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鲍景翔鲁斋 其一 宋末元初 · 方回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学从元字起,贞实已先元。
密玩坤乾易,精探宇宙根。
与公传后世,有客践前言。
万古立鳌极,惟思夜气存。
鲍景翔鲁斋 其二 宋末元初 · 方回
五言律诗 押肴韵
高年开八帙,细字尚亲抄。
已矣蝇头笔,谁其凤觜胶。
能传言外意,始识画前爻。
此老埋黄壤,纷纷叹面交。
黄山纪游 宋末元初 · 吴龙翰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八六、《古梅遗稿》卷六、《新安文献志》卷三五、《名山胜概记》卷六、《古今游名山记》卷四、《黄山志》卷一六、嘉庆《宁国府志》卷二一、嘉庆《太平县志》卷九
咸淳戊辰十月既望鲁斋鲍云龙古梅吴龙翰足庵宋复一来观黄山
赑屃登高,食胡麻饭,掬泉饮之,不火者三日,从者皆无人色,率不能从。
余三人愈清狂,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
古梅谭玄,鲁斋诵史,足庵歌《游仙》、《招隐》之章。
少焉,吹铁笛,赋新诗,飘然有遗世独立之兴。
次蹑炼丹峰,过仙人石桥,酌甘泉,徜徉久之。
次迂路游水帘洞,踏月夜归,少憩兰若,把酒临风,对天都而酹之,曰:「吾辈与若为熟识,他年志愿俱毕,无忘此山」。
欧阳永叔谢希深辈游嵩山,吹箫歌古调,吾辈唱酬之乐似之。
退之登华山顶,邑令百计取之得下,吾辈冒万险,人迹所不能到,其狂又似之。
然韩有诗,谢有书,以纪其奇也,吾辈可无一语留作此山公案乎?
于是乎书。
复初景翔诸友二首 其一 元末明初 · 黄哲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寒泉疏竹映清秋,曾记仙人太乙舟
今日逢君同感慨,不堪衰泪洒西州
复初景翔诸友二首 其二 元末明初 · 黄哲
七言绝句 押侵韵
荔枝原头春水深,多情得似玉郎心。
琵琶拨尽凉州曲,石竹花残风满林。
天原发微序 宋末元初 · 鲍云龙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二○
伏羲发造化之秘,而寓之卦画,忧天下后世之荒于无也;
孔子就阴阳卦画上推出太极来,又惧天下后世之锢于有也。
荒于无则舍人言天,入于谶纬,而人事废;
锢于有则舍天言人,出于智巧,而天道泯。
二者皆非体用一源之学也。
是以圣人既以形而上者载之《易》矣。
子贡又曰:「性与天道不可得闻」。
其抑扬反覆之微旨深矣。
朱子谓:「先圣教人就逐事上说,合凑将来,即归大处」。
濂溪却就大脑头上发出,使人透体。
便知二者各有所指,其原则一而已。
上天下地曰宇,孰有大于天地者。
往古来今曰宙,孰有远于古今者。
愚谓大者天地,一者太极。
一则久,久则大。
宇宙之间,孰有加于此哉。
是故一而大谓之天,天包地外,乾以一画而包坤地之二,是为三数言天,则三才在其中矣。
识一阴一阳之谓道,则人之仁义,地之刚柔,不言可知。
兹不揆陋庸,妄缵辑先儒要语,成二十五篇,上合天数,以理为经,以气为纬。
自太极而下,判为天地,灿为日月星辰,分为四时五行,隐于河洛之精微,散于大易之象数。
古今往来,人物聚散,屈伸相禅,消息盈虚之为千万变,不过曰通于昼夜。
而知其说皆祖濂洛以来及儒先绪馀,镕铸其语言意脉,以为之辞,非敢角而驰也。
虽蠡测管窥,未易精博,掇其大者书之,使世之言天者,知太极本不离于阴阳,阴阳亦不离于太极,物物赋受之中,莫匪造化流行之妙。
故曰明于天地之性,而不惑于神怪,君子之学,孰有大于此哉。
知此则识向上根源矣。
若夫星垣玄漠,躔度隐微,言某事则某应,此固司天者之事。
若以五行阴阳太极求之,亦吾儒性分内事也。
昔人有言:「理究伊川,数穷康节」。
如诣其极,则亦一而已矣,惟穷理尽性至命之君子得之。
孔子,大圣人也,犹曰「好古敏求」又曰「不知老之将至」。
其所以忘食忘忧者,果为何事?
况下于圣人万万者哉。
愚也未之有得,是有望于当世之博雅君子也。
庚寅岁长至日,紫阳后学鲍云龙序。
按:《天原发微》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