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洪州云盖山龙寿院光化大师宝录碑铭 五代吴 · 欧阳熙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九
大师俗姓刘氏。法讳怀溢
本无诸倚郭闽县人也。即巨唐相国彭城刘公瞻之次子也。
童年慕道。不习儒宗。
时龆龀之岁。厥父携同诣京师
固辞弗往。渐登九岁。
俄自发心。弃捐俗务。
投立磨山普资院杜禅师门下。求为弟子。
愿侍巾瓶。禅师立性孤僻。
抱直严难。未许升堂。
不容入室。且坚苦节。
每励劳形。涉历年华。
经逾炎冷。身齐槁木。
心类寒灰。一自入山。
久淹出谷。十年精□午夜志疲。
师长念及功勤。知为志器。
于年十九。方为落发披□结束法衣。
遣求和合。恭承严旨。
高别林泉。星夜登途。
望风取路。遥山独步。
峻岭孤征。时往日来。
俄之中岳会善寺琉璃坛。欣逢法侣。
敕启霜坛。大扇律风。
高悬戒月。夙缘谐偶。
曩善冥符。不上牛车。
便探衣宝。并三衣而为一衲。
弃五事而整一盂。松下冢间。
行头陁行。虽行是行。
参问匪忘。遍历遐方。
访寻知识。无道场不逢古德。
有请皆遇宗师。其奈不凑元机。
情源拥塞。如渠聚土。
状当衢。须议芟薙。
终期决抉。而乃直抛衡岳
专簉灌溪。函杖而誓扣元关。
抠衣而立融阶雪。澧源和尚一观奇特。
许厕门墙。久而弥芳。
渐升堂室。况乎居犹学地。
道未博通。仍于异时。
侍立左右。和尚演于法颂云。
五蕴山中古佛堂。毗卢昼夜放圆光。
大师才聆妙说。顿入清凉。
悟即刹那。迷流沙劫。
一言契合。万虑情亡。
豁若云开。皎同月朗。
既除疑滞。不慕游方。
遰袭传灯。嗣何宗祢。
曹溪六祖付法让大师让大师马祖
马祖百丈。百丈分黄檗
黄檗之林际。得林际密旨者。
惟灌溪焉。入灌溪室。
续焰挑灯者谁。即云盖大师矣。
大师然以元天月白。觉海波清。
真灯未烛于祖堂。雷振停开于蛰户。
维广明初上都。值黄戎犯阙。
僖宗皇帝驾幸三峰。暂避狂徒。
敕选十员禅律经论诗赋文章大德。驾前供奉。
和尚禅宗一位也。敕赐福田禅师
止三峰。再赐大自在禅师
尔后狼烟息爇。草孽停争。
时属太平。寰宇宁静
光宅四海。庆洽万邦。
特轸睿毫。更于岁号。
光化元年。实谓山呼蹈。
舜日尧云。百辟称庆于龙廷。
三宝承欢于帝泽。悉衔雨露。
亟被沾濡。和尚光化大师
仍颁命服。禅袍改为椹色。
简诰迥锡皇恩。旋闻海晏河清
远播民舒物泰。銮驾将回于万乘。
宝位却复于九重。帝绩丕昌。
龟图鳌负。皇帝升于大内
庆叶千灵。金鸡才树于琅玕。
瑞渥旁流于遐迩。遂抽御椠。
挥当玉扆之前。茂发金言。
缀向霜笺之上。遂改光化天复元年
当年上表。乞养疾以归南。
别天颜而出北。既遥凤阙。
坚驻龙沙山二年。时有镇南军节度使中书令南平王钟公。
作镇乘时。虚襟扣寂。
位崇列土。心仰元门。
一礼慈悲。三申延请。
洪钟预扣。难藏众耳之音。
幽谷传声。已播多人之口。
和尚弗能违命。遂许宣扬。
志出池隍。深奇水石。
府主钟公捐清俸鬻白源立山云□为称伐材搆院。奏额龙寿。
彰名既毕。庄严遂陈。
延请开堂演法。垂手度人。
蚁聚禅徒。蜂来道侣。
于兹三十馀载。问法千数万人。
吴大和六年甲午岁杪夏十一日。示疾松堂。
迨于中秋二十八日夜子时。归真丈室。
俗龄八十八。僧腊六十七。
当年冬十月二十□日。移龛瘗乎真塔。
去院法堂东北隅二十步之外。初终覼𧢃。
罄树丰碑。事集一时。
弥流永古。上足小师院主道归典座小师道环维那僧绍微直岁小师道聪堂中上座僧照徒众僧师荡等。
并禅河舟楫。奈菀芝兰。
咸伫分灯。续开筹室。
虑以先师岁华迢远。莫纪芳猷。
故镂贞珉。命为斯记。
熙儒宗后派。学苑微材。
恨罔侍于指南。嗟未亲于丈室。
恭承来命。合掌虔诚。
顶想慈悲。敢为铭曰。
开士垂仪。觉皇真子。
洞究元微。达乎志理。
不受毫。宁容彼此。
法嗣灌溪。灯分林际。
水上呈靴。长安骏骥。
拽杖京师。皈崇明帝。
师号紫衣。僖宗恩赐。
处世界兮。如把虚空。
若莲华兮。真不著水。
故演慈悲。强云出世。
南平钟公。虔迎驻止。
偫生缘尽。化终已矣。
出没难拘。浮沉自在。
月隐元天。龙潜觉海
师示来兮。混四生中。
师归去兮。超三界外。
劳生恋兮。谩自悲伤。
若蝉蜕兮。有何惜爱。
宗镜录 后周 · 释延寿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全宋文卷一三、《全唐文》卷九二二
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
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
因明起照,见分俄兴;
随照立麈,相分安布。
如镜现像,顿起根身。
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
后即因智,而憎爱不等。
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著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
锁真觉于梦夜,沈迷三界之中;
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
遂乃縻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
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
约依处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
皆从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
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
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
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
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
用谷响言音,论四生妍丑;
以妄想心镜,现三有形仪。
然后违顺想风,动摇觉海
贪痴爱水,资润苦芽。
一向徇尘,罔知反本。
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
立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
从此一微涉境,渐成戛汉之高峰;
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
迩后将欲反初复本,约根利钝不同。
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
或见空而證果,或了缘而入真。
或三祇熏鍊,渐具行门;
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
斯则剋證有异,一性非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
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绝升沈之异,无缚脱之殊。
既无在世之人,亦无灭度之者。
二际平等,一道清虚,识智俱空,名体咸寂,迥无所有,唯一真心。
达之名见道之人,昧之号生死之始。
复有邪根外种,小智权机,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见本。
唯欲厌喧斥动,破相析尘,虽云静味冥空,不知埋真拒觉。
如不辩眼中之赤眚,但灭灯上之重光;
罔穷识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
斯则劳形役思,丧力捐功,不异足水助冰,投薪益火。
岂知重光在眚,虚影随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质而虚影当灭。
若能回光就己,反境观心,佛眼明而业影空,法身现而尘迹绝。
以自觉之智刃,剖开缠内之心珠;
用一念之慧锋,斩断尘中之见网。
此穷心之旨,达识之诠,言约义丰,文质理诣。
揭疑关于正智之户,薙妄草于真觉之原,愈人髓之沈痾,截盘根之固执。
则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炉;
名相临慧日之光,释一真之海。
斯乃内證之法,岂在文诠,知解莫穷,见闻不及。
今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
所冀因指见月,得兔忘罤,抱一冥宗,舍诠检理。
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可谓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
馀惑微瑕,应手圆净
玄宗妙旨,举意全彰。
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
尘劳外道,尽赴指呼;
生死魔军,全消影响。
现自在力,阐大威光。
示真宝珠,利用无尽;
倾秘密藏,周济何穷。
可谓香中爇其牛头,宝中探其骊颔,华中采其灵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啜其乳糜,水中饮其甘露,药中服其九转,主中遇其圣王。
故得法性山高,顿落群峰之峻;
醍醐海阔,横吞众派之波。
似夕魄之腾辉,夺小乘之星宿;
如朝阳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
犹贫法财之人值大宝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凉池。
为众生所敬之天,作菩萨真慈之父。
抱膏肓之疾,逢善见之药王
迷险难之途,偶明达之良导。
久居闇室,忽临宝炬之光明;
常处裸形,顿受天衣之妙服。
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
故知无量国中,难闻名字;
尘沙劫内,罕遇传持。
以如上之因缘,目为心镜,现一道而清虚可鉴,辟群邪而毫发不容,妙体无私,圆光匪外。
无边义海,咸归顾眄之中;
万像形容,尽入照临之内。
斯乃曹溪一味之旨,诸祖同传;
鹄林不二之宗,群经共述。
可谓万善之渊府,众哲之玄源,一字之宝王,群灵之元祖。
遂使离心之境,文理俱虚;
即识之尘,诠量有据。
一心之海印,揩定圆宗;
八识之智灯,照开邪闇。
实谓含生灵府,万法义宗,转变无方,卷舒自在,应缘现迹,任物成名。
诸佛体之号三菩提,菩萨修之称六度行;
海慧变之为水,龙女献之为珠;
天女散之为无著华,善友求之为如意宝;
缘觉悟之为十二缘起,声闻證之为四谛入空;
外道取之为邪见河,异生执之作生死海。
论体则妙符至理,约事则深契正缘。
然虽标法界之总门,须辩一乘之别旨。
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
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
但以根羸靡鉴,学寡难周,不知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
若具用而失恒常之体,如无水有波;
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
且未有无波之水,曾无不湿之波。
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末,如性穷相表,相达性原。
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今则细明总别,广辩异同,研一法之根元,搜诸缘之本末,则可称宗镜,以鉴幽微。
无一法以逃形,则千差而普会
遂则编罗广义,撮略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
能使难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圆明;
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
若神珠在手,永息驰求;
犹觉树垂阴,全消影响。
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
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
可以深挑见刺,永截疑根。
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
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
名为一乘大寂灭场,真阿兰若正修行处。
此是如来自到境界,诸佛本住法门
是以普劝后贤,细垂玄览,得智穷性海,学洞真源。
此识此心,唯尊唯胜。
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證;
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
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
唯胜者,信解證入之所趣。
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
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
所以掇奇提异,研精洞微,独举宏纲,大张正网。
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
广證此宗,利益无尽。
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
能令广济含生,塞小乘之乱辙。
则无邪不正,有伪皆空。
由自利故,发智德之原;
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
成智德故,则慈起无缘之化;
成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
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
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
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
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
何乐而不与,则利钝齐观;
何苦而不收,则怨亲普救。
使三草二木,咸归一地之荣;
邪种焦芽,同沾一雨之润。
斯乃尽善尽美,无比无俦,可谓括尽因门,搜穷果海。
故得创发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顿圆无滞;
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
或离此别修,随他妄解,如搆角取乳,缘木求鱼,徒历三祇,终无一得。
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随流,无诸阻滞;
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
则疾届宝城,忽登觉岸,可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
被迦叶上行之衣,坐释迦法空之座,登弥勒毗卢之阁,入普贤法界之身。
能令客作贱人,全领长者之家业;
忽使沈空小果,顿受如来之记名。
未有一门匪通斯道,必无一法不契此宗。
过去觉王,因兹成佛;
未来大士,仗此證真。
则何一法门而不开,何一义理而不现?
无一色非三摩钵地,无一声非陀罗尼门。
尝一味而尽变醍醐,闻一香而皆入法界。
风柯月渚,并可传心;
烟岛云林,咸提妙旨。
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卜之香。
掬沧海而已得百川,到须弥而皆同一色。
焕兮开观象之目,尽复自宗;
寂尔导求珠之心,俱还本法。
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
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證明。
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
同此显扬,称之曰《录》,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
次申问答,用去疑情;
后引真诠,成其圆信。
以兹妙善,普施含灵,同报佛恩,其传斯旨耳。
按:《宗镜录》卷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潞州新敕赐承天禅院景德二年四月八日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六、《武夷新集》卷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景德元年冬,天子巡狩澶渊,驻跸河上,始议和戎之利,慎柬使乎之才。
乃诏西京左藏库使蒋州刺史陇西李公继昌,奉将信币,克成盟好。
复命行在,不逾浃旬。
奏事宸居,沃心称旨。
时黄屋值流虹之庆,帷宫举称觞之典。
执玉万国涂山无后至之刑;
舞羽两阶,灵台有偃兵之议。
纯嘏之锡,上帝是赉;
富寿之祝,率土攸同。
公因顿首上言,以上党旧邦,卜居累世,有环堵之室,乃先人之庐,而自参表著于朝内,占名数于京邑,乔木犹在,高台未倾,愿为仁祠,以施开士。
增饰轮奂,肃奉焚修,庶以众善之因,仰助无疆之算。
上览奏嘉叹,即命俞之
申锡玺书,旌以懿号,曰「承天禅院」,从其志也。
夫箕裘善继,前典攸称;
桑梓敬恭,先民所重。
虽知乐之至,不忘所生;
而似续之贤,由于肯构。
壶关之壤,上应昴毕;
羊头之阨,北当燕赵。
国俗尚武,人气多豪。
山东列郡之冲,乃天下劲兵之处。
悲歌慷慨,寖以成风,土厚水深,居之不疾,而公之先正,兹焉挺生。
蕴翁归文武之才,茂荀息忠贞之力。
始事周室,迨于皇朝。
功济生民,道合明主。
计相之剧任,处宣猷之上列,乃至正位机密,允辅大政。
太祖皇帝夙兴夜寐,经营四方,料敌伐谋,指纵千里。
前席借箸,允集大勋;
持节建牙,出临巨屏。
功成身退,高朗令终。
惟公经德体仁,象贤济美,职在清禁,爵为通侯。
门戟鼎铭,昭阀阅之盛;
朱轓佩玉,显车服之贵。
誓师边徼,威肃巴賨
作牧藩垣,政成海岱。
单介使虏,通玉帛之驩;
三接承恩,居心膂之任。
万乘亲倚,群公倾慕,盖所谓人伦之佳士,帝右之信臣者也。
先是,公之载诞,亦在旧居,指树尚存,藏环可验。
烝尝奉祀,履霜露而长怀;
井臼思归,顾枌榆而永感。
然而高扉纳驷,奕叶珥貂,爽垲不迁,亲邻素择。
褒成徙籍,盖出主恩;
杨仆移关,敢罹特议?
且深信内典,勤修白业。
念昊天之罔极,报德无阶;
觉海之大雄,归心有素。
恭承明诏,肇开净土。
栋宇之制,侔七宝之庄严;
苾刍之徒,极四事之供养。
匠石殚巧,天龙荐祥,金碧炫彩于晨曦,钟梵交音于空界。
问安之寝,聿为道场;
学礼之庭,更张法席。
足以滋殖德本,发挥善利。
香象负重,广集弥天之流;
水鸟谈空,更同极乐之国。
福祉之盛,岂可量哉?
昔者南朝诸公,多割宅而为寺;
西域长者,竞舍财以供僧。
简策相传,风流未远,贝多所记,报应非虚。
订公之为,斯一致耳。
曩者,太尉先生居显位,受厚禄,宠锡蕃庶,私帑充牣,奉身甚约,事佛尤谨。
生平饭僧七十万,造千佛像。
修绀殿以严宝刹,饰琅函以秘金文。
又以方牍,摹印《金刚》、《上生》等经,施于四众。
山门禅苑,多所缮完;
什器道具,率用营置。
深达实相,不滞根尘。
尽此报身,当得解脱。
君子谓李公诒谋锡羡,源深流长。
福履所绥,凡情叵测。
何只积善馀庆,启八世之莫京;
定须当来下生,首三会而授记。
父作子述,不其韪欤?
予职在右曹,心师西竺
辱公之请,至于再三。
僶俛挥毫,以谨岁月而已。
时景德二年岁次乙巳四月八日记。
净土赞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五、《闲居编》卷八、《乐邦文类》卷二
曰天理湛寂,讵可以净乎秽乎,延乎促乎,彼乎此乎,而思量拟议者哉?
然而悟之则为圣,为真,为修德,为合觉,为还源,为涅槃;
迷之则为凡,为妄,为性德,为合尘,为随流,为生死。
大矣哉,圣人之先觉也!
悯其未觉焉,于是乎土现清净,寿延无量,端拱东向,而慈眼无偏视,俾我群迷厌秽而忻净,恶此娑婆而取彼安养矣。
既而升宝刹,觐法王,目神变,耳妙训,则湛寂之性不远复矣。
达十方太虚悉我心现,矧依空之土复何有哉!
噫,如是證悟者,孰不由其厌秽忻净、恶促好延、舍此取彼之心而致乎?
而况达忻厌而无忻厌,了好恶而无好恶,知取舍而无取舍者耶!
是故释迦现秽土而俾厌,弥陀现净土而俾忻,其有旨哉!
吾慈母马氏生厌秽境,死忻净刹,寿七十有一而终。
寝疾之际,以所造净土无量寿像嘱吾以供养承事焉,十载于兹矣。
呜呼!
母人之德其在免子于溺坠水火而已;
而吾母也始能舍吾为佛徒,次能资吾以学法,末又约吾以往生,是能诲我于道也。
《蓼莪》之叹,风树之悲,岁月其迈,而吾心不衰,遂斋庄馨炉,染毫作《净土赞》,庶祐我母陟乎圣阶。
觉海澄圆,广大无边,无促无延(其一)
群蒙失道,自劫家宝,生死浩浩(其二)
大觉轸慈,净国爰居,俾我来思(其三)
金台既升,睹佛仪形,悟我妙明(其四)
像以相睹,赞以道取,福我慈母(其五)
觉海大师 北宋 · 释重显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秋云岩叶两悠悠,半逐风驰半水流。
凭问禅家有何意,不知方外若为酬。
北都王宣徽觉海大师 北宋 · 范纯仁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心镜如如绝断常,人天魔怨讵能伤。
本来面目超诸相,自在威仪遍十方。
石火电光随事过,龟毛兔角竟谁长。
真风到处堪行化,何必江西选佛场。
为慧林冲禅师烧香颂(一)三首 其一 北宋 · 黄庭坚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十八部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二
昨夜三更狗吠雪,东家闭门推出月。
是渠觉海性澄圆,衲子杀人须见血。
按:《山谷全书·正集》卷二三。
澄心亭颂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一
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究空。
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忍观伏尘劳,波澄泥著底。
八风动地来,尘劳还复起。
觉海性澄圆,浪时无不浑。
即浑即澄彻,个是涅槃门。
按:《山谷全书·正集》卷二三。又见《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一○。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其六 北宋 · 黄庭坚
能以一切声闻佛,能以法忍出世法。
宴坐分身应十方,不取涅槃自饶益。
伏住泥沙观止水,中有菩萨清凉月。
无明风起作浪波,方会如来同觉海
觉海和尚 其一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九二、《山谷全书·续集》卷二
不得侍巾拂累年,哀毁之馀,不能数通书记
今者比来被旨待罪于府界,不得问讯左右,实深怀仰。
伏承四大违净,侍僧久勤汤药,不审寝食何如,尚可堪忍留幻说法否?
瞻望丈室,谨勒手状。
觉海和尚 其二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九二、《山谷全书·续集》卷二
某数年在山中究寻疑处,忽然照破心是幻法,万事休歇,方悟十馀年间,时蒙敲点提撕,慈悲无量。
当以此实相义,于无尽众生界中,示本来法,以报恩德。
匏系于此,不得闻所未闻,惟深瞻仰。
不审迩来寝饭何如?
伏想觉海澄圆惺惺圆寂,无去来相,而幻质火风之法必坏,又须安排得著所在。
古人云:「亦不剃头,不须澡浴,一堆猛火,千足万足」。
无根树子,又要千百人擎券作甚么!
二十年巍巍堂堂,虽八万四千宝塔分收舍利,未为分外。
然把定法堂,留此幻法,费他十方常住,令聚头种子动念,两两成债,亦是大宽小急。
愿更于世谛中垂方便,千万千万!
达监院 其一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九三、《山谷全书·续集》卷三
顿首。
觉海和尚化缘尽时,意谓必得相见。
既而到正月寂然,亦想在远方山林中,不即知耳。
去年得圆公书,乃知淹屈助华严。
此寺虽密迩帝城,而车马罕到,若完容得,亦是道人萧散处,但不知众缘合否尔。
春暖,即日佛事不易,因王慧先回,附承动静。
天钵禅院准禅师舍利塔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二四、《山谷全书·正集》卷一七
维东福胜,故号天钵
有来镃錤,在同光之末
令初堂堂,大觉印可。
干戈日寻,禅子宴坐。
真人开宋,六合为家。
时维令准,以弟继初,持临济家法,鼓板钟鱼。
寂寥百年,有僧父子。
父糊其邻,子乞于市。
文慈重元,海岱维清
如雷如霆,十州震惊。
盲者得眼,檀者倾施。
日饭三百,犹故不赐。
觉海若冲,提印了空。
雪山醍醐,法示一味,饮者不同。
冲子智航,盖士夫选。
诸根猛利,透出魔罥。
昔在天钵,风雨及床,瓶钵三世,冬温夏凉。
有窣堵波,畚筑所开,发函得骨,莫诏其谁。
稽首摩拂,舍利涌出,衔齿附骨,如珠瑟瑟。
乃考图记,实藏此,寿七十五,同光之季。
累甓庄严,钟呗威仪,使见闻发心,维航智悲。
林下家间,得意自足,蒿莱荆棘,不纯不缛。
因时成文,證德训俗。
如象遇雷,如龟藏六
攻石作铭,阅世陵谷。
十六罗汉赞十六首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山谷全书·正集》卷二二
第一尊者宾度罗跋罗堕阇。
昆崙儿奉金匣,国王坐前琉璃花盆。
正坐,左右手作印。
前有香印,小僧奉钵,国王取火然香印(住西瞿耶尼州。)
大阿罗汉宾度罗,奉持末后如来印。
日中一钵千家饭,处处作佛事饶益。
以我身心五分香,作光明云雨大千。
取火燃香世界主,能遍法界惟心办。
第二尊者迦喏迦伐蹉。
迦湿弥罗国王坐,右手作印。
坐前琉璃盆花。
昆崙奴奉经匣,国王作礼(住迦湿弥罗国。)
佛记一切贤圣众,皆以无为有差别。
如来乃至阿罗汉,同入涅槃三昧海。
二乘设不见此理,是则波旬颠倒想。
稽首迦诺迦伐蹉,看花结印同无相。
第三尊者迦诺迦跋釐堕阇。
合左右手作印,胡奴奉经,小僧持课(住东胜神洲。)
驾羊超出风火宅,跨兔求渡生死河。
乘如来初方便,自彻海漩三昧底。
三乘如来悲愿力,身如光影现十方。
持经不染文字相,是名第一离欲者。
第四尊者苏频陀。
左手持经,小僧倾琉璃瓶水饮虎(住北俱卢洲。)
斑斑之兽本山林,升堂入室作舆卫。
小僧奉施军持水,弭耳来受救渴供。
胸中猛虎自调服,是故异物成一家。
我观阎浮提众生,同床猜忌若冰炭。
第五尊者诺矩罗。
阿氏多西面弹指,胡奴执印杖,小僧奉琉璃器,中有两孔雀尾(住南赡部洲。)
稽首具六波罗密,稽首得无生法忍。
稽首佛敕久住世,稽首救世不倦者。
天上人间福田施,心无高下依佛慧。
遍与有情作功德,故受孔雀堕尾供。
第六尊者跋陀罗。
住在耽没罗洲。
面西坐,叠左右手。
国王奉如意,小僧合掌。
能以一切声闻佛,能以法忍出世法。
宴坐分身应十方,不取涅槃自饶益。
伏住泥沙观止水,中有菩萨清凉月。
无明风起作浪波,方会如来同觉海
第七尊者迦理迦。
执白拂,小僧奉匣,胡奴滤水。
佛光影中大杜多,八万细行灭尘劳。
爱护有情如眼目,胡奴来供滤水囊。
手持白拂起清风,奉持所闻佛直指。
小根魔子欲横戈,弓折箭尽皆消霣(住僧伽茶洲。)
第八尊者伐阇罗吠多罗。
指顾有所言,小僧作香篆,胡奴奉香篆台,肩挂净水宝瓶(住钵啰罗洲。)
百和香中本无我,光透尘劳一一法。
佛法本从空处起,炳然字义照太空。
以此一香应发心,东方日出西方雨。
我今稽首伐阇罗,是真离欲阿罗汉。
第九尊者戌博迦。
住在香醉山中。
执羽扇,胡奴奉金炉,小僧奉来禽。
香醉山中夏木阴,来禽磊磊承风雾。
山鸟冲飞堕圣前,小僧澡雪羞时供。
胡奴知是说法时,故奉金炉听时事。
有说法相无言说,无说无闻是真说。
第十尊者半托迦。
住在三十三天
长眉,持数珠。
小僧合十指,天王献铃杵。
庞眉寂默坐空禅,万年一念无缘促。
手珠犹作奢摩他,寄迹普贤修万行。
梵天来献瑜伽具,问曾亲见世尊来。
拨开眉目示梵王,诸天皆得法眼净。
第十一尊者罗怙罗。
持经,小僧奉经帙,国王跪坐(住毕飏瞿洲。)
一身入定多身出,屈伸臂项四天下。
如世匣藏诸有物,及以丝缕舞土木。
小儿赞叹或恐怖,耆老智者但袖手。
佛说神通方便力,度脱众生具功德。
第十二尊者那迦犀那。
持印杖,小僧合掌,胡王献七宝(住半度波山中。)
四十九年大教主,波旬请故入涅槃。
佛身常寻法界住,非其境界故不见。
末法众生鲜福田,众魔染衣汗戒律。
稽首那迦住世间,令我常生遇佛想。
第十三尊者因揭陀。
振金锡,龙扰坐下,国王献铃(住广临山中。)
如来宝仗降魔相,慈悲威怒震十方。
毒龙帖耳收雷霆,逆鳞可摩若家狗。
我法未尝恼众生,不令肆毒生恐怖。
但以本来悲愿力,情与无情共一家。
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
受国王献宝塔,国王胡跪,胡奴奉塔坐(住可住山中。)
八万四千宝浮图,不如一念心清净。
惟此有相檀施福,三涂八难所依怙。
佛以一花示迦叶,笑中有刀世不解。
而以法尽付诸人,深藏宝骨待梅里
第十五尊者阿氏多。
奉手炉,国王注水灌莲花盆,小僧奉花(住鹫峰山中。)
万山相倚碧巑岏,灵鹫一峰圣贤宅。
如来往昔经行处,林泉鸟兽皆逆向。
清净眷属千五百,无日不闻钟磬音。
阎浮提中大福田,莲花会上菩提记。
第十六尊者半托迦。
合掌,受龙女献珠。
案上设铃杵,小僧奉手炉(住持轴山中。)
持轴山中大慈圣,普应诸供作佛事。
虽设大铃金刚杵,如世休马櫜弓矢。
龙女来献九渊珠,无心奉施无心受。
清净之众见寻常,相视还如土木偶。
觉海大师庐陵省亲 北宋 · 释德洪
老踪沧海珠,道价压千古。
暮年还东吴,岂不以亲故。
世衰道陵夷,学者例顽鲁。
处处如尘沙,纷然不容数。
但誇谢公子,乃翁堕江渚。
坐令乳臭儿,高论不少惧。
安知覆渔舟,甚愧编蒲履。
大师京国来,秀色见眉宇。
笑谈出流辈,亦自有佳处。
怀亲不能休,饮食忘匙箸。
醉翁乡里贤,安角诵翁语。
人老尚康健,春寒与秋暑。
念之凭高楼,白云入瞻顾。
浩然归兴,掣肘径驰去。
遥知到螺江,社林闻布谷。
迎门一调笑,欢极但摩拊。
童头想怀橘,衣椹应戏舞。
聊用慰其心,高追古人步。
此诗语散缓,细读有奇趣。
譬如食橄榄,入口便酸苦。
勿示痴道人,被骂吾累汝。
上叶帅启 宋 · 王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三、《东牟集》卷一一
念垂髫弱岁,已尝诵夫子之文章;
及敛版微官,久欲听先生之謦欬。
素仰龙门之峻,获瞻虎节之雄,天假夤缘,时为幸会。
窃以士之于世也,不必因周秦而贵贱;
道之在经也,固尝与日月而光明。
惟《春秋》于六籍之文,而制作合百王之典,亲出圣人之笔削,时伤周道之陵迟。
始自东迁,讫于西狩。
事系日而日系月,岂徒为因史之文;
正次王而王次春,抑有见奉天之意。
不独示一时之褒贬,盖当为万世之章程
三家之传既兴,五始之言间出,互相矛盾,漫失本真。
起废疾而针膏肓,徒有专门之蔽;
充栋宇而汗牛马,益为驾说之多。
甚则弃经,浅而决狱。
或以之明水旱之变,或以之正宗庙之仪。
至于辨戾园之非,议陈汤之赏,有如上下其手者,孰云缘饰以儒哉!
经术不明,世道交丧,绵历汉唐之代,晚称啖赵之功。
然皆蠡测以管窥,岂识天高而地厚!
未坠文武之道,及我国朝;
间出英雄之躔,共明道义。
崛起泰山之学,风靡伊川之流。
铮铮自持,落落相望。
时因中废,学益未醇。
卓闻命世之贤,大阐编年之学。
恭惟某官六经羽翼,四海楷模,至诚质诸鬼神,浩气塞乎天地。
探圣贤而趋奥壸,道格乾坤;
推绪馀以应国家,功光带砺。
望隆分陕,勋庇维周
兴庠序于沸鼎之中,控江山于扼喉之地。
十洲风动,莫不归心;
诸将云屯,获其死力。
盖文武为万邦之宪,而精神折千里之冲。
但人心未厌于居东,然主意实烦于护北。
龙蟠虎踞,方当禦侮之区;
玉杯竹林,绰有谈经之暇。
固已发圣人之深蕴,盖将传后世以不刊,堤障末流,开明积闇。
是当写之琬琰,副为名山之藏;
缄在绨缃,必有神物之护。
某也天资凡下,地出寒微,仅为小智之自私,不见古人之大体。
然麟经旧学,萤雪半生,而豕字多疑,尘埃积岁。
妄欲勉趋于觉海,孰能为破于迷云?
所以久愿扫陆先生之门,庶几闻武平一之论。
比因假职,望帅座之荧煌;
遂获抠衣,听钧言之温厉。
非敢以爵禄势利而为希慕,实将求道德性命而为指归,进而教之,乃所愿也。
虽执干戈而卫社稷,方当捍外侮之时;
然说礼乐而敦诗书,是亦翼中兴之效。
誓将剪拂,辱在品题。
天宁节疏 其二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九、《紫微集》卷三三
赤电华星,肇启诞弥之月;
伽音贝叶,爰修净妙之因。
冀凭西土之法缘,仰祝南山之寿考。
恭惟皇帝陛下躬行尧道,身服禹勤。
德逮黎元,仁均动植。
无一夫之失所,得四海之欢心。
时和年丰,民俗康而颂声作;
文昭武烈,功德盛而王业崇。
幸逢令节之甫临,敢罄封人之善祝。
伏愿慈云广荫,觉海增澜。
亿万斯年,远超逾于小劫;
垂拱而治,永临御于大千。
斋僧疏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九、《紫微集》卷三三
某闻作大缘事,然后获大福田。
顾今世之严显富贵者,皆前世之致福德者也。
是知人处世间,福为最胜。
某自受业及游历诸方,受檀越信施多矣。
今老且耄,无以奉报,辄发诚心,欲斋僧百万,仍与众谈不二法门,为远迩信士广殖福缘。
而院门雕弊,难以自办,须仗众力。
今者欲于本院安三百众,及接待旦过云游之士,斋粮以日计,约费若干。
四方檀信,或独管旬月,或共办一时,以至斋百人千人万人,各随意施财,共成兹事。
具疏陈列如右。
伏以儿童垒塔,尚获胜缘;
贫女施油,终成妙果。
况设伊蒲之盛馔,斋亿万之缁流
考钟撞鼓,广集四方之云水;
扬眉竖拂,大宣六代之宗风。
不二法门,演第一义谛,岂但为住相之福,盖将穷觉海之源。
愿起既向心,各生决定信。
但生喜舍,定不唐捐。
谨疏。
会庆节功德疏 其四 宋 · 史浩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二○、《鄮峰真隐漫录》卷二三
宝历延鸿,祥开华旦。
圣君诞育,庆溢绵区。
敢凭觉海之净因,用表愚衷之虔颂。
皇帝陛下伏愿万灵效顺,诸佛薰慈。
沙碛迢遥,喜牛羊之被野;
枫宸邃密,享玉帛之盈庭。
嘉与生灵,同跻仁寿。
谢赐御注大圆觉经表淳熙十年二月 南宋 · 释宝印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七四、云卧纪谈、释氏资鉴
淳熙十年二月乙丑,圣旨赐臣宝印《御注大圆觉经》一部。
臣九顿首薰香伏读,如在灵山亲闻,无有少异。
臣具表谨谢,仍进山颂歌咏圣德,乞就径山开板,流通四方,使天下衲子发明心地,同泛如来大圆觉海
蒙圣恩俞允,臣谨稽首拜手言曰:圆觉自性非性者,直指也;
圣人不言而言者,方便也。
维诸佛于大光明藏光严住持,即是一切众生净觉心地。
当此时说听已周,法义已具,而婆伽世尊答文殊以圆觉本有,无明本空,为法行之正因,免众生之邪见,乃见直指根源,更无枝叶。
普贤诸大菩萨为物之故,于无疑处起种种疑,而如来各随其机,于无应处能种种应,所谓都城非一门而入,大厦非一木而支也。
谓之圆觉,无不圆;
谓之了义无不了。
然十二部经之所共诠者,以此为之眼目;
三十五祖之所单传者,以此为之骨髓。
臣愚谓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凡夫也;
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如来也。
虽与裴休之说相为冰炭,唯亲證者乃能知之。
恭惟我今上皇帝陛下得佛心法,广大周遍,灵明昭彻,仁如天,智如神,静而圣,动而王,岂非圆觉一心之妙用乎!
万机之暇,游戏于大光明藏,肆笔成书,显扬圣意,实以佛佛道同,不言而言,言直指也。
按:《御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卷首,续藏经第二编第十五套第五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