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中书相公书978年4月23日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九二、《咸平集》卷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四月二十三日,乡贡进士田锡谨以长书一通,献于相公黄閤之下。
惶恐震骇,不知所裁,幸相公容而察之,使获尽其愚衷,则可以免僭踰之诛,而蒙容恕之惠也。
夫以贱干贵,遭逢实难;
以言感人,听信亦寡。
盖贵贱之际,若天壤之相悬;
言感之间,非聪明而弗悟。
相公以英贵之重,居廊庙之尊,功业辉光,仁义流布,事无微而不烛,理无深而不知。
故在位庶寮,与仕进之辈,孰不受陶铸之大惠,靡不希颜嘱之馀辉。
是以载徵敷叙之辞,上觊钧台之鉴。
文王称睿圣,犹询及刍荛
周公曰圣人,亦下礼贫贱。
邴吉问服辕之喘,齐相念涉淄之寒。
路左长谣,而晏子动容;
门下献书,而姚崇弗罪。
斯皆相公熟闻之事,儒生常叙之谭,固不假形于书简而后知,亦不劳伸于比喻而方见。
相公以房、杜之策略,佐之事机,入造膝于一人,出劳神于百揆。
所务者国家大事,所思者社稷宏谟。
动唯万务之繁,静悦寸阴之暇。
而白屋之士,片艺自沽,求谒见于黄扉,进干祈于重顾。
求名者不过为希科第,在位者不越为冀迁升。
若是者累累然接踵于门栏,藉藉焉取容于左右。
无宏才大略,以裨于采听;
无英气异行,以动于礼容。
所以相君之门非深严也,由所谒之人非英特也,宜其情弗上通,而言弗下应焉。
相君之听非忽略也,由所吐之言无利害也,宜其进未速见,而退未能已也。
是以古人知崇重之难接,非奇伟之莫伸,故有危冠长剑以饰容,长揖抗礼以自异。
常研几于此,而取类于彼,悦怿自得,始终可图。
以为凡欲一谒公卿之门,一达生平之志,胡不观往古所行之事,酌于今未兆之机,焉敢曲徵异辞,聊欲直叙往事。
昔齐宣志在驰骋,而淳于之荐客非贤;
阖庐志在仇雠,而伍员之所言未当。
非言未当也,其言非阖庐之志也;
非客不肖也,其人非齐宣之意也。
故徼福者先意而为事,事无不合;
希宠者见几以设谋,谋无不谐。
观大《易》之言,则曰「几者事之微」也;
详《春秋》之旨,则曰「需者事之贼」焉。
进与退必以时,而谋与断交养也。
相公知小人在此一书也,罪小人亦此一书也。
虽知言出而罪入,固宜偷合茍容,与众人碌碌焉;
茍万一志意相投,宠遇下及,则安可违利趣害,而贻识者之讥也?
相公英明而察焉,望恕而容焉。
以羁旅之人,怀丛脞之艺,去国三千里,宦游二十载。
贫贱琐屑,迂懦闇钝,不言而晓,言之且惭。
年龄在躬,三十有九。
昔在于蜀,同与科场者,今皆列丹陛,升清贯,出奉帝皇之命,入居台省之职。
而小人犹食人之食,衣人之衣,困为旅人,辱在徒步。
当明天子在上,贤宰当国,仁犹及于草木,信尚孚于豚鱼。
安可负六尺之躯,怀丈夫之志,而终日屑屑,不能自奋?
非知己之罪,实自贻之戚也。
寒贱幽忧之苦,不足为相公言之;
希求遭逢之幸,不敢于相公伸之。
言之则亵黩聪明,申之则干犯英贵。
然又何以回特达英果之遇,济进趋变化之机?
孟子云:「位卑而言高者,罪也」。
今无寸禄之位,而吐僭高之言,郦生五鼎之烹,田光伏剑之节,岂独古人也?
今幸而为相公言之。
生平所著文约百轴,择其自善者得二十编,虽缮写献投,为举人事业,固不乞用为卖名之货,亦不足为希赏之资;
其实邀相公之知,回相公之鉴者,在此一书尔。
相公奉使于吴,而知吴可取也。
相公西掖侍从之臣,旦夕论思,而谓蜀可灭也。
相公翰林,吁谟宥密,益亲帝衮,而致吴越王来归阙下。
以是知擒吴灭蜀,平百越而来四夷,岂非相公赞成帝谟,而密用良画哉?
所以先帝取天下,平海内,二十年间,强不敢掩弱,大不敢加小,信泰来之运钟于圣朝,升平之时归于今上也。
今主明而贤,本丰而基固,天下安危之柄,总之于主上,而持之于相公
夫盛事难兼,而良时不再。
且老农有三载之储,犹悦然而自裕;
贾获千金之利,尚怡然而自多。
相公太平天子而佐之,太平之民而理之,岂不以功名辉赫而自裕乎,岂不以志意纵横而自多乎?
且自古乱世多而理世少,君子寡而小人众。
姚崇之贤而值玄宗晚年,稍溺情于逸乐;
裴度之量而遇宪、穆之际,未致太平
今天子春秋鼎盛,好文而稽古;
天下底定,内宁而外安。
相公可意之也,生民受赐之时也。
夫制理于未乱,禁邪于未形,则君子明智先见之常道也。
兵书曰「善战者无赫赫之名」,盖制胜于未形未兆之前也。
古人云:「天下有道,则守在四夷」。
方今边鄙无虞,戎夷畏服,契丹遣其爱子,入朝贡奉。
相公慎择边吏,俾务大体,无使邀功而搆怨之也。
邀功则事,事则怨,是邀功之人,不能布天子之大信于外夷也,相公能不介意乎?
小人狂愚,一至于此。
《春秋》不云乎:「嫠不恤其纬,而周宗是忧」。
然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魏武杨脩之智而杀之,千载之后,人皆非之。
韩信左车之说,百战之胜,人皆美之。
汤曰天下愚夫,「一能胜余」。
舜闻一善,沛然而悦。
茍言利国家,则言之者无罪,而闻之者足以自戒。
相公怜而察之,则以为小人方谋仕进,茍非设奇,则无以警骇听闻也;
相公鄙而浅之,则适足邀抚掌大噱也。
相公若以片文知于小人,则锡有二十编之文,愿受知于门下;
若以一言知于下走,则锡有鄙闻陋见,愿见采于舆人也。
若以怜亡国之馀,恤宦游之困,而锡钧镕于匹夫,则羁旅之人自兹而振矣。
唐时名辈在科场间,亦以设奇取誉,如尹枢自放状元王璘衣缬之类。
又若刘禹锡柳宗元之为人,皆以大儒之业,当壮年获志于科第,自谓跬步万里,坐邀大位,而言无畏忌,志务倜傥。
迨升郎署,席未遑暖,而众毁已炽,或出刺遐徼,而流离不复;
或终老散地,而诗酒自宽。
壮图弗伸,晚年方悟,非当时弗用也,由锐气误物也。
仕进之仵,茍能鉴往失而慎将来,则安可不为良相之用乎,安可不受良相之知乎?
揣小人艺能,固与往贤悬邈也。
然遽以刍荛之见,骤希庙堂之知,死罪死罪。
相公若以为适时之机,自伸之术,慕王泠然求知宰相尹枢自放状元,斯亦觊相公稍霁威怒而深察焉。
锡惶恐顿首再拜。
伪立借贷文约科罪诏景德二年九月九日 北宋 · 宋真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五、《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七(第七册第六四九九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一
举放息钱,以利为本,伪立借贷文约者,从不应为重科罪。
佛说阿弥陀经疏序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闲居编》卷二、《乐邦文类》卷二
夫心性之为体也,明乎静乎,一而已矣,无凡圣焉,无依正焉,无延促焉,无净秽焉。
及其感物而动,随缘而变,则为六凡焉,为三圣焉,有依焉,有正焉。
依正既作,则身寿有延促矣,国土有净秽矣。
吾佛大圣人,得明静之一者也。
乃假道于慈,托宿于悲,将欲驱群迷,使复其本。
于是乎无身而示身,无土而示土。
延其寿,净其土,俾其欣;
促其寿,秽其土,俾其厌。
既欣且厌,则渐诱之策行矣。
是故释迦现有量而取秽土,非欲其厌邪?
弥陀现无量而取净土,非欲其欣乎?
此则折之,彼则摄之,使其复本而达性耳。
故《净名》曰「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者,其是之谓乎。
虽宝楼金池为悦目之玩,而非惑荡之色,而能达唯心,无境矣;
虽风树鸟声有入耳之娱,而非惉懘之音,而能念三宝,有归矣。
夫如是,则复乎明净之体者如转掌耳。
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
大矣哉,圣人之善权也如此!
是故群经森列,而偏赞净方,其有旨哉!
《佛说阿弥陀经》者其偏赞之谓欤。
吾爱其辞简而理明,其文约而事备,足可以诱弱丧而击童蒙焉,于是约龙树之宗,准智者之说,依经辨理,为之义疏。
若极深研几,则吾岂敢,庶乎有助于真风,为益于后昆尔。
律钞义苑后序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闲居编》卷九
唐大律师择梧者,字元羽德高而名著,辩博而识达,尝撰《义苑》七轴,盖解事钞而作也。
文约而理备,词明而义显,俾来学得其门而入,见删补之富、止作之美者,繄斯文是赖。
至若比之旧章,较之众说,钩深之是非,解纷之去就,览者别矣,不在谈悉。
于戏!
郢歌既发,击节而和者往往有之。
台崖开士、紫其服者曰某公,业精三学,名擅二科,尊贤谋道,有古人之风。
繇是践朝闻之言,致前席之礼,登律师之堂,请益而求异焉。
后学辈闻其风,则怠者勤,画者进,不言之化,岂家至而日见与!
尝谓斯文也,指南群惑,垂裕来裔,为不俟矣。
且患夫后学劳于缮写,而损于学功;
损学功则壅于流通矣,岂若刻板模印,以广其道哉?
乃矢厥谋于律师,稽首以请,律师三让而后从,礼也。
爰有智海、可孜二上人,禅门之先觉也,以随喜之心,专掌其事,于是笔札得其妙者,雕镂得其良者,不期月而成厥功。
美矣哉,同声相应也如此!
噫,道患乎不行,既行则速若置邮;
事患乎不立,既立则势同破竹。
夫如是,则千世之下,无穷之机,彼文受赐,而复于圣道矣,何止夫名垂不朽而已哉!
愚讲科之务,文学无功,庶睹律师之行道、某公之立事,仰止之极,辄为后序,系于篇之末云。
时圣宋三乘,天王有事于汾脽之岁,岁在辛亥六月既望钱唐沙门释智圆序。
南京书院题名记1028年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六、《范文正公集》卷七、《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二七、《圣宋文选》卷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商丘市
皇宋辟天下,建太平,功揭日月,泽注河汉,金革尘积,弦诵风布
乃有睢阳先生礼部侍郎戚公同文,以贲于丘园,教育为乐。
门弟子由文行而进者,自故兵部侍郎许公骧而下凡若干人。
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维、枢密直学士纶,并纯文浩学,世济其美,清德素行,贵而能贫。
祥符中,乡人曹氏,请以金三百万建学于先生之庐。
学士之子殿中丞舜宾时在私庭,俾干其裕;
太原奉常博士渎时举贤良,始掌其教;
清河职方员外郎吉甫时以管记,以领其纲。
学士画一而上,真宗皇帝为之嘉叹,面可其奏。
端明殿学士盛公侍郎度文其记,前参知政事陈公侍郎尧佐题其榜。
由是风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园,归欤鲁堂
章甫如星,缝掖如云,讲议乎经,咏思乎文。
经以明道,若太阳之御六合焉;
文以通理,若四时之妙万物焉。
诚以日至,义以日精。
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
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
然则文学之器,天成不一。
或醇醇而古,或郁郁于时。
或峻于层云,或深于重渊。
至于通《易》之神明,得《诗》之风化,洞《春秋》褒贬之法,达礼乐制作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书,博涉九流百家之说者,盖互有人焉。
若夫廊庙其器,有忧天下之心,进可为卿大夫者;
天人其学,能乐古人之道,退可为乡先生者,亦不无矣。
观夫二十年间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
宜观名列,以劝方来。
登斯缀者,不负国家之乐育,不孤师门之礼教,不忘朋簪善导,孜孜仁义,惟日不足,庶几乎刊金石而无愧也。
抑又使天下庠序视此而兴,济济群髦,咸厎于道,则皇家三五之风步武可到,戚门之光亦无穷已。
他日门人中绝德至行,高尚不仕,如睢阳先生者,当又附此焉。
给事中太原王公墓志铭(并序 庆历五年十月1045年10月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五、《乐全集》卷三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公讳渎,字希圣
占籍虞城
祖某,赠尚书虞部郎中
父砺,赠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
司虞生五代屯会,委高赀,从儒者游,习通礼学,州辟从事,始为士族。
时乡人正素先生戚君同文聚徒讲业,学者自远方至。
仆射府君,戚之自出,著牒门下,以高业取甲科,仕至屯田郎中,名载国策。
实生才子七人,六登进士第,世绪炽昌,遂为睢阳冠冕。
公其第二子也。
风调闳迈,凛凛有奇节,尝慨然曰:「士志于道,在得其大者远者,学而不究于古今之变,究而不适于几深之用,岂士也乎」!
景德中章圣张六科,致材髦,公奋曰:「此非吾时邪」?
起就贤良举,文中高选,不时就召,因后中书试。
里人于正素旧庐建庠序,虚师席待公,自诸耆旧大生,皆执经北面,材经匠手,无不成器,后登朝廷,著名迹者甚众。
今四方学校,其规模条教,悉权舆于宋焉,乡举宾兴,尝占第一。
祥符七年,景亳回銮,举服勤词学科,既廷试,第优等,考官翰林学士陈彭年指公赋用韵有疑音,上亲为问。
公言彭年所指非是,援据详明,欲处公乙第,辞不就。
以布衣诎贵近于上前,伸道不为名,士林韪之。
明年乃登第,释褐试校书郎,临江决曹掾
未之官,仆射弃养,以善丧闻。
除调潍州团练推官
州之渠洫有东西污等四水,辄暴溢,漂田庐,岁劳民塞治。
转运使承诏选公护役事,度地形势,导之下流,堤一立,迄今无水患。
莱人有讼其仇为杀兄者,狱疑久不决,外台以属公。
公阅囚辞,伏念旬时,未知所以摘其情,推致精诚,至有见于梦寐,若有人自称其兄者,明弟被诬,且云取某人为證。
寤而召捕之,果得,狱遂正。
代还,徙新平幕,举黄州麻城榷茗。
计省议更榷法,公审新议非便,持不时下,颛用旧法。
既而诸榷悉负常课,独麻城最。
后新议亦竟寝。
大理丞、知楚州山阳县。
殿中丞,详议审刑,赐五品服。
处比平,奏谳无滞,屡蒙诏褒。
天子游心治方,乐闻谠言,命百官转对,公上便宜十馀条,皆见纳用,朝议嘉其论事有大体。
弟冲宰陈留,大姓田氏豪黠,赂交权要为奸利,冲弹治之急,则飞语毂下,浸闻献后,付中人推。
冲性刚毅不辱,终莫肯承。
献后盛怒,谪冲雷州,公坐,监征淮西
顷之,移倅海陵
就郡改奉常博士
淮甸仍灾,艰食,发廪与蓄家之囤以赋饥民,日数万计。
巡视必亲,因遘沴疾作,淹至捐馆,享年五十有六。
蔡文忠公中司,荐公经明,有风节,中御史,命垂下而公不待,士君子惜之。
初,公之与计偕,名动场屋,贵游争宠荐,自托朋辈推附,莫敢为等比,以为仕必至公卿,用于时必立功名,及效官,所至必有纪者。
然才高而位不充,志大而不与,曾莫展发,殁于中身,命也哉!
所著文集十卷,《备对制策》十卷,平生素蕴略存焉。
夫人清源县君仇氏,妇德顺而正,母道慈以严。
二子:尧臣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
天圣中,今上初临轩,大选天下士几四百人,翰林策名第一,通材雅望,辉光笃实,践历显重,为朝廷羽仪,岩廊之瞻,积有日矣。
纯臣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文雅开敏,邦之彦也。
一女,归魏氏国子博士舜卿
孙五人:廷老、商老、同老,并秘书省正字
国老、周老,皆幼。
诸弟子侄先后登进士科者十二人,盛矣哉!
翰林之贵,清源进封乐安郡太君,而累追命公吏部员外礼部郎中秘书少监
翰林掌邦计,以赞禋礼之勤,故公有夕郎之赠,教忠继志,庆灵用集。
翰林考于龟策,奉公輤车,将归窆于故邑之某原,得庆历乙酉阳月某日吉。
谓某曰:「子非余乡党僚友乎?
先子之烈,子亦闻之矣。
惟是窀穸之事,子其识之」。
义不得以让。
铭曰:
良农能稼,而不能穑。
良匠善构,如莫我役。
匪水行舟,匪山生材。
士用于时,功名则谐。
展如公兮,维时之望。
初谁谓公,而不卿相?
乘马班如,行道邅如。
曾莫远骋,命将然欤?
有子而才,宗庙之器。
挹彼注兹,亶成公志。
宰树萧萧,即安幽宅。
衮衣绣裳,尚有追锡。
朝散大夫秘书丞上骑都尉杜陵韦府君墓志铭(并序 庆历八年七月1048年6月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七、《乐全集》卷三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韦氏世序远矣,汉丞相扶阳侯自邹徙杜陵,名德历朝,著为世家。
扶阳十六代至周逍遥公,始别其族为十三房。
观唐吏部肇宗会之约,则知韦氏之礼义与他族异矣。
第八房平齐公瑱之云孙万年县象生台州刺史方宪,台州福建观察判官钧,钧生襄州录事参军允之,府君之王考也。
唐昭宗末,解襄阳掾,将集吏部,会梁氏革运,感朝代之变,不复北归,潜遁汉南谷城县青石川之峎下。
后唐庄宗入汴,诏访前朝衣冠不事朱氏者,命方镇优礼,传诣公车,郡劝君驾,叹曰:「吾耻梁而逸,奚为乎沙陀之廷」?
卧不起,时孔勍襄阳,本儒者,重君高节,善为之辞,而以疾闻。
庄宗嘉之,不夺其志,录其子仁济试秘书省校书郎
没,因葬汉滨。
校书以父隐居,躬耕钧以养,终丧。
久之,卫王符彦卿总兵上党,领太原行府,始应其召,终于陈州录事参军
司空氏,实生府君于峎下。
府君讳襄字逾中
幼刻励好学,早有名誉,雅为冬官卿朱洞所知,从洞光州庐州幕。
国初,州郡辟署宾佐,犹袭唐五代旧事。
太皇纂极,诏悉罢之,一命黄绶以上皆遣王官,而益广科第之选。
府君更就宾兴于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第,释褐临淮盱眙
廷尉平,知虔州赣县。
邑多讼事,号难理府君待以诚恕,狱市以清。
吏民悦之,因上官以请诸朝,遂留六年。
就改光禄寺丞
南方卑溽,风淫于末,因以搆疠,宦意寖薄。
代还,求榷酤聊城
朝中知君者惜其才,或荐之上,因召赴都,授著作佐郎,复求监征宜春,盖禄仕也。
还自宜春,迁秘书丞
至道三年正月二十六日,卒于京师,春秋六十有三。
君天性和易,识致冲远,从之游者皆一时高流名士。
善与人交,淮阳孙茂万适南顿乔维岳江南李虚己睢阳戚同文宗度泰山张茂直,咸以趣尚相得。
同文子纶西蜀李建中雒阳崔遵度钜野王禹偁,合淝姚铉,并以同年生定交,淡乎相欢,久而弥笃。
每官下,士友自远方至,辄如归,为食饮具。
俸入随尽,口不言利,未尝问家有无。
手不度货币,对客清谈,不及世务。
在官若私,未尝斯须见忧愠之色,古所谓隤然其处顺,渊乎其似道者耶?
君之捐馆,四子皆未成立,无田产可归。
夫人吴氏,教抚之慈且严,母道称于宗姻。
长子国祥,举明经不第,卒。
仲曰不伐,字次德,通经术,有节义,士君子推重之,今为卫尉寺丞
次国华,次为道士
一女,归程氏琬,今宣徽北院使武昌军节度琳之兄也。
某羁旅在睢上,次德忘年见友。
庆历甲申,某领审官次德赍阀阅公谒曰:「不伐应受大县,愿掌山阴之征,以其去峎下四十里,便襄事也」。
既得请,崎岖陈、蔡、颍、亳,凡缌以上丧悉负归汉上。
戊子孟秋十日,徙君、夫人,以葬于隐君之茔侧,盖治命也。
且来丐铭。
惟隐君之义,秘省之德,乃史官所宜录。
余,史官也,撰著宜矣。
铭曰:
猗嗟韦公,沛乎其中。
虽不公卿,道德则充。
如彼金石,《咸》、《韶》具然,不击不考,至音自全。
如彼杞梓,栋杗之分,不朴不斲,良材固存。
灏灏汪汪,浑浑粹醇,顺命悬解,以还氤氲。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奚糟粕之足留,而功名之异云!
朝奉郎太子中舍骑都尉韦君墓志铭(并序 元丰二年十一月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七、《乐全集》卷三九
睢阳乡先生韦君讳不伐字次德,好古学,笃信义,立风节。
五代乱离,经籍道息,睢阳隐君子戚君同文,独以讲授为业,诸生后多达者。
子纶处近官,就其旧庐构学校,志于学者自远方至,朝廷嘉其事,赐名「应天府书院」,天下庠序由兹始。
常选学行可为人师者主领之,君久处师席。
晏元献公宋宣献公蔡文忠公相继居守,皆厚为之礼。
尤善与人交,范仲淹希文石延年曼卿刘潜仲方山东豪俊慕君名从游者甚多。
好急人患难,始终不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年五十馀,始以一命为房山司法参军,再调邓州襄城,迁绛州太平
某知谏省,受诏举堪治民者二人,以君塞诏,授乾州军事推官、知慈州吉乡县
转运使就举监汾州酒税。
明文烈公镐并州,顾君方重,有古人之风,屡为慰荐。
河西有警,君督稿粟入府州有劳,就迁卫尉寺丞,其诰辞曰:「朕知生老而有谋,倜傥士也」。
明公读之,喜曰:「此言尽君平生矣」。
意欲处其孥于汉上,因求监光化军酒税,迁大理寺丞
岁满,知许州司录,改太子中舍
因退居襄阳,优游物外,年七十有四而终。
君本南京宋城人,先君葬其祖谷城,遂为襄阳人
曾祖襄阳录事参军讳允之
陈州录事参军讳仁济
秘书丞、赠尚书祠部员外郎讳襄,娶楚氏。
子安序,孙积善、积中,皆修进士业
君既没二十八年,元丰二年十一月某日,始克葬君于谷城青石之峎下。
安序俾积善来请铭其墓。
铭曰:
举世趑趄逐权利,君独轩昂事风义。
晚得微官志不伸,生前素蕴心无愧。
平昔交游拱木高,今方峎下幽堂闭。
君名不泯幸我存,襄阳耆旧追前记。
赞善大夫嵇府君墓志铭(并序 景祐六年四月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八
嵇氏出鲁奚斯,后徙会稽,为稽氏,魏有稽喜。
后徙谯嵇山,为嵇氏,中散之高直,侍中之忠义,谯诸嵇也,故今谯宋之境,嵇氏为多。
府君讳适字利往,实睢阳人
王父某、考某,属五代乱,潜德家食。
初,王父颇以财雄里中,好施,岁饥,发积粟,视告籴之穷窭者,密纳其赀中归之,阴寘食于路,以济饿者,务为自晦。
府君生国初,王略犹梗,缝掖者鲜,乡先生礼部侍郎戚公同文始大讲学,著录牒者自远方至,王父与同里闬亲善,以府君属焉。
授经通大义,为门下高业。
进士第,历汝南褒信,掌洛之巩、江陵石首簿、果州流溪,越、颍、庐三郡纪纲掾
祥符四年十一月十日,考终于合淝之官舍,享年五十九。
府君姿表秀举,襟局雅重,性宽和,寡言笑,平居燕坐,拱默终日,虽仓卒未尝趋步疾呼,家人未尝见其懈惰之容、喜愠之色。
其与人交,不逆诈,不茍谀,终身无与嫌怨者。
莅官临事,主于忠恕,局事修整,不出其位,不为虚言奇行,以邀声名,委蛇乎州县之职而优为之,古所谓足于己、无待于外者乎!
识公之道者,以比荀当涂陈太丘焉。
夫人广平氏,贤明有法度,妇道顺以正,母德慈以严,后君若干岁殁,年八十有二。
男子四人:长曰宗旦,俊迈有奇才;
次闵,次颙,皆早卒;
幼颖,今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倅南京留守事。
女四人:长归杜氏;
次王氏;
次张氏;
戚氏司虞郎舜举,赠礼部之孙也。
府君之在石首,有邑吏父子抵罪,皆当坐死,情足矜者,府君心恻之,推免其子。
及父就辟,一日附小竖语曰:「公且育令子,后世以昌」。
明年而集贤生。
府君之没也,集贤犹未冠,夫人抚育诲教,以文行立名。
既擢第,再辟大丞相沂公幕府,登朝为太子中允,而夫人弃养。
倚庐终制,入直书殿。
而公、夫人未克葬,集贤服不敢纯采,乃心无一日安于位,得请于朝,归襄大事,故有倅留府之命。
是岁,上郊圆丘,预及庆典,府君太子赞善大夫,夫人广平郡太君
始,集贤规视吉壤,方谋之主人,一夕,梦侍府君如平生,笑语喜甚,请曰:「大人兹喜甚,何也」?
府君曰:「曩吾之馆犹寓也,今考得善第,是故喜焉尔」。
集贤以梦告张氏甥方平,曰:「是得吉壤乎」?
语讫,主人售地告谐。
呜呼!
九泉可作,体魄必宁。
卜其宅兆而安厝之,是以为孝之终也。
府君之神明克相厥后,集贤之诚信克宁其先,肸向来依,志气如在。
景祐六年乙卯,乃克祔于宋城县平台乡东南,距王父旧茔五里所。
且谓某曰:「夫君子之道,亨则行之,固则守之。
乃外王父,守道者也,是以闻于四方者,不若乡党闺门之详已。
尔幼保于外氏,逮受广平夫人之教,熟习绪言,宜诔善行,以纳诸圹也」。
某不敢辞,泣而铭之曰:
谋于龟:诸之麋,睢之汭,食。
步之历:岁单阏,月孟馀,良。
考乎地:兑之山,艮之水,吉。
呜呼!
是为有宋守道君子嵇公之墓。
公之才不试兮,公之志不遂兮。
石首之告践兮,追锡公绂冕兮。
按:《乐全集》卷四〇。
高象先金丹歌 其二 南宋 · 陆游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三五、《渭南文集》卷二六、《放翁题跋》卷一
国初,有高象先淳化中三司户部副使,少从戚同文学,与宗度许骧陈象舆郭成范王砺滕涉齐名,不言其所终,亦不知其乡里,恐即此人。
然序言名先,字象先,又似别一人。
神仙隐显,不可必知,聊记之耳。
辛亥炊熟日书。
范文正公义学记 宋末元初 · 牟巘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三、《陵阳先生集》卷九、《范文正公年谱》附录、民国《吴县志》卷二七下
古者二十五家为闾,闾左右各设塾,乡先生为之师,褒衣博带,晨坐闾门,教其民之出入田亩者,有教有养,诚为良法。
自井田废,闾左废,古制荡除。
汉以来,或为讲堂、为精舍,而养则未之闻也。
范文正公尝建义宅,置义田、义庄以收其宗族,又设义学,教养咸备,意最近古。
夷考厥初,宋时天下有四书院应天府书院为首。
先是,郡人戚同文聚徒讲授,士不远千里而至,文正公亦依之以学。
同文为人质直,尚信义,宗族贫乏则赒给之,丧则振恤之,不积财,不营居室。
或勉之,辄曰:「人生以行义为贵,安用是」?
义之一字,实与公意合。
暨公登第立朝,为守为帅,以至大用,名位日盛,禄赐曰厚,遂成义庄、义学,为其宗族宅于斯,学于斯。
所耕者义田,所游者义路,何适不宜?
嘉遗后人,可谓笃至。
继继承承,亦惟成规是守。
乙亥,兵戈俶扰,未遑兹事。
至元丁丑,提管士贵、主祭邦瑞共议兴学,卜地于吴县三让里,距祖茔二里所。
捐日庀工,为屋三十楹,祀文正公于其中。
会讲之堂,扁曰「清白」,东斋曰「知本」,西斋曰「敬身」。
外辟室为教谕偃息之处,庖湢廪廥、蔬茹之圃咸在。
外为周垣,扁其大门曰「义学」。
清溪之间,时闻弦诵声。
是役也,义庄掌计之劳为多,提管又撙节助济浮用,增田山仅百亩,备师资束修之礼,子弟笔札之费,一有以劝。
大德戊戌,朝旨以义庄、义学有补世教,申饬攸司,禁治烦扰,常加优恤,无复干吾藩者,可肆意于学矣。
至大戊申,提管驰书来霅,俾为之记。
钱公辅尝记义田,某也何敢与斯文?
窃闻文正公早岁就学应天时,夜以继旦,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糜度日,人不堪其忧。
其苦心劳形者如此,终通六经,尤长于《易》。
学者从之叩质,终日往复,无微弗究。
其难疑答问者又如此,用力何啻十倍今人耶?
咨尔来学,书尔佩衿,盍亦追思先志!
俛焉孳孳,毋以寒暑而为作辍,庶几他日业精行成,式克有立,得为名儒,以应选用,以副二范君惓惓兴学之意。
其年七月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