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林杰 唐 · 郑立之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引用典故:萤聚 贾生年
才高未及贾生,何事孤魂逐逝川
萤聚帐中人已去,鹤离台上月空圆。
净观圣母记 唐 · 温璠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一
大中壬申岁夏五月乙未
高平曰。
汝在泽以能闻。
今辍于袁。
宜用前心以为理。
再拜奉诏南之。
秋七月哉生魄
入浪于盟津。
鼓双翼飞波抵钟陵
及仲月。
既维舟于观步。
观以净为名。
东晋许真人栖息之旧地。
荤膻污触。
必有变怪。
按仙籍云。
神仙中有孝道明王授道要于圣母。
母传法于吴猛许逊
字敬之
孝廉上第补旌阳
则圣母为旌阳之师矣。
既升堂谒真人。
礼成而退。
傍有香水。
设位而无像质。
北墉有挂缋画为少女者。
曰真人之圣母也。
谓圣母之严颜华发。
不宜为幼妇必矣。
询于耆旧。
求圣母之遗像。
一无可取者。
后数月。
春光满湖。
繁花压枝。
会郡之文士望湖亭
俄假寐于嘉莲阁。
恍若有睹。
疑非在梦。
见老母涉菱波步浮
至于阁前云。
神母之仪祗尔。
不必他求。
遽起。
命画工施古脱其所见增减。
信宿方定。
相如涉菱之母矣。
乃于郡斋轩置座以塑画像。
踰月而功就。
端严仪表。
威容凛然。
岂灵仙凭托而致是乎。
爰命道门都监智周与威仪易景诜道士施契虚等。
以香花时果迎圣母归净观。
时八年三月十五日记。
赓冯老泉 元末明初 · 蓝仁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山中久住岂无情,偶为寻诗出谷行。
岁宴龙蛇当伏蛰,春和观鹤自翔鸣。
眼空江海栖栖老,兴近烟霞往往清。
林杰后来俱特达,侯门弹铗旧知名。
改元天祐赦文 晚唐 · 昭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二
乃眷中州便侯伯会朝之路。
爰逢百六。顺古今禳避之宜。
况建鼎旧京。我家二宅。
轘辕通其左。郏鄏引其前。
周平王东迁。更延姬姓。
光武之定业。克茂刘宗。
肇葺新都。祈天永命。
皆因否运。复启昌期。
或西避于戎狄。或载歼于妖孽。
朕遭家不造。布德弗明。
十载以来。三罹播越。
亦属灾缠秦雍。叛起邠岐。
始幸石门。以避卫兵之乱。
载迁华岳。仍惊畿邑之侵。
忧危则矢及车舆。淩胁则火延宫庙。
迨至逆连宦竖。搆结奸凶。
刘季述幽朕于下宫。韩全诲劫予于右辅
莫匪兵围内殿。焰亘九重。
皆思假武以容身。唯效指鹿而威众。
矫宣天宪。欺蔑外藩。
行书诏以任情。欲忠良而获罪。
虽群方岳牧。协力扶持。
拘戎律于阻修。报朝恩而隔越。
独有副元帅梁王全忠。以兼镇近辅。
总兵四藩。远赴岐阳
躬迎大驾。辛勤百战。
尽剿凶渠。营野三年。
竟回銮辂。咸镐载新其宫阙。
让圭绝类于阉徒。方崇再造之功。
以正中兴之运。而又邠延结衅。
岐蜀连兵。上负国恩。
下隳邻好。焚宫烈火。
更延爇于亲邻。却驾凶锋。
复近侵于禁苑。抑又太乙游处。
并集六宫。罚星荧惑。
久躔东井。元象荐灾于秦分。
地形无过于雒师。爰有一二荩臣。
洎四方同志。竭心王室。
共誓嘉谋。魏镇定燕。
航大河而毕至。陈徐潞蔡。
辇巨轴以偕来。披荆棘而立朝廷。
刬煨烬而光轮奂。左郊兆而右社稷。
肃尔崇严。前广殿而后重廊。
蔼然华邃。公卿佥议。
龟筮叶从。甲子令年。
孟夏初吉。备法驾而离陕分。
列百官而幸雒郊。都此殷繁。
良多嘉慰。谢罪太庙。
忧惕惊怀。登御端门。
轸恻兴感。盖以一人寡祐。
而万姓靡宁。工役艰疲。
忠良尽瘁。克建再迁之业。
冀延八百之基。宜覃涣汗之恩。
克俟雍熙之庆。涤瑕荡垢。
咸与维新。可大赦天下。
天复四年天祐元年。应依天祐元年闰四月十一日昧爽巳前。
所犯罪轻重。巳发觉未发觉。
巳结正未结正。见系囚徒常赦所不原者。
咸赦除之。唯十恶五逆。
故杀人命。合造毒药。
持仗行劫。官典犯赃。
不在此限。长流人罪无轻重。
一切放免。左降官与量移。
巳经量移者更与量移。经两度量移者便与复资。
纵元敕云逢恩赦不在量移者。今亦与洗涤。
一例施行。如所在亡殁者。
便许归葬。朝贬官前资官。
及父母丧服阕。委中书门下先与叙用。
存树勋庸。殁留义烈。
宜锡子孙之泽。永流苗裔之恩。
庶邀英风。以光壮魄。
武德以来。立功效节。
著在史策。兼与搜访子孙继嗣。
量才叙用。其近年随全忠凤翔迎驾。
青州讨伐。身殁王事者。
全忠录奏。如未经追赠者与追赠。
巳与追赠者更与加赠。有子及妻在者优与存恤。
用表始终。土木之工。
辛勤斯极。朴斲既刓于斤斧。
结搆悉冒于梯登。转石如生。
剪茨就坦。或差于军伍。
或徵役于他州。下不告劳。
吏皆戮力。言念于此。
先布尔恩。应修都邑工匠人夫军将节级军人百姓等。
共赐钱一十万贯。以见在东都诸道上供物充。
全忠分给。其军将仍委具名衔闻奏。
量材酬奖。天旋日转。
取象神明。雷震电升。
盖资仪卫。称警前导。
清跸至都。楯帐赫奕于行宫。
旗纛披靡于长路。建兹班仗。
整肃无亏。禀教扬威。
宜膺赏赉。应自陕州执掌仪仗随驾马军及楼下立仗将士等。
共赐钱五万贯。以见在东都钱充。
全忠分给。文修纪律。
武静难氛。当于建国之辰。
体尔荣家之志。大颁蜡印。
用慰泉扃。应内外文武常参官巳上及节度观察防禦刺史
并与追赠追封。先巳有者更加封赠。
务表哀荣。汉宗萧何
周师吕望。不有人杰。
孰拯屯危。况兹定鼎之方。
甫尔建侯之所。嘉其勋德。
一何巍峨。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太尉中书令宣武护国宣义天平等军节度使诸道兵马副元帅知府事判六军诸卫事梁王全忠
四溟伟量。五岳奇姿。
将相之兼才。行公侯之全孝。
迎銮岐邑。忠贯于神祇。
作辅凤池。智周于今昔。
副予爱子。仍董卫兵。
既久久而称芳。见多多而益办。
一昨痛思国难。首建良谋。
追周官卜雒之规。述殷后迁都之策。
故得会盟咸萃。遐尔遄臻。
分功尽禀于指踪。表位悉归于心匠。
躬勤巡抚。频散财粮。
畚锸以骈罗。执斧斤而翕习。
千门万户。化宅之新宫。
三署六军。踰西京之旧制。
人谋既叶。天祐相扶。
俾我眇躬。享兹垂拱。
策勋之典。别降麻制处分。
眷惟良帅。活济疲人。
果因富庶之基。遂创缮修之事。
表得人之斯理。见有开而必先。
叶节元勋。赉尔同德
东都留守祐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师中书令河南尹张全义。保釐东雒
二十馀年。惠行而蔼若春和。
令简而煦犹爱日。圭璋特达。
李无言。劝勤靡惮于身先。
敬善每闻于国事。宫商迭应。
梓相扶。诛茅棘为平坦之田。
变黍离为垣墉之峻。役均甸服。
莫不子来。夙驾而勤陕宫。
戴星而营新殿。讲论勋绩。
实为亚焉。报功之典。
别降麻制处分。国有大庆。
先及辅臣。佥同既赖于经纶。
夙夜颇勤于扈从。道途久次。
巳闻启沃之言。朝闼方新。
更伫谋猷之力。裴枢等宜与进改。
别降麻制处分。凡营都邑
宗庙为先。非托良臣。
孰能尽礼。魏博节度使罗绍威
经文纬武。本孝资忠。
奉三百年之威灵。搆十二堂之栋宇。
将亲禘祫。式畏崇严。
获展烝尝。预怀悽感。
天属所荫。百代无疏。
矧我居新。尤宜共乐。
镇冀节度使王镕。代延勋戚。
躬尚礼仪。采常岳之瑰椽。
制棠华之广第。内列雍和之殿。
外开朱戟之扉。用宏友爱之风。
切慰睦亲之思。行銮所驻。
供亿攸难。淹留将及于十旬。
忠敬备倾其任土。陕州节度使朱谦。
骅骝得路。雕鹗逢秋。
识将臣事君之仪。导季父扶天之业。
仲春迎跸。西自于阌乡
闰夏撰行。东及于都界。
馈献有丰于国制。赡济尽费其家财。
卓立茂功。宜膺异赏。
并别降麻制处分。伏思明祖之幸蜀都。
旋阙则恩施父老。代祖之驻陕服
回銮乃泽布州闾。德祖之巡梁州
冲人之省华郡。前则以兴元列号。
后则以兴德标名。矧乃甘棠。
抑惟右镇。俾新称谓。
用慰藩方。宜追列圣之旧文。
兼循往年之近事。宜改陕州兴唐府
长史为尹。其所置官属
一准兴元等例。其将士等仍赐钱三万贯充优赏。
委所司逐便支给。其潞州节度使丁会
左创文昌之省。右新执宪之台。
军令严明。兴功迅速。
河阳节度使张汉瑜。宵程来觐。
两舍不归。问彼春芳。
躬巡板筑。宫庭驰鞠。
盖阅骁才。王处直远罄规模。
备周场殿。则有留阳上相
岚谷之瑰材。浙右元侯
金之三品。咸镐缉缮完之政。
荆襄开水陆之途。豫章倾尊奖之心。
鄂渚竭忠贞之恳。潭守弭兵之略。
瓯闽勤纳贡之仪。川孤立以安边。
朗陵两州而效悃。岭表则番禺尽节。
海滨则青社自新。交驰陕渑之途。
并集涧瀍之阙。嗟朕菲德。
以致兹。履薄临深。
莫申兢畏。其诸道藩镇牧守。
并委中书门下等其功绩。进改处分。
礼仪使御营使各与进阶。执政乖方。
自罹众怒。任使斯久。
忍忘旧恩。故太子少傅崔允。
顷者朕在下宫。实输忠节。
全忠迎奉。又罄裨谋。
不慎满盈。遽投于覆餗。
今逢旷荡。兴念于遗簪。
宜复本官阶爵。准天复四年正月十四日巳前从别敕处分。
夫为下不二。为上不疑。
适当树鸡之辰。将陈刑马之誓。
咨尔藩岳。敬听朕言。
敦好睦邻。诸侯大义。
兴兵动众。有土深灾。
居人不保家室。战士身膏草野。
为人上者。何所忍焉。
恃安者危。逞欲者败。
齐桓邱之。但整衣裳。
晋文践土之盟。唯论职贡。
古贤虽远仰止何殊。如有邻境自相攻讨。
情理不容者。先具奏闻。
朝廷为平其事理。若有不用王命。
擅举兵者。委诸道共伐之。
含垢匿瑕。国君
雷惊雨洗。域内斯同。
乾坤尽欲其包容。日月不私于照耀。
其有负江山之固。纳奸谄之谋。
虽恣猖狂。或思改革。
禹诛后至。予不忍为。
舜用舞干。窃所景慕。
如其执迷不悟。长恶不悛。
国有刑章。非朕能舍。
祸福二事。审自择焉。
李茂贞杨崇本。顷朋阉孽。
罪巳贯盈。近抑强锋。
谓知大德。喘息才缓。
翻覆如初。尝怀枭獍之心。
欲恣豺狼之噬。劫胁群下。
安忍不臣。此而可容。
是隳王法。即宜经略进讨。
然念彼一境。独困凶残。
罪止二人之身。其下并许立功自赎。
俟续处分。人伦之閒。
天性或异。特起因心之孝。
独坚匪石之贞。方迁国于土中。
贵广教于区内。应天下有孝子顺孙。
义夫节妇。事绩彰显。
为众所知者。仰所在长吏标录闻奏。
当与旌表门闾。将安疲瘵。
须委循良。共理者太守之能。
亲人者县宰之任。戈鋋稍戢。
政术为先。刺史县令
有劝课农桑。招复户口一倍巳上于前者。
委本道观察使条件奏闻。当加进陟。
如贪堕不理。害及于人者。
速使停替。务加葺养。
称朕意焉。思拯艰难。
实资材干。虑非常之士。
犹怀自进之嫌。苟或失人。
焉能致理。倘有怀才抱德。
隐遁山林。武艺绝伦。
湮沈卑贱者。仰所在处长吏察访奏荐。
如得才实。当待以不次之位。
于戏。肆眚阊阖。
安宫闱。虽九庙几筵。
巳开于新室。而诸陵松柏。
遥隔于旧都。将务乂宁。
难申顾慕。文武百辟。
执事具僚。从我千里而来。
竭尔一心莅政。恩覃既往。
效责从新。方当开国之初。
必举慢官之罚。分茅邦国。
外相大官。悯兹多难之时。
无爽勤王之业。协告元辅
毗予一人。砺山带河
敬守汉高之誓。卜年与代。
希同穆满之言。永安新京。
无忝我高祖太宗之景命。赦书日行五百里。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碑铭 五代 · 和凝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五十九
嘘唏。化北溟而归南溟者。
岂籓篱之羽翼。行西海而游东海者。
非池沼之鬐鳞。大鹏抟扶。
文鳐迅疾。一息万里。
壮哉伟哉。所以二华截灵河
不无擘者。六鳌负仙岛。
亦有钓人。岂殊乎杰出一时。
雄誇千古。开桓文之列国。
袭吴越之真王。况牵牛婺女之奥区。
允常寿梦之故地。犀渠鹤膝。
俗尚英豪。煮海镕山。
人多富庶。有九溪六谷之广。
三江四渎之饶。非间世英奇。
岂能开创丕构。非承家贤哲。
岂能光大勋门。尊长累朝。
绵联数世。今见越国矣。
武肃王以雄杰之姿。居丧乱之代。
拂衣云壑。砺剑烟岩。
立勤劳于六十年间。拓封疆于三千里外。
名光华夏。誓著山河。
当四境多虞。即主盟而称霸。
及中原甫定。即述职以来廷。
履行功庸。富贵寿考。
已载于世家矣。王爰居长德。
早己嗣承。益昌家国之基。
复积子孙之庆。方繄夹辅。
忽罹沦亡。巨岳其颓。
上元不憖。英灵谢世。
德泽在人。爰有嗣王
克光前烈。陈元方序先君之美。
胡伯始称乃父之清。乞书无愧之碑。
愿列不刊之史。皇帝孝治寰海。
仁守宝图。终览奏章。
备明哀恳。恩殊常品。
宠异偫藩。爰诏辅臣。
俾光先正。序曰。
钱氏之系。□□□□按氏族广类风俗通曰。
周礼有钱府上士之官。其后氏焉。
晋史有钱凤。宋史有钱乐之
陈史有钱导戢。前朝有配飨功臣巢公钱九陇
近则有翰林学士右丞钱起。光前映后。
皆见信书。列派分枝。
咸为著姓。曾祖宙。
累赠太尉。尊道贵德
应运适时。韫陆瑁之义风。
王常之忠节。德星聚处。
早光陈寔之门。仙鹤去时。
己云孙钟之贵。祖宽。
累赠太师。澡身浴德。
著信立诚。幼则比其双珠。
长则方于三虎。簪缨剑佩。
生参台省之资。簠簋铏登。
殁享公王之祭。考讳
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吴越国王谥武肃
七曜祥光。五行秀气。
躬尝堕于九日。梦曾到于八天。
项籍喑呜。人皆披靡。
甘宁謦欬。敌己悚惶。
顷者土德崩离。乾纲弛紊。
戎马生郊之后。乃龙蛇起陆之时。
于是金璧延才。英贤毕附。
豆觞抚士。勇毅争归。
才思倚柱之谣。寻应悬刀之
苦身焦思。沐雨栉风。
战波浪以拓城隍。灭烟尘而静边鄙。
神资福地。民咏乐郊
所以翼子贻孙。永使尊周辅汉。
王即武肃之第七子也。讳元瓘
字文宝杭州安国县人也。
龙章凤姿。金相玉振。
五色露迥推温润。九天霞别是辉鲜。
象弭宏开。射云鸿而中镝。
金壶墨涌。书岩石以成文。
智自神传。才由天纵。
马郑将□于学校。早洞礼经。
孙吴未演于韬钤。己明兵法。
萨孤延之沈勇。电爇虬须。
豆卢绩之至诚。泉生马足。
三时不害。六府孔修
理民则简静居怀。恤物则仁慈在念。
铜斗铁尺。俾列肆以均平。
鱼网兔罝。试小民之游惰。
五稼则分歧合穗。万民则弃戟捐矛。
每行皂盖之春。复继缁衣之美。
王起家为盐铁发运巡官。奏授尚书金部郎中
赐紫金鱼袋。寻以偏裨许再思徐绾等狼心素野。
鼠首无恒。忽搆狂谋。
私邀外寇。田頵言惟乐祸。
志欲朋奸。遽兴乌合之徒。
将逞鸡连之势。及聊加赏犒。
即请叙姻亲。荀家共举于慈明。
郤氏果求其逸少。遂请行而赴选。
用继好以恤人。虽驻危郊。
益宏善道。俟销衅隙。
寻却归。既自孝以移忠。
宜经文而纬武。承制改其端揆
授以亲军。左旋右抽。
每加训整。先偏后伍。
益显机谋。寻摧貔虎之师。
遂展鹰鹯之势。于是领吴郡组练。
破处郡妖狂。牲牢才祃于军牙。
露布己悬其贼首。其后边烽忽举。
邻寇相侵。六奇先视于羸师。
三鼓俄观于酣战。才交锋镝。
大廓氛霾。陆征则活擒李涛
水斗则兼诛涡信。既系俘囚而塞路。
收器甲以齐山。迩后欲率邻藩。
同修职贡。知不从于药石。
遂再动于征鼙。王躬领舟师。
压其□境。威生霆霹。
光夺雪霜。熊罴画布于江心。
雕鹗旌飞于天面。火镕锁断。
共仗奇谋。箭压舟平。
咸推敏智。鲸喷骇浪。
龙吼惊涛。擒贼将以寻诛。
获战船而犹在。因兹大捷。
永绝相侵。备奏丰功。
请覃茂赏。自此曾无虚岁。
绍受明恩。总青旌元纛之权。
黄阁紫垣之秩。匡时济代。
福国庇民。事父事君。
惟忠惟孝。尚父武肃王疾生六气。
奠应两楹。欲尝药以无徵。
几绝浆而过毁。将兹冥福。
爰构严祠。修道宫于割锦之坊。
创佛寺于布金之地。红楼绀殿。
岂殊七宝之金。玉磬琼钟。
不让五云之境。寻以恭承治命。
退国称藩。俯顺偫情。
割哀视事。连营受赐。
比屋知恩。给亲族以优丰。
待友于而敦睦。拱极之诚益至。
勤王之节不渝。洎大晋开基。
中原无事。续梯航之礼。
益倾铁石之心。推戴既坚。
旌酬亦至。封吴越国王
授天下兵马都元帅。又授尚书令
金印玉册。□黻□裳。
并复世官。可明朝奖。
九重城内。解宝带以颁宣。
十二闲中。选名驹而锡赉。
天福六年□□王以弟兄归任。丝竹张筵。
因抒嘉篇。久吟警句。
别泪己多红蜡泪。离杯须满绿荷杯。
诗罢酒阑。情伤疾作。
其后融风忽扇。烈焰俄烘。
骇愕既多。虚羸遂甚。
上池之药无效。聚穴之香不神。
至八月二十有四日。薨于瑶台之正寝。
享年五十有五。即以七年二月乙卯朔十九日癸酉
备卤簿葬于国城之南原。礼也。
先皇帝初闻讣奏。倍极悲伤。
久辍视朝。厚颁祭礼。
王娶扶风马氏。故雄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绰之女也。
贤明无对。令淑罕俦。
玩图史之华。著组紃之妙。
如宾合礼。逮下符诗。
方繄内助之功。忽动早彫之叹。
手拳鲁字。既叶嘉祥。
肠绕吴门。复彰吉梦。
先二年薨。有子十三人。
嗣王宏佐。粹和正气。
严重英姿。鹓雏著瑞世之文。
骥子骋睨云之步。无益之事。
略不经心。非法之言。
未尝出口。咸推夙习。
共仰老成。服周孔之楷模。
继曾颜之士行。实兴门之良允。
乃搆之全材。自罹悯凶。
共伤羸瘵。楚弃疾正当拜处。
早显神符。孙仲谋未是哭时。
须从众议。寻知国事
经禀朝恩。行庆赐以合人心。
省科徭而求民瘼。而况郭汾阳将佐
皆是公侯。萧丞相之宗亲。
从军旅。同心协力。
送往事居。市无易肆之諠。
户有不扃之咏。朝廷喜其嗣袭。
寻降渥恩。便封列土之王
用奖克家之子。制授宏佐起复镇军大将军左金吾卫上将军员外置同正员检校太师中书令镇海镇东等军节度浙江东西等道管内观察处置兼两浙盐铁制置发运营田等使杭州越州大都督上柱国吴越国王
食邑一万户。食实封一千户。
仍赐保邦宣化忠正功臣次年又加食邑七千户。
食实封三千户。仍赐保邦宣化忠正戴功臣
长子宏僎。温州静海军使。
先一年卒。次曰宏称
东府安抚都指挥使。次曰宏侑。
弓马诸军都指挥使。次曰宏僔。
先立为吴越世子。先一年薨。
次曰宏倧。衙内诸军副都指挥使检校司徒
次曰宏偡。衙内诸军左都知兵马使检校司空
次曰宏俶。衙内诸军右都知兵马使检校司空
次曰宏亿。衙内诸军左右马步都虞候检校左仆射
次曰宏偓宏俨宏仰。并检校礼部尚书
瑶山并秀。珠树相辉。
学礼言诗。咸闻博赡。
弯弧击剑。尽富韬钤。
姜被同欢。田荆永茂。
次曰宏儒。为国披缁。
法号元悟。舍王公之娱乐。
就法宇之清幽。汤休尚著于文章。
支遁犹怜于逸骏。有女四人。
三人各有粉田。一人早栖禅宇。
王惠三吴。威加百越。
近则同赵佗士燮。远则方句践阖庐
服太叔之九言。师宣尼之四教。
十朝奖重。三纪光华。
择吉日以宣恩。选名臣而将命。
癸已岁命将作监李锴为起复使。户部侍郎张文宝吏部郎中张绚为守中书令使。
甲午岁给事中张延兵部员外郎马义为册封吴王使。乙未岁右常侍孔昭序驾部员外郎张璹为册封越王使。
丙申岁礼部尚书太常寺卿李怿户部郎中姚遐致为吴越王金印使。戊戌岁礼部尚书太常卿程逊兵部员外郎韦税充吴越国王官告使。
己亥岁尚书右丞王延司门郎中守素吴越国王册礼使庚子岁刑部尚书李怿膳部郎中薛钧天下兵马元帅官告使。
辛丑岁右谏议大夫高延赏兵部郎中李元龟充天下兵马都元帅尚书令官告使。壬寅岁太子宾客聂延祚吏部郎中卢撰为尚书令册礼使
议者以王三端迥著。五福俱全。
且夫体物缘情。才思逸于卢骆。
象形会意。笔法继于欧虞。
补芸阁之旧编。著锦楼之新集。
六角扇羲之让美。五朵云韦陟惭工。
褒之者入云霄。挫之者坠泥滓。
孰不避王之笔端乎。勇可抉门。
力能扛鼎。燧象燧牛之智。
屡有成功。添灶减灶之谋。
累闻破敌。射穿蹲甲。
弹落翔禽。著白袍黑槊之威。
受玈矢彤弓之锡。陆断犀兕。
水斩蛟螭。孰不避王之剑端乎。
智周物表。言合机先。
能悦豫以使人。善抚循而感物。
刚柔有节。语默中规。
通白虎之偫书。继碧鸡之秀辨。
孰不避王之舌端乎。爰自妙龄。
至于壮齿。耸风姿而岳立。
蕴气度以川渟。凡有位而必升。
至无官而可授。天下之馨香已播。
人间之荣乐实多。虽未及鲐背鸡肤。
亦己有霜髯雪鬓。岂不曰寿乎。
镇千乘之邦。食万钟之禄。
明珠大贝。辐凑一方。
雾縠冰纨。云屯百帑。
龙猛之金□颇小。齐奴之锦帐未多。
采声妓于娃宫。合丝簧于绮阁。
岂不曰攸好德乎。疾疹虽加。
襟怀不挠。如浮云之易散。
念急景之难停。启手足而保全。
传箕裘而得所。岂不曰考终命乎。
有是众美。夫何恨焉。
臣素乏口才。仍疏腹稿。
方愧弼谐之绩。又亏纪述之能。
仰奉丝纶。俾铭贞琬。
辞让不获。漏略兹多。
虽文过江南。不及韩陵之石。
而恩深浙右。必同岘岭之碑。
仰副圣慈。谨为铭曰。
云起龙骧。化为侯王。
鸿骞凤翥。鹗立鹰扬
凛然劲气。卓尔雄铓。
大名之后。五世其昌。
武肃开基。奄有吴越
恩洽百城。名驰双阙。
既委招怀。复专征伐。
焘土苴茅。秉旄仗钺。
尚父弃代。元帅承家。
传荣集庆。奕叶重葩。
有典有则。去甚去奢
威名烜赫。事望光华。
谭薮纵横。词源浩渺。
曹植思迟。崔儦书少。
月夕花朝。猿岩雁沼。
笔落䌽笺。风清绿筱。
神传射诀。天富兵钤
龟文月角。燕颔虬髯。
威能伏兽。名可愈痁。
抚众以。待士持谦。
事必有恒。政皆求理。
扶弱遏强。先人后己。
但见偃风。莫闻狎水。
阜康烝黎。廓清边鄙。
量陂素广。德岳弥高。
耆旧。令肃权豪。
庭趋忠烈。府集英髦。
讲论韬略。奖劝勋劳。
自再称藩。益勤述职。
虔布诏条。动遵楷式。
每陈贡输。踰万亿。
表率方隅。匡扶社稷。
功庸罕对。渥泽无伦。
礼优伯舅。位极人臣。
镕金镂玉。龟纽龙纶。
永言当代。莫继芳尘。
禁暴戢兵。取威定霸。
方赖控临。忽闻谢。
云惨长空。星沈永夜。
号恸军民。涕泗华夏。
初闻讣奏。寻辍视朝。
深嗟旦奭。不及松乔。
倍加赠襚。久罢箫韶。
君臣分至。水陆程遥。
沦亡。英贤继袭。
擗踊悲摧。无所迨及。
益务抚循。加之周给。
人情既安。兵威自戢。
一方肃靖。三世辉荣。
朝宗事大。誓表倾城。
家世。上奏圣明。
愿书贞石。用显声名。
金玉令人。鼓旗良帅。
德盛功崇。文经武纬。
述之莫穷。言之无愧。
庶几乎万岁千秋。人见之而堕泪。
逍遥咏 其五 北宋 · 赵炅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一法从何有(原注:一法者,大道也。欲究其元始,明其旨归,故云从何有也。),三皇五帝前(原注:胚浑既坼,妙道随著。所以三皇得之。大朴不散;五帝用之,淳风不荡。若论其前,则象帝之先也。)
周知多异境(原注:智周乎万物者,其惟圣人乎,故能识于未识,详于未详。况异境奇状,岂不能穷览哉。),猛利要精专(原注:求道之士,若救头燃。心猛志专,事无不果也。)
我命须依道(原注:顺天之化,依道之本。是以乐天知命故不忧。语云志于道,据于德也。),阴功及物缘(原注:情忘取舍,恩被亲疏。博施弥勤,阴功渐著。庆延百世,可验格言。)
善心通感应(原注:心同弦直,志类霜明。见善即迁,逢恶即改。积累功业,感应玄通也。),动静理深玄(原注:其动也直,其静也专。既专一刚正,深玄之理自然符契矣。)
史浩右丞相淳熙五年三月十七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四、《玉堂类稿》卷三、《宋宰辅编年录》卷一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门下:朕仪图俊杰,劢相邦家。
受命溥将,协济艺祖兴王之业;
治民祗惧,共恢光尧复古之勋。
念弄印者累年,尝命龟而载卜。
人惟求旧,既朕志之素孚;
民具尔瞻,亦物情之众允。
涣以大号,扬示外朝。
少保观文殿学士、充醴泉观使侍读永国公食邑七千五百户、食实封三千三百户史浩,道广而智周,才宏而德备。
经纶之蕴,早自许于功名;
宽裕之怀,时莫窥于器量。
东学翼天飞之运,中阶符帝赉之祥。
自弼亮于初元,即宣昭于美业。
王如孟子,非仁义不陈于前;
告后若君陈,有谋猷乃顺于外。
方参和于鼎饪,旋力解于机衡。
比趣召环,进陪经幄
姬公遄返,初无四国之言;
裴度来归,尚使两河之畏。
属宵旰励精之日,适辨章虚席之时。
宜续前功,再膺大任。
零陵之旧壤,荒淇水之新封。
增衍土田,并隆体貌。
惟待之不轻,则望之弥重;
惟始之不易,则终之实难。
予其仰成,人且观政。
于戏!
兆姓辑于下,然后可以调阴阳;
四维张于朝,然后可以正法度。
坚忠实之志,则诞谩罔不革;
绝亲党之私,则除授罔不公。
使奠枕淳化端拱之间,而迓衡至和皇祐之际,庶益光于旧学,斯无负于殊知。
例合升次国,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
今拟次国名如后,伏乞御笔点定一处,以凭遵依施行:卫、随、蔡、广。
右谨录进呈,伏取圣裁。
按:三月十七日奉御批,更不改官,封卫国公
代周文翰天宁节功德疏 北宋 · 傅察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六七、《忠肃集》卷下
华渚流虹,实启圣神之运;
祗园供佛,庶殚臣子之诚。
敢藉良因,仰资遐算。
伏惟皇帝陛下尧仁博施,舜智用中。
勋业冠乎百王,德泽渐于四海。
菲饮食而卑宫室,自还风俗之醇;
袭冠带而垂衣裳,坐致蛮夷之化。
属猗兰之庆会,动寰宇之欢心。
投绀苑以乞灵,藉缁徒而植福。
备蒲塞之妙味,阅海藏之秘文。
式倾葵藿之微,少答乾坤之施。
伏愿众祥毕集,百禄是遒。
帝业固于山河,益恢至治;
国寿齐于箕翼,永庇黎民。
一人有庆,适临载夙之辰;
万邦咸休,共献无疆之寿。
伏惟皇帝陛下聪明睿智,齐圣广渊。
尚德缓刑,将兴尧舜之道
移风易俗,比隆成康之时。
阴阴调而群生和,神灵应而嘉祥见。
惟时诞节,实契昌期,罄草木之微诚,修龙天之法会。
庶资妙果,仰祝遐龄。
伏愿丰茂世之规,成长治之业,潜凭胜力,坐致殊休。
如日之升,常照临于下国;
与天亡极,永覆焘于黎民。
移丹河记 唐 · 武少仪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三
高平泫氏邑也。其沿代改名。
图经详矣。初相地而居之。
盖以土厚水深为善。农凿井而饮者。
则以穿壤剖石为艰。故千家之中。
数井而已。绠以远引而多绝。
瓶以难升而骤羸。则虽有端赐之机智。
无施其巧捷。虽有管宁之仁惠。
无杜其忿斗。况牛马俟乎满腹。
必遵乎十里之河。而瓜蔬期乎给口。
常望一旬之雨。朝夕劳苦。
岁时饥馑。可胜道哉。
嘻。凡为前敝滋久。
终俟后贤乃革。不然。
岂子男百辈。而莫之是恤。
贞元七年潞州屯留平原明济。
连帅相国大司空义阳王李公之命。假领兹邑。
抚桉疲黎。其清勤简惠。
不异于屯留之政。政可知也。
下车之日。咨访故老。
问人疾病。佥曰。
公之至也。俗咏其苏矣。
惟水之歉。讵敢求救于公耶。
明侯闻之。若疚于心。
且形于色。曰。
夫穷必有泰。固常理也。
此岂无望。前或未思。
吾将退而虑之。由是发智周之妙。
躬循郊原。目究川谷。
度高下之势。相引决之宜。
丹水者。始自县之西北。
山源高而派平。可议壅以导。
明侯载审厥事。将利于人。
乃下谋于乡耋。次白于郡守
上言于节制。才获所请。
爰臧其功。乘井税之暇。
候农桑之隙。先储乎薪刍之物。
次具乎锹锸之器。然后量功命日。
使里人乐助。竞子来而展力。
故不更数。宛其有成。
始潴流而为潭。因疏渠以绕郭。
筑防以补其陷隙。刳木以道其险阻。
脉分枝散。贯邑周闾。
瀰瀰苔草之间。阴阴之下。
使家开沼沚。户植芰荷。
滥觞可以寄傲。垂钓可以烹鲜。
岂直丰畦圃之沃灌。恣闾闬之饮濯。
路有奉浆之义。井为应汲之泉。
人无荷担之劳。畜无奔走之困而已也。
复于潭侧。特建水祠。
列树敞亭。别成佳境。
将俾水依神而永久。人赖水而无极。
庶功用不再。且祈报有归焉。
明侯睹夫众情之欣洽。足以閒居而赏玩。
化舄之馀。阅王凫之双飞。
临堂之际。调宓琴而合响。
不其美尔。君子曰。
政无大小。以勤民为良。
事无工拙。以利物为贵。
如明侯者。实兼而有之。
其由我大司空义阳王以至公且明。推奖而致此者矣。
子偶以行役。经过于斯。
耳聆嘉谣。目览异绩。
缁黄耆艾。因请予以记事。
予诚忝迹于文者。姑具述义阳王之德。
举明侯之善。亦何辞焉。
是则勉而志之。贞元癸酉建。
简斋嘉定十三年 南宋 · 闻韶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二七
令于民为最亲,抚字惠养,职也,而或有以病民,其故何哉?
是殆未知临民之道也。
道乌乎在?
传曰:「君子敬而无失」。
《系辞》曰:「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盖敬则不欺,不欺则意诚;
简则不扰,不扰则民安。
斯二者,于从政乎何有!
可使南面,吾夫子尝以许仲弓,果何修而得此哉?
居敬行简,庸非其临民之要旨耶?
有慨于心曰:「今之从政者不然,顾以挟智用术为己能,发奸摘伏为可以使人惧,恶在其为民师也」?
厅事后西偏,有小室二,东欹西圮,将就覆压。
古人一日必葺,宜不如此。
乃因旧材而新焉,斲之削之,损之益之,演而为三。
中广丈有四尺,西增二楹,广如之,翼乎旁者半其广。
不费于官,不劳于民,成之不日。
左为奉先之所,右扁曰敬简。
呜呼,敬简之义大矣哉!
此心之存,天地鬼神昭布森列,少有懈焉。
纷纷胶轕,是非易位,奚其政?
退食自公,端在此室,治己治人,念兹在兹,庶几无愧命名之意云。
按:光绪《定海厅志》卷二六,光绪十一年刻本。
注华严法界观门序 唐 · 裴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三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
从本已来。灵明廓彻。
广大虚寂。唯一真之境而已。
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
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
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
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
非彻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
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甚矣众生之迷也。
身反在于心中。若大海之一沤尔。
而不自知有广大之威神。而不能用。
觳觫而自投于笼槛。而不自悲也。
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
奇哉。我今普见一切众生。
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
而不得證。于是称法界性。
说华严经。令一切众生。
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
而證法界也。故此经极诸佛神妙智用
彻诸法性理事。尽修行心。
数门户真。可谓穷理尽性者也。
然此经虽行于世。而罕能通之。
杜顺和尚叹曰。大哉法界之经也。
自非登地。何能披其文见其法哉。
吾设其门以示之。于是著法界观。
而门有三重。一曰真空门。
拣情妄以显理。二曰理事无阂门。
理事以显用。三曰周遍含容门。
摄事事以显元。使其融万象之色相。
全一真之明。然后可以入华严之法界矣。
然此观虽行于世。而罕能入之。
有圭山禅师叹曰。妙哉法界之门也。
自非知枢钥之浅深。识阃闑之广狭。
又何能扣其门而入之哉。于是直以精义。
注于观文之下。使人寻注而见门。
得门而入观。由观以通经。
因经以證。朗然如秉炬火而照重关矣。
或问曰。法界真性。
超情离见。动念则隔。
彊言则乖。世尊欲令众生悟自身之法体。
何必广说而为华严。答曰。
吾闻诸圭山云。法界万象之真体。
万行之本源。万德之果海。
故如来演万行之因。华严以本性而显示。
诸佛證法性万德也。故九会之经品。
品有无量义。或刹尘数。
因地行愿。或恒沙数。
果位德用。行布差别。
无阂圆融。故佛身一毛端。
则遍一切而舍一切也。世界尔。
众生尔。尘尘尔。
念念尔。法法尔。
无一法定有自体而独立者。證此本法。
故能凡圣融摄。自在无阂。
纳须弥于中。掷大千于方外。
皆吾心之常分尔。非假于他术也(原注世人见说诸佛菩萨神变必谓假于他术或谓虚诞之辞此二疑皆非也若言假于他术者岂可圣人动不合理而假妖怪以惑人哉若言虚诞之辞者魔妖精魅尚能神变况法身圣人独不能为之哉)
由是观之。则吾辈从来执身心我人及诸法定相。
岂非甚迷甚倒哉。然则华严称法界而极谈。
犹未为广也。问曰。
华严理深而事广。文博而义元。
非法身大士。不能證入。
今数纸观文。岂能尽显之哉。
若观门以文略义广为得。则大经以文繁义局为失矣。
答曰。吾闻诸圭山云。
夫欲睹宗庙之邃美。望京邑之巨丽。
必披图经而登高台。然后可尽得也。
不登高而披图。则不可谓真见。
不披图而登高。则眊然无所辨。
故法界具三大。该万有。
性相德用。备在心不在经也(原注如宗庙京邑之美丽在城中不在图上)
明因果。列行位。
显法演义。劝乐生信。
备在经不在观也(原注如宗庙之远近街衢之阔狭在图不在台)。观者通经法也(原注入观通经以證性如登高台披图而望京邑也)
文者入观之门也(原注如高台下有门得其门然后可升也)。注者门之枢钥也(原注台高门深非善用枢钥者不能开也)
故欲證法界之性德莫若经(原注性德广大非经备说不能尽也)。通经之法义莫若观(原注法义虽广不出三重法界非观不能入也)
入观之重元必由门(原注观境幽深无门不可入也)。辟三重之秘门必由枢钥。
夫如是。则经不得不广。
门不得不刺矣。然则其门何以为三重。
答曰。吾闻诸圭山云。
凡夫见色为实色。见空为断空。
内为筋骸所梏。外为山河所眩。
故困踣于迷涂。局促于辕下。
而不能自脱也。于是菩萨开真空门以示之。
使其见色非实色。举体是真空。
见空非断空。举体是幻色。
则能廓情尘而空色无阂。泯智解而心境俱冥矣。
菩萨曰。于理则见矣。
于事犹未也。于是开理事无阂门以示之。
使观不可分之理。皆圆摄于一尘。
本分限之事。亦通遍于法界。
然后理事圆融。无所挂阂矣。
菩萨曰。以理望事则可矣。
以事望事犹未也。于是开周遍含容门以示之。
使观全事之理。随事而一一可见。
全理之事。随理而一一可融。
然后一多无阂。大小相含。
则能施为隐显。神用不测矣。
问曰。观文有数家之疏。
尚未能显其法。今略注于文下。
使学者何以开心目哉。答曰。
吾闻诸圭山云。观者见法之智眼。
门者通智眼。今见法之门。
初心者悟性之智虽明。不得其门。
则不能见法。此文即入法之门矣。
但应以智眼。于门中观照妙境。
若别张义目而广释之。是于门中复设门也。
又此门中。重重法界。
事理无边。虽百纸不能尽其义。
徒以繁文广说。芜没真法。
而惑后人尔。且首标修字者
欲使学人冥此境于自心。心慧既明。
自见无尽之义。不在备通教典。
碎列科段也。然不指而示之。
则学者亦无由及其门。故直于本文关要之下。
随本义注之。至其门已。
则使其自入之也。故其注简而备。
不备则不能引学者至其门。不简则不能使学者专妙观。
夫观者。以心目求之之谓也。
岂可以文义而至哉。问曰。
略指其门诚当矣。吾恐学者终不能自入也。
答曰。吾闻诸圭山云。
夫求道者必资于慧目。慧目不能自开。
必求师以抉其膜也。若情膜未抉。
虽有其门。亦焉能入之哉。
纵广何益。问曰。
既遇明师。何假略注。
答曰。法界难睹。
须依观以修之。观文难通。
须略注为枢钥之用也。惑者稽首赞曰。
入法界之术。尽于此矣。
真元先生箴天论 唐 · 卢绰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十七
有真元先生者。深粹虚寂。
冲凝简素。故其动也。
则局四海而隘九垓。其静也。
栖一枝而夐环堵。履真守朴。
与物无竞。虽质居岩穴之间。
神王烟尘之表。以首月元日
乃荫云盖。濯飞流。
涉西岑。面东陆。
操白简。染朱翰。
俯而屏息。仰而起曰。
天荡荡乎。苍苍乎。
固无得而称也。余有疑焉。
请杜其惑。夫亏盈益谦。
天之道也。祸淫福善。
天之察也。春荣秋落。
天之时也。昼明夜晦。
天之运也。击电鼓雷。
天之怒也。蒸云施雨。
天之泽也。因斯以言。
则庶类万物。非天无以成。
受形育气。非天无以立。
大哉博哉。乾之化也。
故书云。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诗云。
谓天盖高。不敢不跼。
易云。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是祯祥之来不诬也。
至于报施。何乃爽与。
或恶均而异罚。或善同而殊效。
唐虞慎让。祚不及子。
汤武逆代。福垂累世。
应物无亲者。其若是哉。
谄谀饕餮。非贵则富。
廉洁贞素。不贱必贫。
谲诈反道者。曜蝉鸣佩。
言顺常者。倳刃伏锧。
悲夫。何蓬荜草莱之人。
遇时而为卿相。膏腴缙绅之士。
失势而作舆台。岂穷达之有数乎。
何否泰之无定也。至于积德致败。
侥险成功。立信受尤。
行仁招咎者。岂胜数哉。
或一餐莫给。或万钱顿废。
或绮纨斯弊。或短褐不完。
或黄发未终。或襁褓先毙。
其于平施。不亦谬乎。
夫德合天地。道济生民。
而有削伐之累。贞贯古今。
廉称百代。而有馁绝之忧。
其于与善。不亦过乎。
然负异才。蕴奇调。
洞识幽显。智周动植。
而不免绳枢瓮牖。粝食布衣。
何所累若此之斥也。夫鹗隼以挚击为恒理。
不可食之以粒。豺虎以搏噬为常性。
不可啖之以草。非其故尔。
固性分然。然则既授之以距角。
而责之以触蹶。既任之以爪牙。
而罚之以获杀者。不亦近于谄乎。
苟正其味。则一改两全矣。
化恶不知变形。教善若易嗜也。
鸩毒害吻而裂腹。虺蝮触手而解腕。
然则欲其勿害也。曷若勿生乎。
如力不能易。则不可称圣。
能而不改。则不得谓仁。
匪圣匪仁。将何以为万物主也。
扛鼎投石者。不得云不举鸿毛。
竭河饮泽者。不得云不尽坳水。
是知大既任。小何以辞乎。
必为治其若是。将恐乱之未息。
于是少选之间。肃然若有自天而降者。
襜霞衣。控风辔。
飞凤驾。拖蜺旌。
如影如响。若虚若灭。
乃谓余曰。帝有命焉。
子其清耳。曰一气既分。
万象云备。随感斯化。
生而无记。故大者自大。
不可移之于小。短者自短。
不可易之以长。多者不觉有馀。
少者不知不足。减之斯伤。
各守其贞。任之自是。
岂较工拙于其间哉。是以百足一蹠。
其行一也。六眸一目。
其视一也。火鼠夏游而不知其热。
水草冬茂而莫辨厥寒。各安所安。
不可易位。必非其位。
西施嫫母同姿。苟当所甘。
竹实将腐鼠齐味。各禀其性。
余何预焉。若美则留之。
丑则去之。其于简也。
不亦劳乎。若善则与之。
恶则夺之。其于虑也。
不亦繁乎。故任之则理息。
放之则无累。余以无告。
故能成万物。余以无心。
故能安偫有。是知善恶共域。
吉凶同贯。唯尔所召。
谁其制之。今子诮余以不治。
何乃爽也。故不治而谓之至治。
夫生不余谢。死则余尤。
荣不余善。辱则余雠。
多不余获。少则余求。
不与余共乐。而责余同忧乎。
乃悯而训之曰。若物皆然。
则为恶招祸。修善致福。
徒虚言耳。又复余曰。
何言之容易也。论者多元。
命有定数。运有常期。
非补养所能延。非备习所能益。
此皆非通识。不可与言道也。
是以不昵不义。因此而行。
无赖无取。自斯而作。
以之为家则家败。以之为国而国亡。
桀纣志之于前。而莽卓踵之于后。
所以覆宗绝嗣。事至而不寤者。
良此之由也。悲夫。
请以近小。喻之远大。
夫广厦崇基。人之居也。
褒衣博带。士之服也。
故栱蹉柱跌。则废而正之。
所以无坏倾之处。领决襟污。
则缀而浣之。所以无穿垢之忧。
故能恒保其贞固。常守其完洁也。
若倾而不视。秽而不泽。
则坐见颓陷。立视缁蔑矣。
故修福禳灾。为恶败德。
若声之召响。影之随形。
各有主司。自然冥会。
恶积者报速。小者应迟。
犹夫秋生则夏殒。春敷则冬落。
根深则难拔。器满则易盈。
故不可以远近證有无。不可以赊促定虚实。
疑耳信目。中庸尚所不免。
以短度长。下愚固其致蔽。
是知朝菌不可言椿鹤。蜉蝣不足语春秋。
况以七尺之形。百年之命。
欲辨生于沙界。语死于尘劫。
其可得乎。然言者皆以应报与自然异。
此盖思之未精至也。夫所召者莫非由己。
所感者皆是自致。万物各有本性。
故因而用之耳。犹蓺苗莳果。
初虽耕灌在功。至于结实成味。
则非人力所为也。又灵芝驻年。
神丹养性。竟能御风抚羽。
陵烟蹈霞。此乃功用自然者也。
万象运为。莫非此类。
终日施用。不悟其理。
动成锋楯。不亦昧乎。
至于自然之性。余亦不知其所以。
莫知所以然而然也。于是言终形灭。
莫知所之。余乃惕然恍然。
忘视听。若遗形骸者。
久之乃神魂定。忧尽累息。
荡然与万物同心。不知荣辱之有异也。
吴县邓蔚山光福讲寺舍利塔 唐 · 崔鹏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
式观元始。眇觌元风。
夏巢冬穴之时。茹毛饮血之世。
一寒一暑。一阴一阳。
其道虽分。万汇犹塞。
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
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然后历尧舜至周孔。由是释像兴焉。
及乎东被大汉。尤加崇饰。
按牟子云。佛生天竺
假形王家。即其生也。
又云。拂衣双树。
脱屣金沙。即其灭也。
然虽示生灭之相。讵加恍惚之道。
何异经巨海者。终年不见其涯。
测虞渊者。毕世不知其底。
吾以此观之。佛理不可尽也。
若夫舍利者。即金人之遗骨。
坚刚不坏。变化自然。
西天敬之。立为塔庙。
昔育王见而不信。吴王修以效虔。
迤逦南移。年代颇久。
大哉寂灭之理。岂一鲁男子以探其好焉。
余素不留心略为叙事。故经云。
若能起塔供养。皆获福田。
此乃圣教所谈。事岂虚缪。
固知为善者天报以福。为非者天报以殃。
虽则元妙难求。而实精专可验。
光福寺者。即梁九真太守顾氏之家山也。
士有恶嫌尘网。种植善根。
遂舍林泉。建兹佛刹。
立寺之始。其由此焉。
斯地之银阙移来。洪波驾出。
碧岫孤耸。青天下临。
□□洞庭势控吴苑。上正斗牛之宿。
旁连太伯之墟。何必鳌负蓬莱。
蛇蟠昆阆。歇樵翁于片石。
卧禅子于幽林。草树丽而攒花。
杉萝深而蔽日。长松古柏。
缘情无尘世之机。远岫平湖。
举目入画屏之色。其僧侣相谓曰。
此之灵境。爰有上方。
可以建立亭台。而庄严庙塔。
既而不日不月。其功就焉。
斯塔也。梁大同之中建矣。
唐会昌之末毁焉。兴废之由。
是其一也。然则基址虽在。
而乃烟萝以荒。于时咸通年。
困敦岁。天子明睿。
四方清平。野人入朝。
贤士出世。而我吴郡□□□□鸾凤异态。
龙武殊姿。啸傲谁同。
孤高自得。尘埃难染白璧之光。
霜雪徒侵碧松之色。严陵日。
国乏贤良。郑均閒时。
位齐卿相。鱼肠之剑。
利断鲸鲲。龙颔之珠。
光浮日月。烧金屑玉。
閒邀蓬岛之仙。钧月歌风。
隐笑武陵之客。公不惟优游儒籍。
然亦探奥释门。故儒则素王间生。
于释乃金人谪下。则知人情难及。
智用全殊。每登山而踌蹰。
因惊塔之荒毁。是斯塔之将兴也。
一则合天中后圣德遐被。慈心溥施。
行是日之尧风。徵当时之汉梦。
于是三宝起迹。十方归心。
布金祇园。图像花界。
今者又尘清域外。镜朗天衢。
金柯开鳌背之花。宝位乾银河之浪。
玉潢丹甑。坐分瑞应之符。
樵子渔翁。眠唱太平之曲。
尔乃遇公道穷生灭。心达若空。
信尘劫之迷途。悟法门之了性。
追我家之旧迹。再葺连华。
护我佛之真身。重修宝塔。
然后增基表刹。薙草开林。
剪荆棘而云平。列而洞出。
时维三月。节属九春。
莺吟风而千般。草垂岩而万种。
建金棺而心动。罗宝盖而云阴。
缁徒共瞻。士俗咸悦。
芙蓉座上。飘三界之异香。
薝卜园中。润诸天之法雨。
是时也。祥云结彩。
氛氲于行道之坛。慧日澄华。
照耀于然灯之位。公乃睹相生善。
至诚感神。遂发善心。
爰命工者。于是依凭气象。
结构规模。初标覆篑之踪。
渐著凌云之势。亦有飞阁周绕。
回廊接连。石工呈奇巧之才。
梓匠设雕镂之妙。壮观而龙蹲虎踞。
巍峨而仙掌莲峰。绣柱矻而星攒。
雕梁赩而虹指。掩映而初蜃吐。
崚层而欲鹏飞。不逾一年。
局就工毕。斯状也。
险体千仞。高标七层。
凌霄上。又若神助。
上穿星汉。下压云根。
剑阁之能齐。比炉峰而尚峻。
鹤归天而一驻。云收霁而半开。
发郢客之诗情。壮吴官之地势。
金轮缥缈。亚日月以高明。
雁像参差。拂虹蜺而若动。
伟哉塔之美也。其功杳莫继焉。
至若游人访景。淑女寻春。
入幽径而攀萝。步晴崖而拾翠。
巢鸟映叶。岚烟惹衣。
苔铺石而霜斑。花映峰而绮合。
高瞻阛阓。千家之台榭龟文。
回瞰林峦。四面之波涛练色。
至乃金飙届节。银露催寒。
何用悲秋。正堪凭槛。
天朗而云霞弄锦。风高而松筱张琴。
蒹葭之浦上渔歌。蒲之汀边雁影。
叠浪裁古人之素。偫山斗少妇之眉。
谢客之愁襟。抒休公之佳咏。
松间疏磬。伴高鸟而飞来。
湖上轻烟。映孤帆而掠去。
斯塔也。非公不能建矣。
斯景也。非公不能创焉。
时有勾当僧道居文瓒崇建寺。皆以高空皎月。
深谷奇。挂衣锡而云閒。
卧烟霞而鹤瘦。真宗真理。
金言积于情田。无垢无尘。
玉莲生于净土。且小人识比求剑。
材非利锥。焚香虽效其不回。
璧角常惭于未达。辛苦十载。
每思蚊梦之由。搏跃九衢。
颇有龙门之志。曾劳闭户。
何啻仲舒之三年。谁念无家。
更甚相如之四壁。惟公不捐质孱词陋。
命作斯文。操觚长吟。
永日忘辍。何以著公休美。
大播芳风。词曰。
皇堂之世。运变千秋。
产公之□当代风流。荆聂之气。
金张之俦。但乐风月。
不干王侯。英明少年。
卓荦公子。傲贵忘荣。
时人鹗视。洞□□黄春风不起。
金谷花开。玉堂携妓。
南山积石。东海扬波。
纪公之德。未足为多。
路随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中唐 · 文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六十九
绥辑万邦。实资乎元首。
弼成庶绩。允属于股肱。
将以导宣化源。崇固理本。
立我皇极。赞于时邕。
故任贤著于禹谟。纳诲彰于说命。
眷求懿德。斯惟佥谐。
中散大夫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翰林学士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路随。性禀中庸。
气含大雅。身无择行。
学不为人。敏识周通。
宏才恢博。挺然仁者之勇。
蔚为君子之儒。祗事穆宗
侍经内殿。敷尧舜之大典。
畅周孔之遗风。雅言玉音。
奥义冰释。润色王度
发挥圣聪。出入禁闼。
践履华贯。位弥高而惟谨。
任愈重而滋恭。逮及先朝。
复参密命。雍容侍从
早巳赋于甘泉。左右便蕃。
未尝言及温树。周旋九载。
始终一心。直道匪躬。
谠言盈耳。每访谟猷之指。
用陈裨益之诚。出不忘于诡辞。
退必闻于削稿。器可经国。
忠能致君。迹其公正之方。
用升毗倚之任。于戏。
干戈未息。尔其宏智用以静寇攘。
役戍尚勤。尔其宣柔服以怀戎狄。
均国赋以安阜百姓。振朝纲以综覈群才。
退无后言。动必虑善。
贞尔百度。弼予一人。
宠以峻阶。委之极务。
往践厥位。时乃之休。
正议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勋赐如故。
重修滕王阁 唐 · 韦悫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七
钟陵郡控连山大江
合州城
揭起楼榭。
游之者莫不目骇魂禠。
号为一方胜槩
先是背郛郭不二百步。
有巨阁称滕王者。
懿夫峻修广袤。
非常制所能拟及。
考寻结构之始。
盖自永徽后。
滕王苏州刺史
洪州都督之所营造也。
距今大中岁戊辰
亦将垂三百年。
徒嘉乎飞翚謺栾。
虎踞龙盘。
发地呈形。
与山同安
曾不知荡涤不必系于天灾。
兴废自叶于时数。
将利恢复。
果凭智谋。
故我雁门公按节廉问。
方颁条诏
令肃而兵戎詟服。
政和而疲瘵昭苏
妙抚循则有裤襦咸获之谣。
宽赋敛且无杼轴皆空之叹。
岁比善熟。
俗臻治平
故州民相与称贺。
继而歌曰。
自公之来。
阖境欢咍。
饮公之化。
若乳婴孩。
国侨郑国而多方。
长孺淮阳而布效。
方公今日。
不足过也。
宜乎享亨祉。
居全功。
无何。
祝融发其灾。
回禄煽其焰。
曾未竟夕。
煤侔秋蓬。
则斯阁之制。
荡无馀矣。
其他廪廥之地。
接续邮亭。
纚连。
疾飙一惊。
遂至延及。
公至是领徒夜出。
俾撤屋开道。
毒燄方炽。
逡巡不能救。
翼日。
公乃往观焉。
将校谓之曰。
吾幸得备位廉察
不能恳求人瘼。
敬避天戒。
致火之患。
时予之辜。
遂审量日力。
详度费务。
役不加重而烝徒凑。
事协于中而公用省。
众谓难集。
我方指期。
遂得鼛鼓不胜而筑之阁阁。
梓材并构而势已耽耽。
自非智用周敏。
政齐画一。
则安能创规模之丰丽如彼。
程制造之速疾如此。
不有废绝。
孰能兴耶。
今按旧阁基址。
南北阔八丈。
今增九丈三尺。
其峻修北自土际达阁。
板高一丈二尺。
今增至一丈四尺。
阔板上旧长一丈。
今增至一丈三尺。
中柱北上耸于屋脊。
长二丈四尺。
今增至三丈一尺。
旧正阁通龟首。
东西六间。
长七丈五尺。
今增至七间。
共长八丈六尺。
阔三丈五尺。
固可谓宏廓显敞。
殊形诡状。
革故鼎新。
有如是乎。
况前通舟车。
回瞰江岭
每值美景宴集。
笙歌散迂。
远凝宵汉。
上轶云雨。
即未知三山之灵仙窟穴。
五湖之贤达沈浮。
其于历贤胜负。
果又何如耳。
故自焚爇之后。
又建是阁。
广其邮驿厅事。
接以飞轩累榭。
复架连楼小阁。
对峙高揭。
旁通江亭津馆。
致巧衒能。
回廊并抱以交映。
邃宇相萦而不绝。
则是阁也。
冠八郡风俗之最。
包四时物候之异。
之日则花景斗新。
香风袭人。
凭高送归。
极目荡神。
之日则莺舌变哢。
叶阴如栋。
纨扇罢摇。
绮窗堪梦。
之日则露白山青。
当轩展屏。
凉风远来。
沈醉易醒。
之日则檐外雪满。
幄中香暖。
耐举樽斝。
好听歌管。
则斯阁之盛。
纵游之美。
赏心乐事
庸可既乎。
夫易旧图新。
树非常之绩。
天其或者必将候魁岸博达。
负出人智能。
而俾张大其所为。
不然。
何当疮痍未复之前。
而妙于救药。
煨烬已成之末。
而遽及经营。
况不夺农时。
不剿人力。
帑藏免竭。
日时免赊。
观之者咸谓神化翕忽。
殆非人力之所为也。
噫夫瑰谲特殊。
巍峨相扶。
似乘灵涛。
涌出方壶。
华厦峥嵘。
开阖睢盱。
用镇遐俗。
尤光奥区。
是必知后千百年。
阁之名焉。
与公之政俱垂不朽矣。
至如江山之重复。
物产之殷充。
亭台增葺以云蔓。
廨署缮完而栉比。
布在图籍。
孰能该详。
悫今所以为异者。
但举乎阁之废矣。
自公复兴而已。
其他壮丽形胜。
已备列诸公述作。
故不能一二覼缕。
时大中执徐岁秋八月哉生明记。
谢除中太一宫使1075年4月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乐全集》卷二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伏奉敕命差充中太一宫使,已赴本宫管勾讫。
十精天之贵神,肇开靖馆;
镇国之命祀,旧启灵祠。
崇奉式严,典司为重,谬充使职,上出宸恩中谢。)
伏念臣仕适逢时,材非济务。
智用同乎绠短,不可以汲深;
切实譬之拔扬,无得而成大。
昨领别都之钥,许觐中天之廷,祗明恩,俾升近缀。
既久陪于朝著,辄干请于郡章。
复膺温检之荣,兼领殊庭之重。
披诚封奏,申锡诏音,嘉命是承,危悰增惕。
此盖皇帝陛下惠深涵养,仁浃施生,猥加体貌之隆,奚取典刑之旧?
衰癃之质,极蒲柳之望秋;
云补之心,犹萤烛之向日。
念言谢事,近在踰年,敢希止足之风,庶免婆娑之事。
实惟素志,敢昧大明。
招纳西人事宜奏绍圣四年五月 北宋 · 安师文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七、《宋会要辑稿》蕃夷六之三○(第八册第七八三三页)
近缘边修筑城寨,西贼举众入寇泾原,败衄而去,今困于点集,渐已穷蹙。
窃闻诸路广行招纳,切中事机。
向日归明朱智用久已向汉,然为夏国各有把截卓望口铺,无缘遂达中土。
后因事至邈川,先与锡沁手下首领作般擦到熙州,密论归顺之意,后阖家间行归汉。
盖邈川与吐蕃部落杂处,又喀罗嘉木卓等处日有博易,人情狎熟,易为传道语言。
乞委熙河经略司差谙晓蕃情使臣,告谕邈川首领及蕃商等,如能诱至,指引夏人归顺,每名优给茶䌽,如此,则右厢之人必自吐蕃而至者众。
然自来吐蕃西夏心相睽贰,外示和好,更乞密行经画。
南禅寺 南宋 · 冯楫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六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三八
邑出郭二里有南山,山有院,旧号「南禅」,本朝治平年中赐额「定明院」。
有岩面江,古来有石镌大像自顶至鼻,不知何代开凿,俗呼为大佛。
又有池,靖康丙午,池内忽生瑞莲。
是岁有道者王了知自潼川中江来化邑人,命工展开像身,与顶相称,身高八丈,耳目鼻口手足花座悉皆称。
明年丁未,大水流巨木至岩下,遂得以为大殿、定虚处杰阁。
阁才建一层,了知于乙卯年倏尔去世,寺僧德修继之,并依德修舍缘道者智用,协力增建佛阁,通为五层,尽用琉璃以覆护百尺像。
辛未,复入细磨砻佛像,宛如塑出。
主僧德修绍兴壬申仲春远来泸南,告予佛已就,惟缺严饰,化予妆銮。
予遂舍俸,以金彩妆饰成佛,如金山据于琉璃阁,金碧争光,晃耀天际,遐迩具瞻,咸叹希有。
复求记其始末,予曰:我蜀嘉阳名闻于天下,此像亦其次矣,舍此则无有也。
而此像之设,倚山面江,在市之南,据路之旁,实舟车往来之冲,邑人游观之地。
未开之前有瑞莲以启瑞,既凿之后流大木而建阁,颇灵应,正遐迩祈求之所。
于是居者求福,行者求安,耕者求丰,蚕者求熟,无官求官,无子求子,病者祈愈,产者免难,旱者祷雨,涝者祈晴,无不如意。
况复使人人睹像生善,一瞻一礼,从此进修,如《法华经》所谓「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
古人于此镌像,岂徒然哉!
后人复成其志,令瞻睹而发一善心者,究竟成菩提而后已,利益安有既也!
予既为记创造之岁月,复系之以赞云:
路傍石佛几百尺,巍然光耀如金山
往来无不获瞻睹,合十指掌敬慈颜。
睹相生起一善心,从此进修超人间。
佛与众生同一性,众生学佛初不难。
今因见佛便学佛,一念休歇即涅槃。
古人造此岂无意,后人继成古人志。
要使遐迩觐见人,悉皆成佛志乃遂。
是像利益畴可量,书尽海墨莫能记。
我赞大佛一度兮,愿扬此像同无际。
按:光绪《遂宁县志》卷四,光绪五年刻本。
示卓禅人(三) 北宋 · 释惟清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一、《缁林尺牍》第三○页
委曲回告甘露卓长老:领书,审迫于不得已从住持。
既开堂明嗣法,遣来书叙陈,且云嗣法之实,其信固已彰于威音之先,而今所陈,化门表示耳。
善哉!
汝能知此,真不昧宗旨矣。
夫此宗旨,号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者,乃圣凡共有之灵知也。
繇丧本而徇情,则智用不续;
以了情而契本,则灵鉴还通。
灵鉴既通,谓之法嗣,不亦可乎?
然世之有名无实而混滥宗旨者,其类尤多。
倘融以等心,皆可存而不论。
但汝既知之,而承弘道之任,则拣混滥,正宗旨,誓捐躯命以效职,切宜力焉。
吾虽衰病,念先训之责,每不敢忘;
将欲可忘,必待有分其责者欤!
思之,思之。
庚寅十月望日。
汉论二 其一 光武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四○
天下之大,不可以才智运也,以才智而运天下,则其所遗者必多,何也?
周防检察,将以求胜天下之奸,而天下之奸反捷出而策吾之所不及,故与天下战于才智之中者,虽足以起一时之治使之整肃,而心地不广,规摹不宏,亦足以为治道之累。
古之圣人,非不用心于为治,然其酬酢万变,陶冶一世,必有出于才智之表,而非徒倚办于才智,故治之全体,浑然醇粹,无一毫之可恨。
后之人主,既以才智角奸雄而得天下,故其守之之日,不能脱其旧习,犹欲用其故智以从事于臣民,是以为治之效有不能满人意者,汉之光皇是也。
方其鞭笞群盗,算无遗策,使炎刘之业灿然复兴,不可谓非其才智之力,然既得之,复袭其前日之所为,曾无转移迁化之功,此恃才智之过也。
大抵才智之在人,非能用之为难,而不能尽用之为难。
变故之相仍而利害之相攻,祸患之迭起而雌雄之未决,于斯时也,非才智不足以胜之,而曰不尽用之为难者何也?
呜呼,以才智而收克敌之功,君子固无恶夫才智,以才智而为守文之具,君子固亦忧其所终,何也?
道无时而息,术无时而穷,才用而不已则有遗才,智用而不已则有遗智。
故善用才智者深藏而时出之,如干将之出柙,牛既解则韬而藏之,苟用之而不已,其不缺且折者几希。
又况人主之拨乱反正,非神武之才,聪明之智,未易以慑英雄而使之帖服。
君子固谓欲成中兴之美,非才智不可也。
然中兴之功已成,不知养才于拙,晦智于愚,其中翘然,恃其所长,视在廷之臣若无以当其任者。
凡一政一事,惟恐以愚拙目我,于是介介焉以思,役役焉以察,必期下之人不能欺然后已。
吁,胡不考古人之所以致治者,夫岂不足于才智哉?
然商宗之所以中兴者,亦惟严恭寅畏,自度治民;
周宣之所以中兴者,亦惟有常德以立武事,未闻察察然以一己任术而自为之也。
光武果能尔邪?
自其初而观之,东讨西略,虽曰藉诸将之力,然寇、邓诸人,往往皆遵帝之节制乃克有成,一或违焉,则动辄以败。
至于昆阳之战,百万之众,亦帝见大敌勇之力。
当是时,帝之视诸将,无能为矣,而帝之才智亦呈露于斯时而有可观矣。
中兴之功,不属之帝而属之谁?
惜也,帝恃才智而尽用之也。
惩韩彭难制之患,虽寇邓之贤而不任以职;
惩王氏篡夺之祸,虽置三公而不任以事,专任尚书,以发奸摘伏为贤,政事察察,甚者异己者升,非谶者弃,专以一身任天下,其明之所不见、力之所不举者多矣。
不然,贤如周举、严光,何以不肯屈于臣列?
良以帝之持心非近于厚,而谓以柔道理天下者,是亦自欺而已矣。
使帝即位之后,屏智虑,黜聪明,泯才智于无用,兼天下之视听以为视听,资大臣之谋猷以为谋猷,有好问之诚,无自用之失,断大事以圣人之经,假宰相以进退之权,无以谣言而亟易守令,毋以谶文而妄议封禅,则中兴之美岂不全尽!
惟其贻谋之不能宏阔,是以显宗继之,愈任察慧,而史臣叹其无宽洪之道。
回视高文之深仁厚泽,至是槁无馀润矣。
人见东都之治斩然精明,遂以为二帝整齐之力,而不知才智可以致治于暂,而不可以持久,若非继之以章帝之长者,汉之为汉未可知也。
然则人主尽用才智者,可不以是为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