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书尹和靖十帖宝祐五年四月 宋 · 汪悫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赵氏铁网珊瑚》卷二、《王著作集》卷四、《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一三、道光《震泽镇志》卷一二
国朝崇重儒学,然自布衣聘召者,特为难得。
侍讲侍郎尹公,著作、崇道王公伊川先生高弟,又皆用布衣特召,师友辉映,缙绅荣之。
惟尹公致位通显,德望表表,而王公立诚为己,仕不求进,故知之者希,然不可以是判优劣也。
今观尹公所遗王公尺牍,一话一言,必以尊所闻务讲学,相期责善之诚如此,则王公之为人可知已。
盖常以为国家之患,常由人心之偏诐,而邪说暴行之肆,熙、丰、符、绍,所以基靖康之祸也。
惟儒者则有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词之功焉。
绍兴初年,惩创前辙,隆儒劝学,人主特有意焉。
尹公以经学纳诲,所以格君心者美矣。
王公讨论史馆,破绍圣元符诬谤之谖慝,明宣仁、泰陵慈孝之本心,其功亦不细。
凡此皆正人心之伟节也。
用乂厥辟,绍开中兴,岂偶然哉!
然格心之道难明,而逊志之言易孚,此世道消长,所以相推而不已也。
厥后权奸秉国,蛊上志,贼人心,天下泄泄,斯道几坠。
幸赖乾道淳熙诸公相与扶持,考其师友渊源,则出于河南之门者为多,信乎功不在禹下也。
然尹公年谱但载陈公辅之见诋,而不察其反覆。
盖自赵忠简朱子发范元长资善堂,时以为极天下之选。
朱尝乞官谢显道之子,其奏疏明伊川,以为不传之绪。
尹之被召命,陈之除吏部郎,则皆以范荐也。
陈首对,论王安石学术之害,乞数数禁切。
且言臣初无所知,未免从事王氏学,既而心知其非,每自感悔。
遂除司谏
又言:又见今被举,其文学行谊为可称,而尚在远方,迟迟未来者,乞下有司多方礼请。
已而忠简去位,所引用多罢去,惟朱以上眷独在。
公辅复上言:廷臣有私意,取程某之说,谓之伊川学者,伪为大言,谓其实继
何人,将见浅俗辟学,惑乱天下,伏望睿断择群臣有为此学者,皆屏绝之。
于是朱公亟求去,上坚留之,尹公亦以此辞召命,有旨促赴阙。
陈寻除礼部侍郎,既尝上意不能眩,则又请明诏多士,今次科举,将安石《三经义》与诸儒之说并行,以销去偏党。
愚考观至此,为之嗟叹,信乎!
任贤去邪之为不易也。
或者稽韩退之之言,谓自古贤者常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贤者常无以自存,不贤者志得意满。
如程门诸公宜在高位,顾终身连蹇,以为造物者好恶与人异。
余谓不然,贤者之所得于造物者,养其大体者也。
不贤者之所得于造物者,养其小体者耳。
吾既得其良贵矣,又慕人之所贵,已受大又取小,其可乎?
彼妾妇之道不能自树立,而以顺为正,故膏粱文绣、珠翠脂粉,以自宠饰而媚于人,大丈夫岂慕为之哉!
古之得志居上位者,若、文、武,皆不敢以天下为己养,菲衣恶食,远色贱货,兢兢业业,不敢自暇自逸。
凡以俭于小体而崇其大体也,安富尊荣孰与焉!
文定尝获讲习于著作君,其曾孙仲可出示尹公帖,于是三复有感,而书其后。
帖中所谓时紫芝者善历学,先文定尝荐之,谓其问学淹贯,推究详密。
陈齐之名长方,亦先友也。
宝祐岁在鹑尾小满日玉山汪悫书。
君举 其三 南宋 · 薛季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八六、《浪语集》卷二四、民国《瑞安县志·文徵》卷六
林伯顺过东关,属已还鹊林,恨不得见。
书辞宜荅,而未有端便可寄。
旋闻上庠中补,喜之不寐。
此于君举盖不足道,然而顺流扬帆,千里起于足下,有可为英材乐者。
仲可还里闬,方襞幅具书,忽石应之见访,出前后两示缄墨,慰抃何已!
审知诸公固相縻以学职,诚典学者善意,不知我者且有积薪之诮,受之无益。
闻牢辞之,正合鄙意,诸公相知,当不强也。
示喻语小万法悉备,语大一毫不立,兢业之心,平荡之道,盖非一非二、知言知德,诚有不可载且破者,要须默而成之,始得大小一二。
涉乎计校之语,孔门汾上言不如是,如何一言而尽?
古人言之久矣,王文中论司马谈善论九流,知其皆原道德之意,而各有所蔽,自非明了之见,殆未易易。
王、魏一代人杰,尚有愧于礼乐之事,《周官》见疑后世,何足讶邪?
复雠法虽不具,然今律文犹有轻重相明之法。
用论讨贼,当于左宫之时;
事切救焚,奚暇士师之告?
书于士者,谓应复雠之法耳。
先王作法,凡绝无而仅有者,一皆大为之防。
士师得人,安可预必?
用刑又须阅实,审非推刃之道,而后释之。
逸贼一端,未之尽也,学者要在优柔,使之自得,博约之至,欲罢自不能矣。
此事固有立谈而辨者,曾非一朝之积。
言于未及,宜不受命,切祝自今谨之。
崇释次儒,自是井中之见,其所从游常讶。
某于此罕道,然却不敢横议是非,从彼间来此,攻之且不入,异时当付此老,使自针之。
全真尝所与游,门墙峻甚,每以白眼视天下士,闻于全真特厚,或可介而见之。
如闻意乡,我辈未暇从之。
宋老志名以全真,欲见故录,与之岂无渗漏?
然所期于若士者本不及此,当以度外容之。
舅氏幸同舍真淳,固尽其人,就成其材,乃所赖于朋友。
滕推官颇闻其名,似已之所任,俟到城郭,图一见之。
张侍讲旧为九重知遇,加问学日富,自宜有所悟,合从此虚纳,天下大幸,然而事久多变,又未知乡去如何?
某前此辞命,盖妄意当然,惧人不谓深婉,知复何恨!
诸公之意甚厚,非所望也。
前既无效,今而轻举,可乎?
四三哥已因景元寓书,五三哥亦已通问,但未闻其母讣,方因仲可吊之。
应之趣向已若老成,真大可畏,能琢磨之甚善。
儿子固愿受教,然其母有女子之爱,病未全已,姑留后图。
下踰谆谆,知感知愧。
《军志》名已前见,牧之所引,不类武侯之言,然八阵图从此推演,有如见于武侯之集,前辈何以不能识之?
李卫公引志说图,方知八阵所出,反复其语,与孙武子所称军政,殆皆司马法欤?
阵法旧来口授,只以《军志》、《握奇经》、马隆李靖、裴绪之说,参伍以变,忽卒未易图之,姑自详复为佳,不然,请俟它日。
《州图》纳去荆州、南交二纸,抄毕蚤希寄示。
扬、冀草具未补,梁州、和夷未曾释地,幽、雍都未下手,《幽经》却备,幸而不为事夺,一两月间莫可成矣。
《诗说》所以不欲出者,乃可为知者道。
四三哥尚不谓是,故不欲复示人,苦欲得之,不敢隐也。
已自略去训故之说,须于言外逆之。
参之《楚辞》以见其训,伍之《乐府》以尽其情,订之《左氏》以致其思,正之《礼记》以通其说,又断之以孔氏之学,《孝经》《论语》之所引證,乃知非妄作耳。
纸札非佳,毋令损败为祝。
得侄子象先问,未欲经说之广,切在加意。
伯顺莫已还里,曩蒙诿以其父名志,黾勉承命,不可用则收之。
祭外舅文 南宋 · 薛季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九七、《浪语集》卷三四
维绍兴二十有八年岁次戊寅三月辛酉朔初十日庚午,子婿河东薛季宣乐安蒋行简荥阳郑忱德,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安抚秘阁孙公之灵。
于嘑!
真刚宁折,白璧易玼,丑正惟邪,谗声雄雌。
昔闻有之,乃今见兹。
于嘑我公,禀气之正,道德其容,温恭其性,节操寒松。
仪言雅令,奉直严君,色养北堂,惟公弟兄,齐庄,孝德彰闻,风励一方。
虞庠进贤,考文以数,聊且试焉,亦程其度。
梦亲疾惊,弃焉弗顾。
惟善降祥,广寒孔遐,云路辽遥,也婆娑,傲焉游焉,平步烟霞。
钱湖帝都,本兵枢府,士袂如云,羽书交午,补缉训诲,咸安其所。
畿甸阜繁,治以弦歌,民不忍欺,何拙催科,兴起田园,邀遮涕沱。
南江之西,长蛇勿剿。
牧侯举贤,大廷名小,樽俎折冲,奠平如埽。
宗盟帝胄,东观清高,佐之丞之,赤舌譊譊。
煮海摘山,则复贤劳。
府司泉,事联奄署,徵取无厌,矫诬明主。
露章上闻,奸人龃龉。
闽岭迢峣,分综外台,牧臣弗事,讼积陵堆,决滞献囚,迅若霆雷。
江沔之都,寔惟南郢,地控三方,邦之吭领。
受钺于藩,华戎井井。
西州锦城,帅孱而愚,污吏从衡,民困求诛,致毒于虿,张拳奋呼。
受首其时,人心云扰,使车西指,政先无告,发廪诛奸,尉此黎老。
夫何楚郊,人思故君,孽乘间罅,麻起纷纭,窥邑其小,大而覆军。
僭寇汉家,增爵还镇,大盗诛夷,人知恭顺,边城罢柝,威声夙振。
洪惟我公,秉心正平,刚断而明,俭节而清。
谁谓鬼蜮,射乎无形!
弭节东归,延陵故邑,喜接亲宾,滋滋汲汲,拜省,载忻载泣。
苍天何知,爵饧为灾,颜梦趣休,哲人斯萎,民无卬,于何不哀。
于嘑哀哉!
数法乘除,理有得丧
名位式兼,蔑闻古往。
用不尽长,道其不枉。
公议攸归,董狐书在。
公志虽郁,公名则大,富贵浮云,公乎何爱。
于嘑哀哉!
季宣等才非通润,鉴授玉台
或侍盛府,畴沼徘徊,或一披云,德音孔怀。
龙輀载驾,终天此别,薄奠陈哀,醪醨饭粝。
仿像音容,悲啼言诀。
于嘑哀哉,尚飨!
蒋处州仲可惠酒 南宋 · 陈傅良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括州太守亭侯,及与前时一辈游。
剩欲池塘芳草,谩随烟雨上危楼。
无钱可解催科拙,有酒能宽放逐愁。
可笑杜陵严武客,时时傍舍过墙头。
武陵县学记1190年6月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五三、《象山集》卷一九、《常德文徵》卷二、嘉靖《常德府志》卷一八、雍正《湖广通志》卷五四三、同治《武陵县志》卷四六 创作地点: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
彝伦在人,维天所命,良知之端,形于爱敬,扩而充之,圣哲之所以为圣哲也。
先知者,知此而已;
先觉者,觉此而已。
气有所蒙,物有所蔽,势有所迁,习有所移,往而不返,迷而不解,于是为愚为不肖,彝伦于是而斁,天命于是而悖,此君师之所以作,政事之所以立。
是故先王之时,风教之流行,典刑之昭著,无非所以宠绥四方,左右斯民,使之若有常性,克安其道者也。
是故乡举里选,月书季考,三年而大比,以兴贤能,盖所以陶成髦俊,将与共斯政、同斯事也。
学校庠序之间,所谓切磋讲明者,何以舍是而他求哉?
所谓格物、致知者,格此物、致此知也,故能明明德于天下。
《易》之穷理,穷此理也,故能尽性至命;
孟子》之尽心,尽此心也,故能知性知天。
学者诚知所先后,则如木有根,如水有源,增加驯积,月异而岁不同,谁得而御之?
若迷其端绪,易物之本末,谬事之终始,杂施而不逊,是谓异端,是谓邪说,非以致明,祗以累明,非以去蔽,祗以为蔽。
后世之士,有志于古,不肯甘心流俗,然而苦心劳身,穷年卒岁,不为之日休,而为之日拙者,非学之罪也。
学绝道丧,不遇先觉,迷其端绪,操末为本,其所从事者非古人之学也。
古人之学,其时习必悦,其朋来必乐,其理易知,其事易从。
不贰于异说,不牵于私欲,造次于是,颠沛于是,则其久大可必。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此古人之学也。
武陵旧无县学。
县傍有胜地,地有故筑基,盖往时有欲迁府学于是而不遂者。
县宰林君梦英,出故基于芜秽之中而创学焉,士民之有力者皆争出财以相其役。
林君不事官府之威,凡学之百役,无异民家之为者。
既成,规模宏丽,气象雄伟,遂为武陵壮观。
先是,仓台薛公伯宣助成讲堂,今宪台丁公逢仓台赵公不迂郡侯蒋公行简皆助钱买田,以养士林。
君之创兹学,而上下翕然助成其美如此,则林君之政可知矣。
余于是敬诵所闻以记之。
绍熙二年岁次辛亥六月上浣象山陆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