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丹阳青泡石三枚。置水筒。放小鱼数十头。游泳成群。插山菊一丛于石头。着根生花。次姜雪峰集中咏怪石韵(姜亦宰此府时。所作也。) 清 · 南汉纪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寄翁集卷之二
三枚石,今从古峡来。
活肤澄润玉,苍发细缝苔。
鱼向涓波泳,花缘隙土开。
似山元具体,看此想蓬莱。
佛手柑 清 · 金朝觐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莫道金身幻,黄柑具体真。
拈花应欲语,合掌恰迎人。
千手本无碍,拘挛终竟伸。
倘承仙露润,盈掬自长春。
敬谒房师晓亭夫子并叩见太师母太夫人及二世兄三世兄退而志喜 其四 清 · 金朝觐
七言绝句 押微韵
衣钵和凝嗣徽扶风绛帐两暌违。
迩来自问无贪取,只算师门具体微。
何子贞太史题宋拓论坐帖长句次韵和之并简张诗舲司空己未 清 · 祁寯藻
 押蒸韵 出处:䜱䜪亭后集卷十八
杜诗颜书非变法,譬之画马与画鹰。
风蹄霜翮气盘郁,健笔独得谁师承。
神明于法变则化,岂执一家为准绳。
诗书悉从至性出,能令百世闻风兴。
草堂自有连城璧,茧纸空赚枯寺僧。
若无心得但形似,纵使具体非兼能。
熟精文选宝棐几,有唐诸贤多足称。
风雅道衰斗绮靡,金石力薄工楮缯。
乃知绝诣由自致,蝥弧岂必从人登。
自从秦篆汉隶,六书遗意犹可徵。
渡江乃重衣带帖,渐以姿媚销觚棱。
山阴堂奥有脩竹,碑榜寥寥安所凭。
韩公尚欲考石鼓,鲁国讵肯随曹滕。
君谓颜书异王派,斯言甚大心不矜。
源流细寻出二篆,筌蹄妙弃高千层。
世人但知较鸡鹜,夫孰能辨淄与渑(诗中兼及坡、谷书法。)
大书细字各有体,力出笔外神内凝。
三稿字字挟悲愤,惊蛇赴壑犹缠
平生悔抱元和脚,馀照莫窥千福镫。
论坐一篇众争习,翻拓堆案来相仍。
佥云兰亭此后劲,君独雄辨光四腾。
北碑南帖派久别,研经刱论得未曾(见阮文达《北碑南帖论》及《坐位帖跋》。)
赖君发挥义更畅,拳拳奉持常在膺。
力追险绝得平正猿叟所历皆崚嶒。
偶为居士一说法(此帖香南居士所藏。),长歌醉墨传友朋。
我病呻吟读诗史,如钻故纸寒窗蝇。
却因颜法悟杜律,藩篱墨守徒兢兢。
君诗如书浩气贯,挽强一发千钧胜。
犹为忧时见颜色,北风搔发鬅鬙。
老舲得诗更浇酒,天寒欲雪瓶已冰(昨诗舲招饮慈仁寺,与子贞论书及此。)
游山吟八首 其六 清末 · 魏源
 出处:古微堂诗集
五岳山大圣,岩立天中央。
馀山尽狂狷,天骨仙开张。
武夷雁宕天之狷,黄海桂林天之狂。
王屋台庐颇得岳气势,正如具体之中行。
其馀平远雷同半乡愿,胡广中庸孔光,何况蚕丛攒沓黔夜郎
始知山贵特立而耿介,正犹豪杰师文王
倚天拔地自雄放,岂必面目同员方。
亦有娟娟绝俗仙娥态,亦有萧然逸士尘外装。
平原数仞能有千仞势,亦敌磅礴而莽苍。
半生游山山未了,飞泳乾坤一鱼鸟。
有人大笑鸿蒙表,厥初造物胸中谁起稿
束皙补亡诗 其一 南陔 清 · 吴敦仁
四言诗 出处:收录于徐宗干编,海东书院刊印之《瀛州校士录》。
南陔有,言采其英。
谁无父母,可忘所生。
菽水承欢,怡色柔声。
匪我之享,惟德其馨。(一章)

南陔有,言采其芳。
我瞻我依,父母在堂。
槃匜滫瀡,非敬奚将。
淑慎尔正,则笃其庆。(二章)

翩翩者乌,反哺于慈。
人不如鸟,具体何为。
椎牛罔及,鸡豚逮时。
孝思不匮,歌以永之(施懿琳编校)(三章)

曲阜杂诗四首 其二 甲辰 清 · 江湜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伏敔堂诗录卷三
阙里与陋巷,相去如尺咫。
当日两家风,同饮一井水。
同饮亦同乐,心源无彼此。
由来圣可能,好学斯具体
浅哉太史公,但云附骥尾
秖今陋巷中,寝庙翼然起。
卅年事箪瓢,千春飨牢豕。
漫有往来人,一心为悲喜。
谢舍人论文 清 · 吴观礼
震川望溪评迁《史》,谁欤述者后有王。
蜀輶归来书满箧,此本斑駮留丹黄。
炎云忽堕雨点白,门外车声动霹雳。
挟书剥啄寻幽人,共手一编恣探索。
波澜壮阔疑忘归,秋鹰欲下盘空飞。
龙门奇谲不可状,薪火孰与扬余煇。
东坡气似峻坂騧,昌黎古干无杂花
韩苏闳肆各有得,格判唐宋徒吁嗟。
亦从精微造真放,江河浊浪纷淘沙。
才力由来夸横绝,切理应须透冰雪。
刘繁方简姚吐含,醉翁法嗣森成列。
画师画马论神骏,骨肉相包始清稳。
氏犹称具体微,余人率借空虚遁。
中声要入黄钟宫,二京文艺罗西东。
宅心醰粹性灵足,博厚期与《诗》《书》同。
千秋义法求统宗,秘旨乃在葫芦中。
行无地难且践迹,涉猎子长扶风
留别浪穹绅民三首 其三 清 · 王裕承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大地春风拂面和,我今惜别转蹉跎。
口虽未饮骊歌酒,心已难忘凤羽河。
具体乍将基础立,抚衷仍觉感惭多。
黯然忽唱阳关曲,无奈攀辕父老何。
按:皖雅初集卷三十六
南汉敬州修慧寺千佛铁塔庚子 晚清 · 丘逢甲
庚子秋,游口镇,温介同年示以黄公度京卿所寄南汉敬州修慧寺千佛铁塔铭拓本,矜为创获。及,抵州谒京卿,得见塔残铁,其第七层一方即铭文,三方缺,故不知铸者、铭者姓名。四层及六、七层之半俱佛像,以所得约之,知塔有千佛。惜缺者无从觅,不能见其全矣。塔盖南汉刘鋹时,州民募建以祝福者。与光孝寺西铁塔奉敕造者先后同时,计大宝八年乙丑岁建而始毁于同治四年乙丑,阅岁乙丑者已十有五。铭文词近尔雅,书亦具体颜平原。州中之金,此为最古,惜省志、州志俱未载。吴石华先生南汉金石志蒐罗甚广,亦失之眉睫,致久郁而不显,浸至残毁无过问者。今京卿得焉,不可谓非此塔、此铁之遭也。塔址在一小山上,梅江绕其下,去人境庐不半里,登璇楼可望见。惟修慧寺今不知何所。或云康熙间塔自齐州寺移建今址,然无可考證,亦第故老相传云尔。京卿已属介载入今州志,复作歌属予和焉。吊古慨今,遂有斯作。
五金之用铁为广,惜哉竟付降王长。
上供铸柱下铸床,更铸贪痴佞佛想。
有铁不遣铸五兵,又不铸器资民生。
峨峨两塔奉敕造,民间观者如风倾。
梅水东来避灾地,上有先朝修慧寺。
眼中突兀窣堵波,不惜乌金铸文字。
谁欤铭者工祝词,贤劫千佛森威仪。
皇图欲仗佛力固,安知天降香孩儿。
一铁围山一世界,劫火中烧万法坏。
巍然此塔九百年,相轮夜转罡风快。
岂惟牛角难长延,眼看宋蹶元明颠。
敬州遗事共谁说,塔端铃语缺不圆。
塔铸何时岁乙丑,有大力者负以走。
十五乙丑塔乃倾,敢信佛缘能不朽。
自从象教嗟中衰,中分净土参耶回。
竞假天堂地狱说,乘虚与佛争东来。
东来明星张国燄,炮雨枪云铁飞舰。
天经唪罢万灵噤,海旂飐处千官谄。
与之抗者谈真空,白莲万朵开魔风
谁云此獠有佛性,妖腾怪踔巾何红?
此亦当今一张角,满地黄花乱曾作。
国成谁秉邪召邪,聚铁群惊铸此错。
黄金台边铁血殷,六龙西幸趋函关
麻鞋何日见天子,小臣足茧哀荒山。
梅山苍苍梅水碧,雄心陶写付金石。
眼駴残铁南汉年,古锈斑斓铁花积。
当时铸者知何人,寺荒塔坏朝屡新。
小南强花空供养,即今诸佛无完身。
铁不得用铁之辱,海风夜啸蛟涎浊。
神州莽莽将陆沉,诸天应下金仙哭。
谓佛不灵佛傥灵,睡狮一吼狞而醒。
破敌神兵退六甲,开山力士五丁
五岭雄奇积煤铁,矿政未修民曷殖!
地不爱宝资中兴,会须富国兼强国。
吾国平等存佛心,纷纷种教休交侵。
行看手铸新世界,采山有诏需南金。
人天同庆回末劫,王气宁容霸气杂。
神力永镇阎浮提,何须四万八千塔?
注:“白莲万朵开魔风”以下十句,时清庭信拳匪排外,八国联军入,两宫逃西安也。
雨中登镜湖癸丑 清末至民国 · 陈衍
 押有韵 出处:石遗室诗集卷第六
往游明圣湖,雨景落吾手。
四垂云脚平,两峰没其首。
雨立数塔见,泼墨千林黝。
一舟水寒中,独自徜徉久。
吾州湖信小,具体亦略有。
二桥儗双堤,小孤涌培塿。
桂斋似花港,三潭满菱藕。
澄澜即文澜,大梦南屏陡。
微濛一烟雨,彷佛圣湖否。
会当拓宛在,湖天纳窗牖。
惕庵杪春书感次韵甲子 清末至民国 · 陈衍
 押词韵第十七部 出处:石遗室诗续集卷二
陟冈陟砠无气力,枕簟睡馀空换日。
中原舞彻万里尘,海角飘零作吴激
稍忻于喁得吾子,情话连绵隃亲戚。
交章具体不独到,似泗水亭厕王吸。
怪君进惠抑何猛,迎刃破竹过箭疾。
彭城会画麒麟阁千户侯封尽实食。
禹慎斋摹松雪鹊华秋色卷子冯叔莹复仿之为题三绝句 其二 清末至民国 · 夏孙桐
七言绝句 押东韵
祢宋开元论画宗,鸿胪具体刻求工。
傥教真见匡庐面,胜处王羊可许同。
寄古序永安壬午 清末至现当代 · 何振岱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我春室诗集
古序安远游,三载兴未倦。
寄我诗满囊,发视光璀灿。
秀骨鹤比癯,巉思铁无懦。
君性实谦光,处物尤和逊。
妇子陶以成,具体知敦艮。
世棼心太平,职勚身轻健。
何似九龙滩,溅流若怒喷。
忆昔见君初,君幼我未冠。
衰龄试回首,光景如昏旦。
何时赋归来,炊粳共尽饭。
追记少年事,开颜肆笑粲。
一面胜百书,无但劳鱼雁。
黄时钦 其三 清末至民国 · 刘文钦
对联
绛帐昔从游,每逢总角群嬉,叔度风流森玉树;
红牙顾曲,不意谈心人杳,杜陵月落梦青枫。
注:黄时钦,黔军某部上校,民国时辞世,刘文钦代当时社会名流撰联以挽,具体代谁不详,待考
挽万社长克哉 现当代 · 成惕轩
对联
清议动江城,无冕足当王者誉;
丹心照瀛海,盖棺不负党人身。
注:《楚望楼联语笺注(娄希安)》:万克哉,武汉新闻摄影通讯社社长,后去台湾,居台北
江城: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
无冕足当王者誉: 19世纪的英国《泰晤士报》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后多指新闻记者。称记者为“无冕之王”,其含义是记者虽然没有具体职务,但是在新闻活动中却处处高人一等。
盖棺:身故。此处应为“至死”之义。
拜拉老妇诗(自书中见某民族故事,颇难为怀,因为改写。原文附后,以便对看。2002.9.26) 当代 · 卢青山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卷上[二零零二年]
“我固何所恶,折磨我至此”。
拜拉有老妇,此语发其齿。
当其髫丱时,父母膝下恣;
谓此温馨窝,长保至于死。
岂意“困扰者”,大神雄名字;
巨爪黑如夜,攫逐父母死。
瞢然不及泪,兄弟亦继是;
迨及长成年,戚族无不死。
孑孑嫁孤身,托傍外族氏;
巨爪犹不赦,一一追而至。
双鬓猝尔白,唯存一孙子。
抱孙置诸膝,泪下如河驶:“昔我倚膝人,无一免乎死。
今我膝上人,其必不可死”。
拥怀以相温,嚼饭以相饲;
护理岂不密,其孙竟以死。
老妇复何为,泪亦枯而死。
“我欲问大神,此究何意思”。
褴褛为吾衣,拄杖助吾趾。
决然从此去,飘荡人间世。
一日过一村,一月一邦址。
“世界之尽极,必有路可指。
指向大神居,我欲质此事:我究何犯汝,折磨我至此”。
世界极茫茫,安复有终始;
旁人屡相悯:“何故飘不止”?
汝观汝国中,孰苦如我似?
我欲问大神,彼究何意思”。
“汝苦昭日月,有眼谁不视。
汝亦视众生,孰不同乎子。
‘困扰者’踞顶,昌狂孰能制”。
“我有惑于神,不解不得死”。
长路无始终,人生有途次;
惑者终自惑,死者终必死。
当其道死日,微语犹在齿;
幽风茫然来,荡播乾坤里;
代代传回声,永永无穷已:“我究何所为,折磨我至此”。
附:原文:她是一位家系绵延的(Ba-Ila, 拜拉)老妇人。莱萨(Leza)(“the Besetting One”,“困扰者”)将黑手伸向这个家庭。他在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夺去了她的父母,在随后一些年里,她的所有亲人都相继去世。她对自己说:“我抱在膝上的那些亲人一定会活下来的。”但事与愿违,即使是他们――她的孙子们――也都离她而去。……她在绝望中下定决心,要找上帝问问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她于是走上旅途,走遍一个又一个国家,头脑中萦绕著这样一个想法:“我要走到世界的尽头,发现一条通向上帝之路,我要问他:‘我对你做了什么,你要如此折磨我?’”她始终没有找到世界尽头,虽然失望,但她并不放弃寻求。当她走过不同的国家时,人们问她:“您到这儿来干什么,老妇人?”回答总是:“寻找莱萨。”“寻找莱萨!为了什么?”“我的兄弟,你问我!在这个国家有谁受过我这样的苦?”他们会再问:“你如何受苦?”“就是这样。孤独。你看我,一个孤老太婆。我就是这个样子!”他们回答说:“是的,我们明白。你是这个样子!没了朋友和丈夫?这和别人有什么两样呢?困扰者骑在我们每个人的背上,我们没办法把他甩掉。”她终未获得她所渴望的,带著一颗破碎的心死去。
碰壁斋按:重翻此作,偶有所想,聊记于此:
世界为什么存在苦难,它为什么带给人痛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著人类,无论先民还是今人,无论在学理还是心理上。深重而无以解释、无以解除的苦难,最终可以影响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他们会把世界从本性上看为“恶”的。
“善、恶”最初的心理来源,实际是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有利的物事被视为好的,有害的被视为坏的。在这个基础上,一个群体才可以定义善恶。为了维持群体不散、合作可能,得防止一个人去伤害别人,于是,伤害别人之举为恶,相反则为善;这个办法可以更长时间、更均衡地增长整体的全部获益,因为它鼓励了合作。在利害与善恶的关系上,它跟个体最初的心理来源,并无不合拍处。但它也带来一个麻烦,群体定义为善的行为,对个体却很可能是有害的、不好的。通常在具体、局部、短期的情况下,伤害别人可以为自己获益,自己在利益上的退让,可能把相应的份额转给他人。就是说,群体认定为善的东西,对个体恰是恶的。但是,面对整个世界--这个世界里普遍的苦难,而非具体一事的利益计较--面对这样一个公共的世界,个人与群体的分歧可以抹平,取得一致。比如疾病、瘟疫、地震、死亡等等大家共同承担的事件,众人的角度是同向的,都看为负面之物、灾难之事。它们对人的伤害,如果无限止地影响人的心理,可以导致人视世界为“恶”。
幸福是正面的,合于欲望所求的,我们享受它时视之为当然,不会深究。苦难不然,它是负面的,我们要求解除它,同时也就要求解释它;它阻碍了欲望,欲望对它不能容忍,情感对它也不能接受。每个文化系统都得做这个工作。
为了解释苦难的存在,好些民族的神话、宗教,把世界最基本地描述为善与恶两种自然力量的争斗,或者善与恶两个人格神灵的较量。一个社会或者文明,得在某种程度做出努力,以应付苦难。宗教往往也得在事实、心理上开出对付苦难的药方,向信徒保證苦难可以解除、拯救终会到来。基督教是个一神教,设定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因而它要处理苦难问题,特别麻烦,苦难的存在,总之会跟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不自洽。可是也有些神话、宗教用另一个方式来对付苦难。它未必给出真正的解决之道,而是借助承认苦难这个事实、描述苦难的这个状况,把苦难纳入知识系统里,使它不再是理智上不可解的,进而影响及人的心理--理智上可解的、事实上必然的东西,往往也就更易得让人心理上接受。这可说是另一种办法的拯救。人类生活就是这样复杂而有趣,我们要向世界行动,得瞭解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我们要解决问题,得先对问题有个解释;否则便行动无从著手,解决不得要领。于是,在心理上,可以瞭解、解释的东西,也就减轻了压力了;虽不能打败它,而我们知道了它是怎么样的,进而知道那是必然的、没有办法解决的。理智上长久地受这类认识涵化,最终也确可使心理更为平衡点儿。这就是通常所谓修行、修德、修道。据说萨满教的治病,巫师有时并不真正用药物或法术去治疗疾病,而是在咒语里一遍遍地向病人描述那个病是什么样子、它正在哪里、它如何行事,等等,看来也就是想把不可理解的病转化为可理解。
从那老妇人的故事推断,拜拉地方的神话处理苦难问题,走的应该是后一路。主宰世界的大神直接便名为“困扰者”,从根本上把苦难描述为世界的本性。路人的说话里,也隐隐见出这个深远的文化背景。他们说,人人都给困扰者当马骑,人人都在做牛做马,并非只你一人受苦;而且明白讲那个骑手是甩不掉的,苦难是无从化解的。文化系统借路人之口告诉众子民,苦难出于必然,同时也劝说众子民,个人只能认命。那个拜拉老妇偏不认命,她的举止、心理,在那个文化系统内部,是个异数,而且恰恰就是那个文化系统所要针对、消解的东西。否认苦难的合法、支持欲望的权威,全力去反抗外界,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苦难减弱。但是,面对巨大的苦难,承认它的力量、削弱欲望的要求,以比较柔顺的方式行事,这也有平衡心理压力的效果,使苦难不显得过于强悍。拜拉地方的文化努力,也不能说是无的放矢。
文化系统对老妇的疑问作出了解答:因为主宰世界的大神本就是给人制造麻烦的、世界的本性就是个麻烦制造者。老妇不认这个帐,更透过一层,追问起这个解答本身的有效性:为何大神会如此、世界本性会如此。问题绕了一圈,重回起点。一直到死,她没有能解决苦难,也没有能解释苦难,她从理智和情感上,都不接受世界对她的折磨。也许得说,不能解决的问题,最终将是不能解释的问题。因为理智要解释问题,出于欲望要解决问题,而理智对欲望的影响很小,理智上的解释也不能全部代替事实上的解决,只在很小的程度上有缓和作用。已经解决的东西,可以不加解释,而已经解释的东西,还必须最后加以解决。如果不能解决欲望面临的压力,它对一切解释都不会买帐。即使完满地解释了“事情必然不能解决”,它还会问最后一个问题:“为何必然性竟然是、竟可能是反对我的、不顺从于我的?”实际它无论问什么,问的都是这个问题;它要求的是让它满足,愤怒的是满足的障碍。
无论用什么方法回答老妇人,问题最终都将回到起点,这个起点也会一直伴随到人类的终点:这世界为什么存在苦难,为什么?它为什么要叫我痛苦,为什么?这个问题绝非学理可以解决的,因为追问它,最基本的原因不出于纯理智的困惑,而像前边所说,出于欲望、情感的不能接受。咱们的生活从它开始、伴它结束。
妙应寺侧咖啡店对白塔白塔慕斯2023年 当代 · 王悦笛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延寿于民食即天,塔开千福耸云烟。
塔今为食芳馨备,佛故穿肠福寿全。
具体乳膏元自白,象形甘旨不能坚。
入唇入眼山门外,小大浮屠应妙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