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迓邓佥事文原启 宋 · 江恺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六一、《新安文献志》卷四三
言念月令云夏,录断簿囚;刑官为秋,潜消酷暑。恭闻叱驭,敬迓鸣驺。伏惟绣使相公先生产自蜀珍,传于曼系。高才硕学,昭代宗师。欲广厦屋而寒士大庇以欢颜,儒台出典;说古战场而日色不迷于过眼,文阵纵观。矧思河洛之水功,圣朝新崇于庙貌;而续岣嵝之碑字,明公独被于纶言。上已识为行之秘书,人亦望其坐而论道。必居清切,不负文章。是何露冕以行春,尚未结絇而侍禁。为骞有节操忠信而称长者,亦彪为聪明康强以号老成。夙有家声,久孚邦宪。故举平反之责,爰属慈惠之师。已见澄清,晏若全闽之峤;又烦诹度,来此大江之东。绰著外庸,趣归中直。某在士林久叨于宏庇,瞻使节冀睹于末光。惟往秋闻分篆以出司,已计日候扬旌之入境。固知望白玉署而少却,是必为朱徽公而一来。无何问俗,遽辍于轩车;乃讯校文,有资于衡鉴。未见善人,得见君子,尚切私心;惟可大受,不可小知,斯为慰望。秖饮吴郡水,恨挽邓公之不来;幸种玄都花,还在刘郎之去后。神灵诃殿,南斗亦避文星;岭峤炎蒸,西山致有爽气。欢传骑竹,亟起扶藜。集衿佩以群趋,撤襜帷而快睹。修辞以贽,事小夫竿牍之为恭;仰首以瞻,见大巫神气而已索。人为嗤点,鬼更揶揄。梦笔江淹,顿焉才思尽矣;笑人邓禹,为尔声气寂然。惟是强颜,倘蒙流盼。其诸悃愊,罔究敷陈。
咏春堂记 南宋 · 包恢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三三、《敝帚稿略》卷四
余友吴节父有堂名咏春,昔蒙斋袁公尝为书其名。既久而欲予发明其实,予辞不获,乃复之曰:孰为春乎?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春也;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春也;乾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地载神气,神气风霆,庶物露生,春也。然则春果无与于我乎?物孰发之?吾道之大也。物孰鼓之?吾仁之显也。乾之所统,即吾元善之长也;地之所载,即吾浩气之塞也。故天地之德、万物之备,罔不在我。为物不贰,生物不测,春也,岂有外哉!今而欲咏此春也,将何如而咏之?春气自动,春声自鸣,乃春自咏耳,非有咏之者。大而雷风之千响万应,细而禽鸟之千咏万态,众而人声之千唱万和,皆咏春也,皆春自咏也。患人不能自听自闻耳,安得吾非吾而为春,春非春而为吾者与之语此哉!余昨假守天台,有请予讲暮春与点之义者,予尝为之说曰:当春之时,大钧坱圠之无垠,二气磨荡之无方,雷出地奋,和乐悦豫之已深;乾端坤倪,轩豁呈露之已极。元元一意,敷畅周流;生生万类,发越充盎。飞潜动植,曲成不遗;洪纤高下,旁通罔间。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于斯时也,春为点乎,点为春乎?春非春而为点矣,点非点而为春矣,混混乎见其为一而不见其为二矣。自点之为春也,则宇宙在手,万化生身,制命在内,天下无对。过化存神而上下同流,飞鸢跃鱼而上下著察,天下尽归此仁,四海放之而准。点也何莫非春,春也何莫非点?是不必曰吾与造物者游,而吾实造物者矣。至此则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乐斯歌,歌斯咏,载无声而无处非声,听不闻而无往不闻。宇宙之间,盈溢流动,无一不自足而泰然无他求,无一非固然而安然无妄作,浩然至乐而不骄,坦然无忧而不吝。荡荡乎,孰有一事一物之足以累我?休休乎,孰有一丝一发之足以间我哉?以吾之为春而春之自咏其乐,不可以有加矣。此岂常人之情,计鸡虫之得失,较蛮触之胜负者所能知其髣髴哉!咏春主人旧常志乎此,且常听吾克翁之教而有省焉。今如果不忘其初也,余斯语也,愿请事焉,在真实自反自求而已。
赠仰巅峰先元二字说 南宋 · 姚勉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三八、《雪坡舍人集》卷四○
仰巅峰设阅人肆于三元楼前。先唱第数日,予与一二友步月因过之,戏书一元字,俾解析。巅峰曰:「元字添两笔则先字,必在人先」。又曰:「兀然而居第一甲」。一笑各散去。未几,予忝第一人赐第,巅峰揖于马前,谓其言验。明日来期会所,求予诗之。予谓巅峰虽未常明许其为第一人也,然纷纷往来中已能知其为第一甲,亦难矣。况谓之必在人先,其亦第一人之类欤?方未唱第时,欲为状元者何限,巅峰亦难于许。若予则不必作状元者,偶然得之,故巅峰亦偶然而中之欤!冗不暇诗,聊申元与先二字之义,作数语以赠。
退之有言,责在人先。刚不为首,其斯曰乾。元善之义,大可统天。吾其求仁,庶几颜渊。曾何足称,举首褎然。子会此理,立峰之巅。苟拂厥经,其颐则颠。书此赠之,某亦勉旃。
试策(问《易》《春秋》之元及时政六事。) 南宋 · 何梦桂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九五、《南宋文范》卷三九、光绪《淳安县志》卷一二
《易》六十有四卦而始于《乾》,《乾》之四德而始于元;《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而始于君之始年,纪年之首则又始于元。元者,其天地方开之运,帝王出治之端,最不可不谨者也。夫子彖《易》既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仲舒说《春秋》亦曰「《春秋》谓一为元,所以视大始也」。大哉,始之为义乎!此《易》与《春秋》所以首之以元之一字乎。恭惟皇上嗣登大宝,丕缵皇图,以不世出之资,当大有为之会,涣号改元,嘉与天下更始。猗欤休哉!此正君子得舆、小人剥庐之时也,此正中国太阳、四夷爝火之日也。执事先生发策礼闱,首以《易》、《春秋》之元为问,且有感乎咸平、淳熙改元之盛,而拳拳于方今之新政,大哉问也!鲰生拭目明盛,方当颂元之时,其敢无说以对?窃谓帝王出而体大《易》之资始,故能运初心之元;帝王出而法《春秋》之正始,故能新初政之元。一元之气,浑沦磅礴,充塞宇宙,在四端为仁,在四时为春,运之于心则为大善,发之于政则为大始,历数于此焉起,政事于此焉出。阴阳有消长,而崇阳抑阴当于此而始分;王伯有纯驳,而贵王贱霸当于此而始决。《易》于此而严其始,则小人不得以比君子;《春秋》于此而正其始,则夷狄不得以干中国。为人君者,惟谨诸此而已。愚尝歛衽肃容,拜观国史,窃窥章圣之咸平、寿皇之淳熙,其改元也,固无一事之不谨,而于君子小人之几为尤谨;固无一事之不严,而于中国、夷狄之辨为尤严。选明经而置之讲席,召旧臣而处以平章,自是班行无少年轻薄之人;阅军士而饬边屯,重兵谋以图狄虏,自是朝廷宽西顾之忧。兹非咸平改元之始乎?揭公道于政府而辅臣重,修成法于吏部而真才出,自是无奸邪冒滥之弊;分两淮地而边境严,阅诸路兵而军器振,自是无诸夷乘间之虞。兹非淳熙改元之始乎?皇上遹绳祖武,率由旧章,今日之咸淳,即前日之咸平、淳熙也。鲰生忧治危明,以为最可喜者固今日也,最可虑者亦今日也。天地间有一即有二,有阳即有阴,是以君子与小人常相胜负,中国与夷狄常相盛衰。今也鱼水一堂,云龙千载,正人固翕聚矣,然同人于野,岂无伏戎于莽阴伺其傍者乎?泰山四维,盘石九鼎,国势固尊安矣,然诸侯朝王,岂无裔夷谋夏窃窥于外者乎?盖初心者万事之纲领,初政者四方之观瞻,如机之始发而中否决焉,如枢之始运而阖辟分焉。此正伊尹告太甲以「罔不在初」之日,此正召公告成王以「王乃初服」之年,此正申公劝武帝以「力行何如」之时也。而况方今之政事,始于元而未极于亨,犹有如执事所云者。人心当平也,必于四方徯望之始,使之有欢愉而无戚嗟可也;政令当孚也,必于象魏布政之始,使之有信从而无惶惑可也;物情当比也,必于懋迁有无之始,使之为称物平施之方,而无什百倍蓰之算可也。量地取民,赋敛当始均一也,非有轻重适中之制可乎?利权经国,钱帛当始流通也,非有子母相权之术可乎?公私积蓄,财用当始充足也,非有周府泉流之蓄、汉都贯朽之实可乎?皇上嘉慕乎咸平、淳熙之盛,以二祖之初心,行二祖之初政,世道不患其不咸平、淳熙矣。然而欲法二祖,当法圣经。夫元者固《易》之始,至于阴阳柔顺、消息变化之理,实详于六十四卦之中。凡阳而刚者内之,阴而柔者外之。圣人于《泰》之初九既曰「拔茅征吉」,于《否》之初六又曰「拔茅征亨」,盖亦虑小人之盛而谨于其初也。元者固《春秋》之始,至于王伯夷夏、正邪义利之交,实著于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凡内而中国者进之,外而夷狄者退之。圣人于隐之二年始书戎,于庄之十年始书荆,戎以好举,荆以州言,皆不与夷狄之进,而严于其初也。由是观之,天下最不容于不谨者,人君之初政初心也。自初心而谨之,则事事皆善,此《易》所谓「元善之长」;自初政而谨之,则事事皆正,此《春秋》之所以正次王也。虽然,元者所以始万物也,亦所以终万物也。元亨利贞之通复,此元无一息之不存;元会运世之推移,此元无一日而不在。盖运行不息之谓元,变化不穷之谓元。所贵乎体元之君者,以其终始惟一也。辟门明目,厚德允元,此舜之谨于元日者然也,而舜则终始一几康。新民宅邑,位在德元,此周王之谨于初服者然也,而成王则终始一缉熙。「万事堕哉」,常警戒于「庶事康哉」之后;「无疆惟恤」,亦申饬于「无疆惟休」之馀。此有虞所以常保其雍熙,成周所以常保其泰和也。《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书》曰:「罔不能厥初,惟其终」。此皆当今之龟鉴也。愚既以《易》、《春秋》之谨其始者为今日献,敢以《诗》、《书》之谨其终者为今日勉,惟执事以复于上。谨对。
送邓善之 宋末元初 · 牟巘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尺一俄闻有急徵,风云奋迅在南溟。
正如蜀客怀铅笔,未羡鸿都写石经。
此事惟须一艮卦,今朝顿见两文星。
帻沟娄畔藏(周本作传)书去,人在金坡白玉扃。
送吕锡入闽省觐 宋末元初 · 牟巘
押词韵第三部
吾友邓善之,从游多佳士。
其间最妙龄,英英有吕子。
虚中风寒处,子独钟秀美。
忆昨初过我,丰度如冰峙。
不肯逐利名,惟耽玩文史。
闭门肆探讨,往往穷日晷。
刻意逗幽深,飞辨摘讹记。
我欲浚其源,融液会众理。
何事遽索去,明发事行李。
八咏须恣游,三山亦甚邃。
人生著䌽衣,侍官真乐只。
行当拜家庆,亲颜为渠喜。
非复旧阿蒙,有子能如此。
便可置膝下,家室勿轻视。
挂蓑集序 宋末元初 · 牟巘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二八、《陵阳先生集》卷一三
久不见俞好问,忽自馀杭携王居正《挂蓑集》过我蓬庐。试阅之,亹亹乎何其辞之赡也!意者取之胸中,施之笔下,如出自然,无一毫艰涩寒俭态,而其间多有佳处。如《西园二十六咏》,好事而又有济胜之具,宜其能自乐其乐。遇好泉石则吟,好风月则吟,好朋友则吟。李观复、邓善之、仇仁近,皆有往还言句,而山村尤密熟。予甚隽永山村诗。居正欲挂渔蓑于其诗境,大是奇事,虚谷老子遂以「王蓑衣」称之,可知其人矣。「江上晚来堪尽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故自佳也,不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犯手脚,自然图画。炎天畏暑,火云如山,辄以此书《挂蓑集》,如何如何?
跋吕自牧词卷 宋末元初 · 牟巘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一、《陵阳先生集》卷一七
云中吕晋卿,以其乃祖自牧公乐府词卷见示。或豪宕,或悽惋,或容与,固能者也。但其压卷一首,有不忍观。「伐国不问仁人,朝歌墨子回车全」,忍之哉!亟卷还之。晋卿年虽少,好学善问,用意不苟。尝从予友邓善之游,其进未有艾。愿益以学自勉,不必作晏叔原、康伯可辈人可也。毋以吾言为过。
学古斋箴 宋末元初 · 牟巘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五、《陵阳先生集》卷七
吾婿张仲实,好学者也。尝即其家,教授生徒,著籍颇众。束修以养,意甚乐,而尤与吾乡邓善之相友善。其之江阴也,善之实继为之。今所谓「学古斋」者,盖是其处。善之比有远役,此斋复归张氏。程则去,苏实来,德孺子箴未始不同也,事弥似。其年仲实方念自弛,使亟溉扫,老屋数椽,环以华竹,日挟二子,开卷其间,咿唔声彻户外,锵如鸾鹄。学子欣然,乃皆来集如其初。讲肄之暇,俯仰千载,啸歌一室,自乐其乐。书来,颇有骄妇翁意。予欲扁舟自致,以同其乐,而未能也。夫世有古今,学无古今,一人己之分,霄壤悬绝,此乃圣师吃紧为人语。然施之敩学之室,则几若教人者之为为人,而为己者之私为己,予疑焉。仲实曰:「今将使教者以为己之心为人,学者以为人之心为己,若何」?余曰:「然。何教非学?何今非古」?则为之箴曰:
今人与居,戢戢同宇。古往之宙,庶越而语。匪好曷求,匪执曷御?是以君子,惟古是慕。学古之斋,不过环堵。我友寓之,子去我处。窗明几净,研席有所。爰命二子,密侍巾屦。亦有来学,五合六聚。鱼雅童贯,其进以序。执业呻毕,岂不夙莫。其教伊何,吾行必与。非以为己,成人之故。虽我有馀,不尔闭拒。大匠自治,为世规矩。其学伊何,反躬内顾。非以为人,成己是务。自足于己,不外驰骛。舍己而耘,何有黍稌?惟学惟教,惟忠惟恕。古人皆然,今人则否。绝今不为,是谓学古。咨尔学者,目击心悟。亦惟敬哉,我仲实甫。
龙源禅师塔铭 宋末元初 · 牟巘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六、《陵阳先生集》卷二四、《龙源介清和尚语录》附录
道场山龙源禅师既寂之五年,为乙巳七月。其记室怀珠裒次遗事,偕其徒希渭来,求铭心源之塔。予尚记岁甲午,访师云峰,留三日,穷极幽讨,意甚乐。又七年,与今翰林修撰邓善之再至焉。师喜见颜间,舍予高阁,煮茗话旧,夜无倦色。明日下山,握手若不能释,不料遂为死别也。留耕先生王公伯文,先朝名执政,与先存斋忠义相期,议论同,肝胆同,而予亦复交其子若侄。师盖公之族也,故惓惓于予者如此,铭可辞乎?师讳介清,龙源号也,世福州长溪。祖讳一夔,古田县尉。父良辅,知黄岩县。母蔡氏,素好善,尝梦神人介而进一子,曰:「是善知识,当生尔家」。果娠而生。师幼不茹荤,年七岁,喜看佛书,长益通悟,泛览经史百氏。父知其不凡,俾出家于郡之雪峰。居半载,行脚出飞鸢岭,抵义兴法藏,得度于一峰齐禅师。年十五,薙发受具戒,遂遍参诸方。是时静慈石帆衍、灵隐退耕宁、径山虚堂愚,皆明师宿德,争欲致之。师颀然山立,举动雍容,言旨閒雅,志不苟从。适游吴兴道场,东叟颖以为典宾。继东叟者无等融,即请师为内记,力辞。绝江过育王,谒寂窗照禅师。入室有契,以为侍香,次掌藏钥。寂窗自枯禅,枯禅自密庵,得其传受,皆南闽伟人。师世出四明寿国,迁开寿。有史督相之子州尹,见师行解相应,舍开寿行府与师营菟裘,曰四明兰若,为终隐计。未几,道场虚席,两浙诸山举师锡来此山。盖唐刹,自熙宁间,大苏公游道场诸诗一出,名愈重,五山由此,其选不轻畀也。丙子,劫火洞然,化为瓦砾。迨乙酉,凡十年,旧观未还。师既至,慨然以起废自任。首建大佛宝殿,金碧辉煌,像设华好。次建观音藏殿,摹大藏经五千四十八卷,及旃檀林列。翠阁、蒙堂、法堂、僧堂等之。钟鼓法器,由中徂外,焕然一新。四方衲子闻师之风,挑囊负钵,袂属肩摩,云归霞集。于是声达帝庭,钦奉纶言,赐金襕袈裟,敬受法旨,加号「佛海性空」,庶少答其道心。精勤之所成也。辛丑六月三日,忽示微疾,索浴净发,书偈曰:「佛坐有书劫,我坐十七年。说甚生死义,古今无后先」。翛然而逝。时当庚伏,停龛七日,神色不变,阇维后顶骨牙齿数珠不坏者三。寿六十三,腊四十八。度弟子一百五十馀人,今住崇恩士洵为之上首。寺初无三塔,师以为慊,间语其徒士芝等图之。乃捐己财,买朱氏山,于寺之东创建三塔,且力请为师寿塔于其旁。庵庐既成,师扁之曰「心源」。芝等又集衣资,买田以供香灯之费。俾行者职洒扫,满三岁则推其名次之居首者度以为僧,而礼当代住持以改名,改名已,复礼塔为师。其规约如此,至是遂瘗焉。世率谓种种佛事,皆有为法,此未足论龙源。然龙源建立,亦因其时之所可为,而尽其力之所当为,非为己而为也,故终岁有为而未始有为。如必为此而为法,一切诿之不为,则澄观师之僧伽塔,昌黎公何以称其「公才吏用之过人」,而以其灵骨以老,而为之叹惜耶?师之愿力亦宏矣。铭曰:
留耕之裔,密庵之传,燕坐云峰,十有七年。应缘而出,缘尽而逝,居然一旦,冰解蝉蜕。吾性本空,无亡与存,是为佛海,龙源之源。酌之不竭,无古与今,是为龙源,方寸之心。乃营三塔,而四其三,是为真宅,心源之庵。各自道场,无乎不在,处处光满,亦无杂坏。维尔子孙,视我刻辞,如未见师,自源求之。
次韵邓善之论诗(文原) 宋末元初 · 方回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未极皮毛落,端难颊舌传。
夔音谐柷敔,岐脉按钩弦。
举目常如见,关心或不眠。
江湖无正色,龋齿亦嫣然。
次韵邓善之书怀七首(文原) 其一 宋末元初 · 方回
五言律诗 押微韵
二十八回见,天门阖左扉。
不嫌笔端退,但骇镜中非。
自爱希声瑟,谁知尚絅衣。
人生年七十,肯复壮心飞。
次韵邓善之书怀七首(文原) 其二 宋末元初 · 方回
五言律诗 押虞韵
老怀饶感慨,无一可欢娱。
久矣还初服,胡然落半途。
流年苏武雁,往事左慈鲈。
莫笑腰围减,还堪作酒壶。
次韵邓善之书怀七首(文原) 其三 宋末元初 · 方回
五言律诗 押尤韵
今代邓元侯,书窗不外求。
寡言良有味,节用绝无愁。
真是温如玉,兼能爽似秋。
銮坡宜趣召,夜直结邻楼。
次韵邓善之书怀七首(文原) 其四 宋末元初 · 方回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我听髯张作,清于月夜笳。
曹思先七子,杜老到三巴。
有力能推拉,无疵可汰沙。
文潜遗论在,霜露老蒹葭(自注:张仲实。)。
次韵邓善之书怀七首(文原) 其五 宋末元初 · 方回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子将今月旦,可否判生枯。
高论真能借,羁怀未觉孤。
竹吟风拂席,花饮月当垆。
甚愿陪游屐,唯惭老杜殊(自注:许。)。
次韵邓善之书怀七首(文原) 其六 宋末元初 · 方回
五言律诗 押庚韵
以逊而绵者,居然古性情。
温恭瞻道貌,响浪听心声。
施药痊诸病,留田与后耕。
日予拜嘉惠,欲报乏连城(自注:徐和甫。)。
次韵邓善之书怀七首(文原) 其七 宋末元初 · 方回
五言律诗 押鱼韵
昭谏先生宅,咸平处士庐。
大名无死朽,外物几乘除。
岁月勤稽古,山林永遂初。
能诗直馀事,焉不蔺相如。
送邓善之翰林应奉并呈交代汪亲家(汉卿(原缺,据清抄本卷三七补)) 宋末元初 · 方回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海内师儒四十强,皋比一撤即鹓行。
声名久动黄金阙,相貌宜登白玉堂。
真学士当专翰墨,寡言人定镇岩廊。
交承正是吾姻娅,为谢鱼龙老子汪。
送邓善之提调写金经 宋末元初 · 方回
押词韵第三部
二三十载乡闾师,黄纸初除专讲帷。
溧阳虽小亦新郡,学廪粗足晨昏炊。
曰事未然缺次远,槐宫尚需蝉再嘶。
士食天禄行或使,暗中自有神扶持。
我昔识君初未髭,犀角双盈方颡颐。
饱学武库富蓄贮,粹行桓璧微瑕疵。
过市目不视左右,何啻董生园不窥。
含章晦美抱素蕴,修之于家朝廷知。
一室万里限户阈,脚跟不动名四驰。
譬诸丰城瘗宝剑,紫气贯斗当有时。
平生识字乃馀事,仓颉科斗扬雄奇。
饰翠泥金写梵夹,凡善书者能办之。
至用儒流董厥役,借此进贤培邦基。
晦翁岂止能诗者,澹庵胡公荐以诗。
唐柳公权以笔谏,忠鲠随事堪箴规。
去去行行勿复迟,未至烹雌炊扊扅。
白玉之堂凤凰池,不著君辈当著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