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静观二十四首 其二十一 辛酉 清 · 赵翼
 押纸韵 出处:瓯北集卷四十三
世传张道陵,能造符治鬼。
吾心窃疑之,从何奉天旨。
遂如定法律,幽冥咸听使。
及试请乩仙,乃知非虚诡。
曾迓回道人,瞬息来千里。
吾默思一字,彼已书在几。
先我半字功,捷过驹隙驶。
滇幕亦设乩,竟遇曳白子。
吾思一字成,彼方振笔起。
困之以不思,彼又停笔俟。
此实我亲验,降坛虚空里。
灵蠢虽不同,神魂有不死。
楚俗祝由科,村巫圆恍技。
万事无不有,未可臆见揣(余在京时,王孝廉殿邦来设乩,是日吕洞宾至,方判一二字,余默以意续之,才动念而乩已书,即余所思字也。及在滇南,将军果毅阿公子丰升额亦能请仙,乩笔动而不成字,余试代思一字,乩即书之。余又以不思困之,果笔动而不成字,遂默为足成一绝。此余所亲试也。然余所思字,初不出口,余亦未尝扶乩,但一念动而乩即知。惟回仙常早半字顷,滇鬼则余思一字方书一字耳
放舟荆溪张公洞不果归至滆湖起步长桥望烟景放歌 明 · 郑善夫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少谷集卷一下
日晷于东驰,羁人复北征。
鼓舠下荆溪,言访张道陵
缘薄扼事艰,意短回修程。
稠年戒襟素,履兹荒志诚。
坐令紫霞居,远隔于青冥。
所赖滆湖好,烟景疏天声。
躞蹀骋瞻眺,稍慰沧洲情。
青镜不肯私,金精几时营。
寓形若流电,空怀紫金经。
闲借云笈七签 南宋 · 韩淲
 押词韵第十一部
一从寇谦之祖尚张道陵
湮芜五千言,庄列亦不明。
荒哉神仙家,方伎刘向评。
存想与炉灶,后世徒营营。
吾从云笈书,七签岂其情。
山閒焚妙香,君房天禧经。
叩齿理玉池,天风韵流铃。
玉历眇延康,尘劫无足惊。
石符拓本广元县东,百丈关水中有石大如席,上有文如符,人谓之“石符”。传是张道陵所书,佩之能辟邪,孕生男。) 清 · 吴省钦
 押词韵第三部
扶桑茧纸冻云坠,似符非符字非字。
其横三尺纵一寻,七剑在腰一槊植。
严关百丈厓陡悬,厓下江声响淜濞。
沿江上下溪势叉,贴卧盘陀净苔翠。
夏涨能禁鱼潦黏,晓钟定使乌朝避。
中央如镜天铲工,言是道陵手摩记。
樵苏绝迹渔钓稀,响拓登登强罗致。
高牙大旆山鬼惊,对仗垂旒渎灵卫。
缦文纠结缪篆粗,诵者生钳扪者畏。
堂楣高揭辉日星,为是宜男许留佩。
阴阳水火千劫沈,伯道无儿命所制。
五斗应从邻郡传,三丰或自前朝至。
青蛇无袖呵叱来,化入苍纹露真气。
罗浮竹叶犹尔为,似此环奇古无二。
得毋汉相筹笔余,暗勒仙铭妙垂示。
木牛铜釜随烬烟,独有一卷镇赑屃,呼童检点牢记将,勿遣火薰与日晒。
五雷劈裂黄石飞,且把《阴符》枕函秘。
问生灵(续聂夷中乐府)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押词韵第十八部
金椎碎铜仙,火窑烧石佛。
天子问生灵,生灵消鬼卒张道陵事)
天上光明光,无屋照突兀。
愿照屋下坎,再照坎中骨。
咏怀 其七十三 曹魏 · 阮籍
猗欤上世士,恬淡志安贫。
季叶道陵迟,驰骛纷垢尘。
宁子岂不类,扬歌谁肯殉?
栖栖非我偶,徨徨非己伦。
咄嗟荣辱事,去来味道真。
道真信可娱,清洁存精神。
巢由抗高节,从此适河滨。
青城山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二
神州之内有名山。
五岳列于五方。
山海经所谓五岳各领名山三百六十。
凡一千八百。
神仙洞室。
福地灵墟。
显于仙经。
载于方志。
其山皆上应列宿。
傍系星官。
上帝俾正神所居。
以司善恶。
邦国祥沴。
咸所主焉。
亦犹太山为角宿之根。
咸池为方城之险。
嶓冢应于井络。
魁首属于井陉者也。
自方圆肇基。
融结定位。
众山波属。
以镇一隅。
之山近江源者。
通谓之岷山
连峰接岫。
千里不绝。
青城乃第一峰也。
按汉书及传记。
岷山之下。
沃野有蹲鸱焉。
灵宝经亦云。
地出美
名曰蹲鸱
阚骃十三郡记称蜀郡西尽岷山
华阳国志称蜀郡北接岷山
斯则青城峨眉
为坤维之巨镇也。
岷山导江
但导其流。
非谓江源出于岷山矣。
福地记云。
青城山高三千六百丈。
周回五千里。
有甘露芝草
天池醴泉
玉匮经云。
黄帝封为五岳丈人。
乃岳渎之上司。
尊仙之崇秩。
一月之内。
偫岳再朝。
六时洒泉。
以代晷漏。
一名赤城山
一名青城都
一名天国山
亦为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
对之西北。
岷山之南。
偫峰掩映。
牙相连接。
灵仙所宅。
祥异甚多。
任豫益州记云。
岗峦岩㟧。
连亘千里。
上有仙都
地理志云。
西徼之外。
江水所出。
彭青城
连峰下绝。
李膺记云。
入山七里。
至赤石城。
有羊马台三师坛。
上五里至瀑布水涧。
二百步有二石梯。
有一石
高三丈。
过二石门
绝崖数百丈。
下起常道观。
高峰下有水。
六时洒落。
东北有二石室。
名龙宫
可容百馀人。
从龙宫过至石室。
名龙桥
又有一梯。
洞穴深浅。
莫知所极。
西北有石室。
宛然见存。
又有黄帝坛石天地。
上圆下方。
阔一丈二尺。
有十二角。
观东有石日月。
各阔五尺。
厚一尺二寸。
相对。
柱上乌兔烁炜。
方圆磅礡可睹焉。
五岳真形图云。
洞天所在之处。
其下别有日月。
分精以照。
其中龙桥处二山相去二百馀步。
其峰危竦相对。
桥在峰首。
其桥中半渐渐促小。
可六寸。
长一丈五尺。
两边悬崖。
俯临不测。
山傍有誓石。
天师张道陵与鬼兵为誓。
朱笔画山
青崖中绝。
今崄断石并丹色。
阔二十丈。
深六七丈。
望之赩然。
福地记曰。
青城山赤石如鹿形。
今誓石多有如野兽之状者。
又云。
天师赤城崖舍中。
即今石室也。
观北上十馀里。
有亭台孤耸。
独秀霞表。
名曰轩辕台
下望诸山。
如蚁垤焉。
连抱之树。
有若也。
此台非得仙之人。
不可居之。
观前有灵灯。
斋日必见。
或五或三。
亦无定数。
常因元宗皇帝道士王仙卿就黄帝坛修醮。
其灯遍山。
僖宗皇帝幸蜀之年。
山中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
神灯千馀。
辉灼林表。
其山逸士高人。
多所憩息。
葛稚川神仙传云。
仙人李阿
朝游成都市
暮宿青城山
宋大明中
道士杨超远。
秀才元规
亦居此山。
唐有逸士冯廓王仙柯
于此修道。
皆有感降。
玉真公主
肃宗之姑也。
筑室丈人观西。
尝诣天下道门使萧邈字元裕受三洞秘法箓。
游谒五岳。
寓止山中。
就拜灵峰于宝室洞前。
有仙云五色元鹤翔舞焉。
此山前号青城城峰。
后名大面山
其实一耳。
同体异名。
犹岱之天台
亦谓之桐柏也。
东北临皂水
西南亘平川。
西枕黑溪。
北拒洄水
洄水今在蕃界。
大面之顶。
去平地七十二里。
为兹山之主。
非常人所到。
灵禽异兽。
奇花仙草。
靡不有焉。
其上琼楼仙室
金阙玉堂。
得道之人。
造之乃见。
非凡俗所窥也。
有七十二小洞。
应七十二候。
有八洞。
应八节。
第一太乙洞
第二九仙宝室洞。
第三娑罗洞。
第四高台玉室洞。
第五麻姑洞。
第六宝园洞。
第七圣母洞。
亦名圣主洞
第八都督洞。
亦应八卦。
以通八水。
其中五大洞。
上应五星之宫。
乃五行五常所化也。
瑶林宝树。
金沙玉田。
水清而甘。
草灵而秀。
上清记云。
神仙王方平
仙士万五千人。
以镇兹山。
又云。
洪崖真人隐居其内。
宁封先生栖于栖北岩之上。
黄帝师焉。
请问三一之道。
先生曰。
吾闻天真皇人被太上敕。
近在峨眉达三一之源。
可师而问之也。
因以龙蹻经授黄帝
黄帝受之。
能策云龙以游八极。
乃筑台其上。
拜宁君为五岳丈人。
使川岳百神。
清都受事。
乃入峨眉北岩
受皇人三一之道。
周旋海岳。
车辙存焉。
又有得道仙民。
游散未受职者。
分居诸洞之中。
绝峰之顶。
烟云常覆之。
每日晴霁。
才六七度。
四面山峰。
各有名字。
载于图经矣。
麻姑洞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四
繁阳麻姑洞。
即三十四化之第一。
阳平之别名也。
繁水之阳。
因以为名。
本际经云。
天师张道陵所游太上说经之处。
成都府新都县南陵江十五里。
众山连接。
孤峰特起是也。
神武皇帝潜龙之时。
光化二年己未五月四日丙申
山土摧落。
洞门自开。
县吏时康乡所由杨靖道士守真等以事申府云。
自洞门开后。
每日有百姓往来者。
府差县典杨泽画工任从同往检覆。
画图申上。
称把灯烛入洞看检。
其第一门对北。
高二尺。
阔三尺五寸。
入至第二门。
约五尺以来。
第二洞门方一尺六寸。
入内并是黑处。
长一丈二尺。
阔六尺。
有石窟两处。
在东畔并西南有洞门两路。
南畔一路。
圆阔一尺六寸。
入内长一丈二尺。
阔一丈。
高四尺。
南畔有窟三处。
西畔两路。
入内通绕门。
圆阔一丈七尺。
内各阔五尺。
高六尺以来。
门相去一丈。
门屋一所。
高五尺。
阔四尺。
从内往来。
有刻枓栱㼧瓦。
约山作石日月。
兼作日字月字。
隔子房一所。
阔二尺五寸。
高一尺五寸。
刻枓栱㼧瓦。
石灶一所。
高一尺。
阔一尺五寸。
门阔五寸。
石窟三处。
各阔七尺。
又西入洞门。
圆阔一尺七寸。
弯曲入。
向南门屋一所。
高六尺。
阔四尺。
从内往来。
有石枓栱㼧瓦。
又有灶模两所。
共一床。
高一尺。
阔二尺三寸。
门阔八尺。
有石枓栱。
西北角又有一门。
方一尺六寸。
四方二丈以来。
南畔西畔北畔各窟一所。
南角又有一洞。
圆阔一尺六寸以来。
将灯烛近前。
有黑气出。
灯火即灭。
更入不得。
其洞连接繁阳本山。
相去三里以来。
其山据诸乡张生张赟等状称。
繁阳是古迹山。
每准敕祭祀。
其洞亦是元有。
往往闭塞。
元和中
南康王韦皋莅蜀。
洞忽开。
时人咸云。
洞门开。
即年丰物贱。
寻又闭塞。
至是复开。
其后果丰稔。
其洞本名麻姑洞
侧有麻姑宅基。
盖修道之所也。
瓦屋山歌赠高公次一首 明 · 黄省曾
通平会稽,远栖峨嵋月。
攀践谒天皇,授之五符诀。
丹成饵龙虎,玉霄度年劫。
道陵鹤鸣中,服气冠芙蓉。
精诚感孝子,皓发来相逢。
秘录炼光景,欻起云台峰
自古餐霞人,寄迹在云岛。
仙令左绵彦,窥探紫书早。
蜉蝣视尘世,轩圭一何小。
少登五凤楼,双凫下长洲
横琴啸白日,把酒思丹丘
抗怀无心云,对客如虚舟。
洒然厌嚣諠,选胜求瓦屋
万里青天西,清虚隔人俗。
珠树浮层阿,瑶芝蔼深谷。
于此搆金房,命侣营河车。
萝窗李枝,春风易成花。
它时遵三山,谈笑随洪崖
伊余隐吴门,素心本同调。
待游五岳馀,即泛瞿塘棹。
愿结蓬海盟,携手瀛洲道。
试天目茶歌同蒋丈雪徐丈紫山 清 · 厉鹗
 出处:樊榭山房集卷第二
陆鸿渐作陶偶人,茶事往往传失真。
四十三种列高下,天目品与舒州邻。
东西顶池湛双镜,奇峰秀崿排青旻。
许迈宫连道陵宅,灵根迸石无纤尘。
含滋云雾灌泉脉,抽芽一一留馀春。
山僧采焙趁谷雨,纸囊箬裹封题新。
肉食贵人未知重,例取武夷罗岕空。
纷纶雪樵子心似,天目山头两泓水。
独识茗柯有至理,市隐近在吴山坊。
坐我三脚之木床,空庭昼静啼寒螀。
为我手瀹鱼眼汤,须臾越碗发妙香。
微参鼻观风悠飏,名山秀液入肺肠。
恍然置身天目顶,青神凤集树下同相羊李德裕平泉草木木之奇者天目之青神凤集)
雪樵子,邀我与徐丈,同作试茶之长歌。
两篇传示句清语硬肩相摩,我无笔力奈尔何。
天目可拍,天目可挑。
安得茶笋佳时一赴山灵招,勿使尘中立望空迢迢。
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张道陵所寓 其二 1059年 北宋 · 苏轼
五言绝句 押鱼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安乐山
真人已不死,外慕堕空虚。
犹馀好名意,满树写天书。
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张道陵所寓 其一 1059年 北宋 · 苏轼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安乐山
天师化去知何在,玉印相传世共珍。
故国子孙今尚死,满山秋叶岂能神。
重午1190年5月5日 南宋 · 陆游
七言绝句 押蒸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叶底榴花蹙绛缯,街头初卖苑池冰(自注:会稽不藏冰,卖者皆自行在来。)
世间各自有时节,萧艾著冠称道陵
表天曹 南北朝 · 嵩岳镇灵集仙宫主
 出处:全后魏文卷六十
天师张陵民已来,地上旷诚修善之人,无所师授。
岳道士上谷寇谦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才任轨范,首处师位(《魏书·释老志》。寇谦之守志嵩岳,以神瑞二年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云驾龙,集止山顶,称太上老君,谓谦之曰:「往辛亥年嵩岳镇灵集仙宫主,表天曹,称云云。」)
赠沈复亨雷阳(其父沈愚庵注《易》) 宋末元初 · 方回
乃翁辛苦注周易,曾梦神人谈太极。
清泉煮蔬啖粝饭,醯盐酱姜俱不食。
迎霜猎猎缊袍青,映日萧萧颔须白。
自云今代王辅嗣,憔悴形容人不识。
有子有子狂非狂,其名复亨字雷阳。
十五早学张道陵,二十已成费长房
篆符咒水逐鬼物,朝游燕齐暮衡湘。
信奇喜异世不少,指空说无饶衣粮。
读古人书识道理,定复在陈饥欲死。
不如沈家跨灶郎,恍兮惚兮行怪诡。
村惊郭骇争赠诗,我亦徇俗书此纸。
万事宜假不宜真,往往神仙亦如此。
辨道经真伪表 唐 · 僧道世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窃闻白马东游。三藏创兹而起。
青牛西逝。二篇自此而兴。
或阐元元以化民。或明空空而救物。
检之图牒。指掌可知。
所以发唱显宗。终乎此世。
释教翻译。时代炳然。
文史备彰。黎民不惑。
至如道家元籍。斯则不然。
老子二篇。李聃亲阐。
自馀经制。皆杂凡情。
何者。前汉王褒造洞元经。
后汉张陵灵宝经及章醮等二十四卷。吴葛孝先造上清经。
晋世王浮造化胡经。又鲍靖造三皇经。
齐朝陈显明造六十四真步虚经。梁陶宏景造太清经及众醮仪十卷。
周武张宾焦子顺马翼李运挑揽佛经一千馀卷。隋辅惠祥改涅槃经为长安经。
笑道论曰。道家妄注诸子三百五十卷为道经。
又按汉明帝时褚善信等总将道经诸子书等三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
晋葛洪神仙传云。老教所有度世消灾之法。
凡九百三十卷。符书等七十卷。
宋太始七年陆修静明帝云。
道家经书并药方符图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云一千九十卷已行于世。
一百三十八卷犹在天宫。又检元都目录。
妄取艺文志书名。矫注八百八十四卷为道经。
今元都经目云。依中陆氏所上之目。
乃有六千三百六十三卷。云二千四十卷见有其本。
四千三百二十三卷并未见。据此前数目有无不同。
虚妄明矣。增加卷目。
添足篇章。依傍佛经。
改头换尾。或言名山唱出。
或云仙洞飞来。何乃黄领独知。
英贤不睹。书史无闻。
典籍不记。请问道士后世之经。
为是老子别陈。为是天尊更说。
纵其说也。应有时方。
师资说处。代年那月。
复是如何。如其有据。
容可流行。若也妄言。
理须焚剪。伏愿当今明朝云云。
上清储祥宫碑1091年7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九三、《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七、《皇朝文鉴》卷七七、《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二六、《邵氏闻见后录》卷五、《文章正宗》续集卷一五、《文编》卷五五、《文章辨体汇选》卷六四六、嘉庆《汴京遗迹志》卷一六、《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三八四、雍正《河南通志》卷七九、乾隆《祥符县志》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元祐六年六月丙午,制诏臣轼,上清储祥宫成,当书其事于石。
臣轼拜手稽首言曰:「臣以书命待罪北门,记事之成,职也。
然臣愚不知宫之所以废兴,与凡财用之所从出,敢昧死请」。
乃命有司具其事以诏臣轼。
始,太宗皇帝圣文神武太祖定天下。
既即位,尽以太祖所赐金帛作上清宫朝阳门之内,旌兴王之功,且为五代兵革之馀遗民赤子,请命上帝,以至道元年正月宫成,民不知劳,天下颂之。
至庆历三年十二月,有司不戒于火,一夕而烬。
自是为荆棘瓦砾之场,凡三十七年
元丰二年二月神宗皇帝始命道士王太初居宫之故地,以法箓符水为民禳禬,民趋归之,稍以其力脩复祠宇。
诏用日者言,以宫之所在为国家子孙地,乃赐名上清储祥宫。
且赐度牒与佛庙神祠之遗利,为钱一千七百四十七万,又以官田十四顷给之,刻玉如汉张道陵所用印,及所被冠佩剑履以赐太初,所以宠之者甚备。
宫未成者十八,而太初卒,太皇太后闻之,喟然叹曰:「民不可劳也,兵不可役也,大司徒钱不可发也,而先帝之意不可以不成」。
乃敕禁中供奉之物,务从约损,斥卖珠玉以巨万计,凡所谓以天下养者,悉归之储祥,积会所赐,为钱一万七千六百二十八万,而宫乃成。
内出白金六千三百馀两,以为香火瓜华之用。
道士应贞嗣行大初之法,命入内供奉官陈衍典领其事。
四年之春,讫六年之秋,为三门两庑,中大殿三,旁小殿九,钟经楼二,石坛一,建斋殿于东,以待临幸,筑道馆于西,以居其徒,凡七百馀间。
雄丽靖深,为天下伟观,而民不知、有司不与焉。
呜呼,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臣谨按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
其道以清净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如是而已。
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术,《黄庭》、《大洞》之法,太上,天真、木公、金母之号,延康、赤明、龙汉,开皇之纪,天皇、太一、紫微、北极之祀,下至于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于道家,学者不能必其有无。
然臣尝窃论之:黄帝、老子之道,本也。
方士之言,末也。
脩其本而末自应。
故仁义不施,则《韶濩》之乐不能以降天神。
忠信不立,则射乡之礼,不能以致刑措。
汉兴,盖公治黄、老,而曹参师其言,以谓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以此为政,天下歌之曰:「萧何为法,讲若画一。
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载其清静,民以宁壹」。
其后文景之治,大率依本黄、老,清心省事,薄歛缓狱,不言兵而天下富。
臣观上与太皇太后所以治天下者,可谓至矣。
检身以律物,故不怒而威;
捐利以予民,故不藏而富;
屈己以消兵,故不战而胜;
虚心以观世,故不察而明。
黄帝、老子,其何以加此。
本既立矣,则又恶衣菲食,卑宫室,陋器用,斥其赢馀,以成此宫,上以终先帝未究之志,下以为子孙无疆之福。
宫成之日,民大和会,鼓舞讴歌,声闻于天,天地喜答,神只来格,祝史无求,福禄自至,时万时亿,永作神主。
故曰「修其本而末自应」,岂不然哉!
臣既书其事,皇帝若曰:「大哉太祖之功,太宗之德,神宗之志,而圣母成之。
汝作铭诗,而朕书其首曰上清储祥宫碑」。
臣轼拜手稽首献铭曰:
天之苍苍,正色非耶?
其视下也,亦若斯耶?
我筑上清,储祥之宫。
无以来之,其肯我从。
元祐之政,媚于上下。
何脩何营,曰是四者。
民怀其仁,吏服其廉,鬼畏其正,神予其谦。
既子民,维子之视。
云何事,而瘠其子。
允哲文母,以公灭私。
作宫千柱,人初不知。
于皇祖宗,在左右。
风马云车,从来狩。
阅视新宫,察民之言。
佑我文母,及其孝孙。
孝孙来飨,左右耆耇。
无竞惟人,以燕我后。
多士为祥,文母所培。
我膺受之,笃其成材。
千石之钟,万石之簴。
相以铭诗,震于四海。
鼎赋 北宋 · 吴淑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六、《事类赋》卷一六
夫鼎者,铸九牧之金而调五味者也。
夏氏象物,人铸刑。
鲁有寿梦之贿,卫有孔悝之铭。
危见鱼游,妖闻雉升。
逸少之纪书迹,张陵之刻丹经。
元常之受赐,嗟主父之见烹。
尔其形观附耳,象闻折足,或刻以万寿,或文之五熟。
则有陆逊破备,萧何纪功。
或云昧旦以犹怠,或云三命而益恭。
王孙满之责楚子,臧哀伯之谏鲁公
复闻扛自项王,举由秦武,遗以子产,旌夫魏祖。
既表太师之名,亦为王商而铸。
尔其铜簴生毛,玉璜出渭,见彼汾阴,齐于泗水,列之柏寝,陈而礿祭。
动之而必资九万,举之而亦须十二。
既不汲而自盈,亦不炊而常沸。
美阳者表厥尸臣,铸荆山者当乎天纪。
出有莘而见负,行罽宾而未已。
梁武之写仙经,楚子之求分器。
观象牺《易》,利金玉之贞;
致用王家,有崇贯之异。
晋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魏夫人仙坛碑铭769年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
夫人讳华存字贤安
任城人司徒剧阳文康公舒之女也。
师于小有清虚真人王裒命中候上仙范邈为立传。
其略云。夫人挺琼兰之流映。
体自然之灵璞。志逸云霞。
明洁鲜蔚。天才卓异。
元标幽拔。少读老庄三传。
五经百子。无不该览。
性乐神仙。味真慕道。
少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纳气液。
摄生夷静。亲戚往来。
一无关见。常欲别居閒处。
父母不许。年二十四。
强适太保掾南阳刘君幼彦。生二子。
璞。遐。
幼彦后为修武。夫人心期幽灵。
精诚苦尽。逮子息粗立。
乃离隔室宇。斋于别寝。
清修百日。忽有太极真人安度明东华大神方诸青童扶桑碧河汤谷神王景林真人小有仙清虚真人王裒来降。
谓夫人曰。闻子密纬真气。
太帝君敕我授子神真之道。青童曰。
清虚尔之师也。度明曰。
子苦心求道。道今来矣。
景林曰。虚皇鉴尔勤感太极。
已注子于玉札。子其勖哉。
青童又曰。子不受闻上道内法晨景玉经者。
仙道无缘得成也。后日当会阳洛山中。
尔勤密之矣。王君乃命侍女开玉笈。
出太上宝文八素隐身大洞真经高仙羽元等书三十一卷。手授夫人焉。
此皆王君昔遇南极夫人西城真人王方平于阳洛山所受之本经也。山中有洞台。
是清虚之别宫。王君至是北向祝誓于夫人曰。
太上三元。九皇高真。
虚微八道。上清玉晨。
为太帝所敕于魏华存。王君又说太极白简青箓。
金刻玉文。有得见此三十一卷书者之姓名也。
凡此宝书。起自清虚真人受太师西城王君紫元夫人。
从是当七人得之。以白玉为简。
青玉为字。至夫人为四矣。
于是景林又授夫人黄庭内景经。令昼夜诵读万遍。
乃得洞观鬼神。此乃不死之道也。
于是四真吟唱。各命玉女弹琴击鼓吹箫。
合节而发歌。歌毕。
王君乃解语夫人向所授书。存思指归宝经节度行事口诀诸要粗讫。
徐乃别去。凡二夕一日。
共会在曲静之中。自此之后。
王君及西城真人诸元君夫人互有来往。或与隔壁共庭。
初不骇悟。已而幼彦以暴疾殒世。
直天下荒乱。夫人抚养内外。
傍救穷乏。超偫先觉。
乃携细小。径来东南。
及儿息各大。并处官位。
至于守静之思。与日而进也。
凡在世八十三年。以成帝咸和九年岁在甲午
王君乃与东华青童来降。与夫人灵药两剂。
使顿服之。剋期曾于阳洛宫。
夫人服药称疾。闭目寝息。
饮而不食。七日夜半
太乙元仙遣飙车来迎。夫人用藏景之法。
托形神剑。化成死骸。
始终外朗。仙化内逸。
冥变隐适。从此而绝。
子璞时为庾司空司马。遐时为陶太尉从事中郎安城太守
故夫人自此隐化沦景。须臾至阳洛山。
明日。青童君太极四真人清虚王君三天法师张道陵等凡四十七真人。
降教夫人于隐元之台。王君令夫人清斋五百日。
读大洞真经。并分别登真秘奥。
道陵授以新出明威章奏入静存祝吏兵符箓之诀。众真各标至训。
三日而去。道陵所以备教委曲者。
以夫人在世为女官祭酒。领职理故也。
夫人遂修斋读经。诵言万过。
积十六年。颜如少女。
于是龟山九灵太真西王母金阙圣君南极元君乃共来迎。夫人遂白日升晨。
北诣上清宫玉阙之下。太微天帝中央王老君三素高元君太上玉晨大道君太素三元君扶桑太帝君金阙后圣君各令使者致命。
授夫人玉札金文。位为紫虚元君
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比秩仙公。
使治天台霍山洞台之中。主下训奉道教授当真仙者。
而男之高仙曰真人。女曰元君
于是夫人受锡事毕。王母及金阙圣君南极元君各去。
使夫人于王屋小有之中。更斋戒三日毕。
九微元君龟山王母三元夫人冯双礼珠暨诸众仙并降夫人于小有清虚上宫绛房之中。时夫人与王君为宾主焉。
神肴罗陈。金觞四奏。
各命侍女曲成之钧。九云合节。
八音零粲。于是西王母击节而歌。
歌毕。冯双礼珠弹云璈而答歌。
馀真人各歌。须臾。
司命神仙请隶属及南岳神灵迎官并至。虎旗龙辇。
激曜数百里中。西王母诸真乃共与夫人东南行。
俱诣天台霍山台。又便道过句曲金坛茅叔申
宴会二日二夕。又共适于霍山
夫人安驾玉宇。然后各别。
初王君告夫人曰。学者当去疾除病。
因授甘草丸。所谓谷仙方也。
夫人服之而仙。夫人能隶书。
为王君立传。事甚详悉。
又述青精䭀饭。注黄庭内景经。
自后屡降茅山。子璞后至侍中
蒙使传法于司徒琅琊王舍人杨羲护军长史许穆子玉斧并升仙。
事具陶宏景真诰。所呼南真。
即夫人也。初夫人既渡江。
遍游名山。至临川郡
临汝水西立坛置精舍。院东百馀步造冢圹。
又于石井建立坛场。往来游憩。
岁月深久。沦翳。
虽备载图经。而略无遗迹。
唐女道士黄令微。道行高远。
八十而有少容。蹀屣而行。
奔马不及。时人见其颜色殊异。
号曰华姑。闻夫人灵迹。
长寿二年岁在壬辰冬十月。乃讯于洪州西山道士胡超。
超能通神明。遥指郭南六里乌龟原。
有石龟。每犯田苗。
被人击首析。其处是也。
姑与道流寻访。见龟在坛中央。
其下得尊像油瓮锯刀灯盏之类。俄梦夫人指九曲池于坛南。
获之。砖砌犹在。
景云中睿宗使道士叶善信将绣像幡花来修法事。
仍于坛西置洞灵观。度女道士七人。
开元初元宗使醮祭。
祈祷不绝。每有风雨。
或闻箫管之声。入室礼谒。
必须严洁。不尔。
必有蛇虎惊吼之异。时时有云如乌鸟偫飞。
垂带直下坛上。倏忽不见。
西出如向井。前后非一。
已而华姑肸蚃间。如有告者曰。
古迹。汝须崇建。
俄闻异香从西来。姑行宿洞口。
闻钟磬之音。迟明入山。
果遇坛殿馀址。遂建立屋宇。
屡闻仙梵之响。环坛数里。
有采斫及不精洁者。必有怪异之警。
有野鹿中箭。来投华姑。
姑为拔之。后每斋前。
则衔莲以献姑。开元九年
姑欲上升。告弟子曰。
勿钉吾棺。可以绛纱羃之。
已而雷霆震击。纱上有孔。
大如鸡卵。棺中惟有被覆木简。
屋上穿可容人。座前奠瓜。
数日生蔓。结实如者二。
每至忌辰。则风雨郁勃
直入室内。元宗闻而骇之。
覆视明白。使道士蔡伟编入后仙传。
二十九年春三月乙酉。使道士赍龙璧来醮。
忽有白鹿自坛东出。至冢间而灭。
五色仙蛾集坛上。刺史范阳张景佚以为圣德感应。
立碑颂述。天宝八载
以夫人得道升仙之所。度女道士二人。
见修香火。大历三年
真卿叨刺是州。言崇礼谒。
郭蒙邃。萑蒲震惊。
女弱曹逃。豺狼窟聚。
真仪如在。坛殿岿然。
瞻仰徘徊。悄焉若失。
有仙坛观道士仙岩者。修真自远。
法侣是宗。请以男官黄道士二七人抽隶洞灵。
共申洒扫。高行女道士黎琼仙七人。
萃居坛院。精力住持巳久。
率励往来。增修观宇。
从之。不日。
遹暨厥成。仙迹之载崇。
师之力也。敢备其本末。
而为颂云。铭曰。
紫虚元君。维魏夫人。
位列五岳。名高七真。
凝华台允。夺志刘嫔。
太帝昭恳。清虚降神。
偫仙毕会。玉笈斯陈。
服道日损。精心益勤。
蜕形神剑。托驭飙轮。
适抵阳洛。遄登隐元。
黄庭朗咏。白日升晨。
西降王母。东过叔申
法侍中许杨为邻。
伊昔南渡。爰居汝滨。
坛场处所。埋没荒榛。
实赖华姑。谂于胡尊。
果获灵迹。乌龟之原。
次寻井。实叶曩言。
嫣然简解。纱羃空存。
野鹿衔。灵瓜吐根。
怪异昭彰。不可殚论。
二圣竦骇。屡崇明禋。
于嗟女弱。香火堙沦。
真卿刺州。谒拜斯频。
乃命仙子。增修鼎新
华姑侍傍。异代同尘。
曷表元德。铭功翠珉。
垂诸来裔。坱圠无垠。
朝献太清宫750年 唐 · 杜甫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冬十有一月
天子既纳处士之议。
承汉继周。
革弊用古。
勒崇扬休。
明年孟陬。
将摅大礼以相籍。
越彝伦而莫俦。
历良辰而戒吉。
分祀事而孔修
营室主夫宗庙。
乘舆备乎冕裘。
甲子王以昧爽。
春寒薄而清浮
虚阊阖。
蚩尤
张猛马。
腾虬
捎荧惑。
堕旄头。
风伯扶道。
雷公挟辀。
通天台之双阙。
警溟涨之十洲。
浩劫礧砢。
万山飕飗。
欻臻于长乐之舍。
嵬入乎昆崙之邱。
太乙奉引
庖牺左右。
尧步舜趋。
禹驰汤骤。
郁閟宫之嵂崒。
坼元气以经构。
断紫云而竦墙。
抚流沙而承霤。
纷隳珠而陷碧。
㸌波锦而浪绣。
森青冥而欲雨。
赩光炯而初昼。
于是翠蕤俄的。
藻藉舒就。
祝融掷火以焚香。
溪女捧盘而盥漱。
偫有司之望幸。
辨名物之难究。
琼浆自閒于粢盛。
羽客先来于介冑。
烁圣主之储祉。
敬云孙而及此。
轩辕使合符。
王乔以视履。
积昭感于嗣续。
匪正辞于祝史
若肸蚃之有凭。
肃风飙而乍起。
扬流苏于浮柱。
金英霏而披靡。
拟杂佩于曾巅。
芝盖欹以飒纚。
中漎漎以回复。
外萧萧而未已。
上穆然注道为身。
觉天倾耳。
陈僭号于五代
战国于千祀。
曰呜呼。
昔苍生缠孟德之祸。
仲达所愚。
凿齿其俗。
窫窳其孤。
赤乌高飞。
不肯止其屋。
黄龙哮吼。
不肯负其图。
伊神器臬兀。
而小人呴喻。
历纪大破。
疮痍未苏。
尚攫拿于吴蜀。
又颠踬于羯胡。
纵偫雄之发愤。
谁一统于亨衢。
在拓跋与宇文。
岂风尘之不殊。
比聪廆及坚特。
浑貔豹而齐驱。
愁阴鬼啸。
落日枭呼。
各拥兵甲。
俱称国都。
且耕且战。
何有何无。
惟累圣之徽典。
恭淑慎以允缉。
兹火土之相生。
符谶之备及。
炀帝终暴。
叔宝初袭。
编尚新。
义旗爰入。
既清国难。
方睹家给。
窃以为数子自诬。
敢正乎五行攸执。
而观者潜晤。
或喜至于泣。
矧鳞介以之鸣簴。
昆蚑以之振蛰。
感而遂通。
罔不具集。
仡神光而𧮳閜。
罗诡异以戢孴。
地轴倾而融曳。
洞宫俨以嶷岌。
九天之云下垂。
四海之水皆立。
凤鸟威迟而不去。
鲸鱼屈矫以相吸。
扫太始之含灵。
卷殊形而可挹。
则有虹蜺为钩带者。
入自于东。
揭莽苍。
履崆峒。
素发漠漠。
至精浓浓。
条弛张于巨细。
觊披写于心胸。
盖修竿无隙。
而仄席以容。
裂手中之黑簿。
睨堂下之金钟。
得非拟斯人于寿域。
明返朴于元踪。
忽翳日而翻万象。
却浮云而留六龙。
詟蹠而壮兹应。
终苍黄而昧所从。
上犹色若不足。
处之弥恭。
天师张道陵等洎左元君者前千二百官吏。
谒而进曰。
今王巨唐。
帝之苗裔。
坤之纪纲。
土配君服。
宫尊臣商。
起数得统。
特立中央。
且大乐在悬。
黄钟冠八音之首。
太昊斯启。
青陆献千春之祥。
旷哉勤力耳目。
宜乎大带斧裳。
故风后孔甲充其佐。
山稽岐伯翼其傍。
至于易制取法。
足以朝登五帝。
夕宿三皇。
周武之多幸。
汉祖之自强。
且近朝之滥吹。
仍改卜乎祠堂。
初降素车。
终勤恤其后。
有客白马。
固漂沦不忘。
伊庶人得议。
实邦家之光。
臣道陵等试本之于青。
探之于缥囊。
列圣有差。
夫子闻斯于老氏。
好问自久。
宰我同科于季康。
敢拨乱返正。
乃此其所长。
万神开。
八骏回。
旗掩月。
车奋雷。
骞七曜。
烛九垓。
能事㯋脱。
清光大来。
或曰今太平之人。
莫不优游以自得。
况是蹴魏踏晋批周抉隋之后。
与夫更始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