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风俗通义佚文卷三 其十六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八
济北李登从事史,病,得假归家,延期。
后被召,自嫌不甚羸瘦,谓双生弟宁曰:「我兄弟相似,人不能别,汝差类病者,代我至府」。
宁曰:「府君太严,得毋不可」?
曰:「我新吏耳,无能识者。
我自行见主,必死」。
宁诣府,主不辨。
后为人所言,事发觉,遂杀(《御览》六百三十四)
求撰集古今文字表 北魏 · 江式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五
臣闻庖羲氏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龟策彰其彩。
古史仓颉览二象之爻,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结绳,用书契以维事。
宣之王庭,则百工以叙,载之方册,则万品以明。
迄于三代,厥体颇异,虽依类取制,未能悉殊仓氏矣。
故《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盖是史颉之遗法也。
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同或异,时人即谓之籀书。
孔子定《六经》,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
其后七国殊轨,文字乖别,暨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蠲罢不合秦文者。
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于是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官狱繁多,以趣约易,始用隶书,古文由此息矣。
隶书者,始皇使下杜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
徒隶,即谓之隶书
故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尉律学,复教以籀书,又习八体,试之课最,以为尚书史
吏民上书,省字不正,辄举劾焉。
又有草书,莫知谁始,考其书形,虽无厥谊,亦是一时之变通也。
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独张敝从之受。
凉州刺史杜邺、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时,徵礼等百馀人说文字于未央宫中,以礼为小学元士。
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
及亡新居摄,自以应运制作,使大司空甄丰校文字之部,颇改定古文。
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中书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
三曰篆书,云小篆也;
四曰佐书,秦隶书也;
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
六曰鸟虫,所以幡信也。
中书者,鲁恭王孔子宅而得《礼》、《尚书》、《春秋》、《论语》、《孝经》也。
北平侯张仓献《春秋左氏传》,书体与孔氏相类,即前代之古文矣。
后汉郎中扶风曹喜号曰工篆,小异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后学皆其法也。
又诏侍中贾逵修理旧文。
殊艺异术,王教一端,苟有可以加于国者,靡不悉集。
汝南许慎古文学之师也。
嗟时人之好奇,叹儒俗之穿凿,惋文毁于誉,痛字败于訾,更诡任情,变乱于世,故撰《说文解字》十五篇,首一终亥,各有部属,包括六艺群书之诂,评释百氏诸子之训,天地、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珍异、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可谓类聚群分,杂而不越,文质彬彬,最可得而论也。
左中郎将陈留蔡邕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诏于太学立石碑,刊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书也。
后开鸿都,书画奇能,莫不云集,于时诸方献篆,无出者。
魏初博士清河张揖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究诸《埤》、《广》,缀拾遗漏,增长事类,抑亦于文为益者。
然其《字诂》,方之许慎篇,古今体用,或得或失矣。
陈留邯郸淳亦与同时,博古开艺,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闲理,有名于,以书教诸皇子
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
校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
又有京兆韦诞河东卫觊二家,并号能篆。
当时台观榜题、宝器之铭,悉是书,咸传之子孙,世称其妙。
晋世义阳王典祠令任城吕忱表上《字林》六卷,寻其况趣,附托许慎《说文》,而案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隶,不差篆意也。
忱弟静别放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而文字与兄便是鲁、卫,音读楚、夏,时有不同。
皇魏承百王之季,绍五运之绪,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
俗学鄙习,复加虚巧,谈辩之士,又以意说,炫惑于时,难以厘改。
故传曰:以众非,非行正。
信哉得之于斯情矣。
乃曰追来为归,巧言为辩,小儿为《需儿》,神虫为蚕,如斯甚众,皆不合孔氏古书、史籀大篆、许氏《说文》、《石经》三字也。
凡所关古,莫不惆怅焉。
嗟夫!
文字者,六艺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垂今,今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又曰:「述而不作」。
《书》曰:「子欲观古人之象」。
皆言遵修旧史,而不敢穿凿也。
臣六世祖琼,家世陈留,往晋之初,与从父兄应元俱受学于卫觊,古篆之法,《仓》、《雅》、《方言》、《说文》之谊,当时并收善誉。
而祖官至太子洗马,出为冯翊郡,值洛阳之乱,避地河西,数世传习,斯业所以不坠也。
世祖太延中,皇威西被,牧犍内附,臣亡祖文威杖策归国,奉献五世传掌之书,古篆八体之法,时蒙褒录,叙列于儒林,官班文省,家号世业。
暨臣闇短,识学庸薄,渐渍家风,有忝无显。
但逢时来,恩出愿外,每承泽云津,厕沾漏润,驱驰文阁,参预史官,题篆宫禁,猥同上哲。
既竭愚短,欲罢不能。
是以敢藉六世之资,奉遵祖考之训,窃慕古人之轨,企践儒门之辙,辄求撰集古来文字,以许慎《说文》为主,爰采孔氏《尚书》、《五经》音注、《篇》、《尔雅》、《三仓》、《凡将》、《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三字石经》、《字林》、《韵集》,诸赋文字有六书之谊者,皆以次类编联,文无复重,纠为一部。
其古籀、奇惑、俗隶诸体,咸使班于篆下,各有区别。
诂训假借之谊,佥随文而解,音读楚、夏之声,并逐字而注。
其所不知者,则阙如也。
脱蒙遂许,冀省百氏之观,而同文字之域,典书秘书
所须之书,乞垂敕给;
学士五人,尝习文字者,助臣披览;
书生五人,专令抄写。
侍中、黄门国子祭酒一月一监,证议疑隐,庶无纰缪。
所撰名目,伏听明旨(《魏书·江式传》,又见《北史》三十四。)
韵纂序 隋 · 潘徽
 出处:全隋文卷十四
文字之来尚矣。
初则羲皇出震,观象纬以法天,次则史颉佐轩,察蹄迹而取地。
于是八卦爰始,爻文斯作,绳用既息,坟籍生焉。
生如龙策授河,龟威出洛,绿绨白检,述勋、华之运,金绳玉字,表殷、夏之符,衔甲示于姬坛,吐卷徵于孔室,莫不理包远迩,迹会幽明,仰协神功,俯照人事。
其制作也如彼,其祥瑞也如此,故能宣流万代,正名百物,为生民之耳目,作后王之模范,颂美形容,垂芬篆素。
暨大隋之受命也,追踪三、五,并曜参辰,外振武功,内修文德。
飞英声而勒嵩、岱,彰太定而铭钟鼎,春干秋羽,盛礼乐于胶庠,省俗观风,采歌谣于唐、卫。
秦王殿下,降灵霄极,禀秀天机,质润圭璋,文兼黼黻。
楚诗早习,颇属怀于言志,沛《易》先通,每留神于索隐。
尊儒好古,三雍之对已遒,博物多能,百家之工弥洽。
遨游必名教,渔猎唯图史。
加以降情引汲,择善刍微,筑馆招贤,攀枝伫异。
连城于井里,贲束帛于丘园,薄枝无遗,片言便赏。
所以人加脂粉,物竞琢磨,俱报梁,各施鸣吠。
于时岁次鹑火,月躔夷则,骖驾务隙,灵光意静。
前临竹沼,却倚桂岩,泉石莹仁智之心,烟霞发文彩之致,宾僚雾集,教义风靡。
乃讨论群艺,商略众书,以为小学之家,尤多舛杂,虽复周礼、汉律,务在贯通,而巧说邪辞,递生同异。
且文讹篆隶,音谬楚、夏,《三苍》《急就》之流,微存章句,《说文》《字林》之属,唯别体形。
至于寻声推韵,良为疑混,酌古会今,未臻功要。
末有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伤浅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
遂躬纡睿旨,摽摘是非,撮举宏纲,裁断篇部。
总会旧辙,创立新意,声别相从,即随注释
详之诂训,证以经史,备包《骚》《雅》,博牵子集,汗简云毕,题为《韵纂》,凡三十卷,勒成一家。
方可藏彼名山,副诸石室,见群玉之为浅,鄙悬金之不定。
爰命末学,制其都序。
徽业术已寡,思理弥殚,心若死灰,文惭生气。
徒以犬马识养,飞走怀仁,敢执颠沛之辞,遂操狂简之笔。
齐、鲁富经学,楚、郑多良士,西河之彦,幸不诮于索居,东里之才,请能加以润色(《隋书·潘徽传》,秦孝王俊遣撰集字书,名为《韵纂》,为序。)
江东旧游四十韵寄宣武李尚书 唐 · 张祜
五言排律 出处:全唐诗补逸
忆作江东客,猖狂事颇曾。
海隅思变化,云路折飞腾。
小子今何述,高贤昔谬称。
瘦体休问马,病爪莫论鹰。
海棹扁舟泛,江开一槛凭。
岸环青莽苍,峰峭碧崚嶒。
水国程无尽,烟郊思不胜。
金丝援嫩,玉片犯残冰。
夜泊闻操楫,朝行看下罾。
沙明春雨霁,野白暮云蒸。
蒲晚帆山叶,花开镜水菱。
乱芳丛沼沚,馀溜泄沟塍。
鹫岭因支访,龙门李登
黄莺春恼客,白鹤夜依僧。
粗得狂歌趣,深疑笑病症。
地穷屯健马,天尽抑飞鹏。
彩分城堞,松香在阁层。
酒徒穷不破,诗债老相仍。
伯玉将近,宣尼《易》未弘。
岁储虽自乏,社肉必均秤。
造化三光借,乾坤一块凝。
才当论曲直,命可系衰兴。
凤鸟非无叹,骅骝靡不乘。
豹文须蔚蔚,羊目漫睖睖。
范蠡金铸吴王昔土崩。
雄图翻自失,高躅鲜相承。
禹庙思陈藻,秦山忆杖
几时心豁豁,长日醉瞢瞢。
水室穷深讨,云门极峻登。
北归天尚远,东望海方澄。
鹤跂虚为羡,人言敢不应。
旅游星正孛,愁望月初絙。
讵欲由斜径,聊思枕曲肱
兴扪头上虱,閒视笔锋蝇。
鸟岸劳方寸,鱼瓶惜一升。
诗秋情未剧,别夜思偏增。
白首身从贱,青云气可凌。
当知在尘土,言直更兢兢。
沈正言南郑县李登赵县守节永乐县等制 晚唐 · 李溪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三
敕。宣尼荐弟子之能。
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朕惩兵革之后。念疲瘵之人。
富而教之。令长为急。
具官沈正言等。或纳图籍于书府。
或称劳绩于本官。皆不因依。
明自论列。执政详验。
功状昭然。皆可谓果矣。
夫南郑亚赤。永乐次畿。
及晋之赵城。皆名邑也。
俾尔各为之宰。冀乎有成。
呜呼。无或果于自谋。
而殆于从政。可依前件。
集韵韵例 北宋 · 丁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五
昔唐虞君臣,赓载作歌;
商周之代,《颂》、《雅》参列。
则声韵经见,此焉为始。
后世属文之士,比音择字,类别部居,乃有四声。
若周研、李登吕静、沈约之流,皆有编著,近世小学寖废,六书亡缺,临文用字,不给所求。
隋陆法言唐李舟孙愐各加裒撰,以裨其阙。
先帝时,令陈彭年丘雍法言旧说为刊益。
景祐四年太常博士直史馆宋祁太常丞直史馆郑戬建言:「彭年所定,多用旧文,繁略失当」。
因诏国子监直讲贾昌朝王洙,同加修定;
刑部郎中知制诰丁度礼部员外郎知制诰李淑为之典领。
今所撰集,务从该广,经史诸子及小学书更相参定。
凡字训悉本许慎《说文》。
所不载,则引它书为解。
凡古文,见经史诸书可辨识者取之,不然则否。
凡经典字有数读,先儒传授,各欲名家,今并论著,以稡群说。
凡通用韵中同音再出者,既为冗长,止见一音。
凡经史用字,类多假借,今字各著义,则假借难同,故但言「通作某」。
凡旧韵字有别体,悉入子注,使奇文异画,湮晦难寻;
今先摽本字,馀皆并出,启卷求义,烂然易晓。
凡字有形义并同,转写或异,如坪𡊞、叴㕤、心忄、水氵之类,今但注曰「或书作某字」。
一字之左,旧注兼载它切,既不该尽,徒酿细文,况字各有训,不烦悉箸,凡姓望之出,旧皆广陈名系,既乖字训,复类谱牒;
今之所书,但曰「某姓」,惟不显者则略著其人。
凡字有成文,相因不释者,今但曰「阙」,以示传疑。
凡流俗用字,附意生文,既无可取,徒乱真伪,今于正文之左直释曰:「俗作某,非是」。
凡字之翻切,旧以武代某、以亡代茫,谓之类隔,今皆用本字。
述夫宫羽清重,篆籀后先,总括包并,种别汇联,列十二凡,著于篇端云。
字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新增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一字。),分十卷。
按:《集韵》卷首,述古堂影宋抄本。
与严守郑寺丞 其二 南宋 · 陈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一三、《北溪大全集》卷二四
日外拜违,过蒙颁赆,至水次,继辱诲翰拳拳,眷顾不已之诚,何感如之!
十一日,经过寿昌航头,郑生闻者已伺候于道左。
扣其所学来历,平日惟在婺女吕氏家塾,从王深源为学,却好观周、程、朱、吕之书,不曾交惹象山,但于书词不识郡中诸人学问之是非,而偶及之尔。
及得某书,大有警省,特为留一日半并两夜,与之款洽。
曾用工夫,颇有扣击。
年方二十六,趋向甚正。
且言诸人之病,谓其平时以道自尊,无一人看得破,被长者说破情状,不直一钱,声价顿减,所以魂消魄沮,不复来相亲。
斯言亦不易见得到此也。
大抵此一种学问,不止是窃禅家一二,乃全用禅家意旨,与殊宗。
为历代宗崇已极,立之庙学已定,不可贬剥,遂托其言以文。
盖其学欲以儒名家,其实乃牵圣言以就释意,实为释家者流,于儒家事业,初无丝发之补。
虽或做入细工夫,与儒家内省处相近,而亦大故疏阔简率,于儒家渊源趣味,实迥然不同。
特不过只是山林一苦行僧道辈气相,所谓圣门切己、存养、省察精微严密之旨,彼乌足以知之?
而况含糊不明理之蔽,其流弊必至于错认人欲作天理。
如亟战杀母以为忠,忘君事雠以为义,导学者于纲沦法斁之域而不自知,乃嚣然欲以是而争衡千载不传之绪,亦可谓无知之甚!
奈近日两浙间此学颇旺,缘有贵显者倡之,后进见不破,乐于径捷,随而风靡。
识者盖深忧焉。
兹者幸获凭藉威尊,发扬德音,极为之剖析,是是非非,界分已瞭然明白。
虽彼数辈陷溺之深,已不可转移,而在学大小诸生,及邦人在外之有志者,颇多有感动警发,已识邪正二路之由分,而知圣贤实学,不迷其所向,有以正人心,辟邪说,距诐行。
于其间又接得四人,若张应霆、朱右、李登郑闻者,专心笃志,为理义之归。
而四人之中,郑与张又已识路脉不差,有可造道成德之望。
且因以种圣学于一方,尤非细事。
是虽区区劳费唇吻之剧,而不自以为悔也。
切韵指掌图后序嘉泰三年六月 南宋 · 董南一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七三
音韵之学尚矣!
敷求古昔,若武元之之《韵铨》,颜真卿之《韵海》,夏侯咏、阳休之之《韵略》,陆慈李舟之《切韵》,以至周研、李登吕静沈约陆法言颜之推等数十家相继裒类,国朝陈彭年丘雍复刊益之。
景祐中,诏丁公度、李公淑典领撰集,而宋公祁、贾公昌朝、王公洙咸以一时英彦为之属。
近世吴棫《韵补》、程迥《韵式》又能发明古人用韵之变,音韵之书亦备矣。
然以要御详,以一统万,谱分昈别,旁通曲畅,未有若《切韵指掌图》之精密者。
图盖先正温国司马文正公所述也。
以三十六字母总三百八十四声,列为二十图,辨闿阖以分轻重,审清浊以订虚实,极五音六律之变,分四声八转之异。
递用则名音和(徒红切同。),傍求则名类隔(补微切非。)
同归一母则为双声(和会切会。),同出一韵则为叠韵(商量切商。)
同韵而分两切者谓之凭切(乘人切神,丞真切辰。),同音而分两韵者谓之凭韵(巨宜切,其;巨圻切,祈。)
无字则点窠以足之,谓之寄声;
韵阙则引邻以寓之,谓之寄韵。
案图以索二百六韵之字,虽有音无字者犹且声随口出,而况有音有字者乎!
经典载籍具有音训,学者咸遵用之。
然五方之人,语音不类,故调切归韵,舛常什二三,曩以为病。
暨得此编,瞭然在目,顿无「读书难字过」之累,亦一快也。
公尝被命修纂《类篇》,古文奇字,蒐猎该尽,而留心音韵,尤有若斯图者。
道德名望,一世儒宗,顾于小学惓惓焉,岂一物不知,君子所耻耶?
前辈云:「自从孟子知言后,惟有扬雄识字多」。
公固雅好者,《潜虚》之作,实拟《太玄》。
号识奇字,而不能为字著书,或者公以是成之志欤?
虽然,草《太玄》、识奇字,所有者,公优为之;
事业著三朝,制作宪万世,公所有者,政恐未能窥其涘耳。
走于是书,有以识公致广大、尽精微之学,因刻诸梓,与众共之。
时嘉泰癸亥六月既望,番昜董南一书。
按:《切韵指掌图》卷末,四部丛刊续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