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冬夜宴萧十丈因饯殷郭二子西上 唐 · 息夫牧
四言诗
序云:冬十有二月,家君宰邑许下。夫子问津颍上,二贤将驰会府,皆适兹土。夜处狭室,列座有位,尊卑俨如。或捧觞上寿,或抠衣请益。始崇诗以阅礼,终讲信而修睦;然后文饱于德,义润其身。顷夫子升堂之后,若卢、贾、刘、尹之徒,半纪间,接武鸣跃,实夫子训之导之斯至也。今殷、郭二子,天资才干,而加之镞羽,观光王庭,俯拾地芥,其谁曰不然。飞霜霭林,寒气总至,月落匝户,夜将向晨,座隅谦谦,毕醉温克,则知孔门宴饯,异于他日,二三子终身识之。夫子以家君政事,百里无事,命门弟子赋诗鸣琴,亦以释仳离之怨焉。小子不敏,忝居门人之末,敢不敬书其事云。
有琴斯鸣,于宰之庭。
君子莅止,其心孔平。
政既告成,德以永贞
鸣琴有衎,于颍之畔。
彼之才髦,其年未冠。
闻诗闻礼,斐兮璨璨。
鸣琴其怡,于颍之湄。
二子翰飞,言戾京师
有郁者,爰(一作载)攀其枝。
琴既鸣矣,宵既清矣。
烘煁有炜,酒醴惟旨。
喟我寤叹,吁其别矣。
冬夜宴萧十丈因饯殷郭二子西上诗序 唐 · 息夫牧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二
志有之。事三如一者。
惟君父师乎。所以生之教之禄之。
生而不教。不可立也。
教而不成。不可禄也。
故师勉乎教。而学者励乎已。
已立学成。而会友以讲之。
是以伯鱼庭。曾参避席。
卜商投杖。厥义于是乎在。
冬十有二月。家君宰邑许下。
夫子问津颍上。二贤将驰会府
皆适兹土。夜处狭室。
列坐有位。尊卑俨如。
或捧觞上寿。或抠衣请益。
始敦诗以说礼。终讲信而修睦
然后文饱于德。义润其身。
顷夫子升堂之后。若卢贾刘尹之徒。
半纪间接武鸣跃。实夫子训之导之斯至也。
今殷郭二子。天资才干。
而加之镞羽。观光王庭。
俯拾地芥。其谁曰不然。
飞霜霭林。寒气总至。
月落西户。夜将向晨。
座隅谦谦。毕醉温克。
则知孔门宴饯。异于他日。
二三子终身识之。夫子以家君政事。
百里无事。命门弟子赋鸣琴。
亦以释仳离之怨焉。小子不敏。
忝居门人之末。敢不敬书其事云。
魏博节度使田公神道碑 唐 · 裴抗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四
理天地者阴阳。统邦国者文武。
才得其位。政由其理。
则元后作圣。九有以宁。
其或纽暂解而复维。运偶否而终泰。
是以周十世而生方叔。唐八叶而传太傅
保乂藩服。昭宣王度
嘉言大猷。郁为国桢。
太傅讳承嗣。其先有妫之后。
敬仲奔齐。五代而昌。
因采田而氏焉。异才茂德。
继踵而至。其后议郎畴。
刘虞墓。让卢龙勋。
义声洋洋。焯于古今。
公则议郎之裔。今为北平人也。
曾祖堪。隋州从事
祖璟。皇郑州别驾
烈考守义。皇安东副都护
户部尚书。皆恭肃明哲。
纯懿贞良。纂迈德之仁。
传有后之庆。公则尚书之第六子也。
元和间生。其德直方。
刚毅中正。根于天常。
钟海岳之灵。抱清淳之气。
幼尚击剑。长而事边。
山川之险易。计戎狄之勇怯。
沉机潜运。藏用待时。
开元中。林胡犯边。
公始以兵术闻。节将急而求公。
乃假公平卢先锋使。即日以偏师敌之。
公大破夷落。斩首万计。
朔漠之人。恃公为雄。
戎帅以捷闻。特拜公左武卫郎将
策殊勋也。仍前平卢先锋使。
擒俘斩首。一月三捷。
戎陬气慑。边徼尘清。
左武卫中郎将。迁左清道率。
左武卫将军昭武功也。
天宝季年。逆帅安禄山窃幽陵之甲以叛。
驱劫忠良。易其守心。
蹠犬吠主。大肆凶逆。
料天下敌已。唯公一人。
遂乃临以刀锯。邀其质任。
爰授兵要。置之腹心。
公迫以凶威。计无从出。
窃谓所知曰。昔龚胜闭口。
君房杀身。无补于时。
自挤沟壑。乃呼天饮泣。
忍死从权。将图不朽之勋。
以显大忠之节。时寇陷洛阳
遐迩震骇。大纵虏夺。
以弭凶徒。唯公禁戢属兵。
托以戒严他盗。时大雪满营。
间无径术。逆帅巡行诸部。
躬自劳寒。至公之营。
疑其无人。公乃介冑辕门。
出卒罗拜。阅数伍籍。
不缺一人。逆乱之徒。
尤加敬惮。爰及刑狱。
取决于公。寇逆乱常。
法令苛惨。织辞诋告。
每陷忠良。皆以阿旨入法为已诚。
察理辨情为携贰。公将谋知免。
且欲雪冤。每至议谳。
必归情实。至于免鼎镬脱桎梏者。
不可胜数。冀其违忤。
稍见疏远。而逆帅以为平允得当。
仁德归厚。信重奖助。
又倍于常。其后贼乱蜂起。
互相吞戮。禄山流膏。
安庆绝凶。思明陷刃。
朝义传首。羿浞既平。
日月贞明。公云龙交感。
霖雨将作。誓尔有众。
同归圣朝。诚意克从。
大节斯立。时代宗在宥天下。
降衷于人。载览归款。
特加诚顺。即日除户部尚书御史大夫莫州刺史
复以莫州地褊。不足安众
特迁魏州刺史贝博沧瀛等州防御使。公荣惧感泣。
潸然涕流。天之休。
誓答元造。中以状闻。
上收其忠。锡以旄钺
真拜魏博等州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初怀恩之讨朝义也。
深结归命之帅。阴有将叛之心。
及恃功不虔。造节方兆。
虎据汾晋。寇于太原
乃分使河朔。连扇偫帅。
邀我同恶。示以师期。
偫帅献款。决计于公。
公曰。吾侪所以修睦仆固者。
将欲藩翰王室。怀宁远迩。
竭股肱之力。报亭育之恩。
乃玩兵左道。自任奸慝。
有死而已。吾蔑从之。
俱精练成师。以顺王命。
臣子之职也。由是偫帅感悟。
率德相从。械系行人。
显与之绝。暨声问达于四境。
干纪之师。索然气夺。
是以怀恩丧子于榆次。弃甲于西河
北走胡庭。埋魂绝域。
抑有由也。蹈危而正。
可谓文武三杰。精刚百练者也。
惟帝念忠。拜公尚书左仆射
赏有功也。迁大司空
旌有德也。初公之临长魏郊也。
属大军之后。民人离落。
闾阎之内。十室九空。
公体达化源。精洁理道。
宏简易。刬烦苛。
一年流庸归。二年田莱辟。
不十年间。既庶且富。
教义兴行。魏自六雄升为五府。
拜公为魏州大都督府长史。仍加实封一千户
以陟明也。而缁黄耋耆。
诣阙陈乞。请颂德褒政。
列于金石。帝曰俞。
以命先臣门下侍郎王缙。撰纪功烈。
锡魏人以碑之。其明年
请立生祠而尸祝之。公执谦冲。
抑而勿许。茂厥丕绩。
秩迁太尉。畴咨补职。
爰立作相。公拜赐荷宠。
若坠泉谷。誓将率先启行。
斩伐不臣。殄彼昆夷。
复我河湟。然后挂冠都门。
告老归第。呜呼。
有志不就。昔人所痛。
致君之道未展。大夜之期俄及。
大历十三年春二月。遘天伦之戚。
茹痛而疾。秋九月甲午
薨于戎府。享年七十有五。
天子悼舟楫之沉覆。邦人号榱栋之崩摧。
罢辍市朝。哀恸中外。
谏议大夫蒋镇册赠太保。临吊赙礼有加等。
夫人富春孙氏。齐庄之德备矣。
越国之封。列鱼轩之贵。
降年不永。先公即世。
其年十二月十四日。得吉兆于魏州贵乡金堤乡吴河里之原。
迁夫人之殡归同穴之期而祔焉。礼也。
公孝敬忠信。慈仁睦友。
造次颠沛。一以贯之。
在家如严君。抚人如慈父。
违其子而进犹子。逾十起之爱。
八命之荣。则宋穆不独贤。
伯鱼有惭德。积载馀庆。
并时而昌。允子十一人。
长子维。皇魏州刺史
次子朝。左神武将军知军事检校右散骑常侍御史大夫
三子华。皇太常少卿驸马都尉
永乐长公主。永乐薨。
复尚新都长公主。赠工部尚书
四子绎。皇试大理评事
五子纶。皇监察御史里行
七子绘。八子纯。
不幸早世。九子纷。
河南参军。十子绅。
殿中侍御史内供事。十一子缙。
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皆文武奕世。
忠孝传家。或至大官
或阶清级。诞生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驸马都尉雁门郡王袭实封五百户赠司空
则公之第六子也。纂承鸿勋。
不忝前烈。开戚里之贵。
继茅土之封。绣毂朱轮。
光辉日新。圣朝覃孝理之恩。
轸闻鼙之念。复追赠公太傅
复赠魏州大都督相国烝烝孝思。
霜露增戚。复以生祠故事。
具表上闻。天子彰善崇德
乃许追立。爰命词臣礼部侍郎吕渭徵撰休烈。
厥功茂焉。相国工部尚书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充魏博相贝澶卫等州节度管内度支田观察处置等使季安
继踵象贤。克荷丕构。
玉立冰洁。孤高不偫。
骎骎逸足。长途万里。
勋贤接武。今古罕伦。
呜呼。开国承家之义显矣。
翼子谋孙之道光矣。没而不朽。
非公而谁。抗宾事戎麾。
出入三世。目睹芳躅。
耳聆嘉声。不愧之词。
诚非謟上。敢刊乐石。
传于无穷。词曰。
维岳雄气。钟于崆峒
委和孕灵。降生我公。
于惟我公。其德崇崇。
处暗不昧。在明则通(其一)
运属昌时。功居显位。
天子命我。莅于东魏
荣传曳履。宠拜端揆
乃领司空。俄登太尉(其二)
爰立作相。俾屏我王。
训节制师。威不庭方。
为国之纪。为人之纲。
教义聿修。德音孔扬(其三)
上天降灾。夺我元老。
邦国殄瘁。谁云寿考。
梁木其坏。嘉言是宝。
陇月阡。荒烟蔓草(其四)
堕泪碑在。生祠庙存。
泽流福子。庆被孝孙。
日下甘棠。风清德门。
刻此金石。传芳后昆(其五)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 唐 · 庞严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八
问。
皇帝若曰。
盖闻舜禹之有天下也。
起于侧微。
积德累勤。
多历年所。
未经盛圣之虑。
岂有遗哉。
然犹好问察言。
勤求贤士。
盖以承天之任重。
忧人之志深也。
况朕长于深宫。
涉道日浅。
奉列圣之鸿绪。
抚万宇之矜人。
夙夜严恭。
不敢有懈。
实惧烛理未究。
省躬未明。
所以详求谠言。
以补不逮。
子大夫是宜发所蕴畜。
沃予虚怀。
当极意正词。
勿有所隐。
昔王政之兴。
必臻于康泰。
霸道所立。
犹致于富强。
我国家提封溢于三代。
酌宪兼于百王。
无尧汤之灾。
积祖宗之理。
而人未蕃庶。
俗尚彫讹。
家无盖藏。
公阙储蓄。
卒乘之数。
货币之资。
统而校之。
莫继前代。
岂率土生殖。
变于古欤。
将阜时政令。
戾于今欤。
固已揣摩。
必穷利病。
明徵末失之渐。
具陈兴盛之谟。
且文武兼学以成身。
士农迭居以丰业。
故家给足以固本。
才周足以应时。
近古各循一端。
不相资用。
致令从事异心。
难于成课。
去秩无守。
轻为惰游。
指明共贯之方。
䜣合二途之利。
永言化理。
期酌厥中。
施为或差。
得失斯远。
修睦劝善。
则在下难知。
将任数驭情。
则人心益伪。
思闻指要。
得合诚明。
精别比周之情。
敷详忠厚之道。
知人则哲。
从古攸慎。
九徵恐泥。
五事难精。
或望可服人。
而才非周物。
或言皆诣理。
而行或乖方。
宜陈取舍之端。
用彰真伪之辨。
至于朝廷之阙。
四方之弊。
详延而至。
可得直书。
退有后言。
朕所不取。
子大夫其勉之。
对。
臣言。
臣少从师学。
讲论载籍。
为皇为帝为王为霸之所行。
理乱兴衰之所由起。
迨壮岁而以身处穷贱。
又得农桑工贾之利病。
人情风俗之厚薄。
思愿一发于明天子之前。
郁抑于中。
无因自致。
乃月正日
陛下有事于南郊回。
丹凤楼赦天下。
臣与百姓咸观
列在大陆之南。
祥风北来。
时聆德音。
乃闻有直言极谏之召。
私自快喜。
得进所志于今日也。
今蒙陛下亲策于赤墀之下。
惧以烛理未究。
省躬未明。
使臣极意正词。
勿有隐讳。
臣其敢不直不极。
而有阙陋哉。
臣生三十年。
实沐唐化。
恨无以自效于日月之下。
乃逢昌运。
获进箴言。
愿增天高。
以益地厚。
恳迫激切。
不知所裁。
谨昧死上对。
制策曰。
昔王政之兴。
必臻于康泰。
霸道所立。
犹致于富强。
国家提封溢于三代。
酌宪兼乎百王。
无尧汤之灾。
积祖宗之理。
而人未蕃庶。
俗尚雕讹。
家无盖藏。
公阙储蓄。
卒乘之数。
货币之资。
统而校之。
莫继前代。
岂率土生植。
变于古欤。
将阜时政令。
戾于今欤。
固已揣摩。
必穷利病。
明徵末失之渐。
具陈兴盛之谟。
臣闻以道化者皇。
以德教者帝。
以礼乐刑政理者王。
夫以处天下之尊。
举四海之力。
为皇为帝。
为王为霸。
致之一也。
犹反掌之易。
而况人之诚伪。
时之厚薄。
必由上而下者乎。
帝王之道。
高不降于天。
厚不取于地。
远不致于四夷。
师友辅弼而已矣。
师友辅弼。
岂有他求哉。
贤哲忠信而已矣。
是以古之圣帝明王。
念天地之无全功也。
不自尊其德。
仰日月之有薄蚀也。
不自是其明。
必求贤哲。
置诸左右。
然后德尊而益至。
臣日献其谟。
君日行之。
臣日闻其过。
君日改之。
其始也。
一善出于臣。
其终也。
百善归于君。
以为皇者师。
帝者友。
卒未闻师圣于皇。
而友明于帝。
后之王者。
其或不然。
臣有所献。
或虑乎美归于下。
是以言有所不听。
臣有所替。
或虑乎恶彰于己。
是以过有所不去。
然则曰。
谏我之曲。
彼必正乎。
曾不知疾之在身。
必饮医工之药。
医工未必免病也。
饮其药者。
或有效焉。
必待其筋力异于人。
颜色殊于众。
而后饮其药。
则疾之根本。
得不为深乎。
今陛下迈皇帝之圣。
辅弼有师友之贤。
所谓圣贤相逢。
而上古之理可得而致。
犹虑乎人未蕃庶。
俗尚雕讹。
则理不优于三王。
德不超于五帝。
其致之哉。
诚有道焉。
臣愿陛下详观典图。
舜禹所以待夔契者何如哉。
殷之成汤
周之文武。
所以臣周召者何如哉。
贞观所以任房杜者何如哉。
开元所以用姚宋者何如哉。
其所以致成汤文武之名。
贞观开元之理何如也。
今陛下自即位以来。
舜禹之心。
已刑于四海矣。
陛下尊敬师傅。
拔用忠良。
谪弃奸贪。
发散滞积。
皆舜禹之心也。
臣愿陛下尊敬之不废其道。
拔用之不废其言。
谪弃之今复用之。
散发之今勿敛之。
夏书曰。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
陛下能终之。
又何忧盖藏不瞻于下人。
储蓄有阙于公府。
铸锋销镝。
卒乘之数可减于后时。
薄赋节用。
货币之资可益于前代。
末失之渐。
莫甚于贤不任而政不修。
兴盛之谟。
莫先于复开元而贞观。
则三代之康泰。
可翘足而致。
彼五霸富强之术。
安足为陛下道哉。
制策曰。
且文武兼学以成功。
士农迭居以丰业。
故家给足以恋本。
才周可以应时。
近古各循一端。
不相资用。
致令从事异心。
难成考课。
去秩无守。
轻为惰游。
指明共贯之方。
䜣合二途之利者。
臣以为文武之道虽不同。
士农之业虽各异。
而要归于修其职业而济于时也。
今之所谓文者何哉。
文采而已。
所谓武者何哉。
骑射而已。
欲求兼学。
其可得乎。
经纬古今。
文之业也。
用之于武。
武之德也。
禁暴戢兵。
武之业也。
用之于文。
文之辅也。
不修其本而事其末。
欲求其备。
其可得乎。
今苟各视其才以授其任。
亦可以济天下之务矣。
是以仲尼有四科以广其道。
汉高有三杰以成其功。
所以不求备于人。
故能创业于前代。
垂教于无穷者也。
士农迭居以丰业。
今所以轻为惰游者。
国家自幽蓟兵兴。
人无土著。
士者农者。
迁徙不常。
慕政化则来。
苦苛暴则去。
禄有厚薄。
在桑土不均。
则知去秩者无守。
不为惰游者。
何所归乎。
陛下端心克己于上。
任贤使能于下。
则文武各得其任。
士农各安其业矣。
宁虑家有不给。
才有不周之患乎。
制策曰。
永言化理。
期酌厥中。
施为或差。
得失斯远。
修睦劝义。
则在下难知。
将任数驰情。
则人心益伪。
思闻旨要。
得合诚明。
旌别比周之义。
敷详忠厚之道。
陛下以修睦劝义为念。
而以难知益伪为虑。
岂耳目之臣未尽得贤乎。
何忧叹之深也。
自中代已降。
淳朴既漓。
贤不肖混淆。
莫能酌辨。
臣以为天下之事。
统而计之。
善而不可以为恶者。
十一二焉。
恶而不可以为善者。
十一二焉。
其间六七之多。
率中人也。
令修明。
则贤人多也。
惩劝不精。
则贪冒众也。
必在上有所施行。
而在下有所承流者乎。
且陛下左右惟贤。
所进惟贤。
四目明
四聪达。
不难知矣。
陛下左右非贤。
所进非贤。
则伪行坚
伪言辨。
心益伪矣。
今陛下必择忠贤。
居之左右。
以为耳目。
以为腹心矣。
任忠贤所进者。
复何疑乎。
诚若是。
管夷吾鲍叔牙友。
进之不为比。
祁奚祁午父。
进之不为私。
是在陛下有所任之而已。
制策曰。
知人则哲。
从古攸慎。
九徵恐泥。
五事难精。
或望可服人。
而才非周物。
或言皆诣理。
而行则乖方。
宜陈取舍之端。
用明真伪之辨者。
陛下清问及此。
非念切求贤取士之道乎。
夫求贤取士。
所以备官也。
设官所以分理众务也。
夫得一尺之木。
将斲以用之。
必使匠者。
有一块之土。
将埏而器之。
必使陶者。
今陛下选人以仁。
天下皆归于仁矣。
选人以义。
天下皆归于义矣。
夫理天下者。
必以仁与义矣。
今朝廷用人不以仁。
而悯默低柔。
进人不以义。
而因循持疑。
言有不符于行。
才有不足于用矣。
陛下虽欲精五事。
五事何术而精。
虽欲法九徵。
九徵焉得而法。
若是求众务之理者。
是以材与陶。
以土与匠。
而求器用之得也。
不亦难乎。
今朝廷开取士之门。
不为不广。
其中选择精详。
望为俊彦者。
通于进士
中外之重。
擢清秩选于是者十八九。
诚有才有器。
亦尽萃于中。
然而所采者浮华之名。
所习者雕虫之技。
是以主教化者不道皇王之术。
官牧守者不知疾病之源。
岂其有任事之才而无任事之智乎。
盖艺非而职异也。
臣闻古者有豢龙之官。
夫龙神妙不测。
变化无穷。
而能节其嗜欲。
察其动息。
扰而制之。
无所不得者。
盖代袭其官。
述修其业也。
楚人之操舟。
冀人之乘马。
岂尽性哉。
必习而善矣。
今纵未能大更其事。
苟明殿最考绩之科。
驱天下之人于修效饬行之地。
假如任某官著某行。
立某事。
举某善。
雪某冤。
必擢而迁之。
又能著某行。
立某事。
举某善。
雪某冤。
又擢而迁之。
蔑然无闻。
不待罪而黜之。
则下无蔽善党恶之情矣。
下无蔽善党恶之情。
则贤者不进于朝廷。
复何往也。
安有言行相乖。
才望不称者乎。
制策曰。
至于朝廷之阙。
四方之弊。
详延而至。
可得直书。
退有后言。
朕所不取者。
臣陈帝王之道于前矣。
陛下又垂问以朝廷之阙。
四方之弊。
岂不欲跻人于善道。
补政之阙遗哉。
臣又陈取士任贤之道矣。
陛下诚能任贤于上。
待人于下。
朝廷岂有阙而不修。
四方焉有弊而不去。
何必备繁细之事。
以干聪明者矣。
夫有天下者。
莫不欲使人富。
使人寿。
使人迁善。
使人无恶。
统四夷于荒外。
正百事于朝廷。
夫欲人之富。
莫若厚耕殖。
欲人之寿。
莫若和阴阳。
欲人迁善。
莫若明劝赏。
欲人无犯。
莫若慎刑罚。
服四夷莫若修文德。
正百事莫若任忠贤。
忠贤不任。
虽日亲众务。
百事莫得而正。
文德不修。
虽日致干戈。
四夷莫得而服。
刑罚不慎。
虽日杀千人。
奸盗莫得而止。
劝赏未明。
虽日爵千人。
礼乐莫得而修。
冤滥未尽雪。
阴阳莫得而和。
浮屠未尽去。
耕殖莫得而厚。
此六者。
政之大端也。
伏惟陛下念之。
抑臣又闻非知之艰。
行之惟艰。
陛下惧化之未光。
惧德之未洽。
惧一物之失所。
惧众政之有乖。
访遗阙于下臣。
张条目于清问。
凡前强对者。
莫不备陈所得。
则陛下知之不难矣。
在行之何如耳。
臣又以天下之事。
小大万端。
陛下深居九重。
广有四海。
安得劳心神于思虑之外。
极圣明于视听之表。
臣愿陛下为一事必师于古。
行一道必法于天。
明日月之光。
正星辰之位。
降雨露之泽。
雷霆之威。
内得
掌万机之务。
外选方召。
视百事之成。
利于上者必虑于害人。
怿于志者必求诸非道。
则天下之望慰。
微臣之志塞矣。
谨对。
别东林后回寄修睦 唐末至五代 · 齐己
五言律诗 押歌韵
昨夜从香社,辞君出薜萝
晚来巾舄上,已觉俗尘多。
远路萦芳草,遥空共白波。
南朝在天末,此去重经过。
东林寄别修睦上人 唐末至五代 · 齐己
七言律诗 押冬韵
行心乞得见秋风,双履难留去住踪。
红叶正多离社客,白云无限向嵩峰。
囊中自欠诗千首,身外谁知事几重。
此别不能为后约,年华相似逼衰容。
孙儒德音 晚唐 · 昭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二
朕以冲眇。
嗣守丕图。
思我高祖太宗创业之劳。
宪宗宣宗理平之道。
何尝不兢兢业业。
旰食宵衣
上冀绍于耿光。
次期臻于无事。
不懈一日。
于兹五年。
然近者藩翰未宁。
兵戈屡动。
复以星辰乖忒。
运行斯愆。
每推爱物之诚。
深轸纳隍之念。
销兵罢战。
前古之佳猷。
宥过涤瑕。
当今之令典。
将敷霈泽。
以遂群伦。
淮南浙西宣州三道。
孙儒结衅以来。
涂炭益甚。
井邑多成灰烬。
里闾变以邱墟。
父母妻孥。
不得相保。
田园第宅。
无以自安。
如闻州府急于征徭。
官吏切于课绩。
徵科□罕有完肤。
禁絷狴犴。
更无生路。
苛纵如此。
何以和元气。
何以致太平
须示优勤。
将□富庶。
淮南三道管内州县。
大顺二年以前诸色逋悬。
并宜放免。
景福元年以后夏秋两税。
长吏斟酌乡县户人厚薄。
其有凋残甚处。
别议矜放。
纵有稍可任持。
亦在薄其徵敛。
所冀逋逃渐复。
封境乂安。
不惟减九重之焦劳。
抑且显诸侯之风化。
孙儒未平之日。
兵力方强。
侧近专城。
固难支敌。
当不免与之来往。
时有供须。
盖是胁从。
岂皆情愿。
淮南节度使杨行密
冠侯藩之右。
名兼卿相之崇。
自当推厚下之规。
修睦邻之好。
无乘时以兼微弱。
无恃大而结仇雠。
应与孙儒踪迹交涉者。
并宜免罪。
不在究寻。
各保封疆。
用苏疲瘵。
易称作解。
史载泣辜。
庶将罪己之兴。
亦冀从人之欲。
京畿关辅内见禁囚徒。
除官典犯赃及杀人外。
并宜递减。
敕命分析。
限赦文到后三日疏放闻奏。
被褐怀玉
固逸代之奇才。
灌园鬻蔬。
亦超时之独行。
将期致理。
岂可遗贤。
应天下山林之中。
衡泌之际。
或悬头刺股。
枕石漱流
有志未言。
无媒自达者。
委所在长吏速以名闻。
仍接借入京。
中书门下量才奖用。
其乡闾父老八十以上。
及鳏寡孤独并瘖聋跛躄者。
委所在长吏量加优恤。
庶便栖迟。
于戏。
□天子也。
如手足之奉躯。
左右上下。
动须保持。
本或不宁。
亦难知济。
凡曰股肱。
宜体朕意。
宣布内外。
咸使闻知。
大唐故内枢密使特进左领军卫上将军知内侍省事上柱国濮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一百户吴公墓志铭 晚唐 · 裴廷裕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一
周文王以圣德受命。太伯以至仁让王。锡封于吴。因国为氏。公讳承泌。字希白。即裔孙也。曾祖士侃。赠金紫光禄大夫内给事。祖德鄘。赠特进右领军上将军宣宗之朝。渥恩特异。出则绾兵符而临巨镇。入则司剧务以阐皇猷。懿宗皇帝将奉丕图。公时为弓箭库使。送往事居之际。显著忠规。缀衣压纽之时。皆参密议。父全绍。赠朝散大夫内侍省内侍。公则长子也。□□□□王夷甫本天仙中人。雅度清标。嵇叔夜真风尘外物。趋庭之岁。颖悟过人。五始穷经。元凯□成于传癖三冬足用。慰祖乃号于书淫。百氏九流。无不该博。而又升高作赋。纳之降旗。遇景裁诗。破曹刘之坚垒。韬光未仕。藉甚高名。学书王右军。妙传其法。受琴甘处士。□夺其师。韩开府精择宾僚。首行羔雁。庾元规之招殷浩。谢镇西之辟袁宏。千载论交。一时归美。寻以□□升之班行。乾符末。先皇帝以郇瑕之封。筦榷遗利。命公以本官充解县□监催勘副使。明如夏日。洞察秋毫。每辞种皓之金。常远刘舆之腻。洁白无玷。课最有闻。搜考勾□尽□黠吏青蚨赤仄。充于水衡。以功赐绯鱼袋。充解县催勘使。寻属关河失守。盗贼惊奔。铜驼既卧之九衢。金根去狩于三蜀。公则以榷利钱寄河中府。单车往河北。传檄诸道。言天子蒙尘之辱。责官司奔问之仪。召彼革车。期复上国。遂与易定节度使王处存同领甲兵二万。屯东渭桥。公奔赴行朝。面奏本末。先帝感其忠果。锡以金章。依前充解县税使。会蒲帅王荣尽占盐租。请赡军伍。公复归朝阙。后改充南诏礼仪副使。中辍不行。中和三年充许蔡通和慰谕使。下齐之辩素优。方期集事。吠尧之犬正众。不克前征。朝廷罪之。夺我金紫。先帝幸宝鸡之岁。搜访才能。召公西院承旨。却复章绶。寻以疑蛇未辨。斗蚁方喧。遂辞清切之班。去乐林园之趣。相如弹琴之地。扬执戟草元之亭。自有高情。宁拘美爵。帝重违其请。便充西川宣谕使。不到阙者数载。圣上虔承大宝。振起颓纲。历访旧臣。以裨至理。寻加内侍伯。判内侍省内给事。综领省务。领袖廷臣张华则该博旧章。黄琼则练达故事。加内侍。充学士使。论思之地。视草之司。公以精识通才。光膺是选。丝纶夜出。得以讲陈。鸳鹭会同。靡不宴洽。改宣徽北院司守右监门卫将军濮阳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公酷好□门。誓不茹膻饮酒宥密之地。非所愿也。恳让者再三。上许不夺素志。方拜恩焉。景福二年改内枢密使。加特进左领军卫上将军知内侍省事濮阳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一百户。公素怀远略。常切致君。大用之辰。纳忠不一。其他柅制万务。条缉百司。□在简书。不可备载。乾宁二年春正月二十日。薨于渥水。年四十五。□禀君命也。冬十月一日。上御札示中书门下。许公昭雪。十一月二十日。葬于京兆府万年县浐川乡北姚村。礼也。长男修□次男修睦。皆南迁未复。小男修礼。葬有日。公之季知象犹子恕已。以书寓门僧。请铭于裴廷裕。时为天子词诏之臣。不得辞。乃序而铭曰。
泗磬丰钟,其声不偫。
鸾翎凤翼,其□□□公之苦学。
公之好文,果于盛日。
匡我明君,一言□□百岁□□圣道□□宏恩曲宣。
以是忠骨,藏之下泉。
祐我国家,亿万斯年。
友生携修睦上人诗见访 唐末 · 李咸用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雪中敲竹户,袖出岳僧诗。
语尽景皆活,吟阑角独吹。
意如将俗背,业必少人知。
共约冰销日,云边访所思。
冬夜与修睦上人宿远公亭寄南岳玄泰禅师 唐末 · 李咸用
五言律诗 押蒸韵
丈室掩孤灯,更深霰雹增。
相看云梦客,共忆祝融僧。
语合忘味,吟欹卷有棱。
楚南山水秀,行止岂无凭(一作朋)
修睦上人听猿 唐末 · 李咸用
五言律诗 押齐韵
禅客闻犹苦,是声应是啼。
自然无稳梦,何必到巴溪。
疏雨洒不歇,回风吹暂低。
此宵秋欲半,山在二林西。
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 其一 唐末 · 李咸用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引用典故:大鹏飞
生身便在乱离间,遇柳寻花作么看。
老去转谙无是事,本来何处有多般。
长怜蠛蠓能随暖,独笑梧桐不耐寒。
覆载我徒争会得,大鹏飞尚未知宽。
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 其二 唐末 · 李咸用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引用典故:细柳营 庄生
云泉日日长松寺,丝管年年细柳营
静躁殊途知自识,荣枯一贯亦何争。
道傍病树人从老,溪上新苔我独行。
若见净名居士语,逍遥全不让庄生
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 其三 唐末 · 李咸用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引用典故:齐烹
莫言天道终难定,须信人心尽自轻。
宣室三千虽有恨,成周八百岂无情。
缘执性长时瘦,为多知两番生。
不是不同明主意,懒将唇舌与齐烹
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 其四 唐末 · 李咸用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引用典故:乐箪瓢 季子 三寿
不论轩冕及渔樵,性与情违渐渐遥。
季子祸从怜富贵,颜生道在乐箪瓢
清闲自可齐三寿,忿恨还须戒一朝。
好学尧民偎舜日,短裁孤竹理云韶
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 其五 唐末 · 李咸用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春风春雨一何频,望极空江觉损神。
莺有来由重入谷,无情绪强依人。
汉庭谒者休言事,鲁国诸生莫问津。
赖是水乡樗栎贱,满炉红焰且相亲。
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 其六 唐末 · 李咸用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引用典故:埋剑 挂冠 履冰
三十年来要自观,履春冰恐未为难。
自于南国同埋剑,谁向东门便挂冠
早是人情飞絮薄,可堪时令太行寒。
多惭幸住匡山下,偷得秾岚坐卧看。
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 其七 唐末 · 李咸用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畹兰未必因香折,湖象多应为齿焚。
兼济直饶巨楫,自由何似学孤云。
秋深栎菌樵来得,木末山鼯梦断闻。
闲凭竹轩游子过,替他愁见日西曛。
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 其八 唐末 · 李咸用
七言律诗 押歌韵
何事深山啸复歌,短弓长剑不如他。
且图青史垂名稳,从道前贤自滞多。
𩿪鴳敢辞栖短棘,凤凰犹解怯高罗。
人生若得,便是亦易过。
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 其九 唐末 · 李咸用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引用典故:太玄 俗眼白 姜子牙 太易
太玄太易小窗明,古义寻来醉复醒。
西伯纵逢头已白,步兵如在眼应青。
寒猿断后云为槛,宿鸟惊时月满庭。
此景得闲闲去得,人间无事不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