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谏废郭后明道二年十二月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后者所以掌阴教而母万国,不宜以过失轻废之,且人孰无过?
陛下当谕失,置之别馆,择嫔妃老者劝道之,俟其悔而复宫。
按:罗从彦豫章文集》卷五《遵尧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春秋传序崇宁二年四月1103年4月 北宋 · 程颐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五、《河南程氏文集》卷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五二、《古文集成》卷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天之生民,必有出类之才起而君长之,治之而争夺息,导之而生养遂,教之而伦理明,然后人道立,天道成,地道平。
二帝而上,圣贤世出,随时有作,顺乎风气之宜,不先天以开人,各因时而立政。
暨乎三王迭兴,三重既备,子丑寅之建正,忠质文之更尚,人道备矣,天运周矣。
圣王既不复作,有天下者虽欲仿古之迹,亦私意妄为而已。
事之谬,秦至以建亥为正;
道之悖,汉专以智力持世,岂复知先王之道也?
夫子当周之末,以圣人不复作也,顺天应时之治不复有也,于是作《春秋》,为百王不易之大法,所谓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先儒之《传》曰:「游、夏不能赞一辞」。
辞不待赞也,言不能与于斯耳。
斯道也,惟颜子尝闻之矣。
「行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此其准的也。
后世以史视《春秋》,谓褒善贬恶而已,至于经世之大法则不知也。
《春秋》大义数十,其义虽大,炳如日星,乃易见也;
惟其微辞隐义,时措从宜者为难知也。
或抑或纵,或与或夺,或进或退,或微或显,而得乎义理之安,文质之中,宽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权衡,揆道之模范也。
夫观百物,然后识化工之神;
聚众材,然后知作室之用。
于一事一义而欲窥圣人之用心,非上智不能也。
故学《春秋》者,必优游涵泳,默识心通,然后能造其微也。
后王知《春秋》之义,则虽德非,尚可以法三代之治。
自秦而下,其学不传。
予悼夫圣人之志不明于后世也,故作《传》以明之,俾后之人通其文而求其义,得其意而法其用,则三代可复也。
是《传》也,虽未能极圣人之蕴奥,庶几学者得其门而入矣。
宋崇宁二年癸未四月乙亥伊川程颐序。
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1073年 北宋 · 苏轼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二二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无肠
平生谬作安昌,略遣彭宣后堂
原注:诗人谓籍。公子见《前汉》。相君,苍。安昌,禹。皆张姓故事也。 《豫章先生遗文》卷五。
仲素寺丞致仕归隐潜山(他集互见诗) 北宋 · 苏轼
 押词韵第三部
潜山隐君七十四,绀瞳绿发方谢事
腹中灵液变丹砂,江上幽居连福地。
彭城为我住三日,明月满舟同一醉。
丹书细字口传诀,顾我沉迷真弃耳。
年来四十发苍苍,始欲求方救憔悴。
他年若访潜山居,慎勿逃人改名字。
庐江隐侯泽墓志铭政和七年十二月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三四、《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四一
仙井何氏,为仁寿县之石马封人,盖十世矣。
六世祖琇,节操不群,孟蜀迫知遂川,非其好也。
蜀平,隐遁自晦。
琇生得中,得中生保廉,保廉生仲素
世以儒术,训迪子孙,居乡党以行义称,悍邻凶人,望风而化,寇盗充斥,相戒不入其里。
仲素隐侯讳泽字景之
天姿乐易,喜人之喜,如自己出;
赴人之急难,甚于救水火。
居家终日危坐,衣冠俨然,家人不见有惰容。
娶同郡喻氏,生二子,曰彦伯彦材
彦伯早死,彦材父子力学。
元祐某年某月某日,隐侯卒,年六十。
彦材有子六人,皆治经,为郡舍诸生,曰棠、曰㮚相次登进士第
㮚以殿前对策,为天下第一。
政和七年十二月十七日,始克葬隐侯于郡之蓝田石门陇。
㮚以予为乡里老夫子,言不欺而信于人,来求墓志铭,词曰:
三代之时,中国所治者,五服之外谓之要荒。
区域隔绝,风俗向背不一,而名山大川之气,含蓄壅遏而不宣,其见于世闻,发为人用,往往不过珠玉宝贝、黄金盐铁之富而已。
秦开三十六郡,东南至于海、岳,西彻于岷、剑。
其后英雄豪杰之割据,衣冠人物之流寓,地气稍稍通达,而山泽英粹之气,时为贤人君子、文学才俊之士。
吾尝五十年前考试于怀仁郡,望其层峦叠岭、长冈大阜蔓延起伏之形势,有如牛头之昂视、马领之挺长者,意其必有异人也。
俯而视之,见井釜相望,黑烟亘空,运泉若飞,则咸鹾之利,充被全蜀。
予立马久之,吁嗟曰:「地气泄矣,其钟于人也必缓,岂有时而兴耶」?
予去蜀五十馀年,乃闻有何氏子,累世读书应举,比年相继成名,而㮚也遂能以长策大对,为多士举首。
以此观之,岂非山川之气,为之以人力者,利近而功速;
钟之于人者,必待其世世之修蕴,服仁义,行忠信,诵诗书,畏廉耻,笃孝友,而子孙弟侄,济济恂恂,不流于小人之域,然后生一人则为英为俊,为显为贵,岂特作咸之利云乎哉?
彦材有子六人,棠也今为宣教郎洺州教授,㮚也今为主客郎官,四人在舍学,皆有誉。
勉之勉之,念乃祖先厥考之积累勤苦,无忘吾五十年前之记嘱,凡作一事,吐一议,必稽六经之训。
一旦遇大用于时,与生民为福,为缙绅衣冠,为领袖,则剑岭以南,光彩焕赫,老夫亦与荣焉。
寄清新二禅师颂 其一 北宋 · 黄庭坚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二
石公来斲鼻端尘,无手人来斧凿亲。
白牯狸奴心即佛,铜睛虎眼主中宾。
自携瓶去沽村酒,幻著衫来作主人。
万里相看如对面,死心寮里有清新。
按:《山谷全书·别集》卷三。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罗浮野录》卷一。
墨竹 北宋 · 黄庭坚
五言绝句 押屑韵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七十七 兰竹类
人有岁寒心,乃有岁寒节。
何能貌不枯,虚心听霜雪。
按:《山谷全书·正集》卷二二。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九。
戏题戎州作余真 北宋 · 黄庭坚
五言绝句 押词韵第十七部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
前身寒山子,后身黄鲁直
颇遭俗人恼,思欲入石壁。
按:《山谷全书·别集》卷三。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禅颂 北宋 · 黄庭坚
五言绝句 押歌韵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二
自古多如此,君今独奈何。
可来白云里,教汝紫芝歌
按:《山谷全书·别集》卷三。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寿禅师悟道颂 北宋 · 黄庭坚
五言绝句 押真韵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二
朴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
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按:《山谷全书·别集》卷三。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北宋 · 黄庭坚
五言绝句 押屑韵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二
深根藏器时,寸寸抱奇节。
遭时上风云,故可傲冰雪。
按:《山谷全书·别集》卷三。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云居祐禅师烧香颂 北宋 · 黄庭坚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十七部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二
一身入定千身出,云居不打这鼓笛。
虎驮太华入高丽,波斯鼻孔撑白日。
按:《山谷全书·别集》卷三。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黄龙清老三首 其二 1104年 北宋 · 黄庭坚
 押灰韵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二 创作地点:广西河池市宜州市
风前橄榄星宿落,日下桄榔羽扇开。
昭默堂中有相忆,清秋忽遣化人来。
按:《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弥陀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
弥陀愿满众生界,众生界是本来心。
良由自心取自心,往来西方极乐国。
暂时敛念门户开,处处文殊入普贤。
亲见本身无量寿,情与无情成正觉。
按:《山谷全书·别集》卷三。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维摩诘画赞 其一 北宋 · 黄庭坚
 押有韵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
维摩无病自灼灸,不二门开休闯首。
文殊赞叹辜负人,不如赵州放笤帚。
按:《山谷全书·别集》卷三。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郭功父杨次公家金书细字经求予作赞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
为一□□□,□说妙莲华。
清净法光明,透彻十二部。
我□□□□,□□□曾说。
是故秘密藏,藏在微尘中。
有大□□□,□□□□卷。
字义皆炳然,堂堂而秘密。
或以糅□□,□□□□□。
以其翰墨切,微细作佛事。
胜眼若千□,□□□□海。
说法从心起,复以心庄严。
非小亦非大,□□众心量。
水牛生象牙,堕在诸佛数。
按:《山谷全书·别集》卷三。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蒲团座赞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
谓余轮邪,吾不随尔驰逐;
谓予扇邪,吾不乱尔寒燠。
宽燥厚缓者,老人之养安;
质朴自然者,野人之无欲。
娱尔以贝叶铜瓶,文尔以绳床筇竹。
跏趺主人百不能,一裘一葛□□□。
按:《山谷全书·别集》卷三。又见《豫章先生遣文》卷二。
六祖长老 北宋 · 黄庭坚
 押词韵第十五部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二
昨夜三更,有人点烛。
烧尽十方,天堂地狱。
不知是谁家之子,都无面目。
但只向深草中藏,莫向孤峰上宿。
斋时有饭,天明有粥。
自然而得,山青水绿。
按:《山谷全书·别集》卷三。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宣叔伽陀二颂 其一 北宋 · 黄庭坚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二
充庖,日百尾。
千角鹿,九首虺。
心生窍,浑沌死。
搜中林,撅稚子。
腹便便,老饕耳。
按:《山谷全书·别集》卷三。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
化毡颂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三二
夺却群生夏衣,成得衲僧卧具。
为伊业识茫茫,所以一夺一与。
三百四百野狐队,中有一两个不瞌睡。
十方虚空百杂碎,宁不打破悭皮袋。
按:《山谷全书·别集》卷三。又见《豫章先生遗文》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