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蒋济丞相主簿西曹属令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舜举皋陶,不仁者远;
臧否得中,望于贤属矣(《魏志·蒋济传》)
高柔理曹掾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
治定之化,以礼为首;
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是以舜流四凶族,皋陶作士汉祖除秦苛法,萧何定律,掾清识平当:明于宪典
勉恤之哉(《魏志·高柔传》)
风俗通义佚文卷二 其一百十三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七
颜色厚取顾眄,所以亲密(《文选·嵇叔夜秀才入军诗》注)
汝南主簿应劭议,宜为旧群讳。
论者皆互有异同(《三国·志七》注云「事在《风俗通》」。)
彭城孝廉张子矫议云:「若君臣不得相袭作名。
周穆王讳满至定王时王孙满
厉王讳胡庄王之子名胡(《意林》)」。
谨案:律者,法也。《皋陶谟》虞始造律。萧何成以九章。此关诸百王不易之道也。时所制曰令,《汉书》「著于甲令」。夫吏者,治也。当先自正,然后正人,故文书下如律令,言当履绳墨,动不失律令也。(《文选·陈琳豫州文》注,《艺文类聚》五十四,《御览》六百三十八作「故承宪履绳,动不失律令也?)
昌言下(此下篇名并缺) 其二十九 东汉 · 仲长统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九
汤,契后。
,益后。
益即皋陶子也(《意林》。案:此以上依本传、《治要》、《意林、写出,不紊仲长子原次已下各书引见,于原次无考,依各书先后录之。)
丞相理曹掾 曹魏 · 高柔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七
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是以舜流四凶族,皋陶作士
汉祖除秦苛法,萧何定律。
掾清识平当,明于宪典,勉恤之哉(《魏志·高柔传》)
任臣 曹魏 · 刘廙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四
人君所以尊敬人臣者,以其知任人臣委所信,而保治于己也。
是以其听察,其明昭,身日高而视日下,事日远而听日近,业至难而身至易,功至多而勤至少也。
若多疑而自任也。
则其臣不思其所以为国,而思其所以得于君,深其计而浅其事,以求其指挥
人主浅之,则不陷于之难(当作「则不□而□不陷于难」)
人主深之,则进而顺之以取其心。
所阙者,忠于国而难明于君者也;
所修者,不必忠于国而易行于时者也。
因其所贵者贵之,故能同其贵;
因其所贱者贱之,故能殊于贱。
其所贵者不必贤,所贱者不必愚也。
家怀因循之术,人为悦心易见之行。
夫美大者深而难明,利长者不可以仓卒形也。
故难明长利之事废于世,阿(有脱文,案下文作「阿欲」。)易见之行塞于侧,为非不知过,知困不知其乏,此为天下共一人之智,以一人而独治于四海之内也。
其业大,其智寡,岂不蔽哉?
以一蔽主而临不量之阿欲,能不惑其功者,未之有也。
苟惑之,则人得其志矣;
人得其志,则君之志失矣。
君劳臣逸,上下易所,是一君为臣,而万臣为君也。
以一臣而事万君,鲜不用矣,有不(旧校云,「不」字恐衍。)用人之名,而终为人所用也,是以明主慎之。
不贵知所用于己,而贵知所用于人。
能用人,故人无不为己用也。
昔舜恭己正南面而已,天下不多皋陶之数,而贵圣舜独治之功。
故曰「为之者不必名其功,获其业者不必勤其身」也,其舜之谓与?
景福殿赋 曹魏 · 何晏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九、文选卷十一
大哉惟魏,世有哲圣
武创元基,文集大命。
皆体天作制,顺时立政
至于帝皇,遂重熙累盛
远则袭阴阳之自然,近则本人物之至情。
上则崇稽古之弘道,下则阐长世之善经
庶事既康,天秩孔明
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
三月,东巡狩,至于许昌
望祠山川,考时度方。
存问高年,率民耕桑。
六月既望,林钟纪律,大火昏正。
桑梓繁庑,大雨时行。
三事九司,宏儒硕生
感乎溽暑之伊郁,而虑性命之所平。
惟岷越之不静,寤征行之未宁。
乃昌言曰:「昔在萧公,暨于孙卿
皆先识博览,明允笃诚。
莫不以为不壮不丽,不足以一民而重威灵。
不饬不美,不足以训后而永厥成。
故当时享其功利,后世赖其英声。
许昌者,乃大运之攸戾,图谶之所旌。
苟德义其如斯,夫何宫室之勿营」?
帝曰:「俞哉」!
玄辂既驾,轻裘斯御。
乃命有司,礼仪是具。
审量日力,详度费务
鸠经始之黎民,辑农功之暇豫
因东师之献捷,就海孽之贿赂。
立景福之秘殿,备皇居之制度。
尔乃丰层覆之耽耽,建高基之堂堂。
罗疏柱之汨越,肃坻鄂之锵锵。
飞櫩翼以轩翥,反宇䡾以高骧。
流羽毛之威蕤,垂环玭之琳琅。
参旗九旒,从风飘扬。
皓皓旰旰,丹彩煌煌。
故其华表则镐镐铄铄,赫奕章灼,若日月之丽天也。
其奥秘则蘙蔽暧昧,髣髴退概,若幽星纚连也。
既栉比而攒集,又宏琏以丰敞
兼苞博落,不常一象。
远而望之,若摛朱霞而耀天文;
迫而察之,若仰崇山而戴垂云
瑰玮以壮丽,纷彧彧其难分,此其大较也。
若乃高甍崔嵬,飞宇承霓。
绵蛮黮䨴,随云融泄。
鸟企山峙,若翔若滞。
峨峨嶪嶪,罔识所届。
离朱之至精,犹眩曜而不能昭晢也。
尔乃开南端之豁达,张笋虡之轮豳。
华钟杌其高悬,悍兽仡以俪陈。
体洪刚之猛毅,声訇磤其若震。
爰有遐狄,镣质轮菌
坐高门之侧堂,彰圣主之威神。
芸若充庭,槐枫被宸。
缀以万年,綷以紫榛
或以嘉名取宠,或以美材见珍。
结实商秋,敷华青春。
蔼蔼萋萋,馥馥芬芬。
尔其结构,则脩梁彩制,下褰上奇。
桁梧复叠势合形离
赩如宛虹,赫如奔螭。
南距阳荣,北极幽崖。
任重道远,厥庸孔多。
于是列髹彤之绣桷,垂琬琰之文珰。
蝹若神龙之登降,灼若明月之流光。
爰有禁楄,勒分翼张。
承以阳马,接以员方。
斑间赋白,疏密有章。
飞枊鸟踊,双辕是荷。
赴险凌虚,猎捷相加。
皎皎白间,离离列钱。
晨光内照,流景外烻。
烈若钩星在汉,焕若云梁承天。
騧徙增错,转县成郛。
茄蔤倒植,吐被芙蕖
缭以藻井,编以綷疏;
红葩𦾏𣟦,丹绮离娄
菡萏赩翕纤缛纷敷。
繁饰累巧,不可胜书。
于是兰栭积重,窭数矩设。
櫼栌各落以相承,栾栱夭蟜而交结
金楹齐列,玉舄承跋。
青琐银铺,是为闺闼。
双枚既脩,重桴乃饰。
㮰梠缘边,周流四极。
侯卫之班,藩服之职。
温房承其东序,凉室处其西偏
开建阳则朱炎艳,启金光则清风臻。
故冬不凄寒,夏无炎燀。
钧调中适,可以永年。
墉垣砀基,其光昭昭。
周制白盛,今也惟缥。
落带金釭,此焉二等。
明珠翠羽,往往而在。
钦先王之允塞,悦重华之无为。
共工使作缋,明五采之彰施。
图象古昔,以当箴规
椒房之列,是准是仪
虞姬之容止,知治国之佞臣。
姜后之解佩,寤前世之所遵。
钟离之谠言,懿楚樊之退身。
嘉班妾之辞辇,伟孟母择邻
故将广智,必先多闻。
多闻多杂,多杂眩真。
不眩焉在,在乎择人。
故将立德,必先近仁。
欲此礼之不愆,是以尽乎行道之先民。
朝观夕览,何与书绅?
若乃阶除连延,萧曼云征。
棂槛邳张,钩错矩成。
楯类腾蛇,槢似琼英
如螭之蟠,如虬之停。
玄轩交登,光藻昭明。
驺虞承献,素质仁形
彰天瑞之休显,照远戎之来庭。
阴堂承北,方轩九户。
右个清宴,西东其宇。
连以永宁,安昌临圃。
遂及百子,后宫攸处。
处之斯何,窈窕淑女。
思齐徽音,聿求多祜。
其祜伊何,宜尔子孙。
克明克哲,克聪克敏
永锡难老,兆民赖止。
于南则有承光前殿,赋政之宫。
纳贤用能,询道求中。
疆理宇宙,甄陶国风。
云行雨施,品物咸融。
其西则有左墄右平,讲肄之场。
二六对陈,殿翼相当。
僻脱承便,盖象戎兵。
察解言归,譬诸政刑。
将以行令,岂唯娱情。
镇以崇台,寔曰永始。
复阁重闱,猖狂是俟。
京庾之储,无物不有。
不虞之戒,于是焉取。
尔乃建凌云之层盘,浚虞渊之灵沼。
清露瀼瀼,渌水浩浩。
树以嘉木,植以芳草。
悠悠玄鱼,㿥㿥白鸟。
沈浮翱翔,乐我皇道。
若乃虬龙灌注,沟洫交流。
陆设殿馆,水方轻舟。
篁栖鹍鹭,濑戏鰋鲉。
丰侔淮海,富赈山丘
丛集委积,焉可殚筹
虽咸池之壮观,夫何足以比雠?
于是碣以高昌崇观,表以建城峻庐。
岧峣岑立,崔嵬峦居。
飞阁干云,浮阶乘虚
遥目九野,远览长图。
頫眺三市,孰有谁无?
睹农人之耘耔,亮稼穑之艰难。
惟飨年之丰寡,思《无逸》之所叹。
感物众而思深,因居高而虑危。
天德之不易,惧世俗之难知。
观器械之良窳,察俗化之诚伪
瞻贵贱之所在,悟政刑之夷陂。
亦所以省风助教,岂惟盘乐而崇侈靡?
屯坊列署,三十有二。
星居宿陈,绮错鳞比
辛壬癸甲,为之名秩
房室齐均,堂庭如一。
出此入彼,欲反忘术。
惟工匠之多端,固万变之不穷
物无难而不知,乃与造化乎比隆。
雠天地以开基,并列宿而作制
制无细而不恊于规景,作无微而不违于水臬。
故其增构如积,植木如林。
区连域绝,叶比枝分。
离背别趣,骈田胥附。
纵横踰延,各有攸注。
公输荒其规矩,匠石不知其所斲。
既穷巧于规摹,何彩章之未殚。
尔乃文以朱绿,饰以碧丹。
点以银黄,烁以琅玕。
光明熠爚,文彩璘班。
清风萃而成响,朝日曜而增鲜。
虽昆崙之灵宫,将何以乎侈旃。
规矩既应乎天地,举措又顺乎四时。
是以六合元亨,九有雍熙。
家怀克让之风,人咏康哉之诗。
莫不优游以自得,故淡泊而无所思。
历列辟而论功,无今日之至治。
彼吴蜀之湮灭,固可翘足而待之。
然而圣上犹孜孜靡忒,求天下之所以自悟。
招忠正之士,开公直之路。
周公之昔戒,慕咎繇之典谟。
除无用之官,省生事之故。
绝流遁之繁礼,反民情于太素。
故能翔岐阳之鸣凤,纳虞氏之白环
苍龙觌于陂塘,龟书出于河源。
醴泉涌于池圃灵芝生于丘园。
揔神灵之贶祐,集华夏之至欢。
方四三皇而六五帝,曾何周夏之足言!
听察第七 其二 曹魏 · 杜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二
臣以为忠良虑治益国之臣,必竭诚纳谋,恳恻而不隐者,欲以究尽治乱之数,舒展安危之策耳。
故准圣主明君,莫不皆有献可退否纳忠之臣也。
昔者帝舜,大圣之君也。
犹有咎繇献谟,夏禹纳戒;
暨至殷之成汤,周之文武,皆亦至圣之君也,然必俟伊尹为辅,吕尚为师,然后乃能兴功济业,混一天下者,诚视听之聪察,须忠良为耳目也。
由此观之,忠良虑治益国之臣者,得不师踪往古,袭迹前圣,投命自尽,以辅佐视听乎?
夫人君者,以至尊之聪听,总万机而贤(旧校云:「贤」当作「监」。)之,以至贵之明察,料治乱而考焉,将当能皆穷究其孔要,料尽其门户乎?
其数必用有所遗漏,不有忠臣良谋辅佐视听者,则凡百机微有所不闻矣。
何以论其然乎?
夫人君所以尊异于人者,顺志养真也。
欢康之虞,则严乐盈耳,玩好足目,美色充欲,丽服适体。
远眺回望则登云表之崇台,逍遥容豫则历飞阁之高观。
嬉乎绿水之清池,游乎桂林之芳园。
弋凫与雁,从禽逐兽。
行与毛嫱俱,入与西施处,将当何从体觉穷愁之戚悴,识鳏独之难堪乎?
食则膳鼎几俎,庶羞兼品,酸甘盈备,珍馔充庭,奏乐而进,鸣钟而彻,间馈代至,口不绝味,将当何从(据前后文当有「体」字。)觉饥馁之厄艰,识困饿之难堪乎?
暑则被雾谷,袭纤絺,处华屋之大厦,居重荫之玄堂,褰罗帷以来清风,烈(当作「列」。)凝冰以遏微暑,侍者御粉扇,典衣易轻裳,飘飘焉有秋日之凉,将当何从体觉炎夏之郁赫,识毒热之难堪乎?
寒则服绵袍,袭轻裘。
(旧校云:「绵」疑「锦」。)衾貂蓐,叠茵累席,居隩密之深室,处复清之重幄,炽猛炭于室隅以起温,御玉卮之旨酒以御寒,炎炎焉有夏日之热,将当何从体觉隆冬之惨烈,识毒寒之难堪乎?
此数者诚无从得而知之者也。
凡百机微如此比类者,必用遗漏有所未详也。
如此则至忠之臣者,得不辅佐视听以起寤遗忘乎(《群书治要》)
考课议 曹魏 · 崔林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九
案周官考课,其文备矣,自康王以下,遂以陵迟,此即考课之法存乎其人也。
及汉之季,其失岂在乎佐吏之职不密哉?
方今军旅或猥或卒,备之以科条,申之以内外,增减无常,固难一矣。
且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
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远。
五帝三王未必如一,而各以治乱,《易》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太祖随宜设辟,以遗来今,不患不法古也。
以为今之制度,不为疏阔,惟在守一勿失而已。
若朝臣能任仲山甫之重,式是百辟,则孰敢不肃(《魏志·崔林传》)
上疏论典校 其一 孙吴 · 步骘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六
伏闻诸典校挝抉细微,吹毛求瑕,重案深诬,趣欲陷人以成威福;
无罪无辜,横受大刑,是以使民跼天蹐地,谁不战栗?
昔之狱官,惟贤是任,故皋陶作士吕侯赎刑,张、于廷尉,民无冤枉,休泰之祚,实由此兴。
今之小臣,动与古异,狱以贿成,轻忽人命,归咎于上,为国速怨。
夫一人吁嗟,王道为亏,甚可仇疾。
明德慎罚,哲人惟刑,书传所美。
自今蔽狱,都下则宜咨顾雍武昌陆逊潘浚,平心专意,务在得情,党神明,受罪何恨(《吴志·步骘传》。中书吕壹典校文书,多所纠举,上疏云云,又见《宋书·五行志五》)
为君难 曹魏 · 桓范
 出处:全晋文、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或曰:仲尼称「为君难」。
夫人君者,处尊高之位,执赏罚之柄,用人之才,因人之力,何为不成?
何求不得?
功立则受其功,治成则厚其福,故官人舜也。
治水也。
稼穑弃也。
理讼皋陶也。
尧无事焉,而由之圣治,何「为君难」邪?
曰:此其所以为难也。
夫日月光照于昼夜,风雨动润于万物,阴阳代以生杀,四时迭以成岁,不见天事而犹贵之者,其所以运气演,协和施化,皆天之为也。
是以天万物之覆,君万物之焘也。
怀生之类,有不浸润于泽者,天以为负;
员首之民,有不沾濡于惠者,君以为耻。
是以在上者,体人君之大德,怀恤下之小心;
阐化立教,必以其道;
发言则通四海,行政则动万物;
虑之于心,思之于内;
布之于天下,正身于庙堂之上,而化应于行里之外。
虽︻纩塞耳,隐屏而居,照幽达情,烛于宇宙,动作周旋,无事不虑。
服一采,则念女功之劳;
御一谷,则恤农夫之勤;
决不听之狱,则惧刑之不中;
进一士之爵,则恐官之失贤;
赏毫厘之善,必有所劝;
罚纤芥之恶,必有所沮。
使化若春风,泽如时雨;
消凋污之人,移薄伪之俗;
救衰世之弊,反之于上古之朴;
至德加于天下,惠厚施于百姓。
故民仰之如天地,爱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下盖有删节。)
佐治之臣,历世难遇,庸人众而贤才寡。
是故君人者,不能皆得之干,之辅,犹造父不能皆得骐骥之乘,追风之四(「四」即「驷」)也。
御踶啮必烦辔衔,统庸臣必劳智虑,是以人君其所以济辅群下,均养大小,审核真伪,考察变态,在于幽冥窈妙之中,割毫折芒纤微之间,非天下之至精,孰能尽于此哉!
故臣有立小忠以售大不忠,效小信以成大不信,可不虑之以诈乎?
臣有貌厉而内荏,色取仁而行违,可不虑之以虚乎?
臣有害同侪以专朝,塞下情以壅上,可不虑之以嫉乎,臣有进邪说以乱是,因似然以伤贤,可不虑之以谗(本误作奸,依《长短经·臣行》改。)乎?
臣有因赏以偿」(偿字依《长短经》加。)恩,因罚以作(本误作「佐」,依《长短经》改。)威,可不虑之以奸乎?
臣有外显相荐,内阴相除(「除」字依《长短经》加。)
谋事托公而实侠(《长短经》作「挟」,「侠」与「挟」通。)私,可不虑之以欺乎?
臣有事左右以求进,托重臣以自结,可不虑之以伪乎!
臣有和同以取谐,苟合以求进(本作「荐」,依《长短经》改。)
可不虑之以祸乎?
臣有悦主(本作「君」,依《长短经》改。)意以求亲,悦主言以取容,可不虑之以佞乎?
此九虑者,所以防恶也。
臣有辞拙而意工,言逆而事顺,可不恕之以直乎?
臣有朴騃而辞讷,外疏而内敏,可不恕之以质乎?
臣有犯难以为上(本误作「士」,依《长短经》改。),离谤以为国,可不恕之以忠乎?
臣有守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长短经》作「欲」,当误。)
可不恕之以公乎?
臣有不曲(《长短经》作「屈」。)己以求合,不耦世以取名(本作「容」,依《长短经》改。)
可不恕之以贞乎?
臣有从侧陋而进显言,由卑贱而陈国事,可不恕之以难乎?
臣有孤特而执节,介(本误作「分」,依《长短经》改。)立而见毁,可不恕之以劲乎?
此七恕者,所以进善也(「也」字依《长短经》加。)
接下之理(本有「也」字,以意删。),御臣之道,岂徒「七恕」、「九虑」而已哉(《群书治要》)
肉刑论 曹魏 · 丁谧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一
《尧典》曰:「象之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赎刑,怙终贼刑」。
咎繇曰:「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吕刑曰:「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人,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寇攘矫虔。
苗人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刑劓斫黥」。
案:此肉刑在于蚩尤之代,而以流放代之,故黥劓之文,不载唐虞之籍,而立刑之数,亦不具于圣人之旨也。禹承舜禅,与尧同治,必不释二圣而远则凶顽,固可知矣。汤武之王,独将奚取于吕侯?故叔向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此则近君子有征之言矣。(《通典》一百六十八)
让徵聘表 西晋 · 皇甫谧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一
「臣以尪弊,迷于道趣,因疾抽簪,散发林阜,人纲不闲,鸟兽为群。
陛下披榛采兰,并收蒿艾
是以皋陶振褐,不仁者远。
臣惟顽蒙,备食晋,犹识唐人击壤之乐,宜赴京城,称寿阙外。
伏自惟忖,瓶缶琐器,实非瑚梿之求,稊稗之这贱,不中粢盛之用;
而小人无良,致灾速祸,久婴笃疾,躯半不仁(《御览》作「半身不仁」。),右脚偏小,十有九载。
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毒,于今七年。
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加以咳逆,或若温疟,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
于今困劣,救求呼噏,父兄见出,妻息长诀。
仰迫天威,扶舆就道,所苦加焉,不任进路,委身待罪,伏枕叹息。
臣闻《韶》、《卫》不并奏,《雅》、《郑》不兼御,故郤子入周,祸延王叔;
虞丘称贤,樊姬掩口。
君子小人,礼不同器,况臣糠《麦黄》,糅之雕胡?
庸夫锦衣,不称其服也。
窃闻同命之士,咸以毕到,唯臣疾疢,抱衅床蓐,虽贪明时,惧毙命路隅。
设臣不疾,已遭之世,执志箕山,犹当容之。
臣闻上有明圣之主,下有输实之臣;
上有在宽之政,下有委情之人。
唯陛下留神垂恕,更旌瑰俊,索隐于傅岩,收钓于渭滨,无令泥滓,久浊清流(《晋书·皇甫谧》传,上疏自称草莽臣云云。《艺文类聚》三十七题作《让徵骋表》、《御览》七百四十亦作表。各有删节,今合录之,篇末尚有缺。)」。
释劝论 西晋 · 皇甫谧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一
相国晋王辟余等三十七人,及泰始登禅,同命之士莫不毕至,皆拜骑都尉,或赐爵关内侯,进奉朝请,礼如侍臣。
唯余疾困,不及国宠。
宗人父兄及我寮类,咸以为天下大庆,万姓赖之,虽未成礼,不宜安寝,纵其疾笃,犹当致身。
余惟古今明王之制,事无巨细,断之以情,实力不堪,岂慢也哉!
乃伏枕而叹曰:「夫进者,身之荣也;
退者,命之实也。
设余不疾,执高箕山,尚当容之,况余实笃!
之世,士或收迹林泽,或过门不敢入。
咎繇之徒两遂其愿者,遇时也。
故朝贵致功之臣,野美全志之士。
彼独何人哉!
今圣帝龙兴配名前哲,仁道不远,斯亦然乎!
客或以常言见逼,或以逆世为虑。
余谓上有宽明之主,下必有听意之人,天网恢恢,至否一也。
何尤于出处哉!
遂究宾主之论,以解难者,名曰《释劝》。
客曰:「盖闻天以悬象致明,地以含通吐灵。
故黄钟次序,律吕分形。
是以春华发萼,夏繁其实,秋风逐暑,冬冰乃结。
人道以之,应机乃发。
三材连利,明若符契。
故士或同升于唐朝,或先觉于有莘,或通梦以感主,或释钓于渭滨,或叩角以干齐,或解褐以相秦,或冒谤以安郑,或乘驷以救屯,或班荆以求友,或借术于黄神,故能电飞景拔,超次迈伦,腾高声以奋远,抗宇宙之清音。
由此观之,进德贵乎及时,何故屈此而不伸?
今子以英茂之才,游精于六艺之府、散意于众妙之门者有年矣。
既遭皇禅之朝,又投禄利之际,委圣明之主,偶知己之会,时清道真,可以冲迈,此真吾生濯发云汉、鸿渐之秋也。
韬光逐薮,含章未曜,龙潜九泉,𬒎然执高,弃通道之远由,守介人之局操,无乃乖于道之趣乎?
且吾闻招摇昏回则天位正,五教班叙则人理定。
如今王命切至,委虑有司,上招迕主之累,下致骇众之疑。
达者贵同,何必独异?
群贤可从,何必守意
方今同命并臻,饥不待餐,振藻皇涂,咸秩天官
子独栖迟衡门,放形世表,逊遁丘园,不睨华好,惠不加人,行不合道,身婴大疢。
性命难保。
若其羲和促辔,大火西颓,临川恨晚,将复何阶!
贵阴贱璧,圣所约也;
颠倒衣裳,明所箴也。
子其鉴先哲之洪范,副圣朝之虚心,冲灵翼云路,浴天池以濯鳞,排阊阖,步玉岑,登紫闼,侍北辰,翻然景曜,杂沓英尘
辅唐虞之主,化之人,宣刑错之政,配殷周之臣,铭功景钟,参叙彝伦,存则鼎食,亡为贵臣,不亦茂哉!
而忽金白之辉曜,忘青紫之班瞵,辞容服之光粲,抱弊褐之终年,无乃勤乎」!
主人笑而应之曰:「吁!
若宾可谓习外观之晖晖,末睹幽人之仿佛也;
见俗人之不容,未喻圣皇之兼爱也;
循方圆于规矩,未知大形之无外也。
故曰天玄而清,地静而宁,含罗万类,旁薄群生,寄身圣世,托道之灵。
若夫春以阳散,冬以阴凝,泰液含光,元气混蒸,众品仰化,诞制殊徵。
故进者享天禄,处者安丘陵。
是以寒暑相推,四宿代中,阴阳不治,运化无穷,自然分定,两克厥中。
二物俱灵,是谓大同;
彼此无怨,是谓至通。
若乃衰周之末,贵诈贱诚,牵于权力,以利要荣。
故苏子出而六主合,张仪入而横势成,廉颇存而赵重,乐毅去而燕轻,公叔没而魏败,孙膑刖而齐宁,蠡、种亲而越霸,屈子疏而楚倾。
是以君无常籍,臣无定名,损义放诚,一虚一盈。
故冯以弹剑感主,女有反赐之说,项奋拔山之力,蒯陈鼎足之势,东郭劫于田荣颜阖耻于见逼。
斯皆弃礼丧真,苟荣朝夕之忽者也。
岂道化之本与!
若乃圣帝之创化也,参德乎二皇,齐风乎虞夏,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欲混混若玄流,不欲荡荡而名发也;
欲索索而条解,不欲契契而绳结也;
欲芒芒而无垠际,不欲区区而分别也;
欲暗然而日章,不欲示白若冰雪也;
欲醇醇而任德,不欲琐琐而执法也。
是以见机者以动成,好遁者无所迫。
故曰,一明一味,得道之概;
一驰一张,合礼之方;
一浮一沈,兼得其真。
故上有劳谦之爱,下有不名之臣;
朝有聘贤之礼,野有遁窜之人。
是以支伯以幽疾距唐,李老寄迹于西邻,颜氏安陋以成名,原思娱道于至贫,荣期三乐尼父黔娄定谥于布衾,干木偃息以存魏,荆莱志迈于江岑,君平以道著,四皓潜德于洛滨,郑真躬耕以致誉,幼安发令乎今人。
皆持难夺之节,执不回之意,遭拔俗之主,全彼人之志。
故有独定之计者,不借谋于众人;
守不动之安者,不假虑于群宾。
故能弃外亲之滑通内道之真,去显显之明路,入昧昧之埃尘,宛转万情之形表,排托虚寂以寄身,居无事之宅,交释利之人。
轻若鸿毛,重若泥沈,损之不得,测之愈深。
真吾徒之师表,余迫疾而不能及者也。
子议吾失宿而骇众,吾亦怪子较论而不折中也。
夫才不周用,众所斥也;
寝疾弥年,朝所弃也。
是以胥克之废,明列焉;
伯牛有疾,孔子斯叹。
黄帝创制于九经,岐伯剖腹以蠲肠,扁鹊造虢而尸起,文挚徇命于齐王医和显术于秦晋,仓公发秘于汉皇,华陀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
徒恨生不逢乎若人,故乞命诉乎明王。
绝编于天录,亮我躬之辛苦,冀微诚之降霜,故俟罪而穷处(《晋书·皇甫谧传》)
晋鼓吹曲二十二首 其十一 天序(古芳树行。古今乐录曰:天序。言圣皇应历受禅。弘济大化。用人各尽其才也。) 西晋 · 傅玄
天序历。
应受禅。
承灵祜。
御群龙。
勒螭虎。
弘济大化。
英隽作辅。
明明统万机。
赫赫镇四方。
咎繇之畴。
协兰芳。
礼王臣。
覆兆民。
化之如天与地。
谁敢爱其身(同上)
吏部尚书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六
明明王范,制为九服。
君执常道,臣有定职。
各有攸司,乂用不慝。
贵无常尊,贱不恒卑。
不明厥德,国用颠危。
昔舜举禹、咎繇,而隽乂在官,出入朕命;
汤举阿衡,而不仁流屏;
周仲山甫,亦允纳言
且表正而象平,日夕而景侧。
处喉舌者,患铨衡之无常,不患于不明。
故曰无谓隐微,废公任私;
无好自专,违众取怨。
是以古之君子,无亲无疏,纵心大伦,修己以道,弘道以身;
易贵好爵,书慎官人;
官不可妄授,职不可闇受。
能者养之致福,不能者弊之招咎。
衡臣司书,敢告左右(《艺文类聚》四十八,《初学记》十一)
傅子补遗上 其一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四十九
庖牺神农,顺民之性,育之者也。
黄帝除民之害,救之者也。
舜治天下,垂拱无为者,以咎繇既举,而不仁远也。
禹治洪水,冠挂不顾者,不以下忧累其上也。
汤法三面之网,归之者四十国;
文王葬城隅之枯骨,天下怀其仁,所惠者小,所感者大,人心先之也(《御览》七十七)
傅子补遗上 其二十一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四十九
傅子曰: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拱己而正矣。
何以明其然邪?
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秩宗咎繇理官,益掌驱禽,尧不能为一焉,奚以为君?
而九子者为臣,其故何也?
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乘成功以王天下(《长短经·大体》)
傅子补遗上 其三十五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四十九
律是咎繇遗训,汉命萧何广之(《御览》六百三十八)
崇让论 三国末晋初 · 刘寔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九
古者圣王之化天下,所以贵让者,欲以出贤才,息争竞也。
夫人情莫不欲己之贤也。
故劝令让贤以自明贤,岂假让不贤哉!
故让道兴,贤能之人不求而自出矣,至公之举自立矣,百官之副亦豫具矣。
一官缺,择众官所让最多者而用之,审之道也。
在朝之士相让于上,草庐之人咸皆化之,推贤让能之风从此生矣。
为一国所让,则一国士也;
天下所共推,则天下士也。
推让之风行,则贤与不肖灼然殊矣。
此道之行,在上者无所用其心,因成清议,随之而已。
故曰:荡荡乎尧之为君,莫之能名。
言天下自安矣,不见尧所以化之,故不能名也。
又曰: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无为而化者其舜也欤。
贤人相让于朝,大才之人恒在大官,小人不争于野,天下无事矣。
以贤才化无事,至道兴矣。
已仰其成,复何与焉!
故可以歌《南风》之诗,弹五弦之琴也。
成此功者非有他,崇让之所致耳。
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则不难也。
在朝之人不务相让久矣,天下化之。
魏代以来,登进辟命之士,及在职之吏,临见授叙,虽自辞不能,终莫肯让有胜己者。
夫推让之风息,争竞之心生。
孔子曰:上兴让则下不争,明让不兴下必争也。
推让之道兴,则贤能之人日见推举;
争竞之心生,则贤能之人日见谤毁。
夫争者之欲自先,甚恶能者之先,不能无毁也。
不能免世之谤己,况不及者乎!
议者佥然言,世少高名之才,朝廷不有大才之人可以为大官者。
山泽人小官吏亦复云,朝廷之士虽有大官名德,皆不及往时人也。
余以为此二言,皆失之矣。
非时独乏贤也,时不贵让。
一人有先众之誉,毁必随之,名不得成,使之然也。
虽令复存,亦不复能全其名矣。
能否混杂,优劣不分,士无素定之价,官职有缺,主选之吏不知所用,但案官次而举之。
同才之人先用者,非势家之子,则必为有势者之所念也。
非能独贤,因其先用之资,而复迁之无已。
迁之无已,不胜其任之病发矣。
观在官之人,政绩无闻,自非势家之子,率多因资次而进也。
向令天下贵让,士必由于见让而后名成,名成而官乃得用之。
诸名行不立之人,在官无政绩之称,让之者必矣,官无因得而用之也。
所以见用不息者,由让道废,因资用人之有失久矣。
故自汉魏以来,时开大举,令众官各举所知,唯才所任,不限阶次,如此者甚数矣。
其所举必有当者,不闻时有擢用,不知何谁最贤故也。
所举必有不当,而罪不加,不知何谁最不肖也。
所以不可得知,由当时之人莫肯相推,贤愚之名不别,令其如此,举者知在上者察不能审,故敢漫举而进之。
或举所贤,因及所念,一顿而至,人数猥多,各言所举者贤;
加之高状,相似如一,难得而分矣。
参错相乱,真伪同贯,更复由此而甚。
虽举者不能尽忠之罪,亦由上开,听察之路滥,令其尔也。
齐王好听竽声,必令三百人合吹而后听之,廪以数人之俸。
南郭先生不知吹竽者也,以三百人合吹可以容其不知,因请为王吹竽,虚食数人之俸。
嗣王觉而改之,难彰先王之过。
乃下令曰:「吾之好闻竽声有甚于先王,欲一一列而听之」。
先生于此逃矣。
推贤之风不立,滥举之法不改,则南郭先生之徒盈于朝矣。
才高守道之士日退,驰走有势之门日多矣。
虽国有典刑,弗能禁矣。
夫让道不兴之弊,非徒贤人在下位,不得时进也。
国之良臣重任者,亦将以渐受罪退矣。
何以知其然也?
孔子以为颜氏之子不贰过耳,明非圣人皆有过矣。
宠贵之地欲之者多矣,恶贤能者塞其路,其过而毁之者亦多矣。
夫谤毁之生,非徒空设,必因人之微过而甚之者也。
毁谤之言数闻,在上者虽欲弗纳,不能不杖所闻,因事之来而微察之也,无以,其验至矣。
得其验,安得不理其罪?
若知而纵之,王之威日衰,令之不行自此始矣。
知而皆理之,受罪退者稍多,大臣有不自固之心。
夫贤才不进,贵臣日疏,此有国者之深忧也。
《诗》曰:「受禄不让,至于巳斯亡」。
不让之人忧亡不暇,而望其益国朝,不亦难乎!
窃以为改此俗甚易耳。
何以知之?
夫一时在官之人,虽杂有凡猥之才,其中贤明者亦多矣,岂可谓皆不知让贤为贵邪!
直以其时皆不让,习以成俗,故遂不为耳。
人臣初除,皆通表上闻,名之谢章,所由来尚矣。
谢章之本意,欲进贤能以谢国恩也。
昔舜以禹为司空,禹拜稽首,让于咎繇
使益为虞官,让于朱虎、熊、罴。
使伯夷典三礼,让于
唐虞之时,众官初除,莫不皆让也。
谢章之义,盖取于此。
书》记之者,欲以永世作则。
季世所用,不贤不能让贤,虚谢见用之恩而已。
相承不变,习俗之失也。
夫叙用之官得通章表者,其让贤推能乃通,其不能有所让徒费简纸者,皆绝不通。
人臣初除,各思推贤能而让之矣,让之文付主者掌之。
三司有缺,择三司所让最多者而用之。
此为一公缺,三公已豫选之矣。
且主选之吏,不必任公而选三公,不如令三公自共选一公为详也。
四征缺,择四征所让最多者而用之,此为一征缺,四征已豫选之矣,必详于停缺而令主者选四征也。
尚书缺,择尚书所让最多者而用之,此为八尚书共选一尚书,详于临缺令主者选八尚书也。
郡守缺,择众郡所让最多者而用之,详于任主者令选百郡守也。
夫以众官百郡之让,与主者共相比,不可同岁而论也。
虽复令三府参举官,本不委以举选之任,各不能以根其心也。
其所用心者裁之不二三,但令主者案官次而举之,不用精也。
贤愚皆让,百姓耳目尽为国耳目。
夫人情争则欲毁己所不知,让则竞推于胜己。
故世争则毁誉交错,优劣不分,难得而让也。
时让则贤智显出,能否之美历历相次,不可得而乱也。
当此时也,能退身修己者,让之者多矣。
虽欲守贫贱,不可得也。
驰骛进趣而欲人见让,犹却行而求前也。
夫如此,愚智咸知进身求通,非修之于己则无由进矣。
游外求者,于此相随而归矣。
浮声虚论,不禁而自息矣。
人人无所用其心,任众人之议,而天下自化矣。
不言之化行,巍巍之美于此著矣。
让可以致此,岂可不务之哉!
《春秋传》曰:范宣子之让,其下皆让。
乐虽汰,弗敢违也。
晋国以平,数世赖之」。
上世之化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力农以事其上,上下有礼,谗匿远黜,由不争也。
及其乱也。
国家之弊,恒必由之。
笃论了了如此。
在朝君子典选大官,能不以人废言,举而行之,各以让贤举能为先务,则群才猥出,能否殊别,盖世之功,莫大于此(《晋书·刘寔传》,又《群书治要》二十九引《晋书》;《通典》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