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临灭偈(题拟) 五代十国初 · 契此
 押职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弥勒真弥勒,分(《布袋和尚传》作「化」)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布袋和尚传》作「世」、《鸡肋编》卷中作「识世」)人,时人终(《鸡肋编》作「总」、《五灯会元》作「自」、《布袋和尚传》作「俱」)不识。
按:以上诸首均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五灯会元》卷二、《卐续藏》本《明州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元人昙噩作)。
其一 五代十国初 · 契此
 押歌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是非憎爱世偏多,子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肠须(《布袋和尚传》、《明州岳林寺志》作「皮常」)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明州岳林寺志》作「放开笑口暗消磨」,《布袋和尚传》「笑口」作「泆日」,似误)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布袋和尚传》、《明州岳林寺志》作「能使此心无絓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其二 五代十国初 · 契此
 押队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
(《布袋和尚传》作「打」)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其三 五代十国初 · 契此
 押漾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吾有三宝堂,里空(《明州岳林寺志》作「有」)无色相。
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
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
智慧(《布袋和尚传》作「者」)解安排,千中(《布袋和尚传》、《明州岳林寺志》作「古」)无一匠。
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
其四 五代十国初 · 契此
 押职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
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
无一滴灰泥(《布袋和尚传》作「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
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
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布袋和尚传》作「常皎洁」)
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按:以上四首均见《五灯会元》卷二、《明州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明州岳林寺志》(清戴明琮撰)卷三。
其十四 五代十国初 · 契此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碧水映孤峰,寒潭迎皎月。
尔我不知宗,须弥足底越。
汝水若还清,汝身被水溺。
汝柴若还燥,汝身被火燎。
燎溺病同途,大梦原未觉。
汝能鞭起悬,空灵觉心反。
覆看渠非深,奥神光独耀。
性真常现成,公案方知道。
便能稳坐毗卢,顶上吹清调(以上十一首,均见《卐续藏经》本《明州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附元释广如撰《布袋和尚后序》。除「圆觉灵明超太虚」、「关非内外绝中央」、「汝水若还清」三首外的八首,又见于《明州岳林寺志》卷三。)
布袋和尚 后梁 · 蒋宗简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兜率宫中阿逸多,不离天界降娑婆。
相逢为我安心诀,万劫千生一刹那(《明州岳林寺志》卷三。)
宗镜录 后周 · 释延寿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全宋文卷一三、《全唐文》卷九二二
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
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
因明起照,见分俄兴;
随照立麈,相分安布。
如镜现像,顿起根身。
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
后即因智,而憎爱不等。
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著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
锁真觉于梦夜,沈迷三界之中;
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
遂乃縻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
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
约依处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
皆从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
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
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
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
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
用谷响言音,论四生妍丑;
以妄想心镜,现三有形仪。
然后违顺想风,动摇觉海
贪痴爱水,资润苦芽。
一向徇尘,罔知反本。
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
立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
从此一微涉境,渐成戛汉之高峰;
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
迩后将欲反初复本,约根利钝不同。
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
或见空而證果,或了缘而入真。
或三祇熏鍊,渐具行门;
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
斯则剋證有异,一性非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
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绝升沈之异,无缚脱之殊。
既无在世之人,亦无灭度之者。
二际平等,一道清虚,识智俱空,名体咸寂,迥无所有,唯一真心。
达之名见道之人,昧之号生死之始。
复有邪根外种,小智权机,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见本。
唯欲厌喧斥动,破相析尘,虽云静味冥空,不知埋真拒觉。
如不辩眼中之赤眚,但灭灯上之重光;
罔穷识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
斯则劳形役思,丧力捐功,不异足水助冰,投薪益火。
岂知重光在眚,虚影随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质而虚影当灭。
若能回光就己,反境观心,佛眼明而业影空,法身现而尘迹绝。
以自觉之智刃,剖开缠内之心珠;
用一念之慧锋,斩断尘中之见网。
此穷心之旨,达识之诠,言约义丰,文质理诣。
揭疑关于正智之户,薙妄草于真觉之原,愈人髓之沈痾,截盘根之固执。
则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炉;
名相临慧日之光,释一真之海。
斯乃内證之法,岂在文诠,知解莫穷,见闻不及。
今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
所冀因指见月,得兔忘罤,抱一冥宗,舍诠检理。
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
可谓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
馀惑微瑕,应手圆净
玄宗妙旨,举意全彰。
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
尘劳外道,尽赴指呼;
生死魔军,全消影响。
现自在力,阐大威光。
示真宝珠,利用无尽;
倾秘密藏,周济何穷。
可谓香中爇其牛头,宝中探其骊颔,华中采其灵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啜其乳糜,水中饮其甘露,药中服其九转,主中遇其圣王。
故得法性山高,顿落群峰之峻;
醍醐海阔,横吞众派之波。
似夕魄之腾辉,夺小乘之星宿;
如朝阳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
犹贫法财之人值大宝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凉池。
为众生所敬之天,作菩萨真慈之父。
抱膏肓之疾,逢善见之药王
迷险难之途,偶明达之良导。
久居闇室,忽临宝炬之光明;
常处裸形,顿受天衣之妙服。
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
故知无量国中,难闻名字;
尘沙劫内,罕遇传持。
以如上之因缘,目为心镜,现一道而清虚可鉴,辟群邪而毫发不容,妙体无私,圆光匪外。
无边义海,咸归顾眄之中;
万像形容,尽入照临之内。
斯乃曹溪一味之旨,诸祖同传;
鹄林不二之宗,群经共述。
可谓万善之渊府,众哲之玄源,一字之宝王,群灵之元祖。
遂使离心之境,文理俱虚;
即识之尘,诠量有据。
一心之海印,揩定圆宗;
八识之智灯,照开邪闇。
实谓含生灵府,万法义宗,转变无方,卷舒自在,应缘现迹,任物成名。
诸佛体之号三菩提,菩萨修之称六度行;
海慧变之为水,龙女献之为珠;
天女散之为无著华,善友求之为如意宝;
缘觉悟之为十二缘起,声闻證之为四谛入空;
外道取之为邪见河,异生执之作生死海。
论体则妙符至理,约事则深契正缘。
然虽标法界之总门,须辩一乘之别旨。
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
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
但以根羸靡鉴,学寡难周,不知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
若具用而失恒常之体,如无水有波;
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
且未有无波之水,曾无不湿之波。
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末,如性穷相表,相性原。
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今则细明总别,广辩异同,研一法之根元,搜诸缘之本末,则可称宗镜,以鉴幽微。
无一法以逃形,则千差而普会
遂则编罗广义,撮略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
能使难思教,指掌而念念圆明;
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
若神珠在手,永息驰求;
犹觉树垂阴,全消影响。
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
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
可以深挑见刺,永截疑根。
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
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
名为一乘大寂灭场,真阿兰若正修行处。
此是如来自到境界,诸佛本住法门
是以普劝后贤,细垂玄览,得智穷性海,学洞真源。
此识此心,唯尊唯胜。
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證;
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
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
唯胜者,信解證入之所趣。
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
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
所以掇奇提异,研精洞微,独举宏纲,大张正网。
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
广證此宗,利益无尽。
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
能令广济含生,塞小乘之乱辙。
则无邪不正,有伪皆空。
由自利故,发智德之原;
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
成智德故,则起无缘之化;
成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
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
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
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
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
何乐而不与,则利钝齐观;
何苦而不收,则怨亲普救。
使三草二木,咸归一地之荣;
邪种焦芽,同沾一雨之润。
斯乃尽善尽美,无比无俦,可谓括尽因门,搜穷果海。
故得创发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顿圆无滞;
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
或离此别修,随他妄解,如搆角取乳,缘木求鱼,徒历三祇,终无一得。
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随流,无诸阻滞;
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
则疾届宝城,忽登觉岸,可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
被迦叶上行之衣,坐释迦法空之座,登弥勒毗卢之阁,入普贤法界之身。
能令客作贱人,全领长者之家业;
忽使沈空小果,顿受如来之记名。
未有一门匪通斯道,必无一法不契此宗。
过去觉王,因兹成佛;
未来大士,仗證真。
则何一法门而不开,何一义理而不现?
无一色非三摩钵地,无一声非陀罗尼门。
尝一味而尽变醍醐,闻一香而皆入法界。
风柯月渚,并可传心;
烟岛云林,咸提妙旨。
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卜之香。
掬沧海而已得百川,到须弥而皆同一色。
焕兮开观象之目,尽复自宗;
寂尔导求珠之心,俱还本法。
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
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證明。
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
显扬,称之曰《录》,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
次申问答,用去疑情;
后引真诠,成其圆信。
以兹妙善,普施含灵,同报佛恩,其传斯旨耳。
按:《宗镜录》卷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苏子瞻所作小诗因寄 北宋 · 刘攽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千里相思无见期,喜闻乐府短长诗。
灵均此秘未曾睹,郢客探高空自欺。
不怪少年为狡狯,定应师法授微辞。
吴娃齐女声如玉,遥想明眸嚬黛时。
藏真布袋和尚像偈1086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九○、《苏文忠公全集》卷二二、《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七七、《东坡禅喜集》卷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柱杖指天,布袋着地。
掉却数珠,好一觉睡。
布袋和尚 北宋 · 李之仪
 押药韵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二六
盛着底是病,拈出底是药。
众生以相见我,却道风狂颠错。
秋来叶落归根,春去鸟啼花落。
只这便是生涯,说甚重重楼阁。
按:《姑溪居士文集》卷一二。
上少傅相公 北宋 · 李之仪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一○、《姑溪居士文集》卷一五
伏审惟天降命,随世效珍。
克协令辰,肇登至宝。
眷言国器,通禀睿谟。
遂膺诞告之荣,兼迈声华之宠。
非他人之可得,盖此义之与俱。
是岂苟然者哉,定应卓尔故也。
窃以荆人之璞,夐出古今;
秦相之书,实侈图画。
尤为旷世之遇,独高传国之称。
曾未若地贡而时乘之,天作而圣名者。
昔未尝睹,斯能有闻。
审昭锡于时钟,置灵承于显佑。
适丁元日,方丕刱之增严;
临受端朝,拥寰区之交忭。
信乃非常之盛事,久为不朽之宏规。
洪惟六艺之宗,迥超一旦之选。
果阶幽赞,首被畴庸。
殆无官可以为酬,姑易地稍兹序拜。
叨光有素,伸庆宜先。
仅能踊跃于锄之间,不获俯伛于宾客之后。
门庭在望,诚意则通。
恭惟少傅相公以天下第一之材,参域中寡二之举。
经纶康济,莫非行可之逢;
缉熙光明,率皆自得之学。
每奏则如水赴壑,凡用则犹陶转钧。
可谓腹心之亲,何止羽翼而已。
粤自荐令名于上帝,奠懿册于方丘。
合宫奏功,路寝侈旧。
尽前人之所覃思,恢历代之所靡遑。
以至总覈便御之储,发挥太上之秘。
遂致天人交格,用能教化廓新。
竟符河洛之祥,益隆庙社之镇。
馀才兼暨,小物必勤。
炳如耳目之传,杰出诗书之载。
然画九州者禹也,尧享其成;
而播百谷则弃焉,舜因以重。
君臣相遇之如是,道德不谋而自同。
但知叹颂于无穷,讵复形容而可究?
暄融已届,参侍尚遥。
永介寿祺,愈康贤业。
监司 北宋 · 李之仪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一○、《姑溪居士文集》卷一五
窃伏海滨,闻暴公子之名惟旧;
不愿侯爵,荆州之面为难。
异时旄节之来临,适幸里闾之托芘。
方行台之便道,偶南亩之告工。
阻陪父老之迎,倍结蓬茅之恨。
继图申款,获奉误加。
敢虞名姓之疏,辄与齿牙之录。
退惟忝冒,进有依承。
某人表瑞特钟,为时间出。
所过则化,每举则优。
独高众允以安脩,常觉化人之患少。
固当垂绅正笏,都俞轩陛之崇;
孰谓掌漕即戎,展转江湖之外。
定应有待,少俟奏成。
幕府之暂开,已锋车之促驾。
雍容法从,䌷绎庙谟。
尽将未究之奇,申锡无疆之祉。
侧闻去旆,行就过家。
有可望之程而复此差池,怀危得之逢而何当慰浣。
情斯愈固,心弗谓遐。
某例窘漂浮,适从逃避。
愿承宾客之后,辄拘道路之难。
犹意俯存,曲垂矜亮。
其为恋慕,实异等伦。
火老金柔,山悠川远。
更希保重,以大光明。
蔡侍郎宽夫手简 其四 北宋 · 李之仪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一一、《姑溪居士文集》卷一八
不腆之役已满任,前期辄再请,犹未报可。
迟暮窃禄,腼颜何控?
然夤缘觊幸,粗宽待哺者之责尔。
召用未间,尚冀周旋。
胜践之馀,连蹇不类,定应果慰此志否?
向风增吝。
龚平国手简 其十四 北宋 · 李之仪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一三、《姑溪居士文集》卷二三、《永乐大典》卷一一三六九
一见洒然,徐辄自愧。
业已束装,而盛意几成虚委,不惟忽忽不满。
盖欲辍行则不可,遂操袂则非所安。
胸次抢攘,殆不知所为控。
晦叔处文字,犹未敢就请,实未有此暇尔。
以一力周遍无穷事,加之老日支离,良自感叹。
此欲精意作书,亦尔掣肘,少待则虑后时,定应促膝,乃克详谛。
与友人手简 其五 北宋 · 李之仪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一五、《姑溪居士文集》卷二六、《永乐大典》卷一一三六九
鄜延之别三十年矣,一时人物显晦存亡,炳然如昨日事。
眷言英特,自当超出时誉,为朝廷立不世之功,绍续元昆。
俯循弊帚之微,实借风彩。
里舍摧颓,姑日复一日,苟玩时景。
势地相悬绝,定应未死之日,犹及瞻望已否?
赵德麟手简 其一 北宋 · 李之仪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一五、《姑溪居士文集》卷二七、《永乐大典》卷一一三六九
伏审艺学昭显,恩命殊特,耸动宗藩,超映士类。
素叨厚眷,闻报不胜欣跂。
圣上雍睦族姓,敦尚风教,以粹美明博之储,适契甚盛之际,定应建旄树纛,疏恩大国,使河间东平不独见称于前世也。
尚冀老境未衰,得从执笔者之后,歌咏休明,铺写伟观。
临纸倍深驰仰。
吴思道手简 其四 北宋 · 李之仪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一七、《姑溪居士文集》卷三○
别后多在道路,故书问无从致。
还家见储子椿,则闻动止,亦审书问常往来,每存记。
便欲申叙,两经除席,哀苦无况,加之在处疲曳,稍休方觉,如在醉梦间,因而不逮,想见亮也。
比来诗句必愈工,尝作小词否?
不妨传寄,使颓惰得以击节振起也。
故都春物渐侈,登览之胜,不与他处等,定应不乏追随吟啸之适。
陋邦老病,无异冻蝇,身世所值乃尔,故人当为我一叹也。
吴禹功主簿手简 其八 北宋 · 李之仪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一七、《姑溪居士文集》卷三○
比价还,便作书,适在纷扰中,叙意疏略,颇蒙俯察已否?
忽忽遂涉暑候,早图登门,今则难于道路,定应未迁召间,能复见待乎?
钦跂钦跂。
专介枉教,如对燕晤。
恭审日来侍奉起居佳胜。
佩服延挹,弥激向慕,其感不待言者。
才高位下,前人所难,孰谓枳棘终能安鸾凤之栖耶?
瞻望轩展,可量依向。
杨晦叔明叔兄弟手简 其七 北宋 · 李之仪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一八、《姑溪居士文集》卷三二
衰陋沦落,实得钦承于弛担之初;
回旋淹久,所以惇隆资藉,日盛一日。
晚节出处岨峿,迹虽如是,而拳拳不少间断。
然相从则当无旷日,既别则音驿继修。
此常情之所必致,其如理有适会,事无偏吝,故吾党元不在形骸之内。
是以论世尚友,非崎岖尺寸之窘可据。
窃计畴昔,傥能见委而不腆弊志,亦幸粗伸于今日也。
尔来家居,不异老蚕,渐图缠结,以投作茧。
顾一报缘中,其得亦已多。
惟溺惑者不谋其正,而务进取,是役定应究竟之谓何邪?
何时促膝握手,以快击节?
向风倍深依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