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下田污邪,得谷百车。蟹堁者宜禾。《说苑·复恩》) 其三 先秦 · 阙名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四
高得万束,下得千斛(《艺文类聚》九十六引《说苑》:淳于髡对楚王曰:「臣来,见道傍野民持一头鱼上田税。」)。
齐人颂(《诗纪》云。七略作齐语。) 先秦 · 无名氏
《史记》曰: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
天口骈。谈天衍。
雕龙奭。炙毂过髡(○《史记》孟荀列传。《诗纪前集》三。又《文选》十六别赋注作谚。引谈天衍一句。)。
禳田辞 先秦 · 无名氏
押麻韵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四
《史记》曰:齐威王使淳于髡之赵请兵御楚。赍金百斤。车马十驷。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豚。酒一盂。而祝曰云云。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史记》滑稽列传。《诗纪前集》六作田者祝二首。又《荀子·儒效篇》注引《说苑》录前二句。)。
十酒说 战国 · 淳于髡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八
罗襦排门,翠笄窥牖(《御览》七百十八引齐淳于髡《十酒说》)。
孙卿书录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七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皆以定杀青,简书可缮写。
孙卿,赵人,名况。方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是时孙卿有秀才,年五十,始来游学,诸子之事,皆以为非先王之法也。孙卿善为《诗》《礼》《易》《春秋》,至齐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齐向修列大夫之缺,而孙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孙卿,乃适楚,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人或谓春申君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地,楚其危乎」?春申君谢之。孙卿去之赵,后客或谓春申君曰:「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故贤者所在,君尊国安。今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春申君使人聘孙卿。孙卿遗春申君书。刺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君,春申君恨,复固谢孙卿,孙卿乃行,复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孙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及韩非号韩子,又浮丘伯,皆受业为名儒。
孙卿之应聘于诸侯,见秦昭王,昭王方喜战伐,而孙卿以三王之法说之,及秦相应侯皆不能用也。至赵,与孙膑议兵赵孝成王前,孙膑为变诈之兵,孙卿以王兵能之,不能对也,卒不能用。孙卿道守礼义,行应绳墨,安贫贱。孟子者,亦大儒,以人之性善,孙卿后孟子百馀年,以为人性恶,故作《性恶》一篇以非《孟子》。苏秦、张仪以邪道说诸侯,以大贵显,孙卿退而笑之曰:「夫不以其道进者,必不以其道亡」。
至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孙卿卒不用于世,老于兰陵,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示几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葬兰陵。而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异同之辨,处子之言。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楚有尸子、长庐子、芋子,皆著书,然非先王之法也,皆不循孔氏之术,唯孟轲、孙卿为能尊仲尼,兰陵多善为学,盖以孙卿也。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孙卿也(案,上文至「汉兴江都」以下十七字,当在此句下。)。孟子、孙卿、董先生皆小五伯,以为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皆羞称五伯,如人君能用孙卿,庶几于王,然世终莫能用,而六国之君残灭。秦国大乱,卒以亡。观孙卿之书,其陈王道甚易行,疾世莫能用,其言凄怆,甚可痛也。呜呼,使斯人卒终于闾巷,而功业不得见于世。哀哉,可为陨涕。其书比于记传,可以为法,谨第录。臣向昧死上言,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雠中《孙卿书录(《荀子》宋刻本)》。
别录 其二十一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八
《王度记》,似齐宣王时淳于髡等所说也(《礼记·杂记·正义》)。
别录 其七十六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八
(炙过髡,)过字作輠,輠者,车之盛膏器也。炙之虽尽,犹有馀流者,言淳于髡智不尽如炙輠也(《史记·荀卿列传·集解》)。
新序(案《新序》三十卷,见存。十卷不录,录其佚文。) 其二十八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九
齐遣淳于髡到楚,髡为人短小,楚王甚薄之,谓曰:「齐无人邪,而使子来,子何长也」?对曰:「臣无所长,腰中七尺之剑,欲斩无壮(疑「状」)王」。王曰:「止,吾但戏子耳」。与髡共饮(同上)。
新序(案《新序》三十卷,见存。十卷不录,录其佚文。) 其五十九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九
齐遣淳于髡到楚。髡为人短小,楚王甚薄之,谓曰:「齐无人邪,而使子来,子何长也」?对曰:「臣无所长,腰中七尺剑,欲斩无状(《新序》误「壮」)王」。王曰:「止,吾但戏子耳」。即与髡共饮酒,谓髡曰:「吾有仇在吴国,子宁能为吾报之乎」?对曰:「臣来见道旁野民,持一头鱼,上田祝曰:『高得万束,下得千斛』。臣窃笑之,以为礼薄而望多也。王今与吾半日之乐,而委以吴王,非其计」。楚王默然(《艺文类聚》九十六,《北堂书钞》四十,《御览》二百四十三,又三百七十八,又七百三十六。前数句,一引作《新序》。)。
桓子新论:见徵 其七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三
传记(此三字依《初学记》二十五加):淳于髡至邻家,见其灶突之直,而积薪在旁,曰:「此且有火灾」。教使更为曲突,而远徙(本作「徙远」,依《初学记》乙转)其薪,灶(《艺文类聚》八十作「邻」)家不听。后灾,火果及积薪而燔其屋。邻里并救击,乃(本作「及」,依《艺文类聚》改)灭止。而亨羊具酒,以劳谢救火者。曲突远薪,固不肯呼淳于髡饮饭。智者讥之云:「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燋头烂额,反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也(「也」字依《艺文类聚》加),岂独夫(本作「夫独」,以意乙转)突薪可以除害哉!而人病国乱,亦皆如斯。是故良医医其未发,而明君绝其本谋。后世多损于杜塞未萌,而勤于攻已成。谋臣稀赏,而斗士常获。犹彼人殆(未能断句。或本《诗·节南山》「无小人殆」)失事之重轻,察淳于髡之预言可以无不通。此见微(当作「徵」,否则篇名当作「见徵」,必有一误)之类也(《群书治要》)。
奏记谢段颎 东汉 · 张奂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四
小人不明,得过州将,千里委命,以情相归。足下仁笃,照其辛苦,使人未反,复获邮书。恩诏分明,前以写白,而州期切促,郡县惶惧,屏营延企,侧待归命。父母朽骨,孤魂相托,若蒙《矛令》怜,壹惠咳唾,则泽流黄泉,施及冥寞,非奂生死所能报塞。夫无毛发之劳,而欲求人丘山之用,此淳于髡所以拍髀仰天而笑者也。诚知言必见讥,然犹未能无望。何者?朽骨无益于人,而文王葬之;死马无所复用。而燕昭宝之。党同文、昭之德,岂不大哉!凡人之情,冤则呼天,穷则叩心。今呼天不闻,叩心无益,诚自伤痛。俱生圣世。独为匪人。孤微之人,无所告诉。如不哀怜,便为鱼肉。企心东望,无所复言(《后汉·张奂传》)。
论青楚人物 东晋 · 伏滔
出处:全晋文
滔以春秋时鲍叔、管仲、隰朋、召忽、轮扁、宁戚、麦丘人、逢丑父、晏婴、涓子,战国时公羊高、孟轲、邹衍、田单、荀卿、邹奭、莒大夫、田子方、檀子、鲁连、淳于髡、昐子、田光、颜歜、黔子、于陵仲子、王叔、即墨大夫,前汉时伏徵君、终军、东郭先生、叔孙通、万石君、东方朔、安期先生,后汉时大司徒、伏三老、江革、逢萌、禽庆、承幼子、徐防、薛方、郑康成、周孟玉、刘祖荣、临孝存、侍其元矩、孙宾硕、刘仲谋、刘公山、王仪伯、郎宗、祢正平、刘成国,魏时管幼安、邴根矩、华子鱼、徐伟长、任昭先,伏高阳,此皆青士有才德者也,凿齿以神农生于黔中,邵南咏其美化,春秋称其多才,汉广之之风,不同鸡鸣之篇,子文叔敖,羞与管晏比德,接舆之歌凤兮,渔父之咏沧浪,汉阴丈人之折子贡,市南宜僚屠羊说之不为利回,鲁仲连不及老莱夫妻,田光之于(当有误。)屈原(案《渚宫旧事》五作“田光”,不及“屈原”),邓禹卓茂无敌于天下,管幼安不胜庞公,庞士元不推华子鱼,何邓二尚书独步于魏朝,乐令无对于晋世。昔伏羲葬南郡,少昊葬长沙,舜葬零陵,比其人则准的如此,论其土则群圣之所葬,考其风则诗人之所歌,寻其事则未有赤眉黄巾之贼,此何如青州邪?滔与相往反,凿齿无以对也(《世说言语篇》注引滔集。)。
独酌谣四首 其一 陈朝 · 陈叔宝
押萧韵
齐人淳于髡。善为十酒。偶效之。作独酌谣。
独酌谣。独酌且独谣。
一酌岂陶暑。二酌断风飙。
三酌意不畅。四酌情无聊。
五酌盂易覆。六酌欢欲调。
七酌累心去。八酌高志超。
九酌忘物我。十酌忽凌霄。
凌霄异羽翼。任致得飘飘。
宁学世人醉。扬波去我遥。
尔非浮丘伯。安见王子乔(○《乐府诗集》八十七。《诗纪》九十八。)。
题淳于髡墓 中唐 · 刘禹锡
押先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
生为齐赘婿,死作楚先贤。
应以客卿(一作乡)葬,故临官道边。
寓言本多兴,放意能合权。
我有一石酒,置君坟树前。
善谑驿和刘梦得酹淳于先生(驿在襄州之南,即淳于髡放鹄之所。) 中唐 · 柳宗元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襄阳市善谑驿
引用典故:刘伶 一举冲霄 鹄已去 同声
水上鹄已去,亭中鸟又鸣。
辞因使楚重,名为救齐成。
荒垄遽千古,羽觞难再倾。
刘伶今日意,异代是同声。
春秋战国门 淳于髡 唐末 · 周昙
七言绝句 押齐韵
穰穰何祷手何赍,一呷村浆与只鸡。
以少求多诚可笑,还如轻币欲全齐。
礼论七篇 其六 礼论第六 北宋 · 李觏
出处:全宋文卷八九七、《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二
或曰:「《乐记》曰『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又以天地卑高动静方物,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以为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雷霆风雨,四时日月,百化之兴,以为乐者,天地之和也。由此观之,则礼乐之比隆竞大,盖已著矣。而吾子统之于礼,益有疑焉」。曰:「彼以礼为辩异,乐为统同,推其象类,以极于天地之间,非能本礼乐之所出者也。礼也者,岂止于辩异而已哉?乐也者,岂止于统同而已哉?是皆见其一而忘其二者也」。曰:「古之言礼乐者,必穷乎天地阴阳,今吾子之论,何其小也」?曰:「天地阴阳者,礼乐之象也;人事者,礼乐之实也。言其象,止于尊大其教;言其实,足以轨范于人。前世之言教道者众矣,例多阔大,其意汪洋,其文以旧说为陈熟,以虚辞为微妙,出入混沌,上下鬼神,使学者观之,耳目惊眩,不知其所取,是亦教人者之罪也」。或问:「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既言人皆有仁义之性,而吾子之论独谓圣人有之,何如」?曰:「孟子以为人之性皆善,故有是言耳。古之言性者四:孟子谓之皆善,荀卿谓之皆恶,扬雄谓之善恶混,韩退之谓性之品三:上焉者善也,中焉者善恶混也,下焉者恶而已矣。今观退之之辩,诚为得也,孟子岂能专之」?曰:「性之说既尽之矣,然其以礼与仁、义、智并列,何如」?曰:「是皆据世俗而言,不及为之统率耳。辞让者,义之一节也。又淳于髡问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夫权,智之动,义之会也。详孟氏此言,则义而智者,不在先王之礼欤」?曰:「孟子据所闻为礼,以己意为权,而不谓先王之礼,固有其权也。自今言之,则必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亦礼也。《丧服四制》曰:『父在为母齐衰期者,见无二尊也』。『百官备,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身自执事而后行者,面垢而已。秃者不髽,伛者不袒,跛者不踊,老病不止酒肉。凡此八者,以权制者也』。若是,则先王之礼岂无权乎?然其上文则曰,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智也。于此则是言之者惑矣!其所谓恩者,为父斩衰三年也;所谓理者,为君亦斩衰三年也。若兹二服与父在为母齐衰、扶杖、面垢、不髽、不袒、不踊,不止酒肉之事,非礼何以著之?自今言之,则必总四制以为礼,而分仁、义、智于其间可也」。或人变色而作曰:「善哉!吾子之论乐、刑、政、仁、义、智、信咸统于礼也。其始得之于心欤?抑尝闻圣人之言及此者欤」?曰:「予闻诸圣人矣。《礼运》记孔子之言曰: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其下文曰:『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周公作六官之典,曰治典,曰教典,曰礼典,曰政典,曰刑典,曰事典,而并谓之《周礼》。今之《礼记》,其创意命篇,有不为威仪制度者,《中庸》、《缁衣》、《儒行》、《大学》之类是也。及其成书,总而谓之《礼记》。是其本传之者,亦知礼矣。不独此二书而已也。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则当时亦谓《易象》、《春秋》为礼经也。故知礼者,生民之大也。乐得之而以成,政得之而以行,刑得之而以清,仁得之而不废,义得之而不诬,智得之而不惑,信得之而不渝。圣人之所以作,贤者之所以述,天子之所以正天下,诸侯之所以治其国,卿大夫士之所以守其位,庶人之所以保其生,无一物而不以礼也。穷天地,亘万世,不可须臾而去也」。或曰:「《曲礼》谓『礼不下庶人』,而吾子及之,何哉」?曰:「予所言者,道也。道者,无不备,无不至也。彼所言者,货财而已耳,谓人贫富不均,不可一以齐之焉。然而《王制》曰:『庶人县封,葬不为雨止,不封不树,丧不贰事』。此亦庶人之丧礼也。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稻以雁,此亦庶人之祭礼也。既庶人丧祭皆有其礼,而谓『礼不下庶人』者,抑述《典礼》者之妄也」。
淳于髡酒谏 北宋 · 邵雍
四言诗
赐酒于君,饮不知味。
执法在前,恐惧无既。
当此之时,一斗而醉。
宗族满堂,既孝且悌。
尊卑以亲,少长有齿。
当此之时,二斗而醉。
宾之初筵,跄跄济济。
献酬百拜,升降有礼。
当此之时,三斗而醉。
里闬过从,如兄如弟。
时和岁丰,情怀欢喜。
当此之时,五斗而醉。
朋友往还,讲道求义。
乐事赏心,登山临水。
当此之时,八斗而醉。
男女杂坐,杯觞不记。
灯烛明灭,衣冠倾圯。
当此之时,一石而醉。
赵景贶以诗求东斋榜铭,昨日闻都下寄酒来,戏和其韵,求分一壶作润笔也 北宋 · 苏轼
押屑韵 创作地点:安徽省阜阳市
王孙天麒麟,眸子奥而澈。
囊空学逾富,屋陋人更杰。
我老书益放,笔落座争掣。
欲求东斋铭,要饮西湖雪。
长瓶分未到,小砚乾欲裂。
不似淳于髡,一石要烛灭。
淳于髡一石亦醉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六、《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五、《历代名贤确论》卷二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淳于髡言一斗既醉,一石亦醉。至于州闾之会,男女杂坐,几于劝矣,而何讽之有。以吾观之,盖有微意。以多少之无常,知饮酒之知我,观变识妄,而平生之嗜,亦少衰矣。是以托于放荡之言,而能规荒主长夜之饮,世未有识其趣者。元祐六年六月十三日,偶读《史记》,书此。
按:《外集》卷三七题作《书淳于髡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