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李敬子余国秀(宋杰)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八七
燔气质躁迫,每于先生强探力取之戒、积渐涵泳之训玩味用功,但临事时终觉为害。
今只靠定视听言动,常于此四事上著力,又以义理融液之,颇觉得力。
然终是病根常在。
不须如此做伎俩,但才觉时便克将去,莫更计较功效迟速也。
后段放此。
燔窃谓颜子「四勿」,今人非不欲如此,只为不知其孰为礼,孰为非礼。
颜子所以才闻「克复」之语便知请问其目,才闻「四勿」之语便承当去,虽是资质绝人,亦必是素于博文约礼上用功。
今之学者且先以博约为先,而「四勿」之戒随其所知施之应酬,渐渐望其贴近,庶有实效。
既知如此,何不用力?
然博文约礼亦非二事,而异时之深纯亦不外乎今日之勉强也。
燔窃妄谓性之者多由内以达诸外,而自不废夫在外之功;
反之者多资外以养乎内,而始有契夫内之理。
如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与夫博文约礼、动容正颜之事,皆资外养内之事也。
今之学者唯当悉意于此。
勿之省之亦由内,要之内外不是判然两件事也。
燔窃谓先生教人,只是欲人持敬致知,克己以复其性,其间条目却自多端。
自做功夫看,即自见得,不须如此泛问也。
燔谓《敬斋箴》后面似少从容意思,欲先生更著数语,使学者遵守,庶几无持之太甚,转不安乐之弊。
前已言之矣。
燔祖妣捐弃,朋友以刘辉嫡孙承重事见告,遂申州以请于朝,续准报许。
后见范蜀公亦尝论及,乃知非苟然者。
舜弼始终以为此事只当从众。
今事已无及,但朋友间不幸而值此,不知当如何?
若父是祖之嫡长子,己是父之嫡长子,即合承重无疑
如其不然,则前日之举为过于厚,亦不必以为悔也。
朋友之问,则但当以礼律告之,不可使人从己之误也。
当言循理守法,不当言从众。
燔尝疑伊川平日断不肯与人作墓志,不知其意何在。
太中及明道,又却用之。
而其叔父侄女之类,亦复自作,何也?
伊川先生初无断不作志之说,疑以不能甚工于文,又或未必得其事实,故少作耳。
集中亦有叔父墓志者,施之于家,可无前二者之虑也。
燔家中旧有祖产,今欲禀家叔诸房,各以人口多少备办经用,储之堂前,以为久远团栾之计。
然众志难谐,未有所处。
诸位各办岁计,其力不能办者如之何?
此须熟虑,博访其宜,不可草草也。
燔免丧之后,亲戚朋友劝以赴部,以病不能行。
或以为教官可以请祠,燔欲姑守前志,且为养病读书计。
未知不仕之意有何义理,只可自以大义裁之,不须问人,亦非它人所能决也。
若无正定义理,则为贫而仕,古人有之,不须如此前郤也。
燔尝谓欲君德之美,当重保傅之选;
欲士风之美,当正教取之法;
欲吏道之良,当久其任;
欲民俗厚,当兴礼乐;
欲彊甲兵,当仿寓兵之意;
欲足财用,当急农之务。
大概是如此。
然须更读书穷理,博观古今圣贤所处之方,始有实用,不为空言也。
燔谓后世人才不振,士风不美,在于科举之法。
然使便用明道宾兴之论,伊川看详之制,则今之任学校者皆由科举而出,亦岂能遽变而至道哉?
明道所言,始终本末次序甚明,伊川立法,姑以为之兆耳。
然欲变今而从古,亦不过从此规模以渐为之。
其初不能不费力矫揉,久之成熟,则自然丕变矣。
燔谓释老之学所以舛谬,只缘不能致知,但据偏见直情径行,所以与吾道背驰。
使其能求通于圣人,则其所至岂小小哉。
又尝求二氏之学所以盛衰之故,释氏主于心,缘其就根本上用力,故久而愈炽;
老氏主于身,缘其所执亦浅狭,故久而微削。
且熟观义理,久之自然精密,未须如此桩定死法也。
燔外家司姓,外祖早世,外曾祖复子一戴姓者。
戴死无子,只一女,舅氏为之服三年丧,且合葬祖茔,祠之家庙。
屡禀之舅氏,迁戴氏葬之它所,改外祖合葬外(不是)祖母之侧,除戴氏之享,使其女主之。
量分产业,使之备礼。
事今虽未行,而朋旧多以为然。
续又思之/(云云。)初说甚善,然「亦有」一句未是,以《河广》之义推之可见。
「又思」以下,则又过矣。
不共戴天,谓父母见杀而其人不死者耳,移之于此,似非其伦。
若果如此,则《礼经》何为而制服邪?
夫死而嫁,固为失节,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
则为之制礼以处其子,而母不得与其祭焉,其贬之亦明矣。
燔见朋友间多有增亲年以希恩霈者,且悔之,又恐兄弟间有坚欲陈乞者。
燔以为不若作一状子刺破,乞备申省部照会,方为坚决。
兄弟若欲陈乞,但委曲为陈不可诬亲以欺其君之意足矣,何必作此痕迹邪?
燔因与朋友论及冒贯赴试事,以为岂可不攻。
独国秀以为不须攻,幸一言以定众志。
不知要如何攻?
若只经官陈状,乞泛行约束,即不妨。
若指名告示,聚众殴击,则非所宜矣。
燔窃谓明德新民不是自己一切事都做了后,方去新民,随所及所值而为之耳。
两语有病。
至善乃万理尽明,各造其极,然后为至。
至善是自然底道理,如此说不得。
「至善」,如尧舜文王之为圣,汤武之为征伐,周公之为臣,孔子之为师,伊尹之为志,颜子之为学。
又谓至善在己,则为天命之性;
在事,则为率性之道;
推之天下,则为修道之教,此圣人之事也。
若学者,则就教上寻求向上去,到得极处,皆只一般,元无加损。
说得未是,亦不须如此闲说。
「知止能得」,燔尝谓洞然无蔽之谓知,确然有实之谓得,明则诚矣。
近之,但语未莹。
知善之明也,得身之诚也。
近之。
「虑」谓知之尤精而心思所值无不周悉。
是。
燔谓知止则志不惑乱而有定向,志定则此心无扰而静,心静则此身无适而不安。
心静身安则用自利,事物之来,不特能即事见理,又能先事为防。
如「后甲三日」、「后庚三日」之云,其于事之终始先后、已至未然皆无遗鉴,皆无失举矣。
如是而后为得其所止,则可以谓之诚有是善而诚极是矣。
此段得之
燔谓「知」则知其所当然,「虑」则并极其未然。
知是闲时知得,虑是到手后须要处置得是。
燔谓「知止」有明而未诚处,「得止」则一一皆诚矣。
到得至诚田地上面,更有变化不测在。
未须如此闲思想。
看文字且理会当处义理,渐觉意味深长乃佳,如此支离,不济事也。
燔谓《大学》之意当持敬以养其所知之本,格物以广其所知之端,使吾心虚明洞彻,举无不烛,则是非当否各以呈露,而至善所在自不容有所蔽矣。
周舜㢸以谓知止者,非万理并皆昭彻然后谓之知止,一事便有一理,即其所知而求得其所止。
所谓能得者,非是动容周旋各当其则,一事得其所止,如仁敬孝慈之类,皆为至善。
若必以动容周旋当则言之,则将使学者没世穷年无复可以知止而得其所止矣。
经之所言是学之等级,然知有浅深,得有大小,存乎其人,难以一概论也。
物有本末(云云。),燔谓先后之中更有轻重,本末之先后重,始终之先后轻。
不须如此分别,枉费心思,道理又不如此,无益而有害也。
燔谓注文于「明明德于天下者」之下,似少自己推之之意。
经文次序已自详悉,何用更说?
《或问》于明明德于天下处,只言诚意正心脩身,而不及致知,又益以亲亲长长而不及齐家治国平天下,愿闻其指。
致知所以明之,亲亲长长即齐家之大者。
平天下之事,盖新民之极功,则用益广而法宜益详。
今考传文,则皆感发维持之意,而不及乎它,似未免乎略。
平天下章以絜矩推之而详言同货利、公好恶之事,其法可谓详矣,何谓略耶?
大学》传九章「其家不可教」,窃疑「可」字当为「能」字。
彼之不可教,即我之不能教也。
可之与能,彼此之词也。
若作家不能教,则不词矣。
传之九章,大率皆躬行之事,而未及乎为政,八章亦然。
成教于国,则政事之施在其中矣。
但须以躬行为本,故特详之,本末轻重固自不同也。
宋杰尝于「亲爱而辟」上用功,如兄之子,常欲爱之如己子,每以第五伦为鉴。
但爱己子之心终重于爱兄之子。
「常欲」二字即十起之心也。
须见得天理发见之本然,则所处厚薄虽有差等,而不害其理之一矣。
燔近于家间区处一二事,便觉上下睽隔,情意寖薄。
欲遂置而不问,则诸事不整。
不知且只于身上自理会,莫屑屑问它如何?
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宋杰尝观传文论脩身在正其心,尝每用力自克,亦颇得力。
敬子不以为然,以谓若论是当,须还是喜怒中节乃可。
然宋杰今日之所谓得力者,乃是随意之所便者以致力,而实未深察夫不能自已者也。
正心之功若自知至意诚中来,则不须如此安排而自无不正矣。
未到此地,则亦随力随分省察持守可也,不须如此计较。
且向格物处用功,乃为知所先后耳。
燔谓喜怒忧惧之气心实帅之,帅稍动摇,气不听命,则必有是四者之累。
学者固当逐件上用功,然非先正其帅,亦未见其为全功也。
如此则与此传文意全然背戾矣。
试更推之,如何?
诚意谨其发,正心存其体。
又曰诚意者,实所发于我而我命之,心正则不问寂感而本体常在。
两条说意诚皆未安。
宋杰尝观传之六章注文释自欺谨独处皆以物欲为言,《或问》则兼气禀言之,似为全备。
此等处不须疑,语意自合有详略处也。
宋杰窃谓动于物欲而假善以自欺,易识而易治;
杂于气禀而为善之不切,难识而难治。
欲得精察气禀之为害而克治之,当以何道?
考之经文可也。
燔居常好善恶恶,觉得直是分明。
然或至自伤其和,而施之于人亦多彊猛固必,而无容养之意。
夫好恶真切如此而病复随之者,何哉?
此等处自觉是病,便自治之,不须问人,亦非人所能预也。
康叔临以为一物格则一知至,燔谓所谓物格者,乃众理俱穷,相发互通,以至透彻,无复馀蕴,然后为格。
若谓一物明一知进则可,一物格一知至则不可。
伊川先生曰:「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
叔临又谓《或问》所谓内外昭融,内谓理之在己者,外谓理之在物者。
内谓理之隐微处,外谓理之周遍处。
燔谓释氏不务格物,而但欲自知,故一意澄定而所见不周尽。
吾儒静以养其所知之本,动以广其所知之端,两者互进,精密无遗,故所见周尽而有以全其天然自有之中。
大概近之,然亦未尽。
《或问》所谓诣其极而无馀,随所诣无不尽,燔谓诣其极犹渠成,随所诣犹水随渠至。
譬喻未精,然亦不须如此模写。
程先生说学者之知道,必如知虎者。
燔谓不待势法迫驱而自不能已,无所为而乐于为之者,真知者也。
然知而习,习而熟,又精思而后浸得其真,非一知即能洞彻也。
此亦以中人言之,前已略论之。
宋杰读书,遇晓不得处,即掉下再三读之。
竟不晓,即置不复问,不知其病何在?
其病在是。
论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宋杰
人之过恶,岂可轻论?
但默观之而反诸己,或有未明,则密以资于师友而勿暴于外可也。
论天地之所以高深(燔)
天之外无穷,而其中央空处有限。
天左旋而星拱极,仰观可见。
四游之说,则未可知。
历家之说乃以算数得之,非凿空而言也。
若果有之,亦与左旋拱北之说不相妨。
如虚空中一圆毬,自内而观之,其坐向不动而常左旋;
自外而观之,则又一面四游,以薄四表而止也。
康节天地自相依附之说,燔以为此说与周子《太极图》、程子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之义一致,非历家所能窥测。
康节之言大体固如是矣,然历家之说亦须考之,方见其细密处。
如《礼记·月令》疏及《晋·天文志》皆不可不读也(近见一书,名《天经》,只是近世人所作,然类集古今言天者极为该备,不知曾见之否?)
鬼神之所以幽显,上蔡云:「动而不已,其神乎?
滞而有迹,其鬼乎」?
燔谓鬼虽为屈,久而必散,似无滞留于迹之理/(云云。)神显而鬼幽,上蔡滞而有迹之语诚如所论,其它大概亦是如此。
然夫子所以答季路之问者,又所当思也。
小学》注子事父母、孙事祖父母同。
燔谓诸父诸母亲同服同,而不及之者,何哉?
诸父异宫,非可以遍诣而定省之
且若如此,则将不得专乎事父母矣,此爱敬之等差也。
程先生齐不容有思之说,燔尝以为齐其不齐,求与鬼神接,一意所祭之亲,乃所以致齐也。
《祭义》之言似未为失,不知其意果如何?
《祭义》之言大概然尔,伊川先生之言乃极至之论,须就事上验之,乃见其实。
程先生云,致知之要,当知至善之所在,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之类。
燔谓物之大旨各有精要,若泛求之,殆亦徒为纷纷,无所底止。
伊川先生所论格物功夫数条须通作一义看,方见互相发明处,如此一条,须与求其所以奉养温凊之法者通看也(《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二。又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学行典卷一一一。)
答出继叔临吴景仙书1231年 南宋 · 严羽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八四、《诗学指南》卷二、《沧浪诗话》(历代诗话丛编本) 创作地点:浙江省衢州市
仆之《诗辩》,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
其閒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
以禅喻诗,莫此亲切。
是自家实證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李、杜复生,不易吾言矣。
而吾叔靳靳疑之,况他人乎?
所见难合固如此,深可叹也。
吾叔谓说禅非文人儒者之言,本意但欲说得诗透彻,初无意于为文。
其合文人儒者之言与否,不问也。
高意又使回护,毋直致褒贬。
仆意谓辨白是非,定其宗旨,正当明目张胆而言,使其词说沈著痛快,深切著明,显然易见。
所谓不直则道不见,虽得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吾叔《诗说》,其文虽胜,然只是说诗之源流,世变之高下耳。
虽取盛唐,而无的然使人知所趋向处。
其閒异户同门之说,乃一篇之要领。
晚唐本朝谓其如此可也,谓唐初以来至大历之诗异户同门,已不可矣。
至于汉魏宋齐梁之诗,其品第相去高下悬绝,乃混而称之,谓锱铢而较,实有不同处,大率异户而同门,岂其然乎?
又谓韩、柳不得为盛唐,犹未落晚唐,以其时则可矣。
韩退之固当别论,若柳子厚五言古诗,尚在韦苏州之上,岂元、白同时诸公所可望邪?
高见如此,毋怪来书有甚不喜分诸体制之说。
叔诚于此未瞭然也。
作诗正须辨尽诸家体制,然后不为旁门所惑。
今人作诗,差入门户者,正以体制莫辨也。
世之技艺犹各有家数,市缣帛者,必分道地,然后知优劣,况文章乎?
仆于作诗不敢自负,至识则自谓有一日之长,于古今体制若辨苍素,甚者望而知之。
来书又谓忽被人捉破发问,何以答之?
仆正欲人发问而不可得者,不遇盘根,安别利器?
吾叔试以数十篇诗,隐其姓名,举以相试,为能别得体制否?
惟辨之未精,故所作惑杂而不纯。
今观盛集中,尚有一二本朝立作处,毋乃坐是而然邪?
又谓盛唐之诗雄深雅健,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于诗则用健字不得。
不若《诗辩》雄深悲壮之语,为得诗之体也。
毫釐之差,不可不辨。
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侍夫子时气象。
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其不同如此,只此一字,便见吾叔脚根未点地处也。
所论屈原《离骚》,则深得之,实前辈之所未发。
此一段文亦甚佳。
大概论武帝以前皆好,无可议者。
李陵之诗,非虏中感故人还汉而作,恐未深考。
东坡亦惑江汉之语,疑非少卿之诗,而不考其胡中也。
妙喜自谓「参禅精子」,仆亦自谓「参诗精子」。
尝谒李友山论古今人诗,见仆辨析毫芒,每相激赏,因谓之曰:「吾论诗若那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
友山深以为然。
当时临川相会匆匆,所惜多顺情放过,盖倾盖执手,无暇引惹,恐未能卒竟其辨也。
鄙见若此,若不以为然,却愿有以相复,幸甚。
李叔器兼寄毛伯明张王臣康叔临三首 其一 南宋 · 赵蕃
七言绝句 押青韵
春水满时春草生,春风日日上江亭。
蘋花采得从谁寄,空送沅湘入洞庭
李叔器兼寄毛伯明张王臣康叔临三首 其二 南宋 · 赵蕃
七言绝句 押删韵
洞庭拍拍浸君山,亭对君山君闭关。
胜日想多文会友,定应怜我在荆蛮。
李叔器兼寄毛伯明张王臣康叔临三首 其三 南宋 · 赵蕃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向来相别恨匆匆,别复长思讲学功。
江水无由致双鲤,春风又是起归鸿。
毛伯明李叔器康叔临二首 其一 南宋 · 赵蕃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日日江头闻鼓声,问船云作岳州行。
如闻风便一日尔,我乃终年怀友生。
毛伯明李叔器康叔临二首 其二 南宋 · 赵蕃
七言绝句 押青韵
忆泛扁舟过洞庭,自嗟垂老见飘零。
只今说著非无为,曾与荀陈聚德星
代书寄候毛伯明李叔器康叔临张王臣 南宋 · 赵蕃
巴陵洞庭在何处,我昨移官向其所。
士所得者毛李康,兼之旧识祁之张。
毛公学问本伊洛,康李从之亦不恶。
皆能脱去科举累,相与探求圣贤事。
张侯英爽固绝人,亦复降志相友亲。
谁云巴陵洞庭侧,有此四士宁易得。
别来书疏犹数通,辰溪隶与巴陵同。
张侯再把蒸湘酒,别后不闻安与否。
遥知岁晚巾屦从,当亦念我穷山中。
尝疑昔人重离别,生不相逢死何别。
偶逢鄂渚行人去,懒复作书题此句。
巴陵渺渺若个边,何时重泛洞庭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