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与程全父(一 以下俱惠州)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某启:去岁过治下,幸获接奉,别后有阙上问,过沐存记。远辱手教,且审起居佳安,感慰兼集。长笺见宠,礼意过当,非衰老者所宜承当。伏读,愧汗而已。未由会见,万万以时自重。不宣。
与程全父(二)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某乏人写公状,幸恕简略。示谕固合如命,但罪废闲冷,众所鄙远,决无响应之理。近发书,多不答,未欲频渎也,幸矜察,愧愧!
与程全父(三)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欧苏书简
新诗过蒙宠示,格律深妙,非浅学所能彷佛,叹诵不已。老拙无以答厚意,但藏之,永以为好尔。匆匆,不谨。
与程全父(四)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某启:新诗幸得熟览,至于钦诵。老病废学,无以少答重意,愧怍而已。
与程全父(五)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欧苏书简
别纸示喻,具晓所示。田地问得,郡中犹取文字未了,切不可问也。感挂意,悚息悚息!老拙慕道,空能诵《楞严》言语,而实无所得,见贤者得之,便能发明如此。颂语精妙,过辱开示,感怍不已。
与程全父(六)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欧苏书简
令子先辈辱访及,客众不及欸语。少事干烦,过河源日,告伸意仙尉差一人押木匠作头王皋暂到郡外,令计料数间屋材,惟速为妙。为家私纷冗,不及写书,千万勿罪!勿罪!蒋生所斫木,亦告略督之。江君访别,本欲作书,醉熟手软,不能多书,独遣此纸而已。
与程全父(七)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某启:龙眼晚实愈佳。特蒙分惠,感怍不已。钱数封呈,烦聒,增悚增悚!白鹤峰新居成,当从天侔求数色果木,太大则难活,太小则老人不能待,当酌中者。又须土砧稍大不伤根者为佳。不罪!不罪!柑、橘、柚、荔枝、杨梅、枇杷、松、柏、含笑、栀子。谩写此数品,不必皆有,仍告书记其东西。十二月七日。
与程全父(八)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令子先辈辱书及新诗,感慰弥甚,笔力益进,家有哲匠矣,何复下问乎?老病百事皆废,尤倦写书,故止附此纸尔,不别缄也。不罪不罪!
与程全父(九 以下俱儋耳)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古今尺牍清裁》卷五三、《翰海》卷四
某启:别遽逾年,海外穷独,人事断绝,莫由通问。舶到,忽枉教音,喜慰不可言。仍审起居清安,眷爱各佳。某与儿子粗无病,但黎、蜒杂居,无复人理,资养所给,求辄无有。初至,僦官屋数椽,近复遭迫逐,不免买地结茅,仅免露处,而囊为一空。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不足道也,聊为一笑而已。平生交旧,岂复梦见,怀想清游,时诵佳句,以解牢落。此外,万万以时自重。舶回,匆匆布谢。
与程全父(一○)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古今尺牍清裁》卷五三 创作地点:广东省惠州市
某再启:阁下才气秀发,当为时用久矣。遐荒安可淹驻,想益辅以学以昌其诗乎?仆焚笔砚已五年,尚寄味此学。随行有《陶渊明集》。陶写伊郁,正赖此尔。有新作,递中示数首,乃珍惠也。山川风气能清佳否,孰与惠州比?此间海气郁蒸,不可言,引领素秋,以日为岁也。寄贶佳酒,岂惟海南所无,殆二广未尝见也。副以糖冰精面等物,一一铭佩,非眷存至厚,何以得此,悚怍之至。此间纸不堪覆瓿,携来者已竭。有便,可寄百十枚否?不必甚佳者。不罪不罪!
与程全父(一一)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某启:便舟来,辱书问讯既厚矣,又惠近诗一轴,为赐尤重。流转海外,如逃空谷,既无与晤语者,又书籍举无有,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策,常置左右,目为二友。今又辱来贶,清深温丽,与陶、柳真为三友矣。此道,比来几熄,海北亦岂有语此者耶?新春,伏想起居佳胜。某与小儿亦粗遣,困穷日甚,亲友皆疏绝矣。公独收恤加旧,此古人所难也。感怍不可言,惟万万以时自爱为祝。舶回奉启,布谢万一。不宣。
与程全父(一二)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某启:久不得毗陵信,如闻浙中去岁不甚熟,曾得家信否?彼土出药否?有易致者,不拘名物,为寄少许。此间举无有,得者即为希奇也。间或有粗药,以授病者,入口如神,盖未尝识尔。
书程全父诗后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八、《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八 创作地点:广东省韶关市
读其诗,知其为君子,如天侔岂易得哉?予识之于罪谪之中,不独无以发扬其人,适足以污累之。乃书以属过子,善藏之,异时必有知此子者。元符三年十二月日。
庆善寺天台教院记(元丰元年十月一日) 北宋 · 葛蘩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六二、《淳祐临安志辑逸》卷四、道光《海昌备志》卷一二、民国《海宁州志稿》卷一九
天台教法,起于北齐慧文禅师,而祖述于印度龙胜尊者。龙胜造《中论》,而北齐因《中论》悟一心三观之旨,传之于南岳思大禅师,南岳传天台智者,而智者由《法华三昧》悟内观玄要之旨,开拓义门,融通观法,以五时八教判一代佛法,以五重玄解解释经题,以四悉檀意破邪显正,消释义路,而随机应物,无滞不融。以五科为方便,以十乘为轨行,而调伏众生,控制烦恼。故如来世出,大意晓然,如慧日登空而无物不照,分位显然,而修行顿渐,毫发不可差忒。教成于智者而始于北齐,故世以其大成之所集者,目其教以为天台焉。由天台五传而后至荆溪,由荆溪以降,枝派分流,而传袭者甚众,世次相承。至天竺慈云法师,而大教复兴,所修内观融通圆合,而九祖之意泠然可见,门人高弟入其室者不啻数十人,而显然有闻于当时者,明智大师而已。明智之高弟有曰宣教大师立言者,抠衣于明智十有馀年,而悉传明智之要义,居盐官庆善寺之教院。先时,寺之东南隅有旷隙之地,天圣中慈云之门人曰禹昌者,与寺之首座僧居湛相地形,募众缘,创立佛室、僧坊、法堂、门宇二十馀厦,讲唱教义凡三十馀年,而宣教大师实绍其事。宣教师行与缘合,而精修三昧,为人祈福忏罪,则殊感昭著,闻于里闾;其放释生命则异类驯服,事载别记,故僧俗檀那靡不归向,而唱道讲解日无虚席。由是里人信士委施营葺,建立忏室,为方丈及讲堂、厨库、净舍、廊庑、寮宇,更易屏门,不啻三十馀厦,而院以之完葺。讲诵之声夜以继日,而天台教观之旨化导于幽显,不动本际而周遍尘刹,使盐邑之人闻所未闻而相胥以为善。俾天台之教盛行于此邑者,昌公为之唱道,而言公为之张大也。呜呼!二公之所以区区于建立者,岂特私于一己而适于当年而已哉,将欲会十方学者,传天台教义,以绍隆于百世之后。后之人继二公而兴者,其能忘二公创始之意,而得不以天台教义为之依归乎!元丰元年十月一日,镇江军节度推官、承奉郎、试大理评事丹徒葛蘩记。
左武大夫开州团练使充池州驻劄御前诸军统制休宁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程全赠六官制(绍兴三年二月)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七九
敕:执干戈以卫社稷,圣人之所褒;旌死事而恤遗孤,军政之所急。左武大夫、开州团练使、充池州驻劄御前诸军统制、休宁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程全,负其材力,奋不顾身。禦寇江淮,勇气自倍。卒以战没,深用衋伤。加贲九泉,进官六等。推恩厥后,并示不忘。尚其有知,服此嘉宠。绍兴三年二月□□日。
按:弘治《休宁志》卷三一,弘治四年刻本。
虚卖钞判 南宋 · 蔡杭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一四、《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二
程全、王选以县吏同谋擅创方印,印卖虚钞,作弊入己。勘鞫情犯昭然。其事虽起于前任张知县,而李县丞权县日,用程全之计,辄于一日之内印几二百石,所卖之钱辄以拨充丞厅起造为名,节次支拨六百贯入宅库,监临主守而自为盗焉。无怪二吏之公然均分,无复忌惮也。县丞身为命官,昧于法守,殊可惊叹。以本邑贤厚贵寓曾谓其明敏可任,人材难得,不欲玷其素履,姑免申奏。帖本官今后严冰檗之戒,一新仕宦途辙,以期远大。程全计赃六十八疋,决脊杖十五,配一千里。王选计赃三十三疋,决脊杖十二,编管一千里,仍监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