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皇太后疏请以桓郁刘方侍讲 东汉 · 窦宪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六
《礼记》云:「天下之命,悬于天子;
天子之善成乎所习。
习与智长,则切而不勤;
化与心成,则中道若性。
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周公在前,史佚在后,太公在左,召公在右。
中立听朝,四圣维之,是以虑无遗计,举无过事」。
孝昭皇帝八岁即位,大臣辅政,亦选名儒韦贤蔡义夏侯胜等入授于前,平成圣德。
建初元年张酺魏应、召训亦讲禁中。
臣伏惟皇帝陛下躬天然之姿,宜渐教学,而独对左右小臣,未闻典义
昔五更桓荣,亲为帝师,子,结发敦尚,继传父业,故再以校尉入授先帝,父子给事禁省,更历四世,今白首好礼,经行笃备。
宗正刘方,宗室之表,善为《诗经》,先帝所褒。
宜令并入教授,以崇本朝,光示大化(《后汉·桓郁传》,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二作「伏惟皇帝躬天然之资,不肃而成。然以至尊之德,独对小臣,非所以揄扬圣心、增益辉光者。窃见屯骑校尉桓郁,结发受学,白首不倦,经为人师,行为儒宗。昔侍帷幄,入授先帝,父子奕世并为帝师。愚以为可长乐少府,入授帝经」。)
张酺辞典郡诏 东汉 · 汉章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
经云:「身虽在外,乃心不离王室」。
典城临民,益所以报效也。
好丑必上,不在远近。
今赐装三十万,其亟之官(《后汉·张酺传》)
上疏辞典郡 东汉 · 张酺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一
臣愚以经术给事左右,少不更职,不晓文法,猥当剖符典郡,班政千里,必有负恩辱位之咎。
臣窃私自分,殊不虑出城阙,冀蒙留恩,托备宙冗官,群僚所不安,耳目所闻见,不敢避好丑(《后汉·张酺传》)
上书荐王青 东汉 · 张酺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一
三世死节,宜蒙显异(《后汉·张酺传》)
上疏平窦氏罪刑 其二 东汉 · 张酺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一
臣实愚蠢,不及大体,以为窦氏虽伏厥辜,而罪刑未著,后世不见其事,但闻其诛,非所以垂示国典,贻之将来。
宜下理官,与天下平之。
方宪等宠贵,群臣阿附,惟恐不及,皆言宪受顾命之托,怀之忠,至乃复比邓夫人于文母
严威既行,皆言当死,不复顾其前后,考折厥衷。
臣伏见夏阳侯瑰,每存忠善,前与臣言,常有尽节之心,检敕宾客,未尝犯法。
臣闻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
今议者为选严能相,恐其迫切,必不完免,宜裁加贷宥,以崇厚德(《后汉·张酺传》)
上言宜令刺史奏事如旧典 东汉 · 张酺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一
臣闻王者法天,荧惑奏事太微,故州牧刺史入奏事,所以通下问知外事也。
数十年以来,重其道归烦扰,故时止忽奏事,今因以为故事。
臣愚以为刺史视事满岁,可令奏事如旧典,问州中风俗,恐好恶过所道,事所闻见,考课众职,下章所告,及所自举有意者赏异之,其尤无状,逆诏书,行罪法,冀敕戒其余,令各敬惧所职,于以衰灭贪邪奸佞(《续汉·百官志五》注补引《东观书》,「和帝初,张酺上言」)
奏劾曹褒 东汉 · 张酺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一
擅制《汉礼》,破乱圣术,宜加刑诛(《后汉·曹褒传》,「太尉张酺尚书张敏等奏」。又见袁宏《后汉纪》十三作「尚书张敏奏」,不言张酺。)
敕子蕃 东汉 · 张酺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一
显节陵扫地露祭,欲率天下以俭。
吾为三公,既不能宣扬王化令吏人从制,岂可不务节约乎?
其无起祠堂,可作稿盖庑,施祭其下而已(《后汉·张酺传》,又略见袁宏《后汉纪》十四)
奏劾张酺 东汉 · 吕盖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九
位居三司,知公门有仪,不屏气鞠躬以须诏命,反作色大言,怨让使臣,不可以示四远(《后汉·张酺传》,永元十二年
手诏报张酺闰八月 其一 东汉 · 汉和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
礼,臣子无贬亲之义。
皇太后家虽不遵法度,然常欲自减损。
奉事十年,恩不忍杂前世上官太后亦奉终义从,其勿复议袁宏《后汉纪》十四,太尉张酺,上依吕太后故事,贬窦太后尊号,勿葬敬陵。上手报。)
手诏报张酺闰八月 其二 东汉 · 汉和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
窦氏虽不遵法度,而太后常自减损。
朕奉事十年,深惟大义。
礼,臣子无贬尊上之文。
恩不忍离,义不忍亏。
案前世上官太后亦无降黜,其勿复议(《后汉·窦皇后纪》与袁宏《纪》小异。)
诏答张酺 东汉 · 汉和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
元首不明,黎民困穷。
朕与君同其忧责,岂可引退邪?
其勿复言袁宏《后汉纪》十四)
张酺子蕃(九年) 东汉 · 汉和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
阴阳不和,万人失所,朝廷望公思惟得失,与国同心,而托病自洁,求去重任,谁当与吾同忧责者?
非有望于断金也。
司徒固疾,司空年老,公其伛偻,勿露所敕(《后汉·张酺传》)
策免张酺永元十二年九月 东汉 · 汉和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
《诗》云:「节彼南山,惟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今君在位,八年于兹:「康哉」之歌,既无闻焉,而于两观之下,有丑慢之音,伤南山之体,亏穆穆之风,将何以宣示四方,仪刑百僚?
履霜知冰,朕甚惧焉。
君其上太尉印绶。
君自取之,靡有后言袁宏《后汉纪》十四)
刘恺永初元年 东汉 · 陈忠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二
臣闻三公上则台阶,下象山岳,股肱元首,鼎足居职,协和阴阳,调训五品,考功量才,以序庶僚,遭烈风不迷,遇迅雷不惑,位莫重焉。
而今上司缺职,未议其人。
臣窃差次诸卿,考合众议,咸称太常朱伥少府荀迁。
臣父宠,前参司空、迁并为掾属,具知其能。
能说经书,而用心褊狭,迁严毅刚直,而薄于艺文。
伏见前司徒刘恺,沈重渊懿,道德博备,克让爵士,致祚弱弟,躬浮云之志,兼浩然之气,频历二司,举动得礼。
以疾致仕,侧身里巷,处约思纯,进退有度,百僚景式,海内归怀。
往者孔光师丹,近世邓彪张酺,皆去宰相,复序上司。
诚宜简练卓异,以厌众望(《后汉·刘恺传》)
汉官仪上 其二百九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执金吾,属官府武库令(案:「府」当作「有」,见《续汉书·志》补注),从骑二百人(案:《后汉书·窦宪传》注。《张酺传》注引作「缇骑」)持戟五百二十人,舆服导从,光满道路,群僚之中,斯最壮矣。
中兴以来,但专徼循,不预国政(《北堂书钞·设官部》)
汉官仪下 其五十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五
督邮功曹,郡之极位(《后汉书·张酺传》注)
汉官仪下 其八十三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五
尹睦字伯师河南巩州人(《后汉书·和帝纪》注,《张酺传》注)
昭明太子集序 南梁 · 刘孝绰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
臣窃观大《易》,重明之象著焉,抑又闻之,匕鬯之义存焉。
故书有孟侯之名,记表元良之德,历选前古,以洎夏周,可得而称,启诵而巳。
虽彻圣挺贤,光乎二代,高文精义,阒尔无闻,汉之显宗晋之肃祖
昔自春宫,益好儒术,或专经止,于区易,或持论穷于贞假。
子桓虽摛藻铜省,集讲肃成,事在藩储,理非皇贰,未有正位少阳,多才多艺者也。
粤我大梁之二十一载,盛德备乎东朝,若乃有纵自天,惟睿作圣,显仁立孝,行于四海,如圭如璋,不因琢磨之义;
为臣为子,宁待观喻之言。
惟性道难闻,而文章可见,故俯同志学,用晦生知。
以弦诵之馀辰,总邹鲁之儒墨;
绨缃于七阁,弹竹素于九流,地居上嗣,实副元首。
皇帝众拱岩廊,委咸庶绩,时非从守,事或监抚。
虽一日二日,摄览万机,犹临书幌而不休,对欹案而忘怠。
况复延纳侍讲,讨论经纪,去圣滋远,愈生穿凿,枝分叶散,殊路偆驰。
灵台辟雍之疑,禋宗祭社之缪。
明章申老之议,通颜理王之说。
量核然否,剖析同异。
察言抗论,穷理尽微。
于时淹中稷下之生,金华石渠之士,莫不过衢樽而挹多少,见斗极而晓西东,与夫尽春卿之道,赞仲尼之宅,非贾谊苏林,问萧何枣据
区区前史,不亦恧欤。
加以学贯总持,辨同无碍,五时密教,见犹镜象,一乘纱旨,观若掌珠。
及在布金之园,处如龙之众,开示有空,显扬权实。
是以遍动六地,普雨四花,岂直得解璎须提?
舍钵瓶沙,腾昙言德,梵志依风而巳哉。
若夫天文以烂然为美,人文以焕乎为贵,是以隆儒雅之大成,游雕虫之小道,握牍持笔,思若有神,曾不斯须,风飞雷起。
至于宴游西园,祖道清洛,三百载赋,该极连篇,七言致拟,见诸文学
博逸兴咏,并命从游,书令视草,铭非润色。
七穷炜烨之说,表极远大之才,皆喻不备体,词不掩义,因宜适变,曲尽文情。
窃以属文之体,鲜能周备,长卿徒善,既累为迟。
少孺虽疾,俳优而巳。
子渊淫靡,若女工之蠹;
子云侈靡,异诗人之则。
孔璋词赋,曹祖劝其修今;
伯喈笑赠,挚虞知其颇古。
孟坚之颂,尚有似赞之讥;
士衡衡量之碑,犹闻类赋之贬。
深乎文者,兼而善之,能使典而不野,远而不放,丽而不淫,约而不俭,独擅众美,斯文在斯。
假使王朗报笺,卞兰献颂,犹不足以揄扬著述,称赞才章,况在庸才,曾仿佛。
然承华肇建,滥齿时髦,居陪出从,逝将二纪。
譬彼登山,徒仰峻极,同夫观海,莫际波澜。
但职官书记,预闻盛藻,歌咏不足,敢忘编次。
谨为一帙十卷,第目如左,日升松茂,与天地而偕长;
壮思英词,随岁月而增广。
如其后录,以俟贤臣。
皇太子学碑 南梁 · 萧绎
 出处:全梁文卷十八
皇太子荐雷种德,重离作两,业冠孟侯道高上嗣,宫坛累仞,高山仰止。
承华之闼,更似通德之门;
博望之园,反类华阴之市。
家丞庶子并入四科,洗马后车,俱通六学,转金路而下辟雍,晬玉裕而经槐市
详其悬镜高堂,衢樽待酌;
瞻后忽前,博文约礼。
将使东极长男之宫,不独铭于银榜;
南皮太子之序,岂徒擅于金碑(《艺文类聚》五十五,《初学记》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