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谏农时出使表 初唐 · 刘思立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三
思立言。
臣伏见河南河北旱俭。
敕遣御史中丞崔谧给事中刘景先分道存问。
兼量事赈贷。
窃以水旱流行。
古今代有。
不专示𤯝。
亦以戒盈。
伏维天皇德越尧汤。
恩隆父母。
才逢殊候。
即轸冲襟。
但谓圣人隔于九重。
不知皇心遍于四海。
所以分道出使。
量使优矜。
曲成赒给。
特加存问。
诚非愚闇。
所合名言。
然刍荛之情。
尚有未达。
敢献狂直。
乞垂省览。
何者。
麦序方秋。
蚕功未毕。
三时之务。
万姓所先。
敕使巡抚
人皆悚忙。
忘其家业。
冀此天恩。
踊跃来迎。
必难抑止。
集众既广。
妨废亦多。
加以途程往还。
兼之晨夕停止。
设遣物去。
决不尽还。
况宣问须见众人。
赈给须作文簿。
少处犹经两月。
多处必更淹延。
都计所历州县。
烦扰不可胜纪。
又一使之下。
凡有一十六人。
并驮所须。
总来一马。
无驿之处。
须动公私。
简弱取强。
非五十匹不可。
禁马之所。
求觅甚难。
使人欲求。
必须预追简择。
雨后农务。
特切常情。
暂废须臾。
即亏岁计。
每为一马。
遂劳数家。
从此相乘。
恐更滋甚。
刺史县令
委任不轻。
准敕即成。
合称明旨。
用仓给户。
不足为难。
且令赈贷。
庶免饥乏。
若须出使褒贬。
请待秋后闲时。
臣备位宪司
不敢不奏。
唐紫微侍郎黄门监李乂神道碑716年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世称李公德为范。
言为师。
行为则。
事为程。
于戏。
彼之四者。
吾以一贯。
及值缉熙之运。
怀广大之业。
天下谓之登相国
台司
竟而此位不跻。
亦公之誉也。
若季孙何访。
不对者宣尼
季子可法。
以书者文仲
夫如是。
故闻其风。
志其道。
粤未量已。
公讳
字尚真
赵房子人也。
柏人侯昙裔孙。
侍书劲十一世孙。
咎繇虞臣。
老聃周史
纯嘏之烈。
清华其冠。
曾祖彦博。
振威将军光州固始
祖惠明。
弋阳西曹熊州司仓书佐
父大智。
阆州新政
公贵达。
追赠济州刺史
以昭孝焉。
北临代有恒岳
东注彭有泫水。
岂恒之宝。
泫之精矣。
何奇士之不乏。
而我公诞生欤。
公幼而闵凶。
弱不好弄。
十一从学。
极奥研几。
十二属词。
含商咀徵。
中书令薛元超谓人曰。
此子必负海内盛名。
十九郡举茂才策第。
考功郎刘思立一见又如之。
调补潞州壶关婺州武义
羁云逸而在泥蟠也。
秩满诣选。
吏部侍郎苏味道
伟藏器而嗟韫椟也。
特授蓝田
又策高第。
累迁乾封万年
雍州长史薛季昹视事咨谋。
推诚悦服。
主画诺而班诏书也。
擢为监察御史
殿中侍御
平而不颇。
疏而不漏。
御史黄门监渔阳公承旨鞫伪。
发奸除恶。
刑以矫末。
礼以教中。
有若决疣溃痈。
焚符破玺。
景龙中
叶静能谄谀媚妒。
权势倾人。
自谓金鼎可期。
羽衣而立。
公劾奏其僻。
中宗原而宥之。
不肖者惧。
不仁者远。
无何。
朝散大夫
尚书司勋左司员外右司郎中中书舍人
立义起草。
司言挥翰。
盖闲练而芳蔚也。
遂长兼昭文馆学士
云龙待问。
马成歌。
偫士跃鳞。
繄公称旨。
太子上即位。
检校吏部郎中
正关键端也。
持刀尺审也。
建是无挠。
翕然有声。
二岁迁黄门侍郎
银青光禄大夫
进爵中山郡开国公
食邑二千户
四岁转紫微侍郎
掌制数月。
刑部尚书
明年正除检校尚书
校郡国考绩凡二岁。
古之迈迹垂宪。
选贤与能多矣。
抑扬者或龃龉为心。
塞默者或籧篨为貌。
介无不执。
执则嫌于偏。
柔无不通。
通无恶于善。
士君子患也。
公列近臣居常伯则不然。
秉彝德。
彻乘理。
错综平枉。
梧按(疑)伦省。
忠而公。
信而顺。
谋始而作。
虑先而动。
明可照肝胆。
精可析毫芒。
议必当而刑不放也。
故邦释令典。
公敷大猷。
粗举凡矣。
圣人迪谟训书册惟文乎。
公掌丝綍握铅椠。
典可常而史不隐也。
圣人鞠师旅缮甲兵惟武乎。
公赋其车蒐以器。
居有礼而用有神也。
圣人讯法约畴事省惟清乎。
公削烦苛节更算。
著诸令而便于宜也。
圣人核臧否甄黜陟惟明乎。
公差九牧区五等。
措诸枉而举于直也。
夫文武以序。
清明以
斯事体大。
与时偕行。
行之我公。
则无遗矣。
呜呼我公。
何不寿矣。
明灵罔恤。
闇忽而殂。
享年六十。
开元丙辰岁仲春癸酉
薨于京师宣阳里第。
旒冕震悼。
衣冠痛惜。
秦里奚郑子产乌足拟哉。
制赠公黄门监
绢布三百疋。
米粟三百石以赙之。
太常考行曰贞。
宜矣。
公每诫其子。
师于薄葬。
有子宁等五人。
并丧过乎戚。
奉遵先旨。
不敢隳废。
韦贤业儒。
竟迁鲁国
杜预知礼。
自表邢山。
故宁等以其丙申
卜葬长安细柳原。
东北望帝京二十有五里。
偿其志也。
柩既引。
户部尚书东平毕构少府监吴郡陆馀庆散骑常侍扶风马怀素黄门侍郎清河崔泰之紫微侍郎武功苏颋祖于延年门外。
举觞言曰。
不还故乡达也。
别于此路穷也。
孰云中山
宁厥后土。
非此公之为恸。
吾谁恸乎。
服马悲鸣而不前。
行人涕泣而相向。
佥以者公称知我。
我谓之甥。
固尝挥斤见期。
必使刊石为事。
则不佞。
曷于是重。
相泣谓曰。
我辈见中山弗冥冥隳行。
弗察察从政
弗执利邀宠。
弗夸毗耀荣。
无躁求。
无苟得。
结友朋义也。
诲子弟仁也。
荐贤畏其知。
闻善若已出。
急于病。
让于夷。
轻于财。
重于施。
中山之度矣。
所著文集。
六十卷。
五言之妙。
一变乎时。
流便清婉。
经纶密致。
犹乐箫韶工黼黻也。
至于心凝风味。
神嬉景华。
奕棋不孤。
弦酌相伴。
乐然有地。
贵岂在人。
奈何则亡。
不可复见。
因更为长恸。
俾愚叙之。
黄门监渔阳公卢公。
居世有闳散之任。
与公有之密。
强学伟词。
盖撰其实也。
遂作颂云。
龙德周史
龟文汉相。
鼎鼐递袭。
簪缨相望。
常山之英。
泫水之精。
代称不乏。
人惟特生(其一)
成训。
敦诗阅史。
鸿渐于磐。
陟遐自迩。
暂劳州郡。
拾青紫
王佐之才。
一日千里(其二)
高游省门。
近侍轩墀。
守位以正。
行已无私。
无私伊何。
惟忠是效。
以正伊何。
临事不挠(其三)
八座爰践。
三阶未陟。
如何不臧。
景命云极。
中夜婴疠。
崇朝孔亟。
纵壑摧鳞。
靡霄坠翼(其四)
如水之清。
如玉之贞。
如衡之平。
如镜之明。
应享年以介寿。
何短晷之先倾。
晋丧名臣兮。
羊公见哀于武帝
郑有遗爱兮。
尼父掩泣于侨卿(其五)
归无途兮往不返。
岁将晏兮逝水远。
南山南河
往不返。
可奈何。
日运星回。
天长地久
旌芳宣懿
无非旧友(其六)
条奏贡举疏 中唐 · 杨绾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一
国之选士。必藉贤良。
盖取孝友纯备。言行敦实。
居常育德。动不违仁。
体忠信之资。履谦恭之操。
藏器则未尝自伐。虚心而所应必诚。
夫如是。故能率已从政
化人镇俗者也。自叔世浇诈。
兹道寖微。争尚文词。
互相矜衒。马卿浮薄。
竟不周于任用。赵壹虚诞。
终取摈于乡闾。自时厥后。
其道弥盛。不思实行。
皆徇空名。败俗伤教。
备载前史。古人比文章于郑卫。
盖有由也。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
当时犹试策而已。至高宗朝。
刘思立考功员外郎。又奏进士加杂文。
明经加帖经。从此积弊寖而成俗。
幼能就学。皆诵当代之诗。
长而博文。不越诸家之集。
递相党与。用致虚声。
六经则未尝开卷。三史则皆同挂壁。
况复徵以孔孟之道。责其君子之儒者哉。
祖习既深。奔竞为务。
矜艺者曾无愧色。勇进者但欲淩人。
以毁讟为常谈。以向背为己任。
投刺干谒。驱驰于要津。
露才扬已。喧胜于当代。
古之贤方正。岂有如此者乎。
朝之公卿。以此待士。
家之长老。以此垂训。
欲其返淳朴。怀礼让。
守忠信。识廉隅。
何可得也。譬之于水。
其流已浊。若不澄本。
何当复清。方今圣德御天。
再宁寰宇。四海之内。
喁喁向化。皆延颈举踵。
思圣朝之理也。不以此时而理之。
则太平之政又乖矣。凡国之大柄。
莫先择士。古先哲后。
皆侧席待贤。今之取人。
令投牒自应。非经国之体也。
望请依古制。县令孝廉
审知在乡闾有孝悌及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
孝廉为名。荐之于州
刺史当以礼待之。试其所通之学。
其通者送名于省。自县至省。
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比来有到状保辨识牒等。
一切并停。其所习经。
取左传公羊谷梁礼记周礼仪礼尚书毛诗周易。任通一经。
务取深达奥旨。通诸家之义。
试日差诸司官有儒学者对问。每经问义十条。
问毕对策三道。其策皆问古今理体。
及当时要务。取堪行用者。
其经义并策全通为上第。望付吏部便与官。
其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
下第者罢归。其明经比试帖经。
殊非古义。皆诵帖括。
冀图侥倖。并近有道举。
亦非理国之体。望请与明经进士并停。
国子监举人亦请准此。如有行业不著。
所由妄相推荐。请量加贬黜。
所冀数年之间。人伦一变。
既归实学。当识大猷。
居家者自修德业。从政者皆知廉耻。
浮竞自止。敦庞自劝。
教人之本。实在兹焉。
事若施行。即别立条例。
进士并试四场通较工拙奏庆历二年正月 北宋 · 李淑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五、《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文献通考》卷三一、《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唐调露二年刘思立考功员外郎,以进士止试策,灭裂不尽其学,请贴经以观其学,试杂文以观其才。
自此沿以为常。
至永隆二年进士试杂文,通文律者始试策。
天宝十一年进士试一大经,能通者试文赋,又通而后试策,五条皆通为中第。
建中二年赵赞请试以时务策五篇,论、表、各一篇,以代诗、赋。
大和三年,试贴经,略问大义,取精通者,次试论、义各一篇。
八年,礼部试以帖经口义,次试策五篇,问经义者三,问时务者二。
厥后变易,遂以诗赋第一场,论第二场,策第三场,帖经第四场。
今陛下欲求理道,不以彫篆为贵,得取士之实矣。
然考官以所试分考,不能通加评较,而每场辄退落,士之中否,特系于幸不幸尔。
愿约旧制,先策,次论,次赋,次帖经、墨义,而敕有司并试四场,通较工拙,毋以一场得失为去留。
赵殿院 北宋 · 徐积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一六、《节孝集》卷三○、《淮郡文献志》卷一八
月日,乡贡进士徐积以两耳病聋,不敢走伏节下,谨再拜授仆人献书运使殿院执事
前年尝为台官者,非阁下乎?
积思阁下之日久矣,虽病聋数年,亦未肯自废。
身居布衣,而志在朝廷。
闻天下有一利,未尝不欲兴之;
闻天下有一害,未尝不欲去之。
今有四事不敢与众人私议,谨与下执事公论之:其一曰明经不宜拘注疏,其二曰经分大小,其三曰二年一开科场不便,其四曰尊经抑进士
何谓明经不宜拘注疏?
去年朝廷复置明经科,议论者皆谓此科废来已久,朝廷能复之,是复古也。
于是穷经者与穷经者相告,未穷经者与未穷经者相告。
而穷经者日益穷经,未穷经者皆思穷经。
议论者以谓此科行之十年,古人之学可以复,而雕虫篆刻之学可以废也。
此岂非天下之福哉!
岂非万世之福哉!
今年乃见所谓明经条制,其对墨义帖经,对大义对策,分为八场,先四场对墨义帖经,后四场对大义对策。
其对墨义兼全引注文,其对大义亦具注疏本意。
此固朝廷欲求该博实学之一道也,然议论者皆谓此制与朝廷建明经本意不同。
朝廷本意,其大略盖患学者之失,文浮而少实,虽或口诵其文,而心昧其义,故特建明经科,使夫朴茂之伦,得以发摅其蕴。
今乃拘以注疏之说,则是朝廷不贵明圣人经义,贵记诵注疏而已。
且学者穷经,必先熟诵本经,然后观注疏。
若注疏之说是,则取之;
若注疏之说不是,虽一字不取
至如穷《春秋》,必先熟诵《春秋经》,然后观《左氏》、观《公羊氏》、观《谷梁氏》。
若左氏之说是,则取《左氏》;
若公羊之说是,则取《公羊氏》;
若谷梁之说是,则取《谷梁氏》;
若三《传》俱不是,则俱不取。
传且不敢,而况于注乎?
而况于疏乎?
盖注出于传,疏出于注也。
然大凡注疏虽多失少得,若其说不至迂繁,学者欲应此科,亦须勉强而记诵之。
今按一经之内,文下注,有倍于本文者,有数倍于本文者,有十倍于本文者,又有倍于本文而不可胜计者,而数不与焉,使学者如何而记诵之?
然而必不得已,积日累月,劬劬劳劳,虽无用之说,百千万亿亦可记诵。
但恐学者劳而无功,博而寡要,非英儒之学,腐儒之学也。
自非有为之士,则不肯穷经,则不肯拘注疏。
朝廷必欲使之拘注疏,则自有诸科。
今既建所谓明经科,则不宜拘以注疏。
若必拘以注疏,虽其人负孟子之道,韩退之之文,亦恐无能此科矣。
且朝廷建此科,必欲人应之也。
今诸科举人,虽能唇腐齿烂,记诵注疏之说至精至熟,然而并不知经义。
穷经之士,但明圣人之道,而不能记诵注疏,则此科将使何人应之哉?
则是朝廷有复明经之名,而无复明经之实也。
谨按汉之学者皆能精通一经,其时固未有注疏,其所谓精通者,或得之于心,或得之于师,精通圣人经义也。
故其所学如此者,于行事如何?
其列于史传,其见于后世如何?
以此论之,责其通,不责其实,贵其要,不贵其多。
盖精者不博,博者不精,此事之常也。
至于商农之业,百工贱技,皆如此也。
唐之啖、赵、陆淳,此三人者可谓明经矣,于圣人之道可谓有功矣,然而解《春秋》多不取三《传》,而解己意,而况于注疏之说乎?
故后之学《春秋》者,必自啖、赵始。
此皆前世穷经已然之效也。
自唐虞以来,简策所载,天下治乱之本,未尝不系取士之得失也。
而士之所学,系上之教何如尔。
以此观之,朝廷固当养育天下英才,使之不为腐儒之计也。
且朝廷亦尝置说《书》科,亦何尝拘以注疏?
故近年多得其人。
为朝廷计者,莫若取说《书》科条制,仍以朝廷建明经本议,再详酌而行之,以塞天下之望,以网罗天下之英杰,以为万世不刊之法,岂不盛哉!
岂不快哉!
此一事也。
何谓经分大小?
近降明经条制,《毛诗》为中经,《周易》为小经。
议论者以谓《毛诗》恐不宜为中经,宜列为大经。
《周易》若据字数,诚合为小经,若据经义,得列为大经。
又曰:圣人之经不必分大小。
其三《传》、《春秋》亦不宜各置科,只宜特置《春秋》科,使引三《传》解之而附以己说。
今置科,若以《春秋》为名,则是尊经之义也;
若以某氏传、某氏传为名,则近乎弃经任传之义也。
董仲舒守《公羊》,刘向守《谷梁》,歆守《左氏》。
此三人者,于《春秋》各守一传,故不能大明《春秋》之道。
此先儒之弊也。
其《孝经》、《论语》,此二者,圣人言行之书,恐不宜为帖经。
孟子》醇乎醇者也。
此三者,并宜附于《易》科。
《尔雅》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宜附于《毛诗》科。
诸所附者,皆问大义。
谨按帖经所起,盖自唐初刘思立考功员外郎,遂奏明经加帖,甚非古也。
亦尝应进士,举其帖经墨义,但互相传写一本尔。
科场之内,有同儿戏,何益于事哉!
其帖经,不若罢之。
此二事也。
何谓二年一开科场不便?
常行陕西道中,亲见西川举人多是徒步,或自提挈,或十数人共顾一仆役,其甚者破产业。
而未及至半路,或滞霖潦,或不幸而有疾病,故有不得应举而归者。
虽应得一举,亦受尽艰险。
今又二年一开科场,则其远方孤寒,益受其弊也。
然又有大不可者,今之为进士者,多是不肯治经,但于经史之内摘拾题目,及赋中要用事迹,其甚者只是记诵近年词赋策论,及诸家类题,以为茍进之计。
今又二年一开科场,宜乎学者尤不暇治经,尤为茍简之计。
以此论之,且宜仍旧四年一开科场,或三年一开。
若三年一开科场,亦宜于转运司类试。
夙闻朝廷亦尝议转运司类试,今诚能如此,以一路州府军监解额,定为转运司解额,使天下举人只就本路转运司试,不惟便于远方孤寒,天下举人皆便也,而又可以革寄应之弊也。
且天下举人,所以多就开封府寄应者,亦无他,盖为本土解额人数少。
今天下解额又减其半,则是开封寄应者益多,而举人之冒法者愈甚也。
今若转运司类试,总一路解额,解额既广,则人皆便之。
是可以革寄应之弊也。
福建路举人最多,故倍于他路,只宜各在本州试。
图天下之便者,不必同也;
拘一路者,必妨天下也。
此三事也。
何谓尊明经进士
近降明经条制,其十通者乃得比进士第一甲。
进士及第,自三人已前,便得大郡通判,只是一赋之功。
其恩例在明经之上,恐非朝廷尊经重道,劝天下之本意也。
谨按明经所学与进士所学,浮实大不同。
进士恩例,宜乎杀于明经
当此之时,正宜尊明经,抑进士
凡此四事,实关天下大利害,固学者之所宜究也。
古圣人之为君,古贤人之为臣,虽愚夫愚妇,刍荛贱人之言,未尝不取而行之,未尝私己之好恶而妨天下之公也。
至于后世则不然,虽有可用之谋,可行之议,恶其策不从己出,往往沮而不行。
但欲行己之谋,售己之说,恶其议之异于己者。
此皆不公于朝廷,不顾天下利害也。
然而岂能掩天下之公议哉?
岂能掩万世之公议哉?
徒自大其非耳。
今阁下为朝廷耳目之官,所言所行者,当思至公之道。
则积之所言,合天下之公言,愿阁下早为之所。
幸甚。
吴君(文徵)子画海岱搴帷图十帧 其七 濮阳茇舍 清 · 孙星衍
 出处:冶城絜养集卷下
嘉庆癸亥岁嘉平月再至东省奉檄补赈曹南一路涉历冰雪两月魏观察(成宪)赠诗云羲陵汤冢考原真行部重来雁泽春别有苍生迎马首拓碑人与卖书人盖戏之也
我从泲上至濮阳,跋涉原隰淩冰霜。
鸠形鹄面绕车辙,升斗未遍无馀粮。
频年买谷无长计,仓囷空虚折钱币。
可怜满把不充饥,谁省灾黎更憔悴。
我从补赈聊从宽,明知多弊覈实难。
中台未绝胥吏费,外省只增供张繁。
君不见汲长孺河内发粟不取旨。
又不见刘思立,请废赈簿停诏使
魏君作札还相狎,讥我沿途购书帖。
虚名或恐误苍生,善政谁知困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