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利元吉” 相关资源
诗文库
建昌军进士题名记1195年8月14日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五九、《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方舆胜览》卷二一、《群书考索》别集卷一九、正德《建昌府志》卷三、一五、雍正《江西通志》卷二六、乾隆《建昌府志》卷六一、道光《南城县志》卷三一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建昌之为郡,据江西一道东南上游,其地山高而水清,其民气刚而材武,其士多以经术论议文章致大名
直讲李公、中书、翰林曾公兄弟,尤所谓杰然者也。
其他能以词艺致身,取高科而登显仕者,亦不绝于当世。
前此乃未有以著其名氏而传于后世者,比年以来,乡之先达始病其阙,乃率其徒,考自国初以至今日得若干人,且将砻石刻之,寘诸郡学讲堂之上,以俟来者之嗣书焉。
利君元吉邓君约礼以书来曰:「今日教人取士之法,诚有异于古者,然其所以取之之意,则亦固有在也。
顾士之由此而幸得之者,乃或不能刮磨奋励以自见于斯世,则亦不必论其教法之是非,而吾之所以负其见取之意者,已不胜言矣。
故今吾徒相率为此,非敢以为夸,乃欲以为鉴。
邦人士子咸愿得子之一言,冠其颠以发之,庶乎嗣而书者相与读之而知所警也」。
予三复其书,而为之喟然曰:「二君子之言诚美矣,然不论夫教法之是非,则无以识其取士之本意;
不反身以自求而得其有贵于己者,则又未足以议其教法之是非也。
夫古之人教民以德行道艺,而兴其贤者能者,其法备而意深矣。
今之为法不然,其教之之详,取之之审,反复澄汰,至于再三,而其具不越乎无用之空言而已。
深求其意,虽或亦将有赖于其用,然彼知但为无用之空言而便足以要吾之爵禄,则又何暇复思吾之所以取彼者其意为如何哉?
二君子盖尝有所受学而得其所贵于己者矣,盍亦推明其说以告夫乡之后进,使之因是感发,以求古人之所以教者而尽心乎?
诚尽其心而有得乎此,然后知今日教人之法虽不由此,而吾之于此自当有不能已者;
今日取士之意虽或不皆出此,而吾之所以副其意者自当无日而不在乎此也。
是则不惟无愧于今人,而亦且无愧乎古;
不唯无愧于一官,而视彼文字声名之盛者,犹将有所不屑,况乎不义而富且贵者,其又何足道哉?
顾予不足以当其属笔之意,姑记是说以复于二君子,幸与父兄子弟评之,以为如何也」。
庆元元年秋八月丙寅新安朱熹记。
陆伯微持之墓志铭宝庆元年十一月1225年10月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一五、《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七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嘉定十有六年冬正元日,先皇帝御路朝,特诏陆持之秘书省读书
持之字伯微,故象山先生文安公之子也。
固辞不获命,既至,又诏以迪功郎入省。
余时秉笔太史,一见如旧交。
明年之元日,余为秘书监,又得同省。
余尝榜所居室曰「自庵」,伯微问所以名,余曰:「《易》象于天行言『自彊不息』,于明出地上言『自昭明德』,天之健也,日之进也,非以为人也」。
伯微竦然曰:「吾所素讲也」。
为余作铭,大要谓义袭而取之与集义所生,当致辨于内外宾主之分,以发名庵之义。
余以是益奇之。
伯微凡再乞归,不许。
上即位,转修职郎
冬十有一月,诏与堂除属官。
宝庆元年春,差干办浙西安抚司
命未下而伯微病矣,请致其仕,特命改通直郎
遂以三月甲子属纩,年五十有五。
诸公贵人嗟惜同声,竞致赙恤,始得脱輤于牖下。
十月,其孤以书来曰:「先君之葬,既卜兆于文安之墓侧,卜日于十一月庚申,重惟知先君莫子若也,识竁之文,敢以他属?
诸孤杖而执事于殡,使先君之门人张璞以冯曾所次行实请,子其毋辞也」。
呜呼!
伯微余益友也,铭不敢不诺。
陆氏之系,语在文安志状。
伯微曾大父戬。
大父贺,赠宣教郎
生六子,季曰九渊,学者尊其道,称之曰象山先生,终奉议郎、知荆门军
娶吴氏,封太孺人,生二子,伯微其长也。
生而英晤,七岁援笔成文。
文安授徒于家,伯微侍侧,从容出一语,同堂生莫能易也。
为敕局删定,伯微年才十三,严重如成人。
开讲象山,徒众百人,有未达,伯微为敷绎厥旨。
出守荆门,会郡治失火,伯微仓卒指授中程,文安器之。
文安没,伯父梭山先生九龄言动必识,事太孺人以孝谨著。
盱江利文伯文安高弟也,佐邑金溪伯微将师事之,谢不敢当。
与人语,有所启发,诵之终身,凡可以资取成德者,如愤如失。
迨其划然启,油然得,气豁神竦,昆弟友朋或讶其日改月化,伯微不以自足也。
尤善观人,气有纯驳,才有高下,抑扬开阖,各中其会。
开禧北征,伯微屏居且二十年矣,忧时不怿,乃历聘时贤,将以有告。
九江见徐公谊,时议防江,伯微请择僚吏察地形,孰险而守,孰易而战,孰隘而伏,毋专为江守。
徐又问,伯微具言:「自古兴事造业,非有学以辅之,往往皆以血气盛衰为锐惰,故三国、两晋诸贤多以盛年成功名。
公更天下事变多矣,未举一事,而朝思夕惟,利害分数先入于中,愚恐其为之难也」。
徐怃然,留与语数日。
又之鄂谒薛公叔似项公安世,之荆谒吴公猎,争先延礼,寻皆谢归。
著书十篇,名以《戆说》。
嘉定三年,试江西转运司与选,既下第,即所居讲授生徒,有池旧名百荐,遂以荐名堂,著书有《易提纲》《诸经杂说》。
常平使袁公燮荐于朝,谓伯微议论不为空言,缓急有可倚仗,不报。
豫章东湖书院连帅驰书币,强起伯微长之。
寻以太孺人年高辞归。
居四年,卫公泾又致之,累辞乃就。
诸生习于閒放,出入无节,伯微每旦会揖,即编其姓名于牒,不至者麾之,由是皆集。
遇有讲授,卫公率僚属往听焉。
其教大抵使人反求近思,以不失其性之本明。
与人言疏畅磊落,而自律严谨。
骤见若和易,至反覆问辩,则壁立千仞,无少假借。
人有思念旬时不决,若累千百语不能竟,伯微判之俄顷,尽以一言。
盖其生长见闻既加人一等,而精敏强济又足以践其所闻。
然而晚得一官,阅十有九月而卒。
世之爵不称德、荣不盖愧者往往以是,独与儒生学士铢较寸量,呜呼,天果梦梦矣乎!
二男子:湀、泂。
四女子,尚幼。
铭曰:
金溪之陆,自象山氏。
季彊,以学名士。
天啬厥施,罔庸于时。
仅垂空言,以淑尔私。
谓天啬之,而寿厥后。
吁嗟焘矣,亦罔克寿。
永兴之阡,英烈言言。
有稽陆学,兹维其传。
李牧坡墓志铭 南宋 · 包恢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三五、《敝帚稿略》卷六
旴江自号曰牧坡者姓李讳溥字子源,隐君也,其犹古之所谓逸民者欤?
君之生也,自其少时一美丈夫,疑其易溺于嗜好者。
乃独所好者仁,超然出声色之外。
自其祖父世居城市,疑其习见华丽而悦者。
乃独所悦者学,反泊然有山林之气。
故世方妄生徇欲不知悔,君则萧然一室,不娶以终其身;
世方奔名逐利不知反,君则不事科举,忍贫以安其穷。
由其所好所悦与世俗异也。
当其未及壮、未得师也,其趣自高,其志自尚,不妄交,不苟徇,直欲得当世明师而师之,求所以自见于当世者。
始从乡之克堂包公游,包公谓:「何必远求?
子之邻有利公文伯者,即子之师也」。
君信而就学焉。
利公就「学习而说,克己为人」以叩之,君未契也,忘寝食而反求者数月,忽一旦涣然有省,自是磊磊落落,轩豁呈露,曾无秋毫凝滞。
吟风弄月,有吾与点也之意。
平时无事,或抚掌抱膝,笑歌自若,不知手足之舞蹈。
休休其心,欣欣有喜,如口于刍豢,常有馀味。
履坦坦而荡荡,曾不见有戚戚之态几微出于颜面。
心根发而生色睟然,胸中正而眸子瞭然。
盖其所好既得而所悦益深,且以志,其所自养也。
自养者厚而其證验有不可掩于外者矣。
君既性静而和,容貌温粹而词气从容,内无城府而外不事形迹,故人皆乐亲之。
自然释回增美,有使人意消之叹。
以所自得者语人,每亹亹不倦,因其言而感发者甚众。
顾虽与人多和平,若少所可否者,至于义或未安,断断不诡随。
遇事多宽柔,若不足于刚决者,至于理或未当,毅然不可夺。
其所向既独善,若不屑于善世之事者,而畎亩之未尝忘。
抑其中虚而明,其于人情物理事势之是非向背,类有众所不察而己独见者,故与之上下其议论者,鲜不为之心开目明。
或者群居众议,疑而未决,争如聚讼,君于其间或正色以断之,或谈笑以解之,往往为之冰释。
有仕于州县者,以礼屈致,问学问政,励翼宏多。
所至亦阴有惠泽及人者,以是远近益爱慕之,不称其姓字而曰坡,尊敬之也。
所为诗文不务雕饰,而词多警策,句多清丽,人能传诵之。
平生少疾痛,老犹童颜,直以气渐衰弱而就尽。
一日,忽悠然而逝,庶几乎考终命者。
时淳祐癸卯五月一日也,享年七十有七,闻者孰不伤之?
君事亲孝,而尤友于兄。
某有二子,君以其次子为己子,曰:「吾亲有后,可免不孝矣」。
考某,妣某氏。
子曰自复,性情惟肖而世其学。
孙四人:男定老、癸郎、女秀娘、安娘,俱幼。
自复卜以次年甲辰某月某日葬君于城西之二十里曰黄田,不远千数百里来请铭,亦可谓孝也矣。
铭曰:
之日,人爱而亲;
之风,沂乐而真。
志道于远,得师于邻。
一觉之后,一好之神。
孰曰予贱,孰曰予贫?
无禄而富,莫润于身;
无爵而贵,莫尊于仁。
归全正命,归安佳城。
珠藏玉韫,山辉水清。
于黄田,百世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