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天坛王屋山圣迹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四
盖闻天元设象。运日月以璇衡。
地道纲维。布山河而列政。
王屋山者。在洛阳京北百馀里。
黄河之北。势雄气壮。
冈阜相连。高耸太虚。
倚悬列宿。西接于昆邱。
东连于沧海。谨按龟山白玉上经曰。
洞天周回万里。山水之源。
图经曰。上则接于昆邱。
下即侵于蓬岛。最高者首名天坛山也。
黄帝内传云。为之琼林台。
真诰云。琼林者。
即清虚小有之别天也。其下即生泡济之水。
中有水芝。人得服者长生耳。
黄帝上台。见一级高可及二丈许。
下石二级。高可七十尺许。
四方壁立。皆造化融成。
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元女西王母
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
克伏蚩尤之党。自此天坛之始也。
其上多石。可生草木。
实为五岳四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每至三月十八日及诸元会日。
五更之初。天气清明
辄闻仙钟从远洞中发。寥寥之声。
清宛可入耳。将日出
则日气炯炯。可以见生死之情状。
观天地之变化。当晓时分别之际。
则闻仙鸡报晓。往往飞栖下地。
象小于家鸡。其毛如雪。
又坛心有石灯台。四门。
中高可丈馀。制造甚奇。
镇于洞天。诸元会日。
灵山真圣皆朝会坛所。考校学仙之人。
及世间善恶籍箓之案。是日往往则阴云蔽固。
竟日方散。是日有道之士。
学修仙之人。投简奏词。
醮谢其下。坛隅有造石灯台小碣记云。
天宝八年新安公使内使宫围令符筵喜因为国为民醮坛置。
碣阴刻卢仝高常严固。至太和五年
凡字缺损。坛心高突。
秀出偫峰。每日初出。
影西度。掩西方山脊。
亦可及千馀里。上无飞鸟。
风若松声。太虚中孤危而四面无碍。
人立于上。冲和血气。
状如勇心直胫而立。目视历历。
亦可自辨其形影。似凭高眺远。
飞越崖谷。长天未晓。
身若浮萍。又如精气所乘。
飙不得落。此果乃真仙游行之所也。
心若不志。销烁其精魂耳。
似有怖惧。凡有道之士。
身若轻举。天明日朗。
则夜闻人语笑之声。或箫鼓奏于其上。
又坛西有悬泉。名曰太一泉。
其水味甘如醴。其泉水流如线。
落在石㪷中。深可数尺。
千人饮之不耗。经年不汲如故。
次西一石岩。名曰黑龙洞
洞上半崖。高数十丈。
有一洞。深二丈许。
正射西北天门。名曰按云庵。
旧有梯。人蹬蹑可到。
昔太乙元君修道于此。其太一泉水。
伏流其下。东为济水。
其泉次南有一岩。曰紫金堂
轩辕黄帝驾憩于此。沿堂侧其道径甚崄。
至一石门。侧身可上。
乃止坛顶。其门名曰东天门
门东有换衣亭。坛顶上有三清殿
东西有廊庑。坛畔有四角亭。
临崖百尺。凭阑四望。
南视嵩峰少室。大河如带
西有王附山。东北有王母三洞。
东北隅有一石。长丈馀。
阔尺许。突出崖头。
下深百丈。登坛人供侍香火。
朝拜王母三洞。心有恐怖者不敢上。
石名曰定心石。北望析城山
东北望太行。东观日出。
如生沧海。四面瞻视。
偫山卑如邱阜。方显洞天之独尊。
高表神仙之圣迹。坛东一峰甚秀。
名曰日精峰。坛西峰名曰月华峰。
峰南一平岭。号曰蹑云峤
下有一涧。名曰避秦沟。
西南下十八盘。次南曰仙人桥
东有伏龙岭。南一小峰。
名曰鸡子峰。次下仰天池
次南路有歇息亭。自坛顶至上方院八里。
又曰中岩台。乃司马子微修行游息之所。
前下紫微溪。至阳台观八里。
中有仙猫洞不老泉。观东有燕真人洗耳井仍存。
阳台观东北百馀步。俗呼燕家泉。
其观前分八冈。名曰八仙冈。
司马承祯天师河内温城人也。
西晋司马宣王之后。今温县西二十里招贤城是也。
尚有晋三帝坟在焉。唐睿宗皇帝玉真公主好道。
师司马天师天师天台山紫霄峰
睿宗宣诏住上方院。其司马初师嵩岳潘师正
师正茅山王升真。升真师华阳隐居陶仙
其四世不失正道。唐明皇即位
开元十二年修阳台观。明皇御书寥阳。
殿榜。内塑五老仙像。
阳台有钟一口。上篆六十四卦。
曰万象钟。有坛曰法象坛。
有钟楼名曰气象楼。殿西北有道院
名曰白云道院。司马号白云先生
有亭曰松亭。有先生庙堂。
先生撰文一部。曰白云记。
篆书别为一体。号曰金剪刀
流行于世。先生未神化时。
注太上升元经及坐忘论。亦行于世。
至开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有双鹤绕坛西北而去。
彼时白云自堂中出。闻箫韶之声。
先生显化之验也。王屋县宰崔日用闻奏。
明皇异之。先生神化时年八十有九。
谥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白云先生
堂西壁上画先生游行。乘驾黄犊车。
白云步步相随。观西有山神庙
王屋山神也。天宝年。
其神用阴兵助郭子仪安禄山。后明皇封为总灵明神天王
仍敕修其庙。观南有太山庙
王屋县西八里有藏花洞。其水春绿夏赤。
秋白紫。水味甘美。
坛东南附山名青罗峰。下有青罗仙人观碑存焉。
坛北有五斗峰。通麻笼药匮二山。
王屋山中有洞。深不可入。
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
药匮山次东有赵老缠。昔赵真人修道于此。
及四真人炼丹于此。有石室二十馀间。
霍仙人修炼于此。名霍师堂。
坛东南有山名齐岭。下有山名垂簪峰。
又侧有清虚小有洞。洞内周游万里。
昔唐建三清殿清虚观。其洞内有因兵火。
居民避乱。秽气所触。
民出洞后。有石落。
塞合洞门。真诰云。
其洞中日月。昼夜光明辉映。
朗接太虚。与外日月无异。
此乃为日月伏根也。日曰神精。
月白阴精。明照在洞天之中。
天亦高大。星宿云气。
无草木万类。洞宫之中。
有金玉之殿。及多宝贝黄金。
琉璃琼璧。不可名状。
有五阙五山。加于五岳。
上生紫林方华。星髓金津。
碧毫朱灵。夜粲细实。
壶中洞天之所生也。人得食之。
乃长生神仙矣。洞主王君。
掌校仙籍。善恶之录。
处事其中矣。太素三元上道君遣青真左夫人郭灵盖右夫人杨玉华。
赍神策玉玺见授王君。为太素清虚真人。
领清虚小有洞天。王分主四司。
左保上公王屋山。洞天之中。
给金童玉女各三百人。掌上清玉章太素。
宝元秘籍。上品九仙灵文。
山海妙经。尽掌之焉。
又总洞中明景三天宝录。得乘龙跨虎。
金辇琼轮。八景飞舆。
出入上清。受事太素。
寝宴太极也。小有洞天者。
乃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宗首也。仙都所宗。
太上所保。故重其任。
以委偫真矣。元始天王曰。
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
十六小洞天之总首也。岭东一山。
名曰玉阳山山东次南有瀑水如练。
长百尺。落半崖。
涧下有深潭。名曰撺钟浤。
其山名西玉阳山都宫东北有山名东玉阳山。
山有洞深百尺。国家时投金龙于此。
洞旁有一憩鹤亭。高数丈。
上有鹤迹存焉。昔因周灵王太子王子晋与师浮邱公游天坛回。
憩鹤于此。天坛四面附山。
峰峦涧岭。泉谷胜迹。
总目于石。颂曰。
王屋天坛福地元。清虚小有洞天仙。
无穷胜境于人物。有感神通今古传。
清水县吕澄岚州 后唐 · 后唐明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十二
吕澄命为宰字。委以民人。
不守公廉。恣行聚敛。
赃数甚广。情状难矜。
当寘重刑。仍从远窜。
宜决脊杖二十。配流岚州
关连人吏。依法司所奏。
流杨麟等诏 后晋 · 晋少帝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十八
杨光远随幕宾从等。久在樽罍。
比资参佐。当光远始谋逆节。
未尝闻拯救之言。及杨承勋决意归明。
又不是赞成之数。但思朋附。
悉合诛夷。尚示宽恩。
从远窜。麟流威州
节度掌书纪任邈流原州观察支使徐晏流武州
纵逢恩赦。不在放还之限。
为温侍郎谢除礼部尚书998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八、《小畜集》卷二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某言:伏奉圣慈,授臣礼部尚书者。
罢赞鼎司,美迁宗伯,推恩掩过,省己惭魂。
伏念臣迹本孤平,才非秀茂,当先朝之践祚,遇丹陛之较文
自忝科名,动踰涯分,骤登密勿,罔效涓埃,虽竭精诚,略无献替。
洎罢归谏署,出领藩条,奔走五年,迁移四郡。
徇公之志,中外不渝;
恋阙之心,朝昏在望。
先皇帝召从荆渚,俾佐台司,未伸致主之诚,遽逼上仙之数。
薄命虽在,孤魂已销。
伏遇尊号皇帝陛下统嗣丕基,遵承先旨,特迁官秩,曲示优容。
又换炎凉,卒无裨补,引退难轻于去就,恋恩遂涉于因循。
一事蔑闻,两朝冒宠,宜从远贬,用戒将来。
伏蒙陛下曲念遭逢,特存终始,峻陟六卿之列,罢参三事之权。
尘兹显官,未塞公议。
古人所谓进则负天下之望,退不失六曹尚书者,臣今是也。
南宫疏远,北极崇高,欲报鸿恩,未知死所。
臣无任。
许磨勘天圣十年二月 北宋 · 沈嘉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一一(第三册第二六二八页)
昨知福州长溪县,就移今任,转官已三年。
审官以臣元是本院定差,从远入近,不该磨勘
中书移授,纵自福建移近京,亦许磨勘
比方未均,望申条约。
曹玮等谕中外敕乾兴元年二月戊辰 北宋 · 宋仁宗
 出处:全宋文卷九四一、《宋大诏令集》卷一九二
为臣之方,罪莫大于怀贰;
御邦之道,罚莫先于去邪。
朕初绍洪基,用明丕律,惩兹宿恶,以示不私。
寇准久服显荣,荐登台弼,性惟愎戾,志贮奸倾。
曾罔念于□恩,乃辄思于不令,潜交逆寺,阴济凶谋。
窃发有期,祸萌遽露,赖忠臣之协力,致元恶以成擒。
證左分明,包藏尽见。
李迪骤升宰,盖出寅缘,极口阿谀,公为党庇。
伊丑徒干纪之际,属先皇违豫之初,罹此震惊,遂成沉剧。
感今追往,抚事原情,衅咎若斯,人灵同愤。
顷者或止从末减,尚掩深愆,未塞舆情,屡兴谠论。
缵承在旦,号令惟新,方当守法度以奉前猷,端纪纲而肃群下,顾兹蒐慝,宜示正刑。
况复获罪先朝,朕安敢舍?
寇准李迪从远谪,犹表在宽。
逮诸朋附之流,咸显回邪之状,据其险倖,合议窜投。
但以适布庆恩,聊行遣黜,冀符公议,载举国章。
夫守正者乃介福而是膺,作孽者必速厉而难逭。
吉凶视乎所履,威赏在于必行。
式遵四罪之规,以清多辟之类。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所有曹玮周起王随王曙盛度等,已各第等责降,并从别敕处分。
今使御史台都进奏院遍行告示,并下开封府出榜晓示。
宣徽南院使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曹玮责授左卫大将军容州观察使、知蔡州
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周起责授太常少卿、知光州
给事中、知杭州王随责授秘书少监、知通州
给事中、知汝州王曙贬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郢州团练副使
兵部郎中、知光州盛度贬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和州团练副使
卫尉少卿、知安州杜尧臣责授尚书虞部员外郎、监鄂州蒲圻县酒税务。
尚书兵部员外郎、知齐州段惟几责授太常博士、监蕲州酒税务。
秘书监张子皋降授大理丞
护国军节副朱选宁国军节副。
怀州梅询池州副。
说大射三侯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九一、《公是集》卷四六
《乡射》记曰:「乡侯,上个五寻,中十尺」。
上个者,最上幅;
中者,最中幅也。
又曰:「侯道五十弓,弓二寸,以为侯中」。
此说中幅,所以用十尺者,取之侯道者也。
又曰:「倍中以为躬,倍躬以为左右舌」。
此说躬与舌各一幅也。
又曰:「下舌半上舌」。
此说上下皆有躬舌也。
侯中一幅,上二幅,下二幅,幅广二尺,则与侯中方矣。
《梓人》职所谓「广与崇方」者此也。
必先量侯,乃制侯中。
既得侯中,乃定躬舌。
既定躬舌,乃因侯中之广而求其崇,必定而足。
凡五十弓之侯,其中十尺,其布五幅,躬舌各一幅也。
七十弓之侯,其中丈四尺,其布七幅,躬各二幅,舌亦各二幅也。
九十弓之侯,其中丈八尺,其布九幅,躬舌各三幅也。
其崇则中十尺者,崇亦十尺矣;
中丈四尺者,崇亦丈四尺矣;
中丈八尺者,崇亦丈八尺矣。
谓之中者,正以其居中也,中者对上之言也。
有上有中,则有下矣。
九十弓之侯,布九幅,以五为中。
七十弓之侯,布七幅,以四为中。
五十弓之侯,布五幅,以三分为中也。
《大射》仪曰:「大侯之崇,见鹄于参。
参见鹄于干,干不及地武」。
此高下之节也。
大侯崇丈八尺,栖鹄于其中,从远视之,则出于参之右舌下,故曰「见鹄于参」也。
参崇长四尺,栖鹄于其中,从远视之,亦出于干之右舌下,故曰「见鹄于干」也。
所以必于舌下者,舌长能蔽之,故以见为节矣。
干侯之鹄则去地武,武者三尺也。
世言步武,步六尺,则武三尺,武者迹也,两迹之间则三尺,武以是名之。
干侯之鹄,用此为高,盖几中矣。
其设之次,大侯在东,参次之,干次之,使密不至相掩,疏足以射,其势参差相入,是谓狸步。
郑云:「中犹身也,身之外复有躬舌,躬、舌、身,三者异物,则五十弓之侯,其崇丈八尺。
七十弓之侯,其崇二丈二尺。
九十弓之侯,其崇二丈六尺」。
二丈六尺,既难卷舒矣。
至其设之,又令参侯去地一丈五尺少半寸,计其上纲,则三丈二尺五寸少半寸也。
大侯去地二丈二尺五寸少半寸,计其上纲,则四丈八尺五寸少半寸也。
此之难信,不俟言矣。
郑意以为,不若是则大侯之鹄不见于参,参不见于干。
然虽如郑说,求之大侯之鹄,终不能见于参,参亦终不能见于干也。
胡不尝试以勾股求之?
人去干五十步,干去参二十步,干高一丈九尺二寸,令人目高七尺,从干望参,计参侯之鹄,去地二丈四尺五分寸之四,乃能见之。
今郑所说参侯之鹄去地一丈九尺二寸,高则高矣,欲使鹄裁见不足二寸,欲使鹄尽见不足四尺八寸五分寸之四,从参侯视大侯亦然,然则非也。
且郑意谓三侯重张,当使后侯高前侯耳,是与经不合。
获者旌,各负其侯,执旌者欲使射者视之审也。
如令大侯在参之背,参在干之背,其去地皆数十尺,虽执旌安得而负之?
而射者亦安得而睹之哉?
又经「以狸步张三侯」者,非为射者之志也,乃为张者之法也。
而郑以为射当如狸之拟物,则何预于张侯乎?
且郑不独误于此也,经曰:「士旅酌,若命复射,则不献庶子
司射命射惟欲。
卿大夫皆降,再拜稽首,公答拜,一发中三侯皆获」。
是言值中一侯,辄释获尔。
而郑以为矢扬觯有参中者,是又失之,亦惑已哉!
代上扬州知府学士 北宋 · 强至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三五、《祠部集》卷一九
伏念向从远宦,方复故栖,夫何恭梓之邦,获被坐棠之化。
已浮单舸,将次近封,拜德有涯,实天与幸。
以某官才谋高亮,器识宏通,早升朝弁之华,旋被书林之选。
郎垣久次,素高恬退之风;
帝诏趋归,行懋褒嘉之典。
馀须瞻伏,以讫悃悰。
答本州都曹 北宋 · 强至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四九、《祠部集》卷三○
右,某启:自去故栖,向从远宦,岂图谦眷,特损音题。
恭以某官植操端方,赋才肃给。
勾稽一郡,适藉于干能;
第课三年,行膺于宠擢。
永言感颂,曷究指云。
上时相书 其一 北宋 · 陈舜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五、《都官集》卷九
十二月十日,具位陈某,谨斋沐裁书再拜献于集贤相公阁下:某窃谓三月不雨,肤寸之云油然而起,不特有一成之田槁而未芸者仰而望之,一国之人皆是也。
及其未雨,郁然在上,人皆祝之,亦不独有待者始有言,盖能为天下膏泽者人人愿见之,天下膏泽人人愿值遇沾沐之。
此所以自古到今,英雄明哲之人可以深坐廊庙,收取天下之士,天下之士,怀抱志策惜不能致身于其人,为一时所并用也。
伏惟阁下天资材业,发见富贵,天下之人,望为膏泽,虽汉之,唐之姚、宋,未有能若阁下收天下之望于未用之前者也。
自阁下发策登大科,当时有识君子已深器阁下为公辅
边陲久安,兵惰财匮,胡马南牧,朝廷震惊。
阁下出疆讲和,张皇国威,议者以阁下不独使蕃汉之民重见太平,于朝廷有定鼎之功。
天子乃用公议,擢阁下预机密
阁下自信与上金石,亟欲建明大事,图天下长久计。
未几,以大谤中起,免居方面,垂今十年。
朝廷之事日不治,阁下之望日益隆。
天下之人指阁下语者,谓朝廷有太平在一方,适未取而施之庙堂之上,取而施之,如反掌耳。
某,吴人也,今年秋居吴中,闻天子复命阁下归政府
某不得见天下之人如何耶,以吴中而言,天下缙绅先生、庠序学士,至于岩穴逸处,皆奔走庆贺,谓国家太平一旦复兴,拭目而视,洗耳而听,不复有所疑虑者,天下皆是也。
某当是时,与二三草茅之士更语,更念阁下当天下如此重责,又天子刷去前日不可破之谤,洒然用之如此。
天下之事甚大,久安之敝皆是,使阁下以何者为持操,以何者为急先,而能一举动塞天下责,答天子之明且信哉?
此古人所以位为忧,不以位为乐也。
又伏谓朱研益丹,矢激愈远,以阁下之天资事业,济之以十年有待之思,宜资之甚深,取之左右逢其源也。
因感昔唐明皇讲武新丰驿,始姚崇以呼犬放鹰称合上意,明皇兵部尚书、同门下,在马上不奉诏;
又迁紫微令,马亦不进。
至猎罢,奏曰:「行天下之利,革天下之敝,恐升下不用臣言,臣故不敢受命」。
因对上条数十事,皆中宗末年社稷之祸,及天下宜急先之务,甚深切。
明皇为之感发涕流,应曰:「天下之利,朕能行之;
天下之敝,朕能除之。
朕能用卿之言」。
曰:「升下如此,天下幸甚。
臣敢不备位」。
论崇之进,初若不正,然卒为贤宰相,后世称十事者,谓之升平之源,岂非得君之节不茍致治,垂世之策素定也?
又窃闻般输之巧,天下所至,未尝无材。
何哉?
以其以搆厦自任,不待求木而后任责也。
上料阁下受命之始,宜有入幕端士,尝出其门之人,夙夜为阁下讲论措置,使无毫釐之差,令如近世姚崇之盛事。
譬如夫子入太庙,每事问,夫子岂不识礼之末者哉?
盖奉祭祀、事鬼神,不容有失礼,而不可复反者也。
孟子曰:「乡邻有斗者,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故位疏而言,亲者谓之僭,责近而忧远者谓之妄。
人孰不欲自裕?
自非甚愚,乌肯好为僭妄哉!
然古者畎亩有不忘君之人,负薪能为廊庙之语。
伊尹之未遇,莘之耕人也,曰:「一夫不获,如己推而内之沟中」。
是仁人义士不待有位,而后有忧天下心。
此某今日所以起于疏且远之中,而冒僭与妄之罪,来为阁下言之。
某之至京师踰月矣,始来也,即窃求阁下谋猷设施于稠人广众中,有曰「未也」,有曰「循常用例,未尝主事
殆失天下之望,为自安之计耳」。
某之言轻,不足求胜于人,私议论者如此,亦暴矣。
夫疗久病之人,用强药悍剂而求不日之效,非良医师也。
况自安之计,本庸人所当为,非所望天下贤者。
然居渐久,闻论者日不已,又颇见政府立新法,断天下小事,至于进用人物,亦或不为论者取,幡然而疑曰:得非有盖世之名,与未为惊世之事耶?
何人之责之多耶?
岂惩艾前日之去,而慎重今日之举耶?
不然,乃富贵名位,果能动大贤者之顾惜耶?
请为阁下条陈之。
天下郡县不治久矣,守宰不可一日而周择之,其要在择按察之官,重其权而师帅其人,此最为当今急务。
阁下在外十年,又负此康济之志久矣,有以知某人转运不才,某人堪为转运。
今天下贪墨暗弛者未免去,又未尝擢一人于不次,或资与才堪任是官者,而闻暗为三年一替之例。
不识谓天下任是官尽才耶,或不才耶?
如一不才,一方之民冤枉无所诉,贤不肖无所别白,为黠吏货卖,暴敛横求,以富兼并。
一日已苦,何待三年?
此论者不取一也。
磨勘改官之法,近岁已密,加之铨曹苛留,孤寒之人实苦之。
盖要家奏署,皆是京秩,自不入铨选。
今睹新制,内官省府判官以上,外官非转运提刑以上者,有私罪杖举官,不理为举主。
长吏刺举下僚,所以重其权,上为朝廷举贤,下以驱策中材之人也。
今天下犯私罪杖而居长吏者十有五六,虽绝其举才,亦必受其按罪,谓之可以知人不才,而不可以知人才,岂立法之当乎?
又今省府判官、转运提刑果尽贤乎?
知州通判果皆不贤乎?
不贤不足以知人,使之长民又可乎?
若曰澄改官之冗,当别为方法。
此徒阨寒畯、惰中人耳。
此论者不取二也。
自来朝廷罕肯不由监司体量而进退外官,此因循之弊。
近者有长吏奏强盗杀人为疑狱,是天下之妄人也,朝廷原情谪官,不复按举,若此举也,天下所共韪。
今闻其人恃已谪官,枝引监司佐官为有罪,以释宿憾,朝廷亦为劾之。
夫小人无赖,以己重罪扳善人得轻罪,亦以逞志,此郡县常事,长吏能专决不受,而今朝廷受之,可乎?
朝廷既知其妄而免之矣,况彼指摘者,借曰不诬,非甚有罪,缘朝廷废之而害善人,不如不废。
此论者不取三也。
国学者,养贤首善地也,向者朝廷以学官为资级,不责教诲,近岁限年而举之,非当也。
韩吏部不曰:「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不究其本而抑其末也。
近闻举一直讲,天下端人也,始者士人之望,以阁下执政,必不用限年法,今无乃迁延以俟其年。
若齿与举于例皆合,乃得补署,虽庸人为相,亦可行也。
此论者不取四也。
昨阁下居方面,盛欲收罗天下之士,各以长而荐之,真宰相器人之宜然也。
然阁下执政之始,当首取天下大完之人,引而置之朝,塞天下望。
而尝蒙被荐举之人,迁延阙下,亟望进用,是不谓阁下进退人之始,其系天下甚大,不能先自引避,为阁下裨补耳。
阁下丁是时也,所宜延见私第,开陈诚意而恒遣之,而反循默取决他宰执者,以动士人之疑望。
此论者不取五也。
天下之事大于是者,何翅百千!
内则系社稷之安危,外则干生灵之休戚,虽执政者不可一旦忽而不思,诚未易责阁下以一己之力,求为数月之效,此论者谓之未可也。
若近事数者,利害较然易明,所系事体,亦以阁下所可废置与夺于一出口之间。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不能,是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不能,非不能,是不为也」。
是宜论者为阁下不取,而有循常用例顾惜之谤也。
至如所谓未尝主事,亦前此执政之旧弊,其意本有数端。
或以寡言忍事为持重;
或不通知利害,不敢自信独断;
或恐倡言为众指执,专受败事之责;
或恐言不见用,旁有龃龉之人。
此常人无天下之事业,不为天下信向者有此。
阁下一旦受人主倾心刷谤之顾托,当天下洗耳拭目之观听,故始者同列避让,无敢前者,如主天下事,沛然如江河,其谁禦哉?
不识阁下何惮而不主之,夫何顾惜而使至然也?
语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窃谓阁下之势可谓盛矣,阁下之时可谓遇矣。
夫渴者甘薄饮,饥者美疏食,惟恐阁下不行公政耳。
行姚、宋之事,则得之望,举之业,则享之功,时势然也。
今乃都人之议,喧动如此。
《诗》曰:「哆兮侈兮,成是南箕」。
不知天下说者又如何耶?
阁下无乃辜天下洗耳拭目之人,替倾心刷谤付托之君,而自失可为天下行事之势乎?
窃为阁下惜之。
今天下国家甚大之事,诚未可举也,若阁下必欲动天下之听,耸天下之观,释天下之疑,除天下之诮,复天下之望,犹可为也。
今天下有积德力行之完士,或栖迟闾巷,或遗逸草野,天下所共知者,阁下未废而去之,岂非阁下自信有所未尝主此等事,示天下沮劝之明白,反谓速治无益,恐失天下之望,取天下之诮。
殊不知失天下望、取天下诮,似不为此也。
若阁下之进人公进也,退人公退也,虽一时小人不能无憎且妒,天下不肖者虽多,贤者固不少,自有公议为阁下助,夫何虑哉?
又如两府唯以休暇见客,固匪往制,亦近岁傲然自足,厌苦天下之士者为之,今阁下何恬然仍旧,不为改易?
天下之士,固有抱王佐之略、为生灵之福者,固有通知当世之利害,愿为阁下裨补者。
周公,圣人也,不敢安一沐一饭,拒天下之士,而保叔父之贵。
裴晋公,命世之材也,亦上言改去唐制私第不见宾客,卒建淮西之勋。
阁下将致身与二圣贤比,何惮而不为之?
广都之路,举步有数里之远,其能乘肥马、御健仆,伺阁下十日中一见者,必面柔便辟,取阁下欢欣,以为进取之人,天下之士,其能至乎?
阁下岂宜谓天下之士不足求乎?
某窃谓阁下大声广誉毁于今而减于前者,得非以暴绝天下之士,而门无端人与阁下讲论为少补助者也?
至于中丞御史,天子所择至端至直,可与议天下政事者。
某窃闻之旧制,或于中书分听,咨议时事;
近制惟见于聚听时,亦所以间绝之也。
夫法不天生也,不地出也。
阁下可以雍容上前,开陈其端,请得与中丞御史、丞自可亲相风告,绳愆纠缪,不必一一杂然上闻。
如此,则天听清旷,朝政修举,垂世之美利也。
噫,齿发一改而不再,功名难得而易失。
舜之徒鸡鸣而起,禹不敢轻寸阴周公坐以待旦,皆为此也,阁下可不勉之!
从远方来,以慕阁下德业,积有岁年。
昔在方面,尝欲请谒,今当阁下大用时,卒然闻士人非诋之论,与之应和,实所不忍。
然且材不足为阁下用,资不足为阁下振举,故无嫌通传士人之言,而尽布之。
借不能少裨聪明万之毫分,亦愈于合倡诋毁于朝野之人。
某尚计阁下密建长策,入有大论,皆众人之所不知。
众人知而言之,或不得其真,某从而言之,亦惟宽其罪戾,以来天下之言,收天下之计,塞天下之责,不遂失天下之望,保有天下之功。
区区之心,如是而已。
干冒台严,无任惶恐之至。
不宣。
某再拜。
上行杯(2008.4) 当代 · 熊盛元
一夜梨花飞尽,风料峭、雪满中庭。
空撷残香吟楚些,难招故我。
晓烟笼,春梦寂。
怨笛,凄恻。
谁慰零丁?
注:《上行杯》乃唐教坊曲名。旧俗,三月上巳,文人雅士环水而坐,斟酒杯中,置于上流,杯止,则坐于其前者饮,右军曲水流觞”、太白“云开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是也。此调有四体:
(一)平仄韵错叶体:孙光宪“草草离亭鞍马,从远道、此地分襟。燕宋秦千万里。无辞一醉。野棠开,江草湿。伫立,沾泣。征骑骎骎。”按:《花间集》于“燕宋秦千万里”句后分片,《词律》已辩其非。
(二)仄韵一韵到底体:韦庄芳草灞陵春岸,烟深、满楼弦管。一曲离声肠寸断。今日送君千万,红缕玉盘金镂盏。须劝!珍重意,莫辞满。”
(三)仄韵换韵体:孙光宪“离棹逡巡欲动,临极浦、故人相送。去住心情知不共,金船满捧。绮罗愁,丝管咽。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
(四)平仄韵转换体:冯延巳落梅著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近。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入帘春睡重。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宋人词依此填者颇多,《词谱》、《历代诗馀》谓此体即《偷声木兰花》。
附:
颖庐《上行杯》
泼彩天涯如画,疏复密,水绘云襟。知道残春归也未?残春已醉。鹁姑呼,桑椹熟,浸谷,秧绿。探网江浔。
唤云《上行杯》
镇日连绵阴雨,花事了、燕阻归期。分付轻寒拘晓梦,清欢自共。病缠绵,情淡薄。小阁,空落。痴抚钿徽。
烟云了了《上行杯》
燕语初惊晨梦,犹记得、夜雨霏微。帘外依稀芳迹杳,春痕草草。敛幽情,拈玉管。素腕,轻展。欲绾春归。
叶子《上行杯》
记得帘风催梦,香淡薄、月满幽亭。一刹轻雷池上雨,惊飞迅羽。晓阴浓,山黛浅。泪泫,情远。因甚销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