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权万纪房玄龄王圭考官不平疏 隋末唐初 · 魏徵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
元龄王圭。俱是国家重臣。
并以忠正任使。其所考者既多。
或一两人不当。祗是见有左右。
终非心有阿私。若即推绳。
不相信任。此事便不可信。
何以堪当重委。假令错谬有实。
未足亏损国家。穷鞫若虚。
失委大臣之体。且万纪每日常在考堂。
必有乖违。足得论正。
当时鉴见。一无陈说。
身不得考。方始纠弹。
徒发上嗔怒。非是诚心为国。
无益于上。有损于下。
所惜伤于政体。不敢有所阿党。
史馆纪皇太子等劝进诏 初唐 · 李旦
 出处:全唐文卷十八
朕闻御宸极。
握灵图。
为天下之尊。
居域中之大者。
上以奉宗庙。
下以育黎元。
迹宜彰于编。
事须闻于朝野。
高宗少子。
特蒙慈爱。
顾复之至。
礼绝诸王
运属上仙。
时遭家难。
中宗出藩。
大圣天后临朝。
以权立朕为嗣。
朕自惟虚薄。
固让中宗
诚愿上从。
用宁社稷。
比居藩邸。
深嘉清闲。
不意景龙之閒。
先帝暴弃天下。
凶族潜计。
谋覆邦家。
高祖之业。
几坠于地。
皇太子隆基
忠孝天感。
仗义行诛。
一夕之閒。
戡定祸难。
朕当宿夕。
初不闻知。
及见事平。
且悲且慰。
方与四海同奉嗣君。
温王幼冲。
频属艰疚。
因发惊悸。
日夜啼号。
因以先圣立朕为太弟之意。
令镇国太平长公主谏议大夫薛稷等奉承先旨。
朕固诚请。
至于再三。
乃使中书舍人苏颋奉表陈乞。
襄王便不肯视事。
避于别宫。
中外皇皇。
莫知所向。
隆基镇国太平长公主成器范业薛稷刘幽求麻嗣宗等。
以为宗庙不可无主。
万几不可暂旷。
且从人望。
因定策禁中。
朕又固辞。
佥谋卿士
萧至忠崔湜韦嗣立赵彦昭麻嗣宗薛儆郑万均唐晙等同辞劝进。
以为幼主之心。
既不可夺。
先圣之旨。
固不可违。
事不获巳。
乃顺众望。
要盟之言。
其文犹在。
朕纂承洪业。
于今三年。
谓宗庙郊天。
大礼斯备。
永惟所以获奉宗禋临兆人者。
盖非朕之本心。
实乃镇国太平长公主皇太子王郡公之意也。
虽禺禺之诚。
四海同望。
然因时致力。
在此数人。
巳依西汉旧章。
各酬其德。
董狐执笔
阙而未书。
宜敕左右。
编于史册。
元宗皇帝纳谏疏 唐 · 吴兢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自古人臣。不谏则国危。
谏则身危。臣愚食陛下禄。
不敢避身危之祸。比见上封事者。
言有可采。但赐束帛而巳。
未尝蒙召见。被拔擢。
其忤旨。则朝堂决杖。
传送本州。或死于流贬。
由是臣下不敢进谏。古者设诽谤木。
欲闻已过。今封事谤木比也。
使所言是。有益于国。
使所言非。无累于朝。
陛下何遽加斥逐。以杜塞直言。
道路流传。相视怪愕
汉高帝周昌之对。晋武帝刘毅桓灵之讥。
况陛下豁达大度。不能容此狂直耶。
夫人主居尊极之位。颛生杀之权。
其为威严峻矣。开情抱
纳谏诤。下犹惧不敢尽。
奈何以为罪。且上有所失。
下必知之。故郑人欲毁乡校。
子产不听也。陛下初即位。
犹有褚无量张廷圭韩思复辛替否柳泽袁楚客数上疏争时政得失。自顷上封事。
往往得罪。谏者顿少。
是鹊巢覆而凤不至。理之然也。
臣诚恐天下骨鲠士。以谠言为戒。
挠直就曲。斲方为刓。
偷合苟容。不复能尽节忘身。
纳君于道矣。夫帝王之德。
莫盛于纳谏。故曰。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又曰。朝有讽谏。
犹发之有梳。猛虎在山林。
藜藿为之不采。忠谏之有益如此。
自古上圣之君。恐不闻已过。
故尧设谏鼓。禹拜昌言。
不肖之主。自谓圣智。
拒谏害忠。桀杀关龙逄而灭于汤。
王子比干而灭于周。此其验也。
夫与理同道罔不兴。与乱同道罔不亡。
人将疾。必先不甘鱼肉之味。
国将亡。必先不甘忠谏之说。
呜呼。惟陛下深鉴于兹哉。
隋炀帝骄矜自负。以为莫巳若。
而讳●憎谏。乃曰。
有谏我者。当时不杀。
后必杀之。大臣苏威欲开一言不敢发。
五月五日献古文尚书。帝以为讪巳。
即除名。萧瑀谏无伐辽。
出为河池郡董纯谏无幸江都
就狱赐死。自是蹇谔之士。
去而不顾。外虽有变。
朝臣钳口。帝不知也。
身死人手。子孙剿绝。
为天下笑。太宗皇帝好悦至言。
时有魏徵王圭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
引居要职。尝谓宰相曰。
自知者为难。如文人巧工。
自谓已长。若使达者大匠
诋诃商略。则辞拙迹见矣。
天下万机。一人听断。
虽甚忧劳。不能尽善。
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如明鉴照形。美恶毕见。
当是时。有上书益于政者。
皆黏寝殿之壁。坐望卧观。
虽狂瞽逆意。终不以为忤。
故外事必闻。刑戮几措。
礼义大行。陛下何不遵此道。
与圣祖继美乎。夫以一人之意。
综万方之政。明有所不烛。
智有所不。上心未谕于下。
下情未达于上。伏惟以虚受人。
博览兼听。使深者不隐。
远者不塞。所谓辟四门明四目也。
其能直言正谏。不避死亡之诛者。
特加宠荣。待以不次。
则失之东隅。冀得之桑榆矣。
送重表侄王砅(一作殊。砅,力制切,履石渡水也。今作厉)评事使南海770年 唐 · 杜甫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引用典故:得凤 剪髻
我之曾祖(一作老)姑,尔之高祖母。
尔祖未显时,归为尚书王圭也)妇。
隋朝大业末,房杜史载王圭微时,与房、杜游,其母窥见大惊,敕具酒食尽欢,曰:“二客公辅器,子必与之偕贵。”)俱交友。
长者来在门,荒年自糊口。
家贫无供给,客位但箕帚
俄顷羞颇珍(一作颇羞珍),寂寥人散后。
入怪鬓发空,吁嗟为之久。
自陈剪髻,鬻市充杯(一作酤)酒。
上云天下乱,宜与英俊厚。
向窃窥数公,经纶亦俱有。
次问最少年,虬髯十八九。
子等成大名,皆因此人手。
下云风云合,龙虎吟吼
愿展丈夫雄,得辞儿女丑
秦王时在坐,真气惊户牖。
及乎贞观初尚书台斗
夫人常肩舆,上殿称万寿。
六宫师柔顺,法则化妃后。
至尊均嫂叔,盛事垂不朽。
凤雏无凡毛,五色非尔曹。
往者胡作逆,乾坤沸嗷嗷。
吾客(一作在)冯翊,尔家同遁逃。
争夺至徒步,块独委蓬蒿。
逗留热尔肠,十里却呼号
自下所骑马,右持腰间刀。
左牵紫游缰,飞走使我高。
苟活到今日,寸心铭佩牢。
乱离又聚散,宿昔恨滔滔。
水花笑白首,春草随青袍。
廷评近要津,节制收英髦。
北驱汉阳传,南泛上泷舠。
家声肯坠地,利器当秋毫。
番禺亲贤领,筹运神功操。
大夫出卢宋(一作宗),宝贝休脂膏。
洞主降接武,海胡舶千艘。
我欲就丹砂,跋涉觉身劳。
安能陷粪土,有志乘鲸鳌。
或骖鸾腾天,聊(一作不)作鹤鸣皋。
太常拟故相国江陵尹谥议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六
吕諲宰相日浅。当时会肃宗躬亲万几庶政。
偫臣畏威。奉职而已。
虽有谟谋于岩廊之上。莫由有知之者。
及其荆门之政。为仁由已。
其略见于事。其惠被于物。
其风谣存乎人。故得而称之。
议名之际。敢不阙其所疑。
而录其尤著者。有司之职也。
其阅实诏狱。在未执政之前。
已议之详矣。敢辱再告。
至若推进名贤。使当大任。
既同温室之树。且行状所不载。
孔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故不书。
奉符。必用二字。
且以忠配肃。谨按旧仪。
凡殁者之故吏。得以行状请谥于尚书省
而考行定谥。则有司存。
朝廷辨可否。宜任众议。
今駮议撰谥异同之说。并故吏专之。
伏恐乱庖人尸祝之分。违公器不私之戒。
且非唐虞师锡佥曰之道。昔周道衰。
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代。而乱臣贼子惧。
谥法亦春秋之微旨也。在惩恶劝善。
不在哀荣。在议美恶。
不在字多文王伐崇。
周公三监。诛淮夷。
晋重耳一战而伯诸侯。武功盛矣。
而皆谥曰文。以冀缺之恪德临事。
宁俞之忠于其国。随会之纳谏不忘其师。
谋身不失其友。其文德岂不优乎。
而并谥曰武。固知书法者。
必称其大而略其细。故言武不言文。
言文不言武。三代以下。
朴散礼坏。乃有二字之谥。
二字谥非古也。其源生于衰周。
施及战国之君。汉兴
萧何张良霍去病霍光。俱以文武大略。
佐汉致太平。其事业不一。
谓一名不足以纪其善。于是乎有文终文成景桓宣成之谥。
虽渎礼甚矣。然犹褒不失人。
唐兴。参用周汉之制。
魏徵以王道佐时。近文。
极言直谏。爱君而忘身。
近贞。二德并优。
废一莫可。故曰文贞公
萧瑀端直鲠亮。近贞。
性多猜贰。近褊。
言褊则失其謇正。称贞则遗其吝狭。
非一言所能名。故曰贞褊公
其馀举凡推类。大抵准此。
皆有为为之也。若迹无殊途。
事归一贯。则直以一字目之。
杜如晦谥成封德彝谥明
王圭谥懿陈叔达谥忠
温彦博谥恭岑文本谥宪
韦巨源谥昭唐休璟谥忠
魏知古谥忠崔日用谥昭
其流不可悉数。此并当时赫赫以功名居宰相位者。
谥不过一字。不闻其子孙佐吏有以字少称屈者。
由此言之。二字不必为褒。
一字不必为贬。若褒贬果在字数。
则是文武。不如周威烈王慎靓王也。
齐桓晋文。不如赵武威魏安秦庄襄考烈也。
杜如晦王圭以下。或成或懿或宪。
不如萧瑀贞褊也。历考古训及贞观以来制度。
似皆不然。今奉所议云。
国家故事。宰相必以二字为谥。
未知出品式。谨请具示。
当以为按据。若忠者。
臣事君之常道。苟靖恭于位。
谁则非忠。非有炳然之异。
则不必以为谥。至如议狱缓死。
任贤举善。德之美者。
然肃者。威德克就之名也。
亦足以表之矣。且月令有之曰。
时及孟秋。天地始肃。
诗言之矣。曰曷不肃雍。
又曰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
肃严也敬也。忠之属也。
天地不肃。则岁不成。
宗庙不肃。则礼不立。
军旅不肃。则人不服。
肃之时义大矣哉。若夫以諲之从政也。
威能以闲邪。德可以济众
故以肃易其名。而忠在其中矣。
亦犹夫随会宁俞之不称文。岂必因而重之。
然后乃为美也。魏晋以来。
贾诩之筹算。贾逵忠壮
张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
顾雍之密重。王浑之器量。
刘惔之鉴裁。庾翼之志略。
彼八君子者。方之东平
宜无惭德。死之日并谥曰肃
当代不以为贬。何尝徵一字二字为之升降乎。
谨上稽前典。下据甲令。
参之礼经。而究其行事。
请依前谥曰肃。谨议。
大历五年大赦天下制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五
门下。
惟辟奉天
作人父母。
若天垂戒于上。
人不安于下。
则修德勤政。
以达至诚。
恤刑狱之冤滞。
问闾阎之疾苦。
招纳谏诤。
访求贤良。
允迪前烈。
率由兹道。
朕获承宗庙之重。
托于王侯之上。
夙夜斋慄。
莫敢荒宁。
推诚以抚万邦。
屈已以安百姓。
忧勤之至。
日慎一日。
服御之给。
损之又损。
而涉道犹浅。
烛理不明。
国经王度
多有废阙。
加以寇戎骤犯。
军国烦劳。
赋重人竭。
因之岁歉。
田荒业废。
逋散相仍。
每深怵悼。
频有蠲降。
兼亦求良吏。
以惠矜人。
除去奸凶。
用达幽枉。
大变风俗。
更张刑政。
冀人和之渐洽。
何天眚之屡彰。
固以朕德之寡昧。
化之衰薄。
其咎不远。
在予一人。
亦由郡邑之政。
未尽条理。
或贪以害物。
或扰以伤农。
有凌弱暴寡之冤。
有不均失中之政。
人无所措。
多陷刑辟。
盖上之教道未至。
岂忍以文法绳之。
惨然忧嗟。
深自引慝。
虽靡草之候。
方断薄刑。
而薰风长养之时。
宜宽庶狱。
大决疏网。
与之更新。
其天下见禁囚徒。
死罪并降从流。
流已下并释放。
内外文武官及前资官六品以下。
并草泽中有硕学专门。
茂才异等。
智谋经武。
讽谏主文者。
仰所在州府观察牧宰。
精求表荐。
如所由搜扬未尽。
遗逸林閒者。
即宜诣阙自举。
亲当策试。
量能擢用。
朕每览汉文诏书。
至阳和之时。
草木偫生之类。
皆有以自乐。
而吾百姓。
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
缅然遐想。
感叹增怀。
哀今之人。
又甚于昔。
思有赡恤。
俾安其居。
观察节度使刺史各宜训励所部。
使奉科条。
变贪官之节。
激循吏之行。
其清白明著。
政理殊尤者。
具以名闻。
必加奖擢。
若冒于货贿。
紊我纲纪。
切宜糺摘。
当峻刑宪。
其官人犯贿。
经恩免罪者。
并宜申报中书门下及所司。
不得容其却上。
自王室多故。
积有岁时。
皆我文武之臣。
中外戮力。
今天下既定。
崇德报功。
与之剖符。
传代不绝。
至于莅官述职。
各宜明慎典刑。
贻庆子孙。
永同休戚。
于戏。
武德贞观之閒。
有若魏徵王圭李靖李绩房玄龄杜如晦等。
扶翼大运。
勤劳王家。
尊主庇人。
匪躬致命。
咸有一德。
格于皇天。
缅然长怀。
风烈犹在。
其后嗣沈翳。
特加优奖。
如庙宇荒毁。
即宜修葺。
无德不报。
何日忘之。
其鳏寡孤独。
老幼贫穷。
不能自存者。
委州府县吏取诸色官物。
量事赈给。
抑招携户口。
劝课农桑。
应所在州府。
有兴功役处。
非灼然急切者。
宜并停之。
四渎五岳。
名山大川。
神明所处。
风雨是主。
宜委中书门下分使致祭
以达精诚。
孝子顺孙。
义夫节妇。
事迹明著者。
特加旌表。
颁示中外。
知朕意焉。
主者施行。
江淮水灾上疏792年8月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八月日。
将仕●85B1守左补阙权德舆谨昧死顿首上疏皇帝陛下。
臣闻书曰。
百僚师师。
百工惟时。
又曰。
理乱在庶官。
然则献替之司。
任当耳目。
所以达下人之利病。
广君上之聪明。
惟野人炙背之微。
齐士九九之贱。
奖其诚心。
不致于罪。
伏惟皇帝陛下以大中大和。
武功文德
亭育天下。
十有四年。
车书所至。
声教大备。
微臣生逢明代。
官忝谏曹。
既当不讳之辰。
敢陈无隐之直。
伏以人为邦本。
食为人天。
或阴阳之候暂愆。
水旱之沴小至。
匹夫匹妇。
未安其家。
纳隍之心。
则有所轸。
臣伏见自去年六月已来。
关东多雨。
淮南西徐蔡襄鄂等道。
霖潦为灾者。
二十馀州。
皆浸没田畴。
毁败庐舍。
而濒淮之地。
为害特甚。
因风鼓涛。
人多垫溺。
其所存者。
生业半空。
江东诸州。
业在田亩。
每一岁善熟。
则旁资数道。
春雨连夏。
农功不开。
人心既骇。
亡者则众。
幸者京师岁稔。
夏麦又登。
诚为根本之固。
以保斯箱之庆。
然赋取所资。
漕挽所出。
军国大计。
仰于江淮
以陛下忧劳万务。
励精为理之若是。
而天灾尚至者。
将使陛下圣虑日新又日新。
而儆戒之耶。
不然。
臣所未喻也。
诚灾不胜德。
赋有定制。
倘又留圣念。
因而拯之。
斯实代天理物为人父母之明徵也。
伏望与元老台司定议。
速下德音。
使臣之有明识通方者。
将恤隐之命。
尽劳徕之方。
访其疾苦。
蠲其租入。
连帅守长讲求所宜。
鳏寡幼艾。
周知其病。
诏令所下。
自如丰年。
休嘉感通。
疵疠销散。
况赋无工拙。
加取于人。
不若藏于人之为固也。
盍俾有司析量入之数。
节经用之源。
务求便安。
以去冗费。
纵灾害不甚。
陛下过而忧之。
无乃益圣德之光大乎。
元元皇帝之三宝。
曰慈曰俭曰德。
明皇帝之昌言。
曰在知人在安人
此陛下已行之效。
在恒久而已。
在敦固之而已。
臣每读汉书。
贾谊谷永之徒。
数陈理道。
痛言得失。
汉朝不以受之为贬。
数子不以言之为罪。
太宗文皇帝之有天下也。
魏徵王圭等危言正词。
上裨大化。
无疆之祚。
实兆于斯。
伏惟陛下远览西汉之风。
近师文皇之德。
则凡百臣庶。
敢尽其词。
臣鄙贱顽固。
不识忌讳。
既窃官命。
岂敢爱身。
盖有所闻。
则合上献。
虽蹈鼎镬。
犹生之年。
不胜恳款惶恐之至。
伏惟陛下裁择。
谨奏。
论谏臣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陛下此言。似非圣意。
恐有邪佞之人。以误天心。
且自古圣王。未尝不纳谏则昌。
拒谏则亡。故夏禹拜昌言。
武延直谏。所以光于史策也。
史传备载历代帝王置敢谏之鼓。立司过之史。
木铎徇路。以采风谣之词。
商旅谤市。以详得失之政。
成汤德格于皇天。而称改过不吝。
颜回希圣四科之首。而美不二过。
则知虽至圣贤。不免有过。
所贵能改。不至顺非。
若无谏诤。何以知过。
故书云汝无面从。又曰从谏如流。
太宗圣武削平天下。奄宅万国。
而惧臣下不谏。诱之使言。
至于李大亮孙伏伽之俦。皆以上疏谏事。
并蒙褒奖。魏徵王圭
事大小皆献直言。谏诤切直。
用裨圣德。故太宗振英声于万古。
王魏流芳名于千载。未闻汤文武之君洎我太宗
窒谏路以自拥蔽。不闻其过。
唯失道之君。恶闻巳过。
殷纣周幽秦王。以拒谏诤饰非。
反道败德。直言者谓之诽谤。
正谏者谓之妖邪。忠臣结舌。
端士养迹。故不知巳过。
遂至亡国。向者四君招谏使言。
闻过辄改。易覆车之辙。
启忠臣之心。则当政化益光。
宗社永固。殷汤武安得有鸣条牧野之战。
戎人汉祖安得有骊山轵道之师。且今补阙拾遗。
天后所置。使在左右。
司察得失。昔施之于女主。
今黜之于圣时。国史之中。
何以示后。微臣切为陛下惜之。
夫臣下贡言于至尊如天。臣卑如地。
加以日月之照。雷霆之威。
小臣昼度夜思。将有上谏。
本欲陈谏十事。至时已除五六。
逮于缄封上进。又削其半。
其得上达者。十无二三。
何哉。启忤意之言。
干不测之祸。顾身无利。
相时避祸者也。自非圣主知直言有益于已。
正谏有裨于时。温言容纳。
奖励劝导。忠臣抱义不顾其身。
怀忠不避其祸。苟有致君济时之益。
不识触忌冒讳之诛。何哉。
尽节之臣。竭忠之士。
顾食君之禄。推事君之道而致然也。
君上纳忠如是之急也。臣下上如是之难也。
所以明主须宥其过。恂恂纳谏。
切言者赏之使必进。极谏者褒之使必行。
然后圣德明光。大化宣畅。
今黜责谏臣。使直士杜口。
非社稷之利。朝廷之福也。
陛下询于微臣。不敢不陈愚疑。
陈时务疏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太宗之理天下也。
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
魏徵王圭规谏阙失。
温彦博戴冑以弥缝政事。
李靖李绩训整戎旅。
故夷狄畏服。
寰宇大安。
犹孜孜求理。
开导直言。
旰食宵衣
不敢漏溢。
岂复当时务于自逸乎。
陛下视今日事何如汉文时。
文帝汉之明主。
恭俭节用。
身衣皂绨。
清净为理。
刑措不用。
戎狄面内。
干戈偃戢。
贾谊上言。
犹以当时如厝火积薪之下。
火未燃而以为安。
其忧危如此。
今中夏河南北申蔡。
有五十馀州。
法令所不及。
德泽所未加。
西戎侵盗。
近以泾陇灵宁等州为界。
京城远者不过千里。
近者数百里。
烽燧相接。
边界屡警。
此陛下焦心涸虑。
废寝忘食之时。
岂可高枕而卧也。
论任贤疏 中唐 · 李绛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
自古及今帝王。未有不任贤则理。
用邪则乱。明著史传。
不敢备陈。夫圣主理当代之人。
祗选当时之贤。极其才分。
便可致理。岂借贤于异代。
以理今日之人。近代北齐杨遵彦则理。
高阿那肱则乱。隋代高颎则理。
杨素则乱。国家任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圭姚崇宋璟则理。
李义府许敬宗李林甫杨国忠则乱。事状横于目前。
理乱存于史策。夫致贤之路。
历代不同。大凡王者不以至尊轻待臣下。
不以已能盖于凡器。折节下士。
卑躬礼贤。天下贤能之人方出。
是岩穴无晦迹之俦。朝廷有佐时之器矣。
论谏职表806年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臣闻先王之制禄也。
居其位而不行其职者诛。
是以上无虚授。
下不隐情。
臣窃观今之备位素餐不得其职者。
莫过于臣辈。
臣闻太宗文皇帝时
王圭魏徵谏官
文皇虽宴游寝食之间。
王魏实在其所。
用至于文皇发一言。
则王魏善之而后出。
举一事。
则王魏虑之而后行。
文皇之明。
合王魏之智。
是以举无遗事。
言有典常。
文皇犹以为视听之未广也。
因命三品以上入议军国大政。
必遣谏官一人随入以参验之。
当是之时。
司股肱耳目之任者。
有君臣之义焉。
有父子之恩焉。
有朋友之欢焉。
是以否无不替。
可无不行。
不四三年。
而天下大理
蛮夷君长带刀入侍者
不可胜计。
岂干戈征伐之所致乎。
盖拥蔽之患销。
而幽远之情达也。
若此然后可以称天子之诤臣矣。
近之司谏诤者则不然。
大不得备召见。
次不得参时政。
排行就列
累累而巳。
且臣闻之。
谏官之职。
曰左右前后拾遗补阙。
大则廷议。
小则上封。
近年已来。
正衙不奏事。
庶官罢廷对。
若此则不见遗阙。
补拾何阶。
不得敷陈。
廷议安设。
其所谓举谏职者。
唯独诰令有不便。
除授有不当。
则奏一封执一见而已。
以臣思之。
君臣之际。
论列是非。
讽谕于未形
筹画于至密。
尚不能回至尊之盛意。
备谗慝之巧言。
而况于既行之诰令。
已命之除授。
然后奏一封执一见。
思欲收丝纶之诏。
回日月之光。
信无裨于万一矣。
至使凡今之人。
以上封进计为妄动。
拾遗补阙为冗员。
以此称供奉官
王圭魏徵等列
臣虽至愚能不自愧。
且陛下若以为臣等无所裨补。
不足参侍从
固不当假以名器
立之于朝。
苟以为务广聪明。
稍关理道。
又不当屏弃疏贱之。
使至于此。
伏愿陛下许臣于延英候对。
召臣一见。
赐以温颜。
使臣得尽愚恳之诚。
备陈谏官之职。
苟或言有可采。
得裨陛下万分之一。
是臣千载之一时也。
如或言不诣理。
尘黩圣聪。
则臣自寘刑书
以谢谬官之罪。
亦臣之所以甘心也。
无任恳款发愤效职忘躯之至。
谨诣东上閤门奉表以闻。
伐国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
自古得伐国之女以为。
未尝不致危亡之患者何也。
亡国之馀。
焉能无怨气。
其立基创业之祖宗。
必皆一时之英杰。
其社稷山川之鬼神。
尝为一国之所奉。
受其血食。
忿其灭亡。
故能为厉矣。
必生妖美之色。
蛊惑当世之君。
使其骨肉相残。
以坏于内。
君臣相疑。
以败于外。
危亡之兆。
鲜不由此。
史苏所谓必有女戎。
妺喜妲巳褒姒是也。
史苏言之详矣。
今不复论。
是以晋献得骊戎佚女。
太子有雉经之酷。
祸及三世。
苻坚纳慕容娣弟。
秦宫有凤兮之谣。
败于五将(原注苻坚于五将山破灭)
梁武东昏所幸。
几至危国。
隋文嬖陈王之妹。
终以陨身。
此皆祸败之著明者也。
夏姬入荆。
子反疲于奔命。
人始叛楚矣。
吴嫔至晋。
世祖怠于为政。
戎狄乃乱华矣。
所以王圭庐江美人。
正言纳说。
王圭者。
可谓识微之士。
明于祸福矣。
请对便殿疏 五代 · 卢文纪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五十五
臣近蒙召对。
面奉天旨。
凡军国庶事。
利害可否。
卿等位居辅弼。
并合尽言。
臣等仰承诏谕。
退自省循。
时遇休明。
名叨辅弼。
才器不能经纶庶务。
智术不能康济大猷。
致陛下宵旰于丕图。
忧勤于治道。
有腼面目。
待罪岩廊。
尚沐宸慈。
犹宽册免。
莫不兢心自励。
俛首深惟。
愿竭愚鄙之諴。
少副昭回之鉴。
臣闻古先哲王。
乐闻己过。
道涂立诽谤之木。
门庭树告善之旌。
从谏如流。
闻议能服。
祈以卜年长久。
享祚无穷。
陛下自缵邦家。
克敦慈俭。
守先皇仁政。
遵列圣彝章。
人乐和平。
政皆画一。
天无祲沴之象。
地无变怪之妖。
日月无爽于亏盈。
星纬不差于缠次。
襞谏纸者无词可措。
持皂囊者无过可规。
凡百庶寮。
奉职不暇。
臣伏览贞观故事。
魏徵马周之章疏。
王圭刘洎之奏论。
或讲贯古今。
或铺陈政术。
皆万代之长策。
非一介之狂言。
苟异经谋。
何名献纳。
臣等伏计宸算图度者。
必以岭峤未平。
岛夷犹梗。
巴梁恃险。
井络缠妖。
鲜卑尚挠于边陲。
将帅未施于方略
臣等以为非独人谋未至。
亦恐天意使然。
声教苟孚。
廓清何晚。
臣略以前事明之。
何者。
即如汉高
前代之英主也。
一剑初奋于彭城
五年方诛于项籍
南平英布
北捍匈奴
解白登之围。
柏人之难。
凡十馀年亲当矢石。
乃混车书。
太宗文皇帝
本朝之圣祖也。
自起义太原
佐命高祖
乃定江南之草窃。
殄陇右之陆梁。
突厥于便桥。
擒公祏于京口
凡十馀年栉风沐雨。
命将出师。
方得华裔向风。
寰区无挠。
伏念陛下爰从践祚。
才历一期。
虽乃圣乃神。
不下于汉高文祖。
而且耕且战。
更详于人事天时。
武王一举荡平。
句践十年教战。
若治兵之至要。
御众之大端。
攻必取而守有馀。
战必胜而卒无怠。
发号出令。
保大定功。
俾军戍咸惮于机权。
部校皆存于信义
驱之可以蹈汤火。
使之可以为虫沙。
此则圣谋悬料于彀中。
神策己包于术内。
何假刍荛小辈。
草野凡生。
持蠡妄测于沧溟。
侧管强窥于穹昊。
不量事体。
虚费莠言。
故论语载仲尼治卫。
必也正名。
言顺事行。
勿容苟且。
名言之际。
圣哲攸艰。
况在凡常。
岂宜容易。
思出其位。
古人所非。
臣等谬处台衡。
奉行制敕。
但缘事理。
互有区分。
军戎不在于职司
钱谷非关于局分。
苟陈异见。
即类侵官。
况才不济时。
识非经远。
因五日起居之例。
两班旅见之时。
略获对扬。
兼承顾问。
此际卫士周环于阶陛。
庶臣罗列于殿庭。
四面聚观。
十手所指。
臣等苟欲伸愚短。
此时安敢敷陈。
韩非昔惧于说难。
孟子亦忧于言责。
臣窃惟本朝故事。
肃宗初平寇难。
再复寰瀛。
颇经涉于艰难。
尤勤劳于委任。
每正衙奏事。
则泛咨访于偫臣。
及便殿询谋。
则独对扬于四辅
上元元年后。
于长安东置延英殿。
宰臣如有奏议。
圣旨或有特宣。
皆于前一日上闻。
及对御之时。
只奉冕旒。
旁无侍卫
献可替否。
得曲尽于讨论。
舍短从长。
故无虞于漏泄。
君臣之际。
情理坦然。
伏望圣慈俯循故事。
或有事关军国。
谋而否臧。
未果决于圣怀。
要询访于臣辈。
则请依延英故事。
前一日传宣。
或臣等有所听闻。
切关利害。
天形文字。
须面敷扬。
臣等亦依故事。
前一日请开延英。
当君臣奏言之时。
祇请机要臣寮。
侍立左右。
兼乞稍霁严颜
恕臣荒拙。
虽乏鹰鹯之效。
庶尽葵藿之心。
恭惟陛下睿略纵横。
天机沉邃。
臣等以愚智而干圣智。
以凡情而测圣情。
如萤爝比耀于乌蟾
畎浍争流于江海。
然而天覆地载。
君义臣行。
持禄取容。
即见议于物论。
有犯无隐。
虑不惬于圣怀。
既显奉德音。
俾令奏对。
合披愚。
先渎宸聪。
论谏诤乃大臣之任奏至和元年二月 北宋 · 马遵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一、《国朝诸臣奏议》卷四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右编》卷八
臣闻古者天子有诤臣七人,盖左右前后丞弼之任,故传曰公卿比谏。
汉制,国有过,则三公通议之。
平津侯不肯面折廷争,汲黯数之,且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承意,陷主于不义乎」?
唐太宗王圭辈议事,数往返,归当而后已,故能成太平。
李绛欲论采择一事,同列李吉甫曰:「此嗜欲间事,难言,从它谏官上疏」。
曰:「此难事,岂可推与谏官
且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何事而不可得论也」?
管仲曰:「大臣持禄而不敢谏,小臣畏罪而不敢言,此害霸也」。
然则自古谏诤,乃大臣之任,不获已而后至于言责之人,盖事有本末,势有先后。
若大臣不能正之于前,而使小臣救之于已然之后,其难易不侔也。
又况王言如丝,出而渐大,国令如汗,下而不返乎?
以此见言责之难为也。
且为忠臣不若良臣,用直谏不如讽谏。
若无益事实,自取空名,岂爱君忧国之人哉?
伏惟陛下容覆如天地,照临如日月,言无不从,事无不察,然犹并列台谏,以广耳目,此之用心也。
其如事关近司,禁防甚密,先事而言,或谓之轻发,后时而议,则谓之已行。
空言虽多,成效甚少,有台谏之名,无台谏之实,甚可惜也。
臣愚欲望陛下清闲之宴,召对执政大臣,以君臣相戒敕之义,丁宁宣谕,今后事有未便,理有未安,或踰祖宗之制度,或失先王之典礼,并须再三执奏,不得一切奉行,以归当为限。
如此,则诸妖不能胜德,大和可以致祥,万事不隳,太平可致。
臣以言事名官,不以全责自归,而敢扳援大臣者,岂为自安之计哉?
盖古义如此,时事当然。
臣言虽轻,于事甚切,惟陛下财择,臣不胜皇恐待罪之至。
进修心治国之要劄子状元丰八年四月十九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一、《司马公文集》卷四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四、《国朝诸臣奏议》卷二、《璧水群英待问会元》卷一四、《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一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九
右,臣伏闻本固则末茂,源浊则流浑。
仁宗皇帝擢臣知谏院,臣初上殿,即言人君之德三:曰仁,曰明,曰武;
致治之道三:曰任官,曰信赏,曰必罚。
英宗皇帝时,臣曾进《历年图》,其后序言人君之道一,其德有三,其志亦犹所以事仁宗也。
大行皇帝新即位,擢臣为御史中丞,臣初上殿言人君修心治国之要,其志亦犹所以事英宗也。
今上天降灾,大行皇帝奄弃天下。
皇帝陛下新承大统太皇太后同听万几,不知臣愚,猥蒙访落。
臣且愧且惧,无以塞责,谨复以人君修心治国之要为献,其志亦犹所以事大行皇帝也。
所以然者,臣历观古今之行事,竭尽平生之思虑,质诸圣贤之格言,治乱、安危、存亡之道,举在于是,不可移易,是以区区首为累朝言之。
不知臣者,以臣为进迂阔陈熟之语;
知臣者,以臣为识天下之本源也。
夫治乱、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
仁、明、武,所出于内者也;
用人、赏功、罚罪,所施于外者也。
出于内者,虽有厚有薄,有多有寡,禀之自天然,好学则知所宜从,力行则光美日新矣。
施于外者,施之当,则保其治,保其安,保其存;
不当,则至于乱,至于危,至于亡,行之由己者也。
所以能当,在于至明;
所以能明,在于至公。
是以明君善用人者,博访远举,拔其殊尤
德行高人谓之贤,智勇出众谓之能。
贤不必能,能不必贤,各随所长,授以位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
其人茍贤能,虽雠必用;
其人茍庸愚,虽亲必弃。
赏必有所劝,罚必有所惩,赏不以喜,罚不以怒,赏不厚于所爱,罚不重于所憎,必与一国之人同其好恶。
是故古者爵人于朝,与士共之;
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如此安有不当者乎?
臣故曰「所以能当,在于至明;
所以能明,在于至公」也。
齐桓公射钩,而使管仲相。
汉高祖知人善任,使茍为不才,虽兄喜亦弃之;
茍才矣,虽负贩酒徒、亡将戍卒,亦用之。
此所以能奋布衣取天下也。
馆陶公主为子求郎,明帝不许,而赐钱十万。
郎,贱官也,犹惜之,况其贵者乎?
永平之治,至今称之。
宋高祖萧太后甚孝,太后欲以子道怜为扬州刺史高祖以其贪愚不许,故功业之高,冠于南朝
唐太宗建成元吉,而用其官属魏郑公王圭等,与房、杜无异,卒得其效。
宣宗郑太后甚谨,问舅郑光以政事,不能对,罢其方镇,故时人称美,谓之「小太宗」。
此用人之公明者也。
韩昭侯惜弊裤,不以赐左右之无功者,汉高祖深怨雍齿,而不忘其功。
魏太祖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
唐宣宗重惜服章,故当时为绯紫者以为荣。
此赏功之公明者也。
僮牛杀孟丙、仲壬,立叔孙昭子昭子数其罪而杀之,孔子善其不劳。
丁公汉高祖于阨,高祖以为不忠而斩之。
武帝妹隆惠公主且死,属其子昭平君,昭平君杀人,武帝流涕而诛之。
唐明皇弄臣黄㼐,掀捕盗官坠马,明皇杖杀之。
宣宗谓乐工:「汝惜罗程艺,我惜高祖太宗法」。
此罚罪之公明者也。
臣略举此数者以为明验,其馀在陛下博览载籍以考之,知臣所言不为谬妄。
臣以一夫之愚,不能周知天下之务。
三月三十日曾上奏,乞诏书开言路,伏望圣慈早赐施行。
今并治平四年五月三日上殿劄子具录进呈,乞陛下留神幸察。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年月日,具位臣司马光状奏。
文中子补传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二五、《邵氏闻见后录》卷四、《皇朝文鉴》卷一四九、《永乐大典》卷六八三八、《四续古文奇赏》卷四四、《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二二一、《文章辨体汇选》卷七八○
文中子王通字仲淹河东龙门人
六代祖玄则,仕,历太仆国子博士
兄玄谟以将略显,而玄则用儒术进。
玄则生焕,焕生虬。
齐高帝将受宋禅,诛袁粲,虬由是北奔魏。
魏孝文帝甚重之,累官至并州刺史封晋阳公谥曰穆,始家河汾之间。
虬生彦,官至同州刺史
彦生杰,官至济州刺史封安康公谥曰献
杰生隆,字伯高
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龙门
隋文帝尝从容谓隆曰:「朕何如主」?
隆曰:「陛下聪明神武,得之于天,发号施令,不尽稽古。
虽负之资,终以不学为累」。
帝默然有间,曰:「先生,朕之陆贾也,何以教朕」?
隆乃著《兴衰要论》七篇,奏之,帝虽称善,亦不甚达也。
昌乐猗氏铜川,弃官归,教授,卒于家。
隆生
玄则以来,世传儒业。
幼明悟好学,受《书》于东海李育,受《诗》于会稽玙,受《礼》于河东关朗,受《乐》于北平霍汲,受《易》于族父仲华
仁寿三年始冠,西入长安,献《太平十二策》,帝召见,叹美之,然不能用,罢归,寻复徵之。
炀帝即位,又徵之,皆称疾不至,专以教授为事。
弟子自远方而至者甚众,乃著《礼论》二十五篇、《乐论》二十篇、《续书》百有五十篇《、续诗》三百六十篇、《元经》五十篇、《赞易》七十篇,谓之《王氏六经》。
司徒杨素重其才行,劝之仕,曰:「汾水之曲,有先人之弊庐,足以庇风雨,薄田足以具𩜾粥。
明公正身以治天下,使时和年丰。
也受赐多矣,不愿仕也」。
或谮曰:「彼实慢公,公何敬焉」?
以问曰:「使公可慢,则仆得矣;
不可慢,则仆失矣。
得失在仆,公何与焉」?
待之如初。
右武侯大将军贺若弼尝示之射,发无不中,曰:「美哉,艺也!
君子志道、据德、依仁,然后游于艺也」。
不悦而去,谓门人曰:「夫子矜而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纳言苏威好蓄古器,曰:「昔之好古者聚道,今之好古者聚物」。
太学博士刘炫问《易》,曰:「圣人之于《易》也,没身而已矣,况吾侪乎」!
仲长子光者,隐于河渚,尝曰:「在险而运奇,不若宅平而无为」。
以为知言,曰:「名愈消,德愈长;
身愈退,道愈进,若人知之矣」。
通见刘孝标《绝交论》,曰:「惜乎,举任公而毁也,任公不可谓知人矣」。
见《辩命论》,曰:「人事废矣」。
弟子薛收问:「恩不害义,俭不伤礼,何如」?
曰:「是汉文之所难也。
废肉刑害于义,省之可也;
衣弋绨伤于礼,中焉可也」。
王孝逸曰:「天下皆争利而弃义,若之何」?
曰:「舍其所争,取其所弃,不亦君子乎」!
或问人善,曰:「知其善则称之,不善则对曰,未尝与久也」。
贾琼问息谤,曰:「无辨」。
问止怨,曰:「不争」。
故其乡人皆化之,无争者。
贾琼问群居之道,曰:「同不害正,异不伤物。
古之有道者内不失真,外不殊俗,故全也」。
贾琼请绝人事,曰:「不可」。
曰:「然则奚若」?
曰:「庄以待之,信以应之,来者勿拒,去者勿追,沉如也,则可」。
谓姚义能交,或曰简,曰:「兹所以能也」。
又曰广,曰:「广而不滥,兹又所以为能」。
又谓薛收:「善接小人,远而不疏,近而不狎,颓如也」。
尝曰:「封禅非古也,其秦汉之侈心乎」!
又曰:「美哉,周公之志深矣乎!
宁家所以安天下,存我所以厚苍生也」。
又曰:「易乐者必多哀,轻施者必好夺」。
又曰:「无赦之国,其刑必平;
重歛之国,其财必贫」。
又曰:「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也」。
又曰:「我未见得诽而喜、闻誉而惧者」。
又曰:「昏娶而论财,夷虏之道也」。
又曰:「居近而识远,处今而知古,其惟学乎」!
又曰:「轻誉茍毁,好憎尚怒,小人哉」!
又曰:「闻谤而怒者,谗之阶也;
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
绝阶去媒,谗佞远矣」。
北山黄公善医,先饮食起居,而后针药;
汾阴侯生善筮,先人事而后爻象。
大业十年尚书蜀郡司户
十一年,以著作郎国子博士徵,皆不至。
十四年,病终于家,门人谥曰文中子
二子:福郊、福畤。
二弟:凝、绩。
评曰:此皆通之《世家》及《中说》云尔。
玄谟仕,至开府仪同三司
绩及福畤之子勔、勮、勃,皆以能文著于唐世,各有列传。
余窃谓先王之六经不可胜学也,而又奚续焉?
续之庸能出其外乎?
出则非经矣。
茍无出而续之,则赘也,奚益哉?
或曰:「彼商周以往,此汉魏以还也」。
曰:「汉魏以还,之徒记之详矣,奚待于续经,然后人知之?
必也,好大而欺愚乎,则彼不愚者孰肯从之哉」!
今其六经皆亡,而《中说》犹存,《中说》亦出于其家。
虽云门人薛收、姚义所记,然予观其书,窃疑唐室既兴,凝与福畤辈依并时事,从而附益之也。
何则?
其所称朋友、门人,皆隋唐之际将相名臣,如苏威杨素贺若弼李德林李靖窦威房玄龄杜如晦王圭魏徵陈叔达薛收之徒,考诸旧史,无一人语及通名者。
《隋史》,唐初为也,亦未尝载其名于儒林、隐逸之间,岂诸公皆忘师弃旧之人乎?
何独其家以为名世之圣人,而外人皆莫之知也?
福畤又云:「凝为监察御史,劾奏侯君集有反状,太宗不信之,但黜为姑苏
大夫杜淹奏凝直言非辜,长孙无忌君集善,由是与有隙,王氏兄弟皆抑不用。
陈叔达方撰《隋史》,畏无忌,不为文中子立传」。
叔达宰相,与无忌位任相埒,何故畏之,至没其师之名,使无闻于世乎?
魏徵实总《隋史》,纵叔达曲避权威,肯听之乎?
此予所以疑也。
贞观二年卒,十四年君集高昌还而下狱,由是怨望,十七年谋反,诛。
此其前后参差不实之尤著者也。
李靖圣人之道,曰:「无所由,亦不至于彼,道之方也,必也无至乎」。
又对魏徵以圣人有忧疑,退语董常以圣人无忧疑,曰:「心迹之判久矣」。
皆流入于释老者也。
夫圣人之道,始于正心脩身齐家治国,至于安万邦,和黎民,格天地,遂万物,功施当时,法垂后世,安在其无所至乎?
圣人所为皆发于至诚,而后功业被于四海。
至诚心也,功业迹也,奚为而判哉?
如通所言,是圣人作伪以欺天下也,其可哉?
又曰:「佛,圣人也,西方之教也,中国则泥」。
又曰:「《诗》《书》盛而秦世灭,非仲尼之罪也;
虚玄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
斋戒脩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
茍为圣人矣,则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乌有可行于西方,不可行于中国哉?
苟非圣人矣,则泥于中国,独不泥于西方耶?
秦焚《诗》、《书》,故灭;
使《诗》、《书》之道盛于天下,秦安得灭乎?
老庄贵虚无而贼礼法,故王衍阮籍之徒乘其风而鼓之,饰谈论,恣情欲,以至九州覆没;
释迦称前生之因果,弃今日之仁义,故梁武帝承其流而信之,严斋戒,弛政刑,至于百姓涂炭。
发端倡导者,非二家之罪而谁哉?
此皆议论不合于圣人者也。
唐世文学之士传道其书者盖寡,独李翱以比《太公家教》,及司空图皮日休始重之。
宋兴,柳开、孙何振而张之,遂大行于世,至有真以为圣人可继孔子者。
余读其书,想其为人,诚好学笃行之儒。
惜也,其自任太重,其子弟誉之太过,更使后之人莫之敢信也。
余恐世人讥其僭而累其美,故采其行事,于理可通而所言切于事情者,著于篇,以补《隋书》之阙。
文潞公家庙碑嘉祐二年作)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二五、《司马公文集》卷七九、《皇朝文鉴》卷七六、《文献通考》卷一○四、《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五三、《文章辨体汇选》卷六五一、雍正《山西通志》卷一九四、乾隆《河南府志》卷八四、乾隆《重修洛阳县志》卷一四、嘉庆《介休县志》卷一二
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居室为后。
及秦非笑圣人,荡灭典礼,务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
世公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在都邑则鲜焉。
魏晋以降,渐复庙制。
其后遂著于令,以官品为所祀世数之差。
唐侍中王圭不立私庙,为执法所纠,太宗命有司为之营构以耻之,是以唐世贵臣皆有庙。
五代荡析,士民求生,有所未遑,礼颓教陊,庙制遂绝。
宋兴,夷乱苏疲,久而未讲。
仁宗皇帝闵群臣贵极公相,而祖祢食于寝,侪于庶人。
庆历元年,因郊祀赦,听文武官依旧式立家庙。
令虽下,有司莫之举,士大夫亦以耳目久不际,往往不知庙之可设于家也。
皇祐二年,天子宗祀礼成,平章事宋公奏言:「有司不能推述先典,明谕上仁,因循顾望,遂踰十载,缘偷袭弊,殊可嗟闵!
臣尝因进对,屡闻圣言,谓诸臣专殖第产,不立私庙,睿心至意,形于叹息。
盖由古今异宜,封爵殊制,因疑成惮,遂格诏书,请下礼官议定制度」。
于是翰林承旨而下共奏请,自平章事以上立四庙,东宫少保以上三庙,其馀器服仪范,俟更参酌以闻。
是岁十二月诏如其请。
既而在职者违慢相仍,迄今庙制卒不立。
公卿亦安故习常,得诿以为辞,无肯唱众为之者。
平章事文公首奏,乞立庙河南
明年七月,有诏可之。
在尚未知筑构之式,靡所循依。
至和初,西镇长安,访唐庙之存者,得杜岐公旧迹,止馀一堂四室及旁两翼。
嘉祐元年,始仿而营之。
三年,增置前两庑及门,东庑以藏祭器,西庑以藏家谱。
斋枋在中门之右,省牲展馔、视涤濯在中门之左,庖厨在其东南。
其外门再重,西折而南出。
四年,庙成,公以入辅出藩,未尝踰时,安处于洛。
元丰三年秋留守西都,始衅庙而祀焉。
一旦,授光以家谱,曰:「予欲志族世之所从来,及庙之所由立,垂示后昆,而为我叙其事,款于石」。
光窃惟公追远复古,率礼兴化之盛德,不可以无传。
虽自知不文,不敢辞。
谨叙而铭之。
按谱云:文氏之先,出陈公子完,以谥为氏,与翼祖讳同
至秦有丕,丕生河东太守教,始家平阳
其后有韶,汉末为扬州刺史
自韶以来,世乃可谱。
韶之六世孙频,为后北绛太守
频曾孙显俊,以别驾从北齐高祖晋州,就霸业,战功名居多,终兖州刺史
频之六世孙曰肃、曰君洪。
肃仕,为颍川郡,名列循吏,以公直抗宇文述,老卑秩。
君洪从高祖晋阳,为右卫将军
太子建成馀党攻宫门,君洪首奋挺出,战没。
频之八世孙曰晖、曰播。
晖相中宗张易之,夺武后天下,归之唐,用仇人谗,谪死峤南。
播有史学,官至给事中
君洪之曾孙羽为御史中丞,肃之四世孙括为御史大夫
括孙晦为太子宾客,晦兄昕为义成节度使,皞为散骑常侍,荣冠当时。
自显俊至晦,皆有传见于史。
其家自平阳或迁太平,或迁蒲阪,或迁宝鼎
晦之从父昆弟晤为北都留守判官,始居介休
晤生汾州参军檖,檖生馆,馆生泽州录事参军,即公之高祖考也,讳浩
曾祖考讳某,仕后唐,历晋城天池平城主簿
晋高祖讳,更其氏曰文。
崞、太谷二令。
汉高祖即位,复旧氏,更名某
汉失天下,其支别者自帝于晋阳,复事之,终岚州录事参军
祖考讳某,辟石州幕府,弃官归乡里。
太宗皇帝平晋阳,召之不起,以庙讳故复为文氏。
考讳某,以儒学进,历十三官,所至以强直勤敏、振利攘害,名闻达不可掩。
判三司开拆、磨勘司,终主客郎中河东转运使
其治行之详,见于故平章事晏公、参知政事王公沂撰墓志及碑。
公贵,朝廷褒荣三代,赠官皆至太师中书令尚书令,爵燕、周、魏三国公
庙成,泽州府君为第一室,夫人某氏配。
燕公为第二室,燕国太夫人宋氏配。
周公为第三室,周国太夫人王氏、越国太夫人申氏配。
魏公居东室,魏国太夫人耿氏、鲁国太夫人申氏配。
公以庙制未备,不敢作主,用晋荀安昌公制作神板,采唐元阳议,祠以元日寒食秋分、冬夏至,致斋一日。
又以或受诏之四方,不常其居,乃酌古诸侯载迁主之义,作车奉神板以行。
此皆礼之从宜者也。
其铭曰:
郁彼乔木,茂于苞根。
浩彼长川,发于浚源。
矧人之先,云谁敢谖?
天佑有宋,诞生哲臣。
乃斡枢轴,乃秉镕钧。
克釐克谐,允武允文
甘陵有妖,悖暴纷嚣。
公往逍遥,不日而消。
仁祖构疾,群心震栗。
公入密勿,四海清谧。
出殿方维,为诸侯师。
以惠以绥,不废其威。
至也民悦,去也民思。
其思如何,式谣且歌。
歌政之和,在洛为多。
谋居之安,畴如得民。
公自汾渚,迁于洛浒。
允乐兹土,永燕私处。
伊水洋洋,山木苍苍。
是抡是剫,是断是斲,达于有洛。
是相是虞,是卜是诹。
是筑是救,是植是扶。
是茨是涂,作庙渠渠。
新庙既成,室家是营。
公曰予居,风雨是抚。
勿侈勿崇,予躬是容。
人庳公堂,公曰予康。
人隘公庭,公曰予宁。
人勿予隘,惟子孙是赖。
人勿予庳,惟子孙是利。
克恭克俭,予履予视。
俾躬之为美,匪目之为丽。
庙堂既辟,四室有侐。
豢牲孔硕,导及稷。
豆笾既涤,汛扫既备。
旨酒既沛,刲牲为饎。
乃荐乃陈,苾苾芬芬。
祖考欣欣,百嘏来臻。
天锡公祉,强明寿恺。
帝锡公禄,崇荣丰泰。
天匪公私,公德是宜。
帝匪公优,公勋是酬。
公拜稽首,扬天子之休。
思纯终始,式贻孙子。
子子孙孙,勿替勿忘。
时奉烝尝,保公之烈光。
杜相公1047年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四五、《元丰类稿》卷一五、《曾文定公集》卷五、《曾子固集》卷一七、《南丰曾先生文粹》卷四、《皇朝文鉴》卷一一六、《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八一、《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商丘市
庆历七年九月日,南丰曾巩再拜上书致政相公阁下:闻夫宰相者,以己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不足;
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有馀。
古之称良宰相者无异焉,知此而已矣。
舜尝为宰相矣,称其功则曰举八元八凯,称其德则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卒之为宰相者,无与舜为比也。
宰相之体,其亦可知也已。
或曰:舜大圣人也。
或曰:舜远矣,不可尚也。
请言近之可言者,莫若汉与唐。
汉之相曰陈平,对文帝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
问钱谷,责治内史」。
周勃曰:「且陛下问长安盗贼数,又可强对邪」?
问平之所以为宰相者,则曰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观平之所自任者如此,而汉之治莫盛于为相时,则其所守者可谓当矣。
降而至于唐,唐之相曰房、杜。
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圭,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绩、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
其馀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
夫谏诤其君,与正维、持宪法、用兵征伐、长民守土,皆天下之大务也,而尽付之人,又与人共宰相之任,又有他卿大夫各任其事,则房、杜者何为者邪?
考于其传,不过曰: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不隔卑贱而已。
卒之称良宰相者,必先此二人。
然则著于近者,宰相之体,其亦可知也已。
唐以降,天下未尝无宰相也。
称良相者,不过有一二大节可道语而已。
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其谁哉?
数岁之前,阁下为宰相
当是时,人主方急于致天下治,而当世之士,豪杰魁垒者,相继而进,杂遝于朝。
虽然,邪者恶之,庸者忌之,亦甚矣。
独阁下奋然自信,乐海内之善人用于世,争出其力,以唱而助之,惟恐失其所自立,使豪杰者皆若素繇门下以出。
于是与之佐人主,立州县学,为累日之格以励学者;
课农桑,以损益之数为吏升黜之法;
名教,以矫衰弊之俗;
变茍且,以起百官众职之坠。
革任子之滥,明赏罚之信,一切欲整齐法度,以立天下之本,而庶几三代之事。
虽然,纷而疑且排其议者亦众矣。
阁下复毅然坚金石之断,周旋上下,扶持树植,欲使其有成也。
及不合矣,则引身而退,与之俱否。
呜呼!
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非阁下其谁哉!
使充其所树立,功德可胜道哉!
虽不充其志,岂愧于二帝、三代、汉唐之为宰相者哉?
若巩者,诚鄙且贱,然常从事于书,而得闻古圣贤之道,每观今贤杰之士,角立并出,与三代、汉唐相侔,则未尝不叹其盛也。
观阁下与之反复议而更张庶事之意,知后有圣人作,救万事之弊,不易此矣,则未尝不爱其明也。
观其不合而散逐消藏,则未尝不恨其道之难行也。
以叹其盛、爱其明、恨其道之难行之心,岂须臾忘其人哉!
地之相去也千里,世之相后也千载,尚慕而欲见之,况同其时,过其门墙之下也欤?
今也过阁下之门,又当阁下释衮冕而归,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而并书杂文一编,以为进拜之资,蒙赐之一见焉,则其愿得矣。
噫!
贤阁下之心,非系于见否也,而复汲汲如是者,盖其忻慕之志而已耳。
伏惟幸察。
不宣。
巩再拜。
贾黯墓志铭 北宋 · 王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五九、《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九、乾隆《邓州志》卷二三
治平二年十月戊子翰林侍读学士长乐贾君卒于京师
先,君病且革,天子遣使挟太医日夜临视之,君卒不能起。
尚书礼部侍郎,又赐黄金其家。
明年正月辛酉,葬于邓州穰县冠军里。
将葬,其孤士彦以君功状来求刻文而纳于墓中,太原王圭为之序,成都范镇为之铭。
序曰:按贾氏,其先周康王时,唐叔少子公明封于贾,遂以为氏。
其后始显于汉魏之间,而望出长乐者世最大。
君讳字直孺,世居真定获鹿,自君之曾祖始徙于邓,今为穰下人。
君少警悟,方七八岁时,人见其所作诗而惊伟之。
庆历六年,中进士第,为天下第一,除将作监丞通判襄州事。
代还,召试学士院,拜著作郎直集贤院判尚书刑部
祀明堂,覃恩迁右正言
君年少,方进用,遇事感慨,数上言朝廷。
仁宗识君手书,常嗟赏之。
御史中丞王举正留守百官班,将以事见上,尚书郎杜枢独出班问所以留班状。
久之,贬监税衡州,盖尝駮开封府彦方狱,而事连权贵。
人皆知以此得罪也,而莫敢言,君为力言之。
其后谏官、御史皆争事上前,不能止,因诏台谏官,自今须繇閤门白中书俟旨,然后得上殿。
君又言曰:「群臣独得与上论事,惟谏官、御史尔。
今既不得时见上,万一有非常,上何繇得闻邪」?
固请如旧制。
彰化军节度使狄青枢密副使,君以谓「祖宗定天下,而立勋劳者多武臣,然未尝得与议帷幄者。
今承平之日久,而骤用青行伍中,使四方闻之,以为朝廷无如,必有轻中国之心。
宿卫诸军,见尊宠若此,皆倾心归之,此尤不可不察」。
三司判官同修起居注奉使契丹
还,迁右司谏
至和元年,擢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
益州推官桑泽,在蜀三年,不知其父死。
及代还,铨吏不为领文书,始去发丧。
既服除,且求磨勘
君言:「与其父不通问者三年,借非匿丧,若是岂为孝乎」?
卒使坐废田里。
晋州推官李亢,尝入粟得官,后以罪引去。
他日应举及第,当改官,始自言其尝以罪去也。
君曰:「士之罔冒,其罪可置乎」?
遂奏罢之。
福州推官刘抃,在铨俟引对,而自以晓星气,挟此以游公卿之门,君乃奏以为灵台郎
于是士人之知术数者,不敢以自名。
君初修起居注,见天子退朝,御迩英咨访治道,而史官不得与闻,至是因请修起居注入与经筵,遂为定制。
嘉祐元年,君以父春秋高,请知陈州
寻改许州
明年,迁尚书兵部员外郎、徙襄州
属父疾,归南阳,至家而疾笃。
君亦自移疾,委郡事佐官而去,即日上书自劾。
台谏官以君辄去郡为言,降知郢州
已而离父忧,服除,君以前尝谪郡,不敢入朝,诏趣还之,勾当三班院
明年,召入为翰林学士判昭文馆
以疾复请郡,乃除翰林侍读学士户部郎中、知邓州
未行,复以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
先是,朝廷以京朝官每三岁辄自言求迁官,非所以敦养廉耻,于是诏当迁者有司为举行之。
朝士之近名者,辄或辞磨勘,至数移,督之不得止。
君以谓乡者使其自言,而士之不求进者,宜有以旌异之;
今无复自陈之嫌,则士大夫何以辞不愿磨勘也?
是亦矫妄之人,徼取恬退之誉,阴图进擢之望,皆无益风化。
且考课之法,岂特以岁月迁,亦将稽其殿而黜之。
请凡磨勘者,有司不复督,中书为籍记之,其后虽甚久皆毋得辄迁。
朝廷从君言,于是伪辞磨勘者不复至矣。
七年,迁左司郎中知开封府
君御下方严,所至莫不惮之。
府吏旧七百人,而诸尝以罪去而复叙者,皆籍外补之,盖尝数百人。
公乃奏为条,其得复叙者,须候籍中阙,乃稍补之。
府吏给事他官者,更七次则一迁,于是他官之请者,岁不可胜数,至有一事累请而为两役者。
君又奏为条,以其从事之所难者始得为次数,馀悉罢之。
于是府吏取君所决十馀事,缘饰而倡言之,御史亦以是绳君。
仁宗执政,问:「贾某所为私乎」?
对曰:「无有私也」。
然而言者不已,遂易君同提举在京诸司库务。
今天子即位,迁中书舍人,受诏撰《仁宗实录》,更群牧使
治平二年,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充理检使
上方亲政事,君数见,其言无所避。
上尝谓君曰:「朕欲用人,而未识其可者」。
对曰:「天下岂尝乏人耶,在陛下所用尔」。
乃陈任人之法五事:一曰知人之明,二曰养育以渐,三曰材不求备,四曰以类荐举,五曰择取自代。
天子嘉纳之。
是时,某尚德宁公主,君言曰:「国朝公主下嫁,皆以祖为父,以父为兄,非所以正人伦之道也。
愿诏诸公主下嫁,如唐故事,令尽其见舅姑之礼」。
司议濮王称皇伯而不名,朝廷下其议三省,君劝上从有司议
未报。
八月京师大雨水,君时以寝疾,复两上疏,以为简宗庙、逆天时,则水不润下。
濮王议宜以时蚤决,以塞天变。
踰月,君疾未已,愿罢御史中丞,乃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陈州
才数日而卒,享年四十四。
曾祖延隐,太子右监门率府副率
祖昭逊,内殿崇班閤门祗候
父汶,著作佐郎致仕,赠少府监
母陈氏,继母史氏。
陈初归其宗,父戒君他日能自显,则往迎之。
君卒迎陈母归,封仁寿郡太君
封唐安郡太君
凡四娶。
马氏、任氏、周氏,皆蚤亡。
最后娶薛氏,今封延安郡君
二男子:长元素,蚤亡;
士彦太常寺太祝
五女子。
君所著文集三十卷,尤长于议论云。
铭曰:
世言直孺,举进士第一,不十馀年践两禁为得志。
而不知直孺之事两朝,开陈补益如此。
呜呼!
使天假之年,尽其所蕴,则其泽之于天下,可胜既耶?
按:《华阳集》卷五四。又见国家图书馆藏拓片·未编。
执政奏事许谏官随入奏皇祐三年二月 北宋 · 贾黯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二七
谏官、御史迹既疏远,未尝预闻时政,不免采于传闻,一有失实,而诘难沮辱随之,非所以开广言路。
请如唐太宗王圭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又见《宋史》卷三○二《贾黯传》。)
「用王圭魏徵」五字原无,据《宋史》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