妖
杨湖南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九
使至。蒙惠寄制集序。
发函焕然。盈耳溢目。
宏丽博厚。坦夷章明。
如黄钟大玉。庆霄天籁。
奇采正声。铿锵照耀。
真可谓作者之表。方驾古人。
忻欢骇悚。咏叹无怿。
甚盛甚盛。但根本不称。
奖饰非宜。以此为雄文至鉴之累。
如何如何。书命者。
古先哲王之所以发德音而赋百职也。在易曰。
后以施命告四方。书曰。
诞告万方。诗曰。
吁谟定命。远犹辰告。
故君陈君牙毕命囧命之作。皆直而文。
简而诚。含章而不流。
汉廷亦云。文章尔雅。
训辞深厚。其重如是。
而鄙人忝焉。使盛圣之文明。
不登于典谟训诰。罪在菲薄。
其敢逃责于多士耶。昔颜氏之子。
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
愚虽窃知之之道。而职命所拘。
不能不俟终日而勇退。日践复行之过。
至于九年。暴于四方。
为所观笑。此所以惭愧于古人也。
亦思人生世间。当志于远者大者。
岂数数然刓精耗神。攘窃文字。
而犹力不足。意不逮。
虽三益直谅之道久废。独不愧于心乎。
昨休沐之馀。愚子呈阅。
且以有大朝中外之授受。士友迁除之岁时。
遂不计妍媸。相从以类。
初不敢以制集自命。但全其文而已。
因其猥多。分列卷第。
又腼然以序引奉烦者。诚以承眷之深。
而心仰雄伯。使夜光冠于鱼目
永为子孙秘藏。非敢效太冲三都
而求元晏发之之道也。及览鸿丽之作。
无非溢言。追思内讼。
已无所及。使鄙人涉敝帚自见之患。
陷作者于玉卮无当之嫌。一不敏而相交丧。
何可言也。伏以门中忠节。
叙述周详。因小生之无似。
扬先德于不朽。伏读感咽。
何阶仰酬。结于肺腑。
没齿无极。又德音宥密
皆出自中禁。而西掖所掌。
止于命官。今序中所言。
王泽。烛幽滞。
振刑典。申肃杀。
揄扬宏大。务极其言。
则虚美之中。又为虚美。
所冀尽去过谈。方敢受赐耳。
吏部李员外三丈寓书于柳秘书。求为后集序。
此贤达所不能忘怀也。但侈言失实。
如楚越之相辽。异时见讥于通人。
则复为累。亦辄为阁下良规。
非止于自谋也。左曹许公范
二纪以来。过于赏爱。
鄙人每以逐臭况之。今又遇阁下此作。
素多昧理。忽复自疑。
幸无泥于眷私。而灭裂公是。
是所望也。载之再拜。
比部郎中崔君元翰集序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九
易贲之彖曰。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故阙里之四教。
门人之四科。
未有遗文者。
荀况
修道著书。
本于仁义。
经术之枝派也。
迨夫骚人怨思之作。
游士从衡之论。
剌讥捭阖。
文宪陵夷。
至汉廷贾谊刘向班固扬雄司马迁相如之伦。
郁然复兴。
有古风烈。
然则文之用也。
横三才之中。
经纪事物。
章明统类。
不可已也。
殷之三说命。
周之命君陈君牙
楚射父之训词。
郑东里之润色。
天子诸侯告命之文也。
张老之轮奂。
史克之駉駜。
吉甫清风
伯喈之无愧。
贤士大夫颂述之文也。
至若夫子纪延陵墓。
叔向子产书。
董仲舒射策书天人相与之际。
阮元瑜书记翩翩之任。
触类滋多。
非文不彰。
后之人力不足者。
词或侈靡。
理或底伏。
文之难能也如是。
博陵崔君元翰
东汉济北相长岑令之后也。
曾祖某。
济州剌史。
祖某。
凤阁舍人
考某。
以经明历卫州汲县虢州湖城县主簿
亲殁遂不复仕。
探古先微言。
尚书演范周易忘象及三国春秋幽观之书。
门人诸儒易其名曰贞文孝文
君绍文宗雕龙之庆。
究贞文法义之学。
洁廉清方。
敦直庄明。
博见强志。
不取合于俗。
默而好深湛之思。
舒而为彬蔚之文。
师遵六籍。
磅礡二汉。
不为物
不为波流。
初闭关隐约于河朔之间。
年殆知天命
甫与计偕至京师
博学宏词直言极谏。
凡三登甲科。
名动天下。
初自典校秘书
连辟汧公北平王司徒府。
管奏记之职。
太常寺协律郎大理评事
锡以命服。
登朝廷为太常寺博士礼部员外郎
贞元七年春转职方员外郎知制诰
八年冬罢为比部郎中
十一年夏感疾不起。
其寿四百甲子。
其文若干篇。
闳茂博厚。
菁华缜密。
足以希前古而耸后学。
记循吏政事。
则房碣孙信州颂。
守臣勋烈。
黎阳城刘幽求神道碑。
表宗工贤人兆域。
李太师梁郎中志文。
撰门中德善。
则贞文孝文志碣二铭。
摅志气以申感慨。
则与李都统及三从事书。
纂桑门心法。
大觉禅师碑。
推人情以陈圣德。
则请复尊号表
铺陈理道。
则有制策。
藻润王度
则有诏诰。
所叙诗书说命駉颂而下。
君皆索其粹精。
故能度越伦类。
有声名于代。
其他诗赋赞论铭诔序记等。
合为三十卷。
如黄钟玉磬。
宏璧琬玉。
奏于悬间。
列在西序。
其彰彰者。
虽汉庭诸公。
不能加也。
无溢言曼辞以为夸大。
无谄笑柔色以资孟晋。
劲直而不能屈已。
清刚而不能容物。
孤特寡徒。
晚达中废。
斯亦命之所赋也。
德舆蚤岁与君游于江湖间。
又接武侍从
登文石之陛。
常所论著。
备探简编。
君之孤某。
既除丧。
泣捧遗文。
见咨序引。
故如其篇第。
直书以冠之云尔。
抚州景云寺故律大德上宏和尚石塔碑铭818年 唐 · 白居易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八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
元和十一年春庐山东林寺僧道深怀纵如建冲契宗一至柔𧦬诸智则智明云皋太易等凡二十辈。与白黑众千馀人。俱实持故景云大德宏公行状一通。贽钱十万。来诣浔阳府。请司马白居易作先师碑。会有故不果。十二年。作石坟成。复来请。会有病不果。十三年。作石塔成。又来请。始从之。既而僧反山。众反聚落。钱反施者。(一作寺府)翌日而文就。明年而碑立。其词云尔。我闻竺乾古先生出世法法要有三。曰戒定慧。戒生定。定生慧。慧生八万四千法门。是三者迭为用。若次第言。则定为慧因。戒为定根。定根植则苗茂。慧因树则果满。无因求满。犹梦果也。无根求茂。犹揠苗也。虽佛以一切种智摄三界。必先用戒。菩萨以六波罗蜜化四生。不能舍律。律之用可思量。不可思量。如来十弟子中。称优波离善持律。波离灭。有南山大师得之。南山灭。有景云大师得之。师讳上宏。姓饶氏。曾祖君雅。祖公悦。父和(一作知)恭。临川南城人。童而有知故。生十五岁发出家心。始从舅氏剃落。壮而有立故。生二十五(一作二)岁立菩提愿。从南岳大圆大师受具戒。乐其所由生故。大历中不去父母之邦。请隶于本州景云寺。修道应无所住故。贞元初离我所。徙居洪州龙兴寺说法。亲近善知识故。与匡山法真天台灵裕荆门法裔暨兴果神凑建昌惠进五长老交游。佛法属王臣故。与姜相国公辅颜太师真卿暨本道廉使杨君凭韦君丹四君子友善。提振禁戒故。讲四分律。而从善远罪者无其数。随顺化缘故。坐甘露坛。而誓众主盟者二十年。荷担大事故。前后登方等施尸罗者十有八会。救拔偫生故。婆娑男女由我得度者万五千七十二人。示生无常故。元和十年巳亥迁化于东林精舍。示灭有所故。是月丙寅归于南冈石坟。住世七十七岁。安居六十五。自生至灭。随迹示教。行止语默。无非佛事。夫施于人也博。则反诸巳也厚。故门人乡人报如不及。繇是艺成林。琢石为塔。塔有碑。碑有铭。铭曰。
灭度后,薝卜香衰。
醍醐味醨,谁反是香。
谁复是味,景云大师
景云之生,一匡苾刍
中兴毗尼,景云之灭。
众将安仰,法将畴依。
昔景云来,行道者随。
践迹者归,今景云去。
升堂者思,入室者悲。
炉峰之西,虎溪之南。
石塔巍巍,有记事者。
以真实辞,书于塔碑。
题浯溪石812年 中唐 · 皇甫湜
 押词韵第三部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
次山有文章,可惋只在碎。
然长于指叙,约洁有馀态。
心语适相应,出句多分外。
于诸作者间,拔戟成一队
中行虽富剧,粹美(一作君)可盖。
子昂感遇佳,未若君雅裁。
退之全而神,上与千载对。
李杜才海翻,高下非可概。
文与(一作于)一气间,为物莫与大。
先王路不荒,岂不仰吾辈。
石屏立衙衙溪口扬素濑。
我思何人知,徙倚如有待。
荥阳公上通义崔相公847年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四 创作地点:广西桂林市
门下。相公出镇坤维。
相公进扶宸极。某窃寻前史。
仰考昌时。必有上台。
号曰当国。姬姓则鲁周公君牙君陈之上。
汉室则萧相国张良韩信之先。专吐嘉猷。
独融明命。伏惟相公克怀懿德。
允遇休期。一自燮调。
屡彰勋伐。耻君不及于
远过前人。举贤不避于亲雠。
深符直道。果兹优宠。
首在注怀。外耀国华。
荣官族。凤池浴日。
聊均润于同人。鸡树侵云。
忆分阴于游子。旷百千岁。
无三四人。凡在含灵。
敢不从化。况某早蒙恩顾。
今获驱驰。伏限颁条。
莫由陈贺。槛猿绊骥。
敢叹于拘留。邱室膺门。
实悬于诚抱。抃贺攀恋。
不任下情。伏惟俯赐恩察。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御史中丞包君墓志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六、全宋文卷三一、《徐公文集》卷一六、《全唐文》卷八八六
君讳谔,字直臣丹阳延陵人也。
粤我长源,发于夏后,分封受代,著于会稽
司农而后,代有贤哲,转徙旁郡,遂家延陵,种德流光,世为大姓。
曾祖某,丹阳
祖岌,润州录事参军
考洎,和州历阳
业官之美,播于氓颂。
公以广明庚子岁,生于丹阳
长于戎马之间,遂好金鼓之政。
气质慷慨,而孝于事亲;
材用敏干,而慎于畏法。
命不我与,事多无成。
高皇帝兼总六师,以辅王室,署君牙门右职,将进用之。
君以历阳府君喜惧之年,辞归就养,因隶历阳军中。
自是服勤祗役,多在外郡。
家贫援寡,仕不求闻。
三十馀年,有劳无过,养心知命,以保遐龄。
交泰元年春二月日,卒于鄱阳舟中,春秋七十有九。
夫人危氏,故贺州刺史德卿之女也。
妇道以顺,家政以严,内慎有光,六姻是则。
子三人:曰会宗、曰颖、曰锐,皆敬述先志,勤修令名。
号奉灵輀,俯就成制,则以其年月日葬于江宁县某里,礼也。
某感深自出,名谢贵甥,载悲《渭阳》之诗,永痛西州之墅,敬书遗懿,以镂贞珉。
其铭曰:
猗欤府君,世载其闻。
有道无命,与俗同群。
代耕得禄,全和保真。
享寿八十,下从先人。
乃整归艎,秦淮之滨;
乃卜玄宅,句金之陵。
不可不识,封丘勒铭。
悠悠馀庆,永永芳尘。
韩相公1074年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四八、《元丰类稿》卷三六、《曾文定公集》卷一一、《启隽类函》卷一五、乾隆《彰德府志》卷二二 创作地点:湖北省襄阳市
右巩启:伏审入膺典册,首秉钧衡,凡在生灵,孰不庆幸。
伏以史馆相公言为蓍蔡,行应准绳,仔肩一德之纯,弼亮三朝之盛。
君牙之缵旧服,世济忠劳;
吉甫之宪万邦,身兼文武
果还柄用,复冠中台
茂惟拔出之材,素蕴非常之略。
方且谊形王室,尽邴魏之谋谟;
泽润生民,本之清静。
遂常生于百姓,付众职于群能。
跻世太和,与人休息。
使雨旸寒燠,罔不从时;
草木虫鱼,皆当蒙惠。
声教可加于异俗,功名必纪于无穷。
巩一去朝行,六更岁序。
顾兹旧物,自惭簪履之微;
保是孤生,方赖陶钧之赐。
其为欣忭,实倍等伦。
胡恢推官南唐史书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三五、《苏魏公文集》卷六八
某伏蒙宠示新著《南唐史》稿,玩读累日,深服才致之敏,虽未获遍览全帙,然用数篇可以见作者之新意也。
观其发凡起例,所记该洽,固非小见浅闻之所能造诣。
窃于其间有一二事可疑者,敢辄条问,不知足下以为如何也。
仲尼曰:「必也正名」。
是古人凡有所为,必当先正其名,况在史志之作,为后世信书,岂不先务其名之正乎!
今足下题三主事迹,曰《南唐书》某主载记者,得非以李氏割据江表,列于伪闰,非有天下者,故以「载记」代「纪」之名乎?
夫所谓「纪」者,盖摘其事之纲要,而系于岁月,而属于时君,乃《春秋》编年之例也。
史迁始变编年为本纪。
秦庄襄王而上与项羽未尝有天下,而著于本纪。
班固而下,其书或称「帝纪」,言「帝」,所以异于诸侯也,故非有天下者,不得而列焉。
范晔又有《皇后纪》,以继「帝纪」之末。
以是质之,言「纪」者不足以别正闰也。
或者谓陈寿《三国志》吴、蜀不称「纪」而著于「传」,是又非可为法者也。
寿以魏承汉统为正,故称「纪」;
吴、蜀各据一方,故在诸侯之列,而言「传」。
愚以谓既以魏为正统,则诸侯宜奉天子之正朔,其书当皆言《魏志》,《吴主》、《蜀主传》,安得言《三国志》,而于《吴》、《蜀主传》各称其纪年乎?
若曰吴、蜀不禀魏正,各擅制度,则其书自称「纪」,无害史例也。
或者又谓仲尼作《春秋》,不称曰《周史》,而曰《鲁史》;
不称天王元年,而称鲁公元年,则吴、蜀传不系于《魏史》,而自称其年纪,于义无异。
予曰:仲尼所作者鲁史尔,故称其国君之元,犹书曰「王正月」,言王者之,诸侯所当禀奉而行。
鲁公之元者,是别其一国之书也。
又若隋已受周禅,最后代陈,并其国地,唐姚璹撰《陈书》亦称「纪」。
李延寿作《南、北史》,二国之君有闰有正,亦各称「纪」,而古人未有非之者。
所谓「载记」者,别载列国之事兼其国君臣而言,有正史则可用为例,故《东观记》著公孙述等事迹,谓之「载记」。
而《晋书》又有《十六国载记》,盖用其法也。
足下必以南唐为闰位,自当著《五代书》后,列云李某《载记》可矣。
今曰《南唐书载记》,似非所安也。
又有国家设官分职,因革不同。
五帝之前有云纪、鸟纪之类,商、周而后名称益广,《尚书》之周官,《周礼》之三百六十官,《左氏》记郯子之言,之详矣。
班固始作《百官公卿表》,历代各有职官志,皆所以见异代更改沿袭之源流,来者安得易而同之乎?
今足下书有兼纳言视秩三司之类,且李氏称僭,不闻有是官,是非足下以兼侍中仪同三司为近俗,而易以此语乎?
是不然也。
若官称之可易,则仲尼序《书》,当一概以唐、虞之官目之矣。
而《旅獒》曰「太保作《旅獒》」,《蔡仲之命》曰「周公位冢宰」,《君牙》曰「君牙大司徒」,《囧命》曰「伯囧太仆」者,尽取当时之官名以记其行事也。
左丘明作《传》,列国之官称亦未有更之者,如楚之令尹,宋之司城,晋之三军大夫,如此之比,非可悉数,足以为后世约史之法也。
又诏令者,古左史所记王者之言,发而为号令。
其美恶系时之治乱,使后世有所观法焉。
今足下所载李氏诏令,皆非当时之言,并出于足下藻润之辞。
美则美矣,其可为史法乎?
夫载言之美莫过《尚书》,虞、夏之际,其辞约而典;
商、周之后,其辞华而悉。
必若王言之可改,则仲尼删《书》,当使诰誓之文与典谟一体。
其所以存而不易者,欲见异代文章之盛也。
扬子得以称之曰:「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
自汉而下,左右史为一职,载述者兼言与事而书之。
太史公班固诸史,所记制诏文体,类皆不同,尽当时之言也。
盖下笔择其善者,则备载之;
其不足存者,则略其意而书之。
若以李氏草创,典章不备,文献不足,则其命令之文,亦可记其大指而已,不必釐改其辞也。
某学无师法,未尝为史,但参之以经训,验之以前书,所见如是,非敢以为得也。
蒙足不下相外,乃敢发其所疑者,亦几乎因事意,求益于识者耳。
可采可摈,毋惜开谕。
尚书 其二 大禹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五四
言于舜曰:「后克难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帝曰:「俞!
允若兹。
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注云:「帝谓尧也。」)」。
臣某曰:孔子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又《君牙》曰:「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
故虽舜、禹在上,而不敢忽天下之务,复相戒以艰难,信乎君臣之不易也。
善言不隐则贤者皆进,用众舍己则君上无过,困穷不废则不困穷者可知。
以舜之大圣而称此,可见惟尧为能,又见乎为君之难也。
益曰:「吁,戒哉!
儆戒无虞,罔失法度。
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臣某曰:有忧虞而后戒,舍法度而自任,留心于乐逸,任人以疑贰,忘道以求名,违众以徇己,皆中主之所不为,而益以戒舜,可见古之君臣相戒深切,而益能尽言,舜能善听也。
匹庶不以善斗服邻里,王者不以善战服戎狄。
唯无怠荒,庶政修举,则夷狄自宾。
陶称舜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
罚弗及嗣,赏延于世。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唯轻,功疑唯重。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臣某曰:孔子曰:「宽则得众」。
《易》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有以见居上不以宽,则刻急而鲜仁;
临下不以简,则丛脞而害政。
唯好生之德可以服民心,民心服则有耻而从化,自不犯于有司矣。
舜曰:「咨禹!
唯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民弃不保,天降之咎。
肆予以尔众士,奉辞罚罪。
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
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
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慄,瞽亦允若
至诚感神,矧兹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
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
七旬,有苗格。
臣某言:禹受舜命,徂征有苗,闻益之言,遂拜而班师。
信乎能取善,而不以己智自任矣。
舞干两阶,而有苗遂格,信乎文教之可以服远,至诚之可以感物矣。
后之人君有兴甲兵,危士民,与异类争一旦之命,使生灵肝脑涂地,而欲安民阜俗,不亦远哉!
辞免册命表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二三、《范太史集》卷八
君牙拜命,祗圣训以奉承;
史佚赞辞,在臣工而曷称。
辄殚悃愊,上冒高明。
伏念臣起自诸生,谬尘三事,乏代天之远用,窃浮实之隆荣。
眷求辅政之初,尝有登储之请,因推懋赏,追录微劳。
矧惟告老之人,当避涓辰之礼。
伏望皇帝陛下特回睿听,俯徇私诚,罢法扆之临轩,寝明庭之发册,庶安止足之分,免昭过溢之尤。
程氏世谱后序 北宋 · 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三三、《程典》卷三○
世系之源,其来尚矣。
先王之时,氏族之制,昭穆之等,为之谱牒,以次其世系,故其本支之蕃衍,服属之亲疏,人皆知之,而敦睦之风,家无殊俗矣。
非特如此也,孝子慈孙于是乎观其世德,纂其世志,世济其美,而规掩其恶。
是故《微子之命》以「践修厥猷」为能弘其祖烈,《蔡仲之命》以「率德改行」为能盖其前愆。
于斯时也,所以不匮而永锡尔类者何哉?
维其有之,是以似之也。
周德不振,姓氏不命于上,人自为族。
然而王者之泽未熄,《行苇》之俗犹在,故穆王之于君牙宣王之于召虎平王之于晋文,其命于册书,列于《风》《雅》,以缵戎为美,聿修为孝。
至若《常武》之诗,命皇父以整六师,乃推本其上世曰南仲太祖,盖先王重宗之意于是乎在。
晋之大夫有问其世于鲁,行人曰:「在夏后为御龙,在殷商为豕韦」。
然则春秋之际,犹有未能忘其本者也。
秦汉以来,魏氏用阀阅取士,是时百家谱谍粲然可观。
唐初世系之法尚未变也,许敬宗希艳后之旨,始有勋谍之讥。
陵夷相因,遂成空阙,薄俗浇风,以是为末。
刘子玄作《史通》,世称该博,其以家史名者有四焉,曰《扬雄家谍》,曰《殷敬世传》,曰《孙氏谱记》,曰《陆宗系历》,如此而已矣。
于乎!
士大夫之所以远于野人者,非惟言语之有章,衣服之有常,从容都美,然后以自表也。
盖其本致有大于是者,推吾之良心以亲其亲是也。
夫推其亲亲之心,等而上之,至于尊祖,传曰:「士大夫则知尊祖矣」。
且亲亲尊祖之心,岂徒然哉?
盖将上以等世德之隆替,叙族系之远迩,却视千百年之上,分姓受氏以来,靡不究知,然后于吾之良心有足以自慰者矣。
若夫野人则不然,知祢而已矣。
又其甚者,母怀不父怀,其犹婴犊乎!
由是言之,天下之所以持其身者,莫此为先。
后世之人,曾不知省,忽而无述,虽名德之,袖然为时称仰者,或不暇知也。
是以论其族系,则公叔并列,议其婚媾,则崔卢无辨。
昔者剡子能知其祖,所以取重于圣人,籍谈以不知其先而见诮于当世,盖谓此也。
洪惟我姓,上承黄帝高阳之德,下继火正、司马之功,《郑语》有之,史伯桓公曰:「天之所启,十世不替」。
黎为高辛氏火正,以焞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
昆吾为夏矣,豕韦为商矣。
以此考之,休父作武于周宣肃侯赞画于魏武豫章同德宋高忠壮配享于陈祖,佐命之绩,抑其世烈也夫!
至若诚信侯感驱驰之义,结生死之契,殒首晦明,赵宗以基,虽昊天之所授,践祚而抚运者必将保艾其后,以造无疆之服历,彼屠岸贾何足以替之?
如其隆替匪由人谋,则侯亦何力之有?
然窃比夫断鳌立极而取日于咸池者,岂不懋哉!
宜乎元丰之诏著之典祀,加以显服,宠于幽竁,光施于后人也。
南宗疏远,久不与中州接,洛阳宗国,风马相遥,而黄墩宗人日失其序,谱谍落,曾无以为子孙藉口之实,亦遑议缵戎之事哉!
不敏,盖有志于此,而未之敢为,束楮濡毫,日以望于宗盟,不为不久也。
然且未有为之倡者,岂我前烈遂将陨坠于地与?
何其寂寞而无绍也!
用是不自揆,载其事于心。
比者灵鉴其衷,遗谱荐出,补阙拾遗,證以史传,上系公孙之帝,下迄于昭代,随其所闻,靡迂靡略,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书凡三十卷,作《世谱传序》。
君牙 宋 · 张九成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八、《横浦先生文集》卷一一
余读《舜典》一篇,历试禅位,受终占象,祭告天地,巡守黜陟,尧崩舜格,询岳辟门,明目达聪之事,杂然并举。
其命九官,事亦大矣,不过数十语,辞简意足,穆然浑然,含不尽之意,何其大体也!
降及成王,命君陈尹正东郊耳,而作书一篇;
康王毕公保釐东郊耳,又作书一篇;
穆王君牙,又一篇;
伯囧,又一篇;
王锡晋文侯,又一篇。
呜呼,何其辞烦而意杂也!
曰:虞舜之书,辞不尽而意无尽,命者受命者,皆自得于言意之表,岂待训谕而知哉?
至于后世,意不一而辞无穷,谆谆喋喋,尚恐不吾审也。
虽可以见仁厚之意,亦可以见大道之衰矣。
余读《君牙》篇,见穆王称述先正,尊敬先王,虔虔恳恳,有如将失之之意。
而训饬慰勉,蔼乎有治世之音,严乎有父师之法,表表乎以祖宗为准,而不敢越也。
此夫子所以有取焉,岂偶然哉?
囧命论 宋 · 张九成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八、《横浦先生文集》卷一一
余观《君牙》之篇,穆王自以谓继文、武、之绪,惧其弗称,而托于股肱心膂。
今命伯囧,又言文、武赖小大之臣,侍御仆从皆得其人,故下民祗若,万邦咸休;
而己寔赖前后之人,正其不及,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且曰「后德惟臣,不德惟臣」,亦虚心于治道矣。
然而治功藐然如此,岂君牙伯囧之不足与有为耶?
抑岂穆王有其言而无实耶?
曰:是固然矣。
君牙乃在昭王时区区无补之臣,而伯囧之为太仆,乃见穆王驰骋天下,有车辙马迹,而不能正救者也,是二人不足以有为者也。
穆王其父昭王溺死于汉水,略无恢复之志,而驰骛四方,与两篇之言大不相似,是有其言而无其实者也。
然而余三复两篇,见其慇勤恻怛,有足以感动人者,何也?
曰:德宗何人哉?
陆贽作《奉天诏书》,遂使山东父老为之泣下。
则夫二篇之命,亦必当时仁人君子悯穆王之无志,故修辞立诚,以劝励于臣下。
惟其诚实所寓,所以使人读之,必至于感动也。
辞之不可已也久矣夫!
《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信矣。
或曰:二篇之意,略不及昭王,何也?
曰:此穆王讳父之恶,故代言者亦不敢彊之也。
曰:安知非出于穆王之自为耶?
曰:使出于穆王,其慇勤恻怛如此,必当大有为于天下。
盖有是言者,必有其诚,有其诚者,必有其志。
穆王无志如此,以五十之年乃即尊位,而乃不以父耻为念,区区如儿辈,务夸马力,奔走四方,此不才之主也,安得有此至诚之言?
故余断以谓非出于穆王,而出于大臣之贤者也。
学者试考之。
吕刑论 宋 · 张九成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八、《横浦先生文集》卷一一
穆王五十即位,今此书言「享国百年」,是即位又五十年矣。
当耄乱之时,乃能大度时宜,命吕侯司寇,而训吕侯以夏时赎刑之法,以轻刑辟为事。
且其书以刑为至重,上以为法,苗民为戒。
主在吕侯,乃遍饬四方司政典狱,又饬同姓诸侯,又饬有邦有土,又饬官伯族姓,而终饬戒嗣孙焉。
其言互相发明,皆典狱者所当留意也。
赎刑之法,乃详载于有邦有土之下,则知在朝廷所当遵守也,非互相发明乎?
穆王,非周之令主也,周道之衰,穆王实为有罪。
且以昭王之死不明,而略无痛悼之意,乃甘心于驰骋之事,而《君牙》、《伯囧》、《吕刑》,圣人取以为书而不废,何也?
曰:训辞深厚,意旨恳切,穆乎有三代之风,渊乎有赓载之作,非有文、武遗绪,能至是乎?
此夫子所以玩绎而不忍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