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仪礼注疏序 唐 · 贾公彦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
窃闻道本冲虚。
非言无以表其疏。
言有微妙。
非释无以悟其理。
是知圣人言曲。
事资注释而成。
至于周礼仪礼。
发源是一。
理有终始。
分为二部。
并是周公摄政太平之书。
周礼为末。
仪礼为本。
本则难明。
末便易晓。
是以周礼注者。
则有多门。
仪礼所注。
后郑而已。
其为章疏。
则有二家。
信都黄庆者。
齐之盛德。
李孟悊者。
隋曰硕儒。
庆则举大略小。
经注稍周。
犹登山远望。
而近不知。
悊则举小略大。
经注稍周。
似入室近观。
而远不察。
二家之疏。
互有修短。
时之所尚。
李则为先。
案士冠三家。
有缁布冠皮弁爵弁。
既冠。
又著元冠见于君。
有此四种之冠。
故记人下陈缁布冠委貌周弁。
以释经之四种。
经之与记。
都无天子冠法。
李云委貌与弁。
皆天子始冠之冠。
李之谬也。
丧服一篇。
凶礼之要。
是以南北二家。
章疏甚多。
时之所以。
皆资黄氏。
按郑注丧服。
引礼檀弓
绖之言实也。
明孝子有忠实之心。
故为制此服焉。
则绖之所作。
表心明矣。
而黄氏妄
哀以表心。
绖以表首。
以黄氏公违郑注。
黄之谬也。
黄李之训。
略言其一。
馀足见矣。
今以先儒失路。
后宜易涂。
故悉鄙情。
聊裁此疏。
未敢专欲。
以诸家为本。
择善而从。
兼增已义。
仍取四门助教李元植详论可否。
佥谋已定。
庶可施矣。
函丈之儒。
青衿之俊。
幸以去瑕取玖。
得无讥焉。
朝散大夫尚书库郎中郑君墓志铭821年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讳偫
字宏之
世为荥阳人
其祖于元魏时假封襄城公者。
子孙因称以自别。
曾祖匡时。
晋州霍邑
祖千寻。
彭州九陇丞。
父迪。
鄂州唐年
河南独孤氏女。
生二子。
其季也。
进士吏部考功
所试判为上等。
正字
鄠县监察御史
鄂岳使。
裴均之为江陵
殿中侍御史佐其军。
均之徵也。
虞部员外郎
襄阳
复以君为襄府左司马刑部员外郎
副其支度使事。
卒。
李夷代之。
因以故职留
岁馀。
复州刺史
祠部郎中
衢州刺史
方选人。
愿行。
宰相即以应诏
治衢五年。
复入为库部郎中
行及扬州
遇疾。
居月馀。
长庆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卒。
春秋六十。
即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从葬于郑州广武原先人之墓次。
天性和乐。
居家事人。
与待交游
初持一心。
未尝变节。
有所缓急曲直薄厚疏数也。
不为翕翕热。
亦不为崖岸斩绝之行。
俸禄入门。
与其所过逢吹笙弹筝。
饮酒舞歌。
诙调醉呼。
连日夜不厌。
费尽不复顾问。
或分挈以去。
一无所爱惜。
不为后日毫发计留也。
遇其空无时。
客至清坐相看。
或竟日不能设食。
客主各自引退。
亦不为辞谢。
与之游者。
自少及老。
未尝见其颜色有若忧叹者。
列禦寇庄周等所谓近于道者耶。
其治官守身。
又极谨慎。
不挂于过差。
去官而人民思之。
身死而亲故无所怨议。
哭之皆哀。
又可尚也。
初娶吏部侍郎京兆韦肇女。
生二女一男。
长女嫁京兆韦词。
次嫁兰陵萧瓒。
后娶河南少尹赵郡李则女。
生一女二男。
其馀男二人女四人。
皆幼。
嗣子退思。
韦氏生也。
铭曰。
再鸣以文进涂辟。
佐三府治蔼厥迹。
郎官郡守愈著白。
洞然浑朴绝瑕谪。
甲子一终返元宅。
乞立定规除宣徽使节度使劄子九月二十八日 北宋 · 赵抃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四、《赵清献公集》卷二、《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四四(第三册第二五一八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七
臣伏见近年朝廷非次除节度使宣徽使,颇为烦数。
窃以二者使额,在唐李则付与容易,属圣朝则授与艰难,职任绝优,事权实重,臣僚设非勋旧,名器安可轻假?
谓宜任重赏格,得以关防倖门,须有定规,庶谓至治。
臣愚欲乞指挥,今后宣徽节度使内,文臣须是曾历中书枢密院任用,加之德望为人推服;
武臣曾经边鄙、建立功业者,方许除拜。
宣徽使元额只是两员,至如使相之任,体貌尤重,更当慎惜,岂宜轻议?
尝闻太祖皇帝朝命曹彬收复江南,功成凯还,虽赐与则多,终不授使相
臣以谓此等官职,平时无故等闲除授,臣僚亦以等闲得之,不以为贵。
四方向去万一有缓急事宜,必有贤智豪伟之人,为陛下制变禦侮,立功立事。
当此之际,朝廷行爵赏恩赉之议,则以何官职处之?
久远之制,须今日思之重之惜之,不可不慎也。
伏望陛下特赐圣旨,以臣所请付两府议定,执守施行,上以遵祖宗之法,下以重爵位之赏,则中外幸甚。
邢州钜鹿县三明寺大悲院□修阁编砌石阶基镌邑人名(并序 庆历七年四月 北宋 · 郑识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
粤以佛门高敞,教□遐施,罗龙于有截之中,利益于无私之内,于日即为。
右都维那李义与诸维那头等,谦恭是性,礼乐立身。
作胜事而似救头燃,悟俗尘而如抛梦幻。
繇是因修宝阁,俄砌石阶。
猿猊与狮子奋威,生狞欲走;
菩萨共天人献乐,雅范疑活。
今者良工告毕,敏匠言终,天长而妙祚无穷,俗变而洪禧不朽。
谨具邑众姓名如后。
庆历七年四月八日建。
邑头兄邑人李悦妻王氏、邑头李义妻张氏、邑人侄李馀庆妻董氏、社长李宁、邑人赵吉、邑人范宁、邑人安庆妻李氏、邑人王能、邑人赵兴、邑人游诚、邑人王进、邑人路文、社录礼宗妻张氏、弟新妇曹氏、邑人李吉、邑人李则、邑人郎福、邑人程则妻王氏、邑人冯、社官刘显、邑人曹元母霍氏、邑人郑诚妻尹氏、邑人霍从妻张氏、邑人郑密、邑高兴、邑人董新、邑人唐、邑人国昌、王丈母邑人叶氏、邑人范衡、邑人张质、李母邑人王氏、马母邑人王氏、韩宗母邑人郝氏、郑吉妻邑人张氏,儒林郎、行钜鹿县孙用之,当院讲经沙门智颜、当院修阁功德主僧智善、小师□□,儒林郎、行钜鹿县主簿王在德,当院典座僧惠江,当院院主福安三班借职、监钜鹿县盐滔税张化,铜台僧全钦书,邢州子张智贤奉直郎、行钜鹿县郑识
按:国家图书馆藏拓片,章专一二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