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刘辅” 相关资源
诗文库
上书理刘辅 西汉 · 辛庆忌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三
臣闻明主垂宽容之听,崇谏争之官,广开忠直之路,不罪狂狷之言,然后百僚在位,竭忠尽谋,不惧后患,朝廷无谄谀之士,元首无失道之愆。
窃见谏大夫刘辅,前以县令求见,擢为谏大夫,此其言必有卓诡切至,当圣心者,故得拔至于此。
旬日之间,收下秘狱。
臣等愚,以为幸得托公族之亲,在谏臣之列,新从下土来,未知朝廷体,独触忌讳,不足深过。
小罪宜隐忍而已,如有大恶,宜暴治理官,与众共之。
赵简子杀其大夫鸣犊孔子临河而还。
今天心未豫,灾异屡降,水旱叠臻,方当隆宽广问,褒直尽下之时也。
而行惨急之诛于谏争之臣,震惊群下,失忠直心。
假令不坐直言,所坐不著,天下不可户晓
同姓近臣本以言显,其于治亲养忠之义诚不宜齿囚于掖庭狱。
公卿以下,见陛下进用亟,而折伤之暴,人有惧心,精锐销耎,莫敢尽节正言,非所以昭有虞之听,广德美之风也。
臣等窃深伤之,唯陛下留神省察(《汉书·刘辅传》:成帝欲立赵婕妤皇后上书,系掖庭秘狱。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禄大夫师丹太中大夫谷永俱上书。)
上书谏立赵后 西汉 · 刘辅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九
臣闻天之所与,必先赐以符瑞;
天之所违,必先降以灾变,此神明之征应,自然之占验也。
武王周公,承顺天地,以飨鱼乌之瑞,然犹君臣祗惧,动色相戒,况于季世,不蒙继嗣之福,屡受威怒之异者乎!
夙夜自责,改过易行,畏天命,念祖业,妙选有德之世,考卜窈窕之女,以承宗庙,顺神祗心,塞天下望,子孙之祥,犹恐晚暮。
今乃触情纵欲,倾于卑贱之女,欲以母天下,不畏于天,不愧于人,惑莫大焉。
里语曰:「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
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壹言,臣窃伤心。
自念得以同姓拔擢,尸禄不忠,污辱谏争之官,不敢不尽死,唯陛下深察(《汉书·刘辅传》)
刘辅引里语 汉 · 无名氏
 押麌韵
《汉书》曰:成帝欲立赵婕妤皇后。先下诏封婕妤父临为列侯。上书言。妙选有德之世。考卜窈窕之女。以承宗庙。犹恐晚暮。今乃触情纵欲。倾于卑贱之女。欲以母天下。不畏于天。不愧于人。惑莫大焉。里语曰:
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汉书》刘辅传。《御览》一百八十七、二百二十三、四百九十五。)
谏立武惠妃皇后 唐 · 潘好礼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九
臣尝闻礼记曰。父母之雠。
不共戴天。公羊传曰。
子不复父雠。不子也。
齐襄公复九世之雠。丁兰报木母之恩。
春秋美其义。汉史称其孝。
陛下既不以齐襄为法。丁兰为戒。
岂得欲以武氏为国母。当何以见天下之人乎。
不亦取笑于天下乎。非止亏损礼经。
实恐污辱名教。又惠妃再从叔三思从父延秀等。
并干乱朝纲。递窥神器。
豺狼同穴。枭獍同林。
至如恶木垂阴。志士不息。
盗泉飞液。正夫莫饮。
良有旨哉。且匹夫匹妇欲结夫妻者。
尚相拣择。况陛下是累圣之贵。
天子之尊乎。伏愿陛下详察古今。
鉴戒成败。慎择华族之女。
必在礼义之家。称神祇之心。
允亿兆之望。为国大计。
其在于兹。且惠妃本是左右执巾栉者也。
不当参立之数。春秋书宋人夏父之会。
无以妾为夫人。齐桓公誓命于邱。
亦曰无以妾为妻。此则夫子恐开窥竞之端。
深明嫡庶之别。又汉成帝欲立赵氏为皇后
刘辅极言。汉桓帝欲立薄氏于中宫
李云切谏。又见人閒盛言。
尚书左丞相张说。自被停知政事之后。
每谄附惠妃。诱荡上心。
欲取立后之功。更图入相之计。
伏愿杜之于将渐。不可悔之于已成。
太子本非惠妃所生。惠妃复自有子。
惠妃一登宸极。则储位实恐不安。
皇太子既守器承祧。为万国之主本。
何可轻易。辄有摇动。
古人所以见其渐者。良以是也。
高祖戚夫人之故。将易太子之位。
时有商山四皓。虽不食汉庭之禄。
尚能辅翼太子。况臣愚昧。
职参宪府。慷慨关心。
感激怀愤。陛下留神省察。
策问第十五西汉文章) 北宋 · 刘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五七
问:自周而下,文章莫盛于西汉
西汉之文章,岂特从事于笔墨而已乎。
方得意时,其精处视古,往往无上,而其凡近,犹不失为宣心之格言。
其见之君臣相遭也,真意亹亹,反复不厌;
其别白民物之休戚利疚也,霍若披雾,亟睹青天
使读其书者如即乎其人,想其风者如出乎其时。
是故歛天之极挚,归之制策,有如公孙、发治乱之至蕴,本之先王,有如贾谊孔光之对日食,杜钦之矢直言,则休咎可得而周知矣;
梅福之谏妃匹,贡禹之厚风俗,则成败可得而偻指矣。
刘辅王章之疏,则知忠嘉为有馀味;
望之、方进之语,则知慷慨为独至。
其馀如马迁、长卿扬雄王褒、子骏之徒,遒壮捷发,望诗书畦畛若将直跻而弗愧者,殆不可胜数,亦可谓盛矣。
唐人柳宗元定著《西汉文类》,岂徒然哉!
今诸君必欲讲探裒掇,资之以经术之馀,则当谁始?
万一置身周行,所以设施应世者,又谁先也?
夫履鲍居,玩所先入,染丝斲梓,功在初变,苟有志,又乌知班书不为大来之机括乎?
愿一二具之(《龙云集》卷二七。)
原校:「天」下少一字。
上皇帝乞辨忠邪书元符三年 北宋 · 崔鶠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七五、《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六、《东都事略》卷一○五、《少微通鉴续编节要》卷八、《宋史》卷三五六《崔鶠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六、三○四、《宋元通鉴》卷四六、《经世八编》卷一二五、《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八
臣闻谏争之道不激切不足以起人主意,激切则近讪谤。
夫以人臣而有讪谤之名,此谗邪之论所以易乘而世主所以不悟,天下所以卷舌吞声,以言为戒也。
臣尝读史,见汉桓帝以灾异数见,博求直言,及刘儒上书,则不能容。
又观曹鸾讼党人而被诛,李少良元载而见戮,未尝不掩卷兴嗟,矫然有山林不返之意。
比闻国家以日食之异,诏求直言,蚍蜉区区,欲报万一,而诏有「言之失中,朕不加罪」,又曰「尚悉乃心,无悼后害」,则感极而继之以泣。
盖陛下披至情、廓圣度以来天下之言如此,而私秘所闻,不肯一吐,是天下臣子负陛下也。
伏读诏书曰:「凡朕躬之阙失,左右之忠邪,政令之臧否,风俗之美恶,朝廷之德泽有不下究,闾阎之疾苦有不上闻,咸听直言。
臣以谓方今政令烦苛而民不堪扰,风俗险薄而法不能胜。
德泽非不厚而施设不得其当,疾苦虽欲闻而询求不得其人。
此特未暇为陛下一二陈之。
而特以左右之忠邪为本,忠邪判,天下无馀事。
惟其有忠不能明,有邪不能去,则陛下之阙失莫大乎此。
贱臣于草莱,不识朝廷之士,特以陛下左右之人有指元祐之臣以为奸党者,此必邪人也。
侯览曹节尝以党人之论藉口诛李膺杜密,捕夏馥党魁,指范滂所用为范党,海内涂炭二十馀年,废锢诛徙者不可胜计,汉自此亡。
李宗闵牛僧孺李德裕各植党与,更相报怨,搢绅之祸不解者四十馀年,唐亦自是不复振。
以本朝社稷之灵,宗庙之福,而憸人乘间以党人为名,扫除天下善士,汉唐衰乱之祸,将复见于今日,甚可骇也。
夫毁誉者,天下之公论,臣切怪朝廷毁誉与天下大异。
故责授崖州司户参军司马光,陛下左右之人以为奸,而天下皆曰忠。
宰相章惇,陛下左右之人以为忠,而天下以为奸。
此何理也?
臣请略言奸人之迹,而陛下试以是观之。
夫乘时抵巇以盗富贵,探微揣端以固权宠,专营一己之私,不顾国家成败者,谓之奸可也。
变乱是非,倾移主意,怀道德者必加诬染,负高名者志在剪除,谓之奸可也。
苞苴满门,私谒踵路,阴交不逞,密结禁庭,谓之奸可也。
以奇技淫巧荡上心,以倡优女色败君德,然后独操刑赏,自报恩雠者,谓之奸可也,蔽遮主听,排迮正人,微言者坐以刺讥,直谏者陷以指斥,以杜天下之言,以掩滔天之罪,谓之奸可也。
凡此,光有之乎?
有之乎?
皆惇之所有而光之所无也。
夫有其寔者名随之,无其寔者而与之名,天下其谁信之?
《传》曰:「谓狐为狸,则非特不知狐,又不知狸」。
是故以佞为忠,则必以忠为佞。
于是乎有缪赏滥罚,缪赏滥罚行而佞人徜徉矣。
如此为国不乱者,未之有也。
凡事四朝,以忠信长者闻于天下,危言正色,奋不顾身,虽古名臣无以远过。
而谓之奸,欺天下也,欺后世也。
夫一人可欺也,朝廷可欺也,天下后世不可欺也。
周勃木强敦厚,故属大事、安刘氏,非不可。
汲黯好直言,面折人短,故能寝淮南之言,辅少主守成,不能夺。
由是言之,姑欲周旋奉事,便佞捷给,则人人皆可为公卿。
必期于利害安危之际,无负国家,非正人不可。
臣孤生晚辈,平生不识,而又已死,何所爱惜?
所惜者,国家为奸邪报仇而负天下之谤耳。
至如狙诈险贼,臣不能尽知,可怪天下士大夫呼曰贼。
李栖筠御史大夫,天下尊之而不敢呼名,曰赞皇公侯。
仅一布衣之士,西河之人尊之而不敢名,呼曰侯君。
贵为宰相,人所具瞻,天下以名呼之,又指以为贼,何也?
辜负主恩,盗窃国柄,忠臣痛愤,义士不服,故贱而名之,又指其寔而名之以贼也。
且以一事中外所共知者言之。
指元祐之臣尽以为党而投之必死,独苏颂无恙。
固天下之贤者,然所逐皆等夷,以谓不预政事,则元祐时宰相,此何理也?
窃国柄也。
自陛下承天宝命,入绍大统,海内翘然,日跂新政
京师人曰「大,殃及子孙」,又曰「大,无地安身」。
章惇,小御史中丞安惇也。
夫百姓至愚而神,此言虽小,可以见天下之心也。
公议所在,借使陛下史臣不书,而天下之人必有书之者。
晋侯一国耳,六官之长皆用,民誉而无谤言,于是乎能霸。
陛下广有四海,选择一二臣顾反若此,臣恐伤天地之鉴,累日月之明,失天下之心,贻后世笑。
夫小人譬之毒蛇蝮蝎,其凶忍害人根于天性,随遇必发。
天下无事,国势安强,不过贼害忠良,破碎善类。
至缓急疑危之际,则必有反覆卖国之心,跋扈不测之变。
何以知之?
盖自古欲尽去正人者,非奸臣则逆子。
萧望之张猛苏建京房贾捐之者,石显也。
韩瑗来济褚遂良长孙无忌上官仪者,许敬宗也。
张九龄,诬王忠嗣,杀李适之者,李林甫也。
杜佑,陷李揆,杀颜真卿者,卢杞也。
孔融杨脩荀彧者,曹操也。
诛戮关中旧族者,董卓也。
尽去中朝名士者,粲也。
夫正人者,君之羽翼,奸贼患之,必剪其翼然后得志。
唯陛下前知诡计,密挫奸谋,力收骨鲠之臣,自为羽翼,其所以消灾变于无形,守太平于长久也。
宰相者,使百官各任其职者也。
比年以来,谏官不闻论得失,御史不闻劾奸邪,门下不闻封駮诏令,共持喑嘿,主事媕娿,非宰相使之而谁也?
李林甫以其罪大灭顶,恶极通天,则招天下邪人佞夫,布在言职,胁以祸福,无敢正言
由是窃相位十有九年,罪大恶盈而人主不知。
此可以为后车之戒也。
且以一事言之。
汉成帝欲立赵昭仪皇后太中大夫刘辅上书,以忠切得罪,而师丹谷永辛庆忌之徒交章请救。
夫以汉绪中衰,犹有清议主张争臣
顷者谏官邹浩以言事得罪先朝,左右大臣拱而观之,谏垣同列无一语者,又从而挤之去。
失左右大臣股肱心膂,而言官其耳目也,皆天下安危之所系,而一切奸谀若此,则陛下亦欲柬拔忠荩,图回太平,孰为陛下言之?
孰为陛下行之?
奸词互至,邪说沓进,陛下亦有之聪明不得行,朝进一人而后止,暮逐一佞而再收,是非纷纭,邪正参错,而天下之事败矣。
恭惟陛下躬睿圣之资,体温文之德,皇天眷睐,宗庙顾享,畀何神器。
今欲钦承上帝,慰答祖宗之灵,而国势若此,此臣所以为陛下虑也。
夫日者阳也,阳为君子。
食之者阴,为臣,为小人。
日有食之,臣侵君,小人胜君子也。
且四月正阳之月,阳极盛,阴极衰之时,而阴且侵阳,故其变为大。
其所以消复之道,臣不敢曲牵异说,旁取杂家,姑以经传所陈闻于陛下。
《十月之交》,日食之诗也,刺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上至卿士司徒,下至趣马师氏,咸非其人。
《左氏传》曰:「国无政,不用善,则自谪于日月之灾。
弭灾之道有三,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
唐臣宋璟曰:「日食脩德,使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止女谒、放谗夫,所谓脩德也」。
此言播于《诗》,著于《传》,可以覆视。
惟陛下畏天威,听明命,独运乾纲,大明邪正,毋违经义,毋郁臣心,则天意解矣。
若夫伐鼓用币,素服彻乐而无修德善政之寔,则非所以应天也。
《传》曰「应天以寔不以文」,惟陛下至诚无忽。
策问第四 北宋末 · 周紫芝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二三、《太仓稊米集》卷四八
问:天下之才不生于山林薮泽之中,则出于公卿贵戚之胄。
至于屠酤贩鬻之贱,降虏氓隶之人,其间岂无贤才立大功名于天下者?
孰谓帝王之裔,宗室之贤,而无可委以大任者乎?
汉之兴也,刘章诛禄、产以定国刘向王凤以谏君,此皆杰然以有功社稷者。
至于楚元之好学,东平为善辟疆以议论著名于汉室,刘辅以真言发迹于衰世,若此类者甚众,皆不得大用于当时,何也?
惟唐则不然。
高祖太宗之初,如河间之功,江夏之略,其功名事业至与李靖相为低昂。
议者以谓景、元子孙当草昧之初,皆宣力四方,显显为英豪,当时固未有所大用者。
至明皇初相适之、林甫,自是登相位者至九人焉。
林甫奸邪,几丧唐室。
李程和柔,在位录录,无所建明,固不足道。
其馀皆以才称职,号为贤相,庶几乎周之卿士
周召毛原,皆同姓国也
由汉至是数百年间,岂无一宗室可以为相者哉?
然则汉之不用其说,不过以谓不欲宠宗族以妨贤路而已。
至于田鼢窦婴王凤梁冀之徒,皆以庸人而处相位,又岂无嫌于亲戚贵贱之间哉?
道宗孝恭之徒,其征伐之功、忠孝之烈炳然可观,委以大寄,谁曰不可。
彼九人者,汗马无英、卫之劳,辅翼鲜之望,而用之不疑,其故何耶?
主上推仁爱以厚同姓,确乎之用心矣。
诸君试摭汉唐之得失而论之,庶以仰裨圣虑之万一。
策问 其二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一八、《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五
问:两汉三国迄唐,名臣众矣。
议者谓以身徇义,汉惟汲黯萧望之李固三人,三国张昭一人,唐惟魏郑公狄仁杰二人而已。
呜呼,一何鲜哉!
西京王陵周勃龚胜王章盖宽饶刘辅东京李膺陈蕃孔融蔡邕,魏如荀攸贾诩崔琰毛玠、吴如顾雍陆逊周瑜鲁肃,蜀如诸葛孔明,唐如李太褚遂良宋璟张九龄颜真卿陆贽,宜若以身殉义者不为少,而独取六君子者,其故何哉?
必有深旨,愿考核以告。
策问汉官制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一、《铁庵集》卷三○
问:西汉近古,创制立法,必能参稽古意,似无可议者,今考之官制,未免有疑,试与诸君论之。
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周制也,汉则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视周制孰愈?
高后时复置太傅,以王陵审食其为之;
哀帝时复置太师太保,以孔光王舜为之。
既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又立太师太傅太保,则汉之公不止于三耶?
三少谓之孤卿,与六卿为九,曰九卿,周制也;
汉则以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九卿,视周制孰是?
然毌将隆为执金吾,制诏称隆位九卿
王尊为京兆尹御史奏尊不宜备位九卿
执金吾京兆尹皆称卿,则汉之卿不止于九耶?
加官之领,《表》谓「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骑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郎中」,「或博士议郎」,则二府不兼加官明矣;
然魏相为御史大夫,诏相给事中,何以兼领加官?
朝分中外,孟康谓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则九卿不预中朝明矣;
刘辅之狱,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俱上书救
光禄勋九卿太中大夫光禄之属,何以俱称中朝?
丞相御史对称两府,颜氏之说然也,如四府举辛庆忌、五府举汤,何以有四府五府之别?
郡守二千石,《表》之说然也,如冯野王以中二千石秩守上郡黄霸以八百石居颍川,何以有中二千石、八百石之异?
大将军录尚书,而丞相徒取充位,不几于重将而轻相乎?
仕于侯国者下从左官之律,不几于重内而轻外乎?
天下郡国百有三,置都尉九十,西自陇西五原凡十三郡,置都尉二十有八,北自云中至辽东凡九郡,置都尉二十,其馀郡国八十有一,置都尉止四十有二,则又置否之或异,多寡之不等,何也?
诸君淹贯史学,稽之熟矣,必有崇论宏议,幸明以告。
咏史(上) 辛庆忌 宋末元初 · 陈普
七言绝句 押寒韵
虎豹深宫风自寒,未央前殿呼韩
二边无事将军老,犹得馀閒救比干(自注:朱云、刘辅得免死者,庆忌倡义救之也。武臣如此,读书士大夫可愧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