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常州剌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 初唐 · 王勃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五
某州县洪飙未翔。灵凤垂翼。
景云不烛。神龙宛颈。
岂非时不可以苟遇。道不可以虚行。
圣人作而万物睹。神功资而百宝用。
是非山川倒徙。太阶怀息乱之臣。
天地乖离。元首伫康时之具。
则有得其数者。于平原公见之矣。
自星虹沓沚。开宝箓于轩图。
雷电窈冥。载休徵于鲁谶。
龙骧凤起。霸图存玉垒之云。
紫盖黄旗。王迹著金陵之野。
故得卿才表秀。謺彩骈踪。
卑盖朱幡。连州比郡。
公侯必复。子孙承百代之基。
馀庆不忘。仁义应千龄之运。
公鼎门疏照。穴岫翔辉。
分岳秀于樊侯。禀辰精于傅说
折旋儒馆。以六艺为笙簧。
轩翥翰林。用两京为鼓吹。
经邦化俗。涉游夏之门庭。
减灶麾兵。得孙吴之阃奥。
皇天眷命。圣武膺图。
睹物怀人。思功去罪。
寰中有事。曹参执帛之荣。
阃外多虞。周緤中军之宠。
见危授命。藏器及时。
攀凤羽于九霄。候龙颜于千里。
萧王内寝。频献雅诚。
韩信斋坛。屡迁优秩。
武德三年中郎将。俄迁大将军
王统军。皇基肇辟。
天步犹难。宸扆应上相之荣。
仙梦受中权之寄。被庐讲将。
实赖宏图。今日佥谋。
先应时望。于是弄兵窃举。
犹勤甲冑。吞沙饵石。
尚阻河梁。公制变以奇。
荡除以杀。七擒三捷之略。
绪著辕门。拔旗穿札之能。
勋在盟府。五年六月上柱国
随班列也。剪桐疏爵。
分茅建社。下断物土。
上格星躔。唐虞著其升降。
周汉明其损益。所以羽仪帝室。
蕃卫王畿。惩恶劝善。
庸贤叙德。高祖勋逾黜
业擅戡黎。置酒醴于南宫。
扬旌旆于东府。建皇帝之号。
安不忘危。览彻侯之籍。
荣而思报。以公乃诚匪懈。
原始要终。望严雪而识寒松。
观疾风而知劲草。九年封望都县男
贞观元年改封县侯。文貔禁旅。
实著趫雄。清道启行。
允兹多士。自非誉高朝讽。
价重人谣。仍窥博望
必乱钩陈之选。公早陪戎律。
夙简帝心。扬历二宫。
当仁不让。授左卫中郎
俄迁右虞侯率。葱山狄壤。
蒲海蛮陬。要服之外区。
匈奴之右地。境邻蛇泽。
乘劲敌而雕腾。郡迩酒泉
候宵尘而鹗视。天子乃停旒侧听。
负扆晨惊。振洪策于古今。
溢严勋于覆载。将使八纮昭泰。
银台应益地之图。九县平夷
瑶水流寻仙之驾。贞观某年授高昌道营总管
公道凝三略。功标五才。
逸气纵横。雄精贯月。
象物而动。鼓鼙肃战士之容。
推信而行。歌舞表将军之德。
裹粮坐甲。轻死等于鸿毛。
投袂冲冠。重义均于熊掌。
鉴空归惠。荒度来宾。
郑吉之前踪。复张骞之故事。
庙堂颂德。魏阙畴庸。
光赞六条。非公莫可。
某年授某州剌史。寻以江沲奥域。
衡霍名区。楚情剽狡。
吴风浇竞。火耕水耨。
郡阙婺女之精。竦剑危冠。
人寻鱄诸之弊。分宣演化。
卧理切于宸襟。易俗迁讹。
行吟伫于人望。贞观某年迁睦州剌史。
政刑不慝。考绩连最。
俄授使持节松州都督。今上钧台嗣历。
鼎邑凝图。百城劳晋武之心。
千里扬汉宣之诏。玺书加秩。
礼缛诸藩。纶焕层班。
高恒典。永徽中沙州剌史。
鳌山乱德。鸿水稽诛。
扶桑落日之滨。妖朋蚁结。
孤竹寻云之际。孽党蜂腾。
百济遗黎。托悬巢而斩气。
三韩别种。附危幕而游魂。
玉帐蒐兵。伫责苞茅之贡。
金坛律。将收楛矢之琛。
龙朔年中授公熊津道总管。公昔从幕府
早厕戎行。兵法于轩辕
受阴阳于吕望三门五垒。
得破敌之奇谋。火舰云梯。
总行军之妙法。故得战无全阵。
野靡坚城。摐金将跃马暂临。
衔璧与牵羊相继。岂惟秋方息乱。
遥闻定远之名。春谷投心。
遐想度辽之策。若斯而已矣。
及三军献捷。诸将论功。
帝嘉乃勋。作镇炎野
授公广州都督改封平原公
以途邻北户。地接南池
珠崖魑魅之乡。铜柱贪残之境。
累藩斯寄。历任称难。
于是受以春风。临以夏日
明冠婚于县邑。布庠塾于闾阎。
薤本诛强。奸豪屏气。
棠阴察狱。茕独申哀。
龚遂之乱绳。解虞卿之错节。
黄霸得循良之誉。绩未衒于边城。
陈汤有方面之勋。位不登于剌举。
方具美。其式兹乎。
朝廷以公屡参伯牧。骏历班条。
不忍欺。人无胥怨。
伏情驭极。留连稷野之童。
托义训毗。惆怅耶溪之老。
虽有黄槐紫棘。无以易尧。
盛岳名都。犹闻借寇。
麟德元年改授金紫光禄大夫常州剌史。既而天机忽爽。
大渐弥留。白玉徒煎。
黄金难化。台阶侧席。
方膺雉冕之尊。玉女停机。
俄逢鹊衣之变。以某年某月日。
春秋若干。薨于公舍。
鸣呼哀哉。惟公间气呈姿。
灵和叶。凤鸣千仞。
鹏搏万里。情关峻远。
得意于众妙之门。性宇沈凝
忘筌于毁誉之境。因心以至。
孝悌表于乡闾。临义而行。
禄赐均于宗族。故得虬骤蠖屈。
服冕乘轩。归汉于缔构之辰。
游梁于骇乱之际。章沟雾辟。
曳鹖尾而晨趋。甲馆烟开。
奉旄头而夜警。鸣鼙出塞。
进李牧之奇诚。露冕巡方。
苏章之直笔。方当献纳黄屋。
揖拜青墀。入东寺而掌壶。
南台曳履。不谓藏舟夜涉。
负杖朝兴。丹邱之化未寻。
元扃之痛俄及。故怨深撤乐。
悲躔罢市者乎。谨状。
司马迁 宋 · 王庠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二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七
古今异情,而千世之传难以考,故远举者常失于迂诞而不经;
治乱殊世,而当时之变得以揆,故近取者每怪其简脱疏啎而不能周也。
论著之士,虽以记录为功,而精裁铨释,足以标准于后,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径取科摘,务存梗槩而已。
三五之代,不得而详,其文阔陋,备体固缺,不几于太略欤?
所书之事,得一二于十百,无足怪也。
所闻异辞、所见异辞,捃摭而备录,牢笼而博采,参较异同,类聚区分而编次䌷绎,宜其囊括而无遗。
故秦汉而下,条贯有伦,历然可观,不几于太详欤?
耳目所接,则缁铢无爽,无足怪也。
比不知而作成于阙文,整齐故事,则不若博物洽闻之为愈欤?
司马迁之书,略推三代而每详秦汉,班固尝言之矣,可得而论也。
以区区之秦,散从解约,以束攘雄诸侯,具信威于天下,敛手而事者,常恐其后,游说之士凭轼而西向,图一统之业不为易矣。
矜武任力,以暴虐始祸,二世而亡,推而言之者,宜详于此也。
以戍卒散亡之众,徒手奋呼,群起而亡秦。
高祖拨乱诛暴,仗义约法,股肱萧、曹,腹心良、平,爪牙信、布,驾驭英雄,用三杰以屈群策。
八年之间,锋镝之所交,权智之所用,郦生骋纵横之辩,陆贾述存亡之语,娄敬建万世之安,叔孙新一时之制。
兴王之迹,原始要终,业巨而事丛矣,推而言之者,宜详于此也。
秦并海内,识其详者《战国策》;
汉定天下,识其详者《楚汉春秋》。
至于高祖,知马上得之而不可以治也,著秦之所以失,见吾之所以得者《新语》。
汉之为汉,且七十载,故老流俗尚能言之,讨论遗编,放失旧闻,笔削所采,网罗贯穿,宜无脱略之累。
与夫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勤苦而仅得者,功相万也。
贾谊之徒借秦喻汉,可谓详悉,辍毫洒牍,无所施其能,则槩举而发明者无几,乘传车,禹穴,复何为哉?
著不可之典,垂将来之法,隐显必该,洪纤靡失。
若雁行鱼贯,举一而可寻,固非凌驾前作而直取胸臆也。
明统业于帝纪,叙勋庸于世家,标智能于列传,谨岁月于年表,谱谍之损益,详于本末;
形势之强弱,详其得失。
大而《礼乐》、《律历》,详于沿革,小而《平准》、《河渠》,详于利害;
天官》详于推文而考应,《封禅》详于储福而荐成。
国体世务,具备于方册之中。
包举大端,特振于宏纲;
委曲细事,不遗于纤芥。
以不羁之才,少露锋颖,而好奇多爱,致疑于取舍之间,则秦汉之事,言每详焉可也。
文、景已前,随世裒掇,简不及漏,可得而详;
太初之后,阙而不录,善恶汩汩,有所未尽。
书景之失,讥武之过,不少假借,使后世或谓武帝不诛马,得传谤书于后,然本纪卒至湮没而不行。
不可得而详又如此也。
然鲁之二生,商之四皓,有可书之实,杂见他传,遽多残缺。
谓尝从征伐、详知楚汉之事者周緤尔,考其始终,曾无少闻所可详者,或疑于略也。
佞倖之细,刺客之靡,犹屑屑焉道其所长。
而沐猴之讥,腐儒之骂,弹筑之歌,留侯之若妇人女子,项羽之重瞳,取不为益,去不为损,与夫郦生之见高祖,刊落未尽,烦芜相因,所可略者,又疑于烦也。
立言记事,斟酌是非,以权舆作者而因浅仍俗,不可胜数。
以迁之博极群书,才称良史,而尚尔耶。
然采放遗逸,总括绪馀,考其文质而不俚,揆其论辩而不华。
张辅尝谓其以五十万言书三千年事,以为不如,又不知舍秦汉而观,则所存其略也。
切谓孔圣之书,昭、襄而降,载其行事,每详于宣、成之前,谓随闻见而成传,自宜如此;
至定、哀之间多微辞,则虽其详且不可得。
所以详近而言者,舍秦汉将安书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