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师訇既铭 先秦 · 阙名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三
王若曰:师訇(旧释□,非。□即言)不显文武,孚(旧释庶,非。)受天令,亦则于女,乃圣且考。
克孚右先王乍乃□□(二字未详)
用夹寅乃辟亶,大令□(盭)(龠,借为和)雩政□。
皇帝亡旲临保我,乃周雩四方,民亡不康静。
王曰:师訇哀才(哉),今日天□(央,同殃)
卑降丧首,德不克尽。
古亡氶于先王,乡女乃父恤周邦妥。
立余小子,□乃事隹王身厚□(未详,疑赖)
今余隹□□,乃令令女□(惠)雍我邦。
小大猷邦,彋潢□苟(敬)明。
乃心䢦以乃友干□(橹)王身。
(欲)女弗(同弼)以乃辟□(㪋)于艰。
易女□鬯一𠧟圭一。
(甬)节邑三百人。
訇稽首,敢对扬天子休。
用乍朕剌且乙白君□姬宝,既訇,其万□(囟借为匆,同斯)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乍□(世),宫宝,隹元年二月既望庚寅,王各于大室,艾内右廷(《钟鼎款识》。)
太庙屋坏请修德疏 唐 · 褚无量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四
臣闻尚书洪范传云。王者阴盛阳微。
则先祖见其变。昔成汤遇旱。
引事自责云。女谒盛耶。
今则太庙毁坏。即是先祖示变。
后宫众多。即是阴盛阳微。
伏请后宫之中。非所幸者。
亲享之后。出少多。
以应其变。则上答先祖。
必灾异自消。昔殷帝武丁成汤
有飞雉升鼎耳而雊。武丁忧惧。
问其臣祖乙祖乙曰。
王勿忧。先修政事。
武丁乃修政行德。殷道复兴。
太戊之时。桑谷二木共生于朝。
一暮大拱。此不恭之罚也。
太戊修德。桑谷自清。
周武王之时。周公辅政。
三叔流言。秋熟未穫。
天大雷电以风。禾则尽偃。
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王乃与大夫尽出郊。天乃返风。
禾则尽起。岁则大熟。
宋景公之时。荧惑守心。
景公问之司星子韦。对曰。
祸在君。可移于相。
公曰。宰相所与共理国也。
曰移于人。公曰。
人死谁为君。曰移于岁。
公曰。乏食人必死。
子韦曰。天处高而听卑。
君有至德之言三。必三赏。
荧惑果徙三舍。至汉之文景。
并睿明天子也。亦灾异继起。
修德行政。其名益光。
愚又窃闻左右近臣妄奏云。国家太庙。
其材木是苻坚时旧殿。臣按括地志云。
隋文帝创立新都。移宇文庙故殿。
改造此庙。元非苻坚及宇文氏所作也。
况我国家及隋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
岂复递取苻坚之旧殿。以充太庙者乎。
此则言伪而辨。殊不足采纳。
伏愿精选举。用贤良。
节奢靡。轻赋税。
继绝代。慎刑罚。
纳谏诤。察谄谀。
夫贤良任用。则能兴化臻理矣。
节奢靡。则不恣耳目之欲。
清静之风行矣。轻赋税。
则下人乐以奉上。不困穷矣。
继绝代。则崇德报功。
有劝沮矣。慎刑罚。
则宽猛相济。不滥罚矣。
纳谏诤。则日闻巳过。
人竭忠矣。察谄谀。
则君子道长。无邪僻矣。
非礼勿动。顺时行令。
夫如是则人和。人和则气和。
气和则天地和矣。天地和会。
灾异自消。伏愿陛下虔奉神心。
兢谨天诫。幸甚。
东晋元魏正闰论808年 中唐 · 皇甫湜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嵩县
论曰。王者受命于天。
作主于人。必大一统。
明所授。所以正天下之位。
一天下之心。舜传之尧。
禹传之舜。以德禅者也。
桀放于汤。受杀于武。
以时合者也。秦灭二周。
兼六国。以力成者也。
汉革秦社稷。以义取者也。
故自尧以降。或以德。
或以时。或以力。
或以义。承授如贯。
终始可明。虽殊厥迹。
皆得其正。以及魏取于汉。
晋得于魏。史策纪载。
彰明可知。百王既通行。
万代无异辞矣。惠帝无道。
偫胡乱华。晋之南迁。
实曰元帝。与夫祖乙之圯耿。
盘庚之徙亳。幽王之居彘。
平王之避戎。其事同。
其义一矣。而拓跋氏种实匈奴
来自幽代。袭有先王之桑梓。
自为中国之位号。谓之灭耶。
晋实未改。谓之禅耶。
已无所传。而往之著书者有帝元。
今之为录者皆闰晋。可谓失之远矣。
或曰。元之所据。
中国也。对曰。
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义也。
所谓夷狄者。无礼义也。
岂系于地哉。用夷礼。
即夷矣。子居九夷。
夷不陋矣。沐之化。
商士为顽人矣。因戎之迁。
伊川陆浑矣。非系于地也。
晋之南渡。人物攸归。
礼乐咸在。流风善政。
史实存焉。魏氏恣其暴强。
虐此中。斩伐之地。
鸡犬无馀。驱士女为肉蓠。
委之戕杀。指衣冠为刍狗。
逞其屠刈。种落繁炽。
历年滋多。此而帝之。
则天下之士。有蹈海而死。
天下之人。有登山而饿。
忍食其而立其朝哉。至于孝文
用夏变夷。而易姓更法。
将无及矣。且授受无所。
谓之何哉。又曰。
周继元。隋继周。
国家之兴。实继隋氏。
子谓是何。对曰。
晋为宋。宋为齐。
齐为梁。江陵之灭。
则为周矣。陈氏自树而夺。
无容于言。况隋兼江南
一天下而授之于我。故推而上。
我受之隋。隋得之周。
周取之梁。推梁而上。
以至于。得天统矣。
则陈奸于南。元闰于北。
其不昭昭乎。其不昭昭乎。
祭法郊庙辨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九○、《公是集》卷三七
有虞氏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
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
商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
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传》曰:「禘,大祭也」。
禘者,帝也。
帝者,先王之配天者也。
礼:不王不禘。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所以明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也。
郊者,祭天也。
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
天者物之本也,祖者人之始也,所以致尊极之意。
祖宗者,庙之不毁者也。
古者,天子七庙: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
有二祧。
祧之言超也,远庙也。
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凡祖考之庙,皆迭毁也。
其不毁,惟有功及有德者,或谓之祖,或谓之宗。
祖者,非太祖也,言后世述之也。
宗者,非宗祀也,言后世尊之也。
「何以知祖非太祖,宗非宗祀也」?
曰:「文王周太祖武王非周宗祀也。
周人祖后稷周公宗文王」。
「何以知祖者后世述之,者后世尊之」?
曰:「商有祖甲祖乙,皆非太祖
又有中宗高宗,皆非宗祀也」。
曰:「夏后氏不郊颛顼而郊鲧,何也」?
曰:「祖者必有功,有功则庙不毁。
鲧无功,其庙毁。
故推以配天严父也」。
「商人郊冥,何也」?
曰:「冥,诸侯也,未受命,不可称祖宗,其庙毁久矣,故亦推以配天也。
因是以见非天子不禘,非天子不郊,非天子不建祖宗,非有功德不为祖宗,非有祖宗无不毁庙。
鲧无功,故不敢食于庙,而食于郊。
食于庙为必毁,食于郊则世世修之,此之孝也。
冥无庙,故不敢与于祖,而食于郊。
与于祖为必毁,食于郊则世世修之,此汤之孝也。
因是以见庙已毁,虽有功犹不可复立。
《春秋》曰:『立武宫』。
盖刺之也。
郊者,祭之至尊者也,或配以祖,或配以父。
三代异物,有近有远,其祭不同,其所以严父配天一也」。
曰:「然则夏之郊也以颛顼,商之郊也以冥,而《礼运》曰:『杞之郊也,也。
宋之郊也,契也』。
何也」?
曰:「汤放桀,封禹之后以上公,迁鲧而郊
武王封汤之后以上公,迁冥而郊契。
《祭法》之言者,言其始也。
《礼运》之言者,言者末也。
是以二者不同也」。
商周历世盛衰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五四、《演山集》卷四五
问:汤之后二世而有太甲太甲之后四世而有太戊,谓之中宗
中宗之后三世而有祖乙祖乙之后五世而有盘庚盘庚之后二世而有武丁,谓之高宗
商有天下二十九世,复兴者数王。
孟子曰:「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不其然乎?
周自昭、穆,无复之治,二伯之政,四十馀年,始有宣王一人而已。
然而天下之政终为变雅。
箴之不通,乃至于诲;
诲之不谕,乃至于刺,不及武丁远甚。
世数所历宜不及商,而卒过之,行八百年,垂三十世。
文王百年,其德犹未洽于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后盛行。
及周之末,非待积德而后胜之,诈力之秦,遂行其志,此亦圣贤之作或寡或多之辨欤!
然而文、武、周公传及后世之久,商之世,贤圣之君六七作,世数所历卒不及之,此宜有说。
诸君试思商、周所以治之之术,与予道焉。
席侍郎 北宋 · 唐庚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唐先生文集》卷一五、《圣宋文选》卷二三、《崇古文诀》卷三二、《古文集成》卷一九、《文章辨体汇选》卷二二九、《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二一
知府侍郎阁下:某备员学校,三载于此,在辈流中,年齿最为老大,词气学术最为浅陋,教养训导之方最为疏拙。
所以未即逐去,正赖主人以为重。
今阁下还朝,晓夕大用,为执政,为宰相,为公,为师,此诚门下小子之所愿闻。
然孤官小官,遽夺所依,此其胸中不能无介然者。
日夜思虑,求所以补报万一,而书生门户,无有他技,因效其所得于古人者,唯阁下裁择。
某初读书时,未习时事,意谓古之圣贤,例须建立功名。
其后涉世益深,更事多,考论前代经史,见首尾,乃知古人之心,本不如此。
舟遇险则有功,烛遇夜则有功,药遇病则有功,桔槔遇旱则有功,戈弩剑戟临冲、兜鍪遇战斗则有功。
凡物有功,悉非得已。
龙蛇杂处而禹有功,草木障塞而有功,民不粒食而稷有功,天理人伦颠倒失次而卨有功,夷蛮贼寇干纪乱治而咎繇有功。
自此以降,不可胜举,然皆因时立功,非圣贤本意。
伊陟臣扈巫咸大戊,无他奇功以格上帝、乂王家为功。
巫贤甘盘傅说祖乙武丁,不闻有功,以保乂有商为功。
君陈成王毕公相康王,不自立功,以循周公之业为功。
后世知有功之为功,而不知无功之为功,其去道已远。
至谓圣贤有心于功名,其探圣贤亦浅矣。
天下承平日久,纲纪文章,纤悉备具,无有毫发未尽未便。
一部《周礼》,举行略遍,但不姓姬尔。
窃谓今日正当持循法度,不宜复有增广建置。
歌呼于吏舍者勿问,醉吐于车茵者勿逐。
客至欲有所开说者,饮以醇酒,勿听。
择士唯取通大体、知古谊者用之。
虽不立功,功在其中矣。
某之所得于古人者如此,不知其当否也。
阁下傥以为然,归见何丞相,其亦以此告之。
盘庚论上 宋 · 张九成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六、《横浦先生文集》卷七
异哉!
商家之君,皆以迁都为家法。
夫迁都岂细事哉?
周有天下八百馀年,后稷封于有邰,太王避狄居于岐,文王徙于丰,平王避狄迁于洛,不过三迁而已。
而商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自仲丁盘庚又五迁,朝廷宗庙烦费,劳动人民,生业经营破坏,何苦而为此举耶?
盖商自有玄鸟之祥,其家法颇信神怪,往往如西汉夏贺良陈阳九之厄,东汉杨厚豫言三百五年之厄,故有迁都之说,以攘其祸乎。
何以知其然哉?
自亳有桑谷之祥,太戊一传至仲丁,即有嚣之迁;
再传至河亶甲,见殷复衰,故有相之迁;
又一传至祖乙,有耿之迁。
太史公曰:「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阳甲崩,盘庚立盘庚复迁于殷。
九世之乱,事几亡国,而迁都纷纷,皆桑谷之祥也。
岂商家君臣见商绪渐衰,而桑谷生朝,将有亡国之祸,故为迁都以应其变乎?
其间又有造化之意,试一言之。
以前,虽为诸侯,所迁不过百里之内,其事为轻。
仲丁以来以至盘庚,已有天下矣,王者以天下为家,京师为室,其迁为重。
盖朝廷宗庙,百官人民,一动劳费,公私皆然。
其所以区区如此者,盖宅都既久,风俗寖衰,事势寖大,恭俭久而奢侈生,勤劳久而简慢起。
以德率之,既未易化,以法齐之,又拂人情,非大有以劳动之,使之一变其心术,一易其耳目,未可以言治也。
惟是迁都,上下劳动,跋履山川,升降险阻,风餐而水宿,露居而野处,耋艾既欲其安也,孩幼又欲其适也,忧惊迫乎内,纷纭变乎外。
一家之情如此,况上自天子,下至小民,散漫乎山泽,交横乎道路,薪水之给其能如所求乎?
器用之资其能必所愿乎?
此特其涂路之苦尔,至于已至新都,山川异处,风土异宜。
昔时之处所便安者,今亡矣;
昔时之所往来劳苦者,今变矣。
上下一切,失其故步。
奢侈变而为恭俭,简慢蹙而为勤劳,以德率之则易以从,以法齐之则无不听。
此商家祖宗以迁都一变弊俗之意也。
至于盘庚,不特俗弊,又有圮毁之患,因时而迁,其意在此。
然迁都太数,上自百官,下至庶民,无不惮劳而怨咨者。
余以董卓都事观之,盘庚亦可谓贤君矣。
董卓杨彪曰:「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
呜呼!
此盗贼之说也,岂可施之庙堂哉?
盘庚人主也,福威在我,生杀在我,欲迁则迁,欲止则止,有何不可?
而三篇之意,丁宁反复,详尽周悉,言祸乱将临而新都之可乐,必使上下之心,皆通畅快适,晓然知利害所在而后已,其与贼所为,岂止霄壤哉!
上篇之意,大抵主在群臣。
其意以谓自先王以来,皆灼见天命,即有迁都之法,岂我私意创为此举哉?
傥当迁不迁,将有非常之祸,今我此迁,乃延将绝之命于永久也。
盘庚之教,既出矢言,又教于民委曲尽情,不为暴厉。
以谓教民当自在位始,今群臣乃不循商家旧事,不禀祖宗法度,不从君命,不听人言,而私图适意,岂臣下之道哉!
使此时复生一董卓,则斯民其殆矣!
惟圣王之心,悯时俗之衰敝,矜愚下之无知,委曲周全,谆复训谕,犹父母之于子,于再于三,而不以为病。
又命众悉至于庭,其意专主于群臣而已。
盖倡为浮言以摇撼众心者,群臣也,故呼之使前曰:「予告汝训汝等,谋黜私僻之心,无傲而不听上命,无从康而不肯迁都。
我念先王所与共政,惟图任旧人而已。
旧人能与先王同心,凡先王播告之下,旧人能宣其指意,使民晓然知上之心。
是以先王每事不敢慢易,出言不敢轻忽。
迁都之命一下,民皆变动而为行计。
今汝等乃不然,乃不体上心,聒聒喧啾,起造无根之语,不知讼谁之短也。
非我自大此德以遂此行,则为汝中辍矣。
今不有以警动,惟汝等是含容,使汝不畏人主,是我观火之燎原而不扑灭也。
如此不已,是我拙谋以成汝过也。
汝不悛此心,我将诛汝矣。
必使汝等知君臣之分,如网之在纲,知他日安定之功,如农之力田而后已。
汝等能黜此私僻之心,毋为哗言,以取虚誉,其务迁都,以实利施于民,以至于尔亲属。
果能如此,我方敢对众大言,称汝有积累之德,非一日造作以要虚名也。
乃不畏人主,不听我命,是傲上也,是施大害于远迩之民,使皆傲上,不肯迁都,是惰农自安以从康也。
不昏作劳,不服田亩,使皆怠惰从康也。
农不力田,罔有黍稷,将饥而死矣。
今不迁都,罔有安利,将自丧其生矣。
汝等今造险肤,不和吉言于百姓,是乃汝自生毒害,自入祸败奸宄,以断汝命,以受诛罚,自灾于厥身。
汝自先以恶率民,罪有所归,汝受诛罚之痛,虽悔何及哉?
观此憸民小人,以口舌为事,汝等颇似之。
然憸民闻箴言,尚知畏惧,盖箴言既来,傥不改惧,其祸败之发,有过于口舌之倾覆者。
箴言尚可畏,矧予有生杀之权,能制汝短长之命,乃不知畏乎?
汝等所见,有未便于心者,汝何不别白为我言之,而造此浮言,恐动沈溺于众人,汝何心乎?
我观汝浮言胥动,相煽而起,若火之燎于原,虽不可向迩,然而岂不可扑灭乎?
事至扑灭,则亦已矣,无可救矣,岂有好为苛虐哉?
则惟汝众自作非谋,非我之咎也。
顾汝等所为如此,宜速摈绝矣。
然念古人有人惟求旧之语,故我未敢自决;
又有器非求旧惟新之语,故我决欲迁都。
又念我先王及汝祖、汝父相与同其劳逸,今一旦敢动用非罚,遽戮其子孙乎?
是以我世选尔家之功劳,不掩汝等之善。
汝岂不见大享乎先王时,汝祖皆得配享乎?
然我作福作灾,一循天理,虽念汝祖、父,不敢动用非罚其子孙,而汝等自作弗靖,亦岂得动用非德而妄贷汝等乎?
我告尔迁都之难,不可轻易,若射之有志,审详参订,一发破的可也。
今朝廷老成人知先王典故,皆以谓当迁,汝不肯迁,是侮老成人也。
孤儿幼子待父兄以有生,汝不肯迁,是弱孤有幼也。
汝等不可顾目前所居之利,不谋所居长久之利。
长久之利无若迁都。
胡不勉出汝力,无或从康,听予一人之作猷,无或傲上。
顾汝等所为私僻如此不已,有死之道,我当有以劝沮之。
今无有远迩亲疏,有罪即攻之,不养汝至于死地;
有德即彰之,必使汝兴于善道。
如此迁都而善,则是汝众之力;
迁都而不善,则是我有馀罚」。
盘庚自任如此,必其所见出乎群臣之上也。
凡尔众臣,其致我此意遍告斯民,使下民通晓上意,无或以尔浮言疑惑民心。
太史公曰:「自仲丁以来,比九世乱,诸侯莫朝」。
盘庚之立,适当其时。
是时风俗衰败,无复知君臣之分,亦不闻贤哲之风,各弛慢职事,各紊乱名位,各喧嚣多口,故盘庚总其过而目之曰:「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而不可弛慢,各齐乃位而不可紊乱,各度乃口而不可喧嚣。
倘或不循,罚尔身,其可悔哉」?
呜呼!
盘庚丁宁勤苦如此,亦费辞矣。
余于谆复之中,独见先王忠厚之心。
商鞅变法,志在必行;
项羽行兵,尽坑秦众。
夫民心未晓,当委曲详尽,以告戒训谕之,使之心安气平可也。
不是之问,曰我君也,汝臣也,我所欲为,汝当听命,汝何人而敢疑,何事而敢与,有不吾听命,杀之坑之耳。
此以犬彘草菅视民也,哀哉!
董卓曰:「天下之事,岂不由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
盗贼之言,类皆如此。
盘庚为臣下如此傲惮,乃从容训谕,略无忿疾之心,与《多士》、《多方》之篇,相为照映,乃知圣王之心在此而不在彼矣。
东坡先生曰:「不仁者鄙慢其民,曰民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故为一切之政,若雷霆鬼神然,使民不知其从出,其肯敷心腹肾肠以与民谋哉」?
可谓深见先王之心,后世之暴矣。
故并录之。
无逸传 宋 · 胡寅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七七、《斐然集》卷二二
臣顷任记注,立侍经幄,窃观陛下亲御翰墨,书周公《无逸》一篇,置之座隅。
圣心忧勤图治,濡毫洒牍,不忘警戒。
臣退而取《无逸》篇诵读研究,至再至三。
虽圣言宏深,未易窥测。
譬如涉海,或得涯涘,不俟揆度。
辄以浅陋之学,分章训释。
古今相去已数千年,至于人心未尝有异。
臣所以本原古训,贯以时事,谈经尚论,而无益于今,则腐儒而已。
恭惟陛下圣学缉熙,高出一世,如臣等辈何能仰望清光?
草芥贱微,求裕覆载,荧爝之照,呈辉大明,僭易伏诛,诚无所逭。
一言有补,臣不虚生。
臣无任纳忠陨越之至。
谨上。
周公作《无逸》。
臣窃原人之常情,好安逸,恶勤劳。
故虽圣贤,必以勤劳自勉,而以安逸为戒。
自昔帝王勤则治而兴,逸则乱而亡。
人臣之忠爱其君,闻劝其者有矣,未有劝其逸者也。
是故罔游于逸,益所以戒舜也;
克勤于邦,舜所以称禹也。
无教逸欲,皋陶所陈之谟也;
思日孜孜,大禹自勉之志也。
无时豫怠,伊尹太甲也;
不惟逸豫,傅说高宗也。
罔或不勤,太保所以作《旅獒》也;
不懈于位,召公所以赋《泂酌》也。
有众率怠,成汤所以黜夏之命也;
荒腆自息,武王所以致商之伐也。
周公之意,何以异于此哉!
创业之君,起于艰难,生于忧患,不敢自逸,乃其常也。
周成王,中人之性耳,承祖宗之后,无险阻之尝,居于镐京,则不知大会孟津之劳也。
右虎贲,则不知秉旄仗钺之勚也。
听小人之流言,则不知乱臣十人,同心同德之美也。
周公之所深忧,莫加于此矣,故作《无逸》之篇,以警其心。
成王诚信而力行之,卒为贤君。
至于刑措不用,兵革不试,所谓始于忧勤而终于逸乐,周公之有功于王大矣。
宜后世明君以为永鉴也。
《无逸》。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
臣谓呜呼者,叹美之言也。
君子者,圣贤之通称也。
成王周公,皆谨于礼,孔子称之曰「此六君子者」,则圣人亦可谓之君子也。
南宫适尚德而不尚力,孔子称之曰「君子哉若人」,则贤人亦可谓之君子也。
所者,犹居处也。
君子之安处其身者,惟无逸乎!
无逸疑于劳动而不安,然身修而治立,乃所以为甚安也。
好逸疑于閒暇而无忧,然德毁而乱萌,乃所以为甚忧也。
故无逸者,图逸之本也。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臣闻舜自耕稼以至为帝,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文、武之功起于后稷
盖生人之功无大于稼穑,四民之劳莫勤于农夫。
古之圣帝明王皆以此为最重之事,有国家者大则祭祀宾客,小则匪颁好用,常则百官有司,变则军旅馈饷,不从天降,不从地出,一本于农而已。
雪霜之辰为来岁之计,则皲瘃而寒耕,炎歊之候为收成之虑,则暴炙而暑耕。
其播种也,假贷于人,以为之本而不敢饱也。
其收成也,倍称输息,以偿其负,而不敢有也。
豪强者兼并之,有司者重敛之,而又有螟蝗水旱之变,桴鼓盗贼之虞,徭役屯戍之烦,异端游手之食,不可胜计,岂特耕者一夫,而食者百人也!
其艰难如此,为民父母者必尽知之,则思有以厚其生,节其力,平其税敛,去其蟊贼,慎择为其上者,以拊绥之,使皆安于田里,乐于耕稼。
不至于袯襫,掉耒耜,窜身于军伍僧道工商之中,或诡名影占以规免赋役,或出离乡井以荒閒土地,反为良农之害也。
然后邦本牢固,民心不摇,财用有馀,兵师足食,而人君可以安逸而无忧。
盖能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人依恃之所在也。
农之依田,犹鱼之依水,木之依土。
鱼无水则死矣,木无土则枯矣,人主之依农亦犹此耳。
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臣闻:相,视也。
小人之家,其父母竭力劬身以事稼穑,既致温厚,其子享已成之产,谓固然也。
华衣美食,轻费妄用,一无所爱,岂知父母积累之勤哉,惟逸而已矣。
其甚者,则又戏谚诞言,以侮慢其父母,曰:「古老之人穷窭寒陋,何所闻知乎」?
昔南宋高祖起自孤贫,既得天下,命以微时所用农器藏之,以示子孙。
太祖见之,乃有惭色,逸、谚、诞、侮之流也。
至于今闾巷不令之子弟毁其先业者皆如此,是何异于言昔之人无闻知也哉!
以里巷不令之人观之,岂所以戒人君?
以南宋太祖之事视之,使成王周公,其不至于诞侮者,几希矣。
是故古之忠其君者过为之防,先事而戒,言所不当言,以为之譬喻,大槩如此。
若其不然,则谓周公诞侮成王,亦何不可之有?
周公曰:呜呼!
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
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臣谓周公成王之未信也,故引先代人君无逸而享年者以明之。
中宗太戊也,太戊都亳,亳有妖怪,桑谷二木共生于朝,七日而大拱天,著不恭之罚。
太戊恐惧,作《原命》之篇告其相伊陟,以改过自新,遂能弭灾变,致太平。
故《书》曰「在太戊时,格于上帝」,此严恭寅畏天命之实也。
自度治民者,自其身由法度以率百姓也。
源浊而求其流之清,表曲而求其影之直,没世不可得矣。
或曰:「万民之众,好恶不齐,愚智不一,人君以一身而欲化之,不亦难乎」?
臣曰:人之性善,虽千万人犹一人也。
人君据可为之地,有可行之势。
好正直,则下以谄谀为戒矣;
好诚悫,则下以欺诈为惧矣。
其化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也。
人之常情,约以法度之事则以为厉己,格以法度之言则以为谤己。
日行一善言,月布一善令,见百姓之不从也,则曰民顽难化而不自责,其躬率之未孚者,人君之通患也。
非灼然独见自度之方,必无治民之效矣。
太戊能自度,犹未敢以为足也。
又复祗肃恐惧,不敢荒怠安宁,然后可以终自度治民之道,其检身如此。
呜呼美哉!
上而奉天则严恭寅畏,下而治民则自度祗惧,不敢荒宁,其心必不放纵,其身必不怠惰,何暇为淫佚败度之事乎?
其享国久长,降年有永,乃其必至之理也。
臣闻天人相去不知几千万里之远,人能动天,世多疑之,然古之圣人记消异之途,不可诬也。
大雷电以风偃禾拔木,成王畏之,不信谗言,亲逆周公而风不为灾。
旱既太甚,宣王畏之,侧身修行,欲销去之,而旱不为虐。
此《诗》《书》之格言也。
鲁隐公八年三月,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隐公不戒而兆钟巫之难。
晋惠公时,沙鹿崩,惠公不戒而有韩原之获。
鲁成公十六年,雨木冰,成公不戒而有苕丘之执。
孔子之明训也。
盖通天下一气耳,大而为天地,细而为昆虫,明而为日月,幽而为鬼神,皆囿乎一气,而人则气之最秀者也。
杀一孝妇,何与于阴阳,而天为之旱。
烹一虐吏,何与于阴阳,而天为之雨。
必深考其故,则知天不可忽,而古人应天以实不以文之说明矣。
以实者诚心畏惧,改过从善也。
以文者徒以言语,而心不存焉。
心不存则其气不专,故无感应之验。
诚心畏惧,则其气与天地合,与神明通,未有不应者也。
孝慈皇帝始生之年,日食四月旦
宁德皇后始立之月,月有食之既,其祸为如何?
崇宁二年彗星出,其长竟天;
宣和元年,一日无故大水至京城
皆大变异,不闻消弭之方,其祸为如何?
靖康元年八月,有星孛于东北,芒怒赫然,其行甚速,见者震惧。
耿南仲以为敌国将灭之象,使孝慈不戒,其祸为如何?
天不可诬也。
顷在维扬,秋蝗如雨,春雷而雪,廷臣不以告而敌骑饮江。
及次钱塘白虹贯日,中有黑子,廷臣不以告,而周庐倡乱。
及次建康,夏寒木落,九月日蚀,廷臣不以告,而六飞泛海。
成王、宣王之所为考焉,陛下当时有消弭之道,决不至此矣。
至绍兴二年八月,奸臣擅朝,斥逐贤士,上干天象,有星孛焉。
考其日辰,乃在谴逐党魁之后,一时群小自以能欺惑宸听,矫诬上天,以为除旧布新之象,显然载于赦令,谓得志矣。
是年十二月八日,行在大火,三省六曹宪台谏院一切煨烬。
冬雷木冰,地震海溢,积阴四十馀日之异,杂然并见。
其时朋党已尽逐,则灾祥决不为党人而见也。
去年九月贼豫称兵,径欲犯跸,人理所无,天下之大变也。
然后知星火雷震之类,天所以告耳。
上赖陛下肃将天威,声罪致讨,明君臣之义,以扶三纲,戎辂亲行,师旅用命,逐却敌人,不然其祸可胜言耶?
以往时天变如彼,廷臣为退避之计,终不足以禳之,以比年天变如此,陛下决进战之谋,转灾为福,易于反掌,则天人之际,其果相远乎?
臣于此有私忧过计者。
十二月二十六七日,敌骑将退,而正月朔旦日有食之,三元之始,太阳亏光,不尽如钩,几于暝晦,敌已折北,此象何为而见耶?
其时虽下诏音,共图应天之实,而未见施为之事,民心不信,盖陛下避殿减膳,大臣上章待罪,亦故事之文也。
且不闻举行,又况其他乎?
仲春之月,雷电震耀,继以雨雹,连日大雪,甲拆尽摧。
季春已来,及此仲夏,常阴多雨,气候正寒,皆阳微阴盛,小人道长,敌国凭陵之象。
无远虑不知爱君者,以为日食乃豫贼败走之应也,寒雨乃三吴润之常也,此言不息,使陛下遇灾而惧之意不及于太戊畏天之实,臣窃忧之。
臣闻日月星辰,虽度数有常,雷电雨雪,虽阴阳为沴,然休咎著应,则皆人为感之也。
既因感而致,亦可感而弭,上天可畏,不可不畏。
此古先帝王所以兢兢业业,而陛下睿哲尤当加意而图之,以祈天永命者也。
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
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
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
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
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
臣闻先儒言:高宗之父曰小乙,使高宗久居民间,与小人出入同事,以知稼穑艰难,故曰「旧劳于外,爰暨小人」。
暨,及也。
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孟子曰:「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盖田野细民耳,非奸邪庸佞憸小之人也。
作,起也。
起而即位,遭丧宅忧,幽默三年,未有命戒,天下莫不虚心倾耳以听之。
及其免丧,犹弗言也。
群臣请焉,曰:「不言,则臣下无所禀令矣」。
高宗于是作书诰四方,举傅说版筑之间,用以为相。
此言一出,天下信之。
喜其得贤臣,置左右,兴时雍之治也。
得贤而任之,疑可以自暇自逸,犹且不敢荒宁,而勤于莅政,故傅说告之曰:「知之非艰,行之维艰」。
高宗曰:「尔罔予弃,予惟克迈,乃训其后」。
虽有飞雉升鼎之异,高宗祖乙之戒,正厥事以应之。
嘉靖殷邦,小大无怨,降年有永,享国久长,非不忘艰难,戒于逸豫,何以致此哉?
夫小人无怨,人君之盛德也,而非可违道以干之。
傅说高宗之言曰:「惟衣裳在笥」。
又曰:「官不及私昵,爵罔及恶德」。
则官爵车服,岂可轻以与人而求其悦哉?
若夺私昵之官以与能,取恶德之爵以与贤,私昵恶德之人,独无怨乎?
高宗乃能行之,盖惜名器,慎赏赐,与所当与,天下悦之,不与所不当与。
彼自其分当然,又何怨之敢兴哉!
嘉靖之要无过此矣。
苟为不然,则人思苟得,废法毁令,纷然求于分外,以干其上,与此则彼怨,与彼则此怨,不嘉而恶,不靖而竞,虽区区不自暇逸,亦无益于治矣。
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
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
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
臣闻祖甲即汤孙太甲也。
夫与细民同处,可以知艰难耳。
非天质甚贤,未有不沦于污下之习者。
太甲之质,中人而已。
不义惟王,为小人所化也。
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自怨自艾,复归于亳。
起而即位,其为小人所化之行已改,而小人之情状则尽知之矣。
伊尹训之曰「无时豫怠」,太甲听之,是以能保惠庶民,不敢侮鳏寡,民安乐之,天眷顾之,而降年有永,享国久长也。
夫鳏寡之人众所易陵也,惟圣人加意焉。
帝尧则不虐无告,武王则不虐茕独,成汤则子惠困穷,文王则政先四者。
盖天道至大,未尝择物而覆之。
代天理物,不当使匹夫匹妇不被其泽,又况众所易陵之人乎?
苟惟保形势,畏高明,贫者日贫,富者日富,使强陵弱,众暴寡,智诈愚,勇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人心怨咨,干动和气,水旱盗贼由是而作,则大乱之道矣。
此古人之言,非臣之言也。
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
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
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臣尝观民庶之家,其辛勤创业者大率皆黄发鲐背,既寿且康。
至其子孙一传再传之后,肤革柔脆,疾病易入,嗜欲放恣,年命不永。
岂天使之然哉,逸与不逸之所致耳,况于人君乎?
晋悼公汉昭帝皆明君也,其即位之日尚幼,耳目口体之奉早矣,亦无能寿考?
况于求为逸乐之主乎?
或谓汉世宗唐明皇放情恣欲,而享年甚久,则周公之言有时而不可信也。
臣曰:冶葛酖酒,人食之必死,而魏武帝唐太宗不死,岂可遂以冶葛酖酒为可食哉?
若汉世宗唐明皇,盖千万人而一遇耳。
以其偶然,乃欲以不赀之身而试之,非愚则狂而已矣。
臣因周公之言而思之,五福一曰寿,古之圣人无不寿者,臣子之愿乎君父,莫加于此矣。
周公独以无逸为致寿之法者,盖人君伐生残形之事有五:曰酒,曰色,曰音,曰游观,曰田猎。
此五者,皆生于逸,逸则不知戒惧,无所用其心。
于五者必有一惑焉,惑则心移志易,气耗而形敝,不得尽其天年必矣。
后世人主目视极色,耳听极声,口嗜极味,撞钟美女,酒池肉林,日力不足,继之以夜,方且溺方士之说,鏖金化丹,以祈不死。
秦汉之君行之莫效,有唐以药而没者三帝,其亦不讲无逸之过欤?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
臣闻王季文王之父也。
太王王季之父也。
周公言非特商之三宗为能无逸,我之父祖莫不然。
克勤于德,世世相承,此周之所以兴隆而无替也。
抑有遏止之意。
人所以肆行而无所畏者,不能自抑也。
遏其妄情,止其私欲,惟义理是从,则必畏天命,必畏祖宗,必畏师保,必畏谏诤,必畏谤讟,必畏祸乱。
凡可以致治者,无不慕也。
凡可以致乱者,无不畏也。
此非他人所能与,由我而已矣,故曰「克自抑畏」。
言其心自为之,不由乎人也。
然畏一也,而有当畏有不当畏者。
如前所陈,当畏者也,虽圣人不敢不畏。
若夫逆理之臣子,反道之仇敌,则当修明政刑,以禳却之。
如舜征有苗,周征三监高宗伐鬼方宣王伐猃狁,亦何所畏哉!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臣谓文王大圣人也。
不以美衣服为心,其心在于安民重农事耳。
组丽文绣之饰,人心所同欲,儿女子之所尚。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犹不足与议,况为天下国家而好洁其衣服,必无远大之虑矣。
古人发《蜉蝣》之刺,为是故也。
康功者,安民之功也。
田功者,重农事也。
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
臣谓徽柔懿恭者,周公形容文王德美之言,犹《书》称文武曰「聪明齐圣」,《语》称夫子曰「温良恭俭让」之类也。
人君执刚行健,威如雷霆,故以徽柔为难;
尊无与比,天下奉之,故以懿恭为难。
徽也、懿也,皆美也。
美于和柔,非强柔也。
美于谦恭,非强恭也。
其德气粹美如此,若慈父母焉,所以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也。
鲜,乏少者也。
鳏,无妻者也。
寡,无夫者也。
文王所施惠赐予者,乃乏少匹夫匹妇之类,非补有馀,损不足也。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亏盈而益谦
君之道当抑兼并,扶贫弱,裒多而益寡。
文王所为与天合德,而不以私情好恶为予夺也。
昔者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
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
君子周急不继富」。
孔子之言,岂特为子华发哉,盖圣人用财之政,莫不如此。
是故高爵厚禄之人,而又分之以货宝,惟恐不足,陪之以土壤,莫知纪极,则继富矣。
而匹夫匹妇至于饥寒冻馁而莫之恤者,必不能周其急也。
此伯者之所不为,而况文王如天之道乎?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
臣谓人过时而不食,则饥寒之患立至。
文王独何所急,而自朝至于日中昃,犹不暇食哉?
盖其心以天下为一家,以百姓为一体,言有不便于民,事有不益于治者,切心思虑而改行之,以民情和悦无有怨怒为事,诚有时而不暇食耳,非虚言也。
禹曰:「启呱呱而泣,予弗子」。
伊尹曰:「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
孟子曰:「周公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大圣人忧世犹若是,况不及圣人者,当如何哉!
虽然,勤有二道,于所当勤而勤之,则事立而功倍;
于所不当勤而勤之,徒敝精神,劳体肤而无益也。
秦始皇衡石程书,隋文帝卫士传餐,非不勤矣,而其治乱比之文王,如天壤之相绝,盖徒勤而已矣。
冉子退朝,孔子曰:「何晏也」?
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如有,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盖讥其勤劳于事,而不知为政也。
与事相似而不同,人君能识政事之异,亲政而不亲事,则知所勤矣。
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
臣谓惟正之供者,赋税之常也。
所入有定数,则所用有定式。
一或妄费,必将不给,而加赋横敛之政出矣。
游田者,一时之逸乐也。
以一时之逸乐,使斯民困于供亿,文王不忍也。
惟其不忍,是以不敢盘于游田,其自克如此。
呜呼,文王之德至矣哉!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臣闻文王年四十七,赐斧钺,得专征伐,为西方诸侯之长。
虽身不有天下,而后世推原得天下之始,则自为西伯时实受天命矣。
文王享寿九十有七年,享国五十年,而曰「受命惟中身」者,先儒谓举全数也。
四十七年之前为诸侯,四十七年之后为方伯,三分天下有其二,其权重矣,其势崇矣,其富贵将极矣。
文王自奉未尝加于昔日,不侈衣服,不遑暇食,不盘游田,以伐其生,荡其志,克绥期颐之寿,非德胜其气,性化其欲,不为权势富贵所变,何以至此?
文王之所以圣欤。
周公曰:呜呼!
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
臣谓嗣王者,指成王也。
则者,法也。
淫者,过也。
文王于观、逸、游、田,不敢有所过为,成王者当法其不过于观、逸、游、田也。
何谓观?
鲁隐公观鱼于棠,庄公观社于齐,齐景公观于转附朝舞之类。
臧孙所谓不轨不物,曹刿所谓后嗣何观,而晏子所谓流连荒亡为诸侯忧,则观之过也。
何谓逸?
鲁文公三不会而怠于邦交,四不视朔而怠于布政,作主稽缓而怠于练祭,太室屋坏而怠于宗庙,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而怠于忧旱。
鲁国失政自文公始,则逸之过也。
何谓游?
周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秦始皇隋炀帝作离宫别馆,不知其数千乘万骑,极意巡行,百姓嗟怨,以亡其国,则观之过也。
何谓田?
太康畋于有洛之表,十旬不返,为羿所夺。
羿又不监,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为浞所杀。
汉武帝微行出猎,夜过柏谷,渴而求浆,为主人所辱,则田之过也。
故于观于逸,于游于田,则必轻费妄用,万民正供之常赋不足以给之,而重敛于民。
民力穷困,弱者死沟壑,壮者为盗贼,莫与守其国家,而欲与之偕亡矣。
其初特欲为快乐耳,其终至此。
此圣人所以长虑却顾,而戒之于其渐也。
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
臣谓无皇者,不敢自暇也。
不敢自暇,曰:姑为今日之乐,后日不为也。
今日为之,心必好焉,安能忘之?
后日欲不为,得乎?
若曰姑为今日之乐耳,则是逸意已萌,民心不从,天意不顺,下得罪于民,上得罪于天,如此之人,大有过咎也。
若,顺也。
丕,大也。
民以力事其上,艰难孰甚焉,而我以耽乐临之,彼肯服乎?
杜牧之曰:「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者,非民攸训之谓也」。
天行健,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
凡物之健者,无以加之。
故君子自强不息,上法乎天,畏天之威,宪天聪明,庶乎其能则之也。
苟耽乐暇逸,弗克若天,天其眷顾乎?
《书》曰:「自息乃逸,天罔爱于殷」。
非天攸若之谓也。
天所不顺,民所不从,人君之过咎,无大于此矣。
凡此皆以情欲自恕,谓一日耽乐,不足为害者也。
人情犹水耳,堤防谨固,则水不得泄,一有蚁穴之漏,则千丈之堤,百尺之防,亦将溃矣。
礼法严备,则情不得放,一有自恕之意,则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将废矣。
故臣窃谓无逸之君,未有不谨于礼者。
能克己复礼,逸何从生乎?
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
臣谓之无道,后世言恶者必稽焉。
周公方称文王之圣,又及商纣之恶,无乃不类乎?
盖人心无常也。
操之则存,舍之则亡,罔念则狂,克念则圣。
使成王周公之训,则有及于文王之理,使成王而忽周公之训,则有同于商纣之道。
盖中人之性,可上可下,惟有志之君乃能自克焉耳。
齐小白用管仲,则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竖刁易牙,则身死在殡,四邻谋动其国家。
唐明皇姚崇宋璟,则海内晏然,几致刑措;
李林甫杨国忠,则失国播迁,出咸阳四十里而无食。
是故明主兢兢忧畏,必近君子,必远小人,不讳乱亡,不恶逆耳。
虽比己为丹朱,如禹之于舜,方己以商纣,如周公之于成王,亦所乐闻而喜听,铭心而永戒。
是以不至于乱亡,而能保其安逸也。
周公曰:呜呼!
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诰,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
臣谓古之人者,周公称往昔圣贤君臣也。
胥者,相也。
相诰训以事,而相启迪;
相保惠以德,而相安和;
教诲以道,而相成就。
君有过举,臣则正之而无隐;
臣有未尽,君则求之而不蔽。
各务展尽,不事形迹。
谗言不入,谮愬不行,上下交而志意通,物理明而人情达,小民所以不敢相与诪张为幻,以诳惑其上也。
诪张,诳也。
幻,惑也。
凡奸憸之人欲诳惑其上者,必因其所好恶之偏而入其说,贪则诱之以货财,怯则导之以畏懦,是非不明,则变乱邪正以遂其私,赏罚不当则诬罔功罪以坏其政。
自旁人观之,犹幻师施迷人之术,颠倒反易,乱其耳目。
被幻者初不自觉,乃以为诚然,是可叹也。
憸奸之人多矣,周公成王不为所惑,则莫如受忠良之训告,求吉士之保惠,师贤哲之教诲,奸憸远屏,诳惑何因而至哉?
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
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
臣谓正刑者,正法也。
《诗》称文王曰:「刑于寡妻」。
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为之律度,陈之艺极,引之表仪,告之训典,以遗后嗣,保其国家,所谓正法也。
后嗣之贤者,则监于成宪,后臣之贤者则谨守前规。
天下所以治安,民心所以不怨,谤言所以不作也。
至其子孙,不知前人之艰难,不知小人之依恃,不听训诰保惠教诲之言,于是奸憸之人因其所好而训之曰:「先王之法何必固守而不变也。
时既不同,事与时并,有损有益,同归于治而已」。
世主甘心而不察,于是先王正法,自大至小,无不更改,违道咈民,苟便一切之欲,天下骚动,民不得安,怨之敢兴,入于大乱而莫可救止矣。
原其所以,皆出于人主自圣,轻忽其臣,不求忠良以胥训诰,不求吉德以胥保惠,不求贤哲以胥教诲,而奸憸之人诪张为幻故耳。
往在熙宁,欲大有为,王安石诪张新法之说而为幻。
往在崇观,欲承考志,蔡京诪张绍述之说而为幻。
往在宣和,欲文致太平,王黼诪张享上之说而为幻。
往在靖康,欲好边疆,耿南仲诪张讲和之说而为幻。
皆以一言中人主之欲,驯致祸衅,涂炭生民,家国两亡,岂不痛哉!
方奸憸在位之时,与其徒党唱和响应,欺罔其君,以窃富贵,而志士仁人观之于隐微侧陋之中,与世俗幻师以术诳惑迷人而取其金钱见笑于旁观者,无以异也。
前车已覆,后车当戒,臣敢因是有献焉。
臣闻天下有至正之理,自有天地生人以来,至于今日,不可改者,存之则为正心,行之则为正道,言之则为正论,尽之则为正人。
先王用是建立注措,而谓之正法也。
何谓正?
天尊地卑,君臣之义不可易也。
比年以来,缙绅大夫忘君臣之义,诪张为幻者,又有甚焉,尤可骇惧。
邦昌僭君,入尸天位,天下大变也。
从之者则诪张为幻,谓能存宗庙,活百姓矣。
刘握兵,谋为篡逆,天下大变也。
助之者则诪张为幻,请录用其党,使言者勿论矣。
豫贼挟敌窃污京邑,天下大变也。
许之者则诪张为幻,欲通书问,讲邻好,受禦馈,以免其讨矣。
稽之古训,无有是事,特出于庸人懦夫偷生苟活,为持禄保位之计,灭三纲,毁五常而不顾,变乱先王之正法,岂不逆理之甚乎?
陛下深思所以致此者,而求忠良相训告,求吉德相保惠,求贤哲相教诲,爱日惜时,不自暇逸,则所言所行无非正法,而诪张为幻者犹雪见晛,亦何所施其说哉!
不然,正法消亡,邪法炽甚,非国家之福也。
周公曰:呜呼!
殷王中宗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
臣谓哲者,智也。
迪者,由也。
由其天禀之智,不以私欲昏之,则其明不蔽,所以人莫得而欺之也。
中宗高宗祖甲文王四人者,盖尝苦其心志,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矣。
所以动心忍性,兢兢业业,不敢少有逸豫,故其智慧日开,情伪尽知。
天下之理,无不昭晰。
诪张为幻者莫得投其隙,盖无逸之功也。
哲非人所能,乃天所命也。
天命之而人不能自迪,犹鉴之不拭,尘愈集之;
犹井之弗汲,泥愈汩之,则昏然而已矣。
傅说高宗当念终始,常主于学,惟学可以顺志于理,能务时敏速而不怠,则其修勉乃有所至,此亦迪哲之道也。
故董子曰:「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智益明,勉强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
此皆圣贤之格言,人主所当自克以行之者也。
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
厥愆,曰:「朕之愆」。
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
臣谓自常情观之,以小人而敢怨恨人君,毁詈君父,罪不容于死。
周厉王所以设监谤之官,秦始皇所以设偶语之禁,或至于诛腹非,戮反唇,无所不至也。
古之圣人所见广大,不自私其一身,惟恐有一言一事之不善,故开辟言路,使无壅蔽,凡有口之人皆得以其情上达。
故曰:「士传言,庶人谤,商旅议于市,工执艺以谏」。
夫惟如此,是以身无择行,朝无秕政,以成安逸之功,此周公所称之意也。
皇,大也。
大自敬德者,责己而不责人之甚也。
责己而不责人,信美矣,则将何以验之?
必曰:「朕之过失诚若是也」。
心既乐闻之,其形于辞色者,一无忿疾之可见也。
不特不敢含怒而已。
夫然后人知其君纳谏受言,虽怨詈之至,亦欣然接之,出于至诚而非矫饰,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而德庸有不至,治庸有不成乎?
恭惟本朝祖宗无不虚怀从善,勉于改过,所言言路未尝塞,太平百年。
王安石得志,好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乎己,摈远老成,汲引轻薄,风俗大坏。
蔡京继之,专以朋党一言禁锢忠臣义士,或谓之诋诬宗庙,或谓之怨讟父兄,或谓之指斥乘舆,或谓之谤讪朝政。
行之二十年,天下之士不仕则已,仕则必习为导谀,相师佞媚,歌功颂德,如恐不及。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日戎马在郊,烟尘暗阙,而人莫敢告也。
天下犹人之一身,言路犹关膈也。
关膈通则血气流行而身体通,言路通,则得失不蔽而政事治。
安石蔡京之化,沦浃乎三纪之外,至今遗风馀俗未消殄也。
欲变革之,在陛下一人而已。
孔子曰:「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以后世观之,刘安欲叛汉,独畏一汲黯而不敢发。
使人主得如者七辈,正色立朝,昌言无隐,小人必退听,奸宄必息心,岂特不失天下而已哉!
固可以变危为安,易乱为治矣,又况能如周公所戒普受天下之言者乎?
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
则若时,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
臣谓人君信诪张,疾怨詈,是不以自待,而以周厉王秦始皇为可法也。
小人善于诳惑者,未有不以告怨詈为小心。
苟入其说,则必以万乘之重而计较曲直于匹夫之口,不从长思念其为君之道,其心褊隘,记过不忘,罚无罪,杀无辜,天下之怨举集之矣。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
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恐其渐及于己也」。
贤人君子,众心之所与也。
小人欲肆其奸,必忌君子。
君子无罪可指,则必反指为小人,匿言潜谮,以中伤之。
或以为退有后言,或以为卖直归怨,或以为取名于外,或以为朋比欺君。
其术虽多,大要不出此数者。
人主一怒,小则谪罚,大则诛杀,不知其实,则无罪徒默受天下之怨也。
隋炀帝尝谓左右曰:「吾性不喜人谏」。
臣下知之,恣为诪张,以忧国者为怨,以忠言者为詈。
宇文士及虞世基之流以此取宠,至于大难忽作,两臣终得自全,而炀帝独尸其祸,则以众怨所丛,不怨言者而怨听者故也。
或曰:「罚一无罪,杀一无辜,何遽至此」?
臣应之曰:自秦皇、隋炀观之,所杀固多,其亡非不幸也。
葛伯观之,则以杀一童子而灭其社稷,自商纣观之,则以杀一比干而失其天下。
然则系杀罚之当否耳,岂在多寡乎?
周公戒王无逸而及此,则以心昏志蔽,谗邪得入者皆生于好逸求安,不知警惧,浸淫及乱而罔觉也。
是以反复言之,验于成王躬致太平,则其著心服行之效,不可诬已。
历代诗 其三 南宋 · 杨简
商汤兴时民戴后,外丙仲壬继其后。
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
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
祖丁相继有南庚阳甲之后是盘庚
盘庚能复兴商邑,不幸小辛小乙立
武丁有德号高宗祖庚祖甲又无功。
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衰王室。
末有纣辛名曰受,民心遂归周武后。
六百馀年三十主,周得天下商遂亡。
唐辂庙号缪妄劄子淳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 南宋 · 宇文价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九七、《中兴礼书续编》卷四八、《宋代蜀文辑存》卷六五
伏准十一月二十八日敕,提辖榷货务唐辂奏疏以太上庙号当称祖,有司浅识,唱为浮言,疑惑上下,欲乞圣断速定别祖之庙,令礼部太常寺看详闻奏。
臣等看详唐辂所上书,无虑数千言,大率谓祖宗本无先后之序,祖亦有轻于宗者。
其说缪妄,实戾经旨,请析言之。
首以七义为祖宗之辩,曰禘,曰郊,曰祖,曰宗,曰昭,曰穆,曰祢。
夫在礼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而七,载于礼经,其义甚明。
乃合禘、郊、祖、宗、昭、穆、祢错杂而言之。
且禘、郊、祖、宗者,配祭之名也;
昭穆者,庙中之序也;
祖祢者,亲亲之杀也。
义各不同,初非庙制,全失经旨,其谬妄一也。
谓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光武之称祖,别子为祖者也;
明帝之为宗,继别为宗者也。
上宜为别祖如光武
夫《记》之所谓「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盖谓诸侯之兄弟与异姓卿大夫之始有家者,不敢祢其父,而自使其嫡子后之,此所谓宗。
其继别子之所自出,百世不迁,则为大宗
别子之庶子,又不得祢别子,而自使其嫡子后之,则为小宗
小宗自有继高祖者,有继曾祖者,有继祖者,有继祢者,与大宗而五。
先王以此分支属之远近,定服纪之隆杀,以为诸侯卿大夫宗法。
而今乃取以为天子之庙制,是全不识经旨,其为谬妄二也。
谓功德有大小,祖宗有轻重,祖不必先于宗,宗不必后于祖。
有德则虽在祖先之位,犹当为宗,凡三代始有天下之君,、武皆为宗是也;
武定之功,则虽在继嗣之列,亦得为祖,商之祖甲祖乙是也。
殊不知、武以创业而宗之者,祖颛帝,商祖契,周祖文王故也。
、武不敢加其先,则祖甲祖乙其敢加于汤乎!
《书》称祖乙圮于耿,何以见其为有武定之功乎?
盖商以辛壬、癸甲为号,祖甲祖乙犹别其为小辛小乙,凡自皆生存之号,而祖以始为义,而若以祖甲祖乙为称祖,则祖辛祖丁祖庚亦将为祖乎?
其臣有如祖尹、祖己,亦可取以为义乎?
其谬妄三也。
、武有功而不得为祖,祖嫌于别,而祀有所专;
太甲祖乙有德而不为宗,宗嫌于祔,而世有所别。
而又谓别祖轻于太宗,故武宁为宗而不为祖;
别宗轻于祖,故太甲称祖,而太戊武丁称宗。
又曰别祖非祖之正也,别宗非宗之正也,其说尤为悖戾。
周公举三宗以劝成王,则祖甲之为大宗不待辩也,谓别祖非祖之正而轻于太宗,今乃欲以别祖之号而加太上,而谓之尊太上,可乎?
考之《礼经》,即无别宗之位名,其谬妄四也。
谓中兴之君曰汉光武晋元帝唐肃宗
庙号不侔于光武,而下同于晋元唐肃
光武之所称世祖,臣等前所上议辩之详矣。
中兴之功,莫高于商宗,不曰比迹商宗,而曰下同晋、唐,又引秦皇李斯为比,非所宜言,其谬妄五也。
窃以太上受天明命,绍复大业,接中原之正统,膺徽宗之付托,故亲制徽宗挽章,有「间使衣裳信,亲毫付托隆」,其昭昭如此。
欲舍中原之统而别为祖,不入太庙而别为庙,其谬妄六也。
夫宗庙之制,国家大事,汉法擅议者有刑,所以严宗庙、重祖考,示万世子孙不敢轻变也。
仰惟大行太上皇帝盛德大业,卓冠百王,陛下孝思罔极,尊崇之礼,不敢自专,付之有司,参以众论,集议于都省
上而宰执,次而侍从两省、台谏,下而卿监郎官,万口一词,皆以称为然,合议而上,克当圣心,方将涓日告于郊邱。
一介小臣,非所当预,乃敢肆为诪张诞幻之辞,摇撼正议,力诋列辟,旁若无人,按之汉之法,何所逃罪!
顾乃以有司唱为浮议,上不本典礼,中不考功德,下不合公言,不知之说以何者为典礼,何者为公言?
又不知所谓浮议者,孰唱之也?
至于圣神武文所至,以备尧之四德,亦以为非,自谓有奇论,欲乞宣问其意,止欲迎合附会,以侥倖万一,愚弄朝廷,无所忌惮。
其妄言病语,颠倒错谬,何足与辨是非!
既诏臣等看详,难以默默。
商相巫公墓庙碑 南宋 · 孙应时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九一、《吴都文粹》续集卷一五、康熙《常熟县志》卷一四、《海虞文徵》卷一九
人臣事君之道,有燮成,有弭辑,有镇定。
燮成者,学术能开太平;
弭辑者,才能能销灾患;
定者,德望能襄大事。
斯三者,君用之皆能致治,臣行焉皆能尽职,所谓大臣者胥此。
商有贤相曰巫咸,具兹道以事帝戊。
予尝考文献知之。
初,雍己既立,王业中缺,刑滥法弛,德衰泽涸。
于是伊陟赞于公。
公治王家有成,作《艾》四篇,斩而复新,翳而复明也,故曰燮成。
是时也,桑谷在朝,昏生旦拱,甚矣其妖也。
乃启太戊修政明礼,或早朝而晏退,或问疾而吊丧,桑谷自亡,此之谓弭辑。
商侯昔有不王不享者,于是效顺。
越三年,远方重译至者七十六国,声灵赫烜,国本敦固,号曰中兴,此之谓镇定。
至祖乙时,子贤绍武,殷道复兴。
乌乎,事是君者,效劳于无事之时易也,于艰难危厄之际而能斡全曲成者难也。
太戊立商祚中叶,而祖乙殆甚。
公父子克忠以济时艰,一道允成
天岂并毓忠良于巫氏以兴商乎!
或者英贤感气,运而迭起,理自然欤。
尝考《越绝书》,虞山巫咸所出。
梁萧统云:「虞山巫咸所出」。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巫咸冢在虞山上,子贤亦葬其侧」。
由是言之,公父子邑人也。
而地志谓山西夏县巫咸顶,相传公尝隐此。
嘉定中乡人掘地虞山西麓,名青龙山觜,山有腹冈,得古碑八分书,刻「商相巫咸冢」凡五字,前令王公爚文治有馀,搜岩剔野,以存亡继绝为事。
念吴之先贤莫出公右,作庙此山之腹冈,于山顶则修墓焉,春秋祀,义起后人。
应时又恐去世既远而成功泯,乃砻玄石,为文辞以为后世诏。
辞曰:
于赫殷商,业肇武汤
中世有嗣王,朝内拱祥桑,桑枯德政良。
良臣辅匡,国势炽昌,作式四方。
四方既襄,公艾成庙廊。
殷土芒芒,诞降虞山阳
山腹有图,灵气奋扬,千载声亡。
碑文孔章,新庙于石旁,骏奔靡遑,厥功难忘。
酒清肴香,曰公之故乡,鉴此烝尝。
高宗谥议淳熙十四年十一月 南宋 · 唐辂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三
臣窃惟王者钦承先绪,追崇严事,见于祭祀之统,有七义焉:一曰禘,二曰郊,三曰祖,四曰宗,义之至重者也;
五曰昭,六曰穆,七曰弥,仁之至亲者也。
禘之为言帝也,帝必有所从,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至远祖也。
郊之为言交也,即郊墟而祀,以交天人,故大报天而以其祖配之,追原王业所因,主系祖也。
祖者,帝王始受命及诸侯封之君,皆定为祖庙,百世不迁,主太祖也。
宗者续嗣之君,有大功德于生民、宗社,则王者宗祀之,与太祖同为不迁祖宗,主太宗也。
曰昭曰穆,迭为后统,由祖曾高而上下,以别远近,主乎祖也。
弥宫之设,所以亲考,主乎父也。
此七义者,实为宗庙典礼之大经,明乎此则祖宗之辨可得而言矣。
在《礼》,祖有功而宗有德,功莫盛乎武,所以戡定祸乱也;
德莫显乎文,所以昭明礼乐也。
王者必有太祖,亦必有太宗
又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别子之后者,百世不迁者也;
宗其继别子之后者,百世不迁者也;
宗其继高祖之后者,五世则迁者也。
太祖之与别出之祖,其为不迁之祖一也,祫祀则主太祖而别祖不得专,此其所以为异也。
太宗之与继别之宗,其为不迁之宗一也,宗祀则主太宗而别宗不得专,此其所以为异也。
祖宗固有轻重,功德固有大小,要之,祖不必先于宗,宗亦不必后于祖,功不必尚乎德,德不必下乎功,故有文明之德者,虽在先祖之位犹当为宗。
凡三代有天下之君,神禹武在祀典皆为宗,此其证也。
武定之功者,虽在继嗣之列,犹得为祖。
谨按《无逸》,周公三称祖甲中宗高宗,而太甲独称祖。
又《书》及《商颂》迭称中、高而太甲即无称宗之文,且成汤既主宗祀,则太甲何由复称太宗
是知太甲之为祖甚明,商多贤圣之君,厥后祖乙亦称焉,惜其书之功烈不见。
而《易》繇两及帝乙,见于《泰》之六五曰「以祉元吉」,则其为君之盛可知,称祖固宜。
周公每云「至成汤至于帝乙」,又曰「在祖乙时则有若至贤」,斯为有据,是以光武中兴,号称世祖,初非臆决,取义盖有所从,继嗣为祖,此其证也。
由是观之,祖宗相承正犹昭穆之迭叙,初无先后之嫌。
假令父为昭而子为穆,则昭先矣,再传则父为穆而子为昭,则穆先矣。
高曾有祖功而继嗣有宗德,则祖先矣,反是而高曾有宗德而继嗣有宗功,则宗先矣。
祖之宗一视其功德之称,而吾无轻重于其间。
或偏于功,或功优于德,皆宜乎祖;
或偏于德,或德优于功,皆宜乎宗。
至于功德兼茂而在戡难之辰,则宁先功而后德,称祖而舍宗,盖理之当然,如文王之于周,高帝之于汉是也。
然犹有说焉,、汤、武王,功之极盛者也,而不得称为祖,非不先功也,祖嫌于别而祀有所耑故也。
其或功德兼茂而在平之日,则宁先德而后功,称宗而舍祖,亦理之当然,如中、高之于商,太宗之于唐是也。
然亦有说焉,太甲祖乙德之至优者也,而不得称为宗,非不先德也,宗嫌于附而世有所别故也。
求之汉唐,则高帝、祖尧,古之所谓太祖也;
文帝、太宗,古之所谓太宗也。
别子为祖,光武是也。
继别为宗,显宗是也。
别祖轻于太宗,故文王宁为宗而不为祖,所以与于四重之祭也。
别宗轻于别祖,故太甲称祖,而太戊武丁称宗,所以系隆别。
隆别子之出,严配继祖,尊亲之至也。
若夫汉唐之间加谥而为祖者,此谓之别祖,非祖之正也,由曾高而上下皆祖也,加谥而为宗者此谓之列宗,非宗之正也,宗其继高祖者也。
由古以至今,祖宗之号变更虽繁,而其义不出于此大概。
惟中兴变迁之主宜以祖称,最为易晓,而今日之中兴又殊于古,其于称祖尤为无愧,请得而悉言之。
臣恭以大行太上皇帝挺神武仁孝之资,始遭炎历厄会,四海板荡,一旅奋伐,迄摧大憝,济民涂炭,坐抚彫弊,旋至安疆,祀祖配天,不失旧物,遐狩返葬,騩驭来归,精诚所感,豺狼革面。
晚殄逆亮,申威朔漠,克雪前人雠耻,使彊虏将服听命。
既而成功退托,不由倦勤,传圣嗣,雍容敷化,岁逾两祀,盖自生民以来,诚所未有。
故语其克获之盛,则逾少康
论其揖逊之美,则符于帝尧
此所谓功德兼茂,而在戡难之辰,当先功后德,其谥宜称为祖明矣
自汉以还,中兴者止三人,其一称祖,光武是也,其二称宗,晋之元帝、唐之肃宗是也。
今以光而比光武,则功虽少亚而力倍之,何则?
《春秋》以平寇为易,攘戎为难者,齐威相管仲而成霸业,是时楚伐至陈郑,狄灭卫邢,齐之所保者才十数小国尔,而孔子犹推大其功,以为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则光之攘戎难于光武为远甚,而庙号不侔于光武可乎?
今以光而比于晋元,则国家基业宏大十倍东晋,治乱不同,功德又相千万,而庙号仅下同于晋元,臣子之心忍乎?
今以光而比之肃宗,则抚军之位非素定有业,无灵武诸道强兵之资,彼上不能孝其亲,下不能抚其民,仅平两京,朝政昏乱,外则藩镇跋扈,内则监军勃逆,产怨连祸,错缪万端,在位日浅,功德无称,比之今日,何啻霄壤,而庙号反下同于肃宗,臣子之心忍乎?
况大中兴称祖其意,若曰惟新邦命,更始王业,所以祈天永祚、延洪无疆,非茍然也。
加之多难未远,宜同根本,故定为别祖之,百世不迁,所以建不拔之基,而激圣子神孙,广其未集之勋,为劝大矣。
祖之称大旨如此,而议者曾不之察,猥循流俗之见,谬引逆祀之说,以误上听,欲以列宗之谥而加诸再造克逊之君,岂不痛哉!
且臣观议者上不本诸典礼,中不考其功德,下不合于公言,而徒曰子不可以先父,弟不可以先兄,此常人之所能知,而古者圣贤岂不晓此?
帝王尊祖敬宗,以褒功德,而谓之逾,则三代之令王,两汉之贤帝,谁非逾者?
如专贵其一律,则必如秦皇李斯之议,一二数之乃可。
今士大夫身居之朝,明礼定制,不法,而反师李斯,臣不知其说矣。
况今因唐之旧,固已皆称祖宗矣,然犹有辩者:有不迁之祖宗,太祖太宗是也;
有迭迁之祖宗,列祖列宗是也。
今如以光为祖,是别子之义也,于礼为合矣,况别子之后自祖其别,而初非前朝之祖,尚何所嫌?
如以光为宗,是继别子之义也,无别祖而有别宗,此衰晋之失而吾效焉。
东晋之时,诸帝犹未称宗,而元帝独称宗,则是犹有尊敬中兴之义也。
今奕世皆称宗而亦称宗,则是于中兴之业略无所尊,则反东晋之不若矣。
且中、高之类虽若殊于列宗,然唐人已有是号,皆为列宗矣,不识今之庙号何以别乎
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故王者当变迁之后,则尊其别祖之,所以龙神其祖考而取威于夷狄也,所以彰大其光烈而震慑于仇雠也。
显拨乱反正之尤难,示创业垂统之未艾,既以为明训,亦以为深戒,其取义洪矣,其垂教大矣。
一言而定朝廷,无折枝之劳而宗社增九鼎之重,议者何惮而不出此?
昔汉为大德而厄于十世,达者先知之,故光武称祖以明再受命,法天更化而延洪世祚也。
今本朝亦火德而中厄于靖康,与汉同符而光不得称祖,舍汉法晋,达者忧惴,天下寒心,小臣窃独耻之。
载惟国家立制,非取茍安一时,盖将垂法万世,如使光为宗,则后有令主因光之业而能混合北荒,将何以居之?
且陛下在位二十六年矣,皇太子参决庶政矣,今之所行,则子孙为法,举措可不谨乎?
虞舜二十八载,而陛下止欠其二,服勤至养,始终无一间言,近者屡出中旨,躬行三年之制,虽曾闵匹夫之行不能远过,化刑四海,泽被万物,至德之光,迈越前古,而忍玷之乎?
近者光称祖本出圣心,此中外所共知而有司浅识,唱为浮言,疑惑上下,不能将顺其美,此愚臣所以痛心疾首,奋心危言,甘犯斧锧而不知避也。
抑臣重有忧焉,方今北虏气势犹盛,中原人心渐忘,吊使将来,觇国斯在,而本朝反自同于衰晋,以明闻于四方,使夷狄窃笑,遗民绝望,于服猛怀来之义如何?
臣愚伏望圣慈留神省览,毋忽刍荛,亟赐施用,内发神断,速定列祖之,以壮基图,于以对越光在天之灵,慰释慈闱伉俪之感,扬威殊俗,隆化兆民,垂示子孙,以开将来之业,申副宗社,冠德百王,则愿臣之志愿毕矣。
至如所议谥号之美,则惟有神圣明睿文武仁孝之言,汉唐之间传统诸帝及偏伪之君称用皆同,兼虑重复本朝累圣谥号,臣愚以为理宜回避,别立美谥,以令猷,益为尽善。
臣亦自有成说,难以并具奏闻,如前所论得合圣意,伏乞特赐宣问,以究精微。
冗贱庶僚,激于忠诚,辄及国家大义,如以为罪,则不敢逃诛。
臣昧死谨议。
按:《中兴礼书》续编卷四八。(黄锦君校点)
人立弟辩 宋末元初 · 金履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五五、《仁山文集》卷一
《大纪》论曰:史公记汤崩,太丁早死,外丙立二年仲壬立四年,相继而崩,然后立太甲
非其实也。
何以知非其实?
二帝官天下,定于与贤;
三王家天下,定于立嫡。
立嫡者敬宗也,敬宗者尊祖也,尊祖者所以亲亲也。
兄老弟及,非所以敬宗尊祖,且本支乱而争夺起矣,岂亲亲之道哉?
成汤伊尹以元圣之德勠力创业,乃舍嫡孙而立诸子,乱伦坏制,开后嗣争夺之端乎!
公仪仲子舍孙而立子,言偃问曰:「礼欤」?
孔子曰:「否,立孙」。
孔子殷人也,宜知其先王之故矣,而不以立弟为是,此以素知其非者一也。
夫贤君必能尊先王之道,不贤者反之。
以殷世考之,自三宗及祖乙祖甲,皆立子矣;
立弟者盘庚耳,必有所不得已也。
岂有诸圣之君皆不尊先王之制沃丁小甲诸中才之君反能耶?
此以人情知其非者二也。
商自沃丁始立弟。
太史公阳甲记曰:「自仲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诸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
以其世考之,自沃丁阳甲,立弟者九世,则仲丁之名误也。
沃丁既以废嫡立诸弟子生乱为罪,则成汤未尝立外丙仲壬明矣。
不然,是成汤首为乱制,又可罪沃丁乎?
此以事实知其非者三也。
唐李淳风通于小数,犹能逆知帝王世数;
邵康节极数知来,其作《皇极经世史》,亦无外丙仲壬名。
此以历数知其非者四也。
经所传者义也,史所载者事也。
事有可疑,则弃事而取义可也;
义有可疑,则假事以證义可也;
若取事而无义,则虽无经史可也。
历代传授 宋末元初 · 陈普
 押词韵第三部
伏羲神农黄帝氏,名曰三皇居上世。
少昊颛顼及高辛,唐虞为五帝。
商周兮曰三代,三王文武是。
传官禹传家,天与人与非私畀。
夏禹一传启以贤,少康兴夏灭猿𤡬(自注:二臣名。)
十有七世至桀王,成汤放桀夏绪坠。
殷汤应天而顺人,兴王地方七十里。
太甲太戊武丁,三宗有商为专美。
祖乙盘庚亦贤君,三十传纣覆商祀。
周兴积累由后稷公刘太王王季
文王大勋武王集,伐纣牧野作牧誓。
成王嗣位在幼冲,周公辅政天下治
措刑四十年,几移周鼎幽与厉。
夷王下堂王室卑,平王东迁春秋始。
至于威烈春秋终,二百四十二年尔。
鲁卫晋郑蔡燕曹,姬氏同姓皆兄弟。
异姓齐楚秦宋陈,春秋列国侯十二。
其间五霸相继兴,齐桓小白晋重耳
宋襄秦穆及楚庄,名曰尊王假仁义。
战国七雄莫如秦,韩赵魏燕齐楚起。
秦灭六国吞二周,周祚至于赧王止。
天王三十有七传,八百馀年属周纪。
秦帝始皇太暴虐,位传二世而已矣。
汉室龙兴灭秦项,高祖刘邦赤帝子
末年国本几动摇,四皓一出回孝惠
吕后临朝诸吕反,赖有植赤帜。
文景之世比武帝好大功伐喜。
霍光拥昭而立宣,江充诬谮太子戾。
厥后外戚多擅权,平帝新室莽篡位。
光武诛莽复中兴,汉为东汉炎运炽。
明章二帝世所称,至于灵献汉祚替。
前汉高文武宣朝,后汉光明章七制。
两汉相传二十四,禅魏曹丕窃神器。
分为三国魏蜀吴,鹬蚌相持真鼎峙。
魏则曹丕吴孙权,蜀则先主称刘备
魏曹承汉才四传,天下权归司马氏。
晋室肇兴司马炎,三王追谥昭思懿。
两三传间至怀悯,群胡云扰如鼎沸。
五凉前后南北西(自注:前凉张轨后凉吕光南凉秃发,北凉沮渠西凉季日高。),四燕前后南北异(自注:前燕慕容廆南燕慕容德后燕慕容垂北燕冯跋。)
秦前后西前秦苻健,西秦国仁,后秦苻苌。)赵前后(自注:前赵刘渊后赵石勒。)后蜀大夏相吞噬(自注:桓温李势据蜀,后蜀李雄大夏赫连。)
东晋元帝建康,天下南北分形势。
南则晋宋齐梁陈,北则元魏东西魏。
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
平陈禅周隋杨坚,夫何三世隋嗣毙。
李唐继之纂洪图,高祖太宗成功易。
武后易唐而为周,仁杰一言回睿意。
玄宗末载杨妃禄山叛逆为子弑。
肃宗东征复两京,宪宗见弑陈洪(自注:宦官。)
文宗有才诛克明(自注:宦官。),德宗猜忌任卢杞
太宗玄宗宪宗,号称三宗商可拟。
末后难制藩镇强,宦官奉立皆私议。
唐后迭兴有五代,梁唐晋汉周相继。
五代五十三年间,后有十国皆僭伪。
齐楚吴燕汉晋唐,周吴越如蜂猬。
宋受周禅握乾符,扫除僭伪皆风靡。
太祖姓赵都汴京,雪夜常幸赵普第。
太宗真仁英神哲,历代承平善继嗣。
至于徽钦金虏来,误国奸臣京(自注:蔡京。)(自注:秦桧。)
高宗南渡宋复兴,建都钱唐歌舞地。
孝及光宁守偏方,侂胄既诛由诸史(自注:弥远。)
在位历年四十馀,前有仁宗(自注:四十二年。)后有理(自注:理宗,四十一年。)
至于度宗宋祚微,皆由平章似道弃。
建隆德祐十六传,大元一统兴燕蓟
洗甗图歌为家明经丈题 清 · 姚燮
 出处:复庄诗问卷十三
先生于古极嗜葄,搜元剃秘归一藏。
灿陈棐席炫精彩,龙鸾蟠翥纷绀黄。
掀髯踞坐狎周汉,六甍宝甗开华堂。
康瓠破罂扫尘芥,熊鐎兽鍑相焜煌。
肤斓耳蚀究毫芴,累深浅参权量
考工二釜内官省,上鬲下鬲模范详。
唇以寸计厚减半,足三或四罗圜方。
盘云发细袅扃鼏,垂花匝带雷文相。
辨名鬵鉹异𪔆𨯚,祖乙父己铭吉祥。
周畿汉辅久沿革,土囚炎劫金为殃。
越三千载掩明瑰,翠紫斲锈焦无光。
挥童役使刮浮垢,鋗淘瓮溢声琅锵。
金㼚易铄鬷亦贱,只斯宝贵同球璋。
顿开冥閟显镂琢,虹霞闪霍星钩芒。
骨干皵瘦笑离末,肉好屏列如环嫱。
六时珠晷运甓赴,五侯玉鲭列鼎尝。
托诸图缋表中竺,畸情匿缅非迂荒。
朅来赝器创铜贾,旊人直逊陶模强。
酆郜关陕托氏地,优孟何啻土范当。
先生胸腑烂流派,制度了晰同舆畺。
听声扪色志盉镉,袪疑衷信无惑惶。
蟾乌磨拭少鉎涩,冶城(孙)积古(阮)遥颉颃。
南江(邵)疏证北平(翁)考,但以恣肆争文章。
惜哉同鉴寡十兰雨民,碧瞬何论弇州王?
琳璆金薤慎宝守,千春万祀贻无疆。
伊予好古有同癖,对此眉舞心飞抢。
曾怀藻镜照顽艳(余藏有汉仙人不老鉴),蟪蛄长信鸦昭阳。
镏兵梁燹铄𧹬黛,仙人不老还迷茫。
让君铁网富珊树,太精四射湖鸳鸯。
颂敦雅爵与华駮,双鱼(洗)五凤(砖)偕腾翔。
聚因所好君足乐,睹不能辨吾诚伧。
北斗胡挹箕胡扬,且遝瓦缶饕酒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