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庶子王规墓志铭 南梁 · 萧纲
 出处:全梁文卷十三
玉挺蓝田,珠润隋水;
重连城,声同垂棘,偶应龙之龠影,等威凤之羽仪;
名理超于荀、王,博洽侔于,稍迁侍中,佩玉玺于文昌,珥金貂于武帐。
文雅与绮谷相宣,逸气并云霞俱远。
副君取敬杜夷,时回晋储之驾;
追嗟徐翰,亦降魏两之书。
爰发睿辞,为铭云尔:七略百家,三藏九部;
成诵其心,谈天其口。
胜气无俦,高尘谁偶;
荣圭掩采,灵剑摧锋。
宋郊沦鼎,洛水沈钟;
玄扉不昼,幽夜恒冬(《艺文类聚》四十九)
颜扬庭进父师古匡谬正俗敕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四
颜师古业综书林。誉高词苑。
讨论经史。多所匡正。
前件书发明故事。谅为博洽
宜令所司录一本付秘书閤。仍赐其子符玺郎扬庭绢五十匹。
裴光庭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
朕虔守宗祧。祗膺历数。
夙夜兢惕。惧不克胜。
求贤臣而委之谋猷。延学者而咨其博洽
用扶不逮。雅致咸和。
既内平而外成。且刑清而讼息。
端拱多暇。留意典坟。
以为道者元妙之宗。德为教化之本。
讲讽微旨。稽详秘文。
庶无为而政成。不宰而物应。
岂敢比德。论功者哉。
然必先正其心。深思逮于遐迩。
务惟齐俗。亦欲申于兆庶。
必若同归清净。共守元默。
所陈编示。良用多惭。
追谥齐王承天皇帝 唐 · 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七
齐王承天祚之庆。
保鸿名之光。降志尊贤。
高才好学。艺文博洽
智略宏通。断必知来。
谋皆先事。识无不达。
理至逾精。乃者寇盗横流。
銮舆南幸。先圣以宸扆之恋。
将侍君亲。惟王以宗庙之重。
誓宁家国。克协朕志。
载符天时。立辨群议之非。
同献五原之计。中兴之盛。
实藉奇功。景命不融。
早从厚穸。天伦之爱。
震惕良深。流涕追封。
胙于东海。顷加表饰。
未极哀荣。夫以参旧邦再造之勤。
成天下一家之业。而存未峻其等。
殁未尊其称。非所以旌徽烈明至公也。
朕以眇身。缵膺大宝。
不及让王之礼。莫申太弟之嗣。
所怀靡殚。邈想逾切。
非常之命。宠锡攸宜。
敬用追谥曰承天皇帝。与兴信公主第十四女张氏冥婚。
谥曰恭顺皇后。有司准式。
择日册命。改葬于顺陵
仍祔于奉天皇帝。同殿异室焉。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御史大夫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上柱国赵郡开国公尚书右仆射李公墓志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
元和四年夏五月丁卯冢宰赵郡公巽寝疾薨于永崇里。享年六十三。天子悯然不视朝。追命右仆射冬十月乙酉。返葬于洛师缑氏县芝田乡之大墓。公字令叔赵郡赞皇人。曾祖知让。皇河南府长水县主簿。祖承允。江州别驾。赠太府少卿。父嶷。右武卫录事参军。饰终四加至尚书右仆射。代载德善。至公昌大。始以明经筮仕为华州参军。试言超绝。补鄠县。登朝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由美原县课最为刑部员外郎。由万年县课最为户部左司郎中。由常州刺史理刑第一徵为给事中。以御史中丞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就加右散骑常侍。以右散骑常侍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就加御史大夫。由二府报政入为兵部侍郎。在涂加度支盐铁副使。至止踰月。代今司徒岐公为使。明年兵部尚书。閒一岁转吏部尚书。总八柄。平九赋。左右理道。以纾元元。天子方推心竦意。倚以为相。奄然大病。斯可痛也。公温重方严。恺悌忠清。得洪范之正直。禀大雅之明哲。强志特立。为儒门吏师。中台草议。左曹还诏。法程之下无尤违。分画之下无差失。其为二方。循班制。建长利。布以休和。树之风声。大凡都府岁杪使刻深吏周行支郡。钩摭泉货。二千石不相聊生。如梏拲然。公至。分命部从事览观礼俗。问人疾苦。廉吏善否而已。至有经用之羡。使郡自为理。得以蠲乏用。补庸亡。府无私焉。四履之内。遇凶旱水溢。捐有馀以均不足。农里无大乏。官司无宿忧。而邦乡硕生。劝学讲艺。道彼轻僄。率循教化。皆有声诗。揭于康庄。其制国用也。调盈虚。御轻重。阜齐人之业。而地不加赋。佐公家之急。而利无所滞。先是池泽之税。因缘为奸。牢盆以私。币货寖滥。公则去一朝之便。质终岁之成。变其苦窳。以宽物力。盈入之数。不可胜条。上嗣位之岁。发武库禁兵。以诛刘辟。三蜀之馈。不乏于军。千金之费。不征于人。扬天声于井络。断戎首于齐斧。是皆谋猷大绩。经理大本。岂止于汉庭桑大夫耿中丞。区区然商功利析秋毫而已哉。其为天官。已婴寝患。犹与郎吏切劘奏书。去缴绕之科。禁绝私回于胥吏。士之得调者。多受赐焉。内外埽除之际。精爽不乱。与上介言职业。虽康宁宴閒之不若。君子以为难。自解巾褐。至捐馆舍。凡历官十六。利刃触虚。大车以载。文理聪明。卓冠出伦。规为密静。矩度章灼。大吏之所表的。诸公之所严重。其文采精实。循道体要。而不为曼辞。其术学博洽。折中定疑。而不理章句。喜士尊贤。开怀盍簪。丝桐博弈。谈笑嗢噱。每有馀裕。而无留事。志在端正百度。仪刑四方。以谟明宏济为已任。而绩用未究。斯吾君所以当宁流叹。而众君子失声怛化。岂虚也哉。凡三合姓。初曰范阳卢夫人。太子宾客幼平之女。次京兆韦氏二夫人。颍州刺史勺洎膳部员外郎襄之女。以从祖妹而继室焉。皆以华腴淑哲。不幸凋落。长子绍。左卫兵曹参军凤翔节度巡官。专谨有驯行。嗣子继。京兆府参军。饬躬彊学。幼子纻编。皆以门荫在仕。绍继等泣次先公官簿事业。请书墓石。且以理命见托。故不得让焉。铭曰。
太行之东,全赵古风。
钟懿美兮,左车武毅。
元礼文事,丛庆祉兮。
天官冢卿,庄重廉清。
大君子兮,精金断割。
良玉特达,视所履兮。
表率二邦,鳏孤惠康
斯乐只兮,均齐八政。
厎慎,有经纪兮。
宜登上台,以赋偫才。
命遄已兮,缑原厚地。
追琢款识,神在此兮。
中散大夫殿中侍御史润州司马吏部尚书国武公神道碑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
种德考祥。贤人积厚之业。尊仁安义。君子扬名之孝。其敬养也。谕之于道。其贻庆也。教之以忠。宏保乂于元臣。集宠灵于追命。见之于尚书武公矣。公讳就。字广成沛国人。周室之兴。本于忠厚。赵王之裔。厥有勋贤。元魏步兵尚书雁门朔方云中马邑郡太守洽。启封晋阳。田禄益大。生国子祭酒受阳公讳神龟。受阳四叶至太原王讳华太原酂国节公讳士逸节公河閒郡讳仁范河閒颍川武烈王讳载德。代以文武上才。为将军二千石。识芒砀之气。密赞皇图。承沙麓之祥。分封戚里。颍川考功员外郎文殿学士讳甄字平一。以字行于时。未弱冠有重名。闳览博学。为人文龟玉。在天后朝。累徵不起。以公族好爵为惧。常晦其明。与桑门大士修无生法。中宗复辟。甫践周行。载笔论思。特盛渊云之选。赋诗感激。必以昌霍为诫。虽位有陟降。而道无磷缁。丛滋后昆。纂服遗烈。公即考功府君第三子也。肃而清。而廉。忠方伉直。信厚强固。博洽文谊。周通宪法。始以方闻之士。对诏策。佐宫卫李梁公岘之守右扶风也。表为兵曹掾宣皇在岐。供偫有劳。改永乐。历河中府户曹。毂下求吏。转万年丞。建陵复土。推择充奉。拜醴泉。朝廷嘉其才。擢为殿中侍御史。修起矩度。坚明不回。时朝廷戎车方驾。泉货力屈。皇华载驰。董荆衡汉沔之赋。以严见惮。为吏议所侵。贬郴县句容丞。二地有南岳三茅。灵仙遗迹。于是浩然自得。以道为徒。方解缨绂。以畅天理。且曰。穷与通。在吾灵龟耳。外物其如予何。本道观察使挹其风声。荐授秘书郎润州团练使。入为京兆法曹。加中散大夫。忽忽不乐。求为润州司马。满岁徙家嵩洛。愈尚夷旷。中朝名卿大夫。四方贤侯通人。多与公为道义之交。贾太傅魏公用清静理东郡。以盖公待公。亦既戾止。俄然化性。时贞元六年冬十一月。享年七十八。理命终制视道门仪法。以明月之晦。降体魄于邙山北原。有灵鹤百数。徊翔嘹唳。其休徵欤。其元契欤。惟公以文学政事。莅官十二次。冠神羊。驾四牡。刚肠正词。临事风生。君子之方。有迕有合。或忌公之直。或爱公之才。行藏牵乎时而道不屈。得丧宜乎已而神益王。尝与张礼部谓元容州结歌诗唱和。著文集五卷。自有涂中之适。异乎泽畔之词。前夫人陇西李氏。长子谭而殁。谭为金坛。士行清修。官屈其志。继夫人汝南县周氏。中书舍人思钧之孙。单父令瑛之女。专柔淑慎。以正家道。有子曰元衡。文行宏懿。静深周密。遵道而行。有仪可象。代天工以熙帝载。赋明命以赞皇极。元和三年春正月。由户部侍郎门下侍郎中书平章事。秋八月。兼领户部侍郎事。冬十月。又以门下侍郎检校吏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西川八国泸南安抚等使。自文水县封至临淮郡公。上以井络之下。新去汤火。亦既震耀。是图生殖。于是辍台宰之重。为慈惠之师。黄枢金铉。戚钺秬鬯。旬岁閒三锡命。烜赫嘉会。绸缪枢极。信赏礼赐。冠于偫伦。岂非公之道阨不申。而昌大于后。抑义方家法。固有类乎。公捐馆四年而夫人殁。其明年临淮公乃举公之窆与夫人之丧。改葬缑氏颍川王之兆。从先封以叙昭穆。礼也。初临淮王监察御史而孤。其后再为中执法。朝典覃恩。赠公杭州刺史。其司大政也。再赠公吏部尚书。夫人始追封文水县太君。益封汝阴郡太夫人。顾复罔极之报。哀荣归厚之礼。成于德器。名教称之。临淮公考功府君之谪掾于吴也。与德舆王考府君有侨札之欢。油素斯在。清徽未泯。德舆获与相君交。代为地官小司徒。陪外廷之末议。宰府之宽政。有命论撰。忘其菲薄。刻兹乐石。以表鲜原。铭曰。
君子之道,刚方絜矩。
或消或长,或默或语。
于惟尚书,执宪天朝。
密侍殿内,肃清偫寮。
锋铓肯綮,湖海飘飖。
以恬养智,无落吾事。
吻合虚元,脱遗声利。
题剑告第,宠灵斯备。
元衮介圭,流光所自。
煌煌台司,天子是毗。
荫庥岷峨,洒濯疠疵。
视此忠力,无非孝思。
缑氏峻原兮,幽宅悠久。
崔嵬介石兮,夭矫螭首。
镂嘉闻兮,以示厥后。
奉送从叔赴任鄱阳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二
叔父端懿诚厚
退然自牧。
博洽前载。
不以沽名待价为心。
德舆羁丱时。
伏见从叔义兴户部君送别二序。
前秦安邱敬公至周千金恭公而下。
德善功烈。
辨其昭穆。
叔父承千金广川清水三叶绍封之庆。
其素履淑行。
二叔父实详言之。
尔来三十馀岁矣。
服义日茂。
用晦如初。
以仁爱任恤。
复趋选部
铜章列城。
得之不勤。
季路宓不齐蒲与单父
为孔门上第。
宏之在人。
仁远乎哉。
番君故地。
理通下邑
其壤沃。
其境清。
惠和廉。
可以游刃。
异日九江之西。
上百里课第于有司者。
其在叔父乎。
佐酒沾醉。
歌诗为礼。
有命曰。
尔宜序。
谨序。
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784年 中唐 · 吕温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儒风不振久矣。
某生于百代之下。
不顾昧劣。
凛然有志。
翘企圣域。
莫知所从。
如仰高山。
大川
未获梯航
而欲济乎深。
臻乎极也。
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
师资道丧。
八百年矣。
自凤鸟不至。
麒麟遇获。
血流战国
火发暴秦。
先王之道。
几陨于地。
赖汉氏勃焉而拯之。
酾糟粕。
扬煨烬。
披云雾
揭日月。
夫子文章。
灭而复耀。
与火德俱朗者四百馀年。
当时大教中兴。
去圣未远。
学士非师说。
不敢辄言。
鸿儒硕生。
乐以善诱宏道
虽为公卿。
教授不辍。
其徒大者至千馀人。
小者亦数百人。
或升乎堂。
或入于室。
洋洋济济。
有古风也。
夫学者。
岂徒受章句而已。
盖必求所以化人。
日日新。
又日新。
以至乎终身。
夫教者。
岂徒博文字而已。
盖必本之以忠孝。
申之以礼义。
敦之以信让。
激之以廉耻。
过则匡之。
失则更之。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以至乎无瑕。
两汉多名臣。
谏诤之风。
同乎三代。
盖由其身受师保之教诲。
朋友之箴诫。
既知己之损益。
不忍观人之成败也。
魏晋之后。
其风大坏。
学者皆以不师为夭纵。
独学为生知。
译疏翻音。
执疑护失。
率乃私意。
攻乎异端。
以讽诵章句为精。
以穿凿文字为奥。
至于圣贤之微旨。
教化之大本。
人伦之纪律。
王道之根源。
则荡然莫知所措矣。
其先进者。
亦以教授为鄙。
公卿大夫。
耻为人师。
至使乡校之老人。
呼以先生
则勃然动色。
痛乎风俗之移人也如是。
是以今之君子。
事君者不谏诤。
与人交者无切磋。
盖由其身不受师保之教诲。
朋友之箴规。
既不知已之损益。
恶肯顾人之成败乎。
而今而后。
乃知不师不友之人。
不可与为政而论交矣。
且不师者。
废学之渐也。
恐数百年后。
又不及于今日。
则我先师之道。
其陨于深泉。
是用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驰古今而慷慨。
抱文籍而太息。
吾兄亦曾以是为念乎。
小子狂简。
实有微志。
童蒙求我之愿。
立朝闻夕死之誓。
所与者不唯鸿硕之老。
博洽之士。
与我同志者则为吾师。
与兄略言其志也。
其所贵乎道者六。
其诗书礼乐大易春秋欤。
人皆知之。
鄙尚或异。
所曰礼者。
非酌献酬酢之数。
周旋裼袭之容也。
必可以经乾坤。
运阴阳。
管人情。
措天下者。
某愿学焉。
所曰乐者。
非缀兆屈伸之度。
铿锵鼓舞之节也。
必可以厚风俗。
仁鬼神。
熙元精。
茂万物者。
某愿学焉。
所曰易者。
非揲蓍演数之妙。
画卦举繇之能也。
必可以正性命。
观化元。
贯众妙。
贞夫一者。
某愿学焉。
所曰书者。
非古今文字之舛。
大小章句之异也。
必可以辩帝王
稽道德。
补大政。
建皇极者。
某愿学焉。
所曰诗者。
非山川风土之状。
草木鸟兽之名也。
必可以警暴虐。
刺淫昏。
全君亲。
尽忠孝者。
某愿学焉。
所曰春秋者。
非战争攻伐之事。
聘享盟会之仪也。
必可以尊天子。
讨诸侯。
正华夷。
绳贼乱者。
某愿学焉。
此外非圣人所论。
不与于君臣父子之际。
虽欲博闻。
不敢学矣。
吾兄达者也。
可不曰然乎。
尝阅雅论。
深于春秋。
其间所得。
实曰渊正。
窃不自揣。
愿以春秋三传。
执抠衣之礼于左右。
童蒙求我。
兄得辞乎。
朝闻夕死。
某可逆乎。
无以流俗所轻。
而忽贤圣之所重也。
其馀五经。
当今孰可为某师者。
幸详鄙志而与择焉。
后汉南郡太守马融今封扶风伯赞 北宋 · 崔遵度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山左金石志》卷一五、乾隆《曲阜县志》卷二四
季长博洽,为世通儒。
名立训传,善诱生徒。
东观文炳,南国化孚。
躬圭之赠,明我弁服。
杨文公 北宋 · 释知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四、《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五、《乐邦文类》卷四
知礼谨于讲忏之隙,依本宗教观,写书奉答秘监大檀越。
知礼伏奉载垂真翰,曲赐重言,俾知礼毕此忏期,更留讲训。
仰承尊旨,合改先心,但以专诚久趣此门,鄙志莫能易辙;
况良时难遇,胜事易差,故欲且副夙心,不果恭遵严命。
所言知礼洞三观之指归者,称之太过也。
又云极乐本由示权,修道须忘忻厌者,诚哉是言也!
知礼今忻净土,特厌患身,亦有其由,辄伸于后。
若其一心三观,虽非洞达,敢不依凭?
知礼四十馀年,寻其筌罤,学其去就,神根即钝,證入无由。
而于户牖关防,行用时节,多所游历,亦略谙知。
今者蒙索报音,故难杜口,粗陈梗概,希赐否臧。
三观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
恢扬肇自于如来,妙悟近推于智者。
全由性发,实匪修成。
故于一心,宛有三用。
所谓空者,一切皆空,即三观悉彰破相之用也。
假者,一切皆假,即三观悉明立法之功也。
中者,一切皆中,即三观悉是绝待之体也。
是则终日破相,而诸法皆成;
终日立法,而纤尘必尽;
终日绝待,而二谛炽然。
故般若谈空,八十法门得显;
维摩立法,三界见爱皆忘;
《法华》一乘,世间之相常住。
皆由三观相即,致令诸法无遗。
故三即非三,一即非一,非次第而入,非并别而观,不可以有无求,不可以中边取。
故云不并不别,非纵非横。
盖三一圆融,修性冥泯,岂识心之所测,何言说之能诠?
故强示云不可思议之妙观也。
说即非说,无说而说,能知此已。
对一切境,以此观照了之;
立一切行,以此观导达之;
办一切事,以此观成就之;
设一切教,以此观敷畅之。
修此观者,能所必忘,取舍斯泯。
故真如无念,向则心绝,终日说示,不异无言。
舍此则必同众魔,离此则未超诸外。
故龙树云:「除诸法实相,馀皆魔事」。
迦叶云:「未闻大涅槃,前皆是邪见」。
大矣哉,一心三观之妙宗也!
知礼所求安养而生,所欲燃烬而死,凭此三观,遣彼百非也。
言极乐之界,盖觉皇示权者。
经论既以净土之教为胜方便,验知是如来善巧权用也。
但权名不局,实理亦通,是要甄分,方知去取。
体外之权须破,体内方便须修。
离事之理则粗,即权之实方妙。
故小乘无他佛之说,大教有刹海之谈。
盖心性遍周,法界无外,理极故令事广,华大故省池深。
刹如帝珠,出现重重无尽,方显寂光之理;
身类天馔,感报彼彼不同,乃表遮那之性。
岂应极乐,不预唯心。
故如来藏中,涅槃具足,随缘发现,应量而知。
既能彰地狱天宫,岂不造秽邦净国?
本性虽具,由心发明。
弥陀以无缘之慈,取极乐之士;
释迦乐说之辩,示往生之门。
斯皆善巧之权方,摄彼沈沦之品汇,令惧退转者不退,使不善观者能观。
净土权相盖多,今且略论此二。
故《起信论》云:「初学大乘正信,以在此土,不常值佛,惧谓信心,意欲退者。
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
但当专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如法身,毕竟得生住正定」。
故专念真如法身者,岂异大乘正信,以依彼佛为境,故能牵生净方。
斯是如来权巧也。
又《观无量寿佛经》云:「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
诸佛如来,有胜方便,令其得见」。
此盖释迦神力,弥陀愿心。
若有谛观,必能睹见。
斯亦觉皇异妙方便也。
此之权巧方便,既约圆论,即与《法华》微妙方便无二无别。
故诸天及人,声闻缘觉,事度菩萨,渐修大士,充满世间,数等河沙,尽思度量,不能知觉。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圆信圆解,方能造修。
知礼虽是钝根,滥沾圆教,不离当念,愿达彼方,庶即下凡,便阶不退。
复闻大通佛世,结缘之徒,已经尘点劫来,尚住声闻之地。
皆由退大,故涉长时,身子六心,退落五道,况悠悠学佛者乎!
盖由此土多值退缘,故云「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
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
若求生安养,即于博地,能藉胜缘,才获往生,永无退转。
闻兹利益,得不忻求?
乃用一心三观为舟航,复以六时五悔为橹棹,求往唯心之净土,愿见本性之弥陀。
然后运同体之大悲,度法界之含识,顺佛权巧,求生乐邦,其意略尔。
所言傥存忻厌,即起爱憎,既萌取舍之心,乃生能所之见者。
起过之相,诚如所言,立德之缘,今当略说。
盖以忻厌取舍,善能起过成功,故马鸣立为始觉之基,智者称为净土之渐。
维摩以见爱为侍者,文殊以贪恚为功能。
斯皆用之在人,乘之有法。
且众生旷劫,住此娑婆,贪于粗弊色声,著于下劣依正。
既无厌离之念,但增系缚之缘,纵有熏修,鲜有克遂。
以此土法多障,致道行难成。
故《涅槃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是故诸佛悯此众生,以愿行功,取清净土,令起忻慕,作受生因;
以苦切言,说垢秽相,令其厌恶,成出离心。
若非此心,不成始行。
故非厌离,舍此无由;
不起忻求,生彼无分。
盖受生之法,以爱为缘,始自初心,终至等觉,变易未尽,忻厌叵忘,况始行耶?
今求净土,不求身受诸乐,心染妙尘,盖欲托彼净缘,速增胜道。
以彼寿命无尽,依报自然,无有女人,及以根阙。
虽圣凡共处,而无恶道之名;
虽声闻无边,且离执真之见。
弥陀为良导,观音为胜友。
一生补处甚多,十地圣人无数。
风吟宝叶,波动金渠,皆出妙音,尽诠至理,既无违顺,永息贪嗔,凡有见闻,悉资寂照。
皆住正定,功在于斯。
今之众园,尚须求预;
彼之宝刹,宁不愿生。
但知净土唯心,秽邦即性,即厌无厌,即忻无忻。
是则正助合修,解行兼运,顺佛正教,非己曲情。
况《观经》说上品生因须大乘妙解,加修六度,兼劝众生。
知礼今以三观攻心,五悔助道。
又恐净因未备,故以毕命自要,庶凭最后之强缘,以作往生之定业。
而又若不烧身臂指,非出家菩萨《梵网》之诫明;
然舍身命财,是真法供养《法华》之文焕矣。
楞严然香一炷,宿债俱酬;
轮王剜身千灯,妙果斯克。
故知初心后位,上圣下凡,皆可进修,并彰至教,但行正解,自免邪修。
以知性火真空,岂有能烧之相,所烧自亡也。
又知佛体圆妙,岂存所供之人,则能供亦寂矣。
两重能所既泯,一切功德斯成。
是名苦行法门,所谓火光正受。
四土净境,顿现此心;
诸佛道场,咸彰此处。
但随所愿,必遂往生。
故智者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动念即是往生净土时」。
如此舍秽身,则尽垢秽之际,何理不彰?
如此取净土,则极清净之源,何惑不遣?
是以韦提忻清净业报之处,即證无生;
萨埵舍痈疽瘭疾之身,云求常乐
此之取舍,与不取舍,体无二种,用亦同时。
得名三种法门,谓取法门、舍法门、不取不舍法门。
亦是三毒法门,具一切法。
故《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
如是三法中,具一切功德」。
文殊云:「我是贪欲尸利,我是嗔恚尸利,我是愚痴尸利」。
深得此意,即一心三观,导一切行,办一切事也。
以一切法空,故舍秽必尽;
一切法假,故取净无遗;
一切法中,故无取无舍。
此之三法,一切如来同證,一切菩萨共修。
知礼今舍秽身,欣求净土,辄敢仰效也。
然则修心万行,入道多门,随乐随宜,随修随悟,敢将测管,局彼太虚。
但以知礼爰自少年,便敦此志。
今已衰朽,多历事缘,此心常自现前,对境弥加增进。
信由宿愿,敢不恭酬。
年来建立道场,众信共营供具,三载资缘粗备,数僧行愿偶同。
此者遭逢秘监,知乎姓名,察其始末。
敢请俯为檀越,运以力轮,使片善之有成,俾净愿之克遂。
然后芘我宗教,广见流行,令未闻者闻,使未悟者悟。
更冀佐治功成之后,期颐报满之时,随愿求生极乐世界。
冀得同会一处,同叙宿因,同化含生,同登大觉。
知礼素无文学,元是野僧,发语粗浮,显理疏脱。
盖奉读前书云「精修忏之规,臻乎本净」;
次书云「土匪虚,先佛所證」,仰惟秘监深洞苦行可以穷源,复知邦由来即理,盖欲知礼广援乘教,傍示未闻,是敢辄附本宗,少述愚见。
有黩台听,不任悚惶。
不宣。
大悲观音旃檀像记并十四愿文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天竺别集》卷中
贤劫第四如来能仁氏入大般涅槃,凡一千九百四十九载。
度汉,大法东渐,凡九百三十三载。
僧会来吴,道隆江表,凡七百七十一载。
岁己亥,巨宋仁孝皇帝即位之三祀,方帝之钦明文思,光宅天下,亲族授民,上下咸秩,儒释之典,偕务进修。
四月四明沙门遵式刻檀写像,曰「大悲观世音菩萨」,惧晦于后世,手题记云:幸哉,也!
出家学道,值天台智者所说妙悟法门。
其法门大略直指身心而为密藏。
所宗之教,即《法华》、《涅槃》醍醐之唱;
所修之行,即《摩诃止观》圆顿之门。
凡一言一理,皆囊括权实、偏圆、小大。
三世佛法,蕴乎其中,高尚之宾,畴不蒙泽
久学于四明,晚还天台,因手集请观音仪十科,即《摩诃止观》第四,三昧法也。
每身行此法,罔有敢怠。
若自兼人,必藉其力矣。
钦哉!
大圣人以无为之利,利厥我躬;
我将引躬之利,利于他人。
夫利之道,要也莫盛乎明感召以诱之,格仪像以告之,赞皇国以绥之,敷正教以规之。
四者备矣,可以臻于无为焉。
肇十有四愿,赞国敷教,以冠篇首。
感召仪像,其愿次之。
按《金棺嘱累经》,严一净场;
按《十一面经》,以无隙白旃檀木用雕像身;
按《佛顶经》,七首六臂;
按《大悲经》、《捉宝印宝经》,仙桃莲华,杨枝澡瓶。
逮写己像,长跪为座,顶载莲华,承接圣足。
只金为墨,书《宝箧印经》洎消伏毒害咒三章,内于香幢,以实己像之腹。
若乃观像法门者,己像表具缚之蕴,即如来藏此世音境也,菩萨像能观人也。
七首,大者观世音种智也,馀六波罗蜜也。
圆修之度,种智为导,皆名首也
又首具多根,七觉也。
大首即念觉,总于馀六,乃居中也。
《捉宝印宝经》,别表自行,境智也。
莲华仙桃,因果上冥也。
杨枝澡瓶,定慧下化也。
华总四十一叶,圆真因也。
唯四实,常乐果也。
杨枝拂动,慧也。
瓶水澄静,定也。
二足,慈悲也。
经曰大慈大悲,游戏五道,游足也。
足下莲华者,总四十二叶,通表因果二地,无缘慈悲之所依也。
华下宝云者,显慈悲相也。
云阴而雨阴,除热拔苦也。
雨润泽,与乐也。
故居己像之顶,即所覆泽众生也。
齿发之细,皆作法门,冠佩之严,咸表万德,不复曲记也。
比丘宝蟾书金字经,遇灯给像资调,居士沈净月刻像,相儿章净修、洪净德、余净信须像财物。
像始成,立于大法堂间,召郡僧百许人落景至,且奉行经法,请观音而證之。
第一愿者,我所造像,为护皇国正法明王圣体康悆,天祚永久。
慈临万国,哀济四生。
妃后诸宫,忠心奉事。
福祉所资,长守荣乐。
诸土辅相,百司五等,保国安民,翼赞万世。
四海被化,惇信明义
祥风甘雨,泽物以时。
合穗连瓜,膺期表德。
然后树信三宝,植善三田。
国哲朝贤,推物就理。
不诬正教,归向有在。
劝助明王,同扬佛法。
广兴塔像,深奉大乘。
君子德风,万姓悦伏。
率于上下,崇正绝邪。
五福施民,六度济物。
举国清乐,如净佛土。
第二愿者,牟尼像法。
大千界中所有诸佛、菩萨、声闻、辟支,一切形像,舍利等塔,悉愿住世,常不灭坏。
此国所有阿育王塔、伊陀王像、吴中二像、陶侃瑞像,如是等名闻塔像,愿常住世间。
仁王贤相,信心守护,为国之宝,率用福祐,光赞道德。
山泽聚落,有胜塔像,由来隐没,愿时出现。
若有信心,适欲造立,便值好缘,亟获成就。
常使塔庙庄严,国界普能增长。
念佛三昧,令人天炽盛,恶道减少。
第三愿者,牟尼佛法。
三乘教藏,遍诸国土,显扬不没。
所流布处,下至一偈一句,天龙八部,勤力守护,为除障难。
于其有经卷处,常作吉祥,令其境界一切丰乐
设有灾难,侵国害民,愿诸菩萨,即出其境,讲读经卷,令消难却敌。
使国君辅相及国人民,一切正信,悉护佛法,广写经卷,令正法久住,为度苦海舟船。
第四愿者,阎浮比丘,全戒缺戒,下至无戒,多闻少闻,下至无闻,普皆安隐,不逢国难。
信施资给,园林居处。
具戒多闻者,愿速證道迹;
无戒无闻者,愿自愧耻,进学僧业
若有破戒不耻,愿国王大臣信心檀越,不见其过。
于持于毁,逆行顺行,等心爱护。
设犯国式,若须法治,不辱于市。
似可原宥,愿王者慈释。
若国有庆会,及时封拜,愿度人出家,用助国祥,令三宝不断。
第五愿者,为诸著有众生,皆谓如来实入涅槃,正法减少。
于佛教卷,情疏念薄;
于正因果,不知理信。
愿令此等无信众生常值善友,诲示正见,深奉大乘如实,了知佛不灭度,不随世相,无有生死。
所言涅槃者,如来永寂,舍诸结惑,功德智慧,清净满足,更无所作,名为涅槃。
而诸罪众生,见有去来,非如来事,三宝常住,长夜照明。
何以知然?
《大云经》云:「如来不涅槃,真法无有灭;
如来不思议,法僧亦复然」。
当闻是语,正信修行,常乐见佛,身身生处,不堕恶道。
第六愿者,为诸著空众生,拨略因果,但行无碍。
于诸戒律,忽为小道。
放心破毁,无片畏惧。
自作教他,谈为要行。
相承滋蔓,翳坏眼目,相将堕苦。
愿令此等断种之人,遇真善知识,诲以正慧乘戒,并务涅槃梵网、大乘实相,而勖浮囊草系。
五分法身,小大咸尔,六波罗蜜,安阙尸罗?
二足世尊,宁无戒度?
如是知已,当习正行,速满二严。
第七愿者,愿我从今始,心至未来际,所在之处,常能教导一切众生,学诸明点,尽舍恶习,修行善业。
设已毁禁,教修忏悔,怖畏恶道,不遑宁处。
示其方等诸大乘法,令其服行,破裂三障。
设更不信,固守愚迷,自大我慢,增修众恶。
我愿终不暂舍是人,生生相随,教令正信,犹如净藏化导严王,一切悉令成得佛道。
第八愿者,愿我从今牟尼像法之世,造像发愿,守护佛法,尽未来际。
佛佛像法,将已衰微,皆于彼世造大悲像,发大悲愿,守护三宝,令得久住。
法灯还炽,照破长夜,犹如佛日所化正等。
以是因缘,宁于一日舍千万身,一一身分,碎如微尘,为护法故,终不疲厌,何况其馀,有所吝惜?
但惜无上道,终不爱身命。
忍受诸苦事,皆为化众生。
第九愿者,愿我此身安隐修道,离诸缘障。
正法无难,国土丰乐
常居林野,乐独寂静
纳衣菜食,随分知足。
常畏信施,如禦彊敌。
常离眷属,如远大怨。
常保禅慧,如护珍宝。
常弃诸恶,如去弊疾。
法衣锡杖,禦魔甲兵。
绳床香罐,资道调具。
舍此之外,更无所贪。
习俗生常,愿莫相近。
嗜欲名利,永非我从。
毁赞虚响,犹风过耳
安忍违从,志全道业。
第十愿者,愿我常读大乘,常讲大乘。
念大乘事,思大乘义,行大乘行。
心心相续,不忘大乘。
常忆普贤,广大行海。
常思妙德,平等慧海
常念观音,起大悲
常念弥勒,行大慈
所作恶事,皆不成就。
修善业,一切和合。
行愿所资,身安心利。
烦恼渐薄,观朗止静。
知通塞,安隐至道。
不著,于恶不随。
十法成乘,行步平正
疾至道场,智愿满足。
第十一愿者,愿我此身常悔诸业,命终不以恶因缘故,还生此间及八难处。
设有恶业,应堕恶道,愿三宝护念及誓愿,力延至未来无生忍地。
宁于一业,无数倍偿,不敢为劳。
今有二缘,愿速命终生安乐国。
一者像季浇风,净戒难护,一水一食,或犯尸罗,何况馀耶!
惧毁禁戒,堕苦时长,妨修道业。
二者欲速成就,度生因缘。
若至彼国,见佛悟道,成辨事速。
有此二缘,愿速往生,满菩提愿。
第十二愿者,我所造大圣香像,凡身手、臂足、捉持、履载、华果、罐枝、冠缨、缯佩,皆具表一切法门。
若修性,若境智。
自行因果、化他定慧、六度四等,乃至齿发,悉作法门。
傥少合圣心,愿加慈力,令此妙像,犹如大士亲所分身,流化无极。
天上人间,愿常影响,普使有缘。
七难三毒,悉由是灭;
三十三身、十九说法,悉由是感;
三宝四谛,由是显现。
光被万有,为种、为熟、为解脱。
因令五道空虚,生源枯竭。
若有恶心,毁我圣像,是则毁观世音身,亦毁未来佛身,亦毁一切正法。
是人真实断三宝,种众生大怨,夺一切乐与一切苦,于大暗夜灭他灯炬,于深巨海坏他船筏。
亦有刖人之足,剜人之目,掷之沟渎,世间之恶,无过之罪。
宁杀父母,百千万身,杀父母者,自身受罪;
若毁此像,殃累一切。
《经》云:「令闻大悲名号,人譬如天子法臣,护亦如诸天奉帝释。
违逆此咒,起不善,现身白癞,脓血流后堕地狱,长夜苦」。
若人闻此毁谤重罪,慎勿一念生不信心,况复毁坏!
第十三愿者,我己像腹中《宝箧印经》及消伏毒害破恶业障六字章句三陀罗尼于宝香幢中,自然常放光明,彻照十方一切佛刹。
愿诸佛世尊如《经》所说,随我此像所在方处,常能随逐于一切时,以神通力及誓愿力加持护念。
一切如来金刚之藏、帝释诸天,昼夜三时下来供养。
一切神仙,昼夜三时歌咏赞叹。
若有有情于此形像,种植善根,必定于佛菩提得不退转。
乃至应堕地狱者,若于此像一礼拜,一旋绕,必得免离地狱重苦。
如此像者,一切毒害不能加逼。
设欲毁者,即是侵毁一切佛心、佛顶、佛眼、佛身、佛舍利、聚佛正法藏一切毁已。
亦复违逆诸天、诸仙、诸龙、二十八部、一切鬼神。
当愿世人闻佛此说,深信毁损获罪无量,疾止恶心,即生正信,爱护供养,如己身命,等无有异。
第十四愿者,我所仰请北方薛室噜末拿、摩诃啰阇也、摩诃室利提弊及摩诃药叉,一切眷属,守护我像,常在世间,广作利益。
若人暂时礼拜,尽心供养者,诸天圣众,即为彼人降大吉祥、珍宝、官荣、眷属、寿命,一切满愿。
若恶人、恶兽、恶鬼、恶龙,乃至雀鼠蚊䖟欲侵毁者,药叉众急于电光,即兴救护,慎勿令损如毛末许。
善护众生一切心念,令于我像不起刹那不信之心;
起不信者,得极恶报。
以是因缘,当以慈心常守护之。
慈心护者,即是善护一切众生,亦是善护一切佛心。
一切正法、一切菩提、一切善根,亦复如是。
若我此像化世缘尽,当愿薛室啰末拿摄往天界,守护供养。
弥勒像法,还复来此,乃至佛佛,亦复如是。
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我已具发此十四种愿,三宝大悲,当證知我,令一一愿悉获成就,使三宝常住,法施无尽。
誓于未来一一诸佛像法之世,为护法故,造无畏像,发清净愿,如今不异。
所造之像一一不灭,经生累世,积满十方,无间隙地,我亦不休,佛出世尽,然后乃息。
若佛众生,无有尽时,我造像发愿,终不可尽。
以是因缘,重说伽陀,赞叹大悲救世医王,令诸众生,常起正信。
胡右丞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三四、《道乡集》卷二四
江都旷职,既逃警众之刑;
长社备员,复据横经之席。
拜恩优渥,抚己惊惭。
窃惟平治之时,亟敦政教之本。
京师首善,辟雍丕变于兴王;
遐迩承流,泮水遂严于列辟。
集一国之善士,阐六艺之微言。
爰逮颛门离合之书,与夫历世昌衰之迹,皆欲甄明其得失,用以博洽其见闻。
庶器业之兼隆,获贤能之继出。
化民成俗,岂徒风动于一方;
以道事君,或至泽加于四海。
所期如此,设官实难。
必须豪杰之材,始称楷模之任。
某幼不岐嶷,长更冥顽。
挟策读书,素乏解颐之说;
舐笔和墨,竟无遗纸之词。
窃妄意于攀龙,故服勤于刻鹄。
夜而计过,惧多愧于幽明;
义以束身,敢自荒于廉耻?
顷类涂羹之戏,冒登桂籍之荣。
歛板阶墀,未施劳于剧邑
曳裾庠序,俄掌教于名藩。
化藿蠋以何能,但社鼷之有托。
坐縻三岁,讫无最之可书;
移宰一同,方待次而为治。
岂期旧物,荐及鲰生,舍民社倥偬之繁,从敩学优游之乐。
况今妙简,尤号清明,以文行荐者虽曰甚多,中师儒选者盖亦无几。
胡为望外,辄在数中?
此盖伏遇某官卓荦人间,表仪天下。
昔潜一室,志已熟于经纶;
今处四邻,恩遂周于动植。
曾是衣冠之系,适同桑梓之邦。
去越犹喜于似人,居楚宁忘于用赵。
许允之典选,且取于乡;
在贻逊之当朝,肯遗于旧?
是致瓦砾之贱,亦蒙陶冶之私。
某敢不益励初心,务崇名教!
彼我相长,苟脱迹于敝人;
穷通自如,冀比肩于善士。
仰酬盛德,决在异时。
题疾老写华严经1117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七、《石门文字禅》卷二四 创作地点:江西省南昌市香城寺
瑛公风骨清癯,而神观秀爽,措置加于人一等。
南州名士游,淡然无营,独杜门手写此经,精妙简远之韵,出于颜、柳。
予闻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者,皆所庄严之耳。
龙胜菩萨以夙智通力诵持之,实叉难陁以入世间智力翻译之,清凉国师以达佛知见力疏释之,而瑛公以夙净愿、坚固力书写之。
予观其心志,端欲候文殊师利智海,普贤之行愿善财童子利生求法精进,十二时皆在现行。
如善现比丘不动真际,现一切色身于十方世界,作大佛事,顾其措置非加于人乎?
双峰正觉禅院涅槃堂记建炎元年十二月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二、《石门文字禅》卷二一、《湖北金石志》卷一一、光绪《黄州府志》卷三九、光绪《黄梅县志》卷三五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
大江之北,梦泽之东,万山走趋,屹立两峰。
蟠岸千楹,宝势翔空。
烟云开遮,户窗青红。
天花堕飘,舞雨旋风。
疑登梵释,龙天之宫。
大钟横撞,山空玲珑。
犀颅戢戢,步趋肃雍。
祖印禅师,盖其长雄。
宽而边幅,壮而疏通。
谦以自牧,众所追崇。
如海下之,百川则宗。
论其世家,非侯则公。
弃之耻言,安乐岩丛。
与彼假我,染衣妄庸。
垂涎富贵,忘其顶童。
雀卢自诬者,则若不同也。
余自襄沔,南归新丰
道由淮上,托宿山中。
欣然见我,如旧游从。
日陪杖屦,摧颓两翁。
偶立小语,又指役工。
纷然斧斤,声杂鼓钟。
坐僧日多,其来无穷。
庸免包藏,衰老笃癃。
跛盲失心,不祥之凶。
作堂馆之,工行告终矣。
要余即之,周行庑廊。
入门疏快,密室虚窗。
搴帏设帘,宜温宜凉。
濯衣栅榻,负喧床。
药炉茶鼎,可剂可汤。
颐指如意,失其异乡。
即戏问之,欲资抵掌。
岂有少年,如邃青狂,法战不胜,舁入此堂者乎?
岂有垂死,如剖倔强,而敢横机,摩叠大阳者乎?
岂有英灵,如黄涅槃,杖擿病者,随起激昂者乎?
岂有病瘉,枵然空房,而尝卧处,尚多痂疮,以火烧之,皆熏陆香者乎?
岂有头陀,以纸为裳,而其迅机,石火电光,方酬洞山,言讫而亡者乎?
祖印愕然,视余嗟咨。
如子精敏,亦迷怪奇。
甘弃坦涂,而行崄巇。
子知太平无象可窥,雨露霜雪,自然四时。
我廪既高,里无呼追。
鸡豚社饮,老幼扶携,安用鳞凤之与菌芝耶?
维摩,卧毗耶离。
教诲天魔,使令艳姬。
手提大千,戏而掷之。
世尊有疾,则异于是。
背痛乃卧,须乳作麋而已,何尝变化,怖骇群儿乎?
余闻其说,乃加敬虔。
而僧祖称,祖印所贤。
而余里闬,又掌寺权。
婆娑献诚,愿拾此言。
丐余文之,为记以传。
夫千里水,滥觞其源。
若合众流,遂成大川
则知此堂,众檀成焉。
增土为阜,增毛为毡。
两尼勤勤,佳其精专。
同其调度,所费缗钱,盖六十万,净愿乃圆。
僧道齐,以身率先。
杂众工中,唱叫挽牵。
十方之多,道俗嗟羡。
咨尔堂众,谛观病缘。
此四大躯,无可肇坚。
生死之趣,爱见所缠。
虽相扶持,终各弃捐。
当令以观,常自现前。
授与此疾,非人非天。
是我自业,成熟则然。
受尽还无,如鸡出燖。
此心自住,如珠在渊。
观苦进道,诸佛悯怜。
岁在丁未建炎改元
季冬初吉,集者骈肩。
叙多率众,二百九员。
领衲景修,守珂、守诠
至其纲维,又拣耆年。
办众法钦,牧众法琏。
丛林精神,照映云泉。
祖印为谁,住持仲宣
而作记者,寂音老禅。
信州天宁寺1117年3月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二、《石门文字禅》卷二一、康熙《广信府志》卷三四上、道光《上饶县志》卷三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洞山
江南山水冠天下,而上饶又冠江南,自昔多为得道者所庐,鹅湖龟峰、怀玉,号称形胜,而灵山尤秀绝。
盖唐义武初,西平王发其天藏也,初建精舍名兴圣,祥符天子改赐普明
沙门德延以讲学聚徒甚盛,弟子德熙者有智略,实阴相之。
崇宁二年,诏革以为禅林,赐田度僧,听遇天宁节进功德疏。
太守周公邠长老德延为第一世,而以僧正德熙董其事也。
三人者叙立顾瞻而叹曰:「寺以群居,而自为户牖,犬牙相接,如蜂房蚁穴,非相臣所以建请,集禅衲,演祖道,上延睿算之意,于是蝉蜕其卑陋而一新之也。
入门纵望,序庑翼如而进,层阁相望而起。
登普光明殿,顾其西,则有云会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为法宝藏,以大轮载而旋转之,以广摄异根也。
顾其东,则有香积厨,以办伊蒲塞馔;
为职事堂,以料理出纳。
特建善法堂于中央以演法,开毗耶丈室以授道。
又阁其上,以像观世音,示以闻思修令。
学者入道也,粥鱼茶板,霜颅螺顶,凫趋而集,寂无人声馀履声;
而禅斋密室,冰怀雪虑,株枯而坐,不见心相惟身相也。
呜呼,西平王郡太守虽异世,而姓氏同
前以讲,后以禅,而领袖者虽异趣,而名号同也。
吾闻浮图未成,故裴公美玄度之后身;
千尺像毕,而僧护僧祐道宣之前身。
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衍禅师出自白牛法窟中来,嗣延公之法席,分照觉之祖焰,道行孤峻,为邦人所钦。
然人但见其能集前人之大成,幻出楼观,而不知其游戏也。
政和元年八月,又诏以天宁万寿名寺。
七年三月僧庆瑫来乞文,以记其事。
余虽未获览山川之佳气,披华搆之雄誇,然能系而为之词也。
辞曰:
群峰宝势争岧峣,云收眼寒空翠摇。
灵山独受王水朝,跨水谁作朱飞桥?
苍官马鬣低龙腰,谷风吹空翻海潮。
忽惊宝坊碍层霄,天花细雨纷堕飘。
草衣大士唾雾消,定力持之日劫超。
太霞仙子坐可招,夜晴往往闻吹箫
西平贤王想风标,长剑拄颐气勇骄,擅此兴圣开前朝。
兴和气弥宇宙,佛宫道祠恩益厚。
初此毗尼相讲授,易为禅林冠江右。
大钟横撞午梵奏,紫金光聚世福
苾刍千指聚拜手,太平天子千万寿。
切云楼阁谁所搆,臣子净愿力成就。
白牛乳犊师子吼,虎溪嫡孙气奇茂,学者趋之俯并首。
我作铭诗招尔后,斯文与山俱不朽。
岳麓海禅师塔铭(并序 代)1119年8月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石门文字禅》卷二九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师名智海姓万氏吉州太和人也。
幼静专,无适俗韵。
去事普觉道人楚金,为弟子。
年二十一,剃发受具,辞金游方。
金出邓峰永公门,父子道价,逼亚东林总、玉涧祐。
故师依玉涧、东林最久,然无所契悟。
晚抵仰山,陆沉于众,佛印元公独异之。
师方锐于学,喜翰墨,呵曰:「子本行道,反从事语言笔画。
语言笔画借工,于道何益?
矧未工乎」?
师于是弃去,经行湘南诸山,依止大沩十年。
真如门风,号称壁立,学者皆望崖而退。
师独受印可辈流下之真如。
赴诏住上都相国寺,师雅志不欲西,首众衲于衡阳药山,分座说法。
元符己卯,开法于城东之东明
崇宁乙酉,迁居于湘西之岳麓,劝请皆一时名公卿。
明年正月八日,麓火,一夕而烬,道俗惊嗟,以死吊。
师笑曰:「梦幻成坏,盖皆戏剧。
然吾恃愿力,宫室未终废也」。
于是就林缚屋,单丁而住,杂苍头厮养,运瓦砾,收烬馀之材,造床榻板隔,凡丛林器用所宜有者皆备。
曰:「栋宇即成,器用未具,是吾忧,故先办之」。
闻者窃笑而去,师自若也。
未几月,富者以金帛施,贫者以力施,匠者以巧施。
十年之间,厦屋崇成,盘崖万础,飞楹层阁,涂金间碧,如化成梵释龙天之宫。
人徒见其经营之功日新,而不知其出于閒暇谈笑。
宣和己亥七月九日,以平生道具付侍者,使集众估唱,黎明漱盥罢,坐丈室,闻粥鼓,命门弟子,因叙出世本末,祝以行道勿懈,说偈为别。
智暹者进曰:「师独不能少留乎」?
师以手摇去,复周询左右良久,右胁而逝。
阅世六十有二,坐四十有二
七日,阇维收骨石,塔于西崦舜塘之阴。
余官长沙,始款师,虽其道眼无分别相,而州里情亲,若出自然。
故知其为人惠敏,有智略,恤孤老,赴急难,常器人于羁贱中,屡折不困。
其尊礼贤者,乐于人为善,则其天性。
尝叩其论于宗门,号饱参于教观,甚博而知要。
不见十日,而以讣闻。
呜呼,余闻论事易,成事难,舍生易,处死难,师皆返是,岂无德而然耶?
南牧齐公状其平生,乞铭于余,因为之铭曰:
临济纲宗,遇风则止。
昭忧其谶,得念而喜。
湘南有圆,汾阳之嗣。
遂兴其宗,克肖前懿。
衲子方来,归之如云。
南真两俊,绝尘逸群。
海公于真,盖其的孙。
独敢袒肩,荷担宗门。
天资慈祥,一目贵贱。
幻出宝坊,实依净愿
冤亲赞毁,初莫能辨。
及其将化,则有明验。
人死之难,如登焚轮。
师独易之,如臂屈伸。
塔曰无缝,岂有新陈。
我作铭诗,昭示学人。
戏答刘江庆元六年1200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一七、《平园续稿》卷四○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往岁,安福士人刻木为观音像以施予。
予问云:「不云听而云观,何也」?
士未能对。
刘伯深元复以蜀绣像请益。
予告之曰:「子读《普门品》乎?
无尽意问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佛以善应诸方所答之。
又云『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悲观及慈』;
又云『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
今常人眼力所及则见,不及不见也。
菩萨能以千手千眼善应诸方,何所不及?
况所谓音者,非止世间之音乎!
发大清净愿,运大慈悲心,六道四生何所不
乃欲以世间耳目视听论之,陋矣」。
刘君曰:「唯」。
祈晴疏十月收禾次还愿并祈晴) 宋 · 戴翼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二二、《翰苑新书》别集卷一○
十月穫稻,一年之计所关;
久雨妨农,八口之家奚望?
况艰歉不堪于去岁,而收成全仰于今冬。
奈积潦之连绵,阻及时之收刈。
禾浸淫而生耳,农憔悴以焦心。
尝贽瓣香,恪陈净愿
皇天之感格,日脚方晴;
奈何宿霭之阴沉,云头复雨。
彷徨无措,老弱奚归?
兹众赛于无因,庸再伸于前恳。
伏望神心垂悯,佛眼回光。
岩谷阴消,开一天之霁色;
仓箱日入,腾万户之驩声。
明经书堂记 宋末元初 · 胡次焱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五、《梅岩文集》卷四
明经书堂者,我明经先生读书所也。
先生本大唐昭宗子,天祐间朱全忠构祸,逃难齐民依安定三公,卜宅于婺源之考水,因用胡姓。
古老相传,指方二坞为书堂遗址。
十四世孙安国浚池筑亭为游憩之地,扁以「方坞」,予尝记之矣。
其郎罢士盈曰:「此足以乐宾娱亲,非所以淑子孙也」。
易以明经书堂,再以记请。
予嘉其能尊祖尊经,奋笔弗辞。
谨按明经一科,肇于汉,于周,因仍于六朝,五季、宋初亦沿以取士。
先生在五季时尝中是科,乡人即以表其族,以别于安定之胡,尊之也。
或曰:唐人谣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宋人诗曰「焚香礼进士,撤棘待明经」,是谓明经下于进士也,何得谓尊之邪?
应之曰:唐制诏三家《传》、《礼》、《仪》出身者不任散官,优之也。
仁庙试明经举人,至烦御笔亲选试官,重之也。
重之优之尊之至矣,是宜鸿儒硕学多出此途。
唐时王允、郑钦夫许孟容、徐文达以至陆德明之徒皆以明经擢第。
乃若孔颖达博洽狄仁杰之公忠,此明经中尤挺挺者。
宋初以明经进士崔颐正,以九经及第则孔维
辨析经疑,讲明易卦,有若冯元
先列注疏,断以己意,有若刘恕
至若经义名斋,有若胡安定
经术传授,有若蔡端明
明经中尤表表者。
夏侯胜志在青紫,祝钦明五经扫地,何足与我明经同日语哉!
吾固于先朝「经明行修」一语有感焉。
夫经明以学问言,行修以践履言。
必修行,而后经明有实用;
非行修,则经明徒虚文。
祝钦明辈有学无行,姑舍是。
质诸家乘,明经以孝友处家,以谦逊处乡,德量宽洪,人不见喜怒之色,盖先生有得于经素矣。
惟明《书经》之敦叙,故修而为孝友之行;
惟明《易经》之谦恭,故修而为谦逊之行;
惟明《礼经》好恶之辟,故修而为喜愠不形之行。
不特此也,经不云乎,「君子以俭德避难」,是以有「家住乡庄深僻处,任是湖边属汉秦」之句。
经不云乎,「独寐寤宿,永矢弗告」,是以有「但向閒中消日月,岂知世上有兴亡」之句。
经不云乎,「吾不如老圃、老农」,是以有「园林满目,丘陇当门」之句。
经又不云乎,「饮酒燕乐,向晦入燕息」,是以有「醉乡眠芳草,归路送夕阳」之句。
经又不云乎,「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是以有「绎思斋中,畅情池上」之句。
经明而行修,岂独科第而已。
揭「明经」以颜其书堂,则远而六艺芳澜,近而燕翼贻谋,具在是矣。
祖宗以行修为明经之实,子孙亦以行修副明经之名。
春诵夏弦,必思瞬存而息养;
朝吟暮诵,必思昼为而宵得。
否则明经徒纸上语耳,何关于吾身哉!
猿惊山人之去,鹤叹城郭之非,壁中之科斗文字犹存,堂上之金石丝竹未咏,绎思以求诸心法,论义以稽诸家法,经明行修者初不以投簪阁笔为作辍,祖孙百世一日也。
黄卷中有圣贤,方册中有文武,云仍诜蛰可不率乃祖攸行?
壬寅正月,十三世孙次焱记。
有感 元末明初 · 李穑
 出处:牧隐诗藁卷之十六
白衣仙人蹑莲叶,宛在风波衣不湿。
人间生死海无涯,雨洒大空多哭泣。
闻声救苦皆现身,一刹那顷赴人急。
微尘国土明镜中,楼下居人如芥拾。
愿将净愿现威神,数个沾床起而立。
走向城中办生理,主人白须容可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