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宿西湖净寺僧乐梵呗 南宋 · 赵善漮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天涯知己集琳宫,文武升沉气味同。
仙乐几回来座上,梵音半夜落天中。
幻身何日脱尘劫,慧眼于今识色空。
兴尽归来情不尽,晨昏隐隐丽谯东民国五云赵氏宗谱》卷一七)
阁笔记 南宋 · 释正受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三
此经乃如来显示诸佛现前境界,众生顿悟法门,断妄想丝,离言说指。
故其以「楞伽」为名也,非人非法;
以实相为体也,非空非有;
以佛语心为宗也,非真非妄;
以自觉圣智为用也,非修非證;
以生酥为教相也,非乳非酪。
文简,其旨深,巍巍乎超越众经之右,夫岂识情所可到,心量所能及哉!
正受自早岁祝发,振锡方外,每于痴坐之馀,敬读是经,句义漠然,不能终卷。
后质于宿师高座无间禅讲,率亦暧昧。
隆兴甲申冬,会法亲布衲于蕲之四祖山,复以所未至请问,衲熟视曰:「此圣智境界,非粗心者可入,而子欲入之,当有方便」。
正受进曰:「愿示其说」。
衲曰:「是经盖有三译。
宋元嘉中中印度三藏求那跋陀罗金陵草堂寺,译成四卷,在身字函。
后魏延昌中印度三藏菩提流支洛阳汝南王宅及邺都金华寺译成十卷,在发字函。
大唐久视中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嵩岳天中寺译成七卷,在四字函。
子试取魏唐二译者十七卷置于宋译四卷之左右,澄其神观,参考研味,则不惟可以读是经,且可以入是经矣」。
正受即如其言,取前二译合今四卷读之弥月,乃于句义疑碍冰释,深自感幸,将遂流通而力不逮。
庆元改元春,由吴兴永寿兰若至都下,谒黄侯于北圃之道院,饭馀瀹茗,忽谓正受曰:「《楞伽》一经,祖师指示之后,中间虽洪儒硕德,尚且病于句读,况馀人乎!
和尚傥能为法施无穷之利,吾为刊行,何如」?
正受曰:「在流通固无辞,然禅者必曰:『子禅者也,何为义学之事乎』?
讲者必曰:『子禅者也,何预吾义学之事乎』?
人既弗之许,纵区区尽管见,安能取信于后世哉」!
侯曰:「不然。
且禅是佛祖所传之心,教是佛祖所说之法,非禅无以通教,非教无以传心,讵有蠢蠢不达若此者」?
正受曰:「斯言固矣,古之人莫不禅教并行,宗说俱畅,奈何叔世学者各立臆见,相为矛盾。
今侯言独及此,正受敢不以古人自勉」!
侯唯唯,因别归永寿故居,与友人智灯复取先后三经,又以唐遗名尊宿注文、皇朝东都沙门宝臣《新说》、闽中太姥居士彦国所纂,复于知觉禅师《宗镜》中有议及是经者,并诸经论,于九旬之内焚香对席,钩索深隐,采摭精要,入于跋陀译经下。
至秋八月,偕徙居西湖北山寿星院,主人石庵庆寿馆于方丈南轩,俾终其事。
然膏继晷,会粹仅成,目曰《楞伽集注》。
凡注字无某经某论某人云者,即正受之私谓也。
所言注云者,汝南谢如诲云周寿元翁得于庐山古经藏中,盖唐中叶后经生所书,不著撰人名氏。
《新说》谓唐敬爱寺译经沙门智严所注者,非也。
按《僧史》,智严宋文帝时人,尝于扬都翻译,在跋陀之前,既未有经,安得有注?
近谓圆悟禅师作,益其误矣。
「楞伽」一云「䮚迦」,西人多称之。
其字之舛脱,或正或补,皆以魏、唐二经订證,非妄加削。
自洗研于乙卯之季春,阁笔于丙辰之孟夏
注成,观梦居士黄复之又为之音释。
侯闻之,遂捐己俸,命工书刻以广其传。
达磨有言:「是经五百年后翻为有相之学」。
正受悉意于此,得不堕祖师之先见,重为宗教之赘说乎!
黄侯名汝霖字师说自号敬庵居士云
是岁浴佛日雷庵无作叟正受谨记。
按:《楞伽经集注》卷四,续藏经第一辑第二五套第四册。
国体论 其一 宋 · 郑湜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四六、《十先生奥论注》续集卷一五、《南宋文范》卷五七
为国者,虽深仁厚泽,足以收天下之心,必有威德权制,然后可以绳肃天下之势。
有以收天下之心,故其民优游而无憾其上;
有以肃天下之势,故国强立而不入于偷。
譬之生物也,濡之以雨露,煖之以日欣,然皆生矣,然必有揫敛坚凝之,然后能成就其质。
苟为不然,则物之脆弱而腐败朽蠹者相属也,将安用乎?
周之衰,先王之泽犹在也,然其势不足以号召役制天下之诸侯,卒废而不振;
秦之亡,其馀威犹足以抗禦四方之群盗,然人心已去,终溃散而不可收。
故五行家曰「周末无寒岁,秦亡无燠年」,周失之缓而秦失之急也。
呜呼!
秦则过矣,周之不振,亦可悼也。
世之君子徒见古人用威之失,惨裂而亟亡,遂一切欲以温涵容贷为政,以为宽厚长者之道当如是。
名非不美也,不知其徒蒙此名,而设之不当,刑赏不明,政令不行,百度垢玩,骎骎乎入于溃堕委靡之域。
如痹痿之人,四支虽存,废不可举,而论说之士方且以是为出于祖宗相授之治体,一定不可易之家法也,是特未深究祖宗之治耳。
太祖受命,不诛一人而天下定,征伐诸国,将帅不敢以一毫妄杀戮,四方降王皆得保其首领,元勋宿将咸以功名终。
藩侯有不奉法苛虐百姓者,曰:「吾断不容之」。
传之子孙,兵不得已而后用,刑有所疑则必谳。
承平百年,未尝杀士,虽州县小吏,亦无前世捶楚之辱,而用法尤宽于齐民。
其所谓深仁厚泽涵濡天下,使万世思唫而不释者,盖在是矣。
若夫官吏之黩货贪冒,用刑过差,概量失平、侵冤细民者,大则弃市,小则除籍;
朝廷近臣养安顾避者,随以贬斥;
将帅虽有大功,小失纪律,则夺其节制,十年不问;
抚养士卒,不吝赏赐,稍有犯法者,斩艾诛戮,或至百数。
当是时也,朝廷尊严,官吏畏惮,将士用命,军律整肃,而至仁之道常行乎其间,所以能削平僭伪,混一区宇,一洗五季积弊之俗而新之者,有此具也。
太宗、真宗虽稍宽贷,而威令间有出于不测者。
边将擅奏事而械之狱,执政迎合而还见其疏,枢臣不习边事而下易其位,监司部内稍不治而夺赐削籍,主粮之吏侵夺漕卒而斩腕以徇,大索诸军之凶猾者而尽钳其颈。
此岂固为是褊急哉,所以时出而耸天下之媮也。
自是之后,势渐舒缓。
循习至于嘉祐,内外苟简,政俗刓敝,而天下之势弛矣。
胥吏欢哗当罪也,而逐;
中书辇官悖缓当诛也,而废退;
宰相卒伍薄恩赉至慢也,而赏为再行;
卫士踰宫垣大变也,而奸不穷;
礼官责罚礼生振职也,而坐以夺职;
军人詈辱三司,轻朝廷也,而法官以为非犯阶级。
若是数者,岂不近姑息之政乎?
仁宗之盛德,所以超绝汉唐之君者,以其慈俭好生,乐受忠言,恶闻人过,进退公卿大臣一出于至公,涵养天下人才为数世用。
此万世子孙所当师法也。
然当全盛之时,民穷国蹙,官吏旷惰,将士骄脆而不可用,夷狄侵侮而莫之禦者,以其偏而不举之处在此故尔。
庆历初仁祖亦深厌当世之敝,欲振起之,而用杜、范、韩、富。
此四公所以革敝之术,不过以立法制、严按察、抑侥倖、振纪纲为先者。
诚以欲起偏举废,以扶天下之势,当如是耳。
论者不察祖宗仁德之所在,乃以其一时偏而患之处,以为后世长治之规摹,不亦惑乎?
曰:熙、丰之间,尝变前世之政而趍于严矣,然宿弊未去,而其患立至,何也?
曰:其所以制变者非也。
嘉祐之敝,非法敝也,祖宗之法具在而不举也。
茍因祖宗之法而行之以强毅,吏可肃也,兵可制也,财可富也,法令可信也。
熙、丰大臣欲变嘉祐之敝,乃并与祖宗之法而变之,一时聚敛锻鍊之吏,攘臂纷更,以苛刻为精明,以生事为风采,大兵大狱数起,宇内骚然,此后世所以尤熙宁之苛急,而欲袭嘉祐之宽纵,而不深察其原也。
大抵厉威严于习宽之末,奋刚强于积弱之馀,固俗之所骇而术之所难也。
哀帝诛斥权戚于元、成之后,欲则武、宣以强主威,朝廷翕然以望至治,然王嘉郑崇之死不厌人心,而谗邪愈肆。
德宗初,欲以法制起肃、代之敝,诛黎干刘忠翼,校中使,按赃吏,天下莫不震悚。
其后刘晏崔宁之事过于猜刻,而藩镇遂以欢哗。
然则二君之严,初未必非也,其所以用严者非也。
今天下之势,严固未可废也,毋徒若熙宁尔。
论纳谏等事奏端平元年 南宋 · 郑性之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七七、《宋史》卷四一九《郑性之传》、《续资治通鉴》卷一六七
陛下大开言路,以通壅蔽,心苟爱君,谁不欲言,言不切直,何能感动?
譬如积水,久壅一决,其势必盛,其声必激。
故言者多则易于取厌,言之激则难于乐受
若少有厌倦,动于词色,则谗谄乘间,或不自知矣。
愿陛下明诏百辟,涤去旧污,一以清白相师。
权之所在,势所必趋,恐惧戒谨,尤防其微,以保终誉,毋招谤议。
则朝纲肃而国体尊矣。
为君者不以自期,则无善治;
告君者不之道,则无远猷。
两汉求贤故事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平斋集》卷二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三
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
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偃而叹息。
群士慕向,异人并出。
卜式拔于刍牧,洪羊擢于贾孺,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馀不可胜纪。
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顺帝知能任使,故士得用情,天下喁喁,仰其风采。
遂乃备元纁玉帛,以聘南阳樊英
天子降寝殿,设坛席,尚书奉引,延问失得。
急登贤之举,虚降己之礼,于是处士鄙生,忘其拘儒,拂巾衽褐,以企旌车之招矣。
至乃能承风,俊乂咸事,若李固周举之渊谟弘深,左雄黄琼之政事贞固桓焉杨厚以儒学进,崔爰、马融以文章显,吴祐苏章、种皓、栾巴牧民之良干,庞参虞诩将帅之宏规,王龚张皓虚心以推士,张纲杜乔直道以纠违,郎顗阴阳详密,张衡机术特妙,东京之士,于兹盛
向使庙堂纳其高谋,疆埸宣其智力,帷幄容其謇辞,举措禀其成式,则武宣之轨,岂其远而?
闻求贤而不用吉士与不求同,知人而不善任使与不知同。
人主有志于治,孰不知非贤罔乂而急于求贤者?
有行可际,可公养之,仕亦莫不起而应其求。
海滨之大老至,洛阳年少至,东山高卧者至,周南之滞留者至。
明庭立鹄,华阶振鹭,非不极一时之盛,而知不尽所抱,用不尽所知,如医者聚参、苓、术、桂、玉札、丹砂于一橐,品虽至珍,用与病违,虽聚无益也。
武帝蒲轮之招一下而异人并出,顺帝元纁之聘一驰而俊乂咸事,好贤急士之意,前后无间。
武帝有儒雅、笃行、质直、推贤、定令、文章、滑稽、应对、历数、协律、运筹、奉使、将率、受遗,所聚凡二十七人,而汉以之盛;
顺帝有渊谟、政事、儒学、文章、牧民、将帅、推士、纠违、阴阳、机术,所聚凡二十人,而汉以之衰。
武帝于人才之长短小大,洞察底蕴,随所用而各当;
顺帝第知来之,而高谋不见纳,謇辞不见容,智力不得宣,贤虽满朝廷,足以美观听而已。
诸葛亮尝言:「亲贤人,远小人,先汉所以兴隆
亲小人,远贤士,后汉所以倾颓」。
一亲一远之间,盛衰判矣。
《易》之《损》《益》皆以「十朋之龟弗克违」明众贤之助。
在《损》之六五,虚中自损以从在下之贤,则为元吉
在《益》之六二,贤者欲致益于君,而君之乐受其益,未可尽必也,则惟常守贞固以待之。
王用之,以享于帝,然后吉。
有志于治者,其可以徒聚天下之贤哉?
贤者之聚,亦岂可徒簪盍之盛,而不思相与共慰天下之望哉!
辇下曲 南宋 · 戴埴
旧来闻说京师乐,香街十里春风箔。
朝踏金梯入凤楼,暮下琼钩延翠幄。
蛾绿梅花装,淑质兰蕙芳。
笙歌枣下曲,琵琶陌上桑。
宿酲未解莺催晓,玉珂策马长安道
解佩遗簪日日欢,不觉红颜醉中老。
我谓京国皆繁华,何时飞走登云车。
谁知著足缁尘底,八年飘泊空咨嗟。
萧萧竹窗风暗度,耿耿兰缸灯自语。
孤坐逢掖凝清霜,独卧重衾踏寒雨。
云雨阳台梦不成,况欲绮席罗倾城。
丈人屋上乌啼夜,乾鹊巢中鸠唤晴。
啼夜夜未央,娟娟素月明。
唤晴晴未霁,寂寂青春深。
鸠唤乌啼终有侣,犹胜月兔孀居千万春。
三留徐殿院劄子1236年 南宋 · 杜范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四二、《清献集》卷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臣昨因殿中侍御史徐清叟出台,事关国体,遂同臣昌裔两具奏陈,乞留清叟,令其赴台供职,未蒙施行。
臣窃念近与清叟昌裔一时被命,并升台职,相与感激恩遇,以期无负于明时耳目之官,遂不避怨仇,合词论奏大臣误国之罪。
亟蒙圣旨宣谕清叟,复于经筵面奉玉音。
臣等恭承圣训,不敢再有陈奏。
臣独思念祖宗时,台谏论及大臣,即无两存之例,抗章自劾,至于再三,陛下又遣使谕止之。
臣进不得尽忠,退不得去职,泯泯默默,羞见搢绅,两旬于此矣。
今者清叟论三渐事,此大臣畏之而不敢言,通天下知之而不能言者,清叟明目张胆,为陛下言之,此正台谏职也。
虽传闻或有失实,语言或有过当,其于警戒自治之道实非小补。
臣闻清叟面奏时,陛下和颜受之,略无忤容。
清叟以语同列,谓圣德宽大,乐受逆耳之言若此。
未几而遽夺其职,此岂出于陛下本意,是必有交斗之谗,以激陛下离间之怒,而又欲归过于陛下,使有讳谏之名,此臣所甚痛也。
臣尝得其三渐奏稿读之,深服其有骨鲠敢言之气,方将以其所论,详加体访,继以奏闻,而清叟既因此罢职矣。
臣虽有忠荩之忱,宁无顾虑之意,使冒昧言之,是重怒也,循默而不言,是失职也,夙夜以思,不遑宁处。
治平中吕诲等以濮议事出台,司马光乞留之不果而求黜,彭思永召还不获而求罢。
此祖宗时台谏故事也,臣敢援是仰渎天听,欲乞圣慈亟罢臣御史职事,畀以丛祠,使归田里,庶几全臣进退之义。
天章寺前小楼 南宋 · 周弼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客怀依古寺曲水茂林边。
俯听涧鸣石,静看山出烟。
傍花清晚漱,对竹冷春眠。
深羡溪僧乐,幽居动岁年。
徽州奏便民五事状 南宋 · 袁甫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二七、《蒙斋集》卷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
臣一介庸虚,寸长蔑有,滥膺临遣,承乏新安,良由圣朝选拔之公,但愧微臣叨逾之过。
欲求报塞,罔惮勤劳。
倏更一期,合条五事。
学不足以窥体统,识不足以达事宜,惟以便民为心,斯乃守臣之职。
臣昨尘班列,获觐清光,思欲少裨圣聪,尝献仁之一说,即蒙俞允,且赐褒嘉。
况今图为保障,深戒茧丝。
施行于本州者,既以仁为先;
奏陈于陛下者,宜以仁为急。
条目虽异,纲领则同,惟欲实惠及民而已。
伏乞睿慈特加开纳,岂特愚臣之幸,实一州百姓之幸。
一、臣仰惟陛下轸民疾苦,切于体肤,拯民涂炭,急于焚溺,所以迓续民命,护养国脉,为亿万年无穷之基,可谓至深且长矣。
臣窃见近者,朝廷行下本州及监司原申休宁县体究赋税事,亟颁俞音,多所蠲减。
皇乎休哉,湛恩汪濊,罔间遐迩。
臣滥绾郡符,日与击壤之民欢欣感戴。
臣伏睹户部看详之辞,洞见州县情状,破其私意,示以大公。
其言曰:「阅绎所申,则惟供上窠名,裁削不靳。
若乃留州送使项目,责办如初,是特为私己逭责之谋,似非有体国恤民之念。
今准看详之旨,盍疏均一之恩。
于是不特将上供数目量行减放,并将州郡所得自用者,亦行蠲除」。
臣捧诵至此,竦然叹服,以为圣朝主张公道,勤恤民隐如此。
蕞尔小郡,虽甚迫蹙,何敢不宣明德音,推广仁闻!
已即备录圣旨,张榜通衢,令深山穷谷之民,皆户知之,甚盛举也。
抑臣又思之,徽有六邑,俱号镬汤
婺源休宁,最当沸处。
休宁则被惠矣,其独遗婺源乎?
婺源介乎万山五岭之间,邑最壮,民最犷,而财计最耗,较之休宁,殆又甚焉。
吏部出阙,畏却莫前;
县佐摄官,苟求免过。
指正税以解别色,那新钱以掩旧逋,措置既无他策,豫借是为良谋。
才一二年,不知几万豪家富室,凭气势而不输官租,下户贫民,畏追呼而重纳产税,加以连岁不值丰登,兼又屡遭回禄,学舍库务,几无孑遗,井里市廛,莽为瓦砾。
挈此萧条之邑,畀诸新辟之官,补绽支倾,忘寝废食,极疲劳而不惮,如醉梦之方醒,则夫蠲减之恩,岂可斯须少缓!
虽然,蠲减诚是也,祈哀于公上,屯膏于本州,则是犹未能克己私也。
己私未克,自立籓篱,是先以婺源休宁为二也,而欲朝廷视为一体,其可得乎?
臣今所谓一以休宁为准,于本州虽有损,于朝廷则甚易从。
苟可利民,臣何爱焉!
寻常州郡得用之钱,往往从来视为己物,但知厌足其所欲,谁肯瘠己以肥人。
弊俗既成,痼疾难疗。
在州之可蠲者,既不忍决舍;
在上之当除者,亦不敢申明。
由其封闭吝啬之私,执而不通,致使周流霶霈之泽,格而不下。
臣之愚陋,他无寸长,独于公私义利之间,粗知从违取舍之决。
矧州县事同一体,财赋自合通融。
今欲稍宽县道,岂可专挠朝廷?
须先从本州除靳惜之私,又乞朝廷减无名之敛,然后凋瘵之邑,始获少苏。
臣已将十六年婺源拖下䌷绢一万七千馀匹、租折帛钱一万五千馀贯、月桩板式钱六千馀贯,应是婺源积逋,一切权行住催。
本州撙节浮费,代为收簇起纲。
惟是凿空白撰之赋,皆系上供,及总所色目额钱太重,虐害细民,既非本州所可自专,必欲朝廷特与减放。
向使无例可攀,尚欲力行陈乞,况有休宁近例,婺源事体一般,俱从朝廷明降指挥,并系监司差官讲究。
休宁既先减放,亦合例及婺源,庶几可以解倒垂之急矣。
所以条具婺源减放事件,臣今已申监司,公共保明,同衔申取指挥
怀不能已,豫此控陈,伏望圣慈采纳施行。
一、臣窃證本州起发上供绢纲,屡年以来,左帑却回数多。
臣到官之始,积下前政数目,动踰万计。
督促诸邑,昼夜不停,追逮榜笞,纷然四出。
又缘向来官吏巧行改移,虽有人户姓名,往往皆非元物。
今却而归之县,县果何策乎?
惟有重虐吾民耳。
臣每执笔行移,甚有惭色。
上下壅塞,无由疏通。
左帑严为限期,急如星火;
本州惧无可解,凛若渊冰。
臣区区愚虑,深恐今岁万匹,来岁倍之,不三五年积至数万,百姓受害,无有已时。
于是与民图新,多方晓谕,皆令加意织造,可保全纲尽收。
臣粗取信于民,民亦遵从其约。
臣又考究自来揽户之弊,其受于税户也则昂其价,及买诸机户也则损其直。
以纰疏难售之绢,乘纲运正急之时,官虽明知其奸,每每阴堕其术。
又专拣等辈,相为表里,弊倖多端,民户不堪诛求,耗用何所从出?
不过减丝缕之费,移以塞无厌之需。
由是真伪混淆,辐辏交集,名亏税户,实则亏官,无怪乎左帑之见却也。
臣痛惩此弊而一洗之。
凡揽户尽行罢去,专拣悉皆改差。
所收人户入纳之钱,仅及则例;
应于市利縻费之用,不取分毫。
常时所以多取者,盖缘无以饱众人渔猎之欲耳。
臣今既剔其蠹,复澄其源。
隶役官场之人,并支日食之费。
在官之所耗者少,在民之所利者多。
又人户岁输,全凭朱钞,即时给付,略无淹留。
微臣不敢惮劳,官吏亦知宣力。
稍有欺弊,断在不容。
民皆曰:「向也官场邀阻乞觅之弊,今皆无此患矣」。
绢虽有加于前,人自争先而纳,未尝轻用一箠,亦不妄追一人。
诸县间有过苛,本州力行禁约,遍散手榜,具述臣心,万目观瞻,岂容欺绐。
虽然,察州人之意,亦有隐忍而不敢言者。
夫使民至于不敢言,臣独不愧于心乎!
何则?
本州素不产绢,大非升、宣之比。
考诸《新安志》,国初歙绢,止重数两,其后不能尽遵此制。
然令甲所载,江东一路,税绢共重十二两。
歙州咸平二年特旨,只以十两为定,并下库务,不得退剥,每匹折七百三十一钱。
至绍兴十八年户部符:每匹估价二贯足。
乾道三年,诏以守臣纳绢扰民,镌秩罢之。
谪辞曰:「不念茧丝之阙,靡思杼轴之空」。
大哉王言,为万世法。
其后议者又奏,以为户部退剥徽绢,屡行禁戢。
深惟列圣之至意,顾岂愚臣之能知,然观加意于徽民,乃见夫周道之如砥。
盖田税既重,则物帛当轻,立法公平,所宜世守。
岂虞传流之既久,反谓宽大为不然,渐欲求详,寖非初意。
今来所纳税绢,精好委胜常年,虽图逭责于目前,安知可保于他日?
窃虑向后继之者,未必尽革两场乞取之弊,亦未必贴赔专拣日食之费,又未必按时给钞,无顷刻停留之患,而徒使徽民入纳精好之物,则作俑乃自臣始。
臣之所谓百姓隐忍而不敢言者此也。
臣因今岁夏旱,祷祈上天,有曰:「咎实在臣,民则何罪」?
臣对天而发此言,今又对朝廷而启此奏,则夫轸恤徽民,其容可缓!
伏望朝廷證咸平绍兴乾道节次宽恤指挥,每匹只以十两为定。
仍證旧例,行下库藏,如及上项两数,特免退剥。
退剥既免,则全纲尽纳,异时既无却回之患,徽民遂有苏醒之期。
祖宗旧风,今日复见,顾不休哉!
且臣之所请者,十两之例、退剥之禁,皆圣旨也。
旨由朝廷而颁,顾可由朝廷而废乎?
况臣非为己计,乃为后图。
若今年所起绢纲多是臣手自拣,委可堪充入纳,断无退剥之虞。
万一有之,皆系佳物,民将乐受,又何患焉?
欲望圣慈察臣出于公心,径下所属检举,非但使徽民无穷之赐,亦见朝廷取法祖宗、爱养基本之厚意。
若朝廷更欲审订,即乞行下本路监司,令取索《新安志》及节次指挥,保明申奏施行。
一、臣闻常平义仓之储,所以备凶荒也。
平居为有用之备,则临事无缺用之忧。
今乃不然,有储蓄之名,无储蓄之实。
岁在己卯赘贰霅川,本州常平义仓正隶本厅掌管,阅视簿籍,米才数百斛,钱才数百缗而已。
臣为之大骇。
一州仓储,民命所系,空竭如此,缓急奈何?
及夷考其故,乃知本州秋苗岁入止盈五万,正苗既已甚少,义仓自应不多,其常平坊场等钱,率以败阙为说。
艰于催促,所入微矣,而支用何其夥也。
若胥吏,若军兵,若散从,直月廪之数,取诸常平
使其尽出于公,固未甚害,其间托名差使,辄敢旁缘兑支。
倅厅自开倖门,州郡亦复援例,其馀官属,皆有干求。
由是纷然,不胜其众。
蓄积本无几也,滥费其可堪乎?
臣既知其弊,遂绝其根,率之以身,一毫无妄,上而州郡,下而同官,尽裁以公,靡容私请。
日积月累,所蓄渐丰。
始焉仅四百缗,今也乃踰万数,几三十倍于前矣。
秩满之日,上之仓司,故案可覆也。
臣因此思之,使天下诸郡迟之一两岁之久,皆有三十倍之多,何积贮之足忧,何水旱之足虑?
但今之居官者,苟求塞责,不务恤民。
常平使者,岁岁差官;
州县寮属,时时覆覈。
或以虚为实,或指东为西,上下交欺,莫此为甚,安在其为储蓄之实乎?
臣试郡来此,首以是为先。
但本州土瘠民贫,赋烦役重,每遇冬春之际,或逢霖雨之馀,谷价稍增,民食稍缺,则官开仓廪,亟济贫民,盖不待凶年饥岁、流离饿莩然后为济粜之举也。
故民之所以望于官者甚重,而官之所以塞其望者甚难。
万口嗷嗷,日冀发廪。
犹赖常平之外,又有平粜一仓,主于漕台,隶于本郡,每欲告急,即行飞申。
臣到任以来,请之屡矣。
今岁无梅潦,民户多以旱闻,其所望于官司,尤非平日之比也。
略计六邑之内,婺源祁门黟县雨颇沾足,民皆欢呼。
,若休宁,若绩溪仲秋以后,始获甘霖,早禾已不及时,中晚庶几可望。
臣之愚衷,谓除得熟县分外,其旱歉诸乡,若不亟拯困穷,将见立填沟壑
为民父母,当若之何?
所合将常平义仓储蓄之米,多行赈粜,民方倒垂,庶可宽释。
本州痛节浮费,趱促赢馀,选委官寮,置局收掌
两浙丰稔之邦,收籴以偿元数。
官无所耗而民得所利。
直至来春,可以接食,且散且补,循环不穷,信乎两全之策矣。
若目击民饥,积而不散,岂不大失置仓之本意?
若轻于捐廪,知散而不知补,又何以为国家异时之永图?
臣粗知体国之心,行爱民之政,既申给散之请,必为可补之图,非敢徒事空言而已也。
若夫轻关市之征,宽租赋之入,权劝分之宜,凡可以救荒者,臣皆勉而为之。
惟夫常平一事,非臣之所得专,所乞从朝廷行下转运、常平两司,勿拘常程,多命济粜。
下可以副一州徯望之意,上可以广圣朝矜恤之仁。
伏惟睿慈果断而亟行之,不胜大幸。
一、臣證得本州僻处万山之间,最畏水旱。
晴稍久,则农田已忧枯槁;
雨稍多,则山水便见横流。
里谚云:「三日天晴来报旱,一声雷发便撑船」。
言其易盈易涸之甚也。
故此州农田多藉水利,因溪堰水者谓之堨,凿田蓄水者谓之塘,兴工虽难,为利则广,修治不辍,灌溉甚多。
弥望数百顷之禾,惟资一塘堨之泽。
臣尝询之长老,一一具能言之。
奈何计近而忘久者,乃人之常情;
趋省而惮费者,亦民之通患。
本州地少下湿,满目皆是高田。
访闻旧年,尝忧夏旱。
偶值数载之内,率多霖潦之时,小民玩习目前,以为岁岁如此,不思及时潴水,专望雨降自天。
彼岂不知天时之难必哉,盖修筑塘堨,为费不赀。
徽民素贫,惜钱如命,苟可侥倖得省,遽谓卒岁无忧,其愚亦甚矣。
臣因今年季夏雨泽愆期,日夜祷祠,靡所不至,痛心疾首,无地自容。
因思水利有储,何至煎熬若是?
虽然,水利之废,罪不专在民也。
向来官司施行,以塘堨为大事,上而常平使者提其要,下而州县佐令任其详。
每遇农隙之时,举行检视之令。
县具图籍,来上于州
命官僚躬行阡陌,建土埄牌,以为标识。
集大小保,以定户名。
某堨兴修,某塘湮塞,众目共见,不可厚诬。
然后因其废兴,稍加惩劝。
官既以是为急,民亦孰敢弗勤?
数年以来,恬不加察,问其主名,则含糊难考,按其故籍,则散漫罕存。
苟且如斯,可为太息。
然而坠典未久,旧例可寻,欲乞朝廷下之仓司仓司下之郡佐,时时督促,处处举行。
若县道视为常程,保甲不加检举,别委官属察探以闻。
慢令之人,必罚无赦。
如此,则水利常足,农田无虞。
抑臣又尝以所闻,质之乡俗,皆言堨不可增,塘尚可益。
但开塘费重,难以责民,莫若刷在官之田,或买民家之产,多兴陂塘之利,用济无力之家,官吏为之防闲,岁时加之浚治,或遇旱涸,放令流通,诚大惠也。
臣偶阅故牍,见曩年绩溪知县王楠,买田一百五十馀亩,开塘六十八所。
夫县尚能为,何以州反不能为乎?
伏望朝廷采臣所奏,行下本路常平司,尽刷没官田产,以充开塘之用。
臣亦当节缩浮费,以助兴修之工。
后人继之,有志民事,又将陆续,必可有成。
于朝廷无分毫费用之忧,于民间有世世无穷之利,顾不韪欤?
惟圣慈开纳,幸甚。
一、臣窃證本州从来多有火灾,虽间出于意虑之所不及,然由人事有所未尽。
臣自到官以来,首以是为急务,严保甲图籍,则择防虞官正副八人,皆乡之所推重者总之。
修四隅火备,则官多置器用,且令各自为备,而日命兵隅官察之。
置潜火军卒,则籍定姓名,每旬番上,且给官钱犒之。
凡此特琐琐常行者耳。
惟是依山为郡,号为产木之乡,未闻邃宇高堂,尽是竹篱茅舍,融风一扇,煨烬无馀。
虽屡挻灾,莫知改辙。
臣曲加晓譬,幸其乐从。
然虑贫弱之徒,不堪营造之费,官给钱本,鸠集陶工,开其借贷之门,宽其责偿之限。
今则栋甍相接,气象一新,似可弥患于未形,岂徒救灾于已著。
虽然,犹未也,有所谓至大至急之务,众人皆以为不可缓者,惟鱼梁乎?
此梁面挹紫阳山,阴阳家曰:「山之在前者,既有崔嵬崒嵂之势;
则水之映山者,当有渊渟演迤之形。
清辉相含,则郁攸退避」。
虽一家之学,不足深泥,然五行之理,亦信有之。
向来草创之初,未遑经久之虑。
捍以栅木,壅以囊沙,偶值久晴,犹云可也,霖雨暴涨,声吼如雷,溪流激湍,势疾如箭,则荡然一空矣。
臣去岁捐金钱,因旧址重加修葺,颇胜曩时,绿波接天,澄然无际。
使常如此,宁非大利!
但堤防不固,水势易陵,终非永永之计。
臣愚以为若欲久而勿坏,莫若以石为之。
夫石之胜于木也,人人共晓,特不肯为耳。
一二年来,有官守者,率多苟且。
卷官帑以资私藏,累千万而未厌,为公家而作好事,拔一毛亦不为,岂但石梁一事哉!
臣鄙陋不善生财,粗知节用,今来痛减浮费,趱到钱一万五千缗,见今计度工役,凿山取石,俟冬间水落之后,方可渐次举行。
难者曰:「岁非丰稔,小民嗷嗷,冬春之交,正宜赈恤,奈何兴此役以困民」?
臣应之曰:「是乃所以救民也。
独不观范仲淹之治杭乎?
皇祐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仲淹以为歉岁工价至贱,乃令佛庐兴土木之役,又新仓廒吏舍,民之仰食于公私者,日数万人。
监司劾之,仲淹自陈兴造之由,正欲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惟杭民无一流徙。
前辈讲之熟矣。
今及小歉之时,兴石梁之役,既可以济贫民于目前,又可以贻利泽于悠久,诚一举而两得也,又何惮而不为乎」?
伏乞圣慈,允臣所奏施行。
秘书少监上殿第一劄子 南宋 · 袁甫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二九、《蒙斋集》卷四
臣仰惟陛下更化以来,广开献言之路,而群臣交进互说,大而朝廷之纲纪,微而田野之纤悉,远而边鄙之变故,近而宫闱之奥密。
臣下言之,可谓详矣;
陛下听之,可谓熟矣。
而至于切陛下之身之心者,间虽言及一二,而未有恳恳恻恻、竭尽忠爱、不顾忌讳、不避嫌疑、为陛下尽言无隐者。
臣一介疏远,去国一纪,兹叨宠渥,幸觐清光,敢不一吐其愚,以报陛下知遇哉!
臣尝读《无逸》一书,盖周公晚岁所作,字字真实,吐自肺肝,非徒纸上空言而已。
观其论商周享国之脩短,明示两途,若曰:由此则金玉厥躬,而养寿命之原;
由彼则斲丧戕贼,而失性命之正。
故凡受病之根,伏于隐微而萌蘖易生者,周公皆一一先其未病而药之。
盖适情肆欲,是之谓逸,故此书戒以后王惟耽乐之从,亦罔或克寿,惧其心志内荒而纵伐德之斧也。
劳民动众,是之谓逸,故此书戒以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惧其穷极民力,以快耳目之娱也。
轻改旧章,是之谓逸,故此书戒以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惧其骤更数易,而无坚凝之守也。
不恤众怨,是之谓逸,故此书戒以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惧其怨怼繁兴,堤决而川溃也。
淫刑穷兵,是之谓逸,故此书戒以乱罚无罪,杀无辜,惧其轻视人命,路熟而手滑也。
老臣忠爱,先事豫防,列此数条,凛若金科,苟犯其一,害已可畏,兼犯数者,危乎殆哉!
呜呼!
周公文王武王付属之任,恐恐然惟惧成王不自爱重,则于吾责为有负。
故其勤拳真切之意,必欲始终保护成王,全而归我文武,庶几无惭于托孤云尔。
然则《无逸》一书,固切于成王之身心,尤万世帝王之药石也。
恭惟陛下勇智本乎天锡,聪明冠乎群伦,犹且孜孜勉勉,崇儒兴学,其于帝王之道,盖已吻合无间矣。
抑臣犹愿以《无逸》为陛下告者,盖臣即书以验今日之事,如印券符钥之相契,殆若端为陛下而者,不可不精思而深省也。
且陛下固知节情欲之流以保天和,持儆戒之念以弥德性矣,天下咸以是贺陛下,臣则未敢以为庆也。
譬彼蔓草,暂尔芟薙,春阳一转,芃然复生,何则?
元有蔓草之根,固与无宿根者不同也。
泛观天壤之间,嘉禾与蔓草同受一气而不能两立,嘉禾茂则蔓草不殖,蔓草荣则嘉禾必枯。
反此理以观此身,物欲之根不去,则性命之基不牢;
性命之基欲牢,则物欲之根当绝。
阴阳消长之理,断断乎有不可诬者。
而况女德无极,易以溺人,刚制于酒,克终实难,尤陛下所宜兢兢戒谨也。
陛下固知体恤民情而不至积怨讟之衅,存心仁厚而未尝萌嗜杀之念矣,天下咸以是贺陛下,臣亦未敢以为庆也。
数年以来,江、湖、闽、浙寇乱交作,吾民死于征敛,死于徭戍,死于兵革,否则死于饥荒者,何可数计。
重以楮令日变,物价日增,民生无聊,怨讟并起。
昨者中原可乘之会,臣下献规恢之策,淮襄困于馈饷,百姓踣于道涂,偏师轻动,弃甲而复。
然则陛下虽不疲民力以召怨,而民力至今日而竭;
陛下虽无嗜杀人之念,而民命至今日而残。
孟轲有言:「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无以异也」。
陛下心甚仁于百姓,而百姓怨乃归于陛下。
凡无辜而死者,虽非陛下杀之,犹陛下杀之也。
《无逸》之终篇,论哲王闻小人之怨詈,则皇自敬德
大哉敬乎!
敬心常存,必不溺于情欲,必不移于玩好,必不劳民,必不佳兵。
天下欣然戴之为君,而又何怨之有?
不然,兢业一或少懈,邪僻乘间而入,侈心虐政,捷出无端。
其极也民咨胥怨,怨之不已至于詈,詈之不已至于诅,诅腾于万口,怨萃于一人。
周公痛切而言曰:「怨有同,是丛于厥身」。
此怨不归于他人,而身实当之。
然则人怨乃移为己怨,祸人乃所以自祸也。
势一至此,虽欲长享天禄,以绵无疆之休,其可得乎?
且夫逸欲之极,至于轻杀,而原其根本,则始于一念。
盖一念喜功,伏藏于中,始若甚微,炎炎不已,易以滋炽。
及兵端一启,小不如意,则遽敛而藏之。
夫敛之固是也,然卧薪尝胆,果为何事?
敌国外患,所以进德,又岂容信甘言而弛武备乎?
臣恐前日之轻举,与今日之宴安,其为逸一也。
抑臣又闻之,勤者逸之对也,人皆知勤之为无逸,而不知徒勤亦逸也。
秦皇之程书,隋文之传餐,乃丛脞非无逸也,正使日御经帷,亲近儒生,若可以言勤矣,然耳听经训而身不行焉,则虽勤亦逸耳。
是故专心致志,自强不息,是谓无逸;
听之必行,行之必力,是谓无逸。
出而与讲读相亲,是心也;
入而与妃嫔相处,亦是心也。
无作辍,无暴寒,是谓无逸。
斯道也,在大《易》谓之生生,在《鲁论》谓之仁寿
斯须放逸则生理息,一念间断则仁寿亏,甚可畏也,甚可惧也。
周公所以保护成王,至于寿考者,正以元老大臣其责切己故耳,陛下可不深念于此哉!
臣曩者将指江东,因辛卯郁攸之后,尝沥忱悃,力言逸欲之害。
时朝廷以言为讳,抱此孤忠,无阶得达。
今公道开明,乐受忠言,臣敢复以此说一悟圣聪,惟陛下裁幸。
取进止。
右史直前奏事第一劄子 南宋 · 袁甫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三○、《蒙斋集》卷五、《宋史》卷四○五《袁甫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五、《续资治通鉴》卷一六八
臣猥以庸虚,叠膺误渥,擢司记注,直前奏事职也。
今事之当言者,奚止一端,陛下乐受尽言,不以犯颜为罪,臣岂敢苟为缄默,以上负明天子知遇哉!
臣近者密侍经帷,因论圣人之刚德,尝启奏陛下,刚之一字,最切于陛下之身。
群臣言刚德者多矣,而实未识所谓真刚也。
孔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以申枨为对,子曰:「也欲,焉得刚」?
夫刚与欲,似非对也,而孔子必对言之者,盖有欲则我为物役,无欲则我能役物。
我能役物,非真刚乎?
有欲则私意横生,无欲则与天为徒,非真刚乎?
大《易》所谓刚健中正、纯粹精者此也,《中庸》所谓发强刚毅、足以有执者此也。
有毫发之私喜私怒,则鼠隙由此开;
有纤微之旁蹊曲径,则蚁穴由此启。
是故惩忿窒欲,谓之真刚;
克己复礼,谓之真刚。
汉高祖唐太宗非无英明雄武之略,然君子不敢以真刚许之者,正以无帝王宅心密察之功,而害吾之刚德者多也。
元帝牵制文义,优游不断,而汉业以衰;
文宗虚怀听纳,不能坚决,而唐室不振。
呜呼!
惟辟作福作威,何所拘牵而无断!
人主者,天下利势,何事迟疑而不决!
诚以为不断耶,可之奏而杀望之,斥堪猛更生者,又何其断欤?
不断于去佞,而反断于去贤,此汉之所以衰也。
诚以为不决耶,摈李德裕,黜李石于远外者,又何其决欤?
不决于逐小人,而反决于逐君子,此唐之所以不振也。
夫元帝、文宗,天资仁厚之主也,亲近儒生之主也,刚德不足,卒至大弊,而当时之臣,又无以真刚之说启沃上心者。
二君自视吾之资禀,决不足以望高祖太宗,则宁守吾之仁厚喜儒,不至于失故步耳,特不知人主宰制四海,运动六合,岂区区仁厚喜儒所可办哉!
是必有真刚之德而后可也。
仰惟陛下聪明天锡,问学日新,真刚之德,固已得之圣心矣。
夫蕴于中,必发于外,陛下果有真刚之德,则政事设施之间,必有不可掩者,何为乎闇然而未彰也?
陛下岂以发号出令,率意轻变,以是为刚乎?
此似刚而非真刚也。
且今日至大至急之务有二:曰楮币也,边事也。
陛下虽敝敝焉日夜以为忧,而算计见效,迄无秋毫之功者,臣以为皆由陛下刚德之未充耳。
诚使刚德见于节浮费,则凡宫闱之用度,近臣之锡赉,冗官冗吏之蚕食,断自今以始,痛加裁抑。
推此以行于州县,则所省之费,皆可以助收楮之用矣。
今乃以节用为老生之常谈,悠悠岁月,苟且因循,终不忍大有所损,以示吾刻苦警励之意,真刚固如是乎?
刚德见于惩赃吏,则取二三十年以来蠹国害民之人、藏富于私者,尽归之于公。
毁家纾国,自古有之,明白洞达,务在必行,则皆可以佐收楮之用矣。
今乃仅因人言,略加发摘,罪大罚轻,舆论未快。
陛下方且回旋曲折,依违掩覆,已发之赃既如是,而未发者厚积深鐍,偃然安享,陛下悉置之不问。
是前日纵其为国之贼,而今日又教之不体国也,真刚固如是乎?
刚德见于覈军政,则边境之事,所合大加搜校。
某处圻疆失守,某处戍兵损折,某处招人填补,兵粮元计若干,减省若干,新招赡给若干,尽吐事实,毫发无隐,而不然者,显寘之罚。
今乃讳败遂非,不以实闻,坐收利赢,缺额不补。
陛下明知其欺罔,未尝一加黜责,真刚固如是乎?
刚德见于择帅权,则堂堂中国,岂无至公血诚、沈几多智之士,足以当阃外之寄?
今也淮襄制垣,不闻虚心无我,收罗俊彦,以资幕画;
又不闻深谋远计,保境安民,以图后效。
精神困于挫衄之馀,智勇竭于耗散之后。
至于分阃沿江者,两淮事势,不相统属,下多矛盾之见,上无调一之策。
平居尚有违异,缓急何以得力?
自古用人,必先储代。
今未用者,谓其局生,而非老手;
已试者虽云局熟,而又罔功。
边遽日闻,敌情叵测,卧薪尝胆,合智并力,犹惧不足,陛下乃晏安暇豫如平时,真刚固如是乎?
陛下自更大化,动以汉宣综核名实为比。
臣窃观陛下徒有慕汉宣励精图治之名,而乃堕于元帝、文宗柔弱不振之失。
是以择善固执,未有坚定之力;
听言纳谏,未有果决之操;
刚德不竞,意爱少偏;
潜窥于杳冥之中,旁睨于几微之际。
希求御札,寖开窃弄之门;
凭恃宠恩,将有履霜之渐。
陛下勿谓吾之聪明自足洞照,而不必过虑也。
罅隙一开,皆害刚之斧,损德之蠹也。
臣恐日积月累,浸淫不已。
劝陛下以所当为者,则蓄缩而有待;
赞陛下以非所当为者,则果断而必行。
何则?
主宰不定,意向易移,其弊必至此耳。
古语曰:「不见其形,愿察其影」。
今陛下刚德之未充,是必有阴受其病者,而陛下特未之觉耳。
因影知形,防微杜渐,勿使之彰著则善矣。
真刚在心不在力,养刚以渐不以暴。
抚剑疾视,匹夫之勇;
一鼓作气,再则易衰。
夫惟奋以大勇,而又有积习涵养之功,则刚德塞天地矣。
陛下有之资,而甘与汉元帝唐文宗伍,此臣所以愤懑不快,而欲一吐其愚也。
狂僭妄言,罪当万死,惟陛下裁幸。
取进止。
宗正卿上殿奏劄宝祐二年 南宋 · 李昴英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三九、《文溪集》卷九、《广东文献初集》卷三
臣闻人主之心必有大警悟,则天下之势不患其岌岌然甚矣。
东南舆图,寖非全璧之旧,吾国事力,何异垂罄之虚。
外侮内攻之多虞,百孔千疮之毕露,如居败屋,东撑西柱于疾风苦雨之中,如驾漏船,左支右吾于汪洋惊涛之上,此非出一奇所能振起,亦非变一法所能维持也。
治乱存亡之基,全在人主之心。
此心虽微,而万世基业,四海生灵,关系甚大。
出理则入欲,去私则进公,上而为三代之隆,此心也;
降而为陈、隋之季,亦此心也。
自古艰危之世,岂无可以挽回之机括?
其君迷而不复,迄无幡然改易之良图,遂致圮坏,竟难收拾。
乃若穆王荒于驰骛,王业几殆,然一闻《祈招》之诗,其心止焉,而周鼎重矣;
武帝毒于征伐,海内已虚,然一下轮台之诏,厥心悔焉,而汉祚复矣。
一念之勇,不俟终日力量之决,坤转乾旋,穆王犹得享国百馀年,武帝且不失为七制之贤,而况不为二君者乎!
恭惟陛下天锡勇智,度越古先,日就缉熙,独得道要。
昔人主之退君子也,有弃置终身者,陛下洞察其忠,则不旋踵而收用。
昔人主之惑小人,有专任而不疑者,陛下既知其奸,则或斥或贬,略无留难。
明习久而利害周,知密察精而是非立决,和颜乐受于苦言,每事悉从于群议,此天下臣民所共赞咏,以为不世出之主也。
临政愿治馀三十年,宜盛而有衰之形,宜治而有乱之兆,灾谪频仍,帝怒未息,流离愁恨,民情寖睽。
强邻窥伺,敢据户庭之间;
锐旅侵凌,近在股肱之郡。
楮不行而钱币竭,物踊贵而兵民贫。
事事驾漏,色色穷空,症候转危,景象愈蹙。
陛下深居九重,虽闻知而未必尽知也。
人情隔于耳目之所不及者易疏,而日亲于左右者易入。
陛下固勤劳于时艰,而有可娱之具陈于前,则有时而纵;
固焦劳于外惧,而无可骇之言接于听,则有时而忘。
陛下揆之心,前乎几尝悔艾而复懈,几尝愤发而复沮,人欲终能胜天理,阴浊终能胜阳明,所以为此之累者必有由矣。
故言汤之美者首曰不迩声色、不殖货利,而继之曰改过不吝,汤自责之辞曰女谒盛欤?
苞苴行欤?
汤曷尝有是,而惕然恐其有此,其所以为圣也。
西邸厚藏,琼林充积,竟成何用,秪为乱阶。
孟轲谓国之危由交征利,臧孙达谓官之败由宠赂彰,其言至此遂验,可为后世戒。
臣去国八年,重违阙下,意谓陛下学力益深,义理益熟,圣德日跻,弊事日除,而籍籍涂巷之切议,彰彰封疏之敷陈,乃无异于畴昔,殆有甚焉,此臣之所甚骇也。
陛下非不知普天率土皆吾藏富之所,区区外物,于清躬何补,而认为己有哉!
如闻北司窃弄,藉势招权,掖庭嬖妮,凭宠干请,倖门四辟,贿径多蹊,前者得而后者慕,名藩巨镇,视如探囊,好官美职,争欲染指,无耻之顽,因应澜倒,尝自爱者,亦复效尤,岂所以杜群枉、厉四维乎!
雀鼠之讼,亦彻宸听,虮虱之吏,上烦圣决,至于修内司之献助,取浙东西之上腴,所过需求,见谓骚扰,不几于下行有司之事,与民争利乎!
文昌八座,执政之储也,以处恩泽侯之琐庸;
卿监郎闱,侍从之选也,半是王家之子弟。
外焉郡国之麾节,类多戚属之膏粱,政事既非其素闲,民物何从而得所。
进有德以尊朝廷,选良吏以安田里,其庶乎!
夫私情胜而后女谒行,私爱牵而后恩意亵,一私胶固,始犹根蟠。
旦旦行之,明知其非,而安之以为常事;
人人言之,明知其是,而玩之以为常谈。
内降多而视中书为奉行文书之官,节贴宣谕多而待台谏为奉承风旨之地。
世当承平,犹不宜有,今何如时,私意感召,乖戾应之,为兵戈,为雨淫,为潮决,极而为开元末年宫中之怪,识者隐忧焉。
陛下不于此时大警省,大惩创,亟思所以转移之,而待何时乎!
不使冯野王为显官,恐人议其私后宫亲属,汉元帝犹能之;
邵光超以中使受缣而被罪,其徒悉弃所获于山谷,唐德宗犹能之;
诏以别贮钱物,以所占陂田归之有司,唐文宗犹能之。
数君皆庸主也,曾何足道!
陛下聪明神圣,可以为,而不能勇于为善,岂不甚可惜哉!
欧阳修曰:「枉费财物,利悉归众,中外讥议,则陛下自受」。
朱熹曰:「有私用而后有私人,有私人而后有私财」。
二臣之言明达的切,似为今日发。
臣愿陛下思祖宗付托之不轻,念国势阽危之已极,克己如胜敌,窒欲如防川,戒谨恐惧,无一息之间断,精粹纯白,无一毫之瑕疵,痛惩前失,猛刬宿弊,如人之久病,力救幸而有瘳,多方防其复作。
陛下悔过之心既坚,上天悔祸之心必速,则外患潜消,天下事可以渐就吾之条理矣。
不然,君臣不悛,以乐玩忧,将有如唐、晋季世之叹,可不惧哉!
臣又谓正心以正朝廷百官者在人主,而格君心之非则大臣责也。
故都俞而有吁咈焉,将顺而有正救焉,纵未能使人主严惮,正之于念虑未萌之先,亦当与人主相可否,审之于命令将出之顷,酌以道义,参以人言,从容启沃,必求其是,庶几上可以感动渊衷,下可以惬服群望。
倘遵奉之惟谨,而规正之不闻,国何赖焉。
或告唐宪宗曰:「德宗自任圣智,不信宰相而信他人,使奸臣乘间弄威福」。
宪宗曰:「朕幼在德宗左右,见事于得失。
当时宰相未有再三执奏者,皆怀利偷安,卿辈亦宜用此为戒,当力谏不已,勿畏朕谴怒而遽止」。
此又陛下所当责之大臣者也。
臣拳拳忧国之忠,不敢少隐,惟陛下留神。
道逢过军投宿山寺 南宋末 · 真山民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穷途欲焉往,薄暮此相投。
蟋蟀数声雨,芭蕉一寺秋。
乡关来枕畔,时事上眉头。
长叹为僧好(嘉庆校作羡为僧乐,今逢更(嘉庆校作僧今亦)说愁。
瑶台月 自咏 金末元初 · 丘处机
 押词韵第九部
平生懒堕。
只赢得、无忧一枕高卧。
蓬头垢面,不管形骸摧挫。
任三光、日夜奔驰,放四大、林泉担荷。
深溪畔,幽岩左。
青山拥,白云锁。
灾祸。
雷轰电掣,无由近我。

日午起行了还坐。
把旧习般般打破。
清闲处,唯有这些儿个。
倦贪心、乐受贫穷,爱恣意、慵兴烟火。
粮无贮,丹无货。
萧然唱,洒然和。
堪可。
神仙未了,优游且过。
叶凯翁来京师受知吴宗师又为名公卿所爱礼得四爱堂诗甚富此行真不虚也为赋五绝 其一 濂翁爱莲 元 · 欧阳玄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出处:皇元风雅卷之四
亭亭净植自中通,千古知心太极翁。
几度庐山看明月,玉簪浮出白龙宫
叶凯翁来京师受知吴宗师又为名公卿所爱礼得四爱堂诗甚富此行真不虚也为赋五绝 其二 渊明爱菊 元 · 欧阳玄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皇元风雅卷之四
粲粲中央色不偏,风霜摇落义熙年。
男儿一种刚肠味,不让隆中老子先。
叶凯翁来京师受知吴宗师又为名公卿所爱礼得四爱堂诗甚富此行真不虚也为赋五绝 其三 君复爱梅 元 · 欧阳玄
七言绝句 押齐韵 出处:皇元风雅卷之四
纷纷桃李下成蹊骑马山人听晓鸡。
如此暗香相慰藉,徵书犹到六桥西。
叶凯翁来京师受知吴宗师又为名公卿所爱礼得四爱堂诗甚富此行真不虚也为赋五绝 其四 鲁直 元 · 欧阳玄
七言绝句 押侵韵 出处:皇元风雅卷之四
干少花浓雨露深,政缘犹有市朝心。
豫章太史春秋笔,不遣山王预竹林
叶凯翁来京师受知吴宗师又为名公卿所爱礼得四爱堂诗甚富此行真不虚也为赋五绝 其五 叶氏四爱堂 元 · 欧阳玄
七言绝句 押蒸韵 出处:皇元风雅卷之四
涪陵翁解识春陵,薛映何如刺史弘。
叶氏堂中知尚友,不缘花有爱和憎。
月中仙 九转功成 元 · 王吉昌
 押词韵第十二部
道泄冲和,运开基杳冥,生发元首。
推排七返,配二三成六,再三成九。
九还真造化,分八卦、妻男自偶。
默默真情契,凝然气神,如一镇相守。

盈盈动静归元,证不空不有。
头面仍旧。
无为性普,应地天神化,视之能久。
任从劫运变,太空体、绵绵不朽。
次了无生灭,恢弘妙用真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