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附录〕华林书院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
士君子承先世之泽,服圣贤之教。
脩身治心,行之本也;
睦亲敦伦,孝之大也;
化民成俗,仁之至也。
豫章属邑,华林世家,山水特秀,英灵所钟。
国博仲尧,积功累德,儒者共推。
寺丞仲容,抗疏献规,天子所籍。
文学蝉联,簪缨奕叶。
一科五第,天开列宿之文;
七世同居,星戢少微之曜。
至我先公,尤精《左氏》;
惟君兄弟,忝在同盟。
言斯出矣,身则行之。
孝友姻睦之行,周旋揖逊之仪,内修于闺阃,外达于里闾,贤士大夫向其风,哲人君子论其世,近古以来,未之有也。
又思上古之隆,何由驯致,讵以六经之学,可以化成。
乃即华林之阳,独开玄秀之墅。
祖孙一德,洙泗同风。
传经者已数代,肄业者常千人。
神存昭旷之原,目寓清虚之境。
青山拥翠,绿树浮青。
飞瀑散读书之声,虚亭动人文之色。
何誇二酉之藏,富在穴中;
不数三花之盛,秘之石室也。
按《图经》,李八百、陶丘公皆修真此山。
足知人境相忘,灵光有待,天之所开,良不偶尔,岂直豫章之间气概,以占皇宋之文运矣!
与弟钦,义在通家,心同仰止,瞻依万里,聊述片言。
呜呼!
御札赐书,日星并曜;
宸章圣藻,金石同辉。
期有光于前人,不无望于奕世。
为胡氏之后者,庶几勉之!
时名公钜卿叙其事者:王冀公钦若王内翰禹偁孙谏议瑾、李待制虚己
冀公常发迹其地,不十年遂参大政
按:乾隆奉新县志》卷一二,乾隆十五年刻本。
乞诛丁谓王钦若 北宋 · 张咏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
近年虚国家帑藏,竭生民膏血,以奉无用之土木者,皆贼臣丁谓王钦若启上侈心之为也。
不诛死,无以谢天下(《宋史》卷二九三《张咏传》。又见《东都事略》卷四五《张咏传》,《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二五。)
家:原脱,据《东都事略》补。
郊丘天地神位议景德二年九月 北宋 · 赵安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太常因革礼》卷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一、《玉海》卷九三、《宋史》卷九九《礼志》二
崇文院检讨杜镐司天台史序等看详王钦若改定神位。
其一事,钦若奏:「天皇大帝在第二等,与六甲、岳、渎同处」。
案《礼》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据远视之苍然,即称苍天。
人之所尊,莫过于帝;
托之于天,故称上帝
《书》曰:「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以授人时」。
《周官》:「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
即知天以苍昊为名,不入星辰之列。
郑康成曰:「昊天上帝,即句陈口中天王大帝也」。
天皇大帝亦名耀魄宝,自是星中之尊,本非天也。
今于圜丘之上祀昊天上帝,坛第二等祀天皇大帝,则尊卑等列,确然自殊。
又大裘而冕,以祀昊天上帝,祀五帝亦如之。
则唯有五帝之名,初无上帝之号。
郑康成谓五帝即太微之五帝,又以为上帝,都号六天。
今案郊坛位,五方帝在坛第一等,紫微五帝座在第二等,太微五帝座在第三等,则尊卑之列,上下不同。
盖五帝之座,此则有二,或为灵威仰、赤熛怒之位,或以为太微五帝则五帝之座耳。
案《传》曰:「万物之精,上为众星」。
故天有万一千五百三十星,地有万一千五百三十物。
星之与物,各有所主。
若五帝之神,别有空位,则众星之位,岂有别神者矣!
虽神道有殊,而至理可见。
今并依《郊坛图》为定。
元气广大,则称昊天;
人之所尊,则称上帝。
天皇大帝,即北辰耀魄宝也,自是星中之尊,有同上帝。
若区而别之,其等自异。
《易》云:「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地」。
又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是明辰象非天,草木非地。
况天以苍昊为体,不入星辰之列。
《星经》云:「天皇大帝一星,在紫微垣句陈中,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
自是星列,请仍旧在第二龛。
二事,钦若奏:「北极,众星所拱,与尚书大理接席」。
案《唐郊祀录》:「第二等祀天皇大帝、北斗、天一、太乙、紫微五帝座,并差在行位前。
内官诸位及五星、十二辰、河汉四十九座齐列,俱在十有二陛间」。
案《唐会要》:建中元年,亲拜郊,司天冬官正郭献之奏:「天皇大帝、北极、天一、太一,准《星经》及天宝中敕,并宜升在第一」。
制从之。
至贞元二年太常卿汉中郡王瑀博士柳冕等奏:「开元定礼,垂之不刊,天宝改作,起自权制。
此皆方士缪妄之说,非典礼之文,请依礼为定」。
诏复依《开元礼》。
而又准司天监牒:「据《星经》,北极五星在紫微垣内,居其中一星曰北辰。
第一星主月,为太子
第二星主日,为帝王
第三星为庶子,亦众子也。
第四星为嫡子,第五星为天之枢」。
今请如贞元之议及《星经》所定,仍旧在第二龛。
三事,钦若奏:「帝座为天市垣之尊,市肆、斗斛、宦者之星附焉。
今居尚书大理三公、辅星第二等之下,与二十八宿、积薪、腾蛇、杵臼之类,处于第三龛之列。
卑主尊臣,甚未便也」。
臣案《郊祀录》,坛第三等有中宫天市垣帝座、七公、日星、帝席、大角、摄提、太微、太子明堂轩辕三台、五车、诸王、月星、御女、建星、天纪等十七座及二十八宿,并在前中宫座;
馀一百四十二座齐列,皆在十有二陛间。
又祀外宫一百五座于内壝之内,又设众星之座三百六十座于内壝之外。
案帝座有五:一在紫微宫,一在大角,一在太微宫,一在心中,一在天市垣。
《星纪》:「帝座一星,在天市垣中者,帝之位也。
神农所居,内为天庭」。
元在寅阶第三等,请如《郊祀录》,仍旧在第三龛。
四事,钦若奏,有子星,当设孙星位。
司天监以尊卑不得同位,请仍旧止设子星。
镐等所据如此,请循旧礼便。
其四 北宋 · 王钦若
 押元韵
九重天阙梦掉臂,黄鸡白酒邻舍恩(题陶侃
宋吕祖谦《诗律武库》后集卷三 《诗律武库》:晋陶侃少时家贫,有友人见访,无以致诚。其邻人颇贤,谓曰:“子门有长者轩车,何不延之以论当世事?”曰:“贫不能备酒醴。”邻人密于墙头度以浊酒只鸡,遂成终日之乐。本朝王冀公钦若过其庙,题诗云云,用此事也。
真宗谥册文天圣二年十一月十日 北宋 · 王钦若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一、《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三一(第二册第一六二七页)
孝子嗣皇帝臣祯谨再拜稽首言:伏以古之王者,侔天地之焘载,并日月以照临,功业臻乎盛隆,谥号以之尊显,盖所以昭播景铄、贻于来世者也。
伏惟真宗文明章圣孝皇帝,徽柔迪德,英睿在躬。
昔自上嗣,宅于丕后,事母仪以孝爱,协宗戚以敦睦。
登贤擢俊,去邪远佞。
却璧马以进道,丽云汉以为章。
慎狱恤刑,蠲徭削赋。
禹卑宫而敦俭,尧捐金而复朴。
政罔不举,泽无不洽。
疆陲尚梗,亲御戎轩,河朔再巡,大扬武节。
风行电照,陆慑水慄。
殊邻欸塞而修好,西鄙称藩而面内。
至于遐方叛寇,俶扰编民,绝徼群蛮,猖狂异域,莫不特授成算,指期扫定。
繇是要荒之众,连袂入朝,尽纳兵器,誓遵王化。
边城晏钥,戎部虚候。
遐琛远赆,月至风扬。
民富庶而知礼节,世鸿均而跻仁寿。
上灵降鉴,万祥毕臻。
锡珍符,格飙驭,彰宝命,悟仙阶,登封降禅,讲礼兴乐
太平之治洽,盛德之事备。
且居穆清而静拱,体渊妙以无为,遽遗末命,奄弃万国。
顾兹冲昧,获绍基图,旋考六籍,博求群议。
稽兹文德,虔易于尊名;
尚以武烈,未昭于徽称。
夙夜思省,惕然靡宁。
今禋享方伸,孝感增极。
敢遵旧典,载扬茂实。
谨遣摄太尉司徒兼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臣王钦若奉玉册、玉宝,上尊谥曰「文明武定章圣孝皇帝」。
伏惟皇灵昭格,睿圣幽赞,膺是典礼,介福无疆。
谨言。
上圣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尊号册文天圣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北宋 · 王钦若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一、《宋会要辑稿》礼四九之一三(第二册第一四九○页)、《宋大诏令集》卷六
太尉、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王钦若等上言:臣等闻大宝昌符,昊穹所以昭圣
鸿名显号,亿兆所以推尊。
于铄有宋,肇开炎历,三圣继统,八纮归化。
功再造于寰海,德冠崇于往初。
莫不顺考前规,率循大卞。
膺群伦之欣戴,受典册之焜煌。
绳武垂鸿,为万代法。
伏惟皇帝陛下性与道秘,体含乾刚。
凝六气之粹和,合五精之题序。
春秋鼎盛,辉光日新。
爰初受命,屡启藩国。
佩瑜玉以常从,侍东箱之听断。
察寿街之牍,幽隐必闻;
膳宰之言,凊温无爽。
及夫震闱载辟,宗正是司,居一有之元良,系天下之根本。
寅奉谟诰,洪宣国经,内竭力以承颜,外协心而敷化。
烝烝尽其欢养,乾乾其永图。
乃膺审训,以陟元后。
于是酌典宪,修维纲,黜憸士,进方直。
文母于长乐,罄其肃恭;
接硕臣于延英,纳其忠谨。
淑慎机务,忧劳隐微。
刑以防邪,而蠲其靡密;
赏以耸善,而杜其觊觎。
序进群才,申严百职。
劝农而抑末,屏雕纂以崇俭。
勤小毖之求助,定彝伦而建极。
矧乃行敦天至,感倍时思。
易月虽遵于旧章,号旻盖守于经礼。
吉蠲茂于宗祏,崇建加于寝园。
惇尧族以斯和,合姬宗而维睦。
乘茵步辇,息三面之畋游;
虎观云台,集六儒之讲诵。
导声训以归厚,饬编齐之向方。
繇是表里协恭,岁时大顺。
三边绝惊,五稼屡丰。
天正上元,举国阳之肆类。
中外臣庶,藁街夷酋,咸以为景运袭熙,大猷踵武,宜享尊称,周光先烈。
陛下虔恭抑畏,载执劳谦,百辟抗封,至于五上,沛然宸恩,始降帝俞。
夫惟睿作圣,所以膺会昌也;
懿文经武,所以绍洪业也;
显仁翼明,所以佑中夏也;
孝为绝德,所以形万方也。
臣等不胜大愿,谨奉玉册、玉宝上尊号曰「圣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
伏惟陛下徇黔首之归往,苍灵之眷怀,丕昭盛容,膺受多福。
然后执一以绥俗,持盈而守邦。
崇信忠贤,率由典常。
济柔克于高明,阜烝民于惠康
保神祖二宗之茂绪,以永于无疆。
钦若等诚欢诚抃,顿首顿首,谨言。
进翊圣保德真君事迹表大中祥符九年十月己卯 北宋 · 王钦若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二
钦若言:臣闻高穹眷命,元圣膺期,必有至神,聿彰幽赞。
谟训标于保乂,雅颂载于监观。
考今古之冥符,见天人之交感。
钦若诚庆诚抃,顿首顿首。
伏以灵源锡羡,炎德嗣兴,景祚有开,丕徵允赫。
惟玉晨之元辅,奉金阙之明威。
降精爽不贰之民,显阴阳莫测之造。
佐大邦之启运,告神宗之绍图。
兆自几先,耸乎闻听。
由是增隆华饥,茂荐徽称,钜典崇严,纯禧响答。
乃至搢绅卿士,横目烝黎,稽首以瞻睟容,洗心以伫灵诰。
随其性之远近,视其器之浅深,时亦戒以徽音,警其蒙惑。
谆谆之诲,咸洞其隐微;
蚩蚩之氓,潜识其真正。
或魑魅为孽,夏鼎之所未刊;
或膏肓致妖,秦医之所难究。
亦复俯聆虔恳,遥授指踪。
真教猥临,群邪必殄。
窈冥之象既炳于人寰,飙歘之游亟还于霄极。
永载苾芬之祀,潜施眷祐之祥。
凡厥秘言,悉存旧录,将伸论次,以示方来。
敢谓微臣,猥蒙明诏,斋精仰诵,盥手兢持,莫宽渊冲,粗伸䌷绎。
窃念上真之茂躅,实为昭代之明徵。
岂夫庸琐之才,辄敢形容其事。
伏望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陛下,垂旒注览,援翰摛文,赐名以纪芳蕤,作序以冠篇首,式彰寅奉,永耀洪休。
臣无任瞻天望圣战汗屏营之至。
其所录成《翊圣保德真君事迹》三卷,谨随表上进以闻。
钦若诚惶诚惧,顿首顿首,谨言。
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王钦若上表(《翊圣保德传》卷下,道藏正乙部。)
年月日原无,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八补。
杨凝式夏热帖跋大中祥符三年 北宋 · 王钦若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二、《石渠宝笈》卷一三
杨凝式墨迹一纸,字画奇古,笔势飞动,天地閒尤物也。
公字与颜公一等,俱称绝异,然公素不喜作尺牍,后人罕能见之,益可宝也。
紫薇王钦若定国题,时大中祥符三祀天贶节日。
按:《珊瑚网》卷二,适园丛书本。
圆顿观心十法界图序天圣元年九月 北宋 · 王钦若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二、《天竺别集》卷中、《天台山方外志》卷一九
修观之道曰从行,曰附法,曰托事,唯三而已。
今观心图者,从行之正轨也。
准夫止观,二十五法为方便,十乘十境为正修者,固非于此能备。
若其日用之际,以十界德过升沉鉴我心曲,虽丝发不能自逃,其迁善改过之要乎。
慈云法师示我以观心之图,研味法喜,心乎不忘,置诸座隅,足以自警;
而未见兼人之益,乃复命工形诸篆刻,用广流行,庶几乎仰承于师志也。
宋天圣元年九月既望太原王钦若序。
按:《佛祖通纪》卷五○,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九。
重修先圣庙并建讲堂记景德四年八月 北宋 · 杨大雅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一、正德《袁州府志》卷一三
今皇帝嗣位之初,尝幸大学,召博士诸儒,设讲榻,当御座之前,执经释义,赐帛有差。
自是,大学之制一变,复古笾豆干戚之容,粲然大备。
大学士王公钦若上言:「王者化民,由中及外。
古之立学,自国而达乡。
今释菜之礼独盛于上庠,函丈之教未洽于四海。
兴文之代,而阙礼若斯」!
上以其言下之有司。
去年诏天下诸郡咸修先圣之庙。
又诏庙中起讲堂,聚学徒,择儒雅可为人师者以教焉。
叨莅方州,亲承诏命,出公钱,市良材,计日程工,庀徒兴事。
岿然庙堂,增旧基也;
灿然圣像,加绘饰也。
筑室于东,祀官致斋者居焉;
立学于西,生徒受业者集焉。
抑师道久废,方倚席而不讲;
儒风一劝,尽横经而请益。
绛纱前垂,束脩次列,方领矩步之容,春诵夏弦之声,济济焉,洋洋焉,与古同风矣。
文翁守蜀,始立学宫而教其民,于是巴蜀大化,有齐鲁之风。
今江表素重文,宜春古多奇士,矧天子为之劝学,长吏为之择师,岂风俗难教,不若文翁以一郡守,自化其民哉!
诸生其勉之!
时景德四年协洽岁林钟月吉日记。
王丞相钦若十界心图颂 北宋 · 释遵式
 押侵韵
无象无名杳莫寻,强将名象测幽深。
凭斯会解还相背,舍此他求转自沉。
鹫岭殷勤亲付嘱,龙门恺悌好知音。
仍闻挂在高堂上,误杀来人错认心。
王丞相钦若问天台教书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天竺别集》卷下
遵式启:伏以五月二十四日,奉蒙相公顾问天台智者立教及解经消文义旨,与今古诸师孰为优劣,遵式座间略具口对。
又承台旨,令逐要录上,并须词意分明可见者。
遵式出性愚鲁,略于天台本教,粗继讲读,尚未辨菽麦。
况古今入师,各求佛意,著在文籍,皆非常人也。
然则若以天台意旨往望,似未可齐。
既其各自命家,安能咎己!
春池竞宝,各谓琉璃之珠;
寒谷吹律,不无禾黍之秀。
校之阳春,真物必无双得者也。
天台智者灵鹫亲闻,大苏再悟。
南岳印其證相,是发总持;
神僧授其法门,兼垂影响。
南岳手持如意,躬临法席,叹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者也」。
又曰:「纵令文字之师千郡万众,寻汝之辨,莫可穷矣」。
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南岳位净六根,凡有所说,皆是先佛之经。
智者示居五品,即是如来受用。
观二师所说,即是佛说,无二无别,以人验法,自足立信矣。
智者于《法华判教》中云:「前代诸师,或祖承名匠,或思出袖襟,虽阡陌纵横,莫知孰是,然义不双立,理不两存。
若深有所以复与修多罗合者,录而用之;
无文无义,不可信受」。
遂广徵十家,谓南三北七,即江南三师河北七师。
虽通依顿渐不定,以为教相,判释经论,或开为四时,或张为六宗,有但二相,有混作一音。
异论纷然,众制锋起。
智者破之则南北俱坏,取之则三七或存。
皆文旨炳然,览者如鉴,具如《法华玄义》第十卷。
语人则盛破光宅,馀者望风;
语法则偏难四宗,他皆失据。
今略引天台四教,与四宗比决,亦粗见优劣。
按《维摩玄义》:「问曰:『天台四教,义与他人四宗同不』?
答曰:『若人问四谛与四大同不,此云何答』」?
今家不傍四宗立教者,略出三妨:一者四宗名义,言方似滞。
谓彼不依四不可说,用四悉檀说,是以言则成滞也。
二者细寻研覈,义似不便。
彼以三假为不真宗,三假是世谛,见世谛未得道,何得以此立宗成论?
明见空得道,何不以空为宗?
彼又以不真宗为通教,真宗为通宗。
何故不真俱名教,不名宗?
真宗名宗,不名教?
且教无宗而徒设,宗非教以何会?
故不便也。
三者四宗明义,若比古今,实为富博。
一家住望,摄佛法意,彼大有所阙。
天台采诸经论,立四教义,一教各有四门,四教合十六门,即是十六宗明义也。
今将彼四宗对今十六门,足见彼之所阙。
何者?
彼因缘、假名两宗,似与今三藏教空、有二门相参,犹阙昆勒门及非空非有门也。
真宗似与今通教有门相参,犹阙三门也。
真宗似与今别教有门相参,犹阙三门也。
四宗对今家前三教十二门,尚阙八门。
圆教四门,彼所不明。
若四教共论,彼阙十二门。
又护身法师于四宗上加法界宗为五宗,又似与今圆教有门相参,犹阙十一门。
耆阇法师又加为六宗。
彼常宗还似与今别教有门相参,彼圆宗还似与今圆教有门相参,彼真宗似与今通教空门相参,犹阙十门。
况今一一四门,又各摄无量法门。
如小乘五百声闻,各说因,是五百门秪是三藏三门所摄,馀三门亦然。
净名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乃至八千菩萨,不出圆教四门之意。
又推此校量,彼大有所阙。
且直指教门名数不齐,大略如上。
若更细论诠旨,彼又恐不同也。
今家四教一一四门,门各八义,理教智断行位因果。
八义束定生灭、无生、无量、无作。
四教旨趣,坦然明白,毫发不滥,岂同四宗立名无准,索据无文?
又况今通教因果通后别圆、别入圆等,教理相入,及所通之理四四谛、七二谛、五三谛,随情智等。
彼不闻名,况有其义?
故《法华玄文》约顿渐不定三义,判教观二门。
乃云:今辨信法两行,明于教观,各作三意,大该佛法,历前诸教,无有一科而不异诸法师也。
若欲修禅学道,历前诸观,为法行人说安心法,无有一科与世间诸禅师同也。
诚哉,其言信不诬矣!
已上略对四宗五宗六宗校量一家法门,大概如此。
若遍引诸家,广论优降,卒不可备。
又承台旨,问及讲《法华经》至第几卷至何处文。
遵式对曰:「至第二卷《火宅喻品》诸子索车文」。
遂略口具索车大意。
台旨又云:「智者消文,与诸师及慈恩宗优劣,可略录一二不」?
遵式对曰:「秪此所陈索车之义,古人与天台二家消文,足见优劣,便可录呈」。
今先录古师一二,对智者释义。
次别引慈恩基法师正破天台一义,还用天台被破之文,与彼并决是非,故须别引。
先录古师索车及明车体合二条。
《经》云:「时诸子等各白殳,言殳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第一出古解索车者,古人秪许二乘有索车义,不许菩萨索车。
彼谓二乘已断惑,已出宅外,至许车处,是故有索。
菩萨未断未證,犹是凡夫,故无索议。
遂作十难,令菩萨心无索义。
其第一难云:「二乘出三界外,至许车处,故索果车。
菩萨未断惑,未至许车处,那忽索车」?
已下九难,语虽异端,意不出此,避繁不录。
第二天台《疏》总斥曰:「观其诡累三藏,设此十难,管见一斑,都非大体」。
私释曰:言其古人诡诈累叠,秪于三藏一小乘菩萨不断不索,成此十难,殊不知有通别圆三教菩萨索不索之大体也。
《疏》正解曰:「今当为尔分别说之:自有不断惑不索车,三藏菩萨是;
自有断惑索车,通教菩萨是;
自有亦断惑亦不断惑、亦索车亦不索车,别教菩萨是;
自有非断非不断、非索非不索,圆教菩萨是」。
私释曰:初句似许三藏一种菩萨不断不索。
纵有此许,然彼十难义亦自坏。
何者?
为彼难意都不许菩萨有索车之义,今纵许一,仍更有三,谓通别圆有索不索。
彼不闻名,况知其义?
次《疏》中又于四教上一一各作四句,四四十六句,对障除未除机动,便四教俱有索义。
此则三藏菩萨虽未除障,其如机动,不得不索。
则便古人十难,无一句可取,何优劣之有也?
次更录车体文,略评诸家优劣者。
夫大车之喻,彰一经之正体,乃开显之大纲,久秘之至谭,三周之共显。
迦叶僧首,于兹而获悟;
空生上圣,由斯而述领。
傥立理不当,其失非轻。
观古诸师无一可取,故此略录。
《经》云:「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其车高广,众宝庄校等」。
第一徵六家明车体义,兼略随后评失,次出天台正解。
初,光宅师取佛果尽智、无生智为车体,仍以待昔为高广。
妙乐记主评光宅此义有五失:一者因乘无体,乘何而出(由彼秪云佛果二智,不知因缺所乘。)
二者名滥小乘,果尚须索(此二智同二乘所得,二乘尚须索车,佛果如何为体?)
三者以用为体,能所不分(智是照理之用,指用为体,颠倒何甚?况下文自有白牛譬智,能所何分?)
四者待昔无绝,开权不成(今经具论待绝二妙,绝待正在开三成一,故名绝待。待昔为高广,秪得相待,开权不成,正违经意,过莫大焉。)
五者摄法不遍,以隔下凡(今家明等赐无间,于三恶岂局于果智?)
别教尚无尽智之语,况复圆耶?
秪自智名尚未于大,况为大体耶?
光宅尚示,况他人乎?
更复重列诸师。
次庄严师取因总万行为体,上求为高,下化为广。
评曰:此师取因,又阙果体。
况行是车上具度,上求下化,四教皆然,何足显此?
次一师不取功德,唯取智慧为体。
次一师取福慧共为体。
次一师取有解为体。
有解有运,故无解无运,义故不取。
次一师取大乘实慧方便为体,亦取有运意。
已上六师,理虽多端,其过一揆。
与而为论,行是车上具度;
夺而为语,并用昔日藏通。
权教智慧功德,望今部意,既都无体,具度何在?
第二天台师正出车体者,先总斥古师,次今家正出。
初斥古曰:诸师释佛乘之体,而竞指车上具度,何异众盲触象,诤其尾牙!
次正出:体曰诸法实相,正是车体;
众宝庄校,皆万行修饰耳。
消文作三意:初明车体高广,次释白牛运驾,三释又多仆从。
具此三法,成一车,运载资成,到究竟地。
何者?
若车从赐边,应用果地三德释之:高广大车即法性,法身德也;
驾以白牛即能导,般若德也;
又多仆从即资成,解脱德也。
三法一体,非纵非横,不并不别,不可思议之佛乘也。
此乘微妙,非遍而遍,横周法界之边际;
非深而深,竖彻三谛之源底。
故知法界之语,不遗阿鼻之色心;
三谛之言,何独二乘之理行!
故《妙乐记》释子等中云:「且云本习应遍诸法,一物不与,不名等赐。
所谓色心,逆顺依正,行理因果,自他解惑,小大福慧」。
故知等赐秪是开彼三乘,六道无非一如。
一一如无,不遍摄遍具遍入。
一切众生,谁无四方道场之分,谁不理有大车具度?
苟不然者,何以开佛慧于众生,示衣珠于醉士
指此开示,义当赐与。
又《经》有车等、子等、心等三意。
车且据佛法,子是众生,心等二处。
以事故分三,以理故称等。
《华严》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其致一也」。
此则等彼十界,方名大车。
无法不具,方名等赐。
岂同古师,无一可据?
优劣之意,已足可见。
更略释妨显理者。
问:若以果佛之法,赐与众生,众生受赐,秪合顿齐妙觉,何故开显之后有居相似、观行、名字等位者?
答:若论法等,何待受赐,然后方齐?
《净名》云:「一切众生,本涅槃相,不复更灭;
本菩提相,不复更得」。
菩提、涅槃,岂非果法?
众生本齐,何俟今赐?
应知今赐,须指解行,若果若理,虽有赐义,还成未赐。
故今文明子等中,有通子、别子。
通子即一切众生,皆是吾子。
此指正因佛性,未结缘者,而名为子。
既无缘了,但成理赐,通收为子。
别子者,曾结缘者也。
了因则不遗一句一偈,缘因则无间,低头举手,皆成佛道。
且论结缘,亦非容易。
如大通下种,中间成熟。
今日脱,磨界为墨,点土为尘,指尘为劫。
于今犹有住声闻地者,乃是至后值馀佛信。
《经》云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斯言有在,世人才闻。
即心是佛,便自端拱,不肯修行,谓已均齐。
如此即佛,秪是众生,还即众生,但是理等故也。
天台凡释即佛、即涅槃等语,以六位明即。
故初后不二,灼然是佛六。
故凡圣不滥,迷悟甄分。
言六即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
此六义事理具足,因果两备,学圆顿者,足可依凭,免增上慢。
《经》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六即义也。
古师二义毕。
次第二别录慈恩基法师天台义。
天台引《大智度论》释《法华》佛住之义,故彼有妄斥。
然非谓彼师秪此一短,非是天台独此一长。
特是取其最近事义,及浪斥之文,览之易见者也。
《经》云:「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第一录彼释《经》住义及破文。
《疏》曰:「第四,所游他处也。
游化居止,目之为住。
住者,居止游处之义。
居止在山,游化城中。
佛依此中,游化安处。
古人因此有解圣天梵佛等住。
住名虽同,义意全别。
语邃义幽之处,曾不属心;
名同义别之文,虚张援据。
此为未可也(以上具写彼文。)」。
第二引天台消文者,凡作四释:一因缘释,二约教释,三本迹释,四观心释。
第一因缘释者,即四悉檀利益因缘也,自有四番。
《疏》云:「住者,能住所住。
所住即是忍土王城,能住即四威仪。
住世未灭,此则世界因缘释住也。
又住者,住十善道,住四禅中,此即为人因缘释住也。
又住者,住三三昧,对治因缘释住也。
又住者,住首楞严,即是第一义因缘释住也」。
云云。
第二约教者,三藏佛从析色门发真无漏,住有馀无馀。
涅槃通教佛从体色门发真,住有馀无馀。
涅槃别教佛从次第门入,住秘密藏。
圆教佛从不次第门入,住秘密藏。
次判粗妙者,前三佛住能所皆粗,后一圆佛能所俱妙。
开闻粗显妙者,今经开前三粗,成圆一妙。
能住所住,唯一妙住也。
第三本迹解者,三藏佛应涅槃慈悲垂迹,生身住世。
通佛誓愿慈悲,扶馀习住世,度众生作佛事。
别、圆佛皆慈悲薰法,性悯众生,故垂应法界。
当知四佛住本佛住,以慈悲故,住忍土王城
威仪住世,是名迹住。
此且约体用权实,本迹消文也。
第四观心释住者,观住于境,或住无常境,或住即空境、即假境、即中境。
名为住,须对三教,次第及圆,不次第三,观论住义也。
评曰:住义正出《大智度论》,天台引用,亦非自立。
《论》云住者,四仪住世(今文世界一释。)
复有三种:一者天住,即今文十善;
二者梵住,今云四禅(今为人悉檀释。)
三者净住,今云三三昧,皆名异义同(今对治悉檀释。)
《论》又云:布施持戒善心为天住,四无量心为梵住,三三昧为圣住,圣即净住。
《论》又有四住,天梵圣佛住也。
如佛住者,即今文首楞严住(第一义悉檀释也。)
此师不曾读《大智度论》,此是彼《论》释住正文,秪见天台此释,不究所出,便妄斥云:「古人因此有解圣天梵佛等住,住名虽同,义意全别。
语邃义幽之处,曾不属心;
名同义别之文,虚张援据」。
寻此斥意,殊为孟浪。
略书五失:一,不究所自,妄斥《大论》释住正文,论言义意全别。
二,不善《论》旨。
《论》明以梵圣等释佛住有二意,一从通以趣别,二将胜以摄劣言。
从通者,从广之狭也;
从胜者,佛住王城,必摄欲色及三果等。
彼师既不知文,安能知义?
三,不知佛住处及所住法,抑同凡夫住山城而已。
言住处者,普贤观云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安得不肯今家约《首楞严》释佛住耶?
所住法者,《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又安得不肯今家约圆等教明佛住耶?
四,不知释文,都失大益。
今家四悉、四教、四本迹、四观心,凡十六法门,释此住字。
彼但得世界事相一悉檀意,凡失十五门,却斥云「虚张援据,应未可也」。
五,经隐妙乘,其过莫大。
斥云「语邃义幽之处,曾不属心」。
今问:《法华》一部,从妙字已去讫于而退,何语不邃?
何义不幽?
《经》云初中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岂令佛住之语之义,不邃不幽耶?
又反此而验,是兹幽邃,谁不属心耶?
若直事解经文,言佛住王城,识字者皆知,何劳笔墨,徒如翻沓邓艾文谈?
此师不读《天台别传》,南岳叹云,「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辨,莫能穷矣」,岂是一人觊觎耶!
应知陀罗尼菩萨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又安同常人述名相而已?
其馀大体文义不协,莫可悉举。
谨录诸师毕,次更略录天台立教户牖,释经方法,永异诸家。
《止观》第七云:又今有十意融通佛法:一,明道理寂绝亡离,不可思议,即是四谛、三谛、二谛、一谛、无谛,随情智等,或开或合。
若识此意,权实道理泠然可见。
二,教门纲格,匡骨盘峙,包括密露,泾渭大小,即渐、顿、不定、秘密、藏、通、别、圆。
若将此意,声教开合,化道可知。
三,经论矛盾,言义相乖,不可以情通,不可以博解,古来执诤,连代不消。
若得四悉檀意,则结滞开融,怀抱锁折,拔掷自在,不惑此疑彼也。
四,若知谬执而生塞著,巧破尽净,单复具足,无言穷逐,能破如所破,有何所得耶?
五,结正法门,对当行位,修有方便,證有阶差,权实大小,贤圣不滥,增上慢罪,从何而生?
六,于一法门,纵横无碍,纶绪次第,亹亹成章。
七,开章科段,钩锁相成,生起可爱。
八,怗释经文,婉转绣媚,总用上诸方法,随语消释,义顺而文当。
九,翻译梵汉,名数兼通,使方言不壅。
十,于一一句偈,如闻而修,入心成观。
观与经合,观则有印。
印心作观,非数他宝,唯翻译名数,未暇广寻九意,不与世间文字法师共,亦不与事相诸禅师共。
一种禅师,唯有观心一意。
然或浅或伪,馀九意全无。
此非虚言,后贤有眼者,当證知也。
一家说法无滞者,唯依十中初意,明理不可说,多用涅槃生生等四句,不可说及。
诸经有不可思议等句,随时引用。
既存理寂灭,次依十中第三四悉檀意,赴缘立说,无说而说,说则离过。
亦用涅槃四句,文后复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言因缘者,即是四种悉檀利益因缘也。
何名悉檀?
多解不同。
且依南岳师云:「悉是汉音,檀是梵语。
悉之言遍,檀翻为施,即是如来用四种法遍施众生也。
何等四法?
一者世界悉檀,得欢喜益。
二者各各为人悉檀,得生善益。
三者对治悉檀,得破恶益。
四者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
文出《释论》,义甚该博。
《论》云:四悉檀摄八万法,藏十二部经。
如来一化形声,两轮此四罄摄。
前三属事,后一属理。
此事理四法,起一切教,起一切观。
若一往直对,起四教者,世界起三藏教,为人起通教,对治起别教,第一义起圆教。
一一教复各具四悉,方成一教。
又教教四门,门门四悉,一一门各依四悉起诸观行,故云起一切观。
所以教门殊途异说,皆出自大圣。
四悉赴机,适时利益。
古人不了,连代诤论,良由迷悉檀意也。
既知四悉因缘可说,故随机立种种理,依理设种种教,故十中第二意,即有渐顿等八教生焉。
第四意秪是约观破执,第五意秪是教观行位,第六秪是四辩无碍,说有伦贯。
后之四意,在文可见。
细寻十意,粗识天台教门户牖,消释露布,用此临文,思过半矣。
恭惟太保相公宿受佛记,寄踪辅相,转大力轮,护持正法。
遵式忝承顾问,识见暗短,集录非要,伏惟台慈,俯赐鉴览,幸甚幸甚。
谨状。
天禧四年六月日,天竺寺天台教观沙门遵式状。
王丞相钦若讲法华经题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天竺别集》卷下
将释《妙法莲华经》大章分二:初总消题目,次别释经文。
题目乃标尽一经,文相乃广敷题旨。
故知若了首唱,则自可识下文。
此题法喻双标,通别共立,今且先陈妙法,次解莲华。
妙即褒叹之辞,法即权实之法。
良由法性清净,权实虚融,卷舒于不二之场,消息于说三之域。
三草二木,咸沾一雨之滋;
七善五乘,等受大车之赐。
功高诸部,化毕一期。
然后发众生宿植之因,显如来久成之果。
本迹深绝,故立妙名。
所言权实法者,权谓诸法,即是百界三千;
实即诸法,咸中无非实相。
今且就事分别,略有三种权实之法。
言三种者,一者佛法权实,二者众生法权实,三者心法权实。
佛法乃让果人极證,高绝难窥。
众生乃境界实繁,渺㳽安测?
心法则刹那一念,现前可观。
今就心法论权实者,即现今对境介,示心生,十法界顿圆,千性相具足,不从缘有,不自修成。
性自空中,三谛融绝,以千性相,名之为权。
权即空中,名之为实。
所言一念具十界千法者,谓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修罗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
一一法界,有依有正,有法有人,皆具千性相,体力所成,界界互含。
乃千性相,因果具足。
假实依正,净秽交参,生佛色心,体相纷杂。
炳若鉴分于万象,皎如海印于森罗。
极三际而不穷,包十方而无外
《华严疏》云:「一即一切,因果历然;
一切即一,咸同无性」。
十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
故《净名》芥子,能吞四海之横流;
《华严》微尘,实具大千之经卷。
一念无念,杳尔难寻;
一心诸心,自然圆备。
法性法尔,非情所知;
三谛性名,非言可述。
问:「一念至促,诸法至多,为心与法俱,为心将法异」?
答:「心与诸法,不可思量。
心与诸法非俱,心与诸法非俱。
俱即如囊贮物,异即似体生疣。
须知即法,论心是法,无前无后,非纵非横。
茍其不然,何名心妙」。
问:「前云佛法高绝难窥,及乎置佛论心,何以却论佛界」?
答:「前之正论极果,所以推高。
今是克示心因,性具佛界。
良以果隔难显,因通易知,故约一念心因,圆具十法界法」。
问:「佛界与佛性之名,有何同异」?
答:「此则一往,似有通别。
佛性乃圆通十界,佛界乃局在一方。
还须界界互通,方为穷理尽性」。
问:「佛性理通十界,地狱三途,云何名佛性耶」?
答:「天台所谈佛性,与诸家不同。
诸家多说一理真如,名为佛性。
天台圆谈十界,生佛互融,若实若权,同居一念。
一念无念,即了因佛性;
具一切法,即缘因佛性;
非空非有,即正因佛性。
是即一念生法,即空、假、中。
在理名三因,在果名三德,圆妙深绝,不可思议,名心法妙也」。
上来略谈「妙法」两字,其次欲解「莲华」,文义稍长,此日台旆临筵,恐烦尊听。
钱唐天竺寺僧思悟遗身赞(并序 天圣六年九月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天竺别集》卷下
思悟法生之子也。
天圣三年春,属予以智者教,求冢宰王公钦若闻于上天,编次《大藏》。
曰:「此非常之事也,自隋至今,殆四五百载,前贤未图,罔或不艰,愿将助矣」。
乃绘千手像,诵千眼咒,誓曰:「事果,当焚此身」。
事未行,王公薨。
乃益勤,无荒弃蚤莫。
明年既遂,八月二十一日,乃答誓。
薪尽尸在,郁多覆体,俨如其生,众咸异。
乃纯积香木,予祝载焚之,久乃坏。
于戏!
俗姓徐,父居钱唐,幼舍南新县欣慈院出家。
既受具,宿习萌发,好游讲席,聚学辨问,精义入神,信法兼进。
每诵咒,身出舍利,所画像亦如之,日求如市。
暨灰场三岁,信者往往尚获,乃喜之,作赞。
六年九月九日,始刻石。
赞曰:
也吾徒,法捐躯。
其燄赫赫,其乐愉愉。
逮火将灭,俨如加趺。
逮骨后碎,璨如圆珠。
信古应有,今也则无。
芳年三十,真哉丈夫。
真宗答诏五事咸平四年二月 北宋 · 陈彭年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国朝诸臣奏议》卷一四五、《东都事略》卷四四、《宋史》卷二八七《陈彭年传》、《宋会要辑稿补编》第三四九页
臣准诏在朝文武百官举行转对,在外群臣各许上章奏事者,此陛下思纳昌言以安庶汇之意也。
臣虽至愚,切期塞诏,伏惟明睿少赐裁察。
今之践明庭献封事者,多述民间之常务,殊非邦国之远图,臣之所言,则异于是。
臣闻重华之世,伯禹叙其九功;
太甲之朝,伊尹陈其一德;
武王受命,访《洪范》之九畴;
成王嗣兴,制《周官》之六典。
咸同古道,以资化源
伏惟陛下嗣二圣之丕基,御千龄之大统,群臣进用,百姓阜安,诚当焕发洪猷,彰明盛德,增修制度,创立宪章,变霸俗于累朝,复王风于往古,使九夷其惠泽,万世仰其声名之日也。
夫事有虽小而可以建大功,理有虽近而可以为远计者,臣请言之,其事有五:一曰置谏官,二曰择法吏,三曰简格令,四曰省官员,五曰行公举。
此五者实经世之要道,致治之坦涂也。
夫置谏诤之官,开献替之路,、汤、武所共然也,何者?
以正直之臣,忠信之士,参立左右,专奉箴规,有事必言,有阙必谏,足以达四方之壅蔽,资圣主之聪明。
今虽有谏官,且无言责,或出居外任,或兼领馀司,常钳口以自安,少危言而替否,是同虚器,何补圣猷?
臣请依《六典》员数,置谏议大夫司谏正言,并选孤立无党,忠直不欺,言行相符,名实相称者为之,俱以才授,不以叙迁。
使其常立朝廷,专居谏署,入观朝政,出听舆词。
或作事失中,或出令未当,或迁举无状,或狱讼有冤,小则上章,大则廷诤。
然后陛下察其所言,可者从之,否者罢之。
岁终,以言事之多少,为课最之高卑,忠谠尽规者甄升,依阿固位者惩责。
自然人皆竭节,政必无邪,臣下不敢偷安,朝廷得以震肃矣。
又人命所系,在于法官,官或非才,人必无告。
古者按大狱,议大刑,虽本于法律,亦辅以经义。
故释之、定国之为廷尉,则无冤人;
张汤赵禹之列九卿,乃名酷吏。
今国家重文学之选,轻刑法之司,故其属僚未得尽善。
用忠恕之道,则为旷官;
徇深刻之文,乃名奉法。
唯格律而是守,岂经义之能详?
若是,则囹圄何由空虚,鈇锧何由偃息?
臣请今后廷尉官属,咸委所司慎加铨择,不拘资叙,唯擢才能。
使其理一成之刑,务于平允,用三宥之法,志在哀矜。
无以爱憎舞文,无以高下希旨,自然民知耻格,时洽和平。
又法令者,国家之权衡,生民之衔辔,贵于简易,恶乎滋章,久用则民知适从,数变则人无所措。
近者陛下知制敕之频降,惧条科之太繁,旋奉圣谟,特令删定。
既经历之者皆是名臣,则措置之间固皆合理。
而诏书颁下,方及踰年,后敕施行,又将累百,或删去者重为条贯,或已有者更示申明,无益宪章,徒繁简牍。
且理遵画一,则吏无以欺民,令或频更,则人得以弄法,损益之际,岂不明哉。
古人有言:「利不十,不变法」。
诚为此也。
况先朝求理之心,陛下继明之志,诏令一出,夷夏同欢,纵少有于阙文,亦无妨于大体,岂烦改作,以致多门。
臣请今后有上封言事请变格法者,非有大益,无改旧章,庶使号令愈明,刑辟渐措。
又理世之端,审官为本,审官之道,用贤为先,不在具员,但期得俊。
故曰:「官不必备,惟其人」。
又曰:「省事不如省官」。
今国家州郡至广,官员太多,无益公方,空蠹国用,使有才者莫尽其力,不肖者得容其奸。
请以臣所亲经,證其利害。
臣前任苏州通判日,知州乔维岳疾病,独臣与判官崔端共事;
次任寿州通判日,知州乔维岳丧亡,支使甘鸿渐差出,独臣与推官文伟同官。
此时区分狱讼,行遣文书,皆得及期,亦无阙事。
即今苏州知州通判外,有职事官三员,寿州知州通判外,有职事官四员。
官既众,事益烦,增将吏之衙参,添簿书之拥滞。
又臣本州洵阳县计主户一千一百,有官三员,汉阴县计主户六百,有官二员,率皆人户彫疏,路岐荒僻,词讼绝少,租赋甚微,徒使安闲,固无勤绩。
臣每见支郡推官、军监判官,并名初等职事。
然有名虽支郡,而事倍藩方,额是军监,而务多州府,或当要路,或在边陲,其间支郡则有推官而阙判官,军监则有判官而无通判
监当钱谷,详断刑名,凡所责成,莫非繁剧,然其请受少于判司,劳逸不均,贤愚共见。
臣请特选明干朝臣,与诸路转运使相度管内州县,有公事简少,官属过多处,并量减省,以所减之俸,依司理司法参军例,添给初等职事。
则冗长之处既已减员,要用之官又各加俸,自然官无虚设,人皆竭诚,创此新规,益光至理。
又为邦之道,莫切于求贤,求贤之方,莫先于公举。
然堤防不峻,则滥进之路兴;
宪网稍严,则明扬之典废。
期臻多士,在振宏纲。
臣请依唐朝故事,新授常参官朝谢日,并进状举官自代,各随所长,具言其状。
或以文学,或以吏能,或以强明,或以清白,务在摭实,不许饰词。
傥所谙知,无避亲党。
既经御览,即付宰司,俟至年终,具名条奏。
在外者委诸路转运,在京者委本司官长,更审其能,以验所举。
如荐扬既数,采听非虚,即与量才,各加进用。
其后或不修操行,故黩彝章,则举主依法科刑,以惩缪举。
或政绩殊异、课最有加,则举主随事旌酬,以褒进善。
赏罚既信,清浊自明。
盖采群议则人无以私,有常规则众皆知劝,清原正本,其在于兹。
臣又伏见唐太宗召公卿咨询理体,群臣多拘近俗,莫有远谋,独魏玄成请行王道。
文皇既从其议,果致太平,中华则外户不扃,四夷则重译来贡,艰难屡作,而缔搆益新。
岂非盛德在人,馀庆及后所致欤?
以陛下之德,跨越古先,诚宜鄙晋、魏而不谈,小高、光而独出,行清净神明之化,恢仁义慈俭之风,然后舞干戚以为甲兵,画衣冠以为刑辟,建明堂而朝万国,登岱宗而礼百神,则天下之民无声而应,海外之俗不召而来矣。
王钦若太子太保杭州十韵天禧三年 北宋 · 赵恒
七言排律 押庚韵
早自外朝登近侍,克符昌运振嘉名。
一参黄阁推良画,再陟鸿枢显至荣。
该博古今堂献纳,勤劳夙夜每专精。
石渠撰述多文备,日观封崇大礼成。
宰府调元心匪懈,真宫兼职望弥清。
龙楼进秩恩尤异,熊轼为藩任不轻。
二浙奥区期惠化,三吴佳致悦高情。
重重山水舟中见,处处壶浆陌上迎。
既肃迩遐安外域,更分宵旰抚黎氓。
予衷侧席方毗倚,伫有甘棠播颂声宋周淙《乾道临安志》卷三)
赐新任川峡安抚使王钦若梁颢咸平三年十月二十三日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七
所至录问系囚,除十恶至死、官典犯正枉法赃,至杀人、劫杀、谋杀、故杀、斗杀并为已杀人不降外,馀死罪、徒、流、流已下递降等,杖已下释之。
死罪合该减降、情理难恕者,疾置以闻。
按:《宋会要辑稿》刑法五之一九(第七册第六六七九页)。又见同书职官四一之八一(第四册第三二○七页)。
王钦若等察当升岳者所服诏大中祥符元年九月十六日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四、《宋会要辑稿》礼二二之一五(第一册第八九○页)
应文武官奉使兖州当升岳者并公服;
诸司奉祠升山人,官给衣服,祀日沐浴服之。
王钦若等察之。
王钦若手札大中祥符三年三月辛卯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八、《宋大诏令集》卷一五○
览所进《内臣部·恩宠门》,观其作序之意,盖纪其宣密命,扶宸极,勤王事,守志节,如此之类,以笃恩奖。
况目其部曰「内臣」,斯亦见其名矣,岂须别白尘迹,指示其身?
况观《汉书·宦者传》,或言给事太子家,或云给事宫掖,或云除小黄门
先儒撰述,非不讲求,今众官优游典坟,商搉去就,微婉之道,岂如是乎?
朕为此书欲章示后人,质明素履,俾览卷忘倦,见善则迁,宜乎慎于稽古,无使涉于讥讽。
《传》云:「山薮藏疾,仲尼不假」。
盖子有旨也。
委同修官详正之。
手札赐王钦若大中祥符三年五月辛巳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九、《宋大诏令集》卷一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三、《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六
昨览《君臣事迹》进草《将帅部·仁爱门》。
若以赎还俘略,振恤饥馑,暴骸必瘗,秋毫不犯,斯数事近乎仁爱矣。
如张扬为大司马,性仁和,无威刑,部下人谋反发觉,对之涕泣,辄原不问。
今众官评品谓之仁爱,斯则异矣。
将帅之体,与牧宰不同,以威禁暴,以刑止杀。
先之以号令,而下知惧;
均之以甘苦,而众不携。
今谋反发觉,辄原不问,而又对之涕泣,愈非将帅之事也。
朕向在藩邸,屡令邢炳讲习诸书,因记《春秋》息侯伐郑,大败而还。
君子以为不察有罪,其丧师也宜乎。
今张扬无威刑,反者不问,是不察有罪。
此尤宜旌别淑慝,更商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