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长阿含经》序 十六国 · 释僧肇
 出处:全晋文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
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
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身口,则防之以禁律;
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
演幽微,则辨之以法相。
然则三藏之作也,本于殊应会之有宗,则异途同趣矣。
《禁律》,律藏也。
四分十诵法相,《阿毗昙》藏也。
四分五诵契经,《四阿含》藏也。
增一阿含四分八诵,《中阿含》四分五诵,《杂阿含》四分十诵,此《长阿含》四分四诵,合三十经,以为一部。
阿含,秦言法归。
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
其为典也,渊博弘富,温而弥旷,明宣祸福贤愚之迹,剖判真伪异济之原,历记古今成败之数,墟域二仪品物之伦。
道无不由,法无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
开析修途所记长远,故以长为目。
习兹典者,长迷顿晓,邪正难辨,显如昼夜,报应冥昧,照若影响。
劫数虽辽,近犹朝夕;
六合虽旷,现若目前,斯可谓朗大明于幽室,惠五目于众瞽,不窥户牖,而智无不周矣。
大秦天王涤除玄览,高韵独迈,恬智交养,道世既济,每惧微言翳于殊俗。
右将军使者司隶校尉晋公姚爽,质真清柔,玄心超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上特留怀,每任以法事。
弘始十二年岁次上章掩茂,请罽宾三藏沙门佛陀邪舍出《律藏》四分四十五卷(一作四十卷。案今藏本四分律藏六十卷与此卷数不同)
十四年讫。
十五年岁次昭阳奋若,出此《长阿含》讫。
凉州沙门佛念为译,秦国道士道含笔受,时集京夏名胜沙门,于第校定,恭承法言,敬受无差,蠲华崇朴,务存圣旨。
余以嘉遇,猥参听次,虽无翼善之思,而豫亲承之末,故略记时事,以示来贤焉(《释藏克一》,又九。)
修行地不净观经序 南朝宋 · 释慧观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三
夫禅典之妙,盖是三乘之所游;
反迷悟惑者,托幽途以启真城。
堑三业之固宅,广六度以澄神,散结贼于旷野,研四变以游心,焰三慧为炬明,浪中源以殊分。
金刚戟以练魔定慧相和,以测真如。
是智依定则痴妄亏而霄落,定由智则七渊湛然而清。
清融九服,则玄庭有阶,阶级相乘,则炉冶成妙义之本。
本之有方,寻根传训,则冥一俱当。
虽利钝有殊,济苦一量。
若契会同趣,则圣性同照。
圣性同照,则累患永辽。
故知禅智为出世之妙术,实际之义标也。
夫禅智之为道,言约理备,究析中道,对治万法,善恶相乘,迭转孰止,互有废兴,馆窥匠彻,略位其宗,以揆大方,异世同文。
上圣为慈悲之主,留法藏于千载,示三乘之轨辙,知会通之至阶。
汰粗蚌于曩劫,曲成众艳之灵蠙,密典相传以至今,接有缘以八背。
未始失其会,随机犹掌回,所谓澹智常寂,而不失照。
虽万机寂化一用,故能穷诸法宝,拟想玄扉。
游志妙极,蹑神光于无间者哉。
禅典要密,宜对之有宗;
若漏失根源,则枝寻不全。
群盲失旨,则上慢幽昏,可不惧乎?
若能审其本根,冥训道成,实观会古,则万境齐明,冲途豁尔而融,体玄象于无形。
然后知凡圣异流,心行无边。
然弃本寻条之士,各以升降小异,俱会其宗。
遂迷穴见隅,变其津途,昏游长夜,永与理隔,不亦哀哉。
自顷来禅,训实鲜)得其中,每以殊形难保,迁动不常,便启诚三宝,搜求玄要,依四百论,扣其关旨。
会遇西来宗匠,综习大法,寻本至终,冥隅一开,千载之下,优昙再隆,可不欣乎?
遂乃推究高宗承嗣之范,云佛涅盘后,阿难曲奉圣旨,流行千载,先与同行弟子摩田地,摩田地传与舍那婆。
斯此三应真,大愿弘覆,冥构于昔。
神超事外,慈在宁济,潜行救物,偶会无差。
佛在世时,有外学五通仙人,往至佛所,请求出家,乘俗高胜,志存远寄,便言若我入道,智慧辨才,与身子等者。
尔乃当于至尊法中,修习梵行。
佛知其本根,于后百年,当弘大事,便答仙人。
汝今出家,智慧浅薄,不及身子,仙人即退。
后百年中,其人出世,奇识博达,遇物开悟,遂出家学道,寻得应真。
三明内照,六通远振,辩才无碍,摧诸异论。
所度人众,其量无边,于诸法藏,开托教文。
诸贤遂见,乃有五部之异。
是化运有方,开彻有期,五部既举,则深浅殊风,遂有支派之别,既有其别,可不究本,详而后学邪。
此一部典,名为《具足清净法场》,传此法至于罽宾,转至富若蜜罗,富若蜜罗亦尽诸漏,具足六通,后至弟子富若罗,亦得应真。
此二人于罽宾中,为第一教首。
富若蜜罗去世已来五十馀年,弟子去世二十馀年,昙摩多罗菩萨与佛陀斯那俱共咨得高胜,宣行法本。
佛陀斯那化行罽宾,为第三训首。
有于彼来者,亲从其受法教诲,见其涅槃,其涅盘时遗教言,我所化人众数甚多。
入道之徒,具有七百。
富若罗所训为教师者十五六人,如今于西域中炽盛教化受学者众。
昙摩罗天竺来,以是法要传与婆陀罗,婆陀罗传与佛陀斯那,佛陀斯那悯此旃彤无真习可师,故传此法本。
流至东州,亦欲使了其真伪,途无乱辙,成无虚构,必加厚益。
斯经所云:开四色为分界,一色无量缘宗归部律,则发趣果然,其犹朝阳晖首,万类影旋,师子震吼,则众兽伏焉。
圣王轮宝,诸雄悚然,览斯法界,廓清虚津。
入有不惑,处无不沈。
自非道起群方,智鉴玄中,孰能立无言之辩,于灵沼之渊,寄言述于先觉之林,可谓无名于所名,而物无不名;
无形于所形,而物无不形,无事于所事,而物无不事者哉(《释藏》迹九。)
来汉地四部序录 其二 昙无德四分律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昙无德者,梁言法镜,一音昙摩毯多。
如来涅槃后,有诸弟子颠倒解义,覆隐法藏,以覆法故,名昙摩毯多,是为四分律,盖罽宾三藏法师佛陀邪舍所出也。
初邪舍于罽宾诵四分律,不齐梵本,而来游长安
秦司隶校尉姚爽,欲请邪舍于中寺安居,仍令出之。
姚主以无梵本,难可证信,众僧多有不同,故未之许也。
罗什法师劝曰:「邪舍甚有记功,数闻诵习,未曾脱误」。
于是姚主即以药方一卷,民籍一卷,并可四十许纸,令其诵之。
三日,便集僧,执文请试之,乃至铢两人数年纪,不谬一字,于是咸信伏,遂令出焉。
肇法师作《长阿含序》云:「秦弘始十二年,岁上章掩茂,右将军司隶校尉姚爽,于长安中寺集名德沙门五百人,请罽宾三藏佛陀邪舍出《律藏四分》四十卷,十四年讫十五年,岁昭阳奋若,出《长阿含》,凉州沙门佛念为译,秦国道士道含笔受
余以嘉运,猥参听次,虽无翼善之功,而预亲承之末,略记时事,以示来贤」。
又答江东隐士刘遗民书末云:「法师大寺(辇九作「什师于大石寺」)
出新至诸经,法藏渊旷,日有异闻。
禅师瓦官寺教习禅道,门徒数百,夙夜匪懈,邕邕肃肃,致可欣乐三藏法师于中寺出律,本末精悉。
若睹初制,毗婆沙于石羊寺出舍利弗阿毗昙梵本。
虽未及译,时问中事,发言奇新(辇九作「新奇」。)贫道一生,预参嘉会(辇九作「猥参嘉运」。)
遇兹盛化。
自不睹释迦祇洹之集,馀复何恨。
但恨不得与道胜君子,同斯法集耳(案此下有脱文。)
故撮举肇公书序,以显其证焉(同上)
禅要秘密治病经记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四
河西王从弟优婆塞大沮渠安阳侯于阗国衢摩帝大寺金刚阿练若住处,从天竺比丘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其人天才特拔,诸国中独步,日诵半亿偈,兼明禅法,内外综博,无籍不练。
故世人咸曰人中师子
沮渠亲面禀受,忆诵无滞,以宋孝建二年九月八日于竹园精舍书出此经,至其月二十五日讫,尼慧浚为檀越(《释藏》善三,又迹九。)
续画品(案,此续谢赫古画品也,文称湘东殿下,盖梁武时所撰。) 其十六 释迦佛陀吉底俱、摩罗菩提 南梁 · 姚最
 出处:全陈文卷十二
右此数手,并外国比丘,既华戎殊体,无以定其差品。
光宅威公,雅耽好此法,下笔之妙,颇为京洛所知闻。
广析疑论 隋末唐初 · 释法琳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
李远舍人者。曾读斯论。
意所未详。便以示沙门法琳
请更广其义类。乃答曰。
蒙示辛氏与净法师齐物论大约两问。词旨宏赡。
理致幽绝。既开义府。
特曜文锋。举佛姓平等之谈。
别偫生各解之说。陈彼此之两难。
辨元同之一门。非夫契彼寰中。
孰能震斯高论。美则美矣。
疑颇疑焉。何者。
寻上皇朝彻。始流先觉之名。
法王应物。爰标佛陀之号。
智慧者。盖分别之小术。
般若者。乃无智之大宗
分别缘起。所以强称先觉。
无知性寂。于是假谓佛陀
分别既于外有数。无知则于内无心。
于外有数。分别之见不亡。
于内无心。诱引之功莫匮。
甚秋毫之方巨岳。踰尺鴳之比大鹏
不可同年而语矣。庄生云。
吾亡是非。不亡彼此。
庸讵然乎。所以小智不及大智。
小年不及大年。惟彭祖之特闻。
非众人之所逮也。况三世之理不差。
二谛之门可验。是以圣立因果。
凡夫有得圣之期。道称自然。
学者无成道之望。从微至著。
凭缮剋而方研。乘因趣果。
藉熏修而始见。彼既知而故问。
余亦述而略答。详夫一音普被。
弱丧由是同归。四智广覃。
真如以之自显。自显也者。
唯微唯彰。同归也者。
孰来孰去。盖知随业受报。
二鸟不嫌其短长。因湿致生。
两虫无择于飞化。不存待与无待。
明即待之非待矣。请试论之。
阚泽有言。孔老法天。
诸天法佛。洪范九畴。
承天制用。上方十善。
奉佛慈风。若将孔老。
以匹圣尊。可谓子贡仲尼
跛鳖陵于骏骥。欲观渤澥。
更保涓流。何异蔽目而视毛端。
却行以求前路。非所应也。
王导周顗。宰辅之冠盖。
王濛谢尚。人伦之羽仪。
次则郗超王谧刘璆谢容等。并江左英彦。
七十馀人。皆学综九流。
才映千古。咸言性灵真要。
可以持身济俗者。莫过于释氏之教。
宋文帝与何尚之王元保等。亦有此谈。
如其宇内并遵斯教。吾当坐致太平矣。
之又云。十善畅则人天兴。
五戒行则鬼畜绝。其实济世之元范
岂造次而可论乎。中舍学富才高。
文华理切。秦悬一字。
蜀挂千金。法琳徒砺铅刀。
何以当兹奇丽也。不量管见。
轻陈鄙俚。敢此有酬。
示麻续组耳。李舍人重释。
涣然神解。重疑顿消。
仍以斯论。广于视听。
故得二文双显。各其志乎。
析疑论 隋末唐初 · 释慧净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
披览高论。博究精微。
旨赡文华。惊心眩目。
辩超炙輠。理跨联环。
幽难勃以纵横。掞藻纷其骆驿。
非夫哲士。谁其溢心。
瞻彼上人。固难与对。
轻持不敏。宁酬客难。
来论云。一音演说。
各随类解。蠕动众生。
皆有佛性。然则佛陀之与先觉。
语从俗异。智慧之与般若。
义本元同。习知觉若非胜因。
念佛慧岂登妙果。答曰。
大哉斯举也。深固幽远。
理涉嫌疑。今当为子。
略陈梗概。若乃问同答异。
文郁郁于孔书。名一义乖。
理明明于释典。若名同不许义异。
则问一不得答殊。此例既升。
彼并自没。如有未喻。
更为提撕。夫以住无所住。
万善所以兼修。为无不为。
一音所以齐应。岂止绝圣弃智。
抱一守雌。泠然独善。
义无兼济。较言优劣。
其可伦乎。二宗既辩。
百难斯滞。论云。
彼此名言。遂可分别。
一音各解。乃玩空谈。
答曰。诚如来旨。
亦须分别。窃以逍遥一也。
鹏鴳不可齐乎九万。荣枯同也。
椿不可齐乎八千。而况爝火之侔日月。
浸灌之方时雨。宁有分同明润。
而遂均其曜泽哉。至若山豪一其大小。
均其寿夭。莛楹乱其横竖。
施厉混其妍媸。斯由相待不定。
相夺可忘。庄生所以绝其有封。
非于未始无物。斯则以余分别。
攻子分别。子亡分别。
即余亡分别矣。君子剧谈。
幸无谑论。一言易失。
驷马难追。斯文诫矣。
深可慎哉。论云。
诸行无常。触类缘起。
复心有待。资气涉求。
然则我净受于熏修。慧定成于缮剋。
答曰。无常者故吾去也。
缘起者新吾来也。故吾去矣。
吾岂常乎。新吾来矣吾岂断乎。
新故相待。假熏修以成静。
美恶更代。非缮剋而难功。
是则生灭破彼断常。因果显其中观。
斯实庄释元同。东西理会。
而吾子去彼取此。得无谬乎。
论云。续凫截鹤。
庸讵真如。虫化蜂飞。
何居弱丧。答曰。
夫自然者报分也。熏修者业理也。
报分已定。二鸟不羡于短长。
业理资缘。两虫有待而飞化。
然则字象易疑。沈冥难晓。
幽求之士。沦惑罔息。
乃道缘四果。尚昧衣珠。
位隆十地。犹昏罗縠。
圣贤固其若此。而况庸庸者乎。
自非鉴镜三明。雄飞七辩。
安能妙契元极。敷究幽微。
贫道藉以受业。家门朋徒是寄。
希能择善。敢进刍荛。
如或铿然。愿详金牒。
不毁化胡经议 唐 · 刘如璿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五
释元同。未始有异。
法身道体。应现无方。
降迹诞灵。各行其志。
老子发自东方。远之西域
虽莫知其终。而事见之前史。
谨按后汉书云。老子入夷狄。
为浮屠之化。高士传曰。
老子化戎俗为浮屠。皇朝实录云。
于阗国四五百里。有毗摩伽蓝。
老子化胡之所建。老子至是。
白日升天。与偫胡辞决曰。
我昔游天上。定人鬼之录。
寻当下降。因立此祠焉。
然则历考经典。焕乎可瞩。
则知化胡是实。为经不虚。
浮屠即佛陀也。化俗岂无经乎。
但圣人设教。应物施行。
况复中人上士。性分有殊。
道佛二门。随性开化
洪通两教。不亦宜乎。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 唐 · 释志静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者。婆罗门僧佛陀波利。
仪凤元年。从西国来至此土。
五台山次。遂五体投地。
向山顶礼曰。如来灭后。
众圣潜灵。唯有大士文殊师利
于此山中。汲引苍生。
教诸菩萨。波利所恨。
生逢八难。不睹圣容。
远涉流沙。故来敬谒。
伏乞大慈大悲普覆。令见尊仪言已。
悲泣两泪。向山顶礼。
礼已举头。忽见一老人。
从山中出来。遂作婆罗门语谓僧曰。
法师情存慕道。追访圣踪。
不惮劬劳。远寻遗迹。
然汉地众生。多造罪业。
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
唯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除恶业。
未知法师颇将此经来不。僧曰。
贫道直来礼谒。不将经来。
老人曰。既不将经。
空来何益。纵见文殊。
亦何必识。师可却向西国
取此经来。流传汉土。
即是遍奉众圣。广利偫生。
拯济幽明。报诸佛恩也。
师取经来至此。弟子当示师文殊师利菩萨所在。
僧闻此语。不胜喜跃。
遂裁抑悲泪。至心敬礼。
举头之顷。忽不见老人。
其僧惊愕。倍更虔心。
系念倾城。回还西国
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至永淳二年
回至西京。具以上事闻奏大帝。
大帝遂将其本入内。请日照三藏法师及敕司宾典客令杜行顗等共译此经。
敕施僧绢三十匹。其经本禁在内不出。
其僧悲泣奏曰。贫道捐躯委命。
远取经来。情望普济偫生。
救拔苦难。不以财宝为念。
不以名利关怀。请还经本流行。
庶望含灵同益。帝遂留翻得之经。
还僧梵本。其僧得梵本。
将向西明寺。访得解善梵语汉僧顺贞。
奏共翻译。帝随其请。
僧遂对诸大德。共顺贞翻译。
译讫。僧将梵本向五台山入山。
于今不出。今前后翻两本。
并流行于世。小小语有不同者。
幸勿怪焉。至垂拱三年
定觉寺主僧志静因停在神都魏国东寺。亲见日照三藏法师
问其逗留。一如上说。
志静三藏法师咨受神咒。法师于是口宣梵旨。
经二七日。句句委授具足。
梵音一无差失。仍更取旧翻梵本勘校。
所有脱错。悉皆改定。
其咒初注云。最后别翻者是也。
其咒句稍异于杜令所翻者。其新咒改定不错。
并注其音讫。后有学者。
幸详此焉。至永昌元年八月
于大敬爱寺见西明寺上座澄法师。问其逗留。
亦如前说。其翻经僧顺贞。
见在西明寺。此经救拔幽显。
最不可思议。恐学者不知。
故具录委曲。以传未悟。
诗三百三首 其二百七十四 唐 · 寒山
语你出家辈,何名为出家。
奢华求养活,继缀族姓家。
美舌甜唇觜,谄曲心钩加。
终日礼道场,持经置功课
炉烧神佛香,打钟高声和。
六时学(一作养)客舂,昼夜(一作夜夜)不得卧。
只为爱钱财,心中不脱洒
见他高道人,却嫌诽谤骂。
驴屎比麝香,苦哉佛陀耶。
弄珠吟 唐 · 慧藏
落落明珠耀百千,森萝万像镜中悬。
光透三千越大千,四生六类一灵源。
凡圣闻珠谁不羡,瞥起心求浑不见。
对面看珠不识珠,寻珠逐物当时变。
千般万般况珠喻,珠离百非超四句。
只这珠生是不生,非为无生珠始住。
如意珠,大圆镜,亦有人中唤作性。
分身百亿我珠分,无始本净如今净。
日用真珠是佛陀,何劳逐物浪波波。
隐现则今无二相,对面看珠识得摩。
按:见《祖堂集》卷十四,《宗镜录》卷十一收末九句
天台祖承记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天竺别集》卷上
传续莫大焉,存存乎道,绵绵其化,犹日月之嗣照。
故圣人顺可久之道,广无方之益。
贤林将游,乃顾命饮光曰:「汝传吾大法,观机设教,无使坠焉」。
饮光曰:「诺」!
于是乎结集三藏,行皇觉之训二十馀年,最后法付阿难。
阿难付商那和修,修付鞠多,多付提迦多,多付弥遮迦,迦付佛陀难提,提付佛陀蜜多,多付胁比丘,胁付富那奢,奢付马鸣,鸣付毗罗,罗付龙树,树付提婆,婆付罗睺罗,罗付僧祛难提,提付僧祛耶奢,奢付鸠摩罗驮,驮付阇夜那,那付盘驮,驮付摩奴那,那付勒鹤夜那,那付师子比丘
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
皆祖述三藏之教,非别有传也。
今天台所承,自第十三龙树为高祖,由者龙树造无畏部,出《中观论》。
高齐间,慧文禅师依《中观》得道,口授南师。
南岳天台智者智者兼用《法华三昧》旋陀罗尼,开拓一家教观,户牖不与他同。
岳思禅法传章安灌顶,顶传缙云智威东阳慧威左溪玄朗左溪荆溪湛然。
自龙树至荆溪,凡九世。
夫德业内充,犹钟鼓于宫,声闻于外,奇表异迹,各焕乎本传。
呜呼!
荆溪既没,法纲渐散,嫡承遂息,后人皆讲训而已。
或曰:何涉西祖乎?
曰:总二土者,略有三意:一为显所传,自金口故;
二为示一家,祖龙树故;
三为惩后代,妄树名故
俾其观斯位尊任重,列绍四依,昏庸其可继乎?
如来八相二十四依图赞 其十六 佛陀难提 北宋 · 沈辽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六
难提乾乾,应化有缘。
天雨甘露,含润大千。
佛子相承,牛口是传。
不有辩慧,正法谁诠?
摧伏诸魔,其孰敢前?
虽云分别,乃归一源。
如来八相二十四依图赞 其十七 佛陀密多 北宋 · 沈辽
 押侵韵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六
佛陀密多,功德甚深。
善巧方便,开导孔壬。
彼国之王,外道如林。
我持朱幡,欲移厥心。
竭彼才智,其口乃瘖。
化尼乾,有如球琳。
罗汉赞十六首 其三 第三尊者1088年 北宋 · 苏轼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八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我观西方,度无量国。
佛陀耶,在我掌握。
右顾晔然,汝则皆西。
随我所印,识道不迷。
上八位 其一 一切常住佛陀耶众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八九
谓此为佛,是事理障。
谓此非佛,是断灭相。
事理既融,断灭亦空。
佛自现前,如日之中。
默堂 北宋 · 李之仪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二五、《姑溪居士文集》卷三六
默堂灵源老人之所居也。
老人以三摩钵提,会一切种智,调御诸有缘,而为一方大导师。
退黄龙祖席而居是堂,山谷老人名之曰「炤默」。
虽燕坐不动,而来学者至奔走天下。
老人不以其退自严,而开道诱掖,惟恐其器之不成。
堂在黄龙昔所住院,院去县一百四十里,险涉峻陟而后能到,来学者非一意,老人则未易命屦也。
吾友金陵李道甫为分宁令,既到,问道人之居,而将致礼。
杂然进曰:「道几绝,前为令者往往不到」。
道甫不顾,既见老人,问讯相劳苦,已而眷眷不欲舍去,曰:「吾愿见老人久矣,今适在吾治境中,乃不得朝夕咨叩,真自弃也。
且来学者间关而往,则曷若使平易而得之?
是亦方便也。
又况一方之所依止,而得香火相寻于礼讯乎」?
会云岩道场一新,即其后创为退居院,而咨于老人而请迁焉。
老人察其诚至矣,又谓接物利生,患在不广,惟便且近而后可广,遂许其迁。
而「炤默」之榜,因随以揭。
于是邦人稽首赞叹,归德于令君,而来学者相与致其福惠之祝也。
虽然,道无不在也。
默则文殊师利不能措一词,炤则为八万四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偈。
予得老人于惠林佛陀禅师会中,所得则尽像,佛陀为予诵老人,至不容口。
尔后欲见而不可得。
敢问老人:居是堂,炤耶是?
默耶是?
离四方,绝百非,请致一答,庶几为异日相见之地。
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序 北宋 · 张商英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九、《天童寺志》卷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四
华严性海,纳香水之百川;
法界义天,森宝光之万象。
佛陀之真智,尽食识之灵源。
故世主妙严,文殊结集,龙宫诵出,鸡岭传来,继踵流通,普闻华夏。
李长者《合论》四十轴,观国师《疏钞》一百卷,龙树尊者二十万偈,佛国禅师五十四赞,四家之说,学者所宗。
若乃撮大经之要枢,举法界之纲目,标知识之仪相,述善财之悟门,人境交参,事理俱显,则意详文简,其《图赞》乎!
信受奉行,为之序引。
按:《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续藏经第二编第八套第五册。
焦山普济禅院碑赞 北宋 · 米芾
古佛留法度大心,种种威摄现胜相。
大心众生摄威德,求度倾身及众宝。
冥阳咸会精诚通,正法是归大缘集。
我今稽首佛陀僧,永奠海山作津筏。
我今稽首明应公,永护宝车炳威德。
悉化大心依净住,一世咸如今佛日。
三光不愆四序调,主圣臣忠载万亿。
五谷蕃生土地肥,万灵常跻仁寿域
焦山普济院碑(崇宁上章协洽至日文) 北宋 · 米芾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四、《宝晋英光集》卷七、《宝晋山林集拾遗》卷四、光绪《京口山水志》卷三
真宗大中祥符甲寅,封润州焦山大圣焦公明应公。
公名先,字孝然
汉高阳侯蔡邕赞曰:「猗欤焦君。
尝此玄默
衡门之下,栖迟偃息。
泌之洋洋,乐以忘食。
鹤鸣九皋,寅亮帝侧。
乃徵乃用,将受衮职。
昊天不吊,贤人遘慝
不遗一老,屏此四国。
如何穹苍,不诏斯惑?
惜哉朝廷,丧斯旧德。
恨此学士,将何法则」?
汉维既绝,焦公同德作者孔圣,后生不与易也。
去一千三百年,英灵炳然感通,著于祥符圣制。
穆如素履,详于《魏史》。
芾尝铭曰:「水清石白,焦公之宅。
妙道谁测?
能语而默。
俟河之清,乃通帝梦。
殖殖瑶坛,万灵是拥。
眄馨远浊,以祚道宋。
公德不荤,客必茹素。
拥徒驾御,必以风雨。
德感神,神应可呼。
勒铭津涂,以肃薄夫」。
惟公为神主虽久,护佛正法,肇自梁室。
崇宁膺历,元圣当天,忠贤充朝,道化周行,四海同文,五纬不愆,百嘉生柔。
深禅师开大法席,披蓁易朽,作新是宇。
金地宝构,千五百架。
东南信士,报上及亲,捐金供宝,不可胜数。
天人咸嘉,大缘用立。
恍然化人之居,金鳌负背,出于海上,来者如入净土兜率,威摄精进,脱弃尘葆。
师于高广坐中作狮子吼,度得度者,如佛在时。
芾自基讫成,目睹其事,赞曰:
古佛留法度大心,种种威摄现胜相。
大心众生摄威德,求度倾身及众宝。
冥阳咸会精诚通,正法是归大缘集。
我今稽首佛陀僧,永奠海山作津筏。
我今稽首明应公,永护宝车炳威德。
悉化大心依净住,一世咸如今佛日。
三光不愆四序调,主圣臣忠载万亿。
五谷生土地肥,万灵常仁寿域