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上疏谏废皇太子 东汉 · 张皓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九
昔贼臣江充,造构谗逆,至令戾园兴兵,终及祸难。
壶关三老一言,上乃觉悟,虽追前失,悔之何逮!
皇太子春秋方始十岁,未见保傅九德之义,宜简贤辅,就成圣质(《后汉·张皓传》:「安帝废皇太子济阴王桓焉、来历廷争之,不能得。退而上疏书。奏不省。」)
废帝时童谣三首 其一 南北朝 · 无名氏
北史曰:杨愔齐文宣太原公主。位至尚书令骠骑大将军文宣大渐。侍中燕子献黄门侍郎郑子默并受遗诏辅政。时常山长广二王位地亲逼。等与尔朱浑天和谋。欲裁夺威权。由是深相疏忌。并为二王所害。先是童谣云云。羊为也。角文为用刀。道人谓废帝小名。太原公主尝作尼。故曰阿𡡉姑。子献、天和皆尚帝姑。故曰道人姑夫云。
白头羊毣(《北齐书》作尾。)秃。羖䍽历头生角(○《北齐书》杨愔传。北史杨愔传。《诗纪》百十一。)
少主临海王安成王入纂令 陈朝 · 武宣章后
 出处:全陈文卷四
中军仪同、镇北仪同、镇右将军护军将军、八座卿士,昔梁运季末,侮内沸腾,天下苍生,殆无遗噍。
高祖武皇帝拨乱反正,膺图御箓,重悬三象,还补二仪。
世祖文皇帝克嗣洪基,光宣宝业,惠养中国,绥宁外荒,并战战兢兢,劬劳缔构,庶几鼎运,方隆殷夏。
伯宗昔在储宫,本无令闻,及居崇极,遂骋凶淫,居处谅闇,固不哀戚,嫔嫱丱角,就馆相仍,岂但依车所纳,是讥宗正,衰绖生子,得诮右师,七百之祚何凭,三千之罪为大。
且费引金帛,令充椒阃,内府中藏,军备国储,未盈基稔,皆已空竭。
大傅亲承顾托,镇守宫闱,遗诏绸缪,义深垣屏,而攒涂未御,翌日无淹,仍遗刘师知殷不佞等,显言排斥。
韩子高小竖轻佻,推心委仗,阴谋祸乱,决起萧墙,元相虽持,但除君侧,又以余孝顷密迩京师,便相徵召,殃慝之咎,凶徒自擒,宗社之灵,祆氛是灭。
于是密诏华皎,称兵上流,国祚忧惶,几移丑类,乃至要招远近,叶力巴湘,支党纵横,寇扰黟歙。
又别敕欧阳纥等,攻逼衡州,岭表纷纭,殊淹弦望,岂止罪浮于昌邑,非唯声丑于太和。
但贼竖皆亡,祆徒已散,日望惩改,犹加淹抑,而悖礼忘德,情性不悛,乐祸思乱,昏慝无已。
张安国蕞尔凶狡,穷为小盗,仍遣使人蒋裕,钩出上京,即置行台,分选凶党,贼妻吕,舂徒为戮,纳自奚宫,藏诸永巷,使其结引亲旧,规图戕祸。
荡主侯法喜等,太傅麾下,惯游府朝,啖以深利,谋兴肘腋。
适又荡主孙泰等,潜相连结,大有交通,兵力殊强,指期挺乱。
皇家有庆,历数遐长,天诱其囊,同然开发。
此诸文迹,今以相示,是而可忍,谁则不容,祖宗基业,将惧倾霣,岂可复肃恭禋祀,临御兆民?
式稽故实,宜在流放,今可特降为临海郡,送还藩邸。
大傅安成王,固天生德,齐圣广深,二后钟心,三灵伫眷,自前朝不悆,任总那家,威惠相宣,刑礼兼设,指挥啸咤,湘郢廓清,辟地开疆,荆益风靡,若太戊之承殷历,中都之奉汉家,校以功名,曾何仿佛。
且地彰灵玺,天表长彗,布新除旧,祯祥咸显,文皇知子之鉴,事甚帝尧,传弟之怀,又符太伯,今可还申曩志,崇立贤君,方固宗祧,载贞辰象,中外宜依旧典,奉迎舆驾。
未亡人不幸,属此殷忧,不有崇替,容危社稷,何以拜祠高寝,归祔武园?
揽笔潸然,兼怀悲庆(《陈书·废帝纪》)
始兴王伯茂 陈朝 · 武宣章后
 出处:全陈文卷四
伯茂轻薄,爰自弱龄,辜负严训,弥肆凶狡,常以次居介弟,宜秉国权,不涯年德,逾逞狂躁,图为祸乱,扇动宫阐,要招粗险,觖望台阁,嗣君丧道,由此乱阶,是诸凶德,咸作谋主,允宜罄彼司甸,刑斯剭人。
言念皇支,尚怀悲懑,可特降为温麻侯,宜加禁止,别遣就第。
不意如此,言增泫叹(《陈书·始兴王伯茂传》,皇太后令黜废帝临海王,其日又下令。)
谶诗二首 其一 北齐 · 陆法和
 押哿韵 出处:全北齐文卷二
北史本传曰:法和书其所居屋壁而涂之。及剥落。有文二首。
十年天子为尚可。
百日天子急如火。
周年天子迭代坐(隋书五行志曰:时文宣帝享国十年而崩。废帝嗣立百馀日。用替厥位。孝昭即位一年而崩。此其效也。○《北齐书》陆法和传。北史陆法和传。隋书五行志。《诗纪》百十。)
即位大赦诏天康元年四月癸酉 陈朝 · 陈伯宗
 出处:全陈文卷三
上天降祸,大行皇帝奄弃万国,攀号靡及,五内崩殒。
朕以寡德,嗣膺宝命,茕茕在疚,惧甚缀旒,方赖宰辅,匡其不逮,可大赦天下(《陈书·废帝纪》)
改元大赦诏光大元年正月乙亥 陈朝 · 陈伯宗
 出处:全陈文卷三
昔昊天成命,降集宝图,二后重光,九区咸乂,闵余冲薄,王道未昭,兹神器,如涉灵海,庶亲贤并建,牧伯惟良,天下雍熙,缅同刑措。
今三元改历,万国充庭,清庙无追,具僚斯在,言瞻宁位,触感崩心,思播遗恩,俾覃黎献,可大赦天下,改天康二年光大元年,孝悌力田,赐爵一级(《陈书·废帝纪》)
华皎家口诏光大元年九月乙巳 陈朝 · 陈伯宗
 出处:全陈文卷三
逆败华皎,极恶穷凶,遂树立萧归岿谋危社稷,弃亲即雠,人神愤惋。
王师电速,水陆争前,枭剪之期,匪朝伊暮。
其家口在北里,尚方宜从诛戮,用明国宪(《陈书·废帝纪》)
恤死事军人诏光大二年正月庚子 陈朝 · 陈伯宗
 出处:全陈文卷三
华皎军人死王事者,并给棺槥,送还本乡,仍复其家(《陈书·废帝纪》)
右军乐毅论后 陈朝 · 僧智永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四
《乐毅论》者,正书第一。
世模出,天下珍之
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
陈天嘉中,人得以献文帝
帝赐始兴王
王作牧境中,即以见示。
吾昔闻其妙,今睹其真。
阅玩良久,匪朝伊夕。
始兴薨后,仍属废帝
废帝既没,仍属馀杭公主。
公主帝王所重,恒加宝爱。
陈世诸王,皆求不得。
及天下一统,四海同文,处处追寻,两载方得。
此书留意运工,特尽神妙。
其间书误两字,不欲点除,遂雌黄治定,然后用笔。
陶隐居云:「大雅吟《乐毅论》、《太师箴》等,笔力鲜媚,纸墨精新」。
斯言得之矣。
释智永张怀瓘《法书要录》)
废皇太子勇为庶人诏开皇二十年十月乙丑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出处:全隋文卷二
太子之位,实为国本,苟非其人,不可虚立。
自古储副,或有不才,长恶不悛,仍令守器,皆由情溺宠爱,失于至理,致使宗社倾亡,苍生涂地。
由此言之,天下安危,系乎上嗣,大业传世,岂不重哉!
皇太子勇,地则居长,情所钟爱,初登大位,即建春宫,冀德业日新,隆兹负荷。
而性识庸暗,仁孝无闻,昵近小人,委任奸佞,前后愆衅,难以具纪。
但百姓者,天之百姓,朕恭天命,属当安育,虽欲爱子,实畏上灵,岂敢以不肖之子,而乱天下。
勇及其男女为王、公主者,并可废为庶人。
顾惟兆庶,事不获已,兴言及此,良深愧叹(《隋书·房陵王勇传》)
上书谏废皇太子 隋 · 杨孝政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八
皇太子为小人所误,宜加训诲,不宜废黜(《隋书·房陵王勇传》)
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七
肇有皇王。司牧黎庶。
咸立上嗣。以守宗祧。
固本忘其私爱。继世存乎公道。
故立季历而树姬发。隆周享七百之期。
黜临江而罪戾园。炎汉定两京之业。
是知储副之寄。社稷系以安危。
废立之规。鼎命由其轻重。
详观历代。安可非其人哉。
皇太子承乾。地惟长嫡。
位居明两。训以诗书。
教以礼乐。庶宏日新之德。
以永无疆之祚。而邪僻是蹈。
仁义蔑闻。疏远正人。
亲昵偫小。善无微而不背。
恶无大而不及。酒色极于沈荒。
土木备于奢侈。倡优之技。
昼夜不息。狗马之娱。
盘游无度。金帛散于奸慝。
捶楚遍于仆妾。前后愆过。
日月滋甚。朕永鉴前载。
无忘正嫡。恕其瑕衅。
倍加训诱。选名德以为师保。
择端士以任官僚。犹冀中人之性。
可以上下。蟠木之质。
可以为容。愚心不悛。
凶德弥著。自以久婴沈痼。
心忧废黜。纳邪说而违朕命。
怀异端而疑诸弟。恩宠虽厚。
猜惧愈深。引奸回以为腹心。
聚台隶而同游宴。郑声淫乐。
好之不离左右。兵凶战危。
习之以为戏乐。既怀残忍。
遂行杀害。然其所爱小人。
往者巳从显戮。谓能因兹改悔。
翻乃更有悲伤。行哭承华。
制服博望。立遗形于高殿。
日有祭祀。营窀穸于禁苑。
将议加崇。赠官以表愚情。
勒碑以纪凶迹。既伤败于典礼。
亦惊骇于视听。桀蹠不足比其恶行。
竹帛不能载其罪名。岂可守器纂统。
承七庙之重。入监出抚。
当四海之寄。承乾宜废为庶人。
朕受命上帝。为人父母。
凡在苍生。皆存抚育。
况乎冢嗣。宁不钟心。
一旦至此。深增惭叹。
大唐东岳朝觐颂附诗725年11月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 创作地点:山东省泰安市
封祀之山。五在中国。泰岳首之。昊穹之命。再集巨唐。皇帝受之。临位十四年。考虞氏岁巡之义。颂周王时迈之什。十月辛酉。步自有洛。十一月戊戌。帐殿斋于岳趾。渊默以清。绎思而照。将纪功布度顺斗承天精享也。己丑。宏观轶区宇。盛仪振开辟。高临建凤。万队张皇以烛山。上御飞龙。百神翕习以扶道。国台二。藩后四。髦士密侍。信臣高位。扈封台。列升陛。不下五十。以圣言冲邈。瑶牒宝书。誓之旨曰。朕获守丕业。恐不克骏命。惟上帝储休。锡苍生无疆之庆。朕之庆也。古则秘之。何哉。属寒驰迅飙。露清终夕。若扫若锄。晏然而巳。庚寅天官次箓。王制协时。严高祖以配之。嗣高宗以陟之。冕裘立。圭璧序。洁罍俎。调钟吕。倨勾于簨簴。戛击乎柷敔。宝骈瑞兮物焜煌。空薄霄兮音容与。则纤尘不动。和气充塞。日在于观。天为之门。扬日大光。谓小天下。昭以抱戴。见之卿霭。郁郁纷纷。喜气絪缊。当芝检。引紫薰。大紫洞而三辰接。郁苍摇而万岁闻。自下达上徯吾君。君之来兮望如云。端兮晬。圣之门。至尊辛卯有事于社首。以泰折如泰坛。于穆我睿宗。侑而作主。奠献呜咽。天子之孝也。佥以金匮归勋于祖祢。石䃭藏美于乾坤。戒咸秩则司存。癸巳。载大旂。合大乐。三陔崌以帷抗。四亚锵而辂止。朝偫牧。揆千官。厎邦赋。数庭实。华虫辨等。车马来觐。周人随人。二王之宾。戎狄蛮貊。万里重译。必拱于著。执贽奉璋。雍雍昂昂。靡敢怠遑。乃建鸡竿。伐鼍鼓。帝命出。皇恩溥。扬巽风。作解雨。施舍之。荡涤之。宥法罪。除颇颣。澒涌洋溢。周流黮䨴。不崇朝而遍者。与此山俱。畴翳而不拔。胡微而不铺也。亦既称寿。申命宗伯。咨尔颂焉。效古之刻石。臣颋稽首再拜而言曰。臣闻昔在帝尧。臣惟咎繇。聪明之谓圣。迈种之谓德。天若曰。依于巨唐。易姓者李。王于中华。崇功者唐。圣之泽。德之浸也。我唐祚之兴。昌符诞膺。两仪动。六叶承。皇帝宣高祖四宗之景烈。肇开元神武之明号。广矣大矣。莫有不宁。罔有不俾。咸一德之辅。不贰心之臣。偫后抗词曰。臣闻先王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陛下得天之经。得地之义。得人之行。行也者。孝莫大焉。兼三才以为政。孝也者。仁莫大焉。含万物以为性。今三才贞。万物亨。六典平。九功成。官不滔。狱不放。至于刑清。良有以也。因斯而谈。清明在躬。志气如神之睿者君也。四国于藩。四方于宣之美者臣也。有物有则。我君臣保乂之。原所由于前。设其教于后尔。往岁邦危中否。天讨内难。陛下提三尺之剑。羾阊阖。绝勾陈。趋北军。正北辰。然后翼翼乾乾。尊尊亲亲。立我蒸人。圣考所以付天下之公器。蹈汾阳之清尘。唐虽旧邦。其命维新。古者振兵释旅。祠土祈谷。先事也。我是以幸太原。祭汾脽。耀金甲。肃边鄙。虏马詟而不敢南向。解严京师。获宝鼎。献宗庙。戍人归而尽务东作。报福京坻。于是乎爰佐五畤。郊天以奉时。爰崇九室。祫祖而敬思。昭格迟迟。神人允釐。无何。籍三脊。盛六穗。不召斯至。拥休之类。如山则委。曷月而秘。岂非享物降嘉司火也。立浑同度在璿也。陛下姑谓之薄。臣所未谕。且管氏诧齐。帝王凡八十九。湮沦郁没。孰若致美高宗。勒岱甲子正六十。肸蚃葳蕤。故能应期我神武。惟继代奉业。增高保鸿。缺乎中何也。即先后以权。暂阻于运。二宗绍复。未遑厥功。神闇之契。不在诸子。而当圣躬。固不可辞者审矣。帝曰俞。畏德之不称。而左辅右弼。杂缙绅鸿硕之伦。抱蕝怀书。蒸云吐雾。方集贤内殿。讲议前席以论之。传不云乎。君子勤礼。敬之至也。易不云乎。先王作乐。豫以动也。慎矣哉。礼乐之为用。故执礼者具。删弊则质。宜之自我。变乐者理。去商何害。谦以为臣。二者洽而三让之。制曰可。始严卤簿。腾七萃。启禁关。回九重。以听乎鸾声之雍雍。匪疾匪徐。物有其容。动植赞。华夷观。骈阗总樽。羡漫半散。出成皋。踰荥波。凭滑台。眺洪河。遂并昆吾之墟。徜徉乎大舜之泽。濒四渎二济入于兖。经九一三齐乔于岱。推二旬有六而顿行在。莫不皤皤华皓。如藿倾阳。或牵以饩。或捧之觞。伛偻乎康庄。一以伸神武之今日。一以感乾封之旧章。乃饩归之。觞举之。慈且惠而与之驩。沸渭颉颃。矧国邹鲁。家洙泗。乘汶野而图记可知。指泮林而颂声不坠。以周公之故。将孔子之后。翘然希王者之属车。圣人之清跸。则久及信宿之意。岩岩所瞻。宗神曰天齐王。加一等于三事。户二十。供王祀。环十里。禁人樵。报也大禋。旅之数重。袖成之禄。抚遗氓。赐之复。帝曰吁。夫艰难系王业。休咎牵人事。况天监之。殊祥也。殊典也。不自满而虔巩于位。朕宝臣曰乾曜洎说。有初有终。时乃风。钦哉。汝作朕左右丞相。翳汝忠。益以嘉猷。补衮之阙。罔或怠。遂宏天封。焕天章。篆介邱而旋德阳。大飨乎偫方。程后代。美其律。声其实。坟作四而籍言七也。臣颋不敏。继伯夷之直清。微太史之留滞。聆金奏同百兽之舞。振木铎采万人之诗。敢陈诗以颂曰。
天子圣兮天孙崇,登以封兮报以功。
受命再惟皇代,天之赉人所载。
士马山嶪,戈矛山沓,祯符山杂,灵响山答,天与人合。
我铺衍兮长粹清,太元册兮太一精,休光光我之庆成,舜四朝而禹万国,莫之我京。
废皇太子瑛为庶人制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三
朕躬承天命。嗣守先业。
不敢失坠。将裕后昆。
所以择元良。策奇器。
为国之本。岂不谓然。
太子瑛。幼而钟爱。
爰加训诱。亲之师范。
所望日新。年既长成。
与之婚冠。而妃之昆弟。
潜搆异端。顷在东都
颇闻疑议。所以妃兄薛愿
流谪海隅。导之诲之。
谓其迁善。驸马都尉薛锈。
亦妃之兄也。今又煽惑。
谋陷弟兄。朕之形言。
愧于天下。教之不改。
其如之何。盖不获巳。
归诸大义。瑛可废为庶人。
鄂王瑶光王琚等。自幼及长。
爰加抚育。为择师资。
欲其恭顺。而不率训典。
潜起异端。及与太子瑛搆彼凶人。
同恶相济。亦既彰露。
咸引其咎。孽由己作。
义在灭亲。并降为庶人。
驸马都尉薛锈。离閒骨肉。
惑乱君亲。潜通宫禁。
引进朋党。陷元良于不友。
误二子于不义。险薄之行。
遂成门风。皆恶迹自彰。
凶慝昭露。据其所犯。
合寘严诛。言念琐姻。
用申宽典。舍其两观之罚。
俾就三危之窜。可长流瀼州百姓。
李逊等谢恩令附入属籍表809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卿先父顷逢多难。尝立大功。
每想忠劳。岂忘存殁。
念先臣之绩。虽书名于太常
推同姓之恩。更附籍于宗正
俾增荣于一族。兼延宠于九原。
卿等或诗礼承家。或弓裘奉业
咸钟新命。庆属本枝。
省所谢陈。深嘉诚恳。
唐年补遗录奏 五代 · 贾纬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五十六
伏睹国史馆。唐高祖代宗巳有纪传。
德宗至文宗亦存实录。武宗济阴废帝凡六代。
唯有武宗实录一卷。馀皆缺落。
臣今采访遗文及耆旧传说。编成五十五卷。
目为唐年补遗录。以备将来史官修述。
臣闻裴子野之修宋略。爰在梁时
姚思廉之纂陈书。乃于唐世。
咸因丧坠。是有研寻。
皇帝陛下与日齐明。固天纵圣。
华山归马宗文之道已行。
虎殿延儒。质疑之论斯启。
一昨聿宣纶诰。精择史官
以李氏又终。想唐年遗事。
虽追名上号。其制相沿。
而创法定仪。于文或异。
恐谣俗之讹变。致信实以湮沉。
将辑亡书。以修坠典。
久居职分。深耻阙遗。
今录浅闻。别陈短序。
伏冀特回睿鉴。俯念愚衷。
阁蓬山。诚莫裨于良直。
蹄涔掬土。愿少效于高深。
请下有司。用资取證。
明堂赋1050年10月 北宋 · 范仲淹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七、《范文正公集》卷一、《皇朝文鉴》卷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六、《玉海》卷九六、《永乐大典》卷七二一四、《历代赋汇》卷七二、《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一七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臣闻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宫也。
在国之阳,于巳之方。
广大乎天地之象,高明乎日月之章。
崇百王之大观,揭三宫之中央。
昭壮丽于神州,宣英茂于皇猷。
颁金玉之宏度,集人神之丕休。
故可祀先王以配上帝,坐天子而朝诸侯者也。
粤自苍牙开极,黄灵耀德,巢穴以革,栋宇以植,彻太古之弊,明大壮之则。
风雨攸止,宫室斯美。
将复崇高乎富贵之位,统和乎天人之理。
乃圣大造,明堂肇起。
明以清其居,堂以高而视。
壁廓焉而四达,殿岿焉而中峙。
礼以洁而俭,故表之以
教以清而流,故环之以水。
二帝之述焉,合五府而祭矣。
逮夫夏礼秩秩,奉以世室;
商祀穆穆,制以重屋。
神禹卑宫,阶以一尺之崇;
成汤受命,革以三尺之盛。
赫赫周堂,制度景彰。
七筵兮南北之广,九筵兮西东之长,堂并包于五室,室辨正于五方。
左青阳而总章,面明堂而背北堂
耽然太室,俨乎中黄
都徽名之在南,取盛德之向阳。
或谓厥堂惟一,厥室惟九,辟阖其三十六户,疏达兮七十二牖。
亦规上而天覆,复矩下而坤厚。
近郊之宫,广而能受。
通天之宇,高而弗偶。
八方象其幅员,九陛参其前后。
桓桓焉听政之庙,应辰而周彰;
趪趪焉承天之柱,列宿而相望。
环林兮葱葱,圆海兮泱泱。
既方舟而经梁,复素饰其回墙。
陈位序以有严,议法象而必臧。
示邦域之景铄,期人神之乐康
左有辟雍,天子学宫。
坟籍浩以明备,文物森其会同。
三寿以勖天下之孝,设三乏以劝诸侯之风。
右有灵台,庶民子来。
若经始于神明,乃占候于昭回。
天之道也,惟默默以有象;
圣之心也,盖惕惕于无灾。
此三雍之大者,故百世以钦哉。
若夫约周之礼,禀之正,天子升青阳之位,体大德之生,彼相协谋,有司奉行。
庆赐必均,历象必明。
布农事于准直,习舞德于和平。
伯益之伐木,禁蚩尤之称兵。
惟仓廪兮赈天之穷,惟币帛兮礼邦之英。
无隐不彰,无潜不亨。
蒙荡荡之至仁,浸灏灏之醇精。
此明堂之也,万物为之荣。
又若炎以继天,羲以永日。
始于仲吕之管,复于清宫之律。
天子乃登诸明堂,暨夫太室。
盛乐以象德,致大雩以祈实。
升高明而有豫,定心气而无逸。
静百官之事,驱五谷之疾。
无索于关,无难于门。
止北伐之威,以助养于生生;
导南风之和,以饰喜于元元。
此明堂之也,万物为之繁。
尔乃象正火位,德王金行。
羽渐干以南向,谷万斯而西成。
天子乃居总章之奥,奏清商之声。
图有功而专任,诘不义而徂征。
脩法制以谨收藏之令,养衰老以恻摇落之情。
同我度量,平予权衡。
人社以崇,厚兆民报本之志;
神仓以秘,示万邦致孝之诚。
此明堂之也,天下为之清。
及夫虫介时分,虎威夕永。
诗人发其凉之咏,日官宾可爱之景。
天子乃北堂以居,南面而省。
锡饮蒸之庆,从祀寒之请。
于是戒门闾,备边境。
劳三农于休息,警百辟于恭靖
关市必易,宫室必整。
无用之器斯彻,无事之官必省。
饬国典以俟来岁之宜,讲武经以肃万邦之屏。
此明堂之也,天下为之静。
斯乃顺其时,与物咸宜,适其变,使民不倦者也。
稽夫宗祀之文,大享之辰,上仪乎皇皇,盛节兮彬彬。
比于郊也,我则取文之胜;
方其庙也,我则取质之纯。
损益其礼,尊严其亲。
五天之座,晔晔以陈;
五常之席,奕奕而伦。
惟太室之位,乃上帝之神。
作配者先王,从祀者五臣。
樽斝离离,玉币莘莘。
牲牢之举既遵于后,蔬果之荐复本于周人。
礼无不当,诚无不臻。
圣人于是出斋宫而肃肃,被法服而循循。
酌一献以从质,躬百拜而表寅。
司仪实相,乐正攸宾。
进俎豆之吉蠲,罗簨簴之轮囷。
六乐咸在,统美乎列皇;
八风相荡,同和乎大钧。
下舞上歌,蹈德咏仁。
非常之祭,骏及者万国;
莫大之孝,蚁怀者兆民。
于是神醉其德,人乐而极。
太史书于策,大夫颂于国。
颂曰:明堂崇之,明王祀之
礼以成之,乐以歌之。
光天之下,教以化之。
若夫元朔会同,群后对越。
穆穆乎舜门之辟,晰晰乎宣燎之发。
帝时待旦而久,求衣以先。
纡黄组,冠通天,建日月,服乾坤,佩干将,升青阳。
进山岳之圭,当云龙之轩。
正圣人之大宝,示天下之有尊。
巍巍焉负扆而立,济济焉辨色而入。
太常正其等衰,九宾序其名级。
中阶之前,三公屹然。
应门之外,九采察焉。
阼阶之东,诸侯以同。
西阶之西,诸伯以齐。
门东北面者子之位,门西东上者男之次。
东门之外,则有乐浪、蟠木九夷之国,西面而北上。
西门之外,则有蒙汜大秦六戎之属,南上而东向。
南门之外,则有朱垠越裳八蛮之族,唯北是望。
北门之外,则有荤粥、幽陵五狄之种,唯东是尚。
于是兟兟旅进,锵锵肆觐。
向明者盖取诸《离》,观光者受之以《晋》。
君臣之位定,礼乐之道振
雅韶以奏,文铎以徇。
皆望云而就日,必歌尧而颂舜。
上和而下乐,金声而玉润。
况乎晨光赫曦,天颜弗违。
冕绂霞集,玉帛兮川归
盛乎王庭之声明,焕乎天家之光辉。
若北辰之会众星,咸粲粲而在共;
如太阳之临多露,普湛湛而将晞。
莫不君三揖于上,臣载拜于下。
行典礼,扬风雅,访隽良,议穷寡
人曷幽而覆盆,贤曷恻而遗野
于以盛名器,于以休宗社。
署圣法于圆阙,驰神教于方夏。
皇哉耀今昔之荣观,至哉敷亿兆之纯嘏。
故曰,揖让而治天下者,明堂之谓也。
惜乎三代以还,智者间间。
诸儒靡协,议者喋喋。
而皆胶其增损,忘礼乐之大本;
泥于广狭,废皇王之大业。
使朝廷茫然有逾远之叹,惘然有中辍之议。
殊不知五帝非沿乐而兴,三王岂袭礼而至。
为明堂之道,不必尚其奥;
行明堂之义,不必尽其制。
适道者与权,忘象者得意。
大乐同天地之和,岂匏竹而已矣;
大礼同天地之节,岂豆笾之云尔。
汉魏之下,暨隋唐之际,堂或三五之上,道非三五之世,盖不取其厚而取其薄,不得其大而得其细。
享配之文,或然未分;
政教之烈,斯焉弗闻。
是则帝道不施,胡取乎总期
皇德不隆,胡取乎合宫
故夫明堂之设也,天子居之,日慎日思。
思之何也?
万微存乎消息。
慎之何也?
兆灵系之安危。
繇是惟克念以作圣,思之齐名。
惧巍巍之弗逮,乃孜孜于鸡鸣。
唯至平之休代,思阜财于吾民。
四维之有艰,尚疮痍而百辛
故圣人之宝俭,弗下剥而上侈。
思寡费而薄索,民庶几于格耻。
惟下武之太宁,亦省躬于干戈。
取诸豫于四方,慨风云以长歌。
惟知人其古难,思济济乎贤者。
盖举一于皋陶,乃连茹于天下。
惟好生之至德,思与物而为
惧幽陋之靡及,常咨命于仁人。
惟及人之一德,始若晦而弥彰。
故三五之君子,腾茂实而无疆。
惟皇极之大范,思天下而与平。
惧万物之或差,持我心于诚衡。
然后见天下齐于无体,和于无声。
厖眉而寿,吾何仁之有;
含哺而嬉,吾何力之为。
但渊渊绵绵,无反无偏。
浸淳泽以咸若,乐鸿化于自然。
此明堂之道也,盖无得而称焉。
我国家凝粹百灵,荐馨三极,东升烟于岱首,西展琮于汾侧。
未正天神之府,以让皇人之德。
祖考来格,俟配天之仪;
诸侯入朝,思助祭之职。
岂上圣之谦而愚臣之惑也。
臣请考列辟之明术,塞处士之横议。
约其制,复其位。
俭不为其陋,奢不为其肆。
斟酌乎三五,拟议乎简易。
展宗祀之礼,正朝会之义。
广明堂之妙道,极真人之能事。
以至圣子神孙,亿千万期,登于斯,念于斯,受天之禧,与天下宜而已乎。
裴炎太后归政太后杀之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四、《唐史论断》卷上
论曰:裴炎死虽由直谏,迹其本末,自取之也。
武后篡夺之势,非一朝一夕为之,方欲因事立威,震慑中外,然后行其所谋。
中宗即位之初,过宠后父,力争之,因有「让国」之言,盖一时忿激之词也。
谏于外,武后制于内,一孱主岂能有为?
何得因一时忿激之词,便谓不堪辅佐,遽行废立?
自以忤意,预忧祸及,遂附武后为之谋尔。
殊不知后既能废帝立少子,天下之权皆出于己,其势至此,事肯已乎?
况素有异谋也。
炎方区区谏正其过,又请复政少子。
盗欲取人奇宝,己预其谋,既使得之,乃以廉耻为责,令归其宝,言得从乎?
言既不从,祸可免乎?
故曰:之死,亦自取之也。
夫为人臣者,惟当尽力于事,在择主之正与不正尔。
主不正而尽力,鲜有不罹其祸者。
盖共事之时,知其计画所长,用心所向;
得志之后,必虑复与人谋,则不利于己,故有忌之之意。
刘袆之、程务挺辈相继被戮,皆自取之也。
郑覃开成政事 北宋 · 孙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唐史论断》卷下、《唐宋名贤确论》卷一○
论曰:郑覃开成政事,「元年二年好,三年四年即渐不好」,颇得其实。
杨嗣复不顾事理,但谓讥己,要君求退,意不容,至有「上累圣德」之言,此奸人计也。
开成初李石同相,赞文宗为治,论议勤切,文宗励精,亦甚听纳。
如内置赦令一通,以时省览,敕长吏奉行不违,恩及天下;
紫宸宰相诸司官论事各举职,以郭承嘏给事中,有封駮之益,不令外任;
湖南羡馀钱,令收贮以备水旱;
徐州税色害人,悉使除罢;
王彦威度支钱羡馀物求宠,给边军衣赐不时,黜授卫尉卿
李石刚直之议,沮内臣仇士良威势,不使挠权:此元年二年之政事也。
至三年,仇士良遣盗刺文宗政事,使之出镇,朝廷待将相旧礼一皆寝罢,以滋士良之势;
中书、门下奏事,各挟所见,动成忿竞,无至公同心之称;
又奏改旧制,不令仆射尚书等论朝廷事;
文宗听后宫之言,议废皇太子,虽宰辅及宪官等论执,得以不废,然太子寻薨于太阳院;
仇士良用军中诬谤之事,枉害五千馀家:此三年四年之政事也。
以是观之,郑覃之言,岂非得实?
嗣复但恨沮己引用李宗闵之党,遂乘此指为瑕衅,尽力排之。
嗣复同相,况居四辅之首,既言政事一年不及一年,亦自言其过;
嗣复不共谋国事,求其失而更之,但快愤心,以言为过。
及罢,独当国政,又何所施为哉?
不踰年祸败,盖自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