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述旧纪勋太原李光颜侍中二首 其一 中唐 · 杨巨源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引用典故:飞将 河源 貔虎
玉塞含悽见雁行,北垣新诏拜龙骧。
弟兄间世真飞将貔虎归时似故乡。
鼓角因风飘朔气,旌旗映水发秋光。
河源收地心犹壮,笑向天西万里霜。
述旧纪勋太原李光颜侍中二首 其二 中唐 · 杨巨源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引用典故:登坛 倚天长剑
倚天长剑截云孤,报国纵横见丈夫。
五载登坛真宰相,六重分阃正司徒
曾闻转战平坚寇,共说题诗压腐儒。
料敌知机在方寸,不劳心力讲阴符。
李大夫请朝觐表 中唐 · 裴度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七
臣闻天道君也。高而下济。
地道臣也。卑而上行。
上下交感。然后万物生焉。
庶政成焉。其或蓊郁不通。
则为灾沴之气。必在宣达
使之光明。太平之风。
实系于此。伏惟文武大圣广孝皇帝洪覆品汇。
光宅寰区。翾飞跂行。
皆得其所。况臣器识庸陋。
遭遇便蕃。始事宪宗
过蒙驱策。复事先帝。
猥加爵命。大恩无报。
终惧且惭。以至今日。
又承宠寄。涓毫未效。
齿发将衰。起在山南。
不远甸服。宴安厚利。
拜受轩阶。此则为君之道。
下济有馀。为臣之道。
上行不足。尸禄弥久。
心魂若惊。日往月来。
寖成忧塞。伏希降鉴。
特许入觐。冀得少谢万一。
使无壅情。然后退归里闾。
降避贤路。虽则殒无恨。
可谓百生之幸。况李光颜薛苹
皆武臣也。淮海以为要重。
然犹逦迤而至。述职明庭。
臣儒臣也。梁汉无事。
道途孔迩。若泰然自安。
贪冒荣显。任为公相
众所指名。又何以表率四方。
仪刑多士。臣不胜倾心延首瞻系天衢之至。
河东节度使太原尹赠太尉李光颜神道碑 中唐 · 李程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二
经使大厦者。
实先榱栋。
利涉巨川者。
必具舟楫。
宪宗时
淮夷阻命。
历选将帅
大兴师戎。
始以忠武军节度使李公
首应注意之选。
终成弭寇之效。
策勋行赏。
公实居多。
故幅员千里。
尽成内地。
男女万户。
不为匪人。
任土之贡。
岁入王府。
谁其致之。
知所自矣。
公讳光颜
字光远
生于将门。
早奉成训。
忠孝两大。
文武全才。
负剑既成。
耽书不倦。
爰自裨将
则有盛名。
早与其兄灵武节度使光进其初同在戎府。
司徒马公镇理河东
置之戏下。
尝所器异。
默而志之。
因间谓公曰。
尔有气量。
终当光大。
但吾不得见其时耳。
授以所执剑仗。
吕虔佩刀之义也。
其后手挈偏师
以合偫帅。
杨惠琳于夏台
刘辟西蜀
由是名赫赫
冠耀诸军矣。
其在许昌也。
则慎固封略。
缮完兵甲。
居安不敢忘战。
临敌未尝惰农。
是以农战交务。
偶俱无阙。
有若曹公师次。
学校是修。
祭遵军中。
俎豆不废。
得非刃有馀地。
才可兼人者乎。
郓人不恭。
命公讨叛。
遂有义成之拜。
公以所统者许师。
所处者东郡
疏陈利害。
遂复其旧焉。
连下诸城
而齐寇歼殄。
旋师未几。
移镇邠土。
塞边隙而遏戎隧也。
穆宗践祚。
宠绥勋贤。
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复迁岐下。
寄重股肱。
幽镇挻灾。
辅车为用。
询于偫议。
非公莫能。
促诏不俟驾而至。
再总中武之师。
下博行营节度使
浚郊逐帅。
李㝏背叛。
朝廷震怒。
俾公问罪。
朝受命而暮即戎。
叛者率其精锐而来。
未及成列。
公乘势击败。
如火燎原。
众授首恶。
遂纳其师。
检校司徒侍中
策元勋而厉列镇也。
其后秉圭入觐。
请代归朝。
上以许人伫望。
勉谕再三。
俾公旋止。
众庶相贺。
复历半纪。
绩用大就。
司徒为真。
依前同平章事
上以太原公之故里。
昼锦而往。
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太原尹。
公发迹并部。
人皆怀之。
及公之来。
如渴者得饮。
寒者挟纩。
吏不按而奸自息。
军不刑而令无犯。
无小无大。
各附所安。
则公之才之量。
曷可涯也。
于戏。
邦国将瘁。
阴阳遘灾。
享年六十有五。
宝历二年九月三日
薨于位。
并人罢市。
天子撤悬。
废朝三日。
悼宗臣也。
册赠太尉
葬于太原县东孝敬原。
夫人陇西县太君阿史那氏祔焉。
礼也。
嗣子昌元
检校户部尚书御史大夫上柱国
次子扶元。
左龙武军大将军知军事御史中丞
次继元。
前行太常寺主簿
次诚元。
朔州司马监察御史
次建元。
国子祭酒殿中侍御史
兴元
前守衢王友监察御史
次荣元。
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
奉元
清源县
次播元。
河东节度使监察御史
次安元。
右军先锋兵马使古骁卫将军
程忝公深知。
备熟休烈
丰碑见托。
安敢让辞。
其辞曰。
四时运行。
岁功聿成。
偫雄经营。
王度乃贞。
于赫太尉
五世间生。
周之方召。
汉之
智叶蓍蔡。
心为权衡。
扬之不浊。
澄之益清。
孝乎其亲。
友于其兄。
六践台席
八拥戎旌。
隐若敌国。
屹如长城。
苍生瞻戴。
天子倚爱。
发迹并部。
知名当代。
危自我安。
否自我泰。
罕山苍苍。
汾水汤汤。
兵符相印。
佩握还乡。
内持吏化。
外靖戎疆。
俗既富庶。
人方乐康
神理冥冥。
天道茫茫。
不臻期颐。
孰谓延长。
泉扃一掩。
千载传芳。
河朔复乱合诸道兵讨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因上言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六
兵多则难用。将众则不一。
宜诏魏博泽潞定沧四节度。令各守境。
以省度支赀饷。每道各出锐兵三千。
使李光颜将。光颜故有凤翔徐滑河阳陈许军。
无虑四万。可径薄贼。
弓高粮路。合下博深州之围。
牛元翼合。还裴度招讨使
使悉太原兵西压境。见利乘隙。
夹攻之閒。令招谕以安其心。
未及诛夷。必自生变。
光颜久将有威名。为人忠勇。
可当一面。无若二人者。
论行营状(应缘镇州行营利害事宜谨具如后) 其一 一请专委李光颜东面讨逐委裴度四面临境招谕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八
右。臣等伏见自幽镇有事以来。
太原魏博泽潞易定沧州等五道节度各领全军。又徵诸道兵马。
计士八十万。四面围绕。
已逾半年。王师无功。
贼势犹盛。弓高已失。
深州甚危者。岂不以兵数太多。
反难为用。节将太众。
则心不齐。莫肯率先。
递相顾望。又以朝廷赏罚。
近日不行。未立功者。
或先封官。己败衄者。
不闻得罪。既无惩劝。
以至迁延。若不改张。
必无所望。今李光颜既除陈许节度
尽领本军。伏请抽诸道劲兵。
通前约与三四万人。从东速进。
弓高粮路。合下博诸军。
解深邢重围。与元翼合势。
裴度太原全军。兼招讨旧职。
四面压境。观衅而动。
若乘虚得便。即令同力剪除。
若战胜贼穷。亦许受降纳。
如此则镇州夹攻以分其力。招谕以动其心。
未及诛夷。自生变改。
光颜久谙战阵。素有威名。
裴度为人。忠勇果决。
加以明悬赏罚。使其忧责在身。
事势驱之。自须死战。
若比向前模样。用命百倍相悬。
破贼责功。无出于此。
太原兴王之地。天下劲兵。
今既得人。足当一面。
以此计度。无如二人。
淮西 中唐 · 段文昌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七
夫五兵之设。
本以助文德而成教化。
故圣人不专任之。
其有桀骜暴邪。
干纪作孽。
道德不服。
则兵以威之。
文诰不谕。
则兵以静之。
在禁暴除害而已。
不能无诛。
至汤武受命。
武功寖盛。
其本之以仁义。
行之以吊伐。
惟帝与王。
率由兹道。
于戏。
创业之君。
劳而后定。
守文之主。
安而忘战。
故三代之衰。
功在五伯。
未有中叶之后。
再安生灵。
前古所无。
归于圣代。
我唐运之兴也。
高祖太宗以仁义之兵。
除暴隋之乱。
戎功祖武。
百代丕承。
元宗尝亦内剪奸邪。
外清夷狄。
所以继文之代。
协帝之明。
既而祸起于微。
乱生于理。
由是髋髀之众。
结固于两河。
斤斧不用。
绵历于五纪。
肃宗代宗
亲剪大憝。
且务生育。
德宗顺宗
观于天象。
察于人事。
以理运未至。
沴气犹凝。
运启升平。
以俟后圣。
惟我后握枢出震。
端扆向明。
上元之心。
思祖宗之意。
扫涤区宇。
光启帝图。
不以万乘为尊。
四海为富。
大禹栉风之志。
有光武乙夜之勤。
以为景擒七国而汉民安。
成剪三监而周化洽。
焉有患难未去。
而德教可兴。
日者李琳恃近狄之固。
刘辟凭坤维之险。
李锜长江之冲。
从史资太行之阻。
四凶相挺。
继为乱常。
三数年间。
尽膏鈇锧。
太尉茂昭中山之地。
尽室来朝。
司空宏正以全魏之
举宗向阙。
义风所激。
莫不归心。
彭城从折简之召。
横海展执圭之觐。
向之谈虞虢之存亡。
议辅车之形势。
莫不刳心断臂。
继踵为忠。
既而麟见于巴賨之间。
河清于鄘卫之际。
固本根之贶。
昭圣祚之符。
廓清寰海。
兆于此矣。
而长淮右地。
连山四起。
控扼吴楚。
密迩轘辕。
有上帝濯龙之池。
同冀方多马之国。
戈鋋雪照。
驵骏云屯。
二姓三凶。
凭阻作孽。
岁在甲午
吴少诚积祸而毙。
馀殃聚于逆嗣。
氛祲淮濆。
我后方吊人省冤。
垦灾除秽。
犹命使者持节
往申宠赙。
以昭柔服之义。
示含宏之仁。
元济劫众拒境。
滔天肆逆。
叶县
舞阳
襄城
伊洛之间。
骚然震恐。
乃询廷议。
咸愿假以墨绖。
授以兵符。
天子渊默以思。
霆驰以断。
独发宸虑
不询众谋。
汉宣从屯田之议。
晋武决平吴之计。
至圣不惑。
偫疑自消。
于是会凫藻之师。
鹰扬之帅。
忠武军李光颜
往者平朔边。
静庸蜀。
双矛电激。
孤剑飙驰。
亦犹冯异之总军锋
子颜之将突骑。
才气雄武。
可扫搀枪
总魏博河阳合阳凡三军。
临颖而前。
河阳军帅乌重允。
当从史内訹邪谋。
外阻兵势。
精诚奋发。
密应王师。
故得虏魏豹于军中。
吕布于麾下。
识虑中正
可革枭音。
益以汝海之地。
总朔方义成陜虢剑南西川凤翔延州宁庆凡七军。
襄阳而进。
宣武帅韩宏。
请以子公武领精卒一万二千。
时集洄曲。
栾书作帅。
针为戎右。
充国讨虏。
卬统支军。
是能从帅之命。
成父之志。
又以寿春李文通
夙精戎韬。
累习军旅。
明于守备。
可保金汤。
宣武淮南西徐泗凡五军。
固始之险。
鄂岳都团练使李道古
以先曹王皋任城之武。
昔征凶渠。
尝取安陆
授以戎柄。
嗣其家声。
五关之隘。
以唐邓随帅李愬
温敏能断。
静深有谋。
赵孟成季之勋。
复能霸晋。
亚夫绛侯
亦克擒吴。
想其英徽。
必有以似。
山南东道荆南凡两军。
文成而东。
乃命御史中丞裴度
挟纩之恩。
奉如丝之命。
以谕偫帅。
以抚舆师。
且以古之会兵。
必谋元帅
令归于一。
势不欲分。
宣武军帅韩宏为诸道行营都统
陆逊之钺。
韩信之坛。
指踪画奇正之机。
发号申严凝之令。
然后有司马之法。
成节制之师。
而寒暑再罹。
贼巢未下。
又命内掌枢密之臣梁守谦。
肃将天威。
尽护诸将。
悬白日于千里。
推赤心于万人。
由是甘宁奋升城之勇。
君文励击郾之志。
上蔡以剪其翼。
郾城以扼其吭。
以轩后攻蚩尤之乱。
殷宗伐鬼方之罪。
周公诛淮夷之叛。
虽以圣讨逆。
皆三年后定。
百辟之议。
且谓久劳。
将决其机。
以安海内。
复命丞相裴度
拥淮蔡之节。
将帅之臣。
邓禹之麾旆。
窦宪幕府
四牡业业。
于藩于宣。
先是光颜重允公
戎旅同心。
垒垣齐列
常蛇之势。
首尾相从。
胡骑之雄。
纷纭纵击。
逐馀孽如鸟雀。
猎残寇似狐狸。
干矛如林。
行次于洄曲。
丞相之来也。
偫帅之志气逾励。
统制之号令益明。
势如雷霆。
功在漏刻。
贼乃悉其精骑。
以备洄曲之师。
唐随帅李愬
新总伤痍之军。
稍励奔北之气。
城孤援绝。
地逼势危。
而能养貔虎之威。
未尝矍视。
屈鸷鸟之势。
不使露形。
是以收文城栅而降吴秀琳。
下兴桥而擒李祐
果敢多略。
众以留之。
或谓蓄患。
不利吾军。
诚明在躬。
秉信不挠。
爰命释缚。
授之亲兵。
感慨之心。
出于九死。
纵横之计。
果效六奇
十月既望
阴凝雪飞。
天地尽闭。
乃遣其将史旻仇良辅留镇文城
备其侵轶。
李祐领突骑三千以为乡导。
自领中权三千。
监军使李诚义继进。
又遣其将田进马步三千以殿其后。
郊云晦冥。
寒可堕指。
一夕卷旆。
凌晨破关。
铺敦淮濆。
仍执丑虏。
军得田畴为导。
潜出卢龙
邓艾田章先登。
长驱绵竹
用奇制胜。
与古为俦。
四纪逋诛。
一朝荡定。
摅宗庙之宿愤。
致黎庶之大安。
周汉以还。
莫斯为盛。
帝命策勋。
进宏为侍中
光颜重允并为司空
左仆射
山南东道
散骑常侍
节制鄜坊丹延。
道古御史大夫
文通散骑常侍
王师获金爵之赏。
环境蒙优复之恩。
掩骼埋胔。
除瑕宥罪。
跻偫生于寿域。
还比户于可封
东西南北。
无思不服。
丞相旋请来朝。
后加金紫光禄大夫
封晋国公
乃眷淮濆。
烝人生殖。
俾择循吏。
抚其疾伤。
宣慰副使刑部侍郎马总领淮蔡之任。
天子议功云台
追美将帅
俾刻金石。
以扬休勋。
而百辟佥谋。
偫帅克让。
推义士之志。
敢贪天功。
徵贤臣之言。
实在君德。
于是搢绅之士。
暨侯服之臣。
上献鸿名。
式昭徽册。
然后光辉千古。
声名百蛮。
诏命掌文之臣文昌勒铭淮浦
庶乎阅周雅者。
宣王之中兴。
观剑铭者。
蜀川之恃险。
铭曰。
天有肃杀。
万物以成。
雷风为令。
霜霰为刑。
君有武节。
四海以宁。
陈之原野。
阻以甲兵。
在昔圣主。
格宁邦国。
以禁暴。
刑以助德。
牧除害马。
农去蟊贼。
苟非戎功。
孰静偫慝。
明明我后。
神算精微。
九重独运。
千里不违。
宵衣旰食
再安中宇。
始剪朔漠。
旋枭蜀虏。
丹徒鏦濞。
白门缚布。
服兹四罪。
岂劳一旅。
淮夷怙乱。
四十馀年。
长蛇未剪。
寰宇骚然。
逮于孽童。
逆志滔天。
怀柔匪及。
告谕罔悛。
帝念生人。
乃申薄伐。
飞将鹰扬
前锋电发。
斋坛命信。
灵旗指越。
惟扬。
祅氛未灭。
集于洄曲。
决战摧凶。
豹略临晋
维留沓中。
桓桓襄帅。
奇谋成功。
浮罂暗渡。
束马潜攻。
合以长围。
绝其飞走。
布德灭妖。
升城获丑。
商不易肆。
农安其亩。
洄曲残兵。
投戈束手。
帝嘉偫帅。
赏不踰时。
画社启封
圭组陆离。
洎于蛮貊。
服我英威。
刻之金石。
作戒淮夷。
宰相元衡宏靖论兵书 唐 · 林蕴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二
陆贾有言。天下有事属在将。
天下无事属在相。伏惟相公将相之重任。
执生杀之大柄。蕴以窃被教化。
忝在陶钧之内。四海安平
某则与歌虞赞鲁之人为俦。苟有妖孽。
某安敢不隳裂肝胆。为相公之腹心乎。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伏愿相公少赐采择焉。道路云云。
以为淮西凶党。侵犯疆鄙。
某伏料相公制置。如在诸掌矣。
然则舜有天下。辟四门。
明四目。达四聪。
欲天下之诚毕见矣。平津侯开东阁以延天下士。
欲天下之美恶毕知之矣。伏惟相公抱赫赫济时之略。
佐明明圣上之朝。某切愿相公以平津之德。
致圣上广帝舜之道。使天下之事可重而实诸掌。
淮西之寇。不足为患矣。
某幼读书。不求甚解
但见古人之有建功立事者。心则慕之。
以是十试艺于春闱。竟不成名。
今为河朔从事耳。苟不自言。
其谁为言于相公乎。且人生天地之间。
必合达天地之性。苟违天地之性者。
是天地之弃物也。今淮西凶党。
是天地已弃之物。相公顺天而诛。
可不伟欤。某窃聆议者谓淮西兵强。
不与恒郓两军犄角相应。此皆腐儒竖子之言。
不足与相公计大事。何者。
自兵兴已来。仅六十年。
人皆尚武。各思功业。
彼或有逆。此则有顺。
以顺讨逆。往无不尅。
爰自国初。垂二百年。
时有悖逆。孰为存者。
今天下藩镇六十。甲士百万。
虽有依违未尽化者。不四三所耳。
议者若以为申说。言淮蔡必强。
则陈许安得而弱乎。况以人敌人。
彼亦人也。以兵刃敌兵刃。
彼亦兵刃也。或示其弱。
则过不在士卒。伏计此事已经相公心矣。
某请徵四年冬出师讨恒阳之事明之。初王承宗阻兵。
卢从史潜应。天兵欲进。
贼必知之。况内邱临城祗二十里。
北为贼境。南是天兵。
两处傍山。俱置死地。
尧山高邑共据一川。若卢从史必议引兵直进。
赵州高邑。立可屠之。
此既不备。彼又得计。
岂得贼势彊而天兵弱邪。德宗朝韩全义统师。
自取退恧。盖缘淄青诸道悉会用兵。
所谓闇赍盗粮。不得不败。
且兵以售死为效。国以厚锡为诚。
某窃知比者行营。师徒苦役。
锡赉纳于将帅。饥寒加于士卒。
欲其破虏。其可得乎。
又朝廷奖用。多藉旧人。
盖取官崇。或言望重。
殊不料彼已崇重。更复何求。
以此取人。往往皆失。
某辄贺相公昨者制置已得其人。则陈许李光颜安州李听唐州田秀诚切忠的立(疑)
某亦素谙。伏愿相公任之不疑。
各委兵柄。但绝常郓两处。
莫许知闻。其馀连城
惟在感激。人一其性。
岂不易图。如此则相公之功。
不后郭尚父李令公之功也。岂佐商辅周之德。
独专美于前欤。议者若以为恒冀强梁
相公则有魏博泽潞制之矣。淄青暴慢。
相公则有梁宋徐制之矣。以天下无限之勇士
淮西有数之凶贼。孰谓不可。
然则某又切愿相公用其勇敢之士。分巡诸道。
将帅有不用命者。许以军法按之。
士卒有被饥寒者。以其赤子保之。
如此则忠勇奋起。奸谋自殄。
倒戈脱剑。不日可期。
某久历险难。多见成败。
比被刘辟欲杀。无人荐论。
本使程仆射入朝之时。再三邀请。
某以谓已出万死。故求一伸。
穷困蹉跎。竟无知者。
程仆射礼惠逾厚。某又爱彼功名。
至元和十六年方受奏请。既奉恩诏。
兼授宪官。心期佐戎。
必拟立事。自到河北
首末四年。偫情所难。
某意独易。盖以朝廷兴法。
率而行之。道路皆知。
无不惊骇。况留家口。
并不将去。今年八月内。
程仆射荐归阙庭。几欲半年。
未蒙公论。伏以西南东北两处从军
自执庸愚。不失诚节。
今当相公举直之日。是某幸得尽言之
仰望陶钧。置诸伦品。
柔远之道。此为事先。
不宣。某再拜。
李光颜检校司空郡公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八
门下。授鈇钺之寄。
当兵车之会。力锄凶险。
志殄寇雠。星霜固难夺之诚。
始终见师贞之节。嘉猷益茂。
力集休勋。宜崇宠光。
肆于时夏。考诸前志。
斯为大经。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
崆峒秀气。为时生才。
谦和不流。厚能断。
本忠信以经武。阅诗书以理戎。
首职北垣。声雄大卤。
受命既平于朔野。悬军亦剪其巴庸。
巳积功劳。铭在钟釜。
朕以淮濆负固。历纪稽诛。
自授兵符。独运明略。
分营先得其地险。吞敌屡挫于贼锋。
尝下名城。拔其赵帜。
制胜之术。动合鬼神。
百战表于忘躯。一心注于报国。
岁月滋久。坚诚不回。
当凶妖就执之初。是溃党乞降之际。
单骑以入其栅垒。免冑而吊其伤残。
纳之不疑。乃见全德。
搀枪巳灭。申蔡无虞。
寝兴以思。用息戎马。
则报功显秩。位宜重于三公
驭贵殊勋。赋亦开于千乘。
陟论道之优礼。奖述职之崇名。
尔其敬之。无替旧服。
检校司空使持节许州诸军事许州刺史御史大夫依前充忠武军节度管内支度营田陈许等州观察处置等使。仍赐上柱国
封武威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
散官勋如故。主者施行。
李光颜加阶制820年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门下。朕闻有天下者。
道德仁义以为理。城郭沟池以为固。
故曰不教人战。是谓弃之。
有备无患。可以应卒。
此先王驱攘戎狄保障黎元之大略也。五原居有灵庆之中。
当蛇豕豺狼之突。将扼咽喉之要。
爰命腹心之臣。厥有成功。
宜膺茂典。邠宁庆等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邠州刺史上柱国武威郡开国公李光颜
气敌三军。心师百行。
有卞庄之勇。守之以仁。
日磾之诚。济之以武。
叱咤则风云回合。閒宴则樽俎周旋。
盖文武之令才。真古今之良将。
是以淮蔡之役。百胜功高。
青齐之师。一面居最。
朕以萧关尚警。马岭犹虞。
五饵之诈可羞。百雉之城爰度。
先是属役。每难其人。
惟尔良能。果谐予愿。
程功而不愆于素。讫事而不劳于人。
比命有司。褒乃实力
佥曰古诸侯勋德优盛。则就加特进以宠之。
我国家封植崇重。有朝请一字以异之。
子嘉乃勤。兼用两者。
兹谓上赏。尔惟钦哉。
特进。馀如故。
唐故福建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中大夫使持节都督福州诸军事福州刺史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左散骑常侍裴公墓志铭824年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公讳某。
字某
河东闻喜其望也。
唐故长安县讳安期
左散骑常侍讳后已
工部尚书讳郜
其父祖其曾也。
晋阳县太君王氏。
其母也。
清河县君房氏。
其室也。
昭应县稷。
虔州刺史逊。
盩厔县及。
其季也。
进士诲。
进士警。
其子也。
辛少穆孝尧一阳观李及。
其婿也。
参军于彭。
尉于雒。
于湖城
奉先
主簿太常
录事于华。
户曹京兆
检校水部员外郎侍御史佐于襄。
令于醴泉
检校库部员外郎侍御史中丞团练观察福建
其官也。
中大夫上柱国紫绶金鱼。
其阶其勋其赐也。
岁某月之某日癸卯某月之某日甲辰某月之某日。
其始其薨其葬也。
某县某乡某里之某原。
其墓也。
少好学。
家贫。
甘役劳于师。
雨则负诸弟以往。
卒能通开元礼书。
中甲科。
湖城时。
刺史若初宠卒。
返致若初谢。
在华时。
刺史故相将至。
旧法尽取行器于人。
公不取给。
官司所有粗陈之。
其他廉法不挠皆称是。
刺史卒以上下考詶之。
初状请白京兆尹于陵
由是奏为剧曹掾
佐襄时。
新换帅。
公为新帅均驰抚其师。
会众卒将食旧帅宾。
公遏之不果食。
既而均至。
傲狠不用礼。
公去之。
在坊时。
岁旱。
廪库空少。
不数年皆羡溢。
在郑时。
朝廷有事淄蔡。
驴车刍。
一出于郑。
均次征役。
征人用不扰。
义成节度光颜将出师。
乞自副。
且专留事。
讫师还不绝粮饟。
义成换帅。
仍为副。
皆带刺史事。
凡三年。
宜便
观察福建时。
远俗佻剽
食税重繁
急则散去。
缓则偷苟
持之五载不失所。
逮其就徵。
内外以才自许为剧职者皆开路。
不幸薨于扬。
天子闻之。
罢一日朝。
使者赙粟帛。
仍以左散骑常侍追加焉。
予与公姻懿相习熟。
及予来东。
自谓与公会于途。
晨涉淮而夕闻其讣。
其子诲。
雅知予有旧。
因请铭。
大凡公之行。
孝爱友顺。
显扬前人。
冬曹晋阳
宠备幽穸。
而又勤尽让
不为竞争
官卑时多为官重者所与。
重官人皆以经惯吏理为美谈。
不如是安能富贵其身哉。
铭曰。
实而无文。
行则不振。
不有好辞。
安知令闻。
我有禄位。
荣于子孙。
亦又记志。
其期不泯。
穆宗合宴偫臣疏 唐 · 李珏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
臣闻人臣之节。
本于忠荩。
苟有所见。
即宜上陈。
况为陛下谏官
食陛下厚禄。
岂敢腹诽巷议。
辜负恩荣。
臣等闻诸道路。
不知信否。
皆云有诏追李光颜李愬
欲于重阳节日。
合宴偫臣。
傥诚有之。
乃陛下念偫臣敷惠泽之慈旨也。
然元朔未改。
园陵尚新。
虽陛下执易月之期。
俯从人欲。
而礼经著三年之制。
犹服心丧。
今遵同轨之会。
适去于中邦。
告远夷之使。
未复其来命。
遏密弛禁。
盖为齐人。
合宴内庭。
事将未可。
夫明王之举动为天下法。
王言既降。
其出如纶。
苟玷皇猷。
徒章直谏。
臣等是以昧死上闻。
曲突徙薪
义实在此。
光颜李愬
久立忠劳。
今方盛秋。
务拓边境。
如或召见。
诏以谋猷。
褒其宿勋。
付以疆事。
则与歌钟合宴。
酒食邀欢。
不得同年而语也。
陛下自缵嗣以来。
发号施令。
无非孝理。
因心形于诏敕。
固已感动于人伦。
更在敬慎威仪。
保持圣德而已。
臣等不敢缄默。
辄贡狂言。
惧不允当。
伏待刑宪。
李光颜同平章事 中唐 · 穆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六十四
寰宇巳清。而兵不可失。
干戈载戢。而功不可忘。
爰升经武之材。用辅同文之理。
具瞻此允。注意尤深。
盖以奖旧劳而申赏典也。李光颜禀忠厚仁信之资。
服礼乐诗书之训。沈勇而决。
刚严不残。挺长剑之锋棱。
蓄殷雷之气象。以忘身徇节为任。
以约己率众为心。属先帝抚运勤人。
垦菑除害。能展七擒之略。
以成四克之功。方夏甫宁。
凯旋未几。驱仍岁陷坚之士。
为盛秋乘障之师。果逐奔戎。
载完危壁。西绝夷落。
威名赫然。念兹勋庸。
当极寄任。是以徵自堡塞。
接于明庭。亟闻宏远之规。
复挹冲深之度。固可以内参钧轴。
外总麾旗。宪彼万邦。
叶予一德。可不勉欤。
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前邠州节度等使。
褒恤田颖敕 中唐 · 穆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六十六
工部尚书田颖。夙彰忠勇。
累效勋勤。方议奖能。
遽闻弃代。永言嗟悼。
须有优矜。宜赐绢布一百五十匹端。
度支遂支给。仍令所在州县。
传递送至许州。委李光颜官给葬事。
其男克素。待过卒哭。
亦委本道量与军中职事。收管驱使。
唐故处州剌史李君墓志铭 唐 · 杜牧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五
君讳方元。字景业刑部尚书司空贞公长子。贞公宪宗皇帝。兄弟受寄四镇。在汉南时。战淮西未利。监军使崔谈峻谗言中。入为太子宾客。后淮西平李光颜移郑滑。陈许无帅。帝闲宴独言曰。劲兵三万。谁可付者。谈峻侍侧曰。有大臣家不三十口。俸钱委库不取。小僮跣足市薪。此可乎。曰。谁为者。谈峻进即以贞公言。帝即日起贞公为陈许帅。其俭德服人如此。景业少有文学。年二十四。一贡进士。举以上第。升名解褐。裴晋公奏以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殿秘书。聪明才敏。老成人争与之交。后以协律郎江西观察支使裴谊观察判官。有杀人狱。法曹官断成。当死者十二人。景业讯覆。数日内雪十二人冤。尚书以上下考奏。裴公移宣城。授大理评事团练判官。后尚书冯公宿兵部侍郎节镇东川。以监察里行观察判官。不一岁。御史府取为真御史分察盐池左藏吏盗隐官钱千万。狱竟。迁左补阙。遇事必言。不知其他。丞相固言以门下侍郎出镇西蜀。奏景业检校礼部员外郎节度军谋事。仍赐绯鱼袋。徵拜起居郎。出为池州剌史。始至。创造籍簿。民被徭役者。科品高下。鳞次比比。一在我手。至当役役之。其未及者。吏不得弄。景业常叹曰。沈约身年八十。手写簿书。盖为此也。使天下知造籍役民。民庶少活。复定户税。得与豪滑沈浮者凡七千户。裒入贫弱。不加其赋。堤州南五里以涉为衢。凡裁减蠹民者十馀事。城东南隅九峰楼。见数十里。凿齐山北面。得洞穴。怪石不可名状。刊石于岩下。自纪其事。凡四年。政之利病。无不为而去之。罢去上道。老民攀哭。景业季父刑部侍郎建。与贞公以德行文学俱高一时。时之秀俊。半归李氏门下。景业复聪明少锐。俭苦温谨。早与长者游。备知天下之所治。实慨慷有意于经纶。少在诸侯府。入为朝官。出为剌史。早夜勤苦。为学不已。屈指计量。必伸已志。虽时之名士。亦以此许之。罢池。廉使韦公温馆于宣城会昌五年四月某日。卒于宣城客舍。年四十三。七代祖远。后周柱国大将军都督熊陜十六州阳平郡。曾王父珍玉。绵州昌明昌明生震。雅州别驾右仆射仆射贞公逊。先夫人荥阳郑氏。赠本县太君。后夫人范阳卢氏。男若干。女若干人。铭曰。
显莫识其端。幽莫见其绪。
已乎景业。何付与之多。
而夺之何遽。天颜病冉。
孔子不知其故。于景业兮。
杳欲何语。呜呼哀哉。
注意相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六、《唐史论断》卷下
论曰:古人谓「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此非通论。
夫天下安固注意于相,天下危亦宜注意于相也。
相得人,则将自出矣。
今观唐事,大可验。
德宗建中中以两河乱,锐意平定,时得马燧李抱真李晟辈数名将任之,竟不能平魏博、淄青之乱,反致大变者,相不得人也。
所相者庐杞,无公忠之心,无经营处置之才,虽有名将,功不克成也。
宪宗自即位,有兴复大业之志,首得杜黄裳陈安危之本,启其机断;
继得武元衡、裴󵨃、李绛裴度谋议国事。
数人皆公忠至明之人,故能选任将帅平定寇乱。
累年叛涣之地得为王土,四方之人再见太平者,相得人也。
则所谓天下危亦当注意于相,相得人,将自出矣,非其验欤?
或曰:「建中之閒,叛者李希烈田悦朱滔皆剧贼,非元和中刘辟李锜卢从史王承宗吴元济李师道之比也,故马燧辈不能平希烈等数贼,高崇文辈能平等数叛臣也。
此由贼之强弱,将之用力难易,何系于相之事焉」?
答曰:希烈等虽剧贼过于等,然马燧李抱真李晟之将亦过于高崇文李光颜李愬之徒矣。
将才贼势,正两相等,前后成功异者,实系于相也。
建元、中和之事,难以疏举,今举一二显者證之。
马燧辈败田悦洹水魏州城中,败卒无二三千人,皆夷伤未起,日夕俟降。
等若乘胜进取,获田悦、收魏博反掌閒耳。
河北剧贼惟既平,李纳势孤,望风自降。
朱滔等未叛,河北既无事,河南诸贼无党援,何能为哉!
抱真不和,迁延不进,致婴城固守,且诱朱滔等同叛,遂成横流之势。
窥朝廷之事,卢杞所为险薄,专招怨雠,必无公平之法,故少所畏惮,敢乘私忿之心,不了国事也。
杜黄裳高崇文刘辟崇文固尽心国事,黄裳尚虑未果成功,以其所惮者制之,谕之曰:「若不用命,当以刘澭代汝」。
黄裳既荐名将,复以能者制之,崇文不得不速于立功也。
裴度请督战淮西,诸将闻之,无不用命,知必能赏功罚罪也。
以此證之,天下安危皆系于相,岂不章章乎?
然相之贤,非天子之明不能任,此又见宪宗之明也。
宪宗之明能任贤相,则德宗以政柄付之奸人,果何如主哉!
元和之治,建中之乱,后之君天下者宜鉴之。
非韩下 其五 非韩第十八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八
昔阳城处士被诏迁谏议大夫,久之,其谏争未见,众皆以虚名讥城,谓其忝也,而韩子遂作《谏臣论》之。
其意亦以城既处谏官,而使天下不闻其谏争之言,岂有道之士所为乎?
逮城出守道州,以善政闻,而韩子为序送太学生何坚还城之州,又特贤城所治为有道之国,特比汉之黄霸颍川时,感凤鸟集鸣之贺。
余小时视此二说,怪韩子议论不定,而是非相反。
夫是必是之,必非之,何其前后混惑如此?
古今所论,谓圣贤正以其能知人于未名之间,见事于未然之时也。
王浚有大志,其未效之时,人皆笑之,唯羊叔子谓其必堪大事而善待之,而果立功于晋。
唐征淮西之时,李光颜初碌碌于行伍,人未之识,独裴中立称其才于宪宗,不数日,奏光颜能大破贼兵。
晋时,戴晞少有才惠,人皆许以有远致,唯嵇侍中谓其必不成器,其后晞果以无行被斥。
故唐《晋书》称其知人,而嵇、羊、裴晋公三君子之美灼灼然照万世矣。
韩子贤者,其识鉴人物固宜如此也。
使贤城果贤,方其谏争未有所闻之时,韩子当推之,以质众人之相讥。
岂前既不贤,其后因时之所美而随又贤之,若是,则韩子称其有道无道,是皆因人乃尔,岂韩子能自知之耶?
余视《唐书》见阳子素君子人也,其贤为太守,而不贤于谏官,乃韩子自不知耳。
韩子谓亢宗居谏官之职,而欲守处士之志,乃引《易·蛊》之上九与《蹇》之六二爻辞以折其行事,此氏居官自有「王臣謇謇」之意,而韩子不见。
按《唐书》,贞元之初谏官纷纭竞言事,细碎者无不闻达,天子益厌苦之。
然当此,亢宗自山林以有道诏为谏列,固宜相时而发,乌可如他谏臣断断遽骋口舌,以重人主厌恶?
亢宗在官,而人不见其谏争者,不言也,盖用礼「五谏」之义,而其所发微直,自有次序,不可得而辄见。
其五谏也者,曰讽,曰顺,曰窥,曰指,曰陷也。
讽谏者,谓知祸患之萌而讽告之也。
顺谏者,谓出词逊顺,不逆君心。
窥谏者,谓视君颜色而谏。
指谏者,谓质指其事而谏。
陷谏者,谓言国之害,而忘生为君也。
然其事未至亡国,大害于政,则未可以指陷也。
指陷谓言直而气厉,激怒于人主,失身多而济事少也。
魏文贞曰:「臣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
忠臣纵杀身有直谏之名,而不益其事,更彰君之恶」。
若是,则讽谏果优隐于直谏,直谏岂不为不得已而用之耶?
故古之圣贤多尚讽谏。
孔子曰:「吾从其讽谏乎」!
《礼》曰:「为人臣之礼不显谏」。
又曰:「事君欲谏而不欲陈」。
此岂不然乎?
阳子盖如此之谓也。
裴延龄辈用事,邪人为党,倾覆宰相,大害国政,亢宗不得已,遂与王仲舒伏閤下,一疏论其奸邪。
天子果怒,欲加罪诛
顺宗适在东宫,解救仅免。
谏争法经,紧缓乃随其事宜。
始,与其二弟日夕痛饮,客茍有造,欲问其所以。
知其意,即坐客,强之以酒醉客,欲其不暇发语。
此足见阳子居官,其意有在,虽寻常之士亦可以揣知阳子之意。
韩子何其特昧,而遽作论,譊譊辄引《尚书·君陈》之词,而曰:「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者之事,阳子之所宜行也」。
是又韩子不知也。
若《君陈》曰:「尔有嘉谟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也。
呜呼!
臣人咸若时,惟良显哉」!
其所以「呜呼」也者,盖慨叹凡臣于人者咸皆顺行,此入告顺外之道,岂不为良臣,大能昭显其君之德也。
孔安国传之亦然也。
如此,则入则谏其君,出不使外人知者,何独在大臣宰相者乃得行之耶?
阳子立朝为谏议大夫,其位岂甚下,其官岂甚小,入则谏,出则不使人知,岂不宜其所行,孰谓不可耶?
夫谏争自古罕有得其所者。
汉之善谏者袁盎汲黯,而言事尚忤触人主;
所不陷其身者,赖文、武贤主而纳谏。
其后薛广德、朱云、刘辅辈激怒天子,又其甚矣。
氏之谏争,师经有法,在当推之以效后世可也,更沮之,谬论如此,不亦易乎!
权书 其五 攻守1054年 北宋 · 苏洵
 出处:全宋文卷九二一、《苏老泉先生全集》卷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四○、《名世文宗》卷二四、《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八六、《三续古文奇赏》卷一一、《渊鉴类函》卷二一二、《古今图书集成》戎政典卷九○ 创作地点:四川省眉山市
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
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
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
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
故攻敌所不守,守敌所不攻。
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
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
坦坦之路,车毂击,人肩摩,出亦此,入亦此,我所必攻,彼所必守者,曰正道
大兵攻其南,锐兵出其北,大兵攻其东,锐兵出其西者,曰奇道
大山峻谷,中盘绝径,潜师其间,不鸣金,不挝鼓,突出乎平川,以冲敌人腹心者,曰伏道
故兵出于正道,胜败未可知也;
出于奇道,十出而五胜矣;
出于伏道,十出而十胜矣。
何则?
正道之城,坚城也;
正道之兵,精兵也。
奇道之城,不必坚也,奇道之兵,不必精也。
伏道则无城也,无兵也。
正道而不知奇道伏道焉者,其将木偶人是也。
正道而不知奇道伏道焉者,其将亦木偶人是也。
今夫盗之于人,抉门斩关而入者有焉,他户之不扃键而入者有焉,乘坏垣、坎墙趾而入者有焉。
抉门斩关,而主人不知察,几希矣;
他户之不扃键,而主人不知察,太半矣;
乘坏垣、坎墙趾而主人不知察,皆是矣。
为主人者,宜无曰门之固,而他户墙隙之不恤焉。
正道之兵,抉门之盗也;
奇道之兵,他户之盗也;
伏道之兵,乘垣之盗也。
所谓,若秦之函谷,吴之长江剑阁是也。
昔者六国尝攻函谷矣,而秦将败之;
曹操尝攻长江矣,而周瑜走之;
钟会尝攻剑阁矣,而姜维拒之。
何则?
其为之守备者素也。
刘濞反,攻大梁,田禄伯请以五万人别循江淮,收淮南长沙以与武关。
岑彭公孙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径拔武阳,绕出延岑军后,疾以精骑赴广都,距成都不数十里。
李愬攻蔡,蔡悉精卒以抗李光颜而不备文成破张柴,疾驰二百里,夜半到蔡,黎明擒元济。
此用奇道也。
汉武攻南越,唐蒙请发夜兵,浮船牂牁江,道番禺城下,以出越人不意。
邓艾攻蜀,自阴平景谷攀木缘磴,鱼贯而进,至江油而降马邈,至绵竹而斩诸葛瞻,遂降刘禅
田令孜潼关,关之左有谷曰禁,而不知之备,林言尚让入之,夹攻关而关兵溃。
此用伏道也。
吾观古之善用兵者,一阵之间,尚犹有正兵、奇兵、伏兵三者以取胜,况守一国,攻一国,而社稷之安危系焉者,其可以不知此三道而欲使之将耶?
朔问上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七、《嵩山文集》卷二
或问:唐杜牧山东王者不得不王,霸者不得不霸,其说果是非?
曰:牧之意勤矣,其论失之迂而不密。
盖山东不足以兼河北河北为能制山东安得以天下之势专之于山东也哉?
至于河北视天下犹珠玑,天下视河北犹四肢则是也。
曷不曰河北者天下之脊也,有大伾为地喉,有大陆为地腹,其势足以吞天下而容纳之也。
况有天下者,得河北则得天下,失河北则失天下;
凡有国者得河北则立,失河北则亡。
其国虽不正,而得河北则强;
其国虽正,而失河北则弱。
其国虽无道,而得河北则强;
其国虽不至无道,而失河北则弱。
是何也?
自周不王而天下分裂六七,其敌国三,曰秦曰齐曰楚;
其与国三,曰韩曰魏曰赵;
其附国一,曰燕。
燕赵三者皆在河北,而赵为约长,与秦则秦重,与齐则齐重,与楚则楚重。
彼狼虎之秦,欲搏噬诸侯,一擅天下者,累数世而未得志也。
逮夫始皇二十五年灭燕灭赵,乃明年灭齐降魏,遂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铭金人以示得意矣。
二世之立,盗贼相随而起,陈胜虽首兵于楚,而张耳陈馀立歇于,天下之心始争王矣。
当是时,所谓河北军者,为最可畏也。
项羽渡河,与秦军遇,九战绝甬道,大破之,于是乎楚兵寇诸侯,秦之失天下,自此其决矣。
河北为秦如此也。
汉高祖之兴,非、广之势,且无馀、耳之交,未尝一日申于楚。
虽先入关而不得王,其危甚。
及乎命韩信曹参张耳帅师伐代,获夏说,遂伐赵获歇杀陈馀,以张耳王赵,由是得以袭齐,杀楚龙且
明年五诸侯垓下而灭之,汉于是一祖三宗烨其盛矣。
不幸中间盗于新室,更始庸孱,不足以奉君天下。
光武崎岖北渡河,其穷自称邯郸使者,而属为北道主人者,不知凡几人也。
不意渔阳上谷之突骑精兵良为己来,乃取邯郸,杀王郎,败铜马于邬(在康城。),败青犊于犬射(在武德。),败谢躬于邺,由是邓禹河东寇恂河内,遂即位于镐(在高邑。)
光武既以幽冀兵中兴汉室,乃立营黎阳,以畜河北精锐,谓之黎阳营,其视河北未尝不少在意也。
其后子孙不知祖宗王业之本,河北为袁绍之室矣。
曹操虽自视英雄,而切齿不与俱生者,唯绍也。
绍死,谭军黎阳,与尚争冀州,是二孺子者,实自屠剪以为操之奉。
黎阳,取邯郸,取,牧冀州,卒以冀州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十郡封而亡汉矣。
河北为汉又如此也。
晋因魏以一天下,才二十年,赵王伦内鬨,成都王颖外溃,军次于朝歌惠帝以十万之师次于安阳石超来战,王师败绩于荡阴惠帝裹疮流血,仅以居于邺,而王浚刘元海石勒汲桑辈,皆为而飞扬于河北
初利群胡,以为一身之爪牙,而不知其后卒移天下之荼毒,豕涂鬼车,人人自王,视中原如无人境,晋才阻江而有之,是河北为晋又如此也。
隋文帝以后家之势,窃有移周宗之谋,而忌尉迟迥相州,据赵魏之土,未敢发也。
及以韦孝宽杀之,资相州之胜,其取周如拉朽,遂灭陈,一天下。
炀帝忘灭陈之师,游溺不返,杨玄感李密肇乱于黎阳王须拔历山飞辈溃于燕赵,以蹙扬州之祸,曾不得一抔土以自覆,宁论隋室之存亡乎?
河北为隋又如此也。
唐兴杨玄感辈驱除河北,其定中原甚易。
既杀刘黑闼,平河北,遂一天下。
明皇以声色丧其神志,相牛仙客而将安禄山,招河北之祸。
虎牢失其固,潼关失其险,两京七庙,一日丘墟,帝仅以身还自蜀,而河北卒不复归于朝廷。
盖往时安史之祸犹太阳病者,势虽危,而汤液亦易为功也。
唯是仆固怀恩养寇自资,留贼遗君父,以禄山之党李怀仙李宝臣田承嗣薛嵩辈分帅河北,天下谓之四寇者,其病犹殗殜,人虽亡而厉气不已也。
其后朱滔主盟以冀王田悦魏王王武俊赵王,又以建兴李希烈,天下谓之四叛。
虽有马燧为将,将百万之师,而竟无尺寸之功,益悖乱之志。
又其后朱克融张弘靖王庭凑田弘正,天下谓之二寇。
虽有李光颜为将,将百万之师,而竟无尺寸之功,徒使姑息之风益炽。
又其后城坚社老,风雨自神,不复知有朝廷,朝廷益弱。
马燧无子,李光颜无孙,彼狼子纳孙夥且健也。
百馀年间,朝廷固无一夫渡河,而河北三镇按重兵,视本朝烟尘之警、播迁之虞,亦未尝有一人勤王者,卒以佐朱温亡唐焉。
当时诸镇跋扈者,倚河北为城社,要之即节旄者窃援河北以自张大,不与河北缔构者,不足以取重于朝廷。
朝廷或增一城,浚一池,而河北怨怒上闻,即日为之罢役。
或兴师问罪他镇,而河北必来挠王师,朝廷于是声河北之异礼,而示讳执政,谓为当然,而恬不怪,议者惜焉。
马燧势可以破田悦而逸之,盖自知其有所不可者。
宪宗能诛元济,而不能不救王承宗
武宗欲伐泽潞,而先姑息镇,则河北为唐又如此其甚也。
故曰:凡有天下者,得河北则得天下,失河北则失天下,庸不然乎?
又如桓温刘牢之刘裕,经营中原,倾国之力,有将有兵,驱海岛而来,势若坏山,人皆乐声教而厌腥臊,为日已久也。
奈何败于石门牢之败邺,不守关中,竟不能成天下之功,皆以不得河北而失天下也。
所谓凡有国者得河北则立,失河北则亡者,苻坚之秦取燕慕容炜而立,拒于燕慕容垂而亡;
托跋之魏取慕容宝而立,分于高欢而亡;
朱氏之梁婚魏先梁而立,失魏失相而亡;
李氏之后唐得魏灭梁而立,契丹入自河北而亡;
石氏之晋以河北契丹而立,李殷契丹定州张彦泽契丹京师而亡;
刘氏之汉委河北,父事契丹而立,郭威于邺而亡也。
所谓其国虽不正,而得河北则强;
其国虽正,而失河北则弱者,曹氏之强于刘氏之汉是也。
所谓其国虽无道,而失河北则弱者,高氏之齐强于宇文氏之周是也。
呜呼,河北为天下之势,重轻如此,君天下者慎之哉!
共惟我艺祖,亦自北征,不战而受天丕命。
策问 其二十四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三九、《道乡集》卷三○
问:晋之平吴,唐之平蔡,皆赫赫不朽之功,岂独二君断然破浮言以成之哉,亦其所委以制胜者极将帅之选也。
孙皓且降,而唐彬逡巡而不进;
元济方炽,而李光颜躐诸屯以摧其锋;
其事不齐,而一时之清议,万世之信史皆以为然,尝窃疑之。
盖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二将果知难而果见可乎?
果舍此而无策乎?
使王征虏龙骧之徒与同退,则长江水易越;
使韩宣武乌河阳之徒与光颜同进,则不必四年而后克。
苟以二将为然,则诸将之事非欤?
抑其是非自各有在,而不可与二将并日较也?
当时纳策之臣多矣,其君或用或否,其成功因以异焉,卒有愧乎始听之不审者。
亦可兼论,以究本末,勿阔略而不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