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夜遣人遗以菖蒲石。立索诗。走笔复之 宋 · 释从登
 押词韵第十六部
半夜敲门声剥剥,风扰长空月欲落。
九重洋外雷声号,万顷浪头云色恶。
地神失却洞庭山蒲庵化作蓬莱阁
卢郎寄我意何多,七十二峰添五岳。
次韵答郦学正见赠三首 其二 宋末元初 · 俞德邻
七言律诗 押覃韵
萧森竹柏小蒲庵,身世嵇康七不堪
眼底故人俱寂寞,镜中衰发自䰐鬖。
过车慷慨陈清酹,旧馆殷勤脱左骖。
老我与君同此意,纷纷轻薄不须谈。
蒲庵禅师查峰夜坐二首 其一 元 · 方行
 押删韵
在昔多宿愿,志藏岩壑间。
朝看飞鸟出,暮逐浮云还。
微雨南涧来,凉飙满空山。
振衣千仞外,逸驾谁能攀。
蒲庵禅师查峰夜坐二首 其二 元 · 方行
 押元韵
人生固恒理,万化俱同源。
素抱既不展,淹留复何言。
愿期高世翁,谈道穷晨昏。
空林冀有约,违己非所论。
蒙斋 南宋 · 刘藻
五言律诗 押庚韵
蒙斋远廛市,胜概几多清。
山下一泉涌,望中千亩平。
林深俗客少,岩小晓烟轻。
杖屦从登眺,谁知有利名(《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五)
山中厅屋上梁文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二二、《文山全集》卷一二
舍一亩之白云,已开别业;
屋四围之流水,更启前荣。
发挥已定之规模,展拓方来之阀阅。
有相之道,乃绩于成。
主人未了书痴,颇有山癖。
先人之敝庐在,苟安风雨之馀;
慈母以轻轩来,亦爱园林之近。
顷斸苍苔之地,昉营谖草之堂。
虽环堵之间,粗云具体,然阖庐之制,未毕全功。
相协厥居,聿来胥宇。
阶戺所以行僎价,屏著所以肃宾嘉。
不日成之,以时可矣。
是用戒良梓,筮吉辰,茀蚴蟉于水端,架蜿蟺于云表。
然后翼之以庑,承之以门,移石而立庭皋,通泉而周户外。
清湍峻岭,为不断之藩垣
野草幽花,作自然之丹雘。
老之将至,讫可小休。
晦翁武夷而不能家,欧公卜颍水而非吾土
余何为者,乃幸得之。
未问君王,便比赐鉴湖之宅;
何须将相,方谋归绿野之堂。
凡与同工,齐听善颂。
东,日光穿竹翠玲珑(坡。)
茅屋柴门在半峰(荆。),风袂欲浮丘(谷。)
南,水面沙边绿正涵(荆。)
道人为作小蒲庵(坡。),山上仙风舞桧杉(坡。)
西,雨过横塘水满堤(丰。)
渔蓑背雨向前溪(荆。),水声秋碎入帘帏(丰。)
北,澄碧泓渟涵玉色(欧。)
夜深山月吐半壁(谷。),谁来共枕溪中石(坡。)
上,乱峰深处开方丈(欧。)
风雨户牖当塞向(谷。),五更晓色来书幌(坡。)
下,门前白练长江泻(坡。)
鼓吹却入农桑社(坡。),翠浪舞翻红䆉稏(坡。)
伏愿上梁之后,山辉川媚,神比天同。
俾耆俾艾,俾炽俾昌,寿母多祉;
爰居爰处,爰笑爰语,君子攸宁。
自此定居,永为安宅。
题画四首 其四 明 · 张宁
七言绝句 押侵韵
内史功名振士林,东封车驾从登临。
如何早拙催科政,不忘艰难畎亩心。
灵隐蒲庵长寄二律 其一 元末明初 · 刘崧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十一部
驻锡龙河近冶亭,一池蒲草座中清。
真僧渡海求书偈,朝客圜门听讲经。
即物悟空心自寂,随缘出定眼长青。
法台曾證人天会,几绾袈裟觐紫庭。
灵隐蒲庵长寄二律其二 元末明初 · 刘崧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华发飘萧六十年,閒居鱼鸟亦仙仙。
开园未种千头,入洞初寻九眼泉
幸可自酬沽酒价,喜无人送买山钱
何时乘月过灵隐,同泛秋风鉴曲船。
往时杨清溪为乡先达菊存陈公作种菊图工妙逼真去之六十馀年其五世孙继先乃得之于其仲父有实家盖其家故物也出以示余因题其后以致景仰之意 其七 奉题复公蒲庵四首 元末明初 · 刘崧
七言绝句 押阳韵
长年步不过回廊,心静时闻薝卜香。
莫怪扣门浑不应,近来喧寂已俱忘。
往时杨清溪为乡先达菊存陈公作种菊图工妙逼真去之六十馀年其五世孙继先乃得之于其仲父有实家盖其家故物也出以示余因题其后以致景仰之意 其二十三 王叔明竹石图叔明赵文敏公之甥 元末明初 · 刘崧
七言绝句 押蒸韵
王郎写竹出吴兴,潇洒纵横似更能。
昨日蒲庵庵里见,云根风骨更崚嶒。
丽春宫人词次韵 明 · 皇甫汸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出处:皇甫司勋集卷二十七
汉宫初进美人歌,一日春晖到绮罗。
漫向玉阶啼粉泪,试开金箧理妆螺。
从登豹辇衔恩甚,特赐鸾笺命藻多。
总是相如能献赋,文园归后奈君何。
何渊若从军 清 · 刘大櫆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出处:海峰诗集卷七
国士多筹策,从登大将坛。
星芒随剑直,月影对弓团。
金鼓从天降,旌旗映雪寒。
不须深入阻,轻骑斩呼韩
苏门啸 清 · 洪亮吉
阮生狂耶,稽生傲耶。
先生何人,泠泠啸耶。
咸熙魏耶,咸宁晋耶。
先生何人,冥冥隐耶孙登苏门山善啸阮籍见之归着大人先生论稽康从登游三年问其所图终不荅将别谓曰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祖灯禅师住崇宁疏 北宋 · 李之仪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一、《姑溪居士文集》卷四四
祝圣人寿,无出上乘;
说祖师禅,须归作者。
惟赐额改新未久,而当人适值为难。
啐啄既已宴府,建立自然相契。
佥言斯允,令举是宜。
登禅师负天下名,如星中月。
南北道靡不通达,内外学悉能兼该。
大雄能仁,若到今时,解空多闻,俱膺上首。
可谓青天白日,凡眼亦知其清明;
无论翠竹黄花,有时毕资其运用。
虽长袖难施于褊小,而慈航实计于通□。
眷言向德之诚,何异念家之客?
既兹幸会,似应宿缘。
虎步龙骤,愿赴群心之拭目;
云蒸雨泽,伫观万物之回春。
法鼓一声,潮音四彻。
东宫故事十七首 其十四 淳熙七年正月二十五日1180年1月25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四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汉张释之谒者仆射文帝上林苑释之从登虎圈。
上问上林禽兽簿,尉不能对,虎圈啬夫代尉对,响应无穷。
上曰:「为吏不当如此耶」?
释之,欲拜啬夫上林
释之进曰:「陛下以周勃、张相如何人也」?
上曰:「长者也」。
释之曰:「此两人称为长者,言事曾未出口,岂若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
且秦任刀笔吏,争以苛察相高,故政凌迟。
今以啬夫口辨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而争,口辩无实。
上之化下,疾于影响,举措不可不察」。
上曰:「善」!
乃止,拜释之公车令
某闻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
是故《易》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书》不贵截截善谝言,而以心休休无他技为贵。
历观古之君子,未有不讷于言而敏于行者也。
文帝天资仁厚,专务以德化民,顾岂不知此哉?
其赏虎圈啬夫,特以上林尉职在禽兽不能举职,啬夫乃反能之,姑欲稍加试用,以劝留意职业之人耳,非喜其辩也。
张释之犹以为不可者,盖上以重厚取人则有德者进,上以捷给取人则利口者来,用舍之端当审故也。
文帝一闻斯言,即舍啬夫而进释之
呜呼,其贤矣哉!
閒居录(起隆兴癸未七月庚寅,止乾道丙戌九月己酉。)1088年12月15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五六、《杂著述》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隆兴元年岁在癸未七月庚寅朔
甲午,早泛舟入城赴州会。
会散,过隆庆寺
通判黄朝散壄相访,给事中廉之孙,尚书叔敖之子,鲁直犹子也。
双井乃其祖茔所产,岁终收数斤,尝其味绝不类草茶,向来所得皆赝耳。
双井在大溪中,即修水也。
上井可深四丈,下井深六丈,沙石过而不入。
晚,长老了达具蔬食。
初,闲禅师造此寺,往乞某家林木,其人不可,妄云:「待树上生葫芦当奉施」。
未几,扣门曰:「葫芦生矣」。
视之果然,削树而迹愈明,遂舍之。
今法堂皆遍柱而葫芦形如刻云。
九月己丑朔,游清都观
观兴于南唐保大中,旧号西台治平改今名。
是岁创清都台,下临荷池,远眺诸山,苏翰林为题其榜,仍留诗,见集中。
旧有逍遥堂黄大临元明赋绝句云:「心游魏阙鱼千里,梦觉邯郸一炊
蔬食菜羹吾亦饱,逍遥堂下叶辞枝」。
或谓鲁直所作。
庚寅,早谒辅顺庙威远侯,俗呼王仙
庙有南唐匡甫所撰碑铭,后题显德五年十一月八日,盖是年五月李璟始用正朔,故称显德
其叙立庙大略云:太和县江东有王岭,相传王子乔憩鹤于此。
唐贞观间,匡和先生年六十,弃家入山学道,兴台院云云。
至天宝中封山为王,谓子乔也;
封和为匡山王,且立庙焉。
后因敕使诣庙祈祷,至瓷窑小吾团若有影响,遂创此以为别庙,瓷窑团即今之镇也。
又云:匡氏之祖以晋永嘉二年渡江来江西
其文词甚凡下,不足考信。
然士人转匡为王者,岂以避太祖讳故耶
大抵庐陵王仙事迹甚多,如永兴嘉福之观、值夏之市、大皋之渡皆是也。
嘉福观在郡城南三里,俗直以王仙名之。
崇宁中,郡人葛敏修圣功作观记云:故老传讳子繇字大皋东汉乔之弟。
晋永嘉中得道,所过皆以其姓目之。
山曰王山,村曰王田庐陵为观亦曰王仙
太和县图经》乃云王乔尝控鹤此山,其舄堕焉,血食山中。
东汉王乔晋永嘉盖三百年,不应与子繇为兄弟,疑子繇当晋之乱隐居,得道山中,世俗因以事附著之尔。
圣功此记与庙碑殊不合,未知孰是。
梁湘东王《古今同姓名录》凡六王乔:一周太子字开山,一庐陵太守,一汉,一古仙人,一河东人,一魏人。
杜光庭《王氏神仙传》亦载王乔有三:一子,一叶令,一蜀中食肉芝者。
圣功所谓讹繇为尚可疑也。
夫事至于千百年固多差谬,况杂以神仙渺茫之说乎?
大皋渡去永和七八里,安福永新之水至此入于江,其名略见《南史·陈纪》,而土人妄呼大篙,以为王仙尝掷篙渡此水,尤为荒唐。
值夏在永和之上二十里小江中,云王仙至此值盛夏,因以得名。
永兴观去永和五六里。
十月戊午朔
丙寅,游青原山靖居寺,七祖大师行思道场也。
自镇渡江行六七里,冈峦环拥,逼山门方见屋瓦,其寺颇迫窄。
塔在山之巅,蹑阶上下。
塔左有三泉,号锡杖、虎跑、雷泉。
唐颜鲁公题名及元丰六年黄鲁直二诗并刻泉侧。
鲁直碑,先祖贰郡时尝跋其后。
饭罢,南过钓台,面对太山,下临清溪,气象幽深,可以隐居。
溪浅而源远,其支流循寺而出。
唐大中五年四月,前刺史段成式等记云:景龙三年为兰若,天宝十载为寺。
所载亭台颇多,今皆不可考。
甚重颜碑,亦叙三泉,所可见者此尔。
成式文务奇涩,或不能句。
午后由小径过龙集院,归访彭子从坟庵,逼暮到家。
己巳,早,同子澄、季怀游洞岩,去镇七八里,过白沙渡,又五六里至朱陵观,知观朱守常及识王父云。
南唐徐锴开宝四年所作观记,载旧止名洞岩,隶吉水县
传者云昔天师尝再定天下名山三百六十五以应天度,此居其三百三十六。
又云峰有云岚、元秀之名,洞有青帝、西灵之精,又有对扬峰、徊岚亭。
又云故老传先天中谢行仙于此学道,贞元中刺史阎寀请立观。
其大略具此。
饭罢登自雨岩,即东洞也徐锴所谓青帝洞者。)
四顾川原衍沃,心目开明。
泉自岩而下,点滴如檐溜水,积而不溢。
道士云下为伏流出庙前,理或然也。
东南望赤岭,横亘十馀里,而不甚高,或云其上多高冢,故名大墓岭,或曰败墓岭。
盖旧传此地有王气,南唐时白氏居其傍,时以狂僭事觉,名捕,发其祖茔以厌之。
故此外大山苍郁,诸峰皆耸秀。
其坳一峰剑立者,香城山也。
顷之,过西洞(锴所谓西灵之精者。)
季怀祖坟在路傍山上,往观焉。
下山日已过午,杖履行谷中,荆棘翳路,命从者刜除以进。
小溪曲折,凡十七渡,乃望见山尾相衔,一居中如屏障。
水自两山出,是为双涧之源,而山后之泉流为青原水矣。
此去水源极近,而樵苏路绝不可往。
回至观中少休,命道士取琴弹《清溪操》,曲终上马如值夏。
值夏距洞岩七八里,中路过白竹院、前遂渡,入市。
民居数百家,闻承平时甚盛,今稍衰矣。
游胡氏旧宅,上月台,登南楼,望香城山才十五里,不若远望之苍翠也。
步至大霄观,治平间重修,已复破敝。
自此登舟,水甚浅荡,而后行过鹿渡石徐锴碑亦及此。或云卢渡。),十里出白沙江口,乘月放溜而归。
庚午,阴。
早同子澄、季怀饭讫,泛舟送子澄于神冈。
冈去州十里,突然而起,高数十丈,其形如龟,俯首伸颈而隆背。
神祠在项背间,号惠佑庙封嘉应侯
按重刊咸通中庙碑及熙宁乙卯修庙记,并云神姓刘,名竺字世泊陈鸣凤中庐陵太守,卒官而庙食焉。
其傍有西台精舍,可以登览。
子澄既别去,予与季怀登山陬访旧庙基,尽见近城诸山,其后巍然而大者龙西也。
江流横陈,小江右出,势如磬折,帆樯来往,烟树晻霭。
农事既毕,牛马散布于平原旷野之间。
若即其地筑台以尽临观之美,当为此邦之绝景。
十一月戊子朔
乙未,游西峰寺
寺在栅门外,南安岩主得法于此。
门外松径萧森。
寺后有三秀亭松林间,旧名秀野,以芝生改今名,黄鲁直作记。
十二月丁巳朔
戊寅,董参薨,德元字体仁,吉之永丰人
靖康元年乡举第一,后以恩科入官,待道州营道簿缺,石塘刘氏延教诸子。
绍兴十七年与之,应转运司试,非其志也。
既而复高中,宗族强之赴省比,殿试遂为第一,以有官降第二,特补左承事郎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召为校书郎
二十四年三月监察御史,六月迁殿中,兼崇政殿说书,与右正言王岷并特升侍讲
明年三月侍御史,六月擢吏部侍郎,超拜左中大夫参知政事
十月秦桧薨,而德元以十二月罢为资政殿学士
台官汤鹏举论列不已,遂以本官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家居八年卒,年六十八。
德元循谨自守,不事矫饰,此其所长也。
台察时病伤寒甚困,夜梦碧衣童语之曰:「无忧,君上世有阴功,虽数百年其籍故在,且为天官矣」。
次夕,又梦至一亭,望耕农满野,前童子亦在,语德元曰:「此皆君所食禄也」。
觉而病良愈。
岁中典吏铨,自以为应天官之梦,未几至参大政,值乙亥南郊,相位方虚,德元实为大礼使太宰事者两月。
既归,第宅田园日盛,悉与梦合。
隆兴二年岁在甲申二月丙辰朔
辛酉,同七兄鸡鸣登舟,至乾明寺前出,陆行二十五里,饭(元注:奴梗反。)冈铺,又二十里过东界渡,入小路,数里至善生寺
寺本渡头废刹,今主僧宗式买地于此而兴之,盖四十二年矣。
内外严好,竹树掩映,为留移时。
式姓朱氏,东界大族。
戊申己酉间予家避虏于其室,颇遭剽掠,式犹记祖母先夫人,其他良贱皆能言之。
寺有破藤床,云予家物也。
自此多行田间,乃借僧骡以代舆。
过上邳市,居民稍多。
北行望一山团峦,与众峰不同,土人谓之圣岭,尝有头陀居之,今祷雨辄应。
善生约十里至吉祥山宝岩院。
按记南唐保大十五年将仕郎、知彭泽县镇薛良撰。),创于萧梁。
至唐天宝中僧利涉居之,日诵观世音号,恳求聪明,果得辨才无碍,有言论,载《传灯录》。
尝凿泉于山胁,号聪明泉,泓澄澹足,至今不竭。
初名吉祥,德加咸通二字。
五季分荡,屋宇迁徙,伪吴顺义中有欧阳郴者募众力新之,今又经改造矣。
郴仕南唐武昌宰,即文忠公曾祖也(郴墓东去院十里,地名桐木官山。)
晚宿上方,其下砌石五级,列植山茶
方盛开,捧槛如红云。
登阁四望、翠嶂环密,独缺其西南,七兄云极类南岳双峰院。
去城六十里。
壬戌,早,七兄题壁而行。
约十五里,至龙须山法云禅院
曹溪六祖大弟子曰法登,吉之安福人,青原思大师兄弟也,遍得六祖之道,唐大历中来隐此山。
有地人龙须尽以山林田宅施之,故号龙须山
代宗赐额为长兴寺
德宗时卒,创塔于院西三百馀步,高二丈四尺。
武宗毁浮屠,至其石函,遇风雹雷电,有群虎来卫,不果毁。
泰和三年,改为长兴禅院
明年,又改宣化。
本朝开宝三年易号妙峰,取所用锡杖、衲衣入内,未几复归之,赐谥博济禅师,塔名法雨。
大中祥符二年改今名。
衲、锡皆在,取而观之。
院记云:唐大中十二年,贼窃衲衣,取其巾幞,弃衣草中,野火焚山,独衣傍丈馀草木如故,微光发彻,遂求得之。
又古碑云:长庆年间登禅师开山,中废。
天祐中,道殷禅师姜姓。
重葺治之,天圣以前犹曰妙峰。
与僧德宗所记异同。
寺有伪吴顺义七年所给户帖,用尚书工部之印,其末署右司郎中判押。
故人将仕郎李孝基嗣卿自劳村来,遂同长老师古步至法雨塔及巢云庵。
饭讫,嗣卿先去,与师古坐览翠阁甚久。
寺宇幽邃,老宿所聚,门外绝无居民。
旧藏辟支佛顶骨,近为人窃去。
申后出山约十馀里,至劳村访嗣卿。
其傍有小寺,亦往游焉。
辛巳,阴。
早,挈家游青原,招长老以宣饭。
去寺百步有山孤立如覆钟,号石军山
王贽侍郎及其子亿职方葬其上,半山有二碑张方平撰,亿碑王安国撰。)
四月乙卯朔
甲申,雨。
陈立夫云:四月十月甲申,其兆为旱。
农夫之占如此,亦难据也。
五月乙酉朔
戊申夏至
土人是日五更占风,北风为丰年,人皆开仓,南风则闭籴。
大槩类甲申占也(在四月。)
九月癸未朔
丙申监镇秉义郎士章殂。
士章杂流出身,或云东坡遗腹子也,其状亦仿佛,而两子皆登科。
戊申,早,七兄往灵泉寺访尚五夫人坟。
予与二兄、季怀泛舟继往,泊梅林渡龙王祠前,登岸二三里至其寺。
刘子澄先在,遂共饭。
寺倚螺子山,按图经,山在庐陵县东北一十里,周回十八里,高五十丈。
昔有渔人至此得五色螺,因以为名,而寺僧又讹而为骡,以为仙人自此乘白骡飞升,总其实皆非也。
山无林木,其形盘互如螺蚌形尔。
州城以是为主山,故其名特著。
下有螺湖,其流浅狭,入于江,故州之别名曰螺川焉
山顶旧有小亭,遗址犹在,往年太守劝农于此。
众客颇惮登涉,惟七兄褰裳而上。
顷之归,云四望平远,有足观者。
问寺僧,灵泉在门外数十步,得小井,无他异也。
由别径步过珠林,入护国院。
门术幽深,面对黄原、白玉诸山,本与灵泉皆为邦人游赏之地,今转而为北邙矣。
子澄自此入螺冈门先归。
予与两兄、季怀复行二三里,入北庵招义寺。
庆历间朱处约记文云:祥符中僧守至首创精舍,后三十馀年而成,景物幽寂,近城不易得也。
门有水松二株,可爱。
自此度云腾岭,观沸塘。
塘可半亩,觱沸如鱼沫。
傍有小亭,上直云腾庙。
云腾盖玉笥山九峰之支岭也。
初有吴史君隐居得道,天宝中见梦明皇云:「吾今为金天神」。
有诏即宅立庙。
土人呼为南祠,水旱祈祷甚验。
此其别祠也,故其岭亦号云腾云
谒庙毕,日已晚,绕城问归路至南栅门,暮色苍然,复登舟小酌。
是日,舟车所历殆遍四郊,到家将二鼓矣。
十月癸丑朔
土人是日以青箬裹餈饲牛,而取其馀涂牛角,使鸲鹆食之,欲其为牛嘬蚤虱云。
甲子,食罢,同七兄至方广,遂约文山人凤山
以笋舆登其巅,去平地约五里,眺望甚远,州城塔寺历历可数。
江流曲折,远者接天,近者如半沼。
山之阴即青原也,惟其左为群山拥蔽,无所观览。
是日天气阴寒,既登山而晴和,移时乃去。
久闻百步间有界冈庙,亦一访之,神像皆唐装,其来远矣。
戊寅,同子中游庐冈,去镇约四五里,相传陈霸先尝驻师,尚存壁垒,故往访焉。
以竹舆周其顶,茅冈中时有疆砾而已。
十一月壬午朔
癸巳,早入城游太玄观,有泉颇佳,故俗呼三泉
乾道二年岁在丙戌五月癸卯朔
壬子,闻南山地陷,围数十丈,深倍之,下浊水,四傍之田皆偾裂,水泉涌出,他山亦然。
其地在永和南五里。
父老云:山侧往有尼寺,号本觉,百馀年陷而为塘,泥中犹存柱石,距今所陷才百丈许,殆潜蛟所为也。
或谓镇之本觉亦号南山,即尼寺旧额。
太平兴国四年记文,此寺自号报恩禅院,未知孰是。
七月壬寅朔
戊午五鼓约胡季怀蓐食讫,乘月过耸福院,去镇十二三里。
下车方辨色,乘凉易山轿又行二里许,登娑罗岭。
岭高而路峻,庙在山崦,殊草草。
土人率以月日祭赛,遇大旱,州官或来迎请,而不载祀典。
前后列四松,远望而见者,此树也。
日色已高,而云气崩腾,不容极目,颇以为恨。
归饭寺中。
庚申,早过方广,回入落塘源,观欧阳氏阴地。
遂上鸡冈,永和之朝山也。
窑泥皆仰给于此,遇地脉可凿,蹑阶以入,深至数十丈。
初取皆细泥,见风乃凝如白石
一穴尽,即他之山为之突,盖不知几百年,或云随取随生,恐无是理。
遍观山顶,其高稍亚金凤而相联属。
九月辛丑朔
己酉,骨肉过神冈登高,饭于西台
日午复登舟,上东岸行二里许入洞元观小酌。
竹轩道士大中祥符间州牒,本以永兴为名,疑南唐或国初所创,治平中改洞元。
今大皋渡之南复有永兴观,当考。
酒散,至江边得小寺曰宝仙,明爽颇类浙寺。
中大夫特进蔡公伸神道碑庆元二年1196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八○、《平园续稿》卷二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仁宗朝,蔡忠惠公昌言直道,文章政事廷臣鲜出其右。
当是时,由侍从登二府者,非历言路则入翰林,非尹开封则领三司,四者公遍为之。
垂大用,而仁宗上仙,犒军赉予,修奉昭陵,横费错出,公处之益閒暇,中外叹服。
会间言请去,未几即世,士大夫至今以为恨。
其葬也,惟幼子旻在,仕至宣义郎开封府工曹,赠少傅
先娶贾氏,翰林侍讲学士黯之女,追封吴国夫人
再娶潞国文忠烈公之女,追封越国夫人
是生三子:长直龙图阁佃;
徽猷待制胄。
季特进也,讳伸字伸道
三岁而孤,鞠于文氏。
稍长,与待制龙图受业,名声日昭,时号三蔡
释褐将仕郎辟雍正,出为京东提举学事司干当公事,入太学辟雍,皆为博士
铨法改宣德郎,调知潍州北海县,徙江淮发运司干当公事,通判徐州
禁卒谋夜半举火作乱,公微闻之,部分他营密为之备,仍戒谯楼故缓更筹,戊夜方击三鼓,卒举火则黎明。
既愆期,众无应者,相率逃去,追捕,尽擒之。
微公,一郡殆矣。
会北虏陷汴都康王大元帅府
公上谒军门,遂留幕下
王即位、巡淮甸及南渡,公皆从行焉,为顿递官,数被嘉奖。
命为张循王武右军参赞军事,出奇应变,与有战功。
戚方、张守忠转掠江浙间,公招以书,皆来降,盖公尝挺入贼垒,开心见诚,人故信之。
楚州赵立,公倅徐时部曲也,自请专治兵,以郡印逊公。
朝廷命公通判州事,公力辞,改通判真州
大雪,火焚千馀家,老稚啼号填道。
公处以官舍寺观,又发常平米赈给,守不可,公自任责,上书待罪。
诏释之。
擢知滁州,真民挽留,曰:「非吾父,吾属死矣」。
至滁几年,秦丞相当国,知公与旧相赵忠简公、副枢王敏节公厚,罢郡,主管台州崇道观
绍兴九年,北虏归我河南,起知徐州
公受命亟行,虏寻渝盟,改知德安府,又改知和州,再求祠以归。
久之,为浙东安抚使司参谋官,秩满,复提举崇道观
公负文武器略,善骑射,力挽二石弓,见谓时才,而事机不契。
退居常州,浮湛里闾,四奉外祠,未始以穷达介意。
喜为歌诗,字画得家法。
性通音律,每与宾客饮,酒酣慷慨,浩歌长啸,遂至于老。
轻财重义,济人之急,家无馀赀。
遇大礼,官伯氏二孙载、咸,报教育之德,人益贤之。
二十六年十月庚寅以疾卒。
明年正月壬辰,葬武进县怀德南乡潭墅之原,享年六十有九。
积官左中大夫,赐服金紫,爵建宁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累赠特进
刑部侍郎商守拙之女,追封济南郡夫人
四子:长湍,承事郎通判镇江府,后公二十年卒;
次洸,试户部尚书,又后四年卒;
次流,从事郎、监潭州南岳庙
次潩,承直郎、新贵州军事推官
六女,武翼郎、知楚州辛坚之从政郎徽州黟县嗣昌通直郎、知明州奉化县向士迈,朝奉大夫、知潮州渊明承议郎主管台州崇道观张克成,进士刘澄,其婿也。
孙九人:戡,今为中大夫、充右文殿修撰、知隆兴府
戬,朝议大夫通判潭州
几,承议郎知临安府富阳县
箴,承事郎
戢,奉议郎、新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
𢧳、戎未仕;
武、藏早卒。
曾孙十人:康,文林郎、监建康府提领户部赡军酒库
庸,承事郎、新监淮西总领所惠民局
承事郎、新监镇江府大军仓;
廉,将仕郎
庚、廌、庾,馀未名。
按蔡氏世家兴化军仙游县,自公曾祖刑部侍郎琇而上隐居不耀。
忠惠公拔起田间,未冠擢甲科。
其弟高亦景祐进士第,不幸早世,欧阳文忠公铭而悲之。
崇宁二年龙图廷试第一,宰相京旧通谱牒,请降第二。
大观三年政和五年待制公相继登科,自以家世名儒,而龙图从元祐诸公游,耻附宗衮,常远绝之。
因星变疏宰相非其人,坐谪监当。
其后丞相与公有同舍同年之好,复不肯曲意干进。
秦薨而公亦病矣。
高宗一日与知临安府荣薿历数霸府旧人,问公安在。
以病亟奏,上嗟惜久之。
其三世隐显本末如此。
忠惠公蓄德焘后,施及诸孙。
公善积庆馀,克有良子,历官八座,被遇孝宗追谥曾门,振宣幽光。
再传至右文,优践四科,出入三朝,由户部侍郎分镇江西,蔡氏之兴殆未艾也。
公既没四十年,而墓道之碑未刻,右文君以予周行旧交,使来请铭,乃为铭曰:
天之于人,报施可必。
凡后之昌,繇身之诎。
忠惠公,当用而抑。
肆其三孙,竞爽鼎立。
季也允文,而又武力。
曾是国器胡宁家食?
遗子若孙,啬取丰积。
勿替引之,永世无斁。
寄铉宗鼎(时在定水蒲庵閒居定水寺双峰海滨地鹤皋 元末明初 · 丁鹤年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开士幽栖何处是,一庵潇洒傍双峰
弹琴夜和鸣皋鹤,咒钵朝降渡海龙
万里思乡瞻北斗,十年学道事西宗
故人海内皆星散,忆尔山中冰雪容
送信立庵长老灵岩寺(寺有天香室蒲庵云寺吴王避暑宫也山中古迹有香径砚池涵空阁) 元末明初 · 丁鹤年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上人驻锡灵岩寺,正是诸天听法时。
日下幡幢朝旎旎,云间钟鼓书迟迟。
残红掩冉迷香径,空翠溟濛落砚池
不尽平生怀古意,涵空阁上一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